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级分析方法研究及在钢铁企业蒸汽系统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高温运行后T91钢过热器管蒸汽侧氧化膜微观结构与形成机理

高温运行后T91钢过热器管蒸汽侧氧化膜微观结构与形成机理

Ab t a t The f a ur so c os r t r n ir sr c : e t e fmir t uc u ea d m c o—ee n si xi im p a e n i ne u f c f lme t n o defl a pe r d o n rs r a e o T9 t e u r e t r t be fe p r ton o 5 0 0 h ha e be n a a ys d, nd t o ma i n me ha s e ls De h a e u s a t r o e a i f8 0 v e n l e a he f r to c — 1 n s ofo de fl b i g d s us e An l i h im xi im e n i c s d. a ysss ows t a r nsto o xit t e heox d im h ta t a ii n z ne e s sbe we n t i e fl a h e a ti i h ad z e, s ox d z d, n if e o t e ou e a r,e di g t e nd t e m t lma r x,n t e s i on Cri i ie a d Fe d fus s t h t r lye la n O r — du to on e r to a d r l tvey i r a i g t on e r to The o d i ha t uc c i n ofFe c c nt a i n, n e a i l nc e s n he Cr c c nt a i n. xi e fl m sa s r —
rc a s tc t i e is ma n c mpo ii n b i g Fe , ih。 nd Cr in' on a n d,t i o sto e n 3 O4 whie t n r o de l y r i o l he i ne xi a e sc mpo e sd

郭文豪窄点技术在蒸汽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实例

郭文豪窄点技术在蒸汽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实例
传统方法及数学法的缺点:
(1)第一定律:不能真正说明能量损失的原因;
(2)第二定律:很抽象,实际过程中难以应用;
(3)纯粹数学意义上的优化,到目前还仅限于换热物流数目较少 的网络,对复杂网络,数学方法还很不成熟,不仅经常得不到答 案,而且合成的网络很复杂,难于实际应用。
窄点技术的显著特点:简单实用
在窄点设计法中,核心的问题是窄点处的换热匹配,即不使 热量传递通过窄点,以免造成冷热公用工程目标的增大。
窄点设计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将换热网络由窄点分成两个分离网络;
(2)这两个分离网络的设计由窄点处开始往窄点换热器以远发 展,主要的窄点匹配方案以及是否或如何进行物流分流,应用可 行性准则来确定(物流数包括分流准则、热容流率不等式约束准 则、热容流率差准则);
实际意义是:尽量使冷热综合曲线平行,温差均衡分配,使 在合理回收能量的前提下,使投资最小,实际上是节能基本原则 的应用 。
冷热综合曲线、解题表和总综合曲线是来自于同一热力学分 析的三种表示方式,其中冷热综合曲线和总综合曲线可以从解题 表中的数据推出来。解题表易于寻找能量目标和热级流动情况, 冷热综合曲线更便于对窄点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理解,而总综合 曲线特别适用于选择公用工程的适当配置方案。
(3)当窄点处存在可挑选的方案时,设计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确 定;
(4)窄点换热器的热负荷取决于消去探试法。当有问题时,如 增加公用工程用量或导致非窄点换热器的温差不足时,可在窄点 处选用其它方案或降低热负荷;
解题表(或叫问题表格)
B.Linnhoff的解题表是窄点技术的基石。如下例:
窄点温差选20 ℃ ,热公用工程目标为107.5,冷公用工程目标为40 ℃ , 窄点温
度为对应SN3子网络,即热物流温度为90 ℃ ,冷物流温度为70 ℃ 。SN1子网络对

钢铁厂供配电系统中的能源管理与优化

钢铁厂供配电系统中的能源管理与优化

钢铁厂供配电系统中的能源管理与优化
孔令权
【期刊名称】《中国金属通报》
【年(卷),期】2024()4
【摘要】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钢铁厂供配电系统的能源管理和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钢铁厂供配电系统中的能源管理与优化方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河钢承钢供配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原理。

然后,讨论了能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常见的能源管理策略。

接下来,介绍了一些能源优化技术,包括负荷预测、能源储存和分布式能源系统。

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验证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孔令权
【作者单位】河钢承钢能源事业部供电作业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能源管理系统实施中供配电系统改造方案
2.数字化电力系统中的能源管理与优化策略分析
3.电气安装中的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4.基于
物联网的智能电气控制系统在能源管理中的优化与应用5.矿山自动化系统中基于智能电源的能源管理优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BSD及其在钢铁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EBSD及其在钢铁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EBSD及其在钢铁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张小立;庄传晶;吉玲康;冯耀荣;霍春勇;赵文轸
【期刊名称】《材料导报》
【年(卷),期】2006(020)011
【摘要】介绍了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材料研究领域,尤其是在钢铁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其在高钢级管线钢领域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和一些研究结论,并介绍了原位EBSD新技术.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张小立;庄传晶;吉玲康;冯耀荣;霍春勇;赵文轸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4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5;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
【相关文献】
1.EBSD分析技术及其在钢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J], 王春芳
2.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技术在钢铁及管线钢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J], 张小立;庄传晶;吉玲康;冯耀荣;霍春勇;赵文轸
3.包钢钢铁领域中未来EBSD的应用展望 [J], 冯岩青
4.钢铁材料EBSD样品制备工艺研究 [J], 胡显军;吴园园;徐宁安
5.钢铁材料中取向差/旋转轴分布的EBSD研究 [J], 徐宁安;董登超;胡显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炼厂蒸汽动力系统能量优化途径和方法

炼厂蒸汽动力系统能量优化途径和方法

炼厂蒸汽动力系统能量优化途径和方法
炼厂蒸汽动力系统能量优化途径和方法
[摘要]介绍炼厂蒸汽动力系统的能量优化特点、优化思路、优化方法。

一、炼厂蒸汽动力系统特点;
二、炼厂蒸汽动力系统节能优化;
一、炼厂蒸汽动力系统特点
炼厂的蒸汽动力系统消耗大量原煤、石油焦、天然气等一次能源,通过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向工艺系统提供动力、电力、热、蒸汽等,这部分能耗在炼厂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蒸汽动力系统的优化运行对炼厂的安全生产和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是炼厂能量系统优化的重要方面。

