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41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eat IllnessGBZ41-2002职业性中暑就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与(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与(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工厂、矿山、农场及其她露天作业等)、体育竞赛时所发生的中暑的诊断与处理。
非职业性中暑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就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就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就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她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4 中暑先兆中暑先兆(观察对象)就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症中暑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5、2 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与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5、2、1 热射病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就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5、2、2 热痉挛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
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
常呈对称性。
时而发作,时而缓解。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一)国际公约类1.《在工作场所保护工人健康建议书》(1953-6-25)2.第139号公约《预防和控制致癌物质和制剂导致职业危害公约》(1974-6-24)3.第155号公约《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1983-8-11)4.第171号建议书《职业卫生设施建议书》(1985-6-26)5.第161号公约《职业卫生设施公约》(1985-6-26)6.第170号公约《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1990-6-25)7.ILO-OHS2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2001-4-27)二)法规类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第60号主席令)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国务院令第344号)3.《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劳动保护条例》(2002年国务院令第352号)4.《职业病目录》(卫生部文件,[2002]108号)5.《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生部文件,[2002]63号)6.《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21号)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卫生部长令第49号)8.《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63号)9.《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23号)10.《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24号)11.《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25号)12.《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20号)1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002年卫生部长令第31号)14.《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三)强制性标准1. GBZ 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 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3. GBZ 3-2002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4. GBZ 4-2002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5. GBZ 5-2002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6. GBZ 6-2002 职业性慢性氯丙烯中毒诊断标准7. GBZ 7-2002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8. GBZ 8-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9. GZB 9-2002 职业性电工性眼炎(紫外线角结膜炎)诊断标准10. GBZ 10-2002 职业性急性溴甲烷中毒诊断标准11. GBZ 11-2002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12. GBZ 12-2002 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13. GBZ 13-2002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诊断标准14. GBZ 14-2002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15. GBZ 15-2002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16. GBZ 16-2002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诊断标准17. GBZ 17-2002 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18. GBZ 18-2002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20. GBZ 20-2002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21. GBZ 21-2002 职业性光敏性皮炎诊断标准22. GBZ 22-2002 职业性黑变病诊断标准23. GBZ 23-2002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24. GBZ 24-2002 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25. GBZ 25-2002 尘肺病理诊断标准26. GBZ 26-2002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27. GBZ 27-2002 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28. GBZ 28-2002 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29. GBZ 29-2002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诊断标准30. GBZ 30-2002 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31. GBZ 31-2002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32. GBZ 32-2002 职业性氯丁二烯中毒诊断标准33. GBZ 3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34. GBZ 34-2002 职业性急性五氯酚中毒诊断标准35. GBZ 35-2002 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36. GBZ 36-2002 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诊断标准37. GBZ 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38. GBZ 38-2002 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39. GBZ 39-2002 职业性急性1,2一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40. GBZ 