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
运动生物化学
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氨基酸。
必需脂肪酸: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须,但是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依赖食物共给的不饱和脂肪酸。
生物氧化:能量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酮体:脂肪酸在肝脏组织不完全氧化而出现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
糖阈:当运动负荷超过30%—50%最大摄氧量强度时,糖氧化供能明显增加的转折点,称为糖阈。
乳酸阈:当运动负荷达到55%—75%最大摄氧量强度时,糖酵解生成乳酸途径参与供能比例迅速增加形成一个转折点,称为乳酸阈。
糖异生:体内非糖物质在肝脏、肾脏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其基本途径寻糖酵解的逆过程。
超量恢复:在一定强度运动中能量物质大量被消耗后的休息时间的恢复期某时段恢复超过运动前水平的现象,又称超代偿。
三羧酸循环:即以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物质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脱氢、脱羧反应,然后生成草酰乙酸再继续进行上述反应的循环。
简称TCA循环。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一个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在该反应过程中,首先由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经过4次脱氢,2次脱羧,生成四分子还原当量和2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这一循环反应过程成为三羧酸循环(注:三羧酸循环二者后一为百度,前一为总结)1、调糖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答:⑴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主要能源物质)⑵构成体质,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⑶节脂肪与蛋白质代谢⑷作为细胞识别的信号分子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答:①组成机体的结构成分②酶的催化作用③运载和储存④某些蛋白质具有激素功能⑤免疫保护(抗体为蛋白质) ⑥产生和传递神经冲动或细胞调节功能⑦接受和传递信息⑧参与能量代谢3.生物体内ATP是如何产生的?其合成方式有哪些?答:⑴产生途径①底物水平磷酸化②氧化磷酸化⑵合成方式①CP-ATP供能系统的CP分解释放能量供ADP合成ATP②糖酵解供能系统无氧酵解葡萄糖或糖原释放能量合成ATP③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分解糖、脂、肪蛋白质释能合成ATP3、糖酵解供能的特点有哪些?答:①启动讯速(以最大强度运动6-8s即可激活)②输出功率大且维持最大功率的时间长(约2min)③无需氧的参与4、简述乳酸消除的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化学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2、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
简单说,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生物氧化: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5、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6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肌肉中糖代谢加强,其代谢中间物丙酮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输入到血液中的过程。
7、磷酸原:ATP和CP 的合称,两者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的过程释放能量。
8、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9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10、中枢疲劳: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
11、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2、糖异生:从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T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T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T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F5、酶是蛋白质,但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T6、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T7、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T8、训练引起的酶催化能力的适应性变化,可因停训而消退.T9、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F10、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可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跑和铁人三项等)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脂肪氧化功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类消耗的作用。
耐力性运动员脂肪氧化分解能力高,脂肪动员早,保证中枢神经系统血糖的充足供应,同时节省蛋白质,提高运动成绩。
▪协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只有搭乘在脂肪这个载体上才能被人体吸收。
▪防震保护和隔热保温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起到防止、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皮下脂肪层可防止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运动员而言过厚的皮下脂肪层会妨碍运动时体热迅速消散,增加体温调节的负担。
▪糖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习惯通式为C n(H2O)n,俗称为碳水化合物,但乳酸C3H6O3、乙酸C2H4O2等一些非糖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1,但不是糖;相反也有一些物质虽然是糖,但又不符合这个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3O5。
1.1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1 磷酸化酶调节▪代谢产物对磷酸化酶b活性调节:运动时抑制剂浓度相对下降,激活剂浓度相对增加,磷酸化酶b活性提高,糖原分解加强。
▪肾上腺素对磷酸化酶转变的调节:运动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合成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使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引起ATP环化成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换成有活性的b,糖原分解速率加快。
▪钙离子对磷酸化酶的调节:Ca2+可直接激活磷酸化酶b激酶,促使磷酸化酶b转变成a,糖酵解加强。
▪葡萄糖-6-磷酸(G-6-P)反馈抑制己糖激酶(HK),这对运动时骨骼肌是选择肌糖原还是葡萄糖具有重要意义。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始终低于磷酸化酶,运动且肌糖原储量充足时,G-6-P由于PFK活性低而产生积累,从而反馈抑制HK活性,结果抑制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安静状态,骨骼肌中PFK活性低,80%受到抑制;激烈运动A T P、C P降低,A M P、N H4+、P i升高,激活P F K,糖酵解加快;1m i n以上,乳酸堆积,p H下降,抑制糖酵解。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1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是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
