最新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

合集下载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2024 年,医疗行业对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以下是这十八项核心制度的详细内容:一、首诊负责制度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在遇到复杂、疑难或特殊病例时,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或组织会诊,确保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

二、三级查房制度住院医师每日至少查房 2 次,主治医师每日至少查房 1 次,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查房 1 2 次。

各级医师在查房过程中,要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指导下级医师的医疗工作。

三、会诊制度当患者病情超出本科室诊疗范围或需要其他科室协助诊治时,应及时申请会诊。

会诊医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认真查阅病历,提出会诊意见,并对会诊结果负责。

四、分级护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将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护理人员应按照相应的护理级别,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包括临床科室值班、医技科室值班、护理值班等。

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

交接班时,要详细交接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注意事项等。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对于诊断或治疗存在困难的病例,应组织相关科室的医师进行讨论,分析病情,明确诊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疑难病例讨论应定期举行,并做好记录。

七、术前讨论制度在手术前,手术医师团队应针对患者的病情、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手术风险等进行全面讨论,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于死亡病例,应在患者死亡一周内进行讨论。

分析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

九、查对制度在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医嘱开具与执行、药品发放与使用、手术操作等,都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患者信息、医疗操作和用药的准确性。

医疗核心制度18项

医疗核心制度18项

医疗核心制度18项医疗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是国家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核心制度逐渐完善。

下面将按照18项医疗核心制度的顺序逐一进行介绍。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广,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

2.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可支付性。

3.医院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功能进行分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4.医师执业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师执业的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5.医药分开制度:将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分开,减少不必要的药品费用。

6.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和权益。

7.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

8.医疗资源配置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问题。

9.医生职称评审制度:规范医生职称评审制度,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

10.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11.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1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13.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建立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监控和控制。

14.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15.药品审批制度:加强对药品审批的管理,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16.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立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17.医疗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医疗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投诉问题。

18.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以上就是医疗核心制度的18项内容,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医疗需求至关重要。

希望我国的医疗制度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的十八项核心制度一、医疗保障体系1.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医疗需求。

•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多种保险形式。

2. 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为经济困难群体提供医疗救助。

•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等方式提供救助资金。

3. 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建立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水平。

•通过定价、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谈判等手段控制医疗费用。

4.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保证人民获得合理有效的药品。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优化药品采购和配送机制。

二、医疗服务体系1.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连续、全程、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2. 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加强医疗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3. 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和评估。

•加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4. 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建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

三、医疗人才培养体系1. 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医师队伍建设•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加强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师的业务能力。

3. 护理人员培养与管理•加强护理人员培养与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推动护理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激励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

4. 医疗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医疗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

•加强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四、医疗科技创新体系1. 科研创新支持政策•制定科研创新支持政策,鼓励医疗科技创新。

最新医院18项核心制度

最新医院18项核心制度

最新医院18项核心制度医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需要建立一系列核心制度来规范各项工作。

以下是最新医院的18项核心制度:一、医疗服务制度医疗服务制度包括患者就诊流程、医疗操作流程、医疗服务技术标准等,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高效和规范。

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质量考核、质控监督、医疗错误报告和处理等,旨在提升医疗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医患关系管理制度医患关系管理制度包括患者权益保护、纠纷处理和医疗纠纷调解等,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

四、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采购、入库、配送和使用等,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防止药品滥用和浪费。

五、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验收、维护和管理等,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六、感染控制制度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环境卫生等,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七、危机管理制度危机管理制度包括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安全防范和危机公关等,保障医院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

八、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保障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

九、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包括医务人员的工作评价和薪酬激励等,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十、人员培训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包括新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

十一、病案管理制度病案管理制度包括病历书写、病案归档和信息保密等,规范病案管理流程,保护病人隐私。

十二、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包括科研项目申报、论文发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医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转化。

十三、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费用报销和财务监督等,规范医院财务管理,防止财务风险和滥用财务。

十四、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包括消防设施维护、消防演练和火灾应急预案等,确保医院的消防安全。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年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年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年版2024年,我国医疗体系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为了构建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全民的医疗服务水平,我国推出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解决当前医疗领域面临的问题,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制度一: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旨在为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

通过建立统一的基金池,实现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确保全民享有基本的健康保障。

制度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通过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推行按病种付费、按质量付费、按效果付费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实现医疗价格的合理、透明和可控。