40-2002 职业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诊断标准41. GBZ 41-2002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42. GBZ 42-2002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43. GBZ 43-2002 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中毒诊断标准44. GBZ 44-2002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45. GBZ 45-2002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46. GBZ 46-2002 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47. GBZ 47-2002 职业性急性钒中毒诊断标准48. GBZ 48-2002 金属烟热诊断标准49. GBZ 49-2002 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50. GBZ 50-2002 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诊断标准51. GBZ 51-2002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52. GBZ 52-2002 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53. GBZ 5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54. GBZ 54-2002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55. GBZ 55-2002 职业性痤疮诊断标准56. GBZ 56-2002 棉尘病诊断标准57. GBZ 57-2002 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58. GBZ 58-2002 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诊断标准59. GBZ 59-2002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60. GBZ 60-2002 职业性急性变应性肺泡炎诊断标准61. GBZ 61-2002 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62. GBZ 62-2002 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64. GBZ 64-2002 职业性急性铊中毒诊断标准65. GBZ 65-2002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66. GBZ 66-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67. GBZ 67-2002 职业性铍病诊断标准68. GBZ 68-2002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69. GBZ 69-2002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70. GBZ 70-2002 尘肺病诊断标准71. GBZ 71-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72. GBZ 72-2002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73. GBZ 73-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74. GBZ 74-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75. GBZ 75-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76. GBZ 76-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77. GBZ 77-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损害综合症诊断标准78. GBZ 78-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79. GBZ 79-2002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80. GBZ 80-2002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81. GBZ 81-2002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82. GBZ 82-2002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83. GBZ 83-2002 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84. GBZ 84-2002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85. GBZ 85-2002 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86. GBZ 86-2002 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87. GBZ 87-2002 职业性慢性铊中毒诊断标准88. GBZ 88-2002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89. GBZ 89-2002 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90. GBZ 90-2002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91. GBZ 91-2002 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92. GBZ 92-2002 职业性高原性诊断标准93. GBZ 93-2002 职业性急性航空病诊断标准94. GBZ 94-2002 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95. GBZ 95-2002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96. GBZ 96-2002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97. GBZ 97-2002 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98. GBZ 98-2002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99. GBZ 99-2002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100. GBZ 100-2002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101. GBZ 101-2002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102. GBZ 102-2002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103. GBZ 103-2002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104. GBZ 104-2002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105. GBZ 105-2002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106. GBZ 106-2002 放射性皮肤病诊断标准107. GBZ 107-2002 放射性性腺诊断标准108. GBZ 108-2002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109. GBZ 109-2002 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110. GBZ 110-2002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111. GBZ 111-2002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112. GBZ 112-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113. GBZ 113-2002 电离辐射事故干预水平及医学处理原则114. GBZ 114-2002 使用密封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115. GBZ 115-2002 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卫生防护标准116. GBZ 116-2002 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117. GBZ 