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中医护理与养生保健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 、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
持之以恒
避免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适量运动有益健 康。
避免过度运动Biblioteka 运动应保持规律性,坚持不懈地进行,以促 进身体健康。
配合呼吸锻炼
在运动过程中配合深呼吸,有助于调节身体 内部的气机。
精神保健
保持心情舒畅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 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
加强中医护理与养生保健人才 的培养,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 质量。
04
政策支持
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推动中医护理与养生保健事业 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节制饮食
避免过度饮食,适量控制食物摄 入,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避免刺激性食物
减少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 食品的摄入,以减轻身体负担。
01
饮食平衡
保持食物的多样性,摄入足够的 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蛋白质 等,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 素。
02
03
04
温热适宜
中医认为食物应保持温热,过冷 或过热的食物可能影响消化功能 。
修身养性
通过冥想、静坐、读书 等方式修养身心,提高
心理素质。
社交互动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 亲友交流互动,缓解孤
独和压力。
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时间。
05
中医护理与养生的现代应用与展望
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
01
02
03
04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调节身体 机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中医护理 第九章养生保健
二、精神调养
精神调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内守 让自己的思想保持在一种少思、少欲、淡泊宁 静状态的养生方法。 (二)修德养性 通过加强品德修养以保健防病的养生方法。 (三)调和七情 通过控制过激的七情活动以保持身心健康的养 生方法。
三、健身调养 中医健身调养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各种传统 健身方法,用于强身健体、养生防病。 (一)五禽戏 (二)易筋经 (三)八段锦 (四)太极拳 (五)气功
(三)注意形体锻炼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自身气血循环,使我们筋 骨坚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旺盛。
(四)谨慎合理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 是多方面的。
(五)防止病邪侵害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要做到未病先防。
第二节 养生的主要方法
一、顺时调养 顺时调养,系指顺应四时气候、阴阳 变化的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 诸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
二、内容
(一)适应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 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 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 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二)重视精神调养 一是要避免精神受到不良刺激。二是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 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三是提高自我心理调节 能力。
第九章 养生保健
【学习内容】
1.养生的基本原则。 2.常用的养生方法。
第一节 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概念 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保健时所需要遵循的总的法 则。古人在长期的养生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研究人体生命 活动现象和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研究致病和导致早衰 的原因,并在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 成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
第九章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突出特点。
除此之外,中医护理学还特别注重对患者日常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环境等各个方面一般性的全面护理。
通过这些一般性的护理,可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等。
养生,古时又称“摄生”、“道生”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增强生命活力和防病益寿原理,并运用各种手段养生强身的传统保健方法。
传统的养生方法可以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强壮脏腑,保养真气,扶正固本,从而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发生,维系机体身心健康,延缓人体衰老进程的目的。
中医养生牵涉的知识范畴包括环境、情志、饮食、药物和运动等多个方向。
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不仅基础理论相通,许多方法也密不可分。
目前一般将防病强身、抗衰益寿归于养生的范畴,而将疾病病中和病后的调护归于护理的范畴。
第一节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生活起居护理和养生是指对病人或健康人,分别给予环境的特殊安排与生活的照料,或给予健康方面的指导。
其目的在于保侍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恢复和保养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以维持健康的促进和疾病的康复。
一、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与自然界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在这种“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自然观指导下,顺应自然规律就成为对疾病护理和养生的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
“法人相应”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完全同步。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四时气候的不同、昼夜晨昏的交替、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
若不顺应其变化,就等于削伐、伤害了生命的根本,对于人的健康极为不利。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课件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方法
环境适宜
1.自然环境
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适宜,阳 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景色秀美。 如绿色的环境能给人以清洁、舒畅、富有生 气的感觉,对人的心里起到调节镇静作用, 有益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空气新鲜,环 境美好的山地、海滨、森林、溪流等地方特 别能使人与大自然协调一致,上有利于健康 较好的自然环境。
季节 季节的交替变化也使人体的生理活动随之变化。 〈〈内经〉〉强调“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 避寒暑”。要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 防燥,冬防寒。春养阳,早起锻炼,抒发气机吸取 新鲜空气,还要注意“春捂”;夏养阳护阴并重, 健身宜于清晨或傍晚;长夏时尤应注意湿邪侵袭; 秋天应以“收养之道”为主,注意收敛精气,燥器 较甚,昼夜温差悬殊,还应注意冷暖,保养阴津; 冬季养精固阳,防寒保暖,饮食宜热,情志勿过, 早起锻炼以待日光为宜。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中 医护理学特别注重对患者日常生活起居、情志、饮 食、环境等各个方面一般性的全面护理。养生,古 时又称“摄生”、“道生”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 下,研究增强生命活力和防病益寿原理,并运用各 种手段养生强身的传统保健方法。以后本博会陆续 推出中医护理与养生之道,以供网民鉴赏学习,强身 健体,服务大众,交流同行,共同领略中医魅力,普及中 医知识,发展中医事业!
