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训诂
浅析《诗经·小雅·谷风》注疏中的训诂用语和训诂内容
20 05年 1 0月
第1 8卷第 5期
安康 师专学 报
J un lo k n e c esC l g o ra fAn a gT a h r ol e e
Vo. 8 № 5 11 0c O 6 L2 0
浅析 《 诗经 ・ 小雅 ・ 谷风》注疏中的训诂用语和训诂内容
容。
关键词 :< 经 ・ 诗 小雅 ・ 谷风> ;训诂用语 ;训诂 内容
中图分4 【0 6 5— 0 3—0 3 0 9— 2 X 20 )0 0 3 3
A ifI t o u t n t h r n h n e t n t e I tr r t t n o f n Bre n r d ci o t e Te ms a d t e Co tn s i h n e p ea i fGu e g o o
的书籍 ,工作任务是给既定 的书籍作 注解 ;工 作 内容 有标 点 、校勘 、作 序 、标 音 、释词 、解句 、补 释、揭示 语 法等
t to C n a n n u h a a i  ̄ o t i i g s c s: p n t a n u c u a g, c n t g, p e a i g,m a kng wi h n t y b l e l i i r s, o ai n r fcn r i t p o e c s m o s, x a n ng wo d h i p e o n i g s n e c s, c mp e e t r n e p e a i n, r v a i g g a p x u dn e t n e o lm na y it r rt t o e e l r mm a h n me o n r p e o n n, e c i i a ry s e i c t .t s a f il p cf i a d p a tc la t i Ta i g t e Gu e g i o k o o g s ale a l n r c a c vt i i y. k n f n t b o fs n s a l x mp e。t e a tc e wi n l z r ilc n e t h n he h ri l l a a y epa ta o t n s l o e e l n t n o r s i c e tb o O a l k o e p o l nd rt n a e ms u e d w h tc n f t x a a i fwo d a i n o k S st n a e m r e p e u e s a d wh tt r s d a a o - h p o nn s o n t n s i cu e e t l d d whe e s h l r x li i g wo d c e tb o  ̄ n n t c oas e ann r si a in o k h p n n Ke r s Gu e g i e b o f s n ;t e t r y wo d : f n t o k o o g nh s h e ms;t e c n e t h o tn s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名词解释
训诂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文字的构造和含义。
训诂一词
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意为解释诗词文字的含义和形式。
在汉字学中,训诂是对汉字的结构、构造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在训诂学中,名词解释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分析名词的构词、词
义和用法,揭示其深层含义和历史演变。
名词解释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汉字的含义,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诗词。
在训诂学中,名词解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构词解释:名词的构词是指名词由哪些字组成,每个字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通过分析名词的构词,可以揭示名词的本义和衍生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名词的含义。
二、词义解释:名词的词义是指名词的含义和意义。
名词的词义可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通过研究名词的词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名词的含义。
三、用法解释:名词的用法是指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通过研究名词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名词的含义和用法。
总的来说,名词解释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名词的构词、词义
和用法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名词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演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学习名词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和词汇能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训诂名词解释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毛郑朱《诗经》训诂略说
清 代 乾 嘉 时 休 宁 戴 震 撰 《毛 诗 补 注 》, 序 有 其 云 :“ 儒 为 《诗 》者 , 明 于 汉 之 毛 郑 , 之 朱 先 莫 宋
子 。”此 言 确 不 可 易 。毛 , 毛 亨 , , 郑 玄 , 子 指 郑 谓 朱 即朱熹 。所 言三先 儒都 是经 学大 师 、 诂名 家 , 训 先
维普资讯
20年 5 06 月
第2 5卷第 3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a o A qn e c es ol eS c l c n eE i n o r l f n i T a h r C e (o i i c d i ) n g f g aS e t o
M a]2 0 ,0 6 .
