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改
运动生物化学
脂肪酸是脂肪供能的主要形式,也是长时间运动时的 基本燃料。脂肪酸氧化的基本过程包括脂肪酸的活化、 脂酰辅酶A的转移(进入线粒体)和脂肪酸的氧化 。 三、蛋白质的有氧氧代谢 蛋白质是由AA组成,所以蛋白质的代谢就是AA的代 谢。 1、AA代谢的一般途径 人体内AA的分解代谢主要通过脱氨基作用和转氨基作 用进行。 2、蛋白质的氧化供能 即使糖被大量消耗后,蛋白质供能也只占总能耗的1518%,正常情况下,在1小时有氧代谢跑的能耗中,蛋 白质供能仅占4.4%,所以蛋白质不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它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四、三大能源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二、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 糖酵解供能是机体进行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的主要能量 系统。 1、糖酵解供能的基本过程 糖酵解反应在细胞质内完成,由12步连续的化学反应 组成。 2、糖酵解中ATP的生成 G+2ADP+2Pi→2HL+2ATP Gn+ADP+3pi→2HL+3ATP 3、运动时糖酵解供能 以最大强度运动6-8秒时CP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同时 糖酵解过程被激活,肌糖迅速分解参与供能,全力运 动30-60秒时,糖酵解可达最大速率,约为磷酸原供能 的一半。
运动生物化学 朱应明
绪论 一、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 1、研究运动与身体的化学组成(各营养素)之间的 相互适应。 2、研究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过程及 神经和内分泌调节过程的规律。 3、利用运动时的生物化学规律,为增强体质和促进 健康服务。(如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反 兴奋剂,机能监测和评定,制定运动处方等。) 二、运动生物化学目前研究的任务 (一)在竞技体育方面 1、科学的训练方法。最大血乳酸训练法,乳酸阈强 度训练法,最高血乳酸训练法,无氧低乳酸训练法。 2、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1)、在运动应激时皮质醇和雄性激素的相互关系。
从运动生物化学的角度看运动减肥
文体用品与科技总第434期2020年1月(上)肥胖作为“四大文明病”之一,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健康的热门话题。
有关减肥的理论和方法也是众说纷纭,其中运动减肥是最健康最权威的方法。
也是被减肥成功的人们极力推荐和推崇的一种方法。
运动减肥的原理是通过各类运动调节代谢功能、增强脂肪消耗、促进体内多余脂肪分解。
但不是所有的肥胖类型都必须通过运动减肥来实现,这要找准自己的肥胖原因,对症下药,否则可能还会有损健康。
由于运动减肥过程本质上是体内脂肪,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和其他化合物合成的过程,涉及比较复杂的生物化学机理。
介于此,我从运动生物学角度来谈谈本文的观点。
1、肥胖产生的生物化学原因人作为生物圈内的生物,必须具备生物的特征之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是指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如进食),异化作用是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并把分解的最终产物排除体外并分解能量(如排泄),当人体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不平衡的时候,比如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人体就会摄入过多的营养物质或能量,比如糖类、脂肪。
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多余的营养物质或能量就会转化成多余的脂肪储存在人体体内,从而产生肥胖。
2、运动减肥的生物化学原理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需要消耗相应能量,就即使你在熟睡当中也会消耗能量,只是能量消耗比较低。
人体在运动时候会加强身体各类新陈代谢,如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
2.1、糖代谢示意图如下2.2、脂代谢示意图如下2.3、蛋白质代谢示意图从以上糖代谢和脂肪代谢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人体内摄入葡萄糖作为人体主要能源物质,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并在细胞中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供给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需要。
当人体需要能量较低时,体内只需氧化分解一部分葡萄糖就可满足其能量需求,多余葡萄糖除了少部分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大部分会转化成脂肪。
运动生物化学 物质代谢的关系与调节
乙酰乙酰CoA
酮体
脂 苏氨酸
亮氨酸
肪 色氨酸 代 谢
色氨酸 草酰乙酸
亮氨酸 赖氨酸
柠檬酸
酪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
的 联
天冬氨酸 天冬酰胺
TAC
CO2
系
延胡索酸
α-酮戊二酸
谷氨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琥珀酰CoA CO2
异亮氨酸 蛋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缬氨酸
精氨酸 谷氨酰胺 组氨酸 缬氨酸
二、糖、脂肪和蛋白质供能的关系
磷酸化酶激酶 (无活性)
ATP
ADP
磷酸化酶激酶 (有活性)
磷酸化酶b (无活性)
ATP
磷酸化酶a (有活性)
ADP
由激素启动磷酸化的级联机制
激素 受体
腺苷酸环 化酶活化
ATP R2C2
cAMP
(别构激活 )
C2 + R2
磷酸化酶激酶 (无活性)
ATP
磷酸化酶激酶 (有活性)
ADP
磷酸化酶b (无活性)
通过抑制GS和增加PFK的活性分别抑制糖 原的合成和促进糖原酵解;
通过磷酸化ACCβ促进脂肪酸氧化;
通过mTOR和eEF2等信号通路抑制蛋白的 合成。
细胞应激状态(肌肉收缩、缺氧、缺血), AMPK↑→ATP消耗↓合成↑
磷酸化酶
PPi UDPG焦磷酸化酶
Pi 糖原n
UTP
G-1-P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葡萄糖-6-磷酸酶(肝)
G-6-P
G
己糖(葡萄糖)激酶
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受体
腺苷环化酶
腺苷环化酶(有活性)
(无活性) ATP