117-2002 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118. GBZ 118-2002 油(气)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测井卫生防护标准119. GBZ 119-2002 放射性发光涂料卫生防护标准120. GBZ 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121. GBZ 121-2002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122. GBZ 122-2002 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卫生防护标准123. GBZ 123-2002 汽灯纱罩生产放射卫生防护距离124. GBZ 124-2002 地热水应用中放射卫生防护距离125. GBZ 125-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126. GBZ 126-2002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127. GBZ 127-2002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128. GBZ 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29. GBZ 129-2002 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30. GBZ 130-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131. GBZ 131-2002 医用X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132. GBZ 132-2002 工业用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133. GBZ 133-2002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距离134. GBZ 1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135. GBZ 135-2002 密封γ放射源容器卫生防护标准136. GBZ 136-2002 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标准137. GBZ 137-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138. GBZ 138-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139. GBZ 139-2002 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40. GBZ 140-2002 空勤人员宇宙辐射控制标准141. GBZ 141-2002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142. GBZ 142-2002 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143. GBZ 143-2002 集装箱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四)推荐性标准144. GBZ/T 144-2002 用于光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145. GBZ/T 145-2002 个人胶片剂量剂146. GBZ/T 146-2002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147. GBZ/T 147-2002 X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148. GBZ/T 148-2002 用于中子测井的CR39中子剂量剂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149. GBZ/T 149-2002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150. GBZ/T 150-2002 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监测规范151. GBZ/T 151-2002 放射事故个人外照射剂量估算原则152. GBZ/T 152-2002 γ远距离治疗室设计防护要求153. GBZ/T 153-2002 放射性碘污染事故时碘化钾的使用导则154. GBZ/T 154-2002 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入量限值155. GBZ/T 155-2002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定方法156. GBZ/T 156-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及内容157. GBZ/T 157-2002 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GBZ 188-2007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412002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eat IllnessGBZ41-2002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相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11508-1988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接触从事高温作业时由于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可能中暑。
为了保护健康,便于开展中暑的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以保障从事在厂矿、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环境中劳动以及在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时所发生的中暑。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负责起草。
参加起草的单位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工厂、矿山、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等)、体育竞赛时所发生的中暑的诊断和处理。
非职业性中暑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4 中暑先兆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职业卫生考题
1、劳动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性质可分为 BA、异常气象条件、噪声与震动、辐射线、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C、生产过程性有害因素、劳动过程有害因素、劳动环境有害因素D、细菌、病毒、霉毒E、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工具性因素2、不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的是 A、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B、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机会C、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方式D、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时间E、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浓度3、下列哪个条件或因素不会造成生产作业环境的明显恶化 BA、生产工艺过程的改变、室外自然环境的改变C、劳动过程的改变D、防护技术措施的损坏E、生产设备出现故障4、构成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的三个因素是 A、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B、易感者、病原、作用途径C、易感者、接触机会、接触强度D、接触方式、劳动者、有害因素种类E、以上都不是5、关于职业病特点错误的是 DA、病因明确B、存在剂量–反应关系C、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测定D、病变程度均与有害因素作用强度有关E、病变早期处理预后较好6、不属于我国现行法定职业病分类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的是 EA、中暑B、手臂振动病C、减压病D、高原病E、外照射急性放射病7、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 A、发现就业禁忌证和建立健康档案B、发现临床病变C、评价作业环境卫生状况D、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量评价E、以上都不是8、职业性接触苯者所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职业病B、工作有关疾病C、职业性外伤D、职业特征E、以上都不是9、气溶胶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 DA、气体、蒸气、烟B、烟、气体、液体C、蒸气、雾、尘、烟、雾、尘E、烟、蒸气、雾10、接触砷可引起 BA、皮肤癌、膀胱癌、皮肤癌、肺癌C、肝癌、肺癌D、胃癌、膀胱癌E、肺癌、胃癌11、铅引起机体的主要早期变化之一是 BA、小血管痉挛B、卟啉代谢障碍C、对神经鞘细胞作用D、大脑神经细胞变性E、δ 氨基 r-酮戊酸的分解增加12、沉积在骨骼中铅的存在形式是 EA.