V0 5No -2 3
毛郑朱 《 诗经 》 训诂略说
石 云 剥、
( 安庆 师范学 院 文学院 , 安徽 安庆 2 6 1) 4 0 1
摘 要: 毛公 、 玄 、 郑 朱子先后为 《 诗经 》 作传作笺 作集 传 , 训诂与时偕进 , 训诂 渐明 , 经义则愈明 , 并有益 于 当代 , 泽及后世 。本文略说 三家训诂 异同 , 注释的对象依 旧 , 而训诂体例有变 , 稍可考见语义发展轨迹之一二。
注 家 对 文 的体 认 不 同 , 诂 便 有 异 。 如 《 ・ 》: 训 诗 绵
“ 疆 乃理 , 宣 乃亩 。 乃 乃 ”笺 云 :“ 耕 日 宣 。 时 ”这 一
解 释 , 元 《 籍 纂 诂 》以字 诂 收 入 。 此 诂 是 从 上 阮 经 下 文而得 的变义 , 通训 , 孔 疏说郑 笺 “ 他 义 , 非 故 无 以 义 言 之 耳 ”。以 义 言 之 , 即据 上 下 文 义 而 言 。宣 ,
《诗经》《楚辞》本草名物训诂研究
《诗经》《楚辞》本草名物训诂研究《诗经》《楚辞》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诗歌文学的代表作,都丰富的描写了各种自然现象,如黄河、流霜等,也包含许多名物训诂。
名物训诂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训诂把自然现象中最珍贵的生命经历融入到文学当中,在赋予作品以更多的意义与心思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崇敬与深深怜爱之情。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诗经》和《楚辞》中的名物训诂,来探讨其中的文学内涵。
名物训诂在《诗经》和《楚辞》中普遍存在,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界的高度洞察力,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精神的深刻理解,形成自身独具特点的文学美学。
首先,《诗经》中有许多关于自然名物的训诂,例如,第一卷“大雅”篇中的《桃夭》(“桃之夭夭,以及可观也”)以及《小雅云歌》(“桃之夭夭、灼灼其芽”),都描写了桃树的生长历程,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桃夭》中的“可观”指的是作者对桃树生长的过程的精彩描述,作者赋予桃树以动人的生命体验,包括凋零的情感和涌现的希望,同时也储藏了母亲的深情。
同样,《小雅云歌》中的“灼灼”则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也显示出他们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洞察力。
其次,《楚辞》中也有很多自然名物的训诂,例如,《楚辞招魂》(“赤苍楚原,蒲花流根”)中的“赤苍”,指的是古代楚国特色的赤苍地貌。
《楚辞招魂》全文都广泛运用了自然名物的训诂,将自然形象与神话故事紧密结合,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深怜爱之情。
在《楚辞九歌》(“玉树芳华,玉枝起天”)中,“玉树”和“玉枝”不仅是植物学上的名词,也暗示了神秘存在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春潮的热爱。
此外,《诗经》《楚辞》中还有描写自然生物的名物训诂,例如《诗经大雅泉》(“泉林黄鹂,空谷越燕”)中的“黄鹂”,《楚辞九章鸣鹤》(“鸣鹤对凤,彼原省楚”)中的“鸣鹤”,都是中国传统的宠物鸟类,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宠物的珍爱之心,也显示出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总之,《诗经》《楚辞》中的训诂名物充满了文学内涵,能够概括地反映出古代文学家对自然的怜爱和尊敬,也把自然中最珍贵的生命经历融入到文学当中,使文学更加有深度和生命力。
段玉裁《诗经小学》训诂研究
段玉裁《诗经小学》训诂研究
,盘点了段玉着重训诂的部分内容和特点
段玉《诗经小学》在训诂领域出类拔萃,以包罗万象的内容、宽容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层次、严谨的思维形成了训诂研究的基石。
段玉的训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力求捕捉诗经本质,强调意义。
段玉训诂时用正反褒贬的方式以圆满尽结的方式将本意深层把握,让大家能够心中有数。
2、极力揭露诗经古文之美,强调其境界。
段玉注重对诗经古文本身的理解,借以体现诗经“自高自居”的本质,体现作品精神境界。
3、立足于时代,强调现实意义。
段玉有当时取法明哲的教育观念,将诗经中诗人以体贴的态度教导的崇高的宗教道德精神与现实社会一一结合,在此实现将诗经的深远意义与现实社会完美匹配,把古人的精神文化价值传播到社会各处。
此外,段玉还专注于研究诗句成义、歌行分析等内容,真正做到把握诗经内涵,将其古文艺术、文化情结完美呈现,使其脱颖而出。
《诗经》训诂五则
《诗经》训诂五则
《诗经》训诂五则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训诂是《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
本
文将介绍《诗经》中的五条训诂,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
首先,《诗经》中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提醒人们要谦虚,不要自大自任。
这句话暗示,一个人应该谦虚,不要自以为是,而要谦逊有礼,以自己的行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其次,《诗经》中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提醒人们要言而有信,行动要有果断。
这句
话暗示,一个人应该说话实在,不要虚假,而且行动要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第三,《诗经》中的“言而有信,行而有果”,提醒人们要说话实在,行动要有果断。
这句
话暗示,一个人应该说话实在,不要虚假,而且行动要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第四,《诗经》中的“言而不信,行而不果”,提醒人们要说话实在,行动要有果断。