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疲劳时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
4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
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征。
6 运动性蛋白尿:由于运动引起的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的现象。
7 超量恢复:运动是消耗的物质,找运动后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可以以超过
原来水平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运动负荷综合评定生化指标的组合:
一次训练课的运动负荷:血乳酸、血尿素
一周或一阶段训练的运动负荷:血红蛋白、血尿素、磷酸肌酸激酶酶
运动训练后运动人机体能状态:血尿素、血红蛋白、磷酸肌酸激酶酶
2 运动人体机能恢复的综合评定:血乳酸、血尿素、尿蛋白
3 最佳身体状态的综合评定:Hb、血尿素、血清T/C、血清肌酸激酶
4 DNA RNA
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化学组成:多氧核糖、磷酸、碱基核糖、磷酸、碱基
生物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储存户促成蛋白质的合成
判断。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一、引言运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能量代谢到肌肉收缩,都需要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对于理解运动机制、改善运动表现以及预防运动受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重要代谢途径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2.1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用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在运动状态下,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因此代谢速率会加快。
2.2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运动时产生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能量主要由食物摄入,并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提供给肌肉细胞进行收缩和运动。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代谢途径3.1 糖酵解糖酵解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会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ATP)、乳酸和水。
糖酵解过程可以在有氧(有氧糖酵解)和无氧(无氧糖酵解)条件下进行。
3.2 脂肪代谢脂肪代谢是指细胞内脂肪分子的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能物质,通过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在运动时,脂肪会作为主要能源被肌肉细胞所利用。
3.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在运动时,蛋白质的分解速率会增加,用于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供能和修复受损组织。
此外,蛋白质在肌肉组织中也起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四、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4.1 ATP的产生ATP是生物体最常用的能量储存和转换分子。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通过酵解和氧化反应合成和利用ATP。
针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ATP的合成和利用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4.2 乳酸的产生与清除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会产生较多的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乳酸的清除与运动后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乳酸转运、乳酸氧化等多种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对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和物质代谢特质,以及变化规律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相互关系的一门新科学。
2.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同工酶: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4.肌酸激酶(CK):在代谢过程中,它催化磷酸肌酸与肌酸之间的转化。
5.腺苷三磷酸(ATP):A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
6.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7.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8.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9.糖原合成: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
10.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1.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的过程。
12.必须脂肪酸:通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称为必须脂肪酸。
13.脂蛋白:主要由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磷脂等组成,是血中脂类的运输形式。
14.脂肪(酸)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15.酮体:在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极不完全,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的总称。
16.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N占16%17.氮平衡: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
18.氨基酸代谢库:只是在表示蛋白质不断合成同时又不断分时,都经历了一个氨基酸不断变化的过程。
19.乳酸阈or无氧阈:人体进行递增运动负荷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
20.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所消耗物质的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3、糖原分解: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
4、糖异生: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合或糖原的过程。
5、运动肌“乳酸穿梭”:IIb型快肌纤维中生成的乳酸不断进入IIa型快肌纤维或I型慢肌纤维中被氧化利用。
6、血管间“乳酸穿梭”:指运动时工作肌内生成的乳酸不是在工作肌肉本身中进行代谢,而且穿出肌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将乳酸运到体内其他各种器官中进一步代谢。
7、乳酸阈:指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升到4m mol/L 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8、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9、脂肪酸活化:在脂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脂肪酸转变为脂酰CoA的过程,称脂肪酸活化。
