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苏教版).doc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 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着得端正; 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 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 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 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固本思源)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第二段思考题: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 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简析:
•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 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2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 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 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 3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 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1 “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
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扰民
(第1、2条)
•戒骄傲:“谦冲自牧” (第3、4条)
•戒纵欲:“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第5、6条)

部编苏教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江家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苏教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江家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江苏省清浦中学江家华 |【有关说明】1.选题《谏太宗十思疏》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中“寻觅文言津梁”专题中“因声求气”板块。

(2014年第5版第76页),被誉为“奏议之典范、君臣之宝鉴”。

上奏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后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王位。

公元627年即位,改元贞观。

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贞观十一年连上四疏,《十四疏》就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政治价值与思想价值及语言特点俱佳,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定为“古诗文必背《必修(10篇)》”篇目,其人之品质气节及其传承极富教育因子,与当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诸多要求相契合,便于学科育人,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人生观。

同时也最有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培养提升。

基于此,选此文。

2.理念(1)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

任何一门课程,首要任务永远是教育人、培养人,尤其是承载了众多民族因子母语的语文学科更应如此。

学什么?学习一些富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作品,能产生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在阅读鉴赏以至玩味汉语言文字的美妙与神奇的同时,也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民族味”濡染熏陶。

(2)政治色彩极强的政论文往往带有说教的成分,学生无形中无予以抵制。

以德化人,要不显山不露水,如盐融水,了无痕迹地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高中语文: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

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

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

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的一篇奏议。

魏徵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魏徵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

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

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是有其功的。

魏徵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

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

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投唐后,先事太子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才成为太宗的得力助手。

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隋炀帝却不能善终,“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骄奢纵欲,徭役无已,邪恶的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土分崩”(《贞观政要》卷一)。

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

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形式也在更新变革着。

一些新课程、新教育模式此起彼伏,然而,历史课程始终占据着教学内容优先位置。

历史是我们文明和智慧的现实展现,它包含了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现在和未来的准则和方向。

所以,我们应该珍视每一篇历史文献,研究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是很多人听说过但没有真正了解过的一篇独特的历史文献。

本文将以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内容教学标准,深入剖析该疏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疏文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精髓,从而全面地把握、理解其思想内涵。

《谏太宗十思疏》为唐代李德裕所撰,即分别于元和十年和十三年两次上疏谏太宗世宗(李治),以期让其政治决策得到正视和改正,避免政治上的误判和敌对势力的阴谋捣乱。

该疏文具体的历史背景在于,元和年间,至高的统治政治集团认为,现在唐朝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敌入侵和内部秩序改变,需要实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加强。

而太宗世宗在此之中依然保持着一种既要采纳改革的情绪,但又要始终注意政治力量的转移、平衡,这使得李德裕这些忠诚的官员也不得不拿起自己的笔和纸向皇上进行忠告。

李德裕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思考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出唐代的政治形势和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同时这里也是唐代文人的无奈和痛苦,他们有时被消极的现实打败,有时被无力的治理所束缚,但更多的是他们凭着理性的观察和反思,提出现实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案。

不难看出,《谏太宗十思疏》被人所称赞,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勇于提出社会问题,警惕国家领袖的错误决策,并针对各种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言辞间有批判,有慨叹,却更多的是思考和担忧,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思想观察角度。

对于当代青年人,对文化历史与智慧精神的探寻有自己的一种需求,从而追寻出一种更深刻的创造和建筑的基础。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说的是说的是执法上要不徇私情,严明赏罚。
“十思”的核心可谓“正己”“安人”。“正己”是“积德”的高标,更是“安人”的前提;而“安人”,才能最终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第二段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 以:用 9.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第二段
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进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重要性。
问题:第二段从哪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从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入手,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与“守”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挖出它们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情享受逸游的乐趣,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闲暇弹琴、垂衣拱手,不必多言有为,百姓就可得到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呢?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第三段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山东省市级优课)
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是:
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关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4.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一节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实词和虚词有一定的了解,且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有一点难度,且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对语文知识结构、作者观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理解分析能力尚缺乏认识,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容易偏激。
可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他渐渐骄奢起来,忘记了“以民为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就从贞观十一年这一年来看,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他进谏,如监察御史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继”,“春夏秋冬,略无息时”而“咸有怨言”(《贞观政要》卷十)。他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新唐书·魏征传》)。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他在生活上渐渐奢侈的同时,还有些崇尚空谈,不务实际了。这点魏征是看得很清楚的。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并且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又如要选拨人才,唐太宗说了千百遍,可是没有象样的行动。魏征曾上疏说:“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贞观政要》卷七)。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却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3)
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职责拱,不言而化。何
翻译: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 的,就想到自足来自我克制; 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 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 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 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 满,就想到要像江河那样能够 容纳千百条河流;喜欢狩猎, 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 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 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 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 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 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 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 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 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 罚。
为什么思
引出警告 反面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怎么
哪儿 疑问代词 养生的东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追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
要求
积累词语
•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载舟覆舟
第一段
动词,
使……稳固
臣闻求木之长者疏通,必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
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 在下愚动主,词持知,, 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 君当神器掌握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简析: •1 提出“十思五戒”的内容: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一一对应翻译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一一对应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徵之老阳三干创作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 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 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者, 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安宁, 一定要厚积品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品德不厚实却想要国之治, 虽在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国家安宁,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 (也)知道这是不成能的, 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居域中之年夜, 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据有天地间重年夜的位置, 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 永远坚持永无休止的美善, 不考虑在安闲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 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戒除奢侈而行节俭, 品德不能坚持刁滑, 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 堵住源而欲流长者也.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 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历代)所有的帝王, 接受上天的重年夜使命, 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 功德圆满之后德性衰.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就开始衰微了,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 能够坚持究竟的年夜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缺乏, 何也?夫在殷忧, 必竭诚当草创业时, 能力绰绰有余;如今守成, 能力却缺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 一定竭尽诚以待下;既失意, 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心看待臣民.胜利之后, 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他人.竭尽诚恳, 就会使友好的势力(和自己)联合,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视他人, 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 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 (人们)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年夜,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可是其实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 概况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年夜,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君人者, 诚能见可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 这是可以忽视的吗?作为人君的人,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 看见引起自己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快乐喜爱的工具, 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 就要想到适可而止, 使苍生安宁;想到君位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则思江海而下百川;而且危, 就要谦虚谨慎, 自我约束;恐怕自己骄傲自满, 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年夜, 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则思慎始游乐忘返地狩猎时, 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 就要想到自始至终而敬终;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则思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梗塞、遮蔽, 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忧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 就要想到正身以黜恶;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则思规矩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 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毛病地奖赏;动用刑罚, 就要想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 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年夜九德的修养, 选拔有才华的人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用他, 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沛献出他们的谋略, 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 君臣无量, 仁爱的人就能传布他们的恩惠, 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 君王年夜臣之间没有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什么事情(烦心), 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 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 役聪慧之耳目,理政务), 不用多说, 老苍生就可以被感化, 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 代臣下管理职事, 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亏无为之年夜道哉?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简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简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2.援引内容的理解;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学重难点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