这句
话暗示,一个人应该说话实在,不要虚假,而且行动要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最后,《诗经》中的“言而不信,行而不远”,提醒人们要说话实在,行动要有果断。
这句
话暗示,一个人应该说话实在,不要虚假,而且行动要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以上就是《诗经》中的五条训诂,它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
古代文化。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而且还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
供指导。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些训诂,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并从中获得灵感。
《诗经·国风》的重章叠唱与训诂
On Rhetoric Technique of Repetition of the Whole Chapter in the National Customs of the Book of
Songs
作者: 马瑞
作者机构: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8级,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出版物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122-12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诗经·国风》;重章叠唱;结构方式;训诂
摘要:�诗经》中的重章叠唱,有的是整章重复,有的是每章重复几句,都是只换了少数词语,并且这些词大多是性质相同的事物,或是同义词替换。
因此,重章叠唱这一修辞手段就对训诂有了很大的帮助,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敲词义。
试从重章叠唱这一修辞手法入手,通过对"国风"注释中几个典型例子的分析,探求重章叠唱在《诗经》注释中的意义和作用。
训诂常用术语(学生用)
训诂常用术语(简)第一部分随文释义的注疏术语一、用以释义的术语1、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的是”。
一般用于“随文立训”,说明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义。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
毛传:“如云,言美长也。
”《诗经·郑风·子衿》小序:“子衿,刺学校废也。
乱世则学校不脩焉。
”传:“郑国谓学为校。
言可以校正道艺。
”(语源)2、斥意思与“指”同。
郑笺中多用,后世用“指”。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
”郑笺:“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3、亦用以说明变文避复或者似异而实同的词语。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集解》引应劭曰:“黔,亦黎黑也。
”二、辨析词义和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1、辨析词义的术语(1)浑言析言“浑言”又称“统言”、“通言”,即笼统称说之意,往往用于说明词义相同的原因。
析言又称“对文”,与“浑言”相对。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即分析称说之意。
例如:《说文·夕部》:“夜,舍也。
天下休舍。
”段注:“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
”(2)散文散言与“对文”相对,即分开称说之意。
例如:《尔雅·释畜》:“未成豪,狗。
”郝懿行疏:“狗、犬通名。
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
散文则《月令》言‘食犬’,《燕礼》言‘烹狗’,狗亦犬耳。
今亦通名犬为狗矣。
”2、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辞(词)用以指明被训释的词是虚词。
例如:《诗经·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毛传:“薄,辞也。
”《经传释词》卷五“居”字条:“居,词也。
《周易·系辞传》:‘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郑王注并曰:‘居,辞也。
’”三、区别古今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1)古文今文古文指六国时的文字。
今文指汉代通行的隶书。
用古文所写的经书称古文经,与当时用通行的隶书所写的今文经相对。
浅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
浅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诗经魏风》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诗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文学诗集。
其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从古至今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许多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对《诗经魏风》进行分析,旨在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古老的文学诗集所做的努力。
训诂术语可以被定义为,指用来指导后代、传播文化价值观,或表达思想意象的文字、语句。
在《诗经魏风》中,许多训诂术语都与鼓励和言传身教有关,例如“志士仁人”,“士别三日当刮目”,“孝慈仁仪”等。