磷酸氢铅B.甘油磷酸铅C.氧化铅D.四氧化三铅E.磷酸铅13、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含量达到或超过多少才能诊断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A、2.5p mol/B、3.0p mol/LC 、3.15p mol/LD、3.5p mol/L○E 、3.86p mol/L14、慢性轻度铅中毒患者的处理原则是A、驱铅治疗,调离铅作业、驱铅治疗后一般不必调离铅作业C、积极治疗,必须调离D、密切观察E、对症处理15、慢性汞中毒的三大主要临床症状为 BA、脑衰弱综合征、口腔 -牙龈炎、腐蚀性胃肠炎B、震颤、口腔 -牙龈炎、脑衰弱综合征C、口腔 -牙龈炎、间质性肺炎、皮炎D、间质性肺炎、肾炎、皮炎E、震颤、肾炎、口腔 -牙龈炎16、汞毒作用最重要的基础是 CA、与红细胞结合B、与血红蛋白结合C 、Hg-SH 反应D、与金属硫蛋白结合E、与核酸结合17、主要可接触到镉的作业是 DA、吹玻璃B、喷漆C、印刷D、电镀E、胶水的制造18、当体内缺乏下列哪些物质时可增加镉在胃肠道的吸收A、铜、锌、铁○B 、铁、钙、蛋白质、锌C、钙、镁、铜、锌D、蛋白质、脂肪、维生素E、脂肪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19、苯在体内的主要蓄积部位是 BA、骨皮质B、骨髓C、血液D、脑E、肾脏20、急性苯中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B、循环系统C、血液系统D、泌尿系统E、呼吸系统21、可反映机体近期苯接触程度的指标是A.尿马尿酸○B .尿酚C.尿甲基马尿酸D.尿苯基硫迷氯酸E.尿葡萄糖醛酸22、空气中苯的浓度的国家卫生标准为A、2mg/m3B、4mg/m3C 、6mg/m3D、8mg/m3○E、10mg/m323、生产环境下,苯胺和硝基苯进入机体最主要的途径是A、呼吸道○B 、呼吸道、皮肤C、皮肤D、消化道E、呼吸道、消化道24、苯胺和硝基苯在体内代谢转化生成的共同代谢产物是A、苯醌B、对亚硝基酚C、苯醌亚胺、对氨基酚E、苯胲25、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的毒物主要为A. 5-氯-邻甲苯胺B.联苯胺C.三硝基甲苯D.二硝基苯E.对苯二胺26、苯胺急性中毒所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特效解毒剂是A.亚硝酸异戊酯B.大剂量亚甲蓝C.小剂量亚甲蓝D.亚硝酸钠E.硫代硫酸钠27、吸入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气体对人体最严重的损害是A.肺不张○B .肺水肿C.支气管痉挛D.化学性肺炎E.气管和支气管炎28、预防刺激性气体所致肺水肿的关键是A.卧床休息B.注射强心剂C.早期足量皮质激素的应用D.控制感染E.止咳 .化痰29、一项膀胱癌与苯胺关系的职业流行病学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男性吸烟者膀胱癌发病率 48.0/10 万,不吸烟者为 25.4/10 万,其归因危险度为A、22.6/10 万B、 1.89C 、48.0D、0.0048E、0.0025430、使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的毒物是A. CO 、CO2B. HCN 、HClC. HCN 、SO2D. SO2 、NO2E. H2S 、HCN31、氰化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A. Na2S2O3B. NaNO2C.细胞色素 CD.小剂量的亚甲蓝E.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32、进入空气中毒物浓度很高的生产场所时应使用A.防毒口罩B.防护服C.隔离式防毒面具D.过滤式防毒面具E.涂防护油膏33、抢救急性苯中毒时,错误的处理方法是A.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场所B.给予维生素 CC.给予葡萄糖醛酸D.给予肾上腺素E.脱去被污染的衣服34、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苯胺中毒的临床表现A.高铁血红蛋白血症B.溶血性贫血C.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D.黄疸E.膀胱刺激症状35、关于有机磷农药的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A. R1.R2 为乙氧基比甲氧基毒性大B. X 为弱酸根比强酸根毒性大C. Z 为氧原子其毒作用迅速D. Z 为硫原子其毒作用相对较慢E. X 为强酸根比弱酸根毒性大36、关于有机磷农药在体内的分布,表述不正确的是A.迅速分布全身B.以肝脏含量最高C.可透过血脑屏障D.部分可透过胎盘屏障E.以中枢内含量最高37、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ChE)活性的主要机制是农药结构中A.带正电荷部分与 ChE 负矩部位结合B.亲质子的磷酰基与 ChE 的酯解部位结合C.带正电荷部分与 ChE 的酯解部位结合D.带正电荷部分与 ChE 的酯解部位结合,而亲电子的磷酰基与 ChE 负矩部位结合E.带正电荷部分与 ChE 负矩部位结合,而亲电子的磷酰基与 ChE 的酯解部位结合38、下列不属于毒蕈碱样症状的表现是A.心血管活动受抑制B.肌束震颤C.瞳孔括约肌收缩D.胃肠道平滑肌收缩E.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39、下列不属于有机磷农药所致烟碱样作用的临床表现是A.肌束震颤B.动作不灵活C.语言不清D.瞳孔缩小E.血压升高40、胆碱酯酶复能剂的主要作用是A.拮抗蓄积的乙酰胆碱B.减轻和消除毒蕈碱样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减轻和消除烟碱样症状D.与磷酰化胆碱酯酶分子中的酶成分结合,使酶恢复活性E.与磷酰化胆碱酯酶分子中的磷酰基结合,使酶恢复活性41、不属于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表现的是A.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 30%~50%B.肺水肿C.重度意识障碍D.脑水肿E.呼吸麻痹42、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分为A. 5 级B. 4 级C. 3 级D. 2 级E.以上都不是43、尘肺诊断的主要临床依据是A.职业史B.症状与体征C.肺功能D. X 线胸片E.病理切片44、决定吸入粉尘在呼吸道各部位阻留比例的主要因素是A、粉尘的溶解性B、粉尘的分散度C、比重D、荷电性E、吸入粉尘浓度和暴露时间45、矽肺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是A、支气管炎B、肺结核C、肺癌D、肺心病E、肺气肿46、尘肺综合性预防八字方针中包含二级预防内容的是A 、教、管B 、革C 、水、密、风D 、护E 、查 47、在法定职业病种类与名单中,以下不属于尘肺的是 、 石墨尘肺、 炭黑尘粉、 石棉肺、 农民肺 、 水泥肺48、矽尘作业指A 、接触含游离 SiO2 的粉尘作业B 、接触含结合型 SiO2 的粉尘作业C 、接触含游离 SiO210%以上的粉尘作业D 、接触含游离 SiO250%以上的粉尘作业E 、以上都不是49、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尘肺应分为A 、4 期B 、3 期C 、8 期D 、6 期E 、以上都不是50、不合格的劳动过程可由下列某些条件或因素而形成,除外A 、劳动组织不佳B 、作业方式不正确C 、操作和体位不佳D 、体 .脑劳动的比例关系失调E 、人的健康状况不佳51、不符合热适应表现的是A 、出汗反应快B 、出汗能力增强C 、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大滴状流淌以加快蒸发散热 A B C DED、肾脏和汗腺对氯化钠的重吸收能力增加E、心率下降52、热射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A 、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B 、机体脱水后补充大量淡水C 、机体蓄热导致中枢体温调节功能障碍D 、外周血管扩张致脑供血不足E 、头部受强热辐射直接照射致脑组织水肿53、不符合热射病临床表现的是A、体温一般正常B、起病急C、多有意识障碍D、发病早期大量出汗、继而“无汗”E、以上都不是54、噪声所致永久性听阈移位的早期改变特点是A、语音频段和高频段听阈同时上移B、语音频段和高频段听阈同时下移C、语音频段听阈无明显改变,而高频段听阈下移D、语音频段听阈无明显改变,而高频段听阈上移E、语音频段听阈上移,而高频段基本正常55、依据我国现行噪声卫生标准,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最高不得超过A 、80dB (A)B 、85dB (A)C 、90dB (A)D 、110dB (A)E 、115dB (A)56、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的听觉系统损伤是A、噪声聋B、听力损伤C、听觉疲劳D、听觉适应E、永久性听阈位移57、不属于基层职业卫生工作主要内容的是A、现场职业卫生调查B、接触有害物质人员的健康监护C、职业流行病学调查D、制定有关的卫生标准和条例法规E、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58 、某煤矿工人陈某,长期在井下采煤,因工作原因长期不能按时用餐,故患有慢性胃溃疡,此病属于A、职业病B、职业特征C、与工作有关性疾病D、法定职业病E、常见病59 、患者,女性,38 岁,自从事铅作业以来,经常出现轻度类神经征,伴有腹胀.便秘。