cAMP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913005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懂得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从事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任务】了解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及体育运动中人体生化的变化和适应的规律,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注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人体的化学组成、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运动和糖代谢、运动和脂类代谢、运动和蛋白质代谢、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运动性疲劳的生化、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等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参考书:[1]《运动生物化学》,冯美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曹建民,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运动生物化学概论》,许豪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4]《运动生物化学题解》,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及与各学科的关系。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一、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一、引言运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能量代谢到肌肉收缩,都需要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对于理解运动机制、改善运动表现以及预防运动受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重要代谢途径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2.1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用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在运动状态下,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因此代谢速率会加快。
2.2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运动时产生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能量主要由食物摄入,并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提供给肌肉细胞进行收缩和运动。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代谢途径3.1 糖酵解糖酵解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会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ATP)、乳酸和水。
糖酵解过程可以在有氧(有氧糖酵解)和无氧(无氧糖酵解)条件下进行。
3.2 脂肪代谢脂肪代谢是指细胞内脂肪分子的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能物质,通过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在运动时,脂肪会作为主要能源被肌肉细胞所利用。
3.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在运动时,蛋白质的分解速率会增加,用于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供能和修复受损组织。
此外,蛋白质在肌肉组织中也起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四、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4.1 ATP的产生ATP是生物体最常用的能量储存和转换分子。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通过酵解和氧化反应合成和利用ATP。
针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ATP的合成和利用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4.2 乳酸的产生与清除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会产生较多的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乳酸的清除与运动后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乳酸转运、乳酸氧化等多种途径。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摘要: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该课程现状分析,试图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新形势下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教学改革科学发展《运动生物化学》是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生物化学的一门分支,是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着重于从分子水平来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以及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特点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运动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
运动生物化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相当强的学科,它在运动员选材、评定运动员机能状况及运动负荷、体能恢复等方面为指导运动训练、全民健身锻炼及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该学科也是体育学科中许多课程诸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的基础。
在新世纪,随着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运动生物化学逐渐渗入体育及健身教育的各领域。
因此,体育院校(系)的学生只有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才能成为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教学实践表明,这门课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学生普遍反映它是一门难学的课程。
而这门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又日益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及落后的教学内容及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倡导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理念。
用新的课程形式来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补充和拓展是学科发展所需,并且作为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师也必须不断的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帮助学生成才。
