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课程内容

• •


(一)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 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与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既有 区别又有联系。 (二)综合课程的内容及其选择与组织 1、内容主要包括整合的或未分化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 识以及相关的直接经验;整合的或未分化的活动以及相应的 活动内容、方式和规范;旨在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经验或 素材;在整体背景和视野中形成的态度与情感等。 2、内容选择的根本原则是,使课程内容充分表现出统整性, 即将分割的或未分化的内容要素依据一定的线索统整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内容体系。这种体系可以是封闭、半 封闭的,也可以是全开放的。 3、内容组织方式包括以概念为中心的方式、以主题为中心 的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以方法为中心的方式等。
(三)历史与社会课程ຫໍສະໝຸດ Baidu容(1) 1、设计思路:以现实生活为基点; 以公民教育为依据; 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刻意追求体系的建构。 2、主要内容: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 知识和技能,包括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两个大学习和探究 的领域。在内容标准中,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分设三个学习 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 化”、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由 “中国历史与文化”和“世界历史与文化”两个学习主题构成。 同时还设置了“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学习的具体要求。 根据以上课程标准,上教版教科书作了如下的框架设计 第一册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 第二册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第三册 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 第四册 中国近代社会与历史 第五册 世界历史与文化 第六册 人类的机遇与挑战
• • • •
• 3、是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预期目标” • 4、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罗列 知识要点)和教学工作的提示 • 5、 暗含“教教科书” • 6、直接的、统一的、刚性的“控 制”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1)
• 《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
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 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 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它具 有人文性(学生本位)、综合性(学科群)和 实践性等特点。
2、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行为化陈述 行为化是指对有关内容目标的操作提出行为要求和指 导,以操作行为的实施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如“收入 和支出的含义”可行为化为“根据个人家庭理财经验 (行为条件),领会(行为动词)合理安排收入、支出 的意义(表现程度)”;“民主政治的涵义”可行为化 为“讨论(行为动词)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行为条 件),体验(行为动词)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 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表现程度)。” 可见,行为目标陈 述有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 现程度。 行为主 体 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采用“使学生 ﹍” 、 “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等方式是不符合陈述要求 的;行为动词是用于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 的具体行为,不能用诸如“培养、提高、掌握、灵活运 用”等笼统、模糊的术语;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 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 后预期应有的表现内容,并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
3、总目标(2) 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 题进行综合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 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分目标(2)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 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 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 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 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判 断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 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 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 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关心现代 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 的愿望;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树立民主与法制观 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内容标准(1) 1、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 本课程教学内容标准分 6 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专项目标 (一级)和内容目标(二级)构成。其中,内容目标采取列 表方式表达,包括“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两栏。 “内容标准”是指令性的要求,它作为专项目标的分解和 细化,具有“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例如专项目 标“能够初步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下面的内容标准 是:“讨论自己面对的心理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 法”。 “活动建议”是指导性的要求,是对实施“内容标准”所 做的说明,主要提供“怎么学(教)”和“怎么做”两种建 议。例如针对上述“内容标准”提出的“活动建议”是: “收集如何战胜挫折、如何对朋友的不合理要求说不等主题 的事例,交流各自的看法”。这里的“活动”,意义非常广 泛,包括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动手 活动和动脑活动等。
文明的跃进
四、教学建议(1)
• 本课程要求树立开放、综合的课程观,民主的教学观和发 展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全面体现和落实课程标准, 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新因素、新情况的生成,及时合理地 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为此,提出以 下教学建议: • 1、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心 理化) • 2、重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问题化) • 3、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活动化) • 4、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 5、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二)内容标准(2) 1 、本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 3 个主题,每个主题都 由专项目标(一级)和内容目标(二级)构成。其中,专 项目标不是课程目标的分解形态呈现的,所以在每项目标 之后都有序号标明其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而内容 目标作为专项目标的分解,则采取列表方式表达,包括 “内容目标”和“教学活动”两栏。 “内容目标”是指令性的要求(针对学生),是对专 项目标的支撑,具有”学什么“和”做什么“两种意义。 “教学活动”是指导性建议(针对教师),是对有关 内容的把握提供指导性的规则,主要提供”教什么“和” 怎么教“两种建议。
(三)历史与社会主要内容(2) 1、设计思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 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 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2、内容体系: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呈“工字形”框架。其 中,七年级讲述“社会现在是什么样子”,以具体的社会生活 要素的整合为主题轴;八年级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子”, 以反映社会发展史实的整合为主题轴;九年级讲述“社会应该 是什么样子”,以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为主题轴。 根据上述思路,人教版教科书作了如下的框架设计。 七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它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基 本概念按时间、空间线索加以统整,依现实社会生活领域横向 展开。 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它将以中国的社会发展为组织线 索,同时与国际社会的变迁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述人类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九年级: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 知识目标可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级。了解包括再认或回 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 本特征等。理解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 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 信息等。应用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 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技能目标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级。模仿包括在原型 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 改等。独立操纵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 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迁移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 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应性等。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三级。经 历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反 应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 的反应等。领悟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 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3、总目标(1)
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珍惜生命价值,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 态度;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领会现代社 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 技能、能力目标: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能够 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学会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 料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 问题;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 知识目标: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 系;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 径;学习与区域发展相关的知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主要成果,了 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 就,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工字形:课程结构图
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的我 文们 明传 承 我们生活的世界
逻辑 社会是怎么样的 内容 社会生活要素 共同的家园 共有的岁月 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社会发展历程 文明的起源 文明的足迹 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现代社会主题 人口 资源 环境 人权 民主 法制 科技 经济 道德 全球化
共创的文明

二、课程目标
• (一)三维目标及具体内容 • 1、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区别联系。 • 2、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是核心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 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 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牛学文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纲要)不同
• • • 课程标准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 全面提高 3、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 准” 4、是对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行 为描述 5、暗含“用教科书教” 6、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 “规范” • 教学大纲 • 1、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 2、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 • • • 1、“历史与社会”的由来 2、“公民教育”的含义 3、综合课程、综合文科课程 4、人文、人文性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2)
• 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 合文科课程 。它具有综合性(学科整合 体)、人文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 • • • 1、“历史与社会”的由来 2、“公民教育”的含义 3、综合课程、综合文科课程 4、人文、人文性
2、内容目标的呈现方式----行为化陈述 这里表述”学什么“,没有采用编写纲目(罗 列知识要点)的标题句式,而是与”做什么“一并 呈现,采用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在这种行为目标 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学 生)、行为动词(过程、指向)、行为条件(限制、 范围)和表现程度(内容)。如针对“民主政治的 涵义”可表述为“讨论(行为动词)本地特别关注 的问题(行为条件),体验(行为动词)公民的主 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表现程 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