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村料

合集下载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村料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村料

第八章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村料
王沁怡
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以外的溶剂可能了解不多,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溶剂。

而对于常见的溶液,应该能举出较多例子,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2.教材分析:
本课的前半部分“水以外的溶剂”是对前一课“溶解”的延伸,而后半部分“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和其分类”则是为下节课学习“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酸碱性”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2)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酸性和碱性溶液,知道对溶液的科学分类可以按照其酸碱性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2.难点:讨论如何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
四、教学工具
试管(8支)、试管架、药匙、滴管水、酒精、丙酮、石蜡油、碘、煤油、乙酸
乙酯、玻璃棒(4根)、指甲油、布条(3条)、培养皿(3个)、汽油。

六、教学板书
第八章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
1.水以外的溶剂:酒精、丙酮、煤油、乙酸乙酯、汽油。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3.常见溶液的分类:按酸碱性分为酸性溶液、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七、教学反思。

七年级科学:身边的溶液(溶液、水以外的溶液)PPT课件

七年级科学:身边的溶液(溶液、水以外的溶液)PPT课件

7
三、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1
目的
是否与搅拌有关
条相 件同 控 制
水的质量50ml 糖的质量 糖的粗细 水温
不同 搅拌与否
实验2
是否与温度有关
实验3
是否与颗粒大小有关
水的质量
水的质量
糖的质量
糖的质量
糖的粗细
水温
都用玻璃棒搅拌 都用玻璃棒搅拌

温 糖的粗细
.
8
结论一: 当条件相同时,搅拌可以加快糖的溶解。
溶质+溶剂=溶液
.
4
探究实验: 将汽水倒入杯子里,
你看到了什么?气泡
实验表明: 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
6
一、提出问题:
糖在水中溶解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建立假设:
猜测一:
搅拌可能是影响糖溶解快慢的一个因素
猜测二:
水的温度高低可能是影响糖溶解快慢的
一个因素
猜测三 糖颗粒的大小可能是影响食盐
溶解快慢的一个. 因素
第8章 身边的溶液
溶解 水以外的溶剂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溶解
思考:
把一勺食盐加入水中,搅拌 后,还能看到食盐吗?把食盐 换成沙粒又怎样呢?
.
2
活动8.1:
在50ML清水中分别加入食盐、硫 酸铜、沙粒和粉笔屑,搅拌1分 钟,这些物质都能溶解吗?
1、可溶的物质:
2、不可溶的物质:
什么叫溶液? 溶质? 溶剂?
碘和指甲油等都不溶于水,但却可 溶于其他溶剂中。
.
16
活动8.3
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
当衣服上沾有 油渍时,你会 用什么方法清 除这些油渍呢?

七年级科学:身边的溶液(溶液、水以外的溶液)

七年级科学:身边的溶液(溶液、水以外的溶液)
稀有气体混合物
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等元素, 它们在常温下都是单原子分子气体。这些稀 有气体可以混合在一起形成均匀的气体溶液 ,常用于制造霓虹灯、保护气氛等。
04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医药领域的应用
01
02
03
药品制剂
许多药品都需要以溶液的 形式进行制备和储存,如 注射液、口服液、外用药 等。
七年级科学:身边的溶液
目 录
• 引言 • 溶液的性质 • 水以外的溶液 •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 溶液的制备与分离 • 溶液与环境 • 实验:探究溶液的性质
01 引言
溶液的概念与重要性
01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 混合物,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和 透明性等特点。
02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以 及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如 生理盐水、农药、化肥、饮料等 。
数据分析
记录不同浓度溶液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透明度等,并绘制表格进行比较。分析溶质在溶剂中 的溶解过程,观察是否有沉淀或分层现象。通过过滤操作,比较不同浓度溶液的过滤效果。
结论
实验表明,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质在溶剂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并与溶剂分子发生相 互作用。不同浓度的溶液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均符合溶液的基本特征。通过搅拌和过滤操作,可 以进一步了解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分离方法。
稀释
向浓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 ,使溶液浓度降低。
浓缩
通过加热、蒸发等方法减少溶 液中的溶剂,使溶液浓度升高