1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分析1.1 理论教学现状分析在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本门课程与生物化学、生理学等联系紧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点较多,再加上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大多理科基础不够扎实甚至部分学生是文科生,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难学,学习负担较重;同时,体育类学生一般对术科比较重视和喜爱,而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觉得理论课枯燥乏味而且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差。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参考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对运动的适应,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的学科。
二.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一)人体化学组成对运动的适应(二)运动时物质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三)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答: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40-50年代有较大发展,尤其是该时期前苏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本运动生物化学的专著《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初步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体系,到60年代,该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至今,运动生物化学已经成为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学科。
第一章糖类、脂类一、名词解释1、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2、类脂:指一些理化性质与三脂酰甘油相似,不含结合脂肪酸的脂类化合物。
3、必需脂肪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但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二.填空题1.单糖、低聚糖、多糖2、葡萄糖3、血糖、肝糖原、肌糖原4.甘油、脂肪酸5、氧化供能三.问答题1、糖的供能特点答:1.当以90%-95%VO2max以上强度运动时,糖供能占95%左右。
2.是中等强度运动的主要燃料。
3.在低强度运动中糖是脂肪酸氧化供能的引物,并在维持血糖水平中起关键作用。
4.任何运动开始,加力或强攻时,都需要由糖代谢提供能量。
2、糖在运动中的供能特点是什么?答:运动时三脂酰甘油供能的重要性是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尽管三脂酰甘油作为能源物质效率不如糖,但其释放的能量是糖或蛋白质所提供能量的2倍。
所以,在静息状态、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时,是理想的细胞燃料。
3、胆固醇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去路?答:1、在肝脏内胆固醇可被氧化成胆酸,胆酸主要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胆汁酸随胆汁排出,是排泄的主要途径2、储存于皮下的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可进一步转化生成维生素D33、胆固醇在肾上腺皮质可转化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性腺可转变为性腺激素第二章蛋白质一、名词解释1、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运动生物化学分析中长跑时体内有机代谢变化规律
运动生物化学分析中长跑时体内有机代谢变化规律作者:王俊俐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第03期摘要:该文通过对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浅析人体内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供应,及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规律。
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阐述中长跑运动能量供应及代谢规律,目的在于为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能量供给能力和运动能力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供能系统代谢规律运动能力中图分类号:G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1(c)-0009-031 问题提出科学进步引领着体育运动科学的发展,运动训练由摸爬滚打的经验式逐步走向以理论为指导,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运动训练,使大家更加注重对理论的研究。
剧烈运动时人们能够感知身体对能量的需要,能量不足难于支撑运动达到大家所期望的要求,而过早产生疲劳。
那么运动中体内发生怎样一系列物质代谢和能量变化,机体又是怎样与环境间的物质进行着交换,运动生物化学以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科学阐述,如何消除或延缓运动时产生的疲劳,达到预期运动目标,包括现代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中运动员在极限范围内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加体内能量物质的储备等,对运动员成绩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研究方法2.1 理论研究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告诉人们,运动能够改善机体的化学组成,比如可增加机体内的糖量、蛋白质数量,也可以减少体内脂肪,而糖、蛋白质和脂肪是提高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运动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及能量转换,可以提高机体对运动更高的承受力。
运动激烈的短跑项目,有效促进肌肉中的蛋白质、磷酸肌酸CP增多,激发无氧代谢酶活性,改善无氧代谢能量供应过程,使乳酸调节能力得到加强。
而长跑、越野等长时间的激烈运动中,肌肉糖量增多,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和脂肪代谢能力及有氧代谢能量供给过程得到提高。
与运动能力有关的骨骼肌纤维的组成和代谢机能,也可以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得到解释,运动过程中能量的供给、转移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运动能力高低,运动中能量供应的多少,对机体有氧或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与运动项目、强度,训练方法和运动时间都有关系。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案
XX学院课程教案2013 — 2014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授课专业:体育教育授课班级:2012级一班、二班主讲教师:XXX所属系别:体育系教研室:理论教研室教材名称:运动生物化学、版次:高等教育第一版2013年1月6日XX学院教案(首页)系别:体育系教研室:人体科学教研室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二)各种维生素的作用详见课本28页表1-3-5。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总结本节课容。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复习上节课有关容。