职业病诊断标准目录
41
GBZ 43-2002
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诊断诊断标准
GB 11510-1989
2002-04-08
2002-06-01
42
GBZ 44-2002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GB 11511-1989
2002-04-08
2002-06-01
43
GBZ 45-2010
职业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 60-2002
2014-10-13
2015-03-01
59
GBZ 61-2015
职业性牙酸蚀病的诊断
GBZ 61-2002
GB 16381-1996
2015-09-09
2016-03-01
60
GBZ 62-2002
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
GB 16382-1996
2002-04-08
2002-06-01
2002-04-08
2002-06-01
64
GBZ 67-2015
职业性铍病的诊断
GBZ 67-2002 GB 4868-1996
2015-09-09
2016-03-01
65
GBZ 68-2013
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
GBZ 68-2008
2013-02-07
2013-08-01
66
GBZ 69-2011
GBZ 45-2002
2010-03-10
2010-10-01
44
GBZ 46-2002
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
GB 11513-1989
2002-04-08
2002-06-01
噪音、高温、粉尘职业危害岗位说明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
示标识
岗前、中 、后
4.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 安全基本标准 5.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
防护标准
6.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
防治法
符合
2年/次
1.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2.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 示标识 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 岗前、中 接触限值 、后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5.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 分级 6.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 防治法
符合
2年/次
1.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2.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 示标识 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 岗前、中 接触限值 、后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5.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 分级 6.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 防治法
符合
安全卫生 环境室
2015/7/10
压铸敲料柄有 超85dB
持续改善-隔离
1年/次
1.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2.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
示标识
岗前、中 、后
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作业分级
6.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
防治法
符合
2年/次
1.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2.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严重的变应 性皮肤病 肺功能改变
GBZ 51-2009 职 业性化学性皮肤
灼伤诊断
及时清水 冲洗15分 钟;碳酸氢 钠清洗。
硫酸,PC-TWA (时间加权平 均容许浓度) ≤1mg/m³;短 时间接触容许 你浓度≤2mg/m
³;
和甲酸、乙酸、丙酸
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及中暑急救措施
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及中暑急救措施
1、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2)熟悉掌握本岗位职业病危害的特性、危害后果、预防和应急措施。
(3)进入岗位职业危害防护必须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
(4)作业前,应提前喝或吃防暑降温药物。
(5)作业中应适当的补充水量(如:矿泉水、加入盐的热水)或预防中暑的冰棍、冰块及绿豆汤,以防止出现中暑现象。
(6)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持续接触热源后,应轮换作业和休息,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
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7)工作中,应加强防暑降温设备、设施(风机、电扇、空调)的性能检查,出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8)采取通风降温措施,打开门窗通风,必要时加装通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9)岗作业中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身体如有不适及时汇报,不准班中带病作业或饮酒后作业。
2、中暑后的急救措施
(1)当有先兆或轻度中暑时,应将患者迅速离开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人丹、解暑片或蕾香正气丸等解暑药物。
(2)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立即移到荫凉处,让其平卧(或抬高下肢),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作如下处理:①中暑痉挛时,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
②中暑衰竭时,服用含糖、盐饮料,并在四肢作重推摩、擦摩;
③日射病时,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身体高热时,应迅速降温,如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
症状重或昏迷患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并应迅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
防 范 尘 肺 病
作为呼吸器官,做呼吸 动作,肺和各级支气管 系统经肺通气和肺换气, 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再经循环系统把氧源自气输送给全身各器官组 织利用。
目前全国尘肺病患者 累计超60万人,每年 死亡6000-8000人。 煤炭系统患病率最高, 占全国尘肺病总数 40.43%。
开发事业部塔中作业区
