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1f21f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9.png)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隋朝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2. 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经过。
3. 掌握隋朝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内容
1. 隋朝统一的背景与过程
2. 隋朝灭亡的原因与经过
3. 隋朝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隋朝地图和隋炀帝的肖像照片,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存在以及重要地位。
Step 2:隋朝统一的背景与过程(15分钟)
1. 讲解隋朝统一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
2. 讲解隋朝统一的过程:才貌双全的杨坚推翻隋炀帝成立隋朝,统一全国。
Step 3:隋朝灭亡的原因与经过(25分钟)
1. 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的暴政和富国强兵政策的失败。
2. 隋朝灭亡的经过:安史之乱的爆发,农民起义的蔓延,隋朝逐渐衰亡。
Step 4:隋朝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5分钟)
1. 隋朝历史的重要事件:隋末民变、炽盛之治、恢复中原、大运河的修建等。
2. 隋朝历史的重要人物:杨坚、隋炀帝、杨广等。
Step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拓展学生对隋朝历史的研究兴趣,推荐相关书籍或文章。
四、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讲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让学生了解到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事件。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42f90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5.png)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案要点:一、隋朝的统一1. 隋朝的背景与前身- 隋朝是在南北朝结束后,由隋文帝杨坚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取代了北周。
2. 隋文帝的统一战争- 隋文帝杨坚先后消灭了南朝陈和北周,实现了中原的统一。
- 在南朝陈的灭亡中,隋朝通过军事手段征服了江南地区。
- 在北周的灭亡中,通过外交手段与北周王室建立姻亲关系,使得北周的统治者自愿禅位。
3. 短暂的统一- 隋朝经过了短暂的统一时期,国力逐渐强盛。
二、隋朝的灭亡1. 农民起义与政权危机- 隋朝统治者对广大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多起农民起义,如王世充的大泽起义,杨玄感的益州起义等。
- 农民起义对隋朝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得隋朝陷入政权危机。
2. 朝廷内部的腐败与矛盾- 隋朝后期,官员腐败盛行,贪污受贿现象普遍,导致朝廷腐败。
- 隋炀帝杨广专横跋扈,荒淫无道,与皇后杨贵妃的争权夺利也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3. 外患与战争疲惫- 隋朝频繁的征战使得国力耗竭,战争疲惫。
- 外患问题也开始显露,如突厥的频繁侵扰,对隋朝北方边境的威胁。
三、隋朝的灭亡过程1. 杨广被杀与隋朝的分裂- 隋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了杨广被杀的局面,使得隋朝进一步分裂。
2. 隋朝的最后一战- 隋朝内部的混乱和外患的压力使得隋炀帝杨广无力抵抗叛军包围京城,最终被迫宣布退位。
- 隋朝的最后一战发生在淮水之战,隋军战败,隋炀帝被俘,标志着隋朝的灭亡。
3. 隋朝的余威与对后世的影响-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对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隋朝的余威所继承。
教学活动:1. 情景再现通过学生分组进行小剧场表演,再现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过程。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关键事件进行表演,例如杨坚战胜南北朝主要的对手、杨广被杀、淮水之战等。
2. 辩论讨论指导学生进行辩论,主题可以是隋朝的统一和灭亡的原因。
规定一组学生为辩论的正方,一组学生为反方,辩论时需要展示各自观点并提供历史事实作为支持。
3. 制作漫画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本关于隋朝兴起和灭亡的漫画书。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905d66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2.png)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标解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那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探究新知(一)隋的统一展示材料:材料一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冀州谷薄,市井多奸诈,雯(jibng)为铜斗铁尺,重之于肆,百姓使之。
——《隋书•赵观传》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1)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及统一的意义分别是什么?(2)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师生归纳:(1)时间:581年;开国皇帝:杨坚(隋文帝);都城:大兴:统一时间:589年;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展示材料:隋朝都城大兴位处偏西,粮食供应困难。
605年,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次年,迁都洛阳;同年推动大运河的建造,以使从南方漕运粮食到北方,同时在洛口、回洛等地兴建大粮仓以备荒年时使用。
迁都凿河,还可以掌控关中政治中心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便于对东北用兵。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提示:经济方面: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解决粮食问题;政治方面:为了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便于对东北用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92a06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9.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隋朝的建立与发展;
2.研究隋朝的统一与国家治理;
3.了解隋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原因;
4.掌握隋朝的政权更迭与灭亡。
二、教学重难点:
1.隋朝的统一与治理;
2.隋朝的疆域扩张;
3.隋朝政权更迭与灭亡。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学生《历史》教材;
3.课堂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隋朝地图及图片,引起学生对隋朝的兴趣。
2.知识讲授:讲解隋朝的建立与发展,包括统一与治理。
3.讨论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隋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原因。
4.知识总结: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5.运用技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隋朝政权更迭与灭亡的过程。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五、教学延伸:
1.补充阅读: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2.写作任务:为学生布置写一篇短文,描述隋朝的统一与消亡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并给予评价;
3.个别辅导和讨论,帮助理解难点。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a5b602964bcf84b8d57b07.png)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
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隋的统一结合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西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进而知道隋朝建立、统一的时间。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从社会矛盾看,北方民族大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北周、隋以及北周之前各朝均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江南也因为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等因素,经济得到开发。
材料二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三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
他喜爱诗文,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同。
探究:通过材料分析: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学习与探究结合课件学习隋灭陈流线图,探究隋朝统一的意义是什么?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学习隋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1.三省六部制,发展经济,编定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2.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学习与探究材料: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改编自《话说运河》解说词“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建于何时、目的何在?学习与探究阅读教材和以下材料,思考: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材料一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人工运河进行比较印大材料二: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1)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77aab4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a.png)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本课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继唐朝的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时空观念1.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统一南北。
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中心洛阳、南至余杭,北达涿郡,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
历史理解1.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掌握科举制创立的过程和影响。