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第四节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一、ATP(讲授为主,25分钟)(一)ATP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1、分子结构: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
第三阶段:NADHH+和FANH2中的氢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ATP的合成。
3、生物氧化的发生部位:主要部位在线粒体。
线粒体包括外膜、膜、膜间隙和基质4个功能区间。
4、生物氧化的特点(1)物质的氧化方式主要为脱氢;(2)在细胞37℃及近中性的水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逐步进行;(3)物质中的能量逐步释放,ATP生成率高;(4)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物质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碳由有机酸脱羧产生。
(二)呼吸链1、呼吸链的定义:线粒体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2、呼吸链的组成(1)复合体Ⅰ:即NADH脱氢酶,含有FMN和铁硫蛋白。
作用是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运动生物化学的定义与任务1. 定义: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体育学的知识,专注于研究体育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影响。
它旨在理解运动如何影响细胞和组织的生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馈到运动表现和健康状态。
2. 任务:(1)揭示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包括对肌肉、骨骼、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研究运动过程中代谢途径的变化,如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
(3)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活性、激素分泌和其他生化指标的调控。
(4)分析运动对能量产生、利用和储存的影响。
(5)研究运动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系,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6)为运动员的营养补充、训练监控和疲劳恢复提供指导。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运动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2)酶与激素的作用: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的活性、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机制。
(3)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研究运动状态下能量代谢途径的转换、物质代谢的调节和相互转化。
(4)运动性疾病的生化机制:分析运动性疲劳、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生化基础。
(5)运动与生长发育、免疫、自由基的关系:研究运动如何影响生长发育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
2. 研究方法:(1)实验室研究: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培养等技术。
(2)现场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等方法,收集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数据。
(3)动物实验:利用动物模型模拟运动状态,研究运动对生化过程的影响。
(4)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运动过程中的生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5)分子生物学方法:使用PCR、Western blot、基因测序等技术研究运动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关注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运动与代谢的关系。
运动生物化学简答
运动生物化学简答1、简答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1)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在机体中复杂联系,并处于动态变化中,既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又受到运动的影响(2)运动时人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加快,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3)运动还影响体内的调节物质,如激素、递质等。
2、酶催化反应的特点(1)高效性;(2)高度专一性;(3)可调控性4.ATP的生物学功能(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供应合成代谢和其他所有需能的生理活动;(2)合成磷酸肌酸和高能磷酸化合物5、简述运动时ATP的再合成途径(1)高能磷酸化合物如磷酸肌酸快速合成ATP;(2)糖类无氧酵解再合成ATP; (3)有氧代谢再合成ATP:糖类、脂类、蛋白质的有氧氧化7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1)糖可以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糖对脂肪代谢具有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可以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8.列表比较糖的无氧酵解与有氧氧化过程(进行部位、产生ATP方式、数量反应过程,生理意义)。
9、简述血乳酸的来源和去路安静时机体供氧充足,骨骼肌存在低速率的乳酸生成;同时红细胞、皮肤、视网膜等组织通过糖酵解获能。
因此安静时这些组织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成为血乳酸的主要来源。
运动时骨骼肌局部供氧不足,依靠糖酵解系统供能,产生大量乳酸,成为运动时血乳酸的主要来源。
运动后乳酸的消除主要有如下途径: 1) 乳酸的氧化—安静状态、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和运动后乳酸主要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主要部位在心肌和骨骼肌。
2) 乳酸的糖异生---正常生理条件下乳酸随血循环至肝脏,经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或肝糖原。
3) 在肝中合成其他物质,如酮体、丙氨酸等。
4) 少量乳酸经汗、尿排出10、试述耐力训练对肝糖原利用的影响耐力训练适应后,运动肌脂肪酸氧化供能的比例提高,引起运动肌吸收利用血糖的比例降低,防止肝糖原的过多分解。