制度三:医联体建设。

通过推进医联体建设,将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制度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通过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差异化的管理政策,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医疗机构的发展和提升。

制度五:医生职业培养和管理制度。

通过加强医生的职业培养和管理,提高医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促进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制度六: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通过建立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可靠,保障公众的用药需求得到满足。

制度七:医疗纠纷调解制度。

通过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和程序,及时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制度八:预防和控制医疗器械事件制度。

通过建立医疗器械的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督和管理,降低医疗器械事件的发生率。

制度九:医药卫生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出台医药卫生产业的发展政策,促进医药卫生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

制度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通过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的联系机制,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服务。

制度十一:医疗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通过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分别是:
1. 首诊负责制度。

2. 三级查房制度。

3. 会诊制度。

4. 分级护理制度。

5.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6.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7.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8. 术前讨论制度。

9.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0. 查对制度。

11.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2.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3.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 危急值报告制度。

15. 病历管理制度。

16.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7.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基础,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执行本机构的核心制度,并遵循每项核心制度的定义和实施基本原则及关键环节的要求。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1.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

2. 医保支付制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推行按病种付费、按诊断相关组(DRG)付费、按服务包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推动医疗费用合理控制。

3. 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推动医院分类管理,完善医院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4. 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将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推进药品价格谈判和带量采购制度。

5. 医师多点执业: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限制,鼓励医师开展多点执业,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6.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优化价格结构,合理定价,加强价格监管,保障合理利润和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7. 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健全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加强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

8. 健康档案电子化:推动健康档案电子化,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提高医疗信息共享和调阅的便捷性。

9.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10. 医学人才培养: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医学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11. 科研创新和药物研发:支持科研创新和药物研发,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疗科技进步和医疗设备更新换代。

12.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绩效考核,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13. 医疗资源配置优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14. 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照护和护理服务。

15. 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防止医疗信息泄露和滥用。

最新版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最新版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最新版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医院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医疗服务,每个医院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本文将介绍医院最新版的十八项核心制度。

一、医院患者权益保障制度医院将制定患者权益保障制度,确保患者得到平等、尊重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院将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并提高医疗质量。

三、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医院将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优化医疗流程,提高诊疗效率。

四、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医院将建立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合理定价,控制医疗费用,保障患者的经济利益。

五、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医院将制定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六、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医院将建立医疗信息管理制度,促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准确、便利的医疗信息服务。

七、医疗队伍管理制度医院将建立医疗队伍管理制度,加强医生、护士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

八、药品管理制度医院将制订药品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药品采购、存储、使用和销售,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九、医患沟通与纠纷处理制度医院将建立医患沟通与纠纷处理制度,加强医患双方沟通,妥善处理医患纠纷。

十、急诊医疗服务制度医院将建立急诊医疗服务制度,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十一、医院秩序维护制度医院将制定医院秩序维护制度,维护医院的良好秩序,提高医疗环境质量。

十二、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医院将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

十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院将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置和处理,保障环境安全。

十四、门诊医疗服务制度医院将建立门诊医疗服务制度,提供全面、高效的门诊医疗服务。

十五、住院医疗服务制度医院将制订住院医疗服务制度,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和医疗服务。

十六、科研与学术交流制度医院将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建立科研与学术交流制度,提高医院的学术水平。

十七、医院安全管理制度医院将建立医院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设施和安全人员的管理,确保医院的安全。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第一项制度是质量方针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明确质量目标、质量要求以及质量管理责任。

第二项制度是组织架构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与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权限和责任,保证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项制度是人员配备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合理配置人员,包括医疗人员、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确保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数量符合工作需要。

第四项制度是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培训与继续教育计划,加强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项制度是质量保证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制度,包括质量审核、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测等,确保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六项制度是信息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病历管理、医技检查和治疗管理等,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七项制度是医疗护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护理制度,包括护理流程、护理标准和护理质量评价等,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

第八项制度是药品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采购、存储、分发和使用药品的规定和流程,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九项制度是手术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手术管理制度,包括手术的安全和质量控制要求,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第十项制度是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包括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流程,确保不良事件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第十一项制度是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十二项制度是感染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包括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规定和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降低。

第十三项制度是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患者疾病的治疗流程和监测指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18项核心制度完整版

18项核心制度完整版

一、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4)会诊制度。

(5)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6)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7)术前讨论制度。

(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9)查对制度。

(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2)分级护理制度。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危急值报告制度。