混配
将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按一定 比例混合,得到所需浓度的溶
液。
化学反应
通过化学反应改变溶液中溶质 的种类或数量,从而调整溶液
浓度。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8章身边的溶液8.2形形色色的溶液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教学课件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8章身边的溶液8.2形形色色的溶液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教学课件牛津上海版
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中性溶液____不_变(变色红色\变蓝色 \不变色);遇碱性溶液____变_红(变色红色\变蓝色\不变 色)。
石蕊试剂的叫 “石蕊“的地衣植物 中提取的酒精浸出液。
自制酸碱指示剂
大部分科学发现都是一些意外的收获。波义 耳发明酸碱指示剂就是一个例子。
10 碱性
6
酸性
9
碱性
4
酸性
3
酸性
6
酸性
7
中性
2
酸性
12
碱性
按酸性最强到碱性最强的次序,将上述物质进行排序:
_稀__盐_酸___汽_水___醋___苹__果_汁___自_来__水__食__盐_水___牙_膏____肥_皂_水_________ __稀_的__氢_氧_化__钠_溶_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可以利用 酸碱指示剂 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 我们实验室里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 1)石蕊试液
紫色
• 2)酚酞试液 无色
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 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 石灰水和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学习重点 P9
酸碱指示剂遇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____变_(红变色红色\变蓝色\不变色); 遇中性溶液____(变红色不变\变色蓝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 _____(变红变色蓝\色变蓝色\不变色)。
学习 重点
pH值的大小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范围在0-14之间, 当pH>7时液体呈碱性,pH越大,液体的碱性越强。 当pH<7时液体呈酸性,pH越小,液体的酸性越强; 当pH=7时液体呈中性。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2.1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教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2.1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教案设计
已经学会了一些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方法众多,你知道在生活中是怎样将溶液分类的吗?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对下列一些溶液应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汽水、碘酒、玻璃清洗剂、柠檬茶、眼药水、漂白水、橙汁、白醋。
听讲。
进行活动。小组进行不同方法的讨论与交流。
完成表格的填写。
科学家对溶液的分类
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2.能用科学的方法对溶液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不同溶液进行科学的分类。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对溶液进行科学的分类。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法、讨论归纳法等。
【教学方法】
新知识传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活动
介绍:通过对不同溶液的分类,我们知道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对溶液进行分类的?
科学家对溶液的分类方法与生活中的一般分类方法并不相同,他们往往按照溶液的酸碱性将溶液分成酸性溶液、减性溶液和中性溶液。
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进一步进行探讨。
猜想。
记录。
小结
师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共同进行小结。
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
生活中,许多液体都是溶液,如喝的饮料、注射用的生理盐水、消毒用的碘酒及洗涤用品等。
听讲。
分类方法
请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分类方法。
复习直方图的使用。
指导形学生就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练习。如:图书馆、书籍、超市等。
讨论、交流。
思考、回忆直方图的使用方法。
分组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初一科学教案:身边的溶液

初一科学教案:身边的溶液

第8章身边的溶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有关溶液的知识
✓了解同一物质在不同容积中溶化情况不同
✓认识影响溶化快慢的因素
✓认识常见的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区分溶液的酸碱性
✓了解PH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了解酸雨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认识某些酸溶液和碱溶液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描述稀酸与金属、大理石的反响
✓描述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设计并实施酸雨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模拟实验
3.感情、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治酸雨
✓养成安全使用酸碱溶液的习惯和安全地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
8.1 溶化 8.2 使用其他溶剂
8.3 找出去除油渍的最正确溶剂
(教学重点)
1.了解溶液的形成与组成。

科学——身边的溶液-教学设计

科学——身边的溶液-教学设计

《身边的溶液》复习青浦区实验中学麻妍劼一、背景及教学任务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身边的溶液》是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章(主题十)的内容。

这一章包括了“溶液的形成”、“形形色色的溶液”、“安全使用溶液”三大主题板块,“溶液的形成”涉及溶液的组成、溶解等有关知识;“形形色色的溶液”包含酸碱指示剂、酸雨等相关内容;“安全使用溶液”涵盖了酸碱腐蚀等方面知识,其中,“形形色色的溶液”是本章教学重点。

在上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第八章的所有内容,本节课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基础知识,梳理结构脉络,提升综合能力。