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各种变
化,都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与自然界实际上 是一个整体.在这种“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 自然观指导下,顺应自然规律就成为对疾病 护理和养生的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
平衡阴阳: 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说,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 一相对平衡关系的结果。患病的根本原因,是阴阳 失去了平衡。因此,护理疾病和养生,首要的都是 调理阴阳,即确保使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 阳保持动态的平衡。应根据人的阴阳偏盛偏衰的具 体情况去制定措施,从日常起居、生活习惯、饮食 调节、生活和治疗环境等各方面贯彻平衡阴阳的思 想,以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地。
中医养生与中医护理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等措施,缓解冠心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
通过调节饮食、热敷、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等措施,缓解痛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痛经
通过食疗、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等措施,促进产后身体恢复,调理气血。
产后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等措施,缓解更年期综合症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词
中医主张动静结合,运动时要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消耗气血,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运动时要适度休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
详细描述
VS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运动养生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运动方式不仅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养成长期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
情志调护
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中医护理注重对患者进行情志调护,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法,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推拿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运动锻炼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中医护理注重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因素,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感谢观看
THANKS
采用食疗、穴位按摩、中药汤剂等方法,缓解咳嗽症状,促进呼吸系统健康。
通过按摩头部穴位、热敷、休息等措施,以及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缓解头痛症状。
03
02
01
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等措施,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
高血压
中医护理与养生课件
生活起居 护理
8
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平衡阴阳 •起居有常 •劳逸适度 •慎避外邪 •形神共养
9
顺应自然
• 强调从顺应一年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入手,
制定出不同的护理和养生方法。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随着阴阳之气的消长,人气也有着朝生夕
衰的规律,疾病出现“旦慧”、“昼安”、“夕 加”“夜甚”的现象
液的分泌,促进食欲,有助于抵御风湿性 疾病和痛风。
36
菠萝鸭肉
鸭属水禽,肉味甘微咸, 性偏凉,特别适合苦夏、 上火、体内生热者食用。 鸭肉入脾、胃、肺及肾 经具有清热、补血、养 胃生津、止咳息惊等功 效。
37
运动养生
• 运动养生原则 • ( 一) 以动为恒吕氏春秋中指出流水不腐,
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 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明确了运动养生的 意义。适度的运动促进气血流畅,使筋骨 坚实,神清气爽,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 力。若过于安逸,则易使气血郁滞,不仅 不利于健康,甚至还能引起疾病。
• 性活动
13
慎避外邪
• 外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
疫疠
•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中医护理和养生的
一个基本原则。
14
形神共养
• 养形-----以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提供良好的
医疗、物质条件来实现;
• 养神 -----应以各种方式调节人的情志活动,
在精神上为其提供愉快的氛围,达到怡情 快志、心平气和的境地保持最佳的精神状 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健康的维持。
20
季节
• 〈〈内经〉〉强调“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避寒暑”。 • 要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 春养阳,早起锻炼,抒发气机吸取新鲜空气,还要注意“春捂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2学时
思考题
• 论述如何利用中医理论防病与护理。 论述如何利用中医理论防病与护理。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2 第九章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学时
•原则:驱邪扶正,调整阴阳,疏通气机。 原则:驱邪扶正,调整阴阳,疏通气机。 原则 •驱邪:驱除病因 驱邪: 驱邪 •扶正:扶助正气 扶正: 扶正 •阴阳:阴阳盛衰 阴阳: 阴阳 •气机:气机异常 气机: 气机 •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驱邪: 驱邪:驱除病因
气机: 气机:气机异常
• 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是 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 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 影响, 影响,进而导致的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功能 紊乱反常的病理反应。 紊乱反常的病地说,气机失调病机,可概括为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方面。 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方面。