满足工艺生产要求的前提下,蒸汽动力系统优化的最终结果应体现在外输入燃料、电、蒸汽等能量的减少或者输出蒸汽、热量的增加,其优化结果是整个能量系统优化效益的反映。

炼厂的蒸汽动力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炼厂内产汽点多且分散,用户也多。

炼厂的蒸汽不仅仅在动力站产生,工艺装置也会发生各等级的蒸汽,并且会并入全厂蒸汽管网;炼厂蒸汽用户大多在工艺装置内,分散于企业全厂的各个区域,通过蒸汽管网连接蒸汽用户和产汽点。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总表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总表

单位名称姓名性别职称学科*研究方向一*研究方向二*研究方向三研究方向四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研究所刘震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化研究虚拟仪表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及应用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研究所满永奎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能质量控制新型电力电子整流技术的研究电力系统及电力传动装置的故障诊断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的研究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研究所王大志男教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随机系统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故障诊断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褚恩辉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的谐波分析与抑制电力系统无功功率补尝技术的研究电力系统有源滤波器的研究软开关电力变换回路及控制方式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冯健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SCADA技术电力系统优化运行控制智能过程控制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李爱平女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微型燃气轮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远程监控智能化电气传动系统控制电气设备网络远程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佟玉鹏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电力系统自动化高频开关电源研究变频调速控制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王占山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无功优化负荷预测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研究所阎士杰男副教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滤波和无功补偿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高压大功率交流调速系统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及其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张化光男教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理论分析及应用大功率电机的节能控制理论及应用模糊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应用复杂网络和混杂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康恩顺男副教授电路与系统电子技术应用 EDA技术应用智能控制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宏毅男副教授电路与系统交流调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晶皎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图像处理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景宏男副教授电路与系统 EDA技术应用集成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及其硬件实现图像处理与识别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刘纪红女副教授电路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及其硬件实现智能信息处理 EDA技术应用图像处理与识别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马学文女副教授电路与系统智能控制数字信号检测与处理 EDA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王旭男教授电路与系统智能化信息检测与处理盲信号分离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赵丽红女副教授电路与系统生物特征识别图像处理与识别智能信息处理 EDA技术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丁山男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可重构计算计算机辅助VLSI设计可重构实时调度理论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贺立红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污染与电磁兼容研究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研究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李华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电磁兼容性研究图像压缩技术研究图像配准及融合方法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李世平男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可再生能源控制技术研究先进工业控制技术研究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技术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刘晓志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电气传动及控制电力系统动态控制理论与技术信号处理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王安娜女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故障诊断:故障诊断算法、基于PC机及嵌入式系统的故障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故障诊断算法、基于PC机及嵌入式系统的电磁成像:电阻抗及电磁成像技术研究及实现电磁兼容:电磁兼容及抗电磁干扰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吴春俐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兼容设计与干扰抑制技术超导电工技术单片机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吴建华女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脉冲功率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肖军女副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传动及控制节能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张石男教授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技术实时信号处理与DSP技术医学影像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胡景德男副研究员计算机应用技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江根苗男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成像技术、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江早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像处理、数字放送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李品彦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刘春雨男副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刘积仁男教 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布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嵌入式软件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柳玉辉男副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像处理、网络安全技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卢朝霞女教 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数据库理论与计算机集成管理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温涛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杨利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余克清男副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工作流系统研究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袁 淮男副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流系统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张 霞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管理系统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张立东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商业智能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张伟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赵 宏男教 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赵大哲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学东北大学软件中心郑全录男研究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成像技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邹豪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成像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鲍玉斌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邓庆绪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董晓梅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及保密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胡明涵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林树宽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器学习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申德荣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布式数据库及Web信息管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王大玲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挖掘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王义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杨晓春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布式数据管理与访问控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于戈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张俐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朱靖波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系统研究所高福祥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无线传感器网络计算机系统研究所刘辉林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检索嵌入式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研究所乔建忠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分布式、并行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研究所史岚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研究所王波涛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流移动计算时空间数据库不确定性计算计算机系统研究所王国仁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P2P数据管理可视媒体数据管理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计算机系统研究所王剑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研究所夏利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移动IPv6计算机系统研究所徐久强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普适计算与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研究所于亚新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媒体信息检索数据空间管理XML数据管理数据流计算机系统研究所赵海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Internet宏观拓扑结构之复杂性嵌入式技术与操作系统传感器网络与数据融合软件拓扑结构中模型驱动型软件测试支撑平台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黄玉基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基于事例推理系统研究智能化信息处理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马宗民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Web数据库个性化查询技术本体工程与应用传感器数据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王兴伟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组织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认知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可信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信息安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张斌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计算Web信息处理数据挖掘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张锡哲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挖掘服务计算web智能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赵林亮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网络管理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周福才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可信计算电子商务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混沌分形理论及其应用计算中心常桂然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协同计算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分布式多媒体系统计算中心高克宁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web信息集成计算中心黄卫祖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工程教育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中心吕振辽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企业信息化互联网知识挖掘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高立群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模式识别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图像识别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井元伟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复杂控制系统研究通信网络系统控制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石海彬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切换控制网络控制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王明顺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嵌入式控制系统:微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及软件设计智能控制:智能控制理论在MCU系统中的应用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杨光红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容错控制、故障诊断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张嗣瀛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模式识别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赵军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非线性系统切换系统控制理论与导航技术研究所郑艳女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导航制导研究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实验室罗小川男副教授系统工程复杂生产过程运行控制钢铁生产过程动态优化动态优化算法设计与分析化工过程运行优化方法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曲蓉霞女副教授系统工程大型系统建模、优化方法及其应用钢铁企业生产过程管理与优化软件工程、系统体系架构与数据库技术ERP、MES系统研发与计划调度模型优化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实验室王成恩男教授系统工程知识工程在复杂产品研制中应用多学科设计系统集成技术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秦皇岛分校白秋果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计算机自动测试技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秦皇岛分校才书训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挖掘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网络秦皇岛分校党群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丁顺利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格计算信息挖掘数据库应用秦皇岛分校顾德英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过程监测、诊断与安全控制秦皇岛分校郭福田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秦皇岛分校贺忠海男副教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多相流检测控制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系秦皇岛分校黄力群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秦皇岛分校蒋学英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金伟男教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系统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多相流检测控制秦皇岛分校李雅珍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秦皇岛分校刘杰民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刘星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马淑华女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过程监测、诊断与安全控制秦皇岛分校孟庆山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秦皇岛分校彭艳东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秦皇岛分校齐世清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系统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多相流检测控制秦皇岛分校曲荣欣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路由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安全加密算法分析秦皇岛分校曲秀云女副教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生产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系统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多相流检测控制秦皇岛分校任彦硕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过程监测诊断控制复杂工业过程自动化秦皇岛分校汪晋宽男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新一代高速信息网络关键技术自适应自组织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秦皇岛分校王翠荣女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网络信息挖掘数据库应用秦皇岛分校王凤文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新一代高速信息网络关键技术无线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秦皇岛分校王娟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王雷震男副教授系统工程制造系统生产与物流运作管理商业与服务系统运作优化与决策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的软计算方法秦皇岛分校吴朝霞女副教授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多相流检测控制工程与环境检测技术及智能仪器软测量技术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秦皇岛分校于丁文男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过程监测诊断控制鲁棒控制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秦皇岛分校袁静波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张春宏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应用数据库应用信息挖掘秦皇岛分校张家生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复杂工业过程自动化秦皇岛分校张金泉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过程监测诊断控制自适应控制通信网络系统控制秦皇岛分校张文志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网络应用秦皇岛分校张瑛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秦皇岛分校赵一丁男副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系统综合自动化过程监测、诊断与安全控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陈东岳男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视觉系统模型研究基于视频信息的智能交通系统视频信息的快速模式识别方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崔建江男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复杂工业过程建模、仿真与控制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郝培锋男教 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工业过程数学模型研究系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识别与分析技术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佟国峰男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足球机器人与教育机器人模式识别与智能机器人移动视场全景重建和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支撑平台软件与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王斐男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助残康复机器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王晓哲女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智能优化方法及应用基于视频的智能交通系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魏颖女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吴成东男教 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图像智能处理多源信息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筑智能化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薛定宇男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分数阶控制理论网络控制理论图形与影像处理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赵姝颖女副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智能人机交互虚拟现实软件学院高晓兴男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通信编码计算机网络安全视音频通讯软件学院姜慧妍女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三维成像CAD软件学院朱志良男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杜荔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宽带交换网络中的QoS路由技术智能光网络及光网络生存性流量工程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郭磊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智能光网络网络生存性新一代互联网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季策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自适应盲信号分离与图像处理信号检测与估值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嵌入式计算机及其开发技术的研究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沙毅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音视频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软件无线电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宋清泮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下一代无线通信网中的QoS保证体系多模终端的的网络选择和垂直切换决策异构无线网络的负载平衡和呼叫准入控制无线移动网的移动性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原萍女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自组织网络通信服务的研究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图像处理算法及其应用研究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张振川男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音视频信号处理与编码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智能家居网络系统及技术计算机通信及组网技术物流优化与控制高振男副教授系统工程、物流优化与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优化优化算法物流优化与控制唐立新男教授系统工程、物流优化与控制流程工业生产计划与调度数学规划计算机生产管理制造执行系统系统工程研究所胡清河男副教授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项目管理理论与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系统工程研究所黄敏女教授系统工程智能优化与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物流管理及供应链优化与决策面向全球制造的计划与存储控制的建模与优化系统工程研究所刘士新男教授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与优化调度工业与服务业物流系统建模与优化生产计划/调度理论与方法制造执行系统系统工程研究所刘树安男副教授系统工程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优化的软计算方法系统工程研究所庞哈利男教授系统工程制造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供应链与物流系统运作决策管理ERP/MES系统设计与开发公共交通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系统工程研究所唐加福男教授系统工程制造系统供应链与物流运作优化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商业与服务系统运作优化决策分析与优化的理论、方法系统工程研究所汪定伟男教授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智能优化算法生产与服务系统的管理技术弹复性工程与紧急响应。

