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物质的构成1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科目:化学
主题:物质组成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掌握物质的三态和组成成分的基本概念;
3.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2. 提出问题:“物质的组成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
二、学习物质的组成(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3. 分别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和区别。

三、讨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0分钟)
1. 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
2. 给出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四、梳理总结(10分钟)
1.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简单概括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强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深入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通过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物质的不同组成形式。

同时,通过讲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学生版)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学生版)

第1节 物质的构成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2.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3.能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4.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解读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理解分于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证据。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2:了解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且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实验一:水和酒精混合①实验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②解释: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减小。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二)实验二:芝麻和黄豆混合①实验现象: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②解释:黄豆与黄豆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芝麻钻到了黄豆之间的空隙中。

结论: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分子(或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的最小,液体的次之,气体的最大。

【能力拓展】本实验是实验,芝麻和黄豆不是分子。

【即学即练1】(2019七上·长兴月考)为了探究物质的内部结构,我们利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做了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如图所示。

通过比较混合前后的总体积,即可推断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连续分布的还是存在空隙的。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优秀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优秀奖

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本课题选自科普2022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课时分配为第1课时。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本课题要求如下:根据新课标,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2、本课的地位与作用在学生认识氧气、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本课题首次将学生从物质的宏观世界引入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来解释物质的一些性质及变化,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微粒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学习金属、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统一性、多样性,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都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既是上节内容的自然延伸与提高,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促进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形成,也对逐步形成完整化学科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本节课为《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合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性,以及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并学会用微粒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集体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非常小等基本特征;了解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第3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能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学习重点】1.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2.能运用微观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学习难点】1.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2.能运用微观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阅读〗P62-64二、思考与交流(一)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探究一)探究微粒的运动(教材P63图3—2)实验1 现象:结论:实验2 现象:结论:(思考与交换)为什么酚酞不会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烧杯B中呢?(二)微粒之间有空隙(探究二)水与酒精混合1、25mL的酒精与25mL的水混合其体积会不会等于50mL(为什么?)结论:(思考与交换)构成固体、液体、气体的微粒之间空隙大小的比较(探究三)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结论:微粒之间有空隙,气体微粒的空隙大于液体或固体微粒间的空隙3、如下图所示,将一洁净的大烧杯罩在花树上,放置几分钟后,观察,再用洁净的大烧杯将浓氨水和花树罩在一起,观察,从上述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取一根容积约50mL的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滴水约25 mL,再滴入无水酒精至注满,堵住玻璃管口,颠倒数次,观察到,说明。

若先滴酒精25 mL,后滴水至注满,做上述相同操作,则顶端的空隙将变填(“大”或“小”),解释此现象。

5、在小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

小烧杯B中加入20ml浓盐酸,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

过几分钟,看到烧杯A溶液变红。

友情提示:①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②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③盐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H+)、氯离子(Cl-)和水分子(H2O);(1)变红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简述操作、现象及结论)三、总结与反思1、微粒是在;2、微粒之间。

初中化学九年级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案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掌握微粒的三个基本特征。

2.怎样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

情境导入八月桂花(如图)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提出问题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探究点二 分子的基本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步骤a.在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A 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b.从烧杯A 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c.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 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B 两个小烧杯。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续表实验装置实验现象溶液仍为无色溶液变红色烧杯A 中酚酞溶液变红解释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烧杯B 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A 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实验结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色,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课堂讨论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而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归纳总结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第3章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时1

第3章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时1

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体积变混合 2、10mL酒精与10mL酒精混合 3、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
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固态
液态
气态
如何用实验证明气态微粒间空 隙大于液态?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水变成水蒸气。
水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 了。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构成的奥秘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
取一块白糖放入一杯水中, 搅拌后白糖“消失”了。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 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酸碱指示剂
酸性
碱性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红色 红色
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实验现象: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结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
干冰
铜 铜原子
氯化钠
二氧化碳分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
1.(2013.湘潭市)五月初五,粽叶飘香,你能闻到香味是因为 ( A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可以再分 2.(2013.福州市)打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是 ( A ) A.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氨分子中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C. 氨分子的体积变大 D. 氨分子转变为氮分子和氢分子 3.(2013.雅安市)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D ) 现 A B C D 象 解 释
8.(2013.北京市)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 确的是 ( B ) A.碘分子质量变大 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 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9.(2013.哈尔滨)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 的是 ( ) C 选 项 A B C D 事 实 解 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本节课也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讲解和区分。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的说明。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和区分。

•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棒、显微镜玻片等)、实验材料(盐、纸屑等)•备课资料:课堂展示PPT、实验操作步骤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展示一张盖有透明玻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是由什么构成的?背后有什么奥秘?通过一系列的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一定方式组合而成。