目前全国涉及有毒有害品企业超过1600万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人数超过2亿人,有两个职业病集中的重点人群:一是约1亿名在中 小企业就业的农村进城务工的流动劳动者,二是1.36亿名在乡镇企 业从事工业劳动的农村劳动力。在现阶段,这些人群既是我国的劳动力 主体,也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 我国的职业病形势十分严峻,对职业病的防治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 极不适应,职业病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在全国报告的 各类职业病中,尘肺病占到80%,其他急慢性中毒约占20%。据统计,上 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报告尘肺病例58万多人,这个数字相当于世 界其他国家尘肺病人的总和。其中已经有14万多人死亡,现有患者44万 多人。 有关专家同时指出,由于现在厂矿企业劳动者的体检率低,报告不 全,因此估计实际发病要比报告的例数多10倍,尘肺病实际发生的病例 数不少于100万人。 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卫生部门正在加强职业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使 越来越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获得基本的职业健康保障。
高温作业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 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如超过范围,则会产生不良影 响,甚至引起病变。 1.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时,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 使血液浓缩,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 负担增加。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使胃液分 泌减少,胃蠕动减慢,造成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和氯化物的丧失, 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高温可使小肠的运动 减慢,形成其他胃肠道疾病。 3.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高温下,人体的大部分体液由汗腺排出, 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加重。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高温及热辐射作用下,肌肉的工作能 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大脑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
下册 职业病诊断标准汇编 201907 (1)
465
73 GBZ 77—201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 481
74 GBZ 78-2010 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492
75 GBZ 79-2013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的诊断
500
76 GBZ 80-2002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
506
77 GBZ 81-2002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
394
64 GBZ 67-2015 职业性铍病的诊断
400
65 GBZ 68-2013 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
405
66 GBZ 69-2011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的诊断
412
67 GBZ 70-2015 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
419
68 GBZ 71-2013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 总则
434
482
GBZ 77-201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职业病诊断标准汇编
(下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职业卫生标准研究室
2019 年 7 月 12 日
序号 标准编号
1 GBZ 3-2006 2 GBZ 4-2002 3 GBZ 5-2016 4 GBZ 6-2002 5 GBZ 7-2014 6 GBZ 8-2002 7 GBZ 9-2002 8 GBZ 10-2002 9 GBZ 11-2014 10 GBZ 12-2014 11 GBZ 13-2016 12 GBZ 14-2015 13 GBZ 15-2002 14 GBZ 16-2014 15 GBZ 17-2015 16 GBZ 18-2013 17 GBZ 19-2002 18 GBZ 20—2019 19 GBZ 21-2006 20 GBZ 22-2002 21 GBZ 23-2002 22 GBZ 24-2017 23 GBZ 25-2014 24 GBZ 26-2007 25 GBZ 27-2002 26 GBZ 28-2010 27 GBZ 29-2011 28 GBZ 30-2015 29 GBZ 31-2002 30 GBZ 32-2015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eat IllnessGBZ41-2002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工厂、矿山、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等)、体育竞赛时所发生的中暑的诊断和处理。
非职业性中暑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4 中暑先兆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症中暑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5.2 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5.2.1 热射病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5.2.2 热痉挛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
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
常呈对称性。
时而发作,时而缓解。
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2014年05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14年10月01日实施。
规定了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健康检查的内容和监护周期。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88-2014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定义3.1职业健康监护3.2职业病3.3职业禁忌证4.总则4.1职业健康监护目的4.2责任和义务4.3工作程序4.4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应用4.5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4.6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界定原则4.7职业健康监护人群的界定原则4.8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和周期4.9职业健康监护方法和检查指标的确定4.10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报告与评价4.11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管理档案4.12常规医学检查的内容5.接触有害化学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5.1铅及其无机化合物5.2四乙基铅5.3汞及其无机化合物5.4锰及其无机化合物5.5铍及其无机化合物5.6镉及其无机化合物5.7铬及其无机化合物5.8氧化锌5.9砷5.10胂/砷化氢(砷化三氢)5.11磷及其无机化合物5.12磷化氢5.13钡化合物(氯化钡、硝酸钡、醋酸钡)5.14钒及其无机化合物5.15有机锡化合物5.16铊及其无机化合物5.17羰基镍5.18氟及其无机化合物5.19苯(接触工业甲苯、二甲苯参照执行)5.20二硫化碳5.21四氯化碳5.22甲醇5.23汽油5.24溴甲烷5.251,2-二氯乙烷5.26正己烷5.27苯的氨基与硝基化合物5.28三硝基甲苯5.29联苯胺5.30氯气5.31二氧化硫5.32氮氧化物5.33氨5.34光气5.35甲醛5.36一甲胺5.37一氧化碳5.38硫化氢5.39氯乙烯5.40三氯乙烯5.41氯丙烯5.42氯丁二烯5.43有机氟5.44二异氰酸甲苯酯5.45二甲基甲酰胺5.46氰及腈类化合物5.47酚(酚类化合物如甲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等参照执行)5.48五氯酚5.49氯甲醚[双(氯甲基)醚参照执行]5.50丙烯酰胺5.51偏二甲基肼5.52硫酸二甲酯5.53有机磷杀虫剂5.54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5.55拟除虫菊酯类5.56酸雾或酸酐5.57致喘物6.