这种适应性变化的意义在于提高血糖正常水平的维持能力,有利于保持长时间运动能力和防止低血糖症的发生11、运动时酮体生成的生物学意义?(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转运的一种形式:能溶于水、可透过血脑屏障等(2)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4)可以评定体内糖储备情况12、运动时甘油代谢的途径及生物学意义?途径:甘油三酯分解释放甘油,随血循环运送至肝、肾等组织进一步代谢。
运动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维生素: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限速酶:限速酶是指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某一代谢体系常需要一系列酶共同催化完成,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酶活性较低,又易受某些特殊因素如激素、底物、代谢产物等调控,造成整个代谢系统受影响,因此把这些酶称为限速酶。
底物水平磷酸化:将代谢物分子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同工酶: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生物氧化: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又称为细胞呼吸。
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酶: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糖异生作用:人体中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在肝脏中能生成葡萄糖或糖原,这种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作用,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运动生物化学课件PPT
运动可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促进氨基酸释放、增加蛋 白酶活性等方面。同时,运动还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来影响蛋白质代谢。
04 运动与脂肪代谢
脂肪的分类与功能
脂肪的分类
根据来源和组成,脂肪可分为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和糖 脂等。
脂肪的功能
05 运动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功能
01
02
03
简单糖类
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 糖等,是体内主要的供能 物质。
复杂糖类
如淀粉和糖原,主要存在 于植物和动物体内,是体 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功能性多糖
如纤维素和果胶等,具有 多种生物活性,如调节肠 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
运动时碳水化合物代谢特点
运动损伤与康复
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预防 措施及其康复过程,为运动员提 供有效的康复指导。
02 运动与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基本概念
能量代谢定义
能量代谢速率
指生物体内能量的产生、传递、转化 和利用的过程。
指单位时间内生物体内产生的能量, 通常以单位时间内消耗或产生的ATP 数量来表示。
能量代谢途径
包括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和三磷酸腺 苷(ATP)的合成代谢。
脂肪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可以为身体提供能量;同时, 脂肪还具有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参与细胞膜构成等作 用。
运动时脂肪代谢特点
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增加
01
在长时间有氧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逐渐增加,以满足机体对
能量的需求。
运动强度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02
在低强度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强度运动时,脂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与答案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腺苷三磷酸,是生物体内能量传递的主要分子,储存和传递化学能量。
2. 糖酵解(Glycolysis):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3. 肌红蛋白(Myoglobin):是一种在肌肉细胞中发现的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储存氧气,以供肌肉在运动时使用。
4. 磷酸化酶激酶(Phosphorylase Kinase):是一种在糖原分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能激活糖原磷酸化酶,促进糖原的分解。
5. 氧亏(Oxygen Debt):在剧烈运动后,由于氧的消耗超过了氧的供应,体内会产生一种氧的“债务”,需要在运动后通过呼吸加快等方式来偿还。
二、填空题1. 脂肪酸氧化的主要场所是______。
答案:线粒体2. ______是肌肉收缩的能量直接来源。
答案:ATP3. 乳酸阈是指在运动中,血液乳酸浓度开始快速______的拐点。
答案:上升4. ______是体内最重要的抗酸缓冲体系。
答案:碳酸氢盐缓冲体系5. 运动中,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作为______的来源。
答案:氨基酸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糖酵解的产物?A. 丙酮酸B. 乳酸C. NADHD. ATP答案:B2. 在有氧条件下,脂肪酸氧化的最终产物是?A. 二氧化碳和水B. 乳酸C. 丙酮酸D. ATP答案:A3. 下列哪种物质不能直接转化为糖?A. 脂肪酸B. 氨基酸C. 甘油D. 蛋白质答案:A4. 下列哪种物质是肌肉中主要的储能物质?A. 葡萄糖C. 脂肪D. 蛋白质答案:B5. 下列哪种酶在糖原合成中起关键作用?A. 磷酸化酶B. 磷酸化酶激酶C. 己糖激酶D. 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物质可以作为肌肉运动的能量来源?A. 葡萄糖B. 脂肪酸C. 氨基酸D. ATP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糖酵解的速度?A. 葡萄糖浓度B. 氧气供应C. 酸碱度D. 温度答案:ABCD3. 下列哪些物质参与了乳酸的生成?A. 丙酮酸B. NADHD. 乳酸脱氢酶答案:ABD4. 下列哪些物质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物质?A. 维生素CB. 维生素EC. 谷胱甘肽D. 超氧化物歧化酶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蛋白质的代谢?A. 蛋白质摄入量B. 运动强度C. 激素水平D. 睡眠质量答案:ABCD五、判断题1. 在无氧条件下,糖酵解是肌肉获取能量的唯一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物化学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与运动相关的化学过程的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主要关注运动过程中生物分子的合成、降解和调节,以及运动对细胞和器官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与运动生物化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 蛋白质合成:蛋白质是运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分子之一。