•分子在物质中有自由运动的能力。

2.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是物质的最小不可分的单位。

•原子包含有电子、质子和中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核结构。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实验步骤如下:3.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小块盐和一些纸屑。

3.2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小块盐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第1节 物质的构成(课件 29张ppt)

第1节 物质的构成(课件 29张ppt)
小颗粒的沙子进入大颗粒黄豆之间的空隙 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错
联想 水和酒精的混合
1. 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
2. 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大小不一样
当水和酒精混合时,较小的水分 子进入到较大的酒精分子的空隙中去 了,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分别进入到彼此的空隙中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则运动的是(
B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6. 在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A)
A、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
B、水蒸发为水蒸气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走进厨房,闻到饭菜的香味
特殊:水结冰体积变大
三、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思考:丹桂怎么能飘香?
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活动四
气体扩散实验 抽去玻璃板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无色瓶中出现了红棕色,而红棕色瓶中颜色变淡了。
这种现象叫做气体的扩散现象。
扩散: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
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
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宏观体现
思考:气体能发生扩散,那 液体和固体能不能呢?
活动五 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慢慢注入到冷水和热水中
冷水
热水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两杯水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两杯水都变红色, 不同的是热水比冷水变红快。
结论:液体也会扩散,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固体的扩散现象
结论:不仅气体可以发生扩散,液体和固
C 4 、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与酒精和
水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说明了分子之 间存在空隙

物质的组成化学教案高中

物质的组成化学教案高中

物质的组成化学教案高中
主题:物质的组成
年级:高中
课时:1节课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2.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3. 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和气体;
4. 物质的性质:颜色、硬度、密度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引起学生对物质组成的思考。

2. 教学: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介绍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区分它们的特点。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的组成。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验或练习,区分金属、非金属和气体,并探索它们的性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物质的组成对其性质的影响。

教学资源:
1. PPT或教材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和化学品;
3. 课堂练习题。

评估方式:
1. 口头问答:随堂提问,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让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评价其掌握程度;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延伸拓展:
1.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组织化学实验室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组成展开,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微粒的性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微粒的性质

课堂小结:
1、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构成的。
2、微粒总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①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②气体微粒间空隙较大,液体、固体微粒间空隙较小 ③ 一般而言,微粒间的空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学以致用
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会消
④一般而言,物质微粒间的空隙随温度的升高 而增大。
为什么物质会有热胀冷缩现象?
微粒之间的空隙与温度有关,受热时,微粒间空隙 变大,而遇冷时微粒间空隙变小,所以物质一般存 在热胀冷缩现象。
微粒间空隙还与压强有关,增大压强,微粒间空隙 减小,减小压强,微粒间空隙增大。
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下图是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观察到的苯微粒 图像,你想到了什么
1、微粒是真实存在的 2、微粒间有空隙
说明:水的微粒和酒精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且空隙大 小不同,混合时由于微粒的运动,微粒填充了之间的空隙。
结论:(三) 微粒间有空隙
实验探究:水与酒精的混合
实验操作
1、25mL水与25mL 水混合 2、25mL酒精与 25mL酒精混合 3、25mL水与25mL 酒精混合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4
长短一尺的东西,今天取走一半,
明天在剩余的一半中再取走出一半, 以后每天都在剩下的取一半出来, 这样永远都不会分完......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这些物质能被分割吗?分割到肉眼看不见时 还存在吗?糖溶于水,消失了,水变甜了。糖还在。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水珠
(2) 块状的胆矾 块状变成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3)蓝色的硫酸铜 有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的氢氧化
溶液
铜沉淀

(4)颗粒状石灰石 有气泡放出,澄 二氧化碳气体

(或大理石) 清石灰水变浑浊 等
林老师编辑整理
26
讲授新课
归纳与小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林老师编辑整理
1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 化学知识吗?
林老师编辑整理
2
导入新课
认知与了解
学习目标
同时 发生
【总结】在化学变化中,生成新物质的同时,物质的 状态、形状、大小也改变,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 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林老师编辑整理
29
讲授新课
知识与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 (1)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如液态水、固态冰
和水蒸气; (2)形状的改变,如矿石粉碎等;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林老师编辑整理
3
讲授新课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观察与思考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同步教案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同步教案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知识点(重点、难点): 1.认识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原子⎪⎩⎪⎨⎧⎭⎬⎫⎩⎨⎧)()()()(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道尔顿——实心球汤姆森——西瓜模型——电子 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核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活动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的欲望【情景创设】小活动:画出一条1.48cm长的线段,将其分为1亿份,试试你能做到吗?画线段,分线段,思考、感受【导入新课】如果把它等分为1亿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氧原子的直径。