这些训诂术语更多的是动词和名词的结合,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崇高信念和积极的精神。
此外,还有一些训诂术语与反贪污、反腐败有关,比如“爱财好贾”,“著书务勤”,“淑人君子”等。
训诂内容一般指训诂术语所描述的真实事例或是发表言论的内容。
- 1 -。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训诂(或称作文辞)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分析、解读和诠释古代文学作品,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的内涵。
训诂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形式,但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的形式或体裁。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两种形式。
1.词章训诂:词章训诂是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字、词句、章节等细节进行分析和解读,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这种形式的训诂学注重对文字和语言的研究,强调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揭示作品的真正含义。
在中国古代,词章训诂以《毛诗》、《诗经》等诗歌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训诂学家会对其中的每一个字句进行解读,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作者的背景和意图。
通过对古代诗词作品的词章训诂,人们可以探索古代文学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2.义理训诂:义理训诂是指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诠释,来理解作品的哲学、伦理和文化意义。
这种形式的训诂学注重对作品的含义和思想进行研究,强调通过对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分析,揭示作品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理念。
在中国古代,义理训诂以《论语》、《道德经》等哲学和伦理经典为主要研究对象。
训诂学家会对其中的每一个章节和思想进行解读,揭示其中的道德原则、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
通过对古代哲学经典的义理训诂,人们可以理解古代文化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无论是词章训诂还是义理训诂,都是训诂学的重要形式,各有其研究的重点和方法。
词章训诂注重对文字和语言的研究,通过对细节的解读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艺术特点;而义理训诂则注重对思想和价值观的研究,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思想进行分析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这两种形式的训诂学相辅相成,可以互相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诗经》训诂献疑
《诗经》训诂献疑
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作品,记录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习惯思维、审美观念和伦理道德意识等,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文学史料。
因此,从这篇古典文学的杰作中挖掘出一些训诂献疑,不仅可以促进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古人的思想,还可以为当代文学和思想留下深刻的启示。
首先,重视名人比位人更受到社会敬仰。
诗经中把正义正人和能做得出色的普通百姓都提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给予了更多的礼遇和向往,厚爱重贵,重视名人比位人更受到社会敬仰。
其次,文学作品中强调礼仪。
在《诗经》中,对礼仪的重视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以礼来治国的观念不仅是当时的政治思想,也可以作为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和思想观念的指导。
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节约、保护自然资源以及重视家庭。
《诗经》中有一首诗句“修屋宇,百步以内,端方而木,且完且齐”,对节约礼仪的倡导昭示着古代的审美及其重视资源的情况。
此外,它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倡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体贴和爱心。
训诂献疑是古代诗文的精髓,在《诗经》中的训诂献疑不仅能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打下基础,而且也可以作为当代文化传承和生活实践的参考。
- 1 -。
浅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