炼钢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及利用

炼钢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及利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东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同意东北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流。
(如作者和导师不同意网上交流,请在下方签名;否则视为同意。)
随着炼钢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以及炼钢饱和蒸汽不连续、不等量特性的客观存 在,现在的钢铁企业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炼钢饱和蒸汽。本文重点介绍了炼 钢饱和蒸汽用于真空炉汽源和直接发电两种利用方式,并对两者的能源利用率、节能量 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炼钢饱和蒸汽的利用方式。
As steel-making flue gas residual-heat recove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at the steel-making saturated vapour is discontinuous and not identical size exists objectively. Now the steel enterprises,consider more that is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steel-making saturated vapour.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teel-making saturated vapour using on vapour source of vacuum firing furnace and direct generate electricity, and compare two kinds of modes’ vapour utilization efficiency,energy-saving quantity and economic benefits,and steel enterprises can choose saturated vapour utilization mode depending on their situation.

科学用能的理论与技术-蔡九菊

科学用能的理论与技术-蔡九菊

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2.3 节能方向
①降低各生产工序原料、溶剂料、零部件和耐火材料等非能源物质 的单耗及其载能量,这是节能工作的基础; ②降低生产流程各工序的能源、动力的消耗量,如燃料、电力、氧 气、蒸汽、压缩空气和工业水等; ③提高能源系统生产、加工、改质等环节的能源转换效率,即降低 生产1t焦炭、1kWh电、1m3氧气等所消耗的能源量(减小能源介质 的折标煤系数); ④合理分配、缓冲和使用能源,减少各种能源、动力介质的放散量, 如焦炉、高炉、转炉煤气,氧气,蒸汽和高炉鼓风等; ⑤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其中 余热:产品显热、渣显热、烟气显热、冷却水显热 余能:各种煤气、高炉炉顶余压、冷却水余压
例如,与其说一千次“随手关灯”倒不如依靠科技进步,安装一 个声控开关和节能灯了事。
科学用能可以将节能做到极限,把浪费降到O。 已故 能源 科学 家吴仲华 为 科学 用 能 总 结 出 16 个 字 : “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
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二、 吨钢能耗的影响因素及其节能方向
年 份
图 1 1980~2005年间我国钢铁工业吨钢能耗的变化
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钢铁 工业 的 吨 钢 综合 能耗 (全行业)从 1980 年的 2.040降到2000年的1.180tce/t ; 大中 型 钢铁 企业的吨 钢 综合能耗 从 1980 年的1.646 下降到2005年的0.741 tce/t; 吨 钢 可 比 能耗 从 1980 年的 1.285 下 降 到 2005 年的 0.714 tce/t。 2005 年以 后 , 外购电 的 折折标系数用“电热当 量 值” 。经粗略核算 ,两者之差 将 使我国的 实际吨钢能 耗少计100 kgce/t。