原子非常小,难怪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介绍近代科学原子论。

那么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提出问题】原子非常小,但确实是存在的,那么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学生猜想】说出乒乓球、篮球、铅球、土豆、樱桃、桃、山杏、苹果、葡萄等。

【引导过渡】同学们对原子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结构的探究之旅…环节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魅力【实验探究一】低压气体导电实验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

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

示意图如下:【讨论分析】1、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通过小活动导入新奇、有趣又富有鼓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人觉得更难做到,采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原子“真的太小了”。

4.3物质组成的表示(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4.3物质组成的表示(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和解读方法,结合实例如H2O、CO2等帮助学生理解。突出化学式书写重点,强调共价化合物书写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如何书写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和实践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课堂氛围活跃,他们在互动讨论中积极思考,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热情。然而,我也发现,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对化学式的书写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个别指导。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收集它们的化学式,并分析这些化学式背后的物质组成和性质。
-探索化学式在国际化学竞赛或学术研究中的新发展和新规定,了解化学式书写规则的演变。
-尝试使用化学式来描述一些自然现象,如大气污染物的组成、矿物资源的化学成分等。
-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型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式的正确性,加深对化学式含义的理解。
2.结构清晰:
-化学式的构成
-离子化合物化学式
-共价化合物化学式
-化学式的含义
-元素的化合价
-元素的组成比例
-化学式的应用
-物质组成分析
-化学反应方程式
3.简洁明了: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元素符号
-化合价
-电荷平衡
-化学式的含义:
-元素组成
-化学性质
4.准确精炼: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

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构成难点:分子的性质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五、教学过程引课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展开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

高中生物第1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第节第1课时碳骨架糖类与脂质教案浙科版第一册

高中生物第1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第节第1课时碳骨架糖类与脂质教案浙科版第一册

第一课时碳骨架、糖类与脂质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说出细胞主要由C、H、O、N、P、S等元素构成,它们以碳链为骨架形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2.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它们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3.举例说出不同种类的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1.通过解释碳骨架的形成,认知碳元素的重要性。

(生命观念)2.解释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分布、功能,形成物质功能观及归纳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厘清实验的原理与步骤。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碳骨架的形成碳元素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内,是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元素。

碳原子间可以共用电子形成共价键,从而由很多碳原子串起长长的直链结构、支链结构或环状结构,共同形成碳骨架。

·有机物的结构基础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都是以碳骨架作为结构基础的,主要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大分子许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量以万至百万计,所以称为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1.含量与组成(1)含量糖类物质是地球上含量最多的一类有机物,我们所吃主食中的主要成分就属于糖类。

(2)元素组成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多数糖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为2∶1,类似水分子,故糖类旧称为“碳水化合物”。

2.种类与功能(1)单糖可被细胞直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例如,葡萄糖(C6H12O6)是细胞内主要的单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脱氧核糖是细胞遗传物质——DNA分子的重要组成物质.此外,常见的单糖还有果糖、半乳糖、核糖等.(2)二糖由2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形成。

例如,蔗糖分子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常见的二糖还有麦芽糖和乳糖,前者由2分子葡萄糖组成,后者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组成。

(3)多糖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特定的共价键连在一起形成的,其中淀粉、糖原和纤维素是比较重要的多糖。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组成,认识微观粒子的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子构成,形成微观思维的模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物质的样品,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2. 准备一些分子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结构。

3. 准备一些实验器械,如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等。

4.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图片和诠释观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并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的认识,如水、糖、盐、铁等物质,并请学生描述他们的特征。

2. 引出“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一观点,并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他们有什么特征?”(二)新课教学1. 展示水、糖、盐等常见物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外观,并请学生描述他们的特征。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糖、盐等物质在加热或溶解过程中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状态和形状会发生变化,但物质本身并没有消失或产生新的物质。

3. 介绍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并展示一些微观粒子模型,如水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等。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

4. 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并诠释这些分类与物质构成的干系。

5.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吗?这些微观粒子的特征是什么?”(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的物质(如水、糖、盐等),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该物质的构成和特征。

2.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教学课件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教学课件

答案
(1)
( B)
(2)
( C)
(3)
( A)
(4)
(D)
第2课时:分子 原子
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能助燃,氢 气自身能燃烧,水能灭火,他们各有自己独特 的性质。
为什么水不具有氢气、氧气的性质呢?
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
n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 分子 、 原子 和 离子 。
二氧化碳晶体有二氧化碳 分子
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学说创始人--道 尔顿
通过移动硅原 子构成的文字
原子操纵 术
试列举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水和大多数气体(除稀有气体)等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物质
构成
构成
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 构成
是因为
C

(4)一滴水中的微粒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
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数完,这是因
为 A;
(5)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 C ;
(6)糖块放进一杯水里,整杯水都有了甜味,
说明
B