10、酮体: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11、血浆游离脂肪酸(FFA):脂肪酸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以清蛋白作为脂肪酸的载体。
12、血脂: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13、运动性疲劳: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4、运动性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5、运动性中枢疲劳:指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16、半时反应:运动后恢复中,消耗的能源物质恢复一半或代谢产物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半时反应。
17、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症。
运动生物化学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概念:1.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及规律。
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同工酶:有一类酶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均有所不同,这一类酶称为同工酶。
3.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速度起控制作用的酶。
4.生物氧化: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源物质在体内分解时逐渐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5.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体、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映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他们与呼吸有关,故称呼吸链。
6.氧化磷酸化:代谢产物脱下的氧,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 TP的过程。
7.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 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8.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溶合成柠檬酸开始,经反复脱氧,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9.糖异生:由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在肝脏中生成葡萄糖咸糖元的过程10.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的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在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此过程称为HL循环。
11.脂肪动员:脂肪cell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12.脂肪酸的B-氧化:是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a,B-碳原子之间断裂,B-碳原子被氧化成羧基,生成含两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较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13.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有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
14.非必需氨基酸: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须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
15.氨基酸代谢库:是一个虚拟化的概念,只是在表示蛋白质不断合成同时有不断分解时,所经历的一个氨基酸不断变化的过程。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讲解
运动生物化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3.酶: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
4.限速酶:限速酶是指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某一代谢体系常需要一系列酶共同催化完成,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酶活性较低,又易受某些特殊因素如激素、底物、代谢产物等调控,造成整个代谢系统受影响,因此把这些酶称为限速酶。
5.同工酶: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6.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7.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又称为细胞呼吸。
8.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
9.底物水平磷酸化:将代谢物分子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10.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11.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作用,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12.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13.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资料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运动和生物化学两个领域,是体育学、生物学等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化学反应、代谢途径、能量供应以及相关的生理调节机制。
学好运动生物化学,不仅是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份运动生物化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各位同学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简单的生物化学知识1. 生物分子: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核酸等2. 酶:定义、作用、分类、酶系统、调节3. 代谢途径:糖原、糖酵解、无氧酵解、有氧代谢4. 能量供应: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系统、糖原、脂肪酸、氧化磷酸化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 运动生理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负荷、强度、持续时间、运动方式、运动时机、训练状态等3. 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呼吸、心率和循环、体温、能量代谢等三、运动代谢的基本过程1. 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过程2. 糖酵解和无氧酵解的过程3. 有氧代谢的过程:三大环节、卡路里4. 磷酸肌酸的合成和分解过程5. 脂肪酸代谢的过程:形成和分解三酰甘油、有氧和无氧代谢四、运动能量的供应和调节1. ATP的合成和分解2. 糖原在运动中的供应3. 脂肪酸在运动中的供应4. 氧化磷酸化的作用和调节五、训练对代谢的影响1.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强化有氧代谢、调节内源性代谢2. 运动对心血管代谢的影响:改善心脏肌肉、增加心血管能力、改善循环系统3. 运动对酶的影响:调节酶活性、提高酶活力六、运动中的生理反应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血流、心脏排出、血压等2.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肺功能、通气量、呼吸深度等3. 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肾上腺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4.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心理状态等七、运动中的代谢异常和运动损伤1. 运动中的代谢异常:酸中毒、低血糖、肥胖等2. 运动中的运动损伤:骨折、肌肉损伤、拉伤等以上就是运动生物化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提高知识水平。