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6.1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结晶型二氧化硅粉尘)6.2煤尘(包括煤矽尘)6.3石棉粉尘6.4其它粉尘6.5棉尘(包括亚麻、软大麻、黄麻粉尘)7.接触有害物理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7.1噪声7.2振动7.3高温7.4高气压7.5紫外辐射(紫外线)7.6微波8.接触有害生物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8.1布鲁菌属8.2炭疽芽孢杆菌(简称炭疽杆菌)9.特殊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9.1电工作业9.2高处作业9.3压力容器作业9.4结核病防治工作9.5肝炎病防治工作9.6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9.7视屏作业9.8高原作业9.9航空作业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规范的说明附录B(规范性附录)职业健康监护中医学常规检查方法附录C(资料性附录)无机粉尘作业劳动者呼吸系统症状调查问卷附录D(资料性附录)棉尘作业劳动者呼吸系统症状调查问卷附录E(规范性附录)加压试验和氧敏感试验方法规范正文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2014年05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14年10月01日实施。
规定了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健康检查的内容和监护周期。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88-2014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定义3.1职业健康监护3.2职业病3.3职业禁忌证4.总则4.1职业健康监护目的4.2责任和义务4.3工作程序4.4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应用4.5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4.6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界定原则4.7职业健康监护人群的界定原则4.8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和周期4.9职业健康监护方法和检查指标的确定4.10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报告与评价4.11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管理档案4.12常规医学检查的内容5.接触有害化学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5.1铅及其无机化合物5.2四乙基铅5.3汞及其无机化合物5.4锰及其无机化合物5.5铍及其无机化合物5.6镉及其无机化合物5.7铬及其无机化合物5.8氧化锌5.9砷5.10胂/砷化氢(砷化三氢)5.11磷及其无机化合物5.12磷化氢5.13钡化合物(氯化钡、硝酸钡、醋酸钡)5.14钒及其无机化合物5.15有机锡化合物5.16铊及其无机化合物5.17羰基镍5.18氟及其无机化合物5.19苯(接触工业甲苯、二甲苯参照执行)5.20二硫化碳5.21四氯化碳5.22甲醇5.23汽油5.24溴甲烷5.251,2-二氯乙烷5.26正己烷5.27苯的氨基与硝基化合物5.28三硝基甲苯5.29联苯胺5.30氯气5.31二氧化硫5.32氮氧化物5.33氨5.34光气5.35甲醛5.36一甲胺5.37一氧化碳5.38硫化氢5.39氯乙烯5.40三氯乙烯5.41氯丙烯5.42氯丁二烯5.43有机氟5.44二异氰酸甲苯酯5.45二甲基甲酰胺5.46氰及腈类化合物5.47酚(酚类化合物如甲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等参照执行)5.48五氯酚5.49氯甲醚[双(氯甲基)醚参照执行]5.50丙烯酰胺5.51偏二甲基肼5.52硫酸二甲酯5.53有机磷杀虫剂5.54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5.55拟除虫菊酯类5.56酸雾或酸酐5.57致喘物6.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6.1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结晶型二氧化硅粉尘)6.2煤尘(包括煤矽尘)6.3石棉粉尘6.4其它粉尘6.5棉尘(包括亚麻、软大麻、黄麻粉尘)7.接触有害物理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7.1噪声7.2振动7.3高温7.4高气压7.5紫外辐射(紫外线)7.6微波8.接触有害生物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8.1布鲁菌属8.2炭疽芽孢杆菌(简称炭疽杆菌)9.特殊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9.1电工作业9.2高处作业9.3压力容器作业9.4结核病防治工作9.5肝炎病防治工作9.6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9.7视屏作业9.8高原作业9.9航空作业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规范的说明附录B(规范性附录)职业健康监护中医学常规检查方法附录C(资料性附录)无机粉尘作业劳动者呼吸系统症状调查问卷附录D(资料性附录)棉尘作业劳动者呼吸系统症状调查问卷附录E(规范性附录)加压试验和氧敏感试验方法规范正文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健康监护。
电力行业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word版)
电力行业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力行业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原则、目的、内容和职业健康检查周期。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行业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劳动者的健康监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3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GBZ7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GBZ9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诊断标准GBZ12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GBZ14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GBZ15职业性急性氨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GBZ16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诊断标准GBz18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GBZ19职业性电光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0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3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24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GBZ27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GBZ31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GBZ33职业性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GBZ35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37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41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9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51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4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GBZ58