扶正: 扶正:扶助正气
• • • • 用药调治 药物保健 运动养生 疫苗应用
阴阳: 阴阳:阴阳盛衰
• 阴阳失调:早在《内经》中就有“阴平阳 阴阳失调:早在《内经》中就有“ 精神乃治”的论述, 秘,精神乃治”的论述,任何一方偏盛或 偏衰时,就会出现实热、实寒、虚热、 偏衰时,就会出现实热、实寒、虚热、虚 寒的一系列症状。 寒的一系列症状。 • 男女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男女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中医护理与养生PPT
03
02
01
为老年人提供中医护理服务,如艾灸、穴位按摩等,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中医护理
利用中医康复手段,如气功、太极等,帮助老年人进行身体康复训练,提高其身体功能。
康复护理
结合中医心理调适方法,如情志疗法等,帮助老年人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辨证施护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护理技能和方法。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护理原则。在中医护理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外部条件的不同,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适应不同人群需求
中医护理与养生将更加注重融合其他医学体系,如西医、印度医学等,以取长补短,提高诊疗和护理的效果和质量。
融合其他医学体系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调适,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利用音乐来调节情绪,使心情舒畅,促进身心健康。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增加人际交往,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适量运动
保持长期、规律的锻炼习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三因制宜的原则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外部环境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护理方法和措施。同时,还需要根据季节、气候等特点合理安排护理计划和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02
CHAPTER
中医护理的主要方法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1、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忧伤肺,应采用:以喜胜之。
2、薰洗疗法时药液的温度宜为:40℃-50℃。
3、煎者砂仁时,应后下。
4、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
5、脾病患者应忌食:酸味食物。
6、进补的最好时机是:冬至。
7、健脾益胃药宜何时服用:餐前。
8、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恐伤肾,应采用:以思胜之。
9、夏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晚卧早起。
10、“天人相应”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
1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
12、祛风湿药宜用什么送服:黄酒。
13、病室适宜的温度是:18℃-20℃。
14、使住院病人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指:怡情快志。
15、具有发散,行气,通经脉,健胃等作用的食物是:辛味食物。
16、蜂蜜,饴糖,山药,大寒属于:甘味食物。
17、某病人泄痢反复发作当采用:酸味食物。
18、鲫鱼属于:甘味食物。
19、沉香宜冲服。
20、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
21、温补主要适用于:阳虚。
22、饮食宜疏利,消导,一般不宜施补的是:实证。
23、因时施食时春季饮食宜清润平淡。
24、冬季气候严寒进食宜:温补。
25、热病后期,患者口苦咽干,慎用禁用的是:温补类食物。
26、病人平素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当用:温热助阳类食物。
27、适用于各类病症,尤其是恢复期的食物是:平补类食物。
28、能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的食物是:虾。
29、春季适宜进食的食物是:百合。
30、病人身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咽痛,宜食:芦根。
31、适用于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病证的方法是:汗法。
32、病人脘腹胀满,暖腐吞酸当采用:消食法。
33、指用温热食物振奋阳气,祛除里寒的方法是:温法。
34、病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当采用:清法。
35、鸭肉食物属于清补的。
36、石膏在煎煮时应先煎。
37、蜂蜜的煎煮时应烊化。
38、琥珀粉在服用时需:冲服。
39、病人突然四肢厥冷,小腹剧痛,服药时间需多次频服。
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进入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为来年生长做准备。人
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以免扰
动阳气,损耗阴精。这个季节的睡眠要“早卧晚起”,
最好做到天明才起。但也不应起得太晚,否则阳气无
法舒展升腾,不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
(二)生活规律
2、睡眠充足:“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
一般每日睡眠时间不应少于7~9小时。病 人更应增加睡眠和休息时间,重病人应 卧床休息。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 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
护理疾病和养生,首要的都是调理阴阳, 即确保使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 阳保持动态的平衡。
应根据人的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情况制 定相应的护理、养生方法。
(三)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要合乎自然界以及人体生理的正常 规律,以使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始终保持 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1、体力活动 人的体力活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个方
面,坚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可调畅气血、 流通血脉、滑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 抗病能力。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劳所 伤…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四)劳逸适度
2、精神活动 一定限度的情志活动包括脑力活动