蛋白质合成是指在细胞内通过蛋白质合成机制合成新蛋白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将DNA信息转化为mRNA信息的过程,翻译是将mRNA信息转化为氨基酸序列的过程。
蛋白质的合成对于细胞的生长和修复以及运动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2. 代谢:代谢是生物体内产生能量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的总称。
在运动过程中,代谢会得到加强,以满足活动时的能量需求。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代谢途径的不同分子反应,并了解在运动过程中这些反应的调控机制。
3. ATP:三磷酸腺苷(ATP)是生物体内能量的传递分子。
在细胞内运动过程中,ATP通过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能量,用于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ATP的合成与降解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因为它对运动能量的产生和利用起着关键作用。
4. 有氧和无氧代谢:在运动过程中,生物体的能量需求会增加。
有氧代谢是指细胞内的氧气参与的代谢途径,能够产生大量的ATP。
无氧代谢则是在缺氧环境下进行的代谢途径,产生较少的ATP。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了细胞内有氧和无氧代谢的机制,以及这两种代谢方式在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下的调节和平衡。
5. 肌纤维蛋白:肌纤维蛋白是构成肌肉组织的主要蛋白质。
由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两种蛋白质组成,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形成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肌节。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肌纤维蛋白的合成、降解和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功能。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了理论基础,用于改善运动能力、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运动康复。
它对于揭示生物体的运动机制、提高运动表现和促进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作者:王运良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7期摘要:为提高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据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本文首先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深入探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研究,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改革,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b)-0174-01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也是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等学科的基础,涉及到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相关学科,且这门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更新比较快,加之体育专业学生入学前的理论课基础相对较差,使其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 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1 过于偏重理论教学,难以将理论与运动实践结合[1]这类教学模式是强调运动生化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全面。
由于大多数老师从生科院或医学院转过来的,对运动实践本身了解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的照搬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忽视运动实践,而体院学生本来就有轻理论中运动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太理想,课堂效率差,教学质量不佳。
1.2 偏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2]与上述教学方式恰恰相反,有的院校和专业采用另外一种教学方式,以运动为主体,对运动生化的理论部分仅仅是用多少讲多少,不太注重运动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如有的院校只注重乳酸的测定方法及应用,但对乳酸产生的过程则忽略或明显简化。
从教学目的看,这种方式的教学是为了直接向学生传授了许多具体问题的实际处理方法,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及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很快进入角色。
但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弊病,对很多问题和方法,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理论的欠缺也使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中显现出先天不足。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物化学1、运动⽣物化学:是⽣物化学的⼀个分⽀,是研究⼈体在进⾏运动时体内发⽣的化学变化以及进⾏体育锻炼时体内在分⼦⽔平上适应性变化的⼀门学科。
2、运动⽣物化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1)揭⽰运动⼈体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体的机能(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3、运动⽣物化学研究的⽬的:为增强体质提⾼竞技运动能⼒提供科学理论和⽅法4、试分析运动⽣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全民健⾝中的作⽤。
运动⽣物化学是运动训练学的基础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规律是制定训练计划、选择和改进驯练⽅法的依据。
运动⽣物化学在全民健⾝中与⼉童少年的⾝体发育,与⾝体健康、和抗衰⽼⾏的作⽤5、酶催化反应的能⼒称为酶活性6、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质。