我国钢铁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钢铁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世界经济 已经进 入到竞争激烈 化 、信息化 和用 户需求多样 化 的阶段 ,企业 间的关系 已经从单 纯的竞争关 系转 变为竞争 与
D e h n i n g 调 查 和研究 了信息 系统 评估 中的控制 和管 理 问题 , 在
此基 础上 , 他们发 现公司 的财 务业绩 与信息 系统的发展 水平有
D e l o n e 建立 了著名 的信息 系统项 目成功模 型 , 该模 型从用 户满 意度和使用 体验来断定信 息系统 的运行效率 和效果 。 1 9 9 5年 , O l i v e r 通过搜 集大量 的实践数 据建立 了评 估指标 ,在指标 的基 础上 , O l i v e r 将 MR P的运行 效果定义 为 4个 等级 , 分别是 A、 B 、
跳跃 ” 是重要和必须 的。
直 以来 , 国 内外 理论 和实务界 都对企 业信 息系统项 目的
评价 问题非 常关 注 , 因此也 成为理论研 究 的热点 问题 。 比如我 们看 到 , 1 9 8 9年 , G u b a 教授 通过研究 提 出了项 目评 估人员 的组 成方法 和指导 步骤 , 他指 出最好 由第 三方人 员组成 项 目评估 团 队 ,每个成 员根据 自己的背景 和经验提 出评估意见 。 1 9 9 2年 ,
果来 。
本文从我 国钢铁 企业 的管理 实践现状 出发 ,从 企业战略 的 角度研究如何有效建 立和使用信 息系统 ,如何建立 科学 的评价
体系来评估信息系统项 目, 从而帮助提升和改善信息系统项 目。
要适 度地选取 。如果在评 价过程 中忽视主 观因素 , 将会 导致整
个过 程 的失控 和结果 的偏 离 。2 0 0 8年 , G r i f i f t h s和 H o c h s t r a s s e r

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全局能量优化与(火用)评价

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全局能量优化与(火用)评价

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全局能量优化与(火用)评价钢铁企业伴生能源种类繁多,布局分散,品质参差不齐,加之囿于传统回收技术与方法,各项伴生能源只进行了分散回收,且利用效率偏低。

鉴于此,本文从钢铁企业全局角度出发,首先对不同品位的伴生能源进行全局能量调优,然后着重对所提出的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和耦合化学链燃烧的联合循环系统从组件层面进行(?)评价,最后阐述了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在工程应用中的技术关键。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夹点技术为基础,利用全局温焓曲线方法,展开对钢铁企业伴生能源全局能量优化理论研究。

将在化工领域和换热器网络优化中常用的夹点技术尝试性地引入到钢铁企业余热能的利用中。

以干熄焦装置为例,阐述了在钢铁企业换热设备系统中如何进行物流选择与数据提取;以某大型钢铁企业热能利用为例,通过比对分析当前工况、目标工况和需求工况的用能情况,详细论述了以全局温焓曲线对余热能进行调优的方法,研究发现,调整后可多输出电功率22.456MW;以燃用低热值高炉煤气的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和烧结机冷却热废气发电系统为例,从全局角度出发,阐述两套系统整合的优化方案。

其次,提出炼铁工序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并对其进行(?)、火用经济性和(?)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能量平衡、(?)平衡和能级平衡理论,通过对富余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及整合后的炼铁工序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性能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富余煤气初参数及余热锅炉蒸汽侧热力参数不变条件下,整合后,系统能效率及(?)效率分别较整合前提高约3.00%及1.18%,而能级差降低约27.28%。

基于热经济学结构理论,考察了系统中每个组件的三个(?)经济指标、系统性能参数和设备购买成本及燃料成本等对单位产品成本的影响,分析了系统组件(?)损对环境的影响;与现有三个发电系统进行比较表明:该系统单位输出功成本最小,而单位燃料输出功最大。

然后,提出耦合化学链燃烧的联合循环系统,并对其进行(?)、火用经济性和(?)损环境影响指标评价。

运用[火用]概念和层次分析法对煤化工系统蒸汽平衡方案的优化设计

运用[火用]概念和层次分析法对煤化工系统蒸汽平衡方案的优化设计

的梯级分 类 , 根据 热能 的不同炯值 , 层 次分 析法” 按“ 分层次 对供与需 两两对 比 、 逐级利用 。提 出的“ 动态分析 法” 用于分析 处理 和优化解决 复杂 的工艺动 态过程 , 行最大 限度 的优化 。举例说 明 了综合 运用炯概 念 、 层次分析 进 “
法 ” 动态分 析法 ” 常规设计 对 比 , 及“ 与 在蒸 汽平衡 中对煤化工 系统所 产生 的显 著的节能 效果 。
第 2 ( 期 总第 17期) 4 21 0 0年 4月
煤 化 工
Co l C e c l I a h mia
N . T t N . 7 o (o l o1 ) 2 a 4
Ap .2 1 r 00
运 用 概 念 和 层 次 分 析 法 炯
对 煤 化 工 系 汽平衡 方案 的优化设 计 统蒸

般为 常压 常温状态 0 1 P 、0 。 . a 2 ℃) M 各种 形态 的能 量 由于炯 级不 同而可 以分 出品位
能降耗 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 , 将炯概念 引入到煤 化工
领 域 内能量平衡 的优 化设 计 中 , 行分 析计算 , 辅 进 再
以层 次 分 析 法 做 判 断 决 策 , 得 到 较 为 理 想 的节 能 降 可
理 论上把 在 给定 的环境条 件下 最大 可 能的转 换 能 力作 为衡量 能量 品位高 低 的标 准 ,这种 标准称 为 炯 。而一 切不能转换 为炯 的能量 , 即为炳 。任何 能量 E均 可 由炯 ( ) 和妩 ( 两部分 组成 , : A) 即
E=E+ A () 1
佳的节能 降耗途 径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工行业 内 化 能量平衡 的优 化设 计实 际上早 有应用 , 但普遍 没有上