运动生物化学
1.大多数酶是具有催化功能,酶催化能力的提高和酶含量的增加。
2.血清中的非功能性酶活性在运动强度在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长,低温。
低温,低压。
直接原因是运动导致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肌细胞细微损伤,可使酶溢出增加引起血清酶活性增高。
3.糖原是以udp,为载体,以体内存在小分子糖原为引物,在合成酶和分支酶的催化下,以葡萄糖为原料4.运动开始阶段,血糖主要来自肝糖原分解,糖异生。
5.糖酵解的场所在细胞质,三梭酸循环的场所所在线粒体。
6.脂肪在糖不充足,情况下氧化将生成酮体,酮体生成的场所在肝脏,酮体利用的场所是脑。
心肌,肾。
7.安静时骨骼肌的能量来源几乎全部依靠脂肪,下降,先升后降,65%vo2 max , 308.脱氧基作用是肝,肾,脑组织。
谷氨酸脱氢酶。
9.氨基酸分解待解脱下的氨,大部分在肝经鸟氨酸循环,尿素,肾脏,铵盐10.磷酸肌酸是高能磷酸基团。
11.糖酵解限速酶是已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12.以最大强度运动时,atp大约能维持1秒,肌酸大约能维持6-8秒,2-3分钟。
13.依据运动应激,适合学说,运动中人体的反应过程可分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14.基因突变类型有转换,颠换,移码,重排四种,dna损坏的修护有光修复,切除修复,sos修复和重组修复。
15.调控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称转录因子,有通用转录因子和特异转录因子两种。
分别对转录起始物的形成和特异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
16.第一信使负责分泌细胞与靶细胞间的信息。
细胞外,胞浆。
胞浆,胞核。
17.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有可测性,易测性,适时性,综合性,长期性。
18.安静时血乳酸浓度为1-2mmol/L, 4mmol/,15mmol .32mmol/L19.与成人相比,儿童少年无氧代谢水平较底。
高20.通常应选择能量物质恢复的半时反应。
氢离子透过骨骼肌细胞膜达总量的2分之121.在无氧代谢中,磷酸原,乳酸能,小,大22.在月经周期中,黄体耐力好乳泡期力量大。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重点
运动生物化学复习重点一、基础知识1、1摩尔20碳脂肪酸可进行9次β-氧化,分解成10摩尔乙酰辅酶A,β-氧化的产物是乙酰辅酶A,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水、ATP。
2、人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其中8种被称为必需氨基酸。
3、糖酵解的终产物有二氧化碳、水、ATP。
4、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一般成年男子、120-160克/升,女子110-150克/升。
5、在肝脏中合成并储存的糖称为肝糖原;在肌肉中合成并储存的糖称为肌糖原。
6、根据化学结构及组成,脂质可分为三类,即单纯脂、复合脂、衍生脂。
7、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结构包括初级结构和空间结构。
8、细胞内可以提供能量合成ATP的分解代谢途径主要有磷酸原功能系统、糖酵解和有氧氧化三条9、运动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在运动中疲劳以中枢疲劳为主导,并且在和外周疲劳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运动性疲劳常伴随保护性抑制的发展10、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为细胞水平的调节、器官水平的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
11、血乳酸评定速度耐力训练效果的方法包括:乳酸能商评定法实验室负荷法和400m全力跑血乳酸评定法二基础概念1、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的实践。
2、酶:是由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和高度专一性的蛋白质。
酶具有蛋白质的所有属性,但蛋白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
3、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作用,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4、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5、脂肪:脂肪是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6、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
7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运动生物化学
1.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活细胞和有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化学分子及他们所参与的化学反应的一门学科。
而运动生物化学则是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
2.蛋白质主要由碳(C).氢( H).氧(O).氮(N).硫(S)等元素组成,有的蛋白质还含有磷(P).铁(Fe).铜(Cu).锰(Mn).锌(Zn).镁(Mg).钼(Mo).碘(I)等元素.蛋白质都是由20种基本氨基酸组成的。
3.氨基酸是指含有氨基的羧酸。
4.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率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进行补充的氨基酸.这类氨基酸有8种,包括赖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
5.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分为四个层次: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
6.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答:(1)构成机体的结构成分蛋白质,占人体固体成分的45%,占细胞中干成分的70%以上,人体内大约含有30万种蛋白质。
(2)是绝大多数酶的组成成分机体内的物质代谢都是由各种酶催化完成的。
体内的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参与体内物质代谢反应的催化过程。
例如,己糖激酶和乳酸脱氢DNA聚合酶(3)某些蛋白或肽具有激素作用许多激素是由多肽或蛋白质组成,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例如,胰岛素、生长激素(4)转运与储存作用某些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它们携带小分子或离子透过细胞膜,在血液循环中、在不同的组织间运载代谢物。
(5)收缩与运动作用某些蛋白质具有细胞和器官收缩的功能,可使其改变形状或运动。
(6)免疫防御作用有些蛋白质具有保护或防御功能。
如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防止过多失血。
另外,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受外来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蛋白质,从而识别相关病毒、细菌等异物,并与之结合,从而排除外来物质对机体的干扰,起到防御和免疫的作用。
(7)参与代谢供能1g蛋白质完全氧化可产生16.74KJ的能量,产生的能量一般不参与供能,主要用于机体的自我更新。
运动生物化学整理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是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基础性学科,直接为体育事业服务,它是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
2、糖原:由许多缩合成的支链多糖,是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
3、酶:是生物细胞(或称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
4、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和磷酸肌酸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5、糖酵解供能系统:由糖在无氧条件下的分解代谢组成的供能系统。
6、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组成的供能系统。