(1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

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二级医师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记录,一级医师书写二级医师查房记录,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以提高查房质量。

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一、病案质量管理制度:病案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病案审查、病案质量评价、病案归档和病案统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建立完善的病案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保证患者权益。

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统一的报告,包括不良事件的类型、原因、处理过程等内容,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提升医疗质量。

三、医疗操作规范制度:医疗操作规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明确各项诊疗操作的标准和程序,包括手术操作、药品使用、消毒灭菌等方面的规范,以保证医疗过程的安全和合理性。

四、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药品调配、购进、储存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包括药品质量把关、药品存放环境、药品使用记录等方面的内容。

五、高值耗材管理制度:高值耗材管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对高值耗材的采购、储存、使用和退还等进行规范管理,以确保高值耗材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六、手术安全管理制度:手术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手术准备、手术操作和手术后处理等一系列规范,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

七、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护理操作规范和护理质量监控体系,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八、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感染控制管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严格的消毒灭菌操作、隔离措施和感染监测等,以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九、医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医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制定医务人员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十、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设备购置、验收、维护和报废的管理制度,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有效使用。

十一、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要求医疗机构为常见疾病制定标准化的诊疗路径,明确各项操作和治疗流程,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医疗行业的生命线,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也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发展。

为了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2024 年推出了最新的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为医护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

一、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是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首诊医师应当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

这一制度确保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得到连续、有效的医疗服务,避免了因责任不清而导致的医疗延误。

二、三级查房制度三级查房制度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通过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主治医师查房和住院医师查房的三级查房,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医疗问题,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三、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或医疗机构之间,以保障患者治疗效果为目的,通过多学科或跨科室的协同诊疗活动,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度。

会诊分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院级会诊等多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各专业医师的优势,为疑难杂症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四、分级护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

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不同的护理级别对应着不同的护理要求和频次,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恰当的护理服务,促进康复。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接班机制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等部门,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人员资质和工作时间等。

交接班时,应当详细交接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注意事项等,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是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政府为改善和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所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

这些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并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

具体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包括:1.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通过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平衡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降低就医费用负担。

2.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和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药品供应保障,规范药品流通和采购,降低药品价格。

4. 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允许医师在多个医疗机构执业,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5.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6. 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让患者在就近的医疗机构得到适宜的医疗服务。

7.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加强医患关系管理。

8.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宣传,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9. 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10. 医疗技术评价制度:建立医疗技术评价机制,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和应用。

11.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

1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对医疗资源的调控和监管。

1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或减费。

15. 医疗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制度:建立医疗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制度,引导医疗行业良性发展。

16. 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对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保障,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17. 就医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就医质量评估制度,评估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业绩。

18. 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版
2.医疗机构应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预防,确保输血安全。
3.医疗机构应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动员,提高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和支持。
本制度旨在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根据本制度要求,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医疗机构责任与监督机制: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医疗核心制度的个人或部门进行责任追究。
2.医疗机构应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3.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患者教育与沟通机制: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版
一、医疗机构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工作程序、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安全管理体系等。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的财务活动合法、合规。
十一、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学教育和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
2.医疗机构应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医学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3.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科研伦理审查机制,确保科研活动的合规性和伦理性。
十二、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配送、使用和报废制度,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
1.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伦理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尊重、关爱和责任意识。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 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

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评审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设立和运行。

3.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人才储备和流动。

4. 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事故的监管和处理。

5.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定价和支付方式。

6. 药品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7.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8. 中医药管理制度: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水平。

9. 疾病预防控制制度: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10.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11. 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保障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制度,保证基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12. 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医疗救助体系,保障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

13.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医疗纠纷。

14. 医学伦理和伦理审查制度:建立医学伦理和伦理审查制度,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5. 国际合作交流制度: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合作和交流,促进医疗发展。

16. 医疗科研评价制度:加强医疗科研的评价和管理,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17. 医疗发展规划制度:制定医疗发展规划,推动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

18. 医疗监管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为的监管,保障医疗秩序和正常运行。

最新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最新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最新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全面建立医疗联合体:鼓励医疗机构间的合作,建立区域性的医疗联合体,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倡导“大病找大医、小病找社区医生”,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3.推进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建立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医院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加快医疗服务价格步伐,合理调整医疗费用的定价机制,降低药品和检查费用等医疗成本。