浅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唐七元;王曦【摘要】训诂,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当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又称为\"故训\".训诂的主要内容有解释字词、辨析同义词、串讲句义、说明用字现象、注音和校勘等.训诂的主要术语有曰、谓、犹、貌、辞、读如、破读、如字、当作、或曰、浑言、析言、衍文和脱文等.《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繁多,训诂内容复杂,分析《诗经·魏风》中的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可以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训诂术语与训诂内容.【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9)003【总页数】8页(P80-87)【关键词】《诗经·魏风》;训诂;训诂术语;训诂内容【作者】唐七元;王曦【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0;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训”作动词时,是“说教、训导、教导”之意;作名词时,是“先王之遗典也”之意。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1]清人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2]《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传:“古,故。
训,道。
”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3]“诂”作动词时意为“解释故言”;作名词时意为“故言”。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4]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5]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中引吕忱《字林》说:“诂,故言也。
”又引张揖《雜字》云:“诂者,古今之异语也。
”[6]“训”与“诂”连用始于鲁人毛亨,二字最早连用为“故训”。
黄季刚先生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一书中提到过:“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7]训诂学萌芽于春秋时期,大兴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更新与变革于宋元明,鼎盛于清代。
诗经训诂
《诗经》词义研究方法论杨合鸣(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由于时代遥远,语言艰涩,因而是最难读的古书之一。
汉代的学者就曾发出“诗无达诂”、“诗无通故”的浩叹。
事实正是如此。
无论是对《诗经》题旨的说解,还是对《诗经》词语的诠释,无不见仁见智,呈现出几千年纷纷无定解的局面。
自古至今,在《诗经》词义研究方面虽取得很大成绩,但有不少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大量词语诸家训释不一,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择善而从;有些词语诸家训释欠明,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加以阐发;有些词语诸家训释皆误,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予以订正。
可见《诗经》词义研究的任务还很艰巨,仍是当今《诗经》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为使《诗经》词义研究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必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固然很多,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尤其重要。
兹分别论述如下。
一、依据故训。
这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章太炎先生说:“诠释旧文,不宜离已有训诂而臆造新解。
”[1]此说诚然。
前人故训有是有非,既不能一味盲从,也不可全然否定,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而决定取舍。
《邶风·羔裘》“舍命不渝”之“舍命”,《郑笺》训作“处命”,陆德明《释文》训作“受命”,戴震《毛郑诗考正》训作“释命”,林义光《通解》训作“锡命”,胡承珙《后笺》训作“捨命”。
以上诸训孰是孰非,须得考证一番。
“处命”为“见危授命”,然诗中未见危急之象,故此训不确。
“受命”为“接受命令”,谓“接受命令不改变”,语意欠通,故此训也不足取。
“释命”为“受命于君,以至复命而后释”,此训似嫌迂曲,恐难成立。
能“锡命”者当为诸侯,然诗中称赞“彼其之子”为“邦之司直”(主持正道之人)、“邦之彦兮”(国家的俊杰),可见,“彼其之子”断非诸侯,而只能是一位大夫。
谓大夫“锡命”也难以令人置信。
考虑到“舍命”与“不渝”相配,当以胡氏之训为是。
此句意谓“(大夫)舍去生命也不变节”。
《周颂·思文》:“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王夫之《诗经稗疏》训诂举例
摘
要: 本文列举 王夫之《 诗经稗疏》 中的训诂 , 有的是抉发 古词 古义 , 有的是辨正 旧说 旧解 , 的是创 获新说 。我们 有
把它介 绍 出来。 庶几对《 诗经》 的解读 和研 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 王夫之 ;诗 经稗 疏》 训 诂 《 ;
中图分 类号 : 3 H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3 8 (0 9 一 3 04 —4 10— 5 3 20 )0 — 0 8 0
Ab ta t:h r r o x g sse a lsfrWa gF — h ’ hJn aS u i hsat l.S mee iae h l sr c T ee aesmee e e i x mpe o n u ziSS iig B ih n ti r ce o hed td te al i -