7、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在物质分解代谢过程中,代谢物脱氢后,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
8、氧化磷酸化:是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9、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细胞燃料在氧充足的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共同有氧代谢途径。
10、脂肪酸的β-氧化: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脂肪酸可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11、限速酶:在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中,如果其中一个反应进行的很慢,便成为整个过程的限速步骤,催化此限速步骤的酶。
1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13、呼吸链:由一系电子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系统。
14、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核苷酸,作为细胞内能量传递的“分子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
ATP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15、磷酸原:ATP和磷酸肌酸合称磷酸原。
16、糖酵解:糖原和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过程。
17、乳酸循环: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异生为葡萄糖。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消耗物质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2、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称之为必需氨基酸。
3、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成为氧化磷酸化。
5、能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三种必需氨基酸,在运动中起到重要供能作用,称为能量氨基酸。
6、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征。
7、尿肌酐系数:是指24小时每公斤体重排出的尿肌酐的毫克数。
8、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的需要,称为必须脂肪酸。
9、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它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均有所不同,这一类酶称为同工酶。
10、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速度起控制作用的酶称为限速酶。
11、兴奋剂:竞赛运动员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非正常量或非正常的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的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为兴奋剂。
12、激素: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合成的一类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随着血液循环于全身,并对一定的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殊的效应。
13、酮体: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14、超量恢复: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中消耗的物质运动后恢复时超过运动前数据量的现象。
15、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中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稳定的运动强度)。
16、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17、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统称。
二、简答题:(参考答案)1、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运动生物化学整合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第一章名词解释:1.糖酵解:指在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中一系列酶催化最终生成乳酸的过程。
2.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他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性质有所不同,这类酶称为同工酶3.呼吸链: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完成的。
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4.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来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随ADP 磷酸化合成ATP 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运动人体的化学物质➢都是由糖、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核酸、水、无机盐7大类物质组成的。
(一)人体物质组成的含量和功能水占体重的60% ~70%,主要构成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糖占人体干重的2%,主要以肝糖原、肌糖原和血糖的形式存在。
脂类占人体干重的30% ~40%,一般来说,男子的脂肪含量低于女子,运动员的脂肪含量低于普通人。
蛋白质占人体干重的54%,是人体主要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人体一.切基本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
运动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特别是肌肉的收缩蛋白。
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占细胞干重的5% ~ 15%。
无机盐占体重的4% ~5%,可根据其在体内的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它既可作为结构物质,如骨骼,也可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低,具有参与体内辅酶的构成、调节代谢等功能。
①能促进钙、磷吸收的是维生素D能合成视紫红质的是维生素A能抗强氧化作用的是维生素E ②正常成年人每24小时的最低尿量是500ml③生物氧化的意义在于:逐渐释放能量以持续利用、合成ATP、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1.运动时,人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加快,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及比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与学习感受_学习总结_
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与学习感受篇一:关于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体能,即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
即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体力发挥的最大程度、也标志着运动员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水平,反映了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水平。
体能即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