5.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深化医保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的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6.加强药品监管: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提高药品质量和安全性,减少药品滥用和浪费。

7.推动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系统,方便医生和患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

9.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事故和纠纷处理机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10.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上述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

这些制度的实施将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医疗质量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对于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主要包括:1. 医疗机构分类制度:将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层级和服务水平进行分类,明确各类医疗机构的职责和服务范围。

2.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根据人口结构、疾病谱等因素,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保障基本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

3. 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防止过度收费和价格虚高。

4. 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全民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和医疗风险的分担。

5.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配机制,保障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6.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事故预防,保障患者的安全。

7.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医疗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8. 医疗技术评价和应用制度:加强医疗技术的评估和应用管理,提高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9. 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制度:制定和推行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10. 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

11. 医药采购和药品供应制度:建立统一的医药采购和药品供应机制,确保药品的质量、价格和供应稳定。

12. 基层医疗服务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覆盖范围。

13. 中医药服务保障制度:保障中医药服务的发展,加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

14. 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15.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运行和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16.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

17. 医疗投资和融资制度:建立医疗投资和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健康产业。

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最新版

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最新版

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最新版(用心整理的精品word文档,可以编辑,欢迎下载)作者:------------------------------------------日期:------------------------------------------18项制度具体如下: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1)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4)会诊制度。

(5)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6)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7)术前讨论制度。

(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9)查对制度。

(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2)分级护理制度。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危急值报告制度。

(1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

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二级医师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记录,一级医师书写二级医师查房记录,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以提高查房质量。

1、三级医师查房规定(1)每周查房1-2次,应由二级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2)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及危重病人的诊疗计划,决定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案及参加全科会诊。

(3)抽查医嘱、病历(特别检查是哪级医师查房,记录书写的质量)、护理质量、发现缺陷、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4)利用典型、特殊病例,进行教学查房,以提高教学水平。

(5)听取医师、护士对医疗护理工作及管理方面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以提高管理水平。

2、二级医师查房规定(1)一般患者每周查房3次,一般患者入院后,二级医师首次查房不得超过48小时。

应有本病房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责任护士参加。

(2)对所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检查措施,了解病情变化以及疗效判定。

(3)对危重病人应每日随时进行巡视检查和重点查房,提出有效和切实可行处理措施,必要时进行晚查房。

(4)对新入院病人,如一周后仍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应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查明原因。

(5)疑难危急病例或特殊病例,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安排上级医师查房。

(6)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其他典型病例进行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结合实际,系统讲解,不断提高下级医师的业务水平。

(7)负责修改和指导一级医师书写的各种医疗记录,以提高书写水平。

检查病历、各项医疗记录、诊疗进度及医嘱执行情况、治疗效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8)检查指导住院医师工作,避免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签发会诊,特殊检查申请单,审查特殊药品处方及病历首页并签字。

(9)协助科主任决定病人的入院、转科、转院问题。

(10)注意倾听医护人员和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饮食、医院管理各方面意见,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3、一级医师查房规定(1)对所管的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早晚查房一次,上午、下午下班前各巡视一次,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病人及手术病人重点查房并增加巡视次数,发现新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对危急、疑难的新入院病例和特殊病例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3)及时修改被带教医师书写的病历和各种医疗记录、医疗文件等。

(4)向实习医师讲授诊断要点、体检方法、治疗原则、疗效判定、诊疗操作要点、手术步骤及分析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病人饮食及生活情况,并主动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和管理方面的意见。

(6)作好上级医师查房的各项准备工作,介绍病情或报告病历。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入院二周诊断不明确;住院期间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有重要发现,将导致诊断、治疗的变更;治疗效果不佳;院内感染者;疑难重大手术。

重危病例:病情危重或病情突然发生变化者。

1、科室进行讨论,讨论会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病区医师均参加。

2、讨论前,主管的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负责收集病例资料,住院医师汇报病史,介绍病情和诊疗过程;主治医师应补充汇报病史、分析病情、提出讨论目的及观点;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结合诊疗规范、国内外资料分析制定诊治措施。

3、如科室讨论后诊断仍不明确,需将患者病情报告医务科,由医务科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全院进行讨论。

4、全院讨论时,患者所在科室将患者病情摘要送至拟参加讨论的相关科室专家和医务科,医务科负责通知并组织讨论。

5、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修订治疗方案。

讨论经过由经治医师记录整理,经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审查后,分别记入病程记录和疑难危重讨论记录本。