和娱乐等是正常和必要的,经常性合理 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可以增 强智力,防止脑老化,预防老年痴呆。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 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 理产生一定影响。 顺应自然界规律是疾病护理及养生的首 要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有春、夏、秋、 冬的交替;
一日:有昼夜晨昏的变化; 气候、地域和居处等环境的改变。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二)平衡阴阳
《中医护理与养生》word版
中医护理与养生(暗含两块内容:中医护理学+中医养生学)前言一、“养生论”引入中医护理学现代护理学重视治疗技术、操作规范、责任制度等等,包括实施责任制护理时往往偏重护理管理和临床护理,忽略了理论宣教的作用。
在中医学中,养生是重要的基础理论,养生与护理密切相关。
二、中医护理的优势与前景1)中医护理发展的简史地位中医护理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护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归属于医学学科门类I级学科---临床医学学科专业---护理学方向分化---中医护理简史(不同时期不同名人名书的贡献)-代表性古代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最原始的按摩术(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神农尝百草(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
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
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第9章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19:46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
生活起居护理和养生 是指对病人或健康人,分别给予环境 的特殊安排与生活的照料,或给予健康 方面的指导。
19:46
一、生活起居护理养生的基本原则
• • • • • • 1. 顺应自然 2. 平衡阴阳 3. 起居有常 4. 劳逸适度 5. 慎避外邪 6. 形神共养
19:46
四、中药外用法与护理
• • • • • • • 1.膏药的用法与护理 2.药膏的用法与护理 3.熏洗疗法与护理 4.熨敷疗法与护理 5.掺药疗法与护理 6.吹药疗法与护理 7.鲜药捣敷法与护理
19:46
第五节 运动与养生
运动养生是指用传统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畅达经络, 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 的目的。 运动方法多种多样,有民间健身方法如:踢毽 球、荡秋千、放风筝、跳绳等;也有自成套路的 系统健身法;中医养生学的运动方法有气功、五 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 易筋经等
二、中药给药规则
1.给药时间
19:46
2.给药方法 3.服药温度
19:46
三、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 • • • • • • 1.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2.泻下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3.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4.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5.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6.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7.安神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19:46
三、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1.饮食有节
2.饮食有方 3.谨和五味
4.荤素搭配
19:46
四、饮食宜忌
• • • • • 1.辨证施食 2.辨药施食 3.因人施食 4.因时施食 5.特殊忌口
五、常用饮食调护方法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解读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二十八页,共60页。
(6)淡:能渗、能利
作 用:渗利水湿、利尿 适应证:水肿、腹水、小便不利、黄疸、
泄泻、痰饮、 带下等
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二十九页,共60页。
3、五味的确定
确定依据 药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的的功效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山楂 o 消食 o 活血化瘀
第三页,共60页。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四页,共60页。
续断——补肝肾 强筋骨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五页,共60页。
(一)四气五味
“药物的甘苦之味可略” “有毒无毒易知” “唯冷热需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六页,共60页。
四气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七页,共60页。
1、四气的含义
有四层意思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 o 寒与凉同类,寒甚于凉;温与热同类,热甚于温
牡丹皮——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退虚热
——肝 心 肾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四十一页,共60页。
2、归经的确定
麻黄——膀胱经——脏腑 羌活——膀胱经——经络
泽泻——膀胱经——脏腑 (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之证。膀胱气化
失司所致贮尿或排尿功能失常)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四十二页,共60页。
3、归经的临床意义 能够增强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第十七页,共60页。
五味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十八页,共60页。
1、五味的含义
n 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 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徐灵胎)
n 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药 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 补、泄、敛、散等方面的特征性。
中医一般护理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需求,制定符合其需求的膳食计划 。
方案调整与优化
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膳食方案。
05
心理调适在中医护理中 运用
情志因素对健康影响分析