教师通过课堂启发,使学生能在交流、讨论、实验等活动中达到“正确区分溶液的组成,巩固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理解酸雨的相关知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学生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与生活中和溶液有关的问题并作出评价,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身边的溶液》,对本章的大部分知识是有记忆的。

然而,很多学生对酸雨的概念和对酸碱溶液的鉴别方法还比较模糊,对诸如溶质、溶剂等概念容易产生混淆,对“控制变量”方法没有深入理解,无法灵活运用。

七年级2班的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也愿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小组合作中展开,通过合作方式调动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二、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课中对溶液知识的梳理,初步学会搭建知识框架,理解溶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活动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2、通过对“酸碱指示剂”和“酸雨”重点知识的强化加深,巩固实验技能,提高对问题的辨析能力和逻辑论述能力。

3、通过对溶液相关的综合例题分析交流,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能够对问题形成合理的观点,树立辩证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搭建知识框架,建立知识间内在联系2、用酸碱指示剂辨别溶液的酸碱性难点:区分溶质和溶剂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有两个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

身边的溶液

身边的溶液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溶液酸碱性”实验与课堂交流,知道常见的酸碱性溶液,会用酸碱指示剂辨别溶
液的酸碱性,在活动中提高实验技能和对实验的表述能力,感受小组合作带来的快乐。 2、 通过“溶液的形成”课堂交流活动,知道溶液的组成,了解有关溶解的知识,在交流中
提高归纳能力。 3、 通过“生活中溶液”的课堂交流与练习,认识生活中酸碱混合的应用和酸碱溶液的腐蚀,
通过举例分析,使
溶液 2、 课堂交流:区分 2、 出示几种液体,讲台上哪些是溶液? 学 生 会 区 分 溶 液
溶 的组 讲台上的溶液
的组成,提高归纳
液 成 3、 课堂交流:区分 3、 桌上糖水是 溶解在
中? 能力。

溶质和溶剂
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碘酒呢?

除了水以外,酒精和汽油也可以作为溶液

溶剂。
1、搅拌、用热水、 1、如果以冰糖为溶质,要你来配置桌上 通过课堂交流,了
(2)你是如何将溶液进行分类的?简述 实验过程。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 4、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是酸碱性的?
设计说明 开门见山,激发兴 趣
通过实验,使学生 会用酸碱指示剂 辨别溶液的酸碱 性,增强动手操作 技能。
桌子上的溶液虽透明,但呈现酸碱性,因
为里面有物质。
1、 思考
1、 讲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提高对问题的分
3、课堂交流:酸雨 的防治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酸雨的成因和危害。 3、如果切断酸雨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路径 的某条途径会怎样?从这个角度出发,有 哪些可行的防治措施?
析能力。
安全 使用 溶液
1、大理石、金属
2、氢气和二氧化碳 3、独立完成基本要 求相关练习
1、酸雨有腐蚀性,酸碱溶液也有腐蚀性,

身边的溶液教案

身边的溶液教案

主题十身边的溶液一、学习要点〔一〕主要内容1.溶液的形成了解溶液的组成,认识常用的溶剂,了解有关溶化的知识。

2.生活中的溶液认识常见的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会使用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了解pH可表示溶液的酸碱性;会描述稀酸与金属、大理石的反响,理解酸雨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安全使用溶液认识某些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腐蚀性,养成安全地使用和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

〔二〕问题商量1.溶液的形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可溶性物质溶于水可形成溶液。

除了水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液体〔如酒精、丙酮、煤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溶剂的温度、溶质颗粒的大小、溶化过程是否搅拌都可以影响溶化的速度。

2.区分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区分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使用石蕊试纸或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和pH试纸。

石蕊试液是紫色的,它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石蕊试纸有红色、蓝色两种,区分酸性溶液时使用蓝色石蕊试纸,区分碱性溶液时使用红色石蕊试纸,区分中性溶液时两种试纸都需使用。

酚酞试液是无色的,它遇中性溶液、酸性溶液均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常用来区分碱性溶液。

pH试纸依据呈现的颜色比对标准比色卡得知溶液的pH,利用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区分溶液的酸碱性。

pH小于7的溶液是酸性溶液,pH大于7的溶液是碱性溶液,pH等于7的溶液是中性溶液。

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强;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对pH的含义不作要求。