同步训练:
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
之间有空隙的是( D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浓氨水
蒸馏水 和酚酞
B
C
氨水中的微粒(氨分子)从盛氨水烧杯
跑进盛酚酞烧杯中使酚酞变红。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实验探究3:酒精与水混合
实验操作 1、100mL水与100mL水混合

第1节 物质的构成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第1节 物质的构成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例如,用折叠锻打工艺制作刀剑时,把堆叠的钢块加热后,再用大锤将其锻打成一整块钢块,就是用压力使各钢块接近到分子引力能发生作用的范围内,使钢块紧紧结合在一起。
3.物质三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
物态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证明引力的存在
[解析] 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着肥皂膜的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中通过棉线形状的变化可以推测分子间存在引力。
归纳总结能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固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不散开,两铅柱粘合在一起而不被拉开,物体很难被拉伸等。
使注射器筒中吸入一定量的水,用手指堵紧注射口,推压注射器的活塞,注射器筒中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
现象分析
分子间存在引力,使大量分子能聚集在一起构成固体或液体
两块铅柱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使两块铅柱粘合在一起
水分子间有空隙,而推压活塞不容易将水压缩,说明水分子间存在斥力
归纳总结
B
[解析] 由于分子之间作用力的作用距离很小,把破碎的镜子拼在一起时,镜子碎片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距离,分子作用力就不起作用,所以破镜不能重圆,故B错误。
题型1 分子热运动
角度1 识别分子热运动
典例5 下列诗词加点部分,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zzd>一院香</zzd>B.三月江城<zzd>柳絮飞</zzd>,五年游客送人归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zzd>雪纷纷</zzd>D.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zzd>梨花落</zzd>晚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于、
实验器材和药品
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1支、烧杯(50毫升)2 只、水、酒精(染成红色)。 混合液的体积 小于 (大于、小于、等于) 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
压缩密封在注射用针筒内的空气,你观察到了什么 现象?说明了什么?
2、分子间有空隙
在很高压强下油可以从很厚的钢瓶里渗 出。长期靠煤堆的墙壁里面也会变黑。
算一算
一滴水中的分子有1021个,假如地球上现在 有60亿人口,把一滴水中的分子平均分配, 你能分到多少个水分子? (约1.67×1011个)
猜一猜
你认为分子间是紧密无间地挤在一起,还是 彼此存在一定合后的总体积 (毫升)
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 小于 小于、等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你 又 看 看 到 到 了 了 什 什 么 么 ? ?
实验一
1. 用放大镜观察一块 方糖,看到了什么?
2. 将方糖碾碎,再 用放大镜 观察,又看到了什么?
3. 将碾碎的方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 观察,还能看到蔗糖吗?
蔗糖在水中消失了吗?
怎样证明?
既然蔗糖还在水里,为 什么看不到了呢?
蔗糖以一种更小的微粒溶解在水中了
氧气 二氧化碳
氧气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分子和细胞相比,哪个大?
苯分子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 放大几百万倍的分子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体积小,质量小
水分子的直径约是2.8X10
-10
m
1亿个水分子排一排约是2.8cm
分子

乒乓球

乒乓球

地球
一滴水中约含1.0X10 21个水分子,一 人每秒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全中国 人日夜不停的数要数3万多年。
用放大镜看到的蔗糖小颗 粒是构成蔗糖的最小微粒吗 ?
这些小颗粒在水中可以被分成 更小的微粒,即使用显微镜也看不 到,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做 分 子 。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第一个提出分子概念的人是阿伏加德罗 物质 构成微粒 2、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 蔗糖 蔗糖分子 水分子 水 3、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证明固体分子之间有空隙。
讨论:
你认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那种分子之间的 空隙大?举例说明。
在同样条件下,根据被压缩的难易程度来判断。
固体
液体
气体
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
1、请你观察,如下图:若将分子看做一个 正方体,那么,每一个气体分子好像是放 在一个边长是分子边长10倍的空盒里一样。 据此,你有什么感想 ?
一个分子
2、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是由于分子间的距 离 。
3、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而气体容易被 压缩。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分子有 了哪些认识?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运动论
分子间有空隙 ……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有着 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岩 石、空气、金属、塑料,等 等。所有这些物质都是由什 么构成的呢?
你见过沙雕作品吗? 在沙雕节上,不同 的沙雕作品造型各 异,千姿百态,但 所有作品都是由大 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的。大千世界中的 各种物质,是否也 是由大量微小的粒 子构成的呢?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 由什么构成的呢? 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虽 然很小,但里面却含有多种多样的物质。 例如,榨甘蔗……蔗糖和水又是由什么构 成的呢? 下面我们观察蔗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