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为了加强各科室间的医疗协作,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在临床工作中,凡遇疑难、危重病例或诊断不明确、疑与其它学科有关的病例,须及时申请会诊。

1、会诊医师须做到:(1)详细阅读病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诊察患者,补充、完善必要的检查(2)会诊医师须详细记录会诊意见,提出具体诊疗意见并开出本科医嘱,会诊记录包括会诊意见和建议、会诊医师的科室、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3)必须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对患者需要自费或部分自费的药物或医用材料以及特殊用法须在会诊意见记录中注明,并告知患者和患者授权代理人履行签字手续;(4)对疑难病例、诊断不明确或处理有困难时,须及时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助会诊;(5)会诊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诊疗规范;(6)严禁会诊医师不亲自查看病人电话会诊。

2、院内会诊:分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包括门诊会诊与病房会诊(普通))、急诊会诊、全院会诊、清院外会诊、远程会诊。

(1)科内会诊:对本科内较疑难或对科研、教学有意义的所有病例,都可由主治医师主动提出,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召集本科有关医务及技术人员参加,进行会诊讨论,以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诊疗意见。

会诊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例并分析诊疗情况,同时准确,完整地做好会诊记录。

(2)科间会诊:门诊会诊:根据病情,若需要他科会诊或转专科门诊者,经治医师必须在门诊病历上记录患者的病史及体征,初步诊断,会诊目的等。

会诊医师应将会诊意见详细记录在门诊病历上,并同时签署全名;属本科疾病由会诊医师处理,不属于本科病人可回转给邀请科室或再请其他有关科室会诊。

病房会诊(普通):邀请会诊科室必须严格掌握会诊指征,申请科室必须提供简要病史、体查、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会诊目的及要求,在会诊时必须由经治医师陪同进行,以便随时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同时表示对被邀请医师的尊敬。

被邀请会诊科室按申请科的要求,指定有一定临床经验,对科专业理论及技术操作有一定能力,工作责任心强,态度认真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总住院医师)根据病情在48小时内完成会诊,为保证会诊质量,以达预期会诊目的及医疗安全,科室不得派住院医师承担会诊任务(急会诊例外)。

会诊医师应本着对病人完全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会诊并进行随访,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病例,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尽快提出具体意见,并写会诊记录。

对待病人不得敷衍了事,更不允许推诿扯皮延误治疗。

(3)急诊会诊:对本科难以处理急需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急、危、重症的病人,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急会诊申请,并同时上报本科室上级医师,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

在特殊情况下,可电话邀请。

会诊医师应迅速(10分钟内)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

申请会诊和到达会诊时间均应记录到分钟。

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病例,应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以及时做出诊治意见。

申请医师必须在场,配合会诊及抢救工作。

(4)院内大会诊:对危、重症及疑难病例、特殊病例需院内大会诊的,科室向医务科提出申请,医务科负责通知专家和主持讨论,科室负责将病历摘要送达参加会诊讨论的专家;邀请会诊科室的主任或副主任须参加会诊讨论。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并主持抢救工作。

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特殊病人或需多学科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和主管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2、对急危重患者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各种记录及时全面,对有他科病情由主诊科负责邀请有关科室参加抢救。

3、参加危重患者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坚守岗位,要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人员的指挥及医嘱,但对抢救病人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抢救人员认定后用于抢救病人。

4、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主持抢救人员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颂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各班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班,所用药品的空安培经二人核对方可离开,各种抢救药品,器械用后应及时清理,清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

6、需多学科协作抢救的危重患者,原则上由医务科或医疗副院长等组织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人员、参加多学科抢救病人的各科医师应运用本科专业特长,团结协作致力于病人的抢救工作。

7、病危、病重病人要填写病危通知单,一式两份,一份放入病历中,一份交病人家属。

要及时、认真向病人家属讲明病情及预后,填写病情告知书,以期取得家属的配合。

8、因纠纷、殴斗、交通或生产事故、自杀、他杀等原因致伤的病员及形迹可疑的伤病员,除应积极进行抢救工作外,同时执行特殊情况报告制度,在正常工作日应向医务科和保卫科汇报,非工作日向医院总值班汇报,必要时报告公安部门。

9、不参加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一般不进入抢救现场,但须做好抢救的后勤工作。

10、抢救工作中,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辅科室及后勤部门,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