酶具有蛋⽩质的所有属性,但蛋⽩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底物浓度与酶的浓度反应速度的影响(2)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3)温度反应速度的影响(4)激活剂和抑制剂反应速度的影响8、酶催化反应的特点:(1)⾼效性(2)⾼度专⼀性(3)可调控性(4)酶结构的不稳定性9、糖的分类:根据特点分为(1)单糖(2)寡糖——低聚糖(3)多糖10、运动时糖的⽣物学功能:(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3)糖具有节约蛋⽩质的作⽤;(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
11、脂质在运动中的⽣物学功能:(1)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2)复合脂质和衍⽣脂质是构成细胞的成分(3)促进脂溶性维⽣素吸收(4)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5)脂肪的氧化利⽤具有降低蛋⽩质和糖消耗的作⽤。
12、必需脂肪酸:维持⼈体正常⽣长所需⽽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13、必需氨基酸:机体⽆法⾃⾝合成必须由⾷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14、ATP的⽣物学功能:(1)⽣命活动的直接能源;(2)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能磷酸化合物15、⽣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成⼆氧化碳和⽔,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及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规律,为增强体质,提高运动竞技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2、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氨基酸。
3、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4、酶:是由生物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5、生物氧化: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6、糖酵解: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不消耗氧称葡萄糖的无氧分解,因该过程与酵母使糖转变成乙醇的过程相似,故又称糖酵解。
7、糖异生:体内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8、酮体:脂肪酸在肝脏中不完全氧化生成的正常中间产物,这些的中间产物主要是乙酸乙酰,β-羟丁酸和丙酮,总称为酮体。
9、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肌肉中葡萄糖分解生成的丙酮酸转变成丙氨酸,与丙氨酸在肝内异生成葡萄糖的代谢过程称-----。
10、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称运动性疲劳。
11、超量恢复:运动中能源物质被消耗,在一定强度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消耗越明显,在运动后恢复期的某一时刻恢复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称超量恢复。
12、训练适应:机体对不同运动方式所引起的化学组织、结构和功能特性发生适应变化的现象。
二、填空:1、糖根据水解的情况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单糖)、(低聚糖)、(多糖)。
2、维生素按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3、酶所催化的反应过程中,被催化的物质称为(底物),反应生成的物质称为(产物),酶所具有的催化能力称为(酶活性)。
4、三羧酸循环在细胞(线粒体)内进行,从(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合成(柠檬酸)开始至(草酰乙酸)再生成结束,每循环一次消耗一个(乙酰)基,生成两分子(二氧化碳),脱掉4对(氢)离子。
5、糖的分解代谢包括(糖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三种代谢方式。
6、任何状态下乳酸的生成与消除都是同步进行的,乳酸消除的主要途径有(有氧氧化)、(生成糖)和(生成脂肪或丙氨酸)。
7、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随运动的强度增大而(减小),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8、(肝脏)是合成尿素的重要器官,尿素合成的过程为(鸟氨酸循环)。
9、α-酮戊二酸、丙酮酸、草酰乙酸分别由(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脱氧基作用产生,他们都是糖代谢的主要中间产物。
10、无氧代谢运动所产生的疲劳主要与(磷酸原的耗尽)和(乳酸生成)有关。
11、影响有氧代谢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最大氧运转能力)和(肌肉利用氧能力)、(遗传的影响)、(训练的影响)、年龄、性别和高原训练等因素。
12、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要求强度达最大,运动时间持续在(10)秒以内,间歇休息不少于(30)秒。
13、目前,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常用的方法有(最高乳酸法)和(乳酸耐受力法)。
14、运动后体液恢复以摄入含(糖)、(电解质)的饮料效果最佳。
15、运动后人体内血液,尿液等成分发生变化,通常将(血乳酸)、(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血红蛋白)、(尿蛋白)和血睾酮/皮质醇比值等指标作为评定运动负荷强度的重要内容。
16、乳酸阈是评定(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是(4)mol/L。
三、选择:1、一块肌肉含蛋白质(25克)。
2组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
3、运动时下面不属于能源物质的是(维生素)。
4、下列不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是(维生素C)。
5、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6、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是(40度)。
7、人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PH值是(6.0——8.0)。
8、大强度运动持续10秒至60秒时,主要由(糖酵解)途径提供能量,供运动肌收缩利用。
9、体内快速能量储存体是(ATP)。
10、ATP储量最多的组织是(骨骼肌)。
11、(乙酰辅酶A)不是糖异生的原料。
12、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生成大量乳酸,运动后乳酸消除速率受(休息方式)的影响。
13、下列物质既能在有氧又能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的是(糖)。
14、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肝)。
15、乳酸在(无氧条件下)生成。
16、对血糖水平的恒定化调节的器官是(肝)。
17、β-氧化的最终产物是(乙酰辅酶A)。
18、可作为脂肪动员强度指标的物质是血浆的(甘油)。
19、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血中含量明显增加的物质是(酮体)。
20、组织可以从血液中摄取和利用的物质是(游离脂肪酸)。
21、血中氨的主要去路是(合成尿素)。
2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供能的共同途径。