收 ”他指出:毛、 “ 郑以此称女 , 故惑于 (、 ・ /戴 昏义》谓蒴藻之奠 , J , 为教成之祭。” 按 : 并“ 教 成之祭 , 虽因女而举 , 而女子在室 , 未与成人之列 , 遽 使主祭, 将无有躐等速成之过乎? 又说 :女之在教 。 ” “
犹 士之在学 也 。士人 学 , 舍菜 必 师主 之 , 士但 从执事 焉 。此教 女子 者 , 有保 傅之姆 。 主祭者 必司教 之 必 则
第 1 卷第 3期 1
20 0 9年 6月
遵 义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 y r l olg o r a fZ n i Noma l e C e
Vo . 1 11 .No3 .
J n2 0 u .0 9
王夫之《 诗经稗疏》 训诂举例
王 珏
( 南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沙 4 0 8 ) 湖 长 10 1
出土文献对《诗经》训诂的作用
些 问题 比较 模 糊 , 土文 献 可 以提 供 新 的 参 考 。下 出 面, 我们试从 四个方面来做具体分析。
一
、
证
这 里所 说 的“ ” 出土 文 献 为 《 经 》 注 提 证 即 诗 古 供 直接 的证 据 。
1 证词 义 旧注 .
如《 大雅 ・ 明》 大 中的“ ” 会 : 殷 商之旅 , 其会如 林 。 “ ” 毛 《 》 释 } 《 》 会 ” “ ” 郑 会 字 传 无 韩 诗 “ 作 旖 ;
总第 儿4期
作 用
李 春 艳 , 时 世 平
摘要 : 出土文献对诗经 的研 究作 用历来为研 究者们所看重。 本文借鉴前人研 究成果 , 为 出土 文献对诗经 的 认
作用可以从证 、 、 辨四个 方面加以概 括。 正 增、 关键词 : 出土文献 ; 诗经 ; 证 ; ; 正; 增 辨 中图分类号 :2 6 2 I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4 1 (0 6 0 -O 1 一O 1 0 - 3 0 20 )6 O 3 3
陈寅恪 先生在《 陈垣墩煌 劫余录 序》 中说 :一 “ 时代之学术 , 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 以研 求 问题 , 为此 时代 学 术 之 新 潮流 。而 对 于 已 则 ” 有 三千 年研 究 历史 的《 诗经 》 究更是 如 此 。如 以文 研 献为范围的考据而言 , 大概可以做 的部分差不多都 被 前人 做 完 , 人几 乎 不 可 能从 文 献 上做 出超 越 后 前人的考据成绩 。现在我们要将《 诗经 》 研究推到一 个 历史 的新 层 次 , 要 充分 利用 前 辈 学 人没 有 见 到 就 的材料 : 即前 人未见的地下 出土材料 , 来重 新审视 《 诗经 》 训诂 的成绩 , 进 …步 推动 《 经 》 义 训 诂 并 诗 词
三种训诂方法
三种训诂方法
一、引言
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中,训诂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一种通过对文字、词语、句子和篇章的深入剖析,以揭示作品内涵和作者原意的学问。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种训诂方法,分别为字词训诂、句子训诂和篇章训诂。
二、第一种训诂方法:字词训诂
1.字词含义解析
字词训诂主要是通过对单个字词的含义进行解析,以理解其在作品中的具体含义。
这需要训诂学者具备丰富的字词知识和文献资料。
2.实例分析
例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通过字词训诂可以得知,“窈”表示深邃,“窕”表示清幽,形容女子心灵美。
三、第二种训诂方法:句子训诂
1.句子结构分析
句子训诂则是针对句子结构的解析,通过对句子成分、语序等方面的分析,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
2.实例分析
如《论语》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通过句子训诂,可以了解到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学习的方法。
四、第三种训诂方法:篇章训诂
1.篇章结构解析
篇章训诂是对整个作品结构的分析,通过把握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揭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实例分析
如《红楼梦》通过篇章训诂,可以发现其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五、总结与展望
训诂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
通过对字词、句子和篇章的训诂,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原意。
然而,训诂学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探索。
文学训诂学
文学训诂学
文学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含义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词句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人们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训诂”二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氏诂训传》,这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相传六经都有传,如“春秋三传”。
“诂训”就是“训诂”。