CALPHAD热力学计算及其在钢铁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钢铁研究总院苏航)

CALPHAD热力学计算及其在钢铁新产品研发中的应用(钢铁研究总院苏航)

Deoxidized with Al
4、应用——大线能量焊接钢关键技术
热力学计算Ti、Al对氧的竞争
Ti=0.02
微Ti处理钢中,Al 必须≤70ppm,才能保证 Ti2O3的形成
4、应用——大线能量焊接钢关键技术
Ti-Mg 复合氧化物
文献报道,Mg对形成细小的Ti氧化物十分有利,以Mg-Ti-O复合氧化物形式 存在,Mg含量?
核心技术:在钢(或焊缝金属中)中生成细小的、高熔 点的氧化物质点,抑制奥氏体晶粒长大
4、应用——大线能量焊接钢关键技术
Thermo-Calc计算:炼钢过程中生成的各种氧化物
试验发现,Ti2O3 控制HAZ晶粒粗化最为有效,但如何生成? 传统上钢水采用Al脱氧,主要形成Al2O3 和TiN
Deoxidized with Ti
已成为相图及新材料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2、工具软件
材料热力学计算的三大要素是热力学数据库、热力学模型和 计算软件。
基于CALPHAD方法的热力学模拟软件,使相平衡研究真正成为 材料设计的一部分,成为冶金、化工过程模拟的重要工具。
2、工具软件
典型系统包括ThermoCalc-DICTRA、FactSage、 Pandat、JMatPro等 材料热力学性质数据库的规模及更新能力极为重要,是判 断一个热力学模拟软件成熟与否的关键 ThermoCalc是这一领域经典代表
强大的优化算法 最为全面的数据库支持:铁基、镍基、钛基、铝合金、镁合金、氧化物、无
机盐、陶瓷、焊接材料、腐蚀、镀层等各类数据库
开放的数据库结构 唯一支持扩散动力学计算(DICTRA) 冶金、材料热力学计算领域事实上的标准
2、工具软件
发展趋势
CALPHAD热力学与动力学相结合,使得严格意义上 材料设计成为可能。 CALPHAD方法与量子化学第一原理结合,利用后者 格的理论基础,使其热力学数据的获取更为准确、严 谨和方便。 CALPHAD方法与半经验的材料物理冶金模型相结合 利用后者对形核、再结晶、析出长大及组织-性能关系 的描述和半经验公式,实现材料动态相变过程、物理 性能乃至基本力学性能的预报。

《钢铁企业蒸汽利用》课件

《钢铁企业蒸汽利用》课件

能效管理原则
科学性、系统性、经济性 、安全性。
蒸汽产生阶段的能效管理
选用高效节能的锅炉设备
采用先进的锅炉技术和设备,提高锅炉热效率。
优化燃烧控制
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锅炉燃烧过程,实现燃料充分燃烧,减少热量 损失。
余热回收利用
将锅炉排烟余热和炉渣余热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蒸汽输送与分配阶段的能效管理
机遇
钢铁企业蒸汽利用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随着国家对环 保和能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钢铁企业可借此机会加 快推进蒸汽利用技术的升级和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和环保水平。同时,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 ,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 级。此外,钢铁企业还可通过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节 能减排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降低企业在蒸 汽利用方面的投入成本。
蒸汽梯级利用
根据不同用汽需求,将蒸汽进行梯级利用,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
设备维护与更新
定期对用汽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保证设备正常 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04
钢铁企业蒸汽利用的优化策略
蒸汽系统优化策略
蒸汽系统节能改造
01
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蒸汽系统的热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减少能
源浪费。
蒸汽梯级利用
02
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蒸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 放。
新型蒸汽输送与分配技术展望
智能蒸汽调度系统
建立智能蒸汽调度系统,实现蒸 汽的优化调度和分配,提高蒸汽 利用效率。
新型保温材料
研发和应用新型保温材料,减少 蒸汽在输送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新型蒸汽利用技术展望
趋势
目前,钢铁企业蒸汽利用主要集中在焦化、烧结、炼铁 、炼钢等工艺流程中,用于各种设备的驱动和工艺控制 。然而,由于历史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钢铁企业蒸汽 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能效低、蒸汽管网布局不合理 、余热回收率不高等。

炼钢厂余热回收梯级利用的应用

炼钢厂余热回收梯级利用的应用

炼钢厂余热回收梯级利用的应用2.天津市新天钢冷轧板业有限公司,天津 300110摘要:为实现钢铁企业中的余热回收再利用,达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并进一步提升钢铁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某钢铁企业为例,对其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回收及其再利用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回收梯级利用;技术措施1烟气余热回收规划余热梯级利用的原则是,根据余热资源的数量和品位及用户的需求,尽量做到能级的匹配,在符合技术经济原则的条件下,选择适宜的系统和设备,使余热发挥最大的效果。

在能级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烟气温度的不同,实现热-电-冷联产。

针对我国北方某钢铁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措施:烧结烟气:烧结机主排烟气温度均达到350℃左右,环冷机烟气温度达300℃左右,可通过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回收烧结矿的高温余热,实现蒸汽完全自给。

每吨烧结矿余热回收蒸汽可达80~100kg。

高炉热风炉烟气:烟气温度为250℃左右,该企业目前只有5#炉有烟气回收装置,规划在2025年之前对所有高炉热风炉进行改造,利用热媒式换热器来预热煤气和空气,预热温度可达175℃,从而回收利用热风炉烟气余热,降低生产系统能耗。

电炉烟气:电炉烟气温度高达700℃左右,目前对其余热还没有回收,造成能源的浪费。

规划使用竖炉利用烟气余热预热废钢。

对超高功率电炉,废钢在密闭容器内预热,预热后的温度可达到300~500℃,烟气中含有很高氧化铁的粉尘将大部分被废钢过滤而进入电炉内当作原料使用,回收的热量可达烟气显热的30%,相当于电炉输入热量的6.2%。

一台100t电弧炉废钢预热器的综合效益为:1)废钢平均预热温度可达200~250℃;2)电能消耗减少40~50kWh/t;3)熔炼时间缩短5~8min;4)电极消耗下降0.2~0.4kg/t;5)电炉热效率达70%(不预热废钢时一般为50%~60%)。

