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知识梳理
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部分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总结出《论语》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经典著作。
一、《论语》的基本介绍1. 《论语》的作者及成书背景《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成书于战国时期末期至秦朝初期。
2. 《论语》的内容概况《论语》全书共20篇,包括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记录。
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思想。
3. 《论语》的地位和影响《论语》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经典之一,对后世的文化、政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儒家经典”。
二、《论语》的思想核心1. 仁2. 义3. 礼4. 智5. 诚三、《论语》中的重要思想1.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提出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民主和德治。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国;民主,即重视民众的意见和利益;德治,即以德行治国。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重视教育,提出了“教无倦”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耐心、持续、不厌其烦。
3. 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4. 孔子的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的道德观念,即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然后再去教化他人。
5. 孔子的宗教思想孔子主张尊重祭祀、祷告、宗教仪式,并强调人与神灵之间的亲近关系。
四、《论语》中的经典语录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君子不器。
”4. “君子欲言,则言,欲辩,则辩。
”5. “言必信,行必果。
”五、《论语》的现实意义《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对政治的指导作用2. 对教育的启示和指导作用3. 对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指导作用六、《论语》的文学价值1. 语言简练2. 思想深刻3. 风格优美七、《论语》的阅读方法与技巧1. 注重细节2. 注意孔子的言行3. 结合实际情况总之,《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1. 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体系贯穿于《论语》全书。
其中,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人不仁,无法立身”。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德观念,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体谅,互相关爱。
义是指孔子所强调的正义和公平,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义来行事,才能取得天命。
礼是指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孔子主张人们要以礼来治国,以礼来修身。
智是指思想的敏锐和明晰,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具备智慧,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
信是指诚信和信用,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信守承诺,建立诚信的人际关系。
2. 孔子弟子的思想除孔子之外,《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他们也对仁、义、礼、智、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比如,子路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修身养性;子贡提出“舍我其谁”的思想,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颜渊则强调修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
这些弟子都在不同的角度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发扬和深化。
3. 政治思想《论语》中也涉及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仁政,以仁治国,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爱民如子,体谅百姓的疾苦,并以民为本,实行民本政治。
同时,孔子也主张用礼来治理国家,礼乐之邦,使人民安居乐业。
此外,孔子也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认为国家应该富强,才能保住国家的疆土。
4. 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学诗,无以言”等教育观念。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主张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他也主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强调教育要以立身为本。
5. 家庭伦理《论语》中也包含了孔子对家庭伦理的思考。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和谐。
他主张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之本,是立身之本。
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妇女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妇女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应该明辨是非,注重修养品德。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三、通假字。
论语十二章高二文言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高二文言知识点
第一章: 学而
所思所得即所学。
欲学必须身体力行,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
第二章: 为政
在治理国家时,必须以德行为基础。
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
服人。
第三章: 八佾
八佾是古代宴会上的舞蹈乐曲。
提倡团结合作以及礼仪之重要。
第四章: 里仁
里仁指的是孔子对于仁爱之道的论述,即要从家庭做起,推行
仁爱之德。
公冶长为反面教材,孔子以其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告诫后人。
第六章: 阳货
阳货对孔子提问什么是贫穷进行讨论。
孔子认为品德要高于物质。
第七章: 韩愈
韩愈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以道德标准来评价个人和政府的行为。
第八章: 宪问
宪问指的是礼仪中的一种问答形式,强调在礼仪中的言辞要恰当。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一生克己奉公,谦和有礼。
第十章: 子罕
子罕是孔子的弟子,理性而谦虚,真实地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第十一章: 雍也
孔子对如何行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鼓励人们积极行善。
第十二章: 非贤
孔子反思自己并表达了对于造物主的感恩之情。
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道德、政治、
教育等方面的思考。
他的思想体系深入人心,对后世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在高二文言知识点学习中,我们应该以这些论语为基础,
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背后的哲学思想,从而提高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高考必考论语知识点
高考必考论语知识点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是高考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和归纳一些高考必考的论语知识点。
一、仁爱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所强调的一种道德准则,即要善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尊重他人、互助友爱的价值观相契合。
高考中常考寻找与这一思想相关的论述。
二、教育思想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强调了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高考中经常考察这些论述的含义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有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如"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
这些思想常常被作为议论文或政治哲学题材的考点。
四、君子品德君子品德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君子不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人格修养和价值追求的要求。
这一部分的考点常常涉及到如何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有道德高尚的人。
五、孔子弟子的学问与品行孔子的弟子们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也在道德行为上树立了典范。
他们的名言和行为常常成为一些考题的内容,需要考生对他们的言行有深入的了解。
六、家庭伦理论语中探讨了家庭伦理和家庭观念的问题,如"君子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等,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家庭观念和亲情伦理。
这些内容常常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类题目的考点。
总结起来,高考中论语作为重要的文化知识点,涵盖了道德伦理、教育、政治理念、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一、《论语》的概述-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 《论语》共有20篇,主要探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二、《论语》的作者- 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 《论语》中的部分内容也可能来自孔子的学生。
三、《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教育理念- 仁:《论语》强调人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 君子:《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特指有德行的优秀人物。
- 教育:《论语》非常重视教育,主张以德育为主,强调孔子对学生的言教与榜样的影响力。
四、《论语》中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 学而篇:介绍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学生们的研究态度。