2.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历史启示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大运河的开通。
2.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由于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概括性很强,所以适当地补充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充分利用各种图文资源,以大运河为核心,引导学生思考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条件及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大运河的概况,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2.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七年级学生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有一定难度,所以要准备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史料等途径来突破这个难点,“论从史出”,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通过史料,引导学生体会科举制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归纳法:本课主要讲了四目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隋炀帝乘龙舟到扬州赏花隋炀帝下江南[提出问题]相传,和秦始皇一样,隋炀帝一生都在巡游着自己的帝国,他曾北巡突厥可汗驻地,向西到达过张掖,还到达过四千米的高原。
当然,他最热衷的还是去江都看江南山水,从京城浩浩荡荡地南下江南,前后游了三次。
为了方便游江南,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这两幅图片描绘的是历史上的隋炀帝下江南的情景,那么,这条运河开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精选13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eaa4e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c.png)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精选13篇)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篇11、计划课时:1课时2、课前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的顺序:隋朝的建立;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传统的问题引导式授课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么建立的?第二,为什么隋朝能灭掉陈朝,一统天下?第三,隋朝统一以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有什么表现?第四,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经过、影响?隋朝大运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4段通5河”分别是指?第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科举制创立带来的影响?第六,为什么隋朝会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的经过?第七,对比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有什么经验教训?3、历史漫画制作构想如果引入历史漫画教学的话,需要为隋文帝杨坚、陈后主和隋炀帝杨广设计Q版的形象。
第一组漫画就是外戚杨坚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夺权建隋。
第2组漫画就是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被杨广带兵攻破都城,避难逃到废井后被俘的故事。
由第2组漫画引出“隋朝灭陈统一天下的原因”这一问题。
第3组漫画就是开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现。
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可以通过一幅组合的漫画图来表现。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这幅图。
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和表现,可以通过两幅对比性的漫画来表述,左侧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画,右侧是隋朝统一后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堆满粮食的漫画。
第4组漫画就是大运河的开通。
图一在大运河地图配画民夫挖河道,旁边加民役数量。
图二在大运河地图配隋朝漕运和水上商贸运输数据。
图三是隋炀帝坐龙舟出游扬州。
引出修大运河利弊讨论。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第5组漫画科举制前后的选官标准对比。
设计张有才和李富贵2个Q版人物,引出话题。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b0bde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a.png)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目标:1. 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及其意义;2. 了解隋朝的灭亡原因及其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掌握历史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隋朝的统一过程及其意义;2. 隋朝的灭亡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台电脑和投影仪;2.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PPT,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3.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热身(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隋朝,以及隋朝的统一和灭亡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隋朝的统一过程及其意义(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PPT,向学生展示隋朝的统一过程,包括隋文帝的统一战争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等。
并对隋朝统一的意义进行解释,例如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和法律等。
Step 3:隋朝的灭亡原因及其影响(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PPT,向学生展示隋朝的灭亡原因,包括内外因素等。
并对隋朝灭亡的影响进行解释,例如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矛盾等。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就隋朝的统一和灭亡展开讨论,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1. 隋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有何意义?2. 隋朝灭亡后的影响有哪些?Step 5:小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概括隋朝统一和灭亡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隋朝历史的整体了解。
并展望下一堂课将继续讲解隋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综合性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并分析其影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加深对隋朝统一与灭亡的理解;2. 引导学生对隋朝的统一和灭亡进行比较,与其他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分析;3.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项目,深入探讨隋朝统一与灭亡的相关问题;。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f8363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7.png)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繁荣及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隋朝的建立背景、隋文帝的统一措施、隋炀帝的统治及其衰败、隋朝的灭亡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认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具体过程、原因及其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背景、统一措施、灭亡过程及其原因,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过程、灭亡原因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隋朝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隋朝有哪些重要历史事件?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隋朝的历史图片、地图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隋朝的统一过程、灭亡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通用16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5ea91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6.png)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通用16篇)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
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
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
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
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
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
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c9a2a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3.png)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内容主旨】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在其短暂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创举,尤其以开通大运河和创立科举制为代表,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灭亡等相关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隋朝骤亡的原因;通过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初步掌握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识读东汉至隋朝政权更迭示意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等历史地图和相关文献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认识隋朝完成统一的意义,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对比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通过分析典型材料,增强思辨意识,认识到历史解释的复杂性。