23、体内解氨毒的主要途径是合成(谷氨酰胺)24、体内输出功率最大的供能系统是(磷酸原供能系统)。
25、根据运动时体内物质的功能过程,首先供能的物质是(ATP)。
26、属于磷酸原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有(举重)。
27、属于糖酵解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是(400米跑)。
28、属于有氧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是(800米游泳)。
29、(糖酵解功能系统)的训练是刺激机体对酸性产物的缓冲适应。
30、从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转换的临界点称(无氧阈)。
31、通常运动员最大无氧耐受乳酸浓度为(12)毫摩尔∕升,通常把(4)毫摩尔/升血乳酸认为是无氧阈的血乳酸值。
32、比赛前30-60分钟补糖时,补糖浓度不宜高,一般在(5--10)%。
33、比赛中补糖最好补充(低聚糖)饮料。
34、正常情况下,人每天维持水平衡的水量约为(2500)ml.35、失水量约为体重(2)%时,可影响运动能力。
36、正常安静时血乳酸一般在(2)%mol/L以内。
37、尿肌肝系数主要是评定机体的(力量速度)素质。
38、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血乳酸最大浓度提高了说明其(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力提高了。
39、发展有氧代谢能力时,可采用(无氧阈)训练。
四、判断:1、常见低聚糖是麦芽糖、半乳糖和蔗糖。
(错)2、运动时体内的主要供能物质是脂肪。
(错)3、激素和酶极为相似,他们都是蛋白质,都能传递信息。
(错)4、运动训练不能显著改变骨骼肌细胞ATP的储量。
(对)5、三磷酸腺苷(ATP)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错)6、人体内各种能量物质能以有氧分解和无氧分解两种代谢方式氧化供能。
(错)7、长时间运动时人体糖异生的主要原料是乳酸。
(错)8、同等重量的脂肪和糖在体内完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相同。
(错)9、糖在缺氧时生成乳酸,脂肪酸在缺氧时易生成酮体。
(错)10、糖和脂肪在体内之所以不变成蛋白质是因为t体内不存在合成必需氨基酸的相应a-酮酸。
(错)11、谷氨酰胺的合成是体内储氨运氨解除氨毒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12、糖氧化供能的输出功率是最小的。
(错)13、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强度超大超量恢复越明显。
(错)14、2—3分钟的激烈运动至力竭时,肌糖原几乎被耗尽。
(错)15、肌肉增粗是肌力增大的主要原因。
(对)16、运动前和运动中要注意补水,补水越多越好。
(错)17、运动员往往容易缺乏水溶性维生素。
(对)18、血尿素是评定负荷强度的主要指标。
(错)19、2分钟激烈运动后,血尿素将显著升高。
(错)20、系统的速度耐力训练后,在运动成绩提高的同时最大血乳酸浓度也往往提高。
(对)五、简答:1、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答:1糖能储存和供应机体运动时的能量;2糖具有节省蛋白质的作用;3糖能加速脂肪代谢;2、水的生物学功能?答: 1构成体液2维持电解质平衡3调节体温4生物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5润滑作用6维持运动能力3、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答: 1酶浓度2底物浓度3产物浓度4温度5环境酸碱度4、5、6、运动时骨骼肌三大代谢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持续时间?举例说明?答: 1 磷酸原:(1)快速供能,最大功率输出大约50瓦/千克体重。
(2)供能时间最短,6—8秒。
(3)短跑、举重、铅球2 糖酵解:(1)输出功率为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一半,但比有氧氧化大一倍。
(2)供能时间 30秒达到最大,可维持2—3分钟。
(3)400米跑、100米游泳。
3 有氧氧化 (1)输出功率最低,持续时间长。
(2)供能时间超过3分钟。
(3)万米、马拉松、1500米游泳。
7、运动时和运动后乳酸消除主要途径有哪些?它在保证运动能力发挥有何意义?答:1(1)在骨骼肌、心肌等组织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2)在肝和骨骼肌内重新合成葡萄糖和糖原。
(3)在肝内合成脂肪、丙氨酸等。
2(1)提供有氧代谢的基质。
(2)维持血糖正常水平。
(3)改善内环境,防止酸中毒。
8、运动时肌糖原的动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1运动强度2持续时间3肌纤维类型4运动水平9、酮体在哪生成?又在哪氧化?长时间运动时酮体的生成有何意义?答:1在肝脏中生成。
2骨骼肌、心肌、神经系统和肾脏。
3(1)酮体是联系肝脏与肝外组织的一种能量特殊运输形式;(2)与脑组织和肌肉能量代谢;(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4)血、尿酮体浓度评定体内糖储备状况。
10、简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过程,说明其在维持运动能力方面的意义?答:(意义)1将运动肌中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转变成丙氨酸,可以减少乳酸生成量,起着缓解肌肉内环境酸化和保障分解代谢畅通的作用。
2肌内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合成氨酸,促进氨基酸的氧化代谢。
3丙氨酸在肌内生成和转移到肝脏代谢的过程,以无毒的形式转运氨基,避免血氨过度升高。
4肝内丙氨酸易生成葡萄糖,有利于维持血糖浓度和供中枢运动肌吸收利用,对维持运动能力、抗疲劳有重要意义。
(过程)肌肉中葡糖糖分解生成的丙酮酸,转变成丙氨酸,与丙氨酸在肝内异生成葡萄糖的代谢过程称为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11、超量恢复在运动训练中如何应用?答:1运动中能源物质被消耗,在一定强度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消耗越明显,在运动后恢复期的某一时刻恢复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2超量恢复的规律:3在适宜的刺激强度下,运动肌糖原消耗量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加;4在恢复期的一个阶段中,会出现被消耗的物质,超过原来数量的恢复阶段,称为超量恢复。
5超量恢复的数量与消耗过程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消耗越多,超量恢复效果越明显。
12、运动性疲劳的主要机制有哪些?(概念、分类、特点)答:1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2疲劳的分类:心理性疲劳、躯体性疲劳。
躯体性疲劳又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3疲劳的生化特点:能源的消耗、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增多、代谢因素、神经细胞机能失调。
13、运动前、中、后补糖的意义?答:运动前:优化肌肉和肝糖原储备,维持血糖稳定,保障一小时内快速运动能力和长时间运动末期的冲刺能力,避免胃肠不适和低血糖。
运动中:保持血糖浓度,维持高的糖氧化速率,节省肝糖原,减少蛋白质消耗,延长运动至力竭的时间,使疲劳点后移。
运动后:运动后补糖可帮助尽快缓解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加强肝糖原与肌糖原的合成与储备,糖原的再合成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保证次日训练质量和连续比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