- 为政篇:探讨了良好的政治领导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 八佾篇:揭示了礼仪和仪式的意义。
- 泰伯篇: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 阳货篇:反映了孔子对经商活动的看法。
五、《论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论语》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研读《论语》,从中汲取道德智慧和教育经验。
六、为什么《论语》是必考知识点-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非常重要。
- 考察《论语》可以考验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如何备考《论语》- 阅读《论语》的原版,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念。
- 研究《论语》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的评论和解读。
- 多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核心思想。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高考论语必考知识点
高考论语必考知识点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在高考中,论语常常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对高考论语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高考中常常考查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包括他的出生地、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等。
二、论语的基本特点和组成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它以言简意赅、言犀利、语重心长为特点,内容兼具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思想。
三、核心思想及其内涵论语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礼、孝、忠等,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着人际关系中的友善、善意和关怀;礼则是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与规矩;孝则是对待父母的敬重和孝顺;忠则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四、经典语录及其含义论语中有许多经典的语录被广泛引用和传颂,这些语录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示。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识的持续积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则告诉我们知识的掌握应当与实践相结合。
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虽然论语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但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例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论语告诉我们应当注重一个人的品格和内涵,而非只看表面的言辞和外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在他人身上寻找榜样的价值。
结语:高考论语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孔子的生平与思想、论语的基本特点与组成、核心思想及其内涵、经典语录的含义以及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论语相关的题目,提升分数。
【语文知识】《论语》知识点总汇
【语文知识】《论语》知识点总汇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三、字词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yuè)乎。
(“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
(“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
是: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三.人行。
三:古义,表示多。
今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1)而:①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
而:表承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
(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明白。
④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见贤思齐(5)三人行,必有我师(6)择善而从(7)任重道远(8)死而后已(9)岁寒松柏(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 学而不厌(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四、区分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论语》所有考点知识汇总
《论语》所有考点知识汇总1. 《论语》的作者和背景- 作者:《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学生的学生记载而成。
- 背景:《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治国理政的原则,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基本内容:《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组成,分为20篇,共有496章。
每章都围绕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问题展开。
- 主题:《论语》的主题包括道德、礼仪、教育、治政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话和讨论,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等议题。
3. 《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和教义- 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提倡亲善友爱、慈悲仁爱的道德行为。
- 礼:注重社会礼仪,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礼貌。
- 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 君臣关系: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观。
- 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格和培养人才的关键。
4. 《论语》的影响与价值- 影响:《论语》对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视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价值:《论语》提供了关于人际关系、修身养性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参考。
其强调的仁爱、礼仪等道德观念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5. 研究《论语》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原文:首先要读原版《论语》,从中体会和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 注重注释:阅读时应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含义和背景。
- 思考和讨论:积极思考并与他人讨论《论语》中的观点和教义,进一步加深理解。
- 应用到生活:将《论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自身修养和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以上是关于《论语》所有考点知识的汇总,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总结(文档版)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文学常识: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二、词语解释:1. 子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2.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4.不亦君子乎?(君子:有才德的人)5. 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6.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8.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9.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10.五十而知天命(命:命令)11.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12.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1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快乐)16.饭疏食,饮水(饭:吃)17.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18. 子在川上曰(川:河流)1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20.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泛指平民百姓)21.博学而笃志(笃:坚定)22.切问而近思:(切:恳切)23.仁在其中矣(仁:仁德)三、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3.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4.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了呢?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本文题目: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一、关键词1标点以下内容:愠yùn三省xǐng吾身论lún语罔wǎng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时:时常。
(2)不亦说乎说: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三:多次。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6)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⑼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是知也。
是:此,这。
⑾其恕乎其:大概,也许。
⑿勿施于人施:施加。
⒀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3、找了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不亦说乎。
说,悦的古字,愉快。
⑵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⑶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