“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

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

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

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

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

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而想要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句解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句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句解读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

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

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

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

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体会本文“一气呵成,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

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

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

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和翻译(word版)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和翻译(word版)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和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译文或注释: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

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

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苏教版《谏太宗十思疏》注解商榷

苏教版《谏太宗十思疏》注解商榷

苏教版《谏太宗十思疏》注解商榷谏太宗十思疏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珍贵文献,它始自唐太宗时期,由著名的谏议家苏洵所撰写。

这部文献按照唐太宗思想中国政治考虑和实践来记载,给出了改革和实行谏议制度的建议。

据传,苏洵曾经给唐太宗写了十条疏,指出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和谏议制度的不足。

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管理的改革措施,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

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在官务执行上要精益求精,以解决百姓求助的问题;改革当时的“三官”制度,保证官员的职权和责任;实行“敕召”制度,控制官员的行为;实施谏议制度,以促进政治生活;改进官吏评定和考核制度,以确保官吏公正献良;加强社会秩序和反腐整顿等等。

在苏教的注解《谏太宗十思疏》中,他提出了对唐太宗十思疏的商榷。

首先,苏教认为,当时唐朝政治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员的腐败和滥用权力造成的,而谏太宗十思疏提出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他认为古代的政治思想经常把官员和百姓对立起来,而十思疏也没有考虑到这种官民对立的问题。

此外,苏教并不认为唐太宗十思疏中提出的所有改革措施都可行,例如他认为“敕召”制度只是实施绝对政治管治,使官员缺乏自主发展的机会;“三官”制度也可能存在官员中心主义的弊端;谏议制度中的“谏议人”也很容易成为另一个集权者。

苏教的注解《谏太宗十思疏》不仅提出了苏教对唐太宗十思疏的商榷,而且为实现官民共治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他建议在实行公正、平等、公平政治管理的同时,分离国家和宗教,把实践政治和慈悲的原则结合起来,而不是实行绝对政治管治和暴力手段。

他还建议建立公正的官员考核制度,以及公开官员的朝政行为,以改变官员的腐败行为。

综上所述,苏教的注解《谏太宗十思疏》不仅对唐太宗十思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为后世探索政治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从苏教的角度来看,实践中应当坚持实行公正、平等、公平的政治,重视官民共治,弄清官员的职能和责任,建立公正的地方政府,实施效率的经济政策,控制官员的行为,确保百姓的利益等。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文档】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文档】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材解析】本文编排在苏教版第三册“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的第一个板块“因声求气"。

这个板块的教学重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以饱满的激情和义正的言辞进行劝谏的特色,从而把握文章的重难点,达成预期目标.可在两课时内采用“反复诵读法”组织教学。

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就体会不出它的妙处。

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从而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二解题1。

作者简介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

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著有《类礼》20卷,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他死时,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矣。

」2.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

本文为其中一篇。

3。

文体知识疏( shù):奏议的一种,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包括奏、议、疏、表、对策.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主题素材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主题素材2

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
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
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
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徵屡次“犯 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 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徵的忠心, 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 之一。
退出
统治者虚怀纳谏是盛世的序曲,骄横拒谏是亡国的前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为政者善纳谏”“从谏如流”“广开
掘 言路”“倾听”等话“入肉三分”。在实
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 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 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 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
也是天下的幸事。
相关素材 《国语· 周语》称:西周厉王暴虐奢侈,以杀“弭谤”,对批评 其过失者,格杀勿论,终使“国人莫敢言”。辅臣召公切谏,厉王也 置若罔闻,最后导致国人叛乱、自己流亡的不幸局面。楚怀王闭目 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 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共 性 奏。 发
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徵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徵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主题素材
素材发现
课内素材 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徵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 容与大度,魏徵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 正因为魏徵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 “从谏如 流”的晚节,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 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徵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

振,通“震”.威吓。

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

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

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

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32019-10-17【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

振,通“震”.威吓。

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

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

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

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32019-10-17【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

振,通“震”.威吓。

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

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

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

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32019-10-17【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

振,通“震”.威吓。

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

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

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

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32019-10-17【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