因此,电炉烟气预热废钢的方法对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提高电炉工艺的竞争力均有重要意义。

关于转炉饱和蒸汽发电系统及其参数选择的研究

关于转炉饱和蒸汽发电系统及其参数选择的研究

关于转炉饱和蒸汽发电系统及其参数选择的研究摘要:冶金企业的产品生产会产生较多的低参数饱和蒸汽,可以通过发电系统实现蒸汽的再利用,节约能源的同时,实现清洁生产。

基于此,本文将转炉饱和蒸汽发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运行流程及参数选择两方面入手,为冶金企业合理应用低参数饱和蒸汽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炉;蒸汽发电;汽轮机前言: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冶金企业需要提高对生产蒸汽的重视,利用蒸汽的余热发电,实现冶金企业的资源最大化利用,有助于冶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蒸汽余热发电中,技术人员应用的转炉饱和蒸汽发电系统及参数选择,会对蒸汽利用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需要受到冶金企业的关注。

1.转炉饱和蒸汽发电系统分析转炉饱和蒸汽发电系统主要包括转炉、汽轮机和控制系统这三部分。

转炉和汽轮机被称作热力系统,其运行流程如下:转炉锅炉产生的饱和蒸汽会存储于汽包内,通过蒸汽管道输送到分汽缸中进行稳流处理,再通过主蒸汽管道运输到汽水分离器中,去除饱和蒸汽中的冷凝水,使饱和蒸汽的干度达到发电的标准要求;然后将饱和蒸汽运输到汽轮机中进行做功,结束后的饱和蒸汽被传输到冷凝器中冷凝为水,冷凝水经过除氧器处理后进行循环使用。

其中,一部分冷凝水用来调节蒸汽蓄热器的液位;一部分冷凝水传输到汽包中。

在转炉饱和蒸汽发电系统中,热力系统的运行需要控制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实现自动化发电。

一般来说,冶金企业通过采用PLC控制系统作为蒸汽发电系统的控制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电气控制柜、调节阀以及相关仪表等器件,可以实现转炉饱和蒸汽发电系统的全面实时控制。

其中,调节阀主要负责控制热力系统中的进汽量,可以实现蒸汽发电效率的自动控制。

与此同时,PLC控制系统支持报警功能,在转炉饱和蒸汽发电系统出现异常运行状况时,PLC系统会进行报警提示,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可以立即去到生产现场检查设备,保障蒸汽发电的有序开展,在保障蒸汽发电质量的同时,提升蒸汽发电的安全性[1]。

钢铁制造流程实现能源高效转换和能量流网络化的必要性分析

钢铁制造流程实现能源高效转换和能量流网络化的必要性分析

钢铁制造流程实现能源高效转换和能量流网络优化集成的必要性分析摘要:关键词:钢铁能源高效转化物能级配能量流网络集成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

无论在装备技术、工艺技术,还是管理技术;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成本、环境等方面,都已成为在国际钢铁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钢铁大国。

中国冶金专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全新的视角给出了钢铁流程物理本质的定义,以流程工程的特征重新设定了钢铁流程的功能定位和功能拓展,为中国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钢铁企业在历史新阶段,要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工艺功能、产品功能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全流程相关装备和工序功能进行解析优化和协同优化开发,以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实施集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转换的全方位价值开发,追求能量流的系统高效集成,并实现全流程优化及自动化智能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从而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多样性支持”,已成为钢铁企业的时代命题。

一、钢铁企业能耗状况分析过去的几年既是中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也是节能降耗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的重要时期,钢铁企业通过生产流程的工艺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优化用能结构及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并通过采取能源的“梯级利用、高效转化”等措施,实现了能源消耗大幅下降。

吨钢综合能耗已经由2000年的920kgce降低到2008年的630kgce,国内一些先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图1:我国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变化趋势(注:吨钢综合能耗中电力折算系数为2005年以前为0.404kgce,2005年以后调整为0.1229kgce)从能源转化功能的角度,系统分析钢铁流程中的碳素流代谢过程,能源利用的潜力依然很大:冶金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有效能量仅占28.3%,而转化为余热余能的占71.7%,达到14.34 GJ/t钢材,折合490kgce /t钢材。

蒸汽的梯级利用

蒸汽的梯级利用
在满足供汽负荷的条件下加强与供电公司联系争取多发电以提高锅炉7050吨吨小时小时这包括了中压汽和低压汽因此我公司在蒸汽的梯级利用方面是通过调整高压加氢制氢及加氢35kg中压中压蒸汽的量从而控制好热电厂减温1520吨全供汽区间这样使热电厂中压蒸汽的温度压吨小时的安小时的安11提高热电厂产汽的负荷率和利用率提高热电厂产汽的负荷率和利用率在蒸汽梯级利用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催化所产很多问题如催化所产35kg热电厂所供热电厂所供35kg35kg中压汽低于中压汽低于10况下需要及时调整装置况下需要及时调整装置35kg汽负荷以提高热电厂汽负荷以提高热电厂35kg确保蒸汽管线安全运行
1、提高热电厂产汽的负荷率和利用率 在蒸汽梯级利用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 很多问题,如催化所产35Kg中压汽量大, 热电厂所供35Kg中压汽低于10吨/小时的情 况下,需要及时调整装置35Kg中压汽的用 汽负荷,以提高热电厂35Kg中压汽流量, 确保蒸汽管线安全运行。同时还要掌握热 电厂减温减压器的供汽负荷也不能低于10 吨/小时,否则蒸汽管线积水,危害蒸汽管 线安全运行。
三、3Kg低压蒸汽的回收利用
对于全厂低压蒸汽的回收,我公司从96年 开始做工作,至今在全厂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回收 管网,回收项目主要包括: (1)各生产装置内建立回收废汽分支线; (2)回收油罐加温蒸汽; (3)回收采暖、拌热废汽; (4)回收加热盘管及工艺所发低压汽; (5)回收蒸汽泵乏汽;
三、3Kg低压蒸汽的回收利用
谢 谢
1、提高热电厂产汽的负荷率和利用率 进行这些调整需要生产运行处和热电 厂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再就是成立专门 的蒸汽管网班,每天对全厂35Kg中压汽和 10Kg蒸汽管线进行测温,掌握管线内的蒸 汽流向,为优化调整做参考。
2、调整改造全厂蒸汽系统管网,废除动力 减温减压器为优化蒸汽系统运行打下基础