3.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含雨、雪、霜、雹等〕。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因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的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

酸雨中含有多种酸性物质,绝大局部是硫酸和硝酸,它们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可以是当地排放的,也可以是从远处漂来的。

酸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极其严峻,被称为“天空中的死神〞。

它不但使森林枯死,影响农作物和淡水生物,使之减产和死亡,而且还会腐蚀建筑物及一切暴露于空气中的设施及历史文物古迹等,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危及城市的生态平衡。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安全使用溶液》教学参考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安全使用溶液》教学参考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安全使用溶液》教学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日常生活中使用具有较强酸性、碱性液体时,应该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养成安全使用酸碱溶液的习惯和安全地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活中和实验室中使用较强酸碱性液体的程序和方法,学会正确处理酸性和碱性液体废料的方法。

3.过程能力与方法:
能找出使用酸碱液体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使用较强酸碱性液体的程序和方法,正确处理酸性和碱性液体废料的方法。

2.教学难点
使用酸碱溶液时实验意外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几种洗涤剂、消毒液的使用方法说明书、滤纸(或棉花)、表面皿、浓硫酸、

学生对酸雨知道一些,但是酸雨的形成原因、概念、危害不清楚。

所以这节课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对他们帮助很大。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参考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参考

第八章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参考
王沁怡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每天都接触溶液,但他们对此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本课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教材分析: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溶解”“溶液”“溶剂”“溶质”四个概念,为继续学习“水以外的溶剂”“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等打下基础,同时亦是为初三化学学习溶液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溶解的知识(知道溶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观看教师演示实验,了解溶解的知识。

进行一次简单的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其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溶液快慢的因素
四、教学工具
烧杯(4个)、水、食盐、硫酸铜、沙粒、粉笔屑、玻璃棒、电子天平、量筒、冰糖块、冰糖屑、铁架台、试管(6个)、酒精灯
九、教学板书
第八章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溶解
1.溶液的组成
溶质+溶剂溶液
溶解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控制变量法研究)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十、教学反思。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溶液的形成说课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溶液的形成说课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8.1溶液的形成说课“溶液的形成”说课《溶液的形成》是上海市初中科学(牛津版)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身边的溶液》主题单元中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初中科学学科课程标准,从在教材地位、学生实际情况、教法与学法分析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完成的。

一、教材地位:本节课是《身边溶液》主题单元的第一课时,本主题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溶液,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能探究酸碱溶液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认识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并知道除水以外还有其他的溶剂,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在本课时学习之前,科学学科已经学习了“粒子模型”理论,溶解过程有宏观现象和微观的机理,学生运用粒子模型解释“溶质固体在溶剂中消失”的原因,从本质上认识溶解的过程。

在初三化学的分科学习中,还将进一步研究溶质的种类、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等内容,因此在科学学科中,对溶解的过程只是A水平层面的知道与了解。

本主题知识技能要求不高,但在六年级一年科学学科学习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从“做计划”、“使用证据”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尤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溶剂选择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学生情况:我校是九年一贯公办学生,学生整体素养良好,学习态度认真。

六年级期末的学科考试平均成绩为83.7,属于学业水平考核中“良”的水平。

大多数学生对“粒子模型”理论认识比较清晰,能根据“粒子模型”理论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七年级第一学期还处于初中低年龄段,学生对实验兴趣浓厚,亲自参与实验探究的愿望强烈。

但实验操作规范性不够,实验设计完整性欠缺,实验结论描述还不够规范。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1.层层铺垫,学会“做计划”。

本课时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对于溶液和溶解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在这样一个知识载体下,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提高探究能力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八章身边的溶液》全章教学设计

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八章身边的溶液》全章教学设计

第八章身边的溶液溶解(dissolving)教学设计: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的关键,运用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溶解,得到后的物质是溶液,引出溶剂和溶质,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控制变量,并且要设计好实验步骤,再进行实验,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区别。

2、知道物质可分为可溶物质和不可溶物质。

科学方法和能力:通过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探究,培养学生的制定计划和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能独立思考、又能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的猜测精神和想象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食盐、硫酸铜、沙粒、粉笔屑、冰糖块、冰糖屑、水、热水、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胶头滴管。