体适能是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译,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的主要内容如下:①身体成分:即人体内各种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保持在一个正常百分比范围对预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重要意义。
②肌力和肌肉耐力:肌力是肌肉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是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是机体正常工作的基础。
③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是机体持久工作的基础,被认为是健康体适能中最重要的要素。
④柔软素质:是指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关节所能活动的最大范围。
它对于保持人体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
技能体适能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这些要素是从事各种运动的基础,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与健康和疾病有直接关系。
[1]“体适能”可视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与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
体适能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从事体力性活动或运动皆有较佳的活力及适应能力,而不会轻易产生疲劳或力不从心的感觉。
在科技进步的文明社会中,人类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摄取越来越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和休闲时间相对增加,每个人更加感受到良好体适能和规律运动的重要性。
在测量上,体适能分为心肺适能、肌肉适能、与体重控制三个面向。
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物化学1、运动⽣物化学:是⽣物化学的⼀个分⽀,是研究⼈体在进⾏运动时体内发⽣的化学变化以及进⾏体育锻炼时体内在分⼦⽔平上适应性变化的⼀门学科。
2、运动⽣物化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1)揭⽰运动⼈体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体的机能(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3、运动⽣物化学研究的⽬的:为增强体质提⾼竞技运动能⼒提供科学理论和⽅法4、试分析运动⽣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全民健⾝中的作⽤。
运动⽣物化学是运动训练学的基础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规律是制定训练计划、选择和改进驯练⽅法的依据。
运动⽣物化学在全民健⾝中与⼉童少年的⾝体发育,与⾝体健康、和抗衰⽼⾏的作⽤5、酶催化反应的能⼒称为酶活性6、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质。
酶具有蛋⽩质的所有属性,但蛋⽩质不都具有催化功能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底物浓度与酶的浓度反应速度的影响(2)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3)温度反应速度的影响(4)激活剂和抑制剂反应速度的影响8、酶催化反应的特点:(1)⾼效性(2)⾼度专⼀性(3)可调控性(4)酶结构的不稳定性9、糖的分类:根据特点分为(1)单糖(2)寡糖——低聚糖(3)多糖10、运动时糖的⽣物学功能:(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3)糖具有节约蛋⽩质的作⽤;(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
11、脂质在运动中的⽣物学功能:(1)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2)复合脂质和衍⽣脂质是构成细胞的成分(3)促进脂溶性维⽣素吸收(4)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5)脂肪的氧化利⽤具有降低蛋⽩质和糖消耗的作⽤。
12、必需脂肪酸:维持⼈体正常⽣长所需⽽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13、必需氨基酸:机体⽆法⾃⾝合成必须由⾷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14、ATP的⽣物学功能:(1)⽣命活动的直接能源;(2)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能磷酸化合物15、⽣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成⼆氧化碳和⽔,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体能、体适能、体质、身体素质。
体能,即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
即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体力发挥的最大程度、也标志着运动员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水平,反映了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水平。
体能即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
体适能是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译,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身体成分:即人体内各种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保持在一个正常百分比范围对预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重要意义。
②肌力和肌肉耐力:肌力是肌肉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是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是机体正常工作的基础。
③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是机体持久工作的基础,被认为是健康体适能中最重要的要素。
④柔软素质:是指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关节所能活动的最大范围。
它对于保持人体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
技能体适能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这些要素是从事各种运动的基础,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与健康和疾病有直接关系。
[1]
“体适能”可视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与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
体适能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从事体力性活动或运动皆有较佳的活力及适应能力,而不会轻易产生疲劳或力不从心的感觉。
在科技进步的文明社会中,人类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摄取越来越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和休闲时间相对增加,每个人更加感受到良好体适能和规律运动的重要性。
在测量上,体适能分为心肺适能、肌肉适能、与体重控制三个面向。
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
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
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身体素质包括五方面:速度素质,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慢的一种能力;力量素质,是身体某些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柔韧素质,指人体活动时各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伸展度。
综上所述,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能力优势,才能使我们的运动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