唐代训诂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诂”的解释是:“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他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孔颖达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近代学者黄侃对“诂”、“训”的解释是: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这其实是采用声训解释诂、训的语源,是否这样,我们暂且不论,但我们应该看到,黄侃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经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解释词义时,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的不同引申义。
从孔颖达到黄侃,说明到了近代,训诂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古代文献的各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词义研究方法论杨合鸣(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由于时代遥远,语言艰涩,因而是最难读的古书之一。
汉代的学者就曾发出“诗无达诂”、“诗无通故”的浩叹。
事实正是如此。
无论是对《诗经》题旨的说解,还是对《诗经》词语的诠释,无不见仁见智,呈现出几千年纷纷无定解的局面。
自古至今,在《诗经》词义研究方面虽取得很大成绩,但有不少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大量词语诸家训释不一,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择善而从;有些词语诸家训释欠明,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加以阐发;有些词语诸家训释皆误,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予以订正。
可见《诗经》词义研究的任务还很艰巨,仍是当今《诗经》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为使《诗经》词义研究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必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固然很多,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尤其重要。
兹分别论述如下。
一、依据故训。
这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章太炎先生说:“诠释旧文,不宜离已有训诂而臆造新解。
”[1]此说诚然。
前人故训有是有非,既不能一味盲从,也不可全然否定,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而决定取舍。
《邶风·羔裘》“舍命不渝”之“舍命”,《郑笺》训作“处命”,陆德明《释文》训作“受命”,戴震《毛郑诗考正》训作“释命”,林义光《通解》训作“锡命”,胡承珙《后笺》训作“捨命”。
以上诸训孰是孰非,须得考证一番。
“处命”为“见危授命”,然诗中未见危急之象,故此训不确。
“受命”为“接受命令”,谓“接受命令不改变”,语意欠通,故此训也不足取。
“释命”为“受命于君,以至复命而后释”,此训似嫌迂曲,恐难成立。
能“锡命”者当为诸侯,然诗中称赞“彼其之子”为“邦之司直”(主持正道之人)、“邦之彦兮”(国家的俊杰),可见,“彼其之子”断非诸侯,而只能是一位大夫。
谓大夫“锡命”也难以令人置信。
考虑到“舍命”与“不渝”相配,当以胡氏之训为是。
此句意谓“(大夫)舍去生命也不变节”。
《周颂·思文》:“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郑笺》训“常”为“久常之功”,训“夏”为乐章,皆误。
朱熹《诗集传》训“夏”为“中国”虽正确,但训“常”为“君臣父子之常道”,也误。
方玉润《原始》训“常”为“五常之道”,训“夏”为“大立”,更不达诗旨。
马瑞辰《通释》:“谓陈农政于中夏也。
”此训极谛。
这两句为主祭者的戒勉之词:“不要分此疆尔界,将后稷艺农之典推广到中国各地。
”由此可见,依据故训研究词义,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断定主题。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钱钟书先生指出:“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
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
”[2]钱氏主张理解文本,既要由词至句至篇章至全书,又要由全书至篇章至句至词。
这种“阐释循环”说对词义研究很有启迪作用。
《诗经》主题最难索解,古往今来诸家说解不一。
而对主题说解不一,必然会引起对某些词语解释的歧异。
因而只有断定主题,方能准确释义。
《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诗序》说是刺幽公“游荡无度”,《毛传》说是刺大夫“游荡无度”,方玉润《原始》说是刺君臣“不务政治,相与游乐”,金启华《全译》说是刺“游荡、荒淫无度者”。
以上诸家训“汤”为“游荡”、“游乐”恐不确切。
其实这是一首男子爱慕巫女之诗。
余冠英《诗经选译》:“诗人倾吐他对于一位巫女的爱慕。
那巫女常常跳舞祭神,舞时戴着鹭鸶的羽。
”此说正确。
准此,诗中之“汤”非“游荡”之意。
《楚辞》王逸注引作“荡”,汤、荡古通用。
与下文手持“鹭羽”舞蹈联系起来看,这一“汤”字,只能训作“形容舞态轻盈飘荡”。
《小雅·何人斯》:“维暴之云。
”《诗序》:“苏公刺暴公。
”《毛传》:“云,言也。
”《郑笺》:“乃暴公之所言也。
”王先谦《集疏》:“惟从暴(公)之言耳。
”诗中只有一个“暴”字,而无“苏公”字样,故“苏公刺暴公”之说甚可怀疑,训“暴”为“暴公”恐非是。
袁梅《译注》:“本篇似为女子所咏。
她的爱人反复无常,行踪莫测,始合终离,不念旧恩。
”此说可取。
“维暴之云”即“只云暴”,形容词“暴”作前置宾语活用为名词“粗暴的话”。
此句意谓:“(男子)只说粗暴的话”。
可见,若不断定主题,以上句中之“汤”和“暴”就难以解释清楚。
三、联系语境。
语境对词义有制约作用。
王安石在《答韩求仁书》中曾说:“考其辞之始终(语境),其文虽同,不害意异也。
”这说明理解词义须凭借上下文语境。
一个词语尽管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有一个最确切的意义。