得论快慢的因素教学过程:教学后记:水以外的溶剂和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教学设计: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加强,有利于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一些除水之外的其他常用溶剂。

2、知道生活中常见溶液的用途。

过程和方法:1、熟练掌握移取溶液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及生活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相信的学习态度。

2、在实验中,培养同学之间合作和交流。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试管、药匙、滴管、牙签、布条、胶头滴管、培养皿、酒精、汽油、水、丙酮、石蜡油、煤油、乙酸乙酯、指甲油、碘。

五、教学后记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一、教学设计掌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的是学生学好酸和碱的前提,也是本节以后几节的基础。

要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记住指示剂及与酸碱溶液反应的颜色是较困难的,可教材第8页表格,让学生讨论寻找酸碱指示剂遇酸碱溶液颜色变化的规律。

同时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认识生活中的酸碱并自制酸碱指示剂,从而引起学生兴趣。

初一科学教案:第八章 身边的溶液

初一科学教案:第八章 身边的溶液

复习重点
第八章身边的溶液
一、主题与核心概念
1. 主题:溶液及其使用
2. 核心概念:溶液、酸碱性、腐蚀性
二、教学目的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形成,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来推断溶液酸碱性,并学会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度改变的趋势及其在一般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

最后,提示学生应特别注意使用酸、碱溶液的危险,从而培养他们安全地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

三、活动的预期成果
1.通过活动8.1~8.3,学生能:
●认识溶液时有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了解除了水以外,还有其他各种溶剂;
●列举一些常用的溶剂;
●初步学会选择适宜的溶剂清洗污渍。

2.通过活动8.4~8.12,学生能:
●使用一些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来推断酸性和碱性溶液;
●使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认识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度的变化及其一些一般应用;
●了解什么是酸雨和酸雨的成因,并描述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依据酸雨的成因,推论出一些有关的预防措施。

3.通过活动8.13~8.17,学生能:
●认识到酸、碱溶液的腐蚀性;
●初步学会处理酸性或碱性废料,培养安全地处理化学品的意识及环保意识。

.。

身边的溶液说课稿范文

身边的溶液说课稿范文

一.从教材地位来说二.从教学方法来说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情景化→过程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身边的溶液这一主题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有所淡忘,因此设计的思路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形成知识网络。

由橙汁粉溶解实验,直观的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提示、启发让学生归纳溶液的形成。

并通过列举几种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回忆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鉴别溶液的酸碱性,加强对酸碱指示剂的记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接着通过生活中对溶液的使用,录像,稳固练习等,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溶液的习惯,培养平安的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及环保意识。

最后通过回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到达知识点梳理的目的,学会对知识点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完成教学中贯彻指导——完善的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法指导根据七年级学生好表现,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启发指导与学生分析、判断、讲述归纳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实验,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时机,获得亲身体验,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将知识转化为终身可享用的财富。

四.从教学过程来说1. 引入课题在复习课导入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橙汁粉溶解现象,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本节课的胜利开展奠定了根底。

2. 知识点的整理①溶液的形成由橙汁粉溶解实验,直观的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提示、启发,让学生归纳溶液的形成②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列举几种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回忆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鉴别溶液的酸碱性,加强对酸碱指示剂的记忆。

③溶液的使用3、小结通过问题“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对前面的学习加以稳固。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肯定,这也是一种鼓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2019最新牛津上海版科学七上《身边的溶液》教学村料
王沁怡
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以外的溶剂可能了解不多,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溶剂。

而对于常见的溶液,应该能举出较多例子,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2.教材分析:
本课的前半部分“水以外的溶剂”是对前一课“溶解”的延伸,而后半部分“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和其分类”则是为下节课学习“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酸碱性”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2)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酸性和碱性溶液,知道对溶液的科学分类可以按照其酸碱性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情况不同
2.难点:讨论如何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
四、教学工具
试管(8支)、试管架、药匙、滴管水、酒精、丙酮、石蜡油、碘、煤油、乙酸
乙酯、玻璃棒(4根)、指甲油、布条(3条)、培养皿(3个)、汽油。

六、教学板书
第八章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
1.水以外的溶剂:酒精、丙酮、煤油、乙酸乙酯、汽油。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3.常见溶液的分类:按酸碱性分为酸性溶液、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