蒸汽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蒸汽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某钢厂建设有6座180t炼钢转炉和1座180t脱磷转 炉,转炉产汽取代了电厂抽汽,1.6MPa的饱和蒸汽 经过热处理供应5套RH真空精炼生产用汽,为企业 每年节约3000万的运行费用。
当然,新技术的变革和应用几乎 都伴随着现有落后设备的改造以 及新开发产品的应用。
为了充分利用冶炼炉间断式余 热回收产生的蒸汽,相应配套 建设蓄热系统和调节系统。
CCPP技术特点为具有较高吸热温度的燃气轮机 循环与具有较低平均放热温度的蒸汽轮机循环结 合起来,热效率高,发电效率高。在不外供热时 高达40%-45%,而常规的锅炉蒸汽发电仅为 35%左右,实现了钢铁厂副产煤气高效发电。
提高余热资源的利用率 ——优化能源网络,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要特别重视各种能源介质利用的优化集成: 对各工序各自的能量排放(二次能源)和一次能源按序组 织、充分利用,
3、供汽方式不合理和计量仪表不完善
生产用汽与采暖、生活用汽联用同路蒸汽的现象, 严 重影响了生产的组织与调整, 浪费了能源
计量仪表的不完善也不利于蒸汽系统的准确评价 按照计量法的规定, 蒸汽的生产单位和每个用户都应 配置计量仪表,然而现场很多地方没有配置计量仪表, 有的地方虽有配置, 但因缺乏管理, 致使蒸汽产、耗过 程不明确。
工序 焦化
种类 焦炭显热
产品资源量
热量 Qc 火用 量 能级
(GJ/t) Ec(GJ/t)
1.4
1.2 0.85
企业蒸汽平 工序余
均回收量 Qh 热潜力
(GJ/t) Qq(%)
0.8
33
烧结 烧结矿显热 0.62
0.32 0.52
0.15
53
转炉 LDG显热
0.8
0.6 0.75
0.4

P91钢蒸汽管道软化机理研究与工艺控制-南京-王智春

P91钢蒸汽管道软化机理研究与工艺控制-南京-王智春
P91钢蒸汽管道 软化机理研究与工艺控制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 2011.11
汇报内容
1.研究背景 2.P91钢蒸汽管道软化实例 3.软化后的P91钢的力学性能 4.软化原因分析 5.工艺控制要点 6.结论
1.研究背景
随着高参数机组在我国火力发电厂的迅 猛发展,P91材料广泛的应用于主蒸汽管道、 再热蒸汽管道及其旁路、高温联箱等高温部 件。 对于早期建设的亚临界、超临界机组, 在役的P91钢的蒸汽管道和联箱中硬度偏低是 一个普遍的问题。由于数量极大,采用更换 方式根除安全隐患,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情。 开展低硬度P91钢的性能、软化机理的研 究和对热加工工艺措施的优化将极为重要。
2.P91钢蒸汽管道软化实例
2.1 某厂实例 某厂更换主汽弯头,规格为 D451×41.5mm,焊接前弯管外弧金相组织 为回火马氏体,硬度为200HBHLD左右。
2.P91钢蒸汽管道软化实例
2.2 相关导则要求 国家电力公司电源建设部颁发的 《T91/P91钢焊接工艺导则》要求: 回火温度为760℃±10℃,回火时间按照 每25mm壁厚保温1小时,但最少不少于4小时 进行计算。
3.软化后的P91钢的力学性能
对硬度值为160HB的P91钢蒸汽管道进行 力学性能测试,其结果如表1、表2、所示。 可见,软化后的P91钢的力学性能出现了大幅 度的下降。屈服强度下降更为明显,室温比 标准下限低32%,540℃比标准低31%, 566℃比标准低33%,600℃比标准低23%。
3.软化后的P91钢的力学性能
6.结论
6.1 软化与性能 P91钢软化后,力学性能出现了大幅度 的下降。160HB的P91钢室温抗拉强度低于 GB5310的下限值,屈服强度下降更为明显, 室温比标准下限低32%,540℃比标准低 31%,566℃比标准低33%,600℃比标准低 23%;同样,P91钢软化后,高温持久强度 也会下降,160HB的P91钢的10万小时的持 久强度与GB5310相比,下降了将近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干熄焦系统的能级匹配系数为:
(9) 焦炭在干熄炉内的烧损散发的热量为:

工序节能量:
Qrs GhjGsxQ dw 0.413 GJ/t (10)
式中: Ghj —红焦的重量,1000kg;
2 0.538 1
(17)
G sx —焦炭烧损率,1.36%;
B
Qd d Ez Qs s k 32.70 kgce/t 1
余热余能回收与工艺优化
2 1
(2)
火用平衡方程为:
现对各种能量利用过程提出一个统一的 模型(图 1),在钢铁企业中,输入端可以是 红焦余热、高压蒸汽、烧结余热等;设备有很 多种,包括余热锅炉、热电机组、减温减压装 置、输送管网等;输出端可以是低压蒸汽、电 能、机械功等。
E
1i
E2i E3i E4
(6)
系统的能级匹配系数为: E2i E3i 2 1 E1i

2i
Q
1i
Q2i 3i Q3i
1i
E4 1 1i Q1i
(7)
式中: —系统的能级匹配系数。 从上面的推导可以看出: (1)当把输出端损失项的能级看做为零 的话,能级匹配系数就等同于火用效率,这就表 示供给火用利用的程度。 (2 )以能级匹配系数( )作为能量利 图 1 能量利用过程通用模型 图中: Q1 , E1 :能源供给设备的输入总能量 和输入总火用量; Q2 , E 2 :设备供给用户的输出总能量和 输出总火用量; Q3 , E3 :设备损失的总能量和总火用量; 用合理性的评价指标要比火用效率( e )合理。因 为能级匹配系数可以表征大系统用能过程的 能量利用合理性,而后者只能表征子系统的热 力学完善性。 (3 )能级匹配系数( )的取值范围是 0~1 之间,能级匹配系数越趋近于 1,表示系 统用能越合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thre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methods of energy systems, and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xergy metho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nergy level analysis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nergy level matching coefficient and deduces its expression. This article conducts energy level analysis for dry quenching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with derivation of the formula. Key Words:energy level analysis; energy level matching coefficient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 steam system
由于损失的热量没有被利用,所以规定损 失热量的能级为零,即 s 0 。 所以,干熄焦系统输入端的能级为:
1
Q Q
i i
i