因而解释词义必须联系语境,仔细地审辩上下文意。
否则解释词义就不免致误。
《邶风·谷风》:“不我屑以。
”《毛传》:“屑,洁也。
”《郑笺》:“谓不以我为洁。
”此训不误。
而余冠英《诗经选》训“不屑”为“不肯”,谓“不屑和我同居”。
这显有增字解经之嫌。
只要联系上文“泾以(使)渭浊,湜湜(清澈貌)其沚(止)”加以考察,便可证明训“屑”为“洁”至确。
“不我屑”之“屑”用作意动。
此句意谓“(丈夫)不以我为洁(喻美)”。
《召南·驺虞》:“于嗟乎驺虞。
”《毛传》:“驺虞,义兽也。
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
”此训失之。
诚然,“驺虞”有“义兽”义,如《晋书·楚王玮传》有“驺虞幡麾众”之语。
但此诗的“驺虞”断非“义兽”义。
前面云:“彼茁者葭,壹发五豝”,后面云:“啊,义兽!”试看,前后诗意岂能贯通?其实,“驺”即“趣马”,“虞”即“虞人”。
《礼记·月令》:“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命仆及七驺咸驾。
”贾谊《新书》:“虞者,囿之司兽者也。
”姚际恒《通论》:“《毛传》以驺虞为义兽,谬并同。
……此为诗人美驺虞之官克称其职也。
”戴震《毛郑诗考正》:“驺与虞田猎必共有事,《诗》因而兼言两官耳。
……叹美驺虞,意不在驺虞也,所以美君也。
壹发者,君也。
”《驺虞》是写君王田猎之诗。
田猎之时,趣马御车,技艺娴熟;虞人驱兽,动作敏捷。
由于两者配合默契,故而君王能“壹发五豝”。
由此看来,联系语境对词义研究很有助益。
四、通晓语法。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序例》说:“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
……盖明训诂而不通文法,其训诂之学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训诂,则其文法之学亦必不至也。
”这说明“通文法”与“明训诂”关系密切,相辅而相成。
只有“通文法”才能“明训诂”这确是经验之谈。
《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是裘。
”《毛传》:“言富之。
”孔颖达《正义》:“舟楫之人之子以熊罴之皮是为衣裘。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熊皮或罴皮所制的裘。
”以上诸训恐非是。
出现此误,盖因忽略《诗经》句法特点所致。
《诗经》中像“熊罴是裘”之类的句子比比皆是。
如:《邶风·日月》“下土是冒”、《小雅·节南山》“四方是维”、《大雅·崧高》“南土是保”等等即是。
这些句子皆为宾语前置句。
同样,“熊罴是裘”也应为宾语前置句。
《郑笺》:“‘舟’当作‘周’,‘裘’当作‘求’,声相近故也。
‘周人之子’,谓周世臣之子孙,退在贱官,使搏(捕)熊罴。
”此训大体不差。
孙作云先生说:“《笺》说前半极是,自‘退在贱官’以下云云,误。
……按古代贵族的娱乐之一是田猎,同时最扰民的也是田猎。
”[3]孙氏此训中的。
此句意谓:周人之子,追逐熊罴。
《大雅·崧高》:“有俶其城。
”《毛传》:“俶,作也。
”《郑笺》:“作城郭。
”陈奂《传疏》:“犹上章以作尔庸。
”朱熹《诗集传》:“俶,始作也。
”高亨《今注》:“俶犹筑也。
”以上诸家训“俶”为动词“作”、“始作”、“筑”皆误。
类似“有俶其城”之句,《诗经》中多见。
这类句子“有”后之词皆为形容词。
如:《小雅·斯干》“有觉其楹”。
《郑笺》:“觉,直也。
”《周颂·载芟》:“有略其耜。
”《毛传》:“略,利也。
”此句之“俶”也应为形容词。
《说文·人部》:“俶,善也。
”马瑞辰《通释》:“说文:‘俶,善也。
’有俶为城缮修之貌。
善之为缮修也。
从《说文》训善为允。
”此句意谓:“其城壮美。
”不难看出,通晓语法对词义研究至关重要。
五、读破通假。
《诗经》中使用了不少通假字。
若不明通假,即使训诂大家也往往致误。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自叙》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以读古书。
”王念孙《经义述闻·通说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之解之,则以文害辞。
”这表明读破通假对准确释义是何等重要。
《周南·关睢》:“左右流之。
”聂石樵先生说:“流,《毛传》训为‘求’,不确。
……应当作流动解。
”[4]法云先生说:“‘流’由水流引申为‘流别’之义”。
[5]以上诸训显属望文生义。
陈奂《传疏》:“‘流’本不训求,而训诂云尔者,流读与求同。
其字作流,其义为求,此古人假借之法也。
”马瑞辰《通释》:“流,通作摎。
《后汉书·张衡传注》:‘摎,求也’。
”由此,“流”通“摎”。
在先秦“流”与“摎”同属来母幽部,故“流”可通“摎”。
此诗正是以采摘荇菜的行为来兴比“君子”对“淑女”热烈追求。
《卫风·氓》:“信誓旦旦。
”《郑笺》:“我其以信相誓旦旦耳。
”邓荃《国风译注》:“信誓,诚实的誓言。
”以上之训不达诗旨。
陆德明《释文》:“信誓,本亦作矢誓。
”由此,“信”与“矢”当义同。
“矢”含陈述义。
如:《大雅·卷阿》“以矢其音”、《书·大禹谟》“矢厥谋”等。
《左传·文公十三年》:“申之以盟誓。
”此句“信”当通“伸”,意谓“发誓诚恳”。
由此可见,读破通假,可以避免望文生义之弊。
六、考察异文。
所谓异文,是指同一文献在不同版本或其他著述引文的不同文字,它包括古今字、通假字、同义字、讹字等。
通过考察异文,可以解决词义研究中的一些难题。
今本《卫风·河广》:“曾不容刀。
”陆德明《释文》:“刀,字书作舠。
”《太平御览》卷770引《诗》作“曾不容舠”。
“刀”与“舠”构成异文。
“刀”为古字,“舠”为今字。
今本《郑风·东门之》:“有践家室。
”王先谦《集疏》:“《韩》:‘践,作靖。
’靖,善也。
”“践”与“靖”构成异文。
“靖”为本字,“践”为通假字。
今本《豳风·鸱鸮》:“彻彼桑土。
”《毛传》:“桑土,桑根。
”《韩诗》作“彻彼桑杜。
”扬雄《方言》:“杜,根也。
东齐日杜。
”“土”与“杜”构成异文。
“杜”为本字,“土”为通假字。
今本《小雅·车攻》:“搏兽于敖。
”张衡《东京赋》引《诗》作“薄狩于敖”。
“搏”与“薄”、“兽”与“狩”构成异文。
“薄”为正字,“搏”为讹字;“兽”与“狩”为同义字。
今本《大雅·大明》:“大任有身。
”《毛传》:“身,重也。
”《郑笺》:“重,谓怀孕也。
”甲骨文“身”正象怀孕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