感悟隋朝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王朝兴衰的规律;认识到国家与社会治理必须以民为本,与时俱进,方能长治久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大运河的开通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启示【教学过程】环节1:教师出示东汉至隋朝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带领学生回顾从东汉至隋朝之前中国社会政权的变迁。
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环节2:教师出示课文第一目“隋的统一”相关内容节选,讲述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的历程,提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隋的统一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史论结合,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及意义。
环节3:以设问“隋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为过渡,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对隋朝统治者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形成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提取与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于隋朝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形成基本认识,为之后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环节4:出示《隋朝三省六部制》框架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隋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继续提出设问“当时的官员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呢?”,引出“隋朝在人才选拔上创设科举制”的内容,并出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科举制度与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点及其进步意义。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c9f63baf45b307e87197b9.png)
导入新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但它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这是哪个王朝?
一、统一篇——隋朝的建立
1、请你概括隋朝建立的三要素:时间、建立者、都城。
2、请根据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简要说明政权更替情况
3.想一想: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阅读课本第2页第1段文字)
4.结合秦统一意义,思考隋朝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二、强盛篇1——隋朝的强盛
5、议一议:隋朝的强盛有哪些原因?(阅读课本第2页第2段文字)
6、
7、阅读材料,概括大运河开通的目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8、观察教材第3页《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找到大运河的三。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c8ca6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6.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篇1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
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
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
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
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次,时序性原则。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五篇范例)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f49e2ef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f.png)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科举制和大运河 2.教学难点:科举制,开通大运河的意义,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三、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分组探究法等四、教学手段:幻灯片与板书相结合五、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
(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
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
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3.讲授新课(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
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
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aa89d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8.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隋朝的历史贡献;
技能目标: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隋朝的建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隋文帝杨坚吗?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隋朝的统一:
师:课件出示隋王朝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隋朝是何时统一的?隋朝是由谁统一的?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历史贡献?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689a2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b.png)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隋朝统一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路线和影响。
3.理解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4.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立。
2.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隋朝的地图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隋朝的统一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隋朝的统一-讲解隋朝建立的背景和过程,包括杨坚的崛起和北周的灭亡。
-分析隋朝统一的意义,如结束长期分裂、促进经济发展等。
-介绍隋文帝的统治措施,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农业等。
3.大运河的开通-阐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如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等。
-展示大运河的路线图,讲解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作用。
-分析大运河开通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4.科举制度的创立-讲解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介绍科举制度的内容,如考试科目、选拔标准等。
-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5.隋朝的灭亡-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如隋炀帝的暴政、农民起义等。
-讲解隋朝灭亡的过程,如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等。
-总结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6.课堂小结回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简答题、论述题等,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对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_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_](https://img.taocdn.com/s3/m/5275013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7.png)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
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2.(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产生前,古代中国的举人制度)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答案提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3.(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回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
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
二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
三科举制的创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
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
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2.(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产生前,古代中国的举人制度)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3.(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多媒体出
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回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三、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
开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
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
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