4.请写出几个出自本课的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三省。
二、关键句子记忆知识列表:1.用原文填空。
(1)阐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明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赞美松柏坚强品格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填空,并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论语》十二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好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论语》十二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共20篇492章,不相连属。
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所删修的鲁国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文化知识:①“小人”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是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又指人格卑贱或见识短浅的人;还指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②在春秋时期,“士”的地位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底层。
“士”也泛指读书人。
③“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也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二、重要词语释义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高二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宝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
作为高二学生,我们有幸学习论语,这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高二学习论语过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论语的精髓。
1.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美德,它包括了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和对他人尊重的思想和行为。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学习、传承和践行仁的思想,将其作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论语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他主张人应该以德治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有关仁的观念贯穿始终,强调人际关系、家庭道德、政治理念和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
3.君子的修养和品质君子是儒家理想中的道德典范,也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君子具备高尚的品质和优秀的修养,他们追求道德完善,不仅要在行为上符合道德规范,还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
4.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温故而知新”等教育理念。
他主张实践和经验的结合,并强调师德、引导、赏罚和榜样的作用。
5.文化传承与道德建设孔子强调文化传承对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传承经典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论语中,有关文化传承和道德建设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了对于经典文化、礼仪、习俗和礼让等的推崇。
以上是高二论语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论语,我们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
论语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将指导我们成为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担当的人,同时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通过不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成为崇尚仁爱和谦和道德的人。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学而篇-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 仁爱思想:提倡以仁爱为核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礼的重要性: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
二、为政篇- 为政以德:主张领导者应以德治国,以身作则。
- 民为邦本: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应以民为本。
- 政治诚信:领导者应诚实守信,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三、八佾篇- 礼乐教化:通过礼乐来教化民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 社会等级:明确社会等级制度,各司其职,维护社会稳定。
四、里仁篇- 仁者爱人: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能够体恤他人。
- 仁与不仁:通过对比仁与不仁的行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五、公冶长篇- 君子与小人:通过比较君子和小人的品行,来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
- 诚信交友:强调交友应以诚信为基础,避免与小人为伍。
六、雍也篇- 君子的品德:详细描述了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 学习与思考:强调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倡导学以致用。
七、述而篇- 孔子自述:孔子通过自述其学习和教学的经历,来启发弟子。
- 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追求知识和道德的提升。
八、泰伯篇- 德行的传承:讨论了如何通过教育和实践来传承德行。
- 君子的忧患意识:君子应有忧患意识,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九、子罕篇- 稀有的品德:孔子讨论了一些稀有但重要的品德,如谦逊、宽容等。
- 行为的自我约束:强调个人应当自我约束,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十、乡党篇- 社区和谐:讨论了如何在社区中建立和谐的关系。
- 礼节的重要性: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节,以促进社会和谐。
十一、先进篇- 弟子的评价:孔子对其弟子的评价,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品德和才能。
- 学习和进步:通过弟子的例子,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
十二、颜渊篇- 仁政的理想:孔子提出了仁政的理想,即以仁爱为原则治理国家。
- 君子的责任感:君子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感,为民众谋福祉。
以上是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高一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一、论语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重点介绍《论语》中的十二章知识点,帮助高一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一经典著作。
二、仁1. 仁的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美德,提倡以仁心待人,实践仁爱之道。
2. 仁的表现《论语》中提到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体现孔子对仁的追求和要求。
三、学而时习之1. 学习的态度论语中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著名语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2. 学习的方法孔子还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为政1. 为政的目标《论语》中讲述了孔子关于为政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为人民谋福利。
2. 为政的原则孔子提出了诸多为政原则,如“民无信不立”、“君子务本”等,强调政治家的道德修养和服务精神。
五、子张1. 子张的品德子张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勤奋好学,有问必答,忠诚正直,深受孔子的赏识。
2. 子张的贡献子张在《论语》中经常与孔子进行对话,他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追求真理、为人正直的典范。
六、子路1. 子路的才能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才华出众,聪明伶俐,但性格急躁,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2. 子路的教训通过《论语》中对于子路的描述和孔子的教导,我们可以学到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升个人修养。
七、公冶长1. 公冶长的背景公冶长是孔子追随者之一,他的祖父曾任鲁国宰相,但他自己并没有取得仕途成就。
2. 公冶长的修养公冶长具备非凡的才能和政治抱负,但他却宁愿放弃仕途,专心追求道德修养和真理。
八、子贡1. 子贡的才华子贡是孔子最出色的学生之一,聪明智慧,博学多才,因此备受孔子的赏识。
2. 子贡的成就在《论语》中,子贡经常与孔子进行深入的探讨,他的观点广泛而深入,对于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语十二章文言知识点总结高中
论语十二章文言知识点总结高中一、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
1. 可以。
- 古义:可以凭借。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今义:表示许可。
2. 从而。
- 古义:是两个词,“从”是跟从,“而”是连词。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3. 饭疏食饮水。
- 古义:粗劣。
“疏食”指粗粮。
今义:疏通、疏散等。
- 古义:冷水。
今义:泛指一切水。
4. 匹夫。
- 古义: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含轻蔑意)。
三、一词多义。
1. 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 而。
-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就)-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并且)3. 知。
-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懂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4. 乐。
- 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四、词类活用。