情志与健康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即情感和 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不同的情志变化可导致气血紊 乱,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是指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时由于个体差异(年龄、性别、体质等)在治疗和护理上 应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感冒老年人由于体质虚弱可能需要更多的休息和保暖而年轻人则 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来缓解症状。
因时制宜
是指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季节或不同时间发生时治疗和护理方法应有所不同。例如夏季感冒 多由于贪凉引起因此在护理上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空调或风扇同时鼓励患者多喝水以补充 体内水分。
预防接种
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小儿免疫 力。
3
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小儿衣着适度,避免感 冒。
04
膳食营养在中医护理中 作用
食物性味归经理论应用
性味归经理论
01
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以
及归经特性,对人体产生不同作用。
食物选择原则
02
根据个体体质、病情及气候环境等因素,选择相应性味的食物
03
各类疾病中医护理措施 举例
内科疾病中医护理要点
情志护理
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进行心理 疏导,保持情绪稳定。
饮食调护
根据病情和体质,制定合理饮食计 划,注意饮食禁忌。
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中药,讲解药物 作用及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环境适宜
保持适度的光线:适当的光照给病人在视觉上
带来舒适、欢快和明朗的感觉,对康复有利。 日光不 宜直射病人面部。 中午病人休息时,应拉上窗帘,使光线偏暗,以保 证午睡。 对于感受风寒、风湿、阳虚及里寒证的病人,室 内光线宜充足。 对于感受暑热之邪侵犯的热证病人、阴虚及肝阳 上亢、肝风内动的病人,室内光线应稍暗。 有眼病的患者室内用深色窗帘,避免对眼睛的刺 激。
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与护理的关系
中医养生与中医护理关系密切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 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等方面。
中医养生看中三大平衡,即人的心态平 衡(情志)、人与天地自然的平衡、人的 脏腑的平衡。
养生与护理关系
中医护理对象主要是病人 养生主要针对的是健康人
防病强身、抗衰益寿归于养生的范畴 疾病病中和病后的调护归于护理的范畴
(六)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还 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形体强健,精力充沛, 身体与精神得到协调发展。
养形,主要使指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 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以提供 良好的医疗、物质条件,加以适当的休息、 运动来实现;
养神,主要是指对人的精神调养,即通过清 静养神、四气调神、修性怡神等方法,保持 精神内守、神气清静平和,增强身心健康, 达到调神于强身的统一。
目的:保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恢复和保 养正气。 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为疾病 的治疗和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生活起居正常——健康维持、促进疾病康复。
一、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重点掌握)
顺应自然 平衡阴阳 起居有常 劳逸适度 慎避外邪 形神共养
(一)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 《灵枢·邪客篇》:“人与天地相应也”。
(一)环境适宜
居室环境 居室安静,通风整洁,适宜的温湿度,适度的光线
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噪声的刺激常使病 人心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 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噪杂之 声(不能超过40~60分贝)。
保持通风整洁:通风次数和时间,应根 据季节和室内空气状况而定;每天至少通风12次,并切忌对流风(素体虚弱、阳虚、易受 风邪侵袭者尤甚)。病室陈设要简单、实用、 易清洁、易搬动;病室内定期消毒,保持地 面、床、椅等用品的清洁;病人注意个人卫 生。
养生学意义:邪气伤人有必然性,最好做 到让其在体表、体内存留时间最短,不 被或少被机体吸收。
(六)形神共养
人身有“形”有“神”。 “形” --形体,包括五脏六腑、四
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是人体 的物质器官;
“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
“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四)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是指合理地安排各种日常活动,包括 体力活动、脑力活动和性活动。
“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劳逸中 和”
任何活动均应坚持适中有度的原则,不宜太过 和不及。一旦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因素,就会造 成人体阴阳失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疾病。劳逸 适度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
(四)劳逸适度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
一、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 则
精神内守 情绪平和 豁达乐观
(一)精神内守
是指人们通过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 动和心理状态进行的自我调节,以达到 思想安静,神气内守,心无杂念的状态。
(一)精神内守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精神的稳定对人 体健康的作用。由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 础,大量过分的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 损耗,从而产生衰老;神气清净则有利 于保持气血充足,可致健康长寿。因此, 通过精神内守达到的“神净”为养神要 达到的主要目的。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
《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 百岁乃去”。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定义:指对病人或健康人,分别给予环境的特 殊安排与生活的照料,或给予健康方面的指导 。
二、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关心体贴 言语开导 移情易性 情志相胜 顺情解郁
(一)关心体贴
病人的心理状态异于常人,产生不良情 绪,应“ 视人犹己”,同情体谅。
注意自身衣着打扮、语言行为态度和病 室内外环境
有的放矢,因人施护
(二)言语开导