Q j j Qrs rs Q j Qrs
0.669
(15)
干熄焦系统输出端的能级为:
233
Energy Level Analysis Method and Application in Steam System of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
ZHANG Ge LIU Chao ZHANG Da-Wei
(1 SEP Key Laboratory of Eco-industr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2 SIPP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Tianjin Branch Tianjin 300384)
231
具,为能量系统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 此基础上对能级分析法进一步研究,提出能级 匹配系数的概念并对其表达式进行了推导。最 后对钢铁企业的余热回收系统进行能级分析。
2
能级分析方法的研究
2.1 能级的基本概念 能级(Ω)是反映能量品质的一个物理量, 定义为能量的火用值(E)与供应的总能量(Q) 之比[2],即: (1) E Q 2.2 能级匹配系数的推导及分析 本文在能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能级匹 配系数( )的概念,定义为输出端折合能级 ( 1 )与输入端折合能级( 2 )之比,即:
对于图中的系统,有热平衡方程为:
Q
1i
Q2i Q3i
(5)
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
t—红焦的出炉温度,1050℃; t0—环境温度,20℃。 红焦的能级为: T T j 1 0 ln 0.57 T T0 T0
2
Q Q
i i
i

Qd d Ez Qs s 0.36 Qd Qz Qs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言
目前,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主要有 三种:一种是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基础之上的 能量守恒方法;另两种是基于热力学第一和第 二定律基础之上的火用分析方法和能级分析方 法[1]。能量守恒方法是从能量的数量方面分析 能量被利用的程度,并不能全面反映能量被利 用的合理性。火用分析方法是从能量中有效能— 火用的数量方面分析火用被利用的程度,这种方法 对于揭示能量系统中的用能薄弱环节无疑是 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火用分析 方法不能从能量的品质方面分析供应的能量 品质是否与用户需要的匹配。在能量系统火用分 析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级分析法是一种 新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它为解决供能与用能之 间能量品质的合理匹配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
输出端的折合能级为: E E3 E2i E3i 2 2 Q2 Q3 Q2i Q3i
钢铁厂余热回收主要包括干熄焦、烧结、 炼铁、炼钢和轧钢的余热回收。下面以干熄焦 工序的余热回收为代表,从用能合理性的角度 对工序的余热回收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并结 合分析的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1)设备及生产情况 某钢铁企业现有四座 70 孔 7.63m 焦炉, 年产 340 万 t,两套 CDQ 设备,处理能力为 260t/h,两台余热锅炉,设计生产蒸汽 134t/h, 最大达到 151t/h,蒸汽参数 4.6MPa,450℃,2 台 25MW 汽轮机,各带一台 30MW 发电机, 两余热锅炉通过母管与汽轮机连接。每吨焦发 电量为 120kW· h,并可回收 1.0MPa、250℃的 蒸汽 200~230kg[3]。 (2)余热蒸汽回收系统热力计算 1)红焦的出炉温度大约为 1050℃左右, 红焦的平均比热容为 1.327kJ/(kg· K)。 红焦含有的热量为: Qj c p m(t t0 ) 1.367GJ/ t (8) 式中: cp—红焦的平均比热容, 1.327 kJ/(kg· K); m—红焦的质量,1000kg;
232
Q Q Q
2i 2i 2i
3i
Q3i
(4)
3i
式中: 2 —输出端的折合能级;
E2i —输出端供给用户 i 能量的火用; E3i —输出端损失 i 能量的火用; 3i —输出端损失 i 能量的能级; Q2i —输出端供给用户 i 能量的能量; Q3i —输出端损失 i 能量的能量; 2i —输出端供给用户 i 能量的能级。
[1] 田永华. 钢铁企业蒸汽合理利用及优化分配研究 [D].东北大学,2011. [2] 杨东华. 火用分析和能级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6. [3] 杨鑫秋. 钢铁企业蒸汽系统优化分配研究[D].东 北大学,2012.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转化过程中损失的热 量为:
Qs Q j Q rs Qd Qz 0.67 GJ/t (14)
s z — 回 收 余 热 蒸 汽 比 熵 , 6.9266
kJ/(kg/K); s0 — 环 境 状 态 下 蒸 汽 比 熵 , 8.665 kJ/(kg/K)。 回收的余热蒸汽的总火用为:
4
结论
Ez ez mz 0.21GJ/t
(13)
(1)利用能级匹配系数作为能级分析法 的评价指标对能量利用系统进行分析,更加体 现系统用能的合理性。 (2)干熄焦工序采用发电抽汽方式回收 余热比生产低压蒸汽节能。建议钢厂对红焦余 热采用动力回收。 参考文献
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
能级分析方法研究及在钢铁企业蒸汽系统中的 应用
张 革1 刘 超 1 张大伟 2
(1 东北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819; 2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天津分院 天津 300384)
摘 要:介绍了能量系统的三种热力学分析方法,并分析了能量守恒分析方法和火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以此引出 能级分析法,提出了能级匹配系数的概念,并对其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利用推导的公式对干熄焦余热回收系统进行 了能级分析。 关键词:能级分析;能级匹配系数;钢铁企业;蒸汽系统
能级匹配系数 0.538 0.403 工序节能量(kgce/t) 32.70 24.48
hz —回收余热蒸汽的比焓,2943.22 kJ/h。
回收的余热蒸汽比火用为:
ez (hz h0 ) T0 (s z s0 ) 915.37 kJ/kg
(12) 式中: h0 — 环境状态下蒸汽比焓, 2537.20 kJ/h;
表1
回收方式 发电抽汽 低压蒸汽
Qd 120 3.6 1000 kJ/ t 0.432 GJ/t
电能的能级为: d 1 。 回收的余热蒸汽含有的热量为: Qz mz hz 0.678GJ/ h (11) 式中: mz —回收余热蒸汽的质量,230 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