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4. 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5.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2. 省略句。
- 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指代温故而知新这种情况)- 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指代自己)六、重点句子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意思是说,只要2.耳提面命:拉着耳朵,面对面地教导。
形容恳切地教诲。
3.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成熟,可以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
4.温故知新:温:温习,复习。
故:旧的,指已学过的知识。
也作“温故而知新”。
①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
②指通过回忆过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现在提供参考。
5.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6.不舍昼夜:日夜不停、持续不断。
7.择善而从:从:跟从。
选择好的去遵循或学习。
8.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9.逝者如斯: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斯:这,借指流水。
比喻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10.一箪一瓢: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之语。
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11.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
12.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13.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14.任重道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
15.死而后已:意思是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16.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易被迷惑。
17.兴观群怨:意思是指诗的社会功能。
1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19为山止篑:比喻功败垂成。
20.一篑之功: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分努力。
21.克己复礼:严格约束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合于礼。
二、文化常识1.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的主张是:“仁、义、礼、智、信”;孔子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至圣”,与孟子并称为“孔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之《论语》思想内涵(一)为政以德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2、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
3、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克己复礼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四)仁者爱人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1)【“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孝”)、尊敬兄长(“悌”)。
(2)【“仁”的具体准则】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3)【“仁”的具体表现】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等。
“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4)【“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
(5)【要做到“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
2、【判断“仁者”的标准】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
3、【“仁”与“圣”的区别】“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行为效果。
(五)君子之风1、【君子】所谓“君子”,即“文”(外在的行为表现)和“质”(内在的修养)兼美的人。
(1)【“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孔子身体力行,“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2)【“质”的具体要求】①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②要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③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④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总之,就是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2、【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患得患失。
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六)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①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②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
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
“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使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2、【以直报怨】孔子的“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
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孔子却说“矜而不争”,告诫人们不要争强好胜。
假如我们依照孔子的这些思想来处事,不是没有进取心,与时代相悖了吗?答:不与时代相悖。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
君子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去争名于朝,夺利于市。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孔子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
▲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与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七)诲人不倦1、【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
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
(3)【循序渐进】(4)【重视诗礼】2、【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
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
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
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孔子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
(八)高山仰止1、主要领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
2、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
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
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
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
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而逾”。
3、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
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
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
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
当学生志向高远、斐然成章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子路,担心忧虑,惋惜慨叹;对颜渊之死,悲伤欲绝;对伯牛之疾,痛苦无奈等。
(九)沂水春风1、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2、“沂水春风”是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的缩影。
3、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的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所以孔子“与点”。
4、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会“哂”子路。
(十)中庸之道1、【中庸之道】(1)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原因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2)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
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
(3)强调温和的处事原则。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
(4)强调“权”的重要性。
(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
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
2.【和而不同】(1)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
“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是保持个性的统一,是差别的多样的统一。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2)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叫作“同”。
“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无原则的调和,是无差别的同一。
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3)与周围人保持怎样的人际关系只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1)“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