指通过正面的说理,使患者认识到情志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使患者能自觉 地调和情志,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积 极配合治疗,使机体早日康复。
二、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方法
环境适宜 生活规律 顺应四时
(一)环境适宜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居住、治疗环境
自然环境
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适宜,阳光 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景色秀美。 如绿色的环境能给人以清洁、舒畅、富 有生气的感觉,对人的心里起到调节、 镇静作用,有益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 空气新鲜,环境美好的山地、海滨、森 林、溪流等地方特别能使人与大自然协 调一致。
1、体力活动 人的体力活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个方
面,坚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可调畅气血、 流通血脉、滑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 抗病能力。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劳所 伤…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四)劳逸适度
2、精神活动 一定限度的情志活动包括脑力活动
和娱乐等是正常和必要的,经常性合理 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可以增 强智力,防止脑老化,预防老年痴呆。
说明人体与自பைடு நூலகம்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 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 理产生一定影响。 顺应自然界规律是疾病护理及养生的首 要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有春、夏、秋、 冬的交替;
一日:有昼夜晨昏的变化; 气候、地域和居处等环境的改变。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二)平衡阴阳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 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
护理疾病和养生,首要的都是调理阴阳, 即确保使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 阳保持动态的平衡。
应根据人的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情况制 定相应的护理、养生方法。
(三)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要合乎自然界以及人体生理的正常 规律,以使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始终保持 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进入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为来年生长做准备。人
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以免扰
动阳气,损耗阴精。这个季节的睡眠要“早卧晚起”,
最好做到天明才起。但也不应起得太晚,否则阳气无
法舒展升腾,不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
(二)生活规律
2、睡眠充足:“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
一般每日睡眠时间不应少于7~9小时。病 人更应增加睡眠和休息时间,重病人应 卧床休息。
第九章 中医一般护理 与养生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 病病中和病后的患者,通过辨证施护措 施,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其对外界环 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 康复。
养生概论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养性等。养 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就是养护生命。以自我调摄为手段,
情志活动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过久, 超出限度,则会引发各种疾病。
(四)劳逸适度
3、性活动
“节阴阳而调刚柔”—要调节房事, 做到阴阳和合、刚柔相济。
房劳过度,易耗伤肾中精气—“惜 精”、“节欲”
(五)慎避外邪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是中医护理于 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
中医学角度: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有意 识的防御和驱除各种污染源
秋季---早睡早起:如果春天的“生”和夏季的
“长”做的比较好,那么到了秋季,人体就会达到四
季中最平衡的状态。此时的人体状态从夏季时的亢奋
转变为秋季时的内敛,因此此季最好早些入睡,每天
保持至少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阴精的收敛。同
时要注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
冬季早睡晚起:冬季主“藏”,此季动、植物多
(二)生活规律
1、作息定时 :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订不同 的作息时间。 根据四季变化调整作息时间,顺应自 然,能够改善睡眠质量。
春季---晚睡早起:春是万物开始生长之季,天
地之气此季开始萌发,故春天的睡眠应该是“夜卧早
起”。具体睡眠时间,一般保持在晚上10点半左右入
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
(一)环境适宜
保持温、湿度适宜:室内温度以18-20度为宜。适 宜的温度,可减少身体的消耗。 阳虚、寒证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多恶风畏寒,室 温宜稍高;阴虚、热证患者或青壮年,多燥热喜凉室 温宜偏低。
湿度以50%-60%为宜 。 湿度过高,可使汗液蒸发受阻,病人会感到胸闷、 困倦、乏力(湿邪为患—风寒湿痹、脾虚湿盛等证)。 阴虚、燥证患者---湿度可适当偏高。 湿度过低,室内过于干燥,病人会感到口干唇燥、 咽喉干痛(阴虚肺热者,可出现呛咳不止)。阳虚、 湿证者---湿度宜偏低。
(三)起居有常
起居作息有规律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能促进机体阴阳平和、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 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健 康长寿的目的。
如不能遵循正常、科学的生活规律,轻则 引起人体正气虚弱,重则可出现精神紊乱、 脏腑功能损伤而发病。葛洪《抱朴子·极言》: “定息失时,伤也”。
作息起居、日常生活规律、有度是保证机 体康健的重要条件之一。
病人在患病过程中,情绪多有反常,对此, 先顺其情,从其意,有助于心身康健。
(五)顺情解郁
对于病人心理上的欲望,在护理中应注 意分析对待,若是合理的,条件又允许, 应尽力满足之所求或所恶,如创造条件 以改变其环境,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 理解、和支持等,但是对那些不切实际 的想法、欲望,自然不能一味地迁就和 纵容,而应当善意地、诚恳地采用说服 教育等方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