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诊断标准GBZ61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GBZ62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GBZ65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GBZ68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70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1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GBZ73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82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GBZ92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GBZ94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GBZ95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97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GBZ98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Z104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105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106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Z11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GBZ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215过量照射人员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GBZ/T224职业卫生名词术语DL/T799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及GBz厂r224确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eat IllnessGBZ41-2002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工厂、矿山、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等)、体育竞赛时所发生的中暑的诊断和处理。
非职业性中暑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4 中暑先兆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5 诊断及分级标准轻症中暑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5.2.1 热射病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5.2.2 热痉挛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
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
常呈对称性。
时而发作,时而缓解。
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5.2.3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食品制造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些?(上篇)
食品制造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些?(上篇)食品制造业主要包括7类:烘焙食品制造、糖果、巧克力、蜜饯制造、方便食品制造、乳制品制造、罐头食品制造、调味品和发酵制品制造和其他食品制造。
食品制造业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一、高温;二、噪声;三、铅;四、氯气;五、二氧化硫;六、氨;七、硫化氢;八、正己烷;九、炭疽杆菌;十、布氏杆菌;十一、氯化钠;十二、硫酸及其酸雾;十三、盐酸;十四、硝酸及其酸雾;十五、氧化锌。
因篇幅较长,全文分为上、下两篇发布。
一、高温高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21职业性中暑的诊断)。
在食品制造业中易患中暑职业病的行业举例:生面熟化、油料软化、油料烘榨、蒸发脱磷、毛油碱炼、毛油脱色脱臭、蔗汁澄清、粗糖制浆、粗糖精制、冰糖制取、肉品烘烤、肉品去脂、肉松制取、乳品灭菌、乳品浓缩、乳品干燥、卤水蒸发、食盐干燥、粮食蒸煮、柠檬酸钙制取、蜜饯浓缩干燥、糕点烘烤、糖浆烧制、水产品干制、食品油炸、煮浆、蔬菜漂烫、酶干燥二、噪声噪声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噪声聋(诊断标准:GBZ49-2021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科学研究发现,噪音可刺激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抑制,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
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同时还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噪声对睡眠的危害:突然的噪声在40分贝时,可使10%的人惊醒,达到60分贝时,可使70%的人惊醒。
三、铅铅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21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癫痫样发作,运动过度,攻击性行为,语言功能发育迟滞以至丧失等,但无急性颅内压增高的征象,此类慢性脑病可以是急性脑病的后遗症或与经常摄入过量的铅有关,铅中毒性脑病后遗症中的癫痫样发作和行为改变到青春期可以逐渐减轻,但智力缺陷仍然持续存在;重症病例可有失明和偏瘫,近来有人发现视网膜点彩常出现在尿铅排泄异常之前,不仅为铅中毒早期体征,而且铅吸收患者的阳性率也很高,但亦有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Heat Illness
GBZ41-2002
前言
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举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相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11508-1988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接触从事高温作业时由于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可能中暑。
为了爱护健康,便于开展中暑的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以保障从事在厂矿、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环境中劳动以及在体育竞赛和军事训练时所发生的中暑。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负责起草。
参加起草的单位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要紧表现的急性疾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中暑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生产劳动(工厂、矿山、农场及其他露天作业等)、体育竞赛时所发生的中暑的诊断和处理。
非职业性中暑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达成协
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3 诊断原则
依照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要紧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要紧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
4 中暑先兆
中暑先兆(观看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刻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5 诊断及分级标准
5.1 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5.2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5.2.1 热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