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
运动生物化学

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氨基酸。
必需脂肪酸: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须,但是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依赖食物共给的不饱和脂肪酸。
生物氧化:能量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酮体:脂肪酸在肝脏组织不完全氧化而出现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
糖阈:当运动负荷超过30%—50%最大摄氧量强度时,糖氧化供能明显增加的转折点,称为糖阈。
乳酸阈:当运动负荷达到55%—75%最大摄氧量强度时,糖酵解生成乳酸途径参与供能比例迅速增加形成一个转折点,称为乳酸阈。
糖异生:体内非糖物质在肝脏、肾脏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其基本途径寻糖酵解的逆过程。
超量恢复:在一定强度运动中能量物质大量被消耗后的休息时间的恢复期某时段恢复超过运动前水平的现象,又称超代偿。
三羧酸循环:即以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物质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脱氢、脱羧反应,然后生成草酰乙酸再继续进行上述反应的循环。
简称TCA循环。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是一个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在该反应过程中,首先由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经过4次脱氢,2次脱羧,生成四分子还原当量和2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这一循环反应过程成为三羧酸循环(注:三羧酸循环二者后一为百度,前一为总结)1、调糖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答:⑴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主要能源物质)⑵构成体质,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⑶节脂肪与蛋白质代谢⑷作为细胞识别的信号分子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答:①组成机体的结构成分②酶的催化作用③运载和储存④某些蛋白质具有激素功能⑤免疫保护(抗体为蛋白质) ⑥产生和传递神经冲动或细胞调节功能⑦接受和传递信息⑧参与能量代谢3.生物体内ATP是如何产生的?其合成方式有哪些?答:⑴产生途径①底物水平磷酸化②氧化磷酸化⑵合成方式①CP-ATP供能系统的CP分解释放能量供ADP合成ATP②糖酵解供能系统无氧酵解葡萄糖或糖原释放能量合成ATP③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分解糖、脂、肪蛋白质释能合成ATP3、糖酵解供能的特点有哪些?答:①启动讯速(以最大强度运动6-8s即可激活)②输出功率大且维持最大功率的时间长(约2min)③无需氧的参与4、简述乳酸消除的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化学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2、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
简单说,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生物氧化: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5、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6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肌肉中糖代谢加强,其代谢中间物丙酮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输入到血液中的过程。
7、磷酸原:ATP和CP 的合称,两者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的过程释放能量。
8、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9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10、中枢疲劳: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
11、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2、糖异生:从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T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T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T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F5、酶是蛋白质,但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T6、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T7、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T8、训练引起的酶催化能力的适应性变化,可因停训而消退.T9、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F10、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可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跑和铁人三项等)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脂肪氧化功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类消耗的作用。
耐力性运动员脂肪氧化分解能力高,脂肪动员早,保证中枢神经系统血糖的充足供应,同时节省蛋白质,提高运动成绩。
▪协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只有搭乘在脂肪这个载体上才能被人体吸收。
▪防震保护和隔热保温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起到防止、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皮下脂肪层可防止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运动员而言过厚的皮下脂肪层会妨碍运动时体热迅速消散,增加体温调节的负担。
▪糖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习惯通式为C n(H2O)n,俗称为碳水化合物,但乳酸C3H6O3、乙酸C2H4O2等一些非糖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1,但不是糖;相反也有一些物质虽然是糖,但又不符合这个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3O5。
1.1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1 磷酸化酶调节▪代谢产物对磷酸化酶b活性调节:运动时抑制剂浓度相对下降,激活剂浓度相对增加,磷酸化酶b活性提高,糖原分解加强。
▪肾上腺素对磷酸化酶转变的调节:运动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合成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使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引起ATP环化成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换成有活性的b,糖原分解速率加快。
▪钙离子对磷酸化酶的调节:Ca2+可直接激活磷酸化酶b激酶,促使磷酸化酶b转变成a,糖酵解加强。
▪葡萄糖-6-磷酸(G-6-P)反馈抑制己糖激酶(HK),这对运动时骨骼肌是选择肌糖原还是葡萄糖具有重要意义。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始终低于磷酸化酶,运动且肌糖原储量充足时,G-6-P由于PFK活性低而产生积累,从而反馈抑制HK活性,结果抑制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安静状态,骨骼肌中PFK活性低,80%受到抑制;激烈运动A T P、C P降低,A M P、N H4+、P i升高,激活P F K,糖酵解加快;1m i n以上,乳酸堆积,p H下降,抑制糖酵解。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1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是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
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疲劳时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
4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
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征。
6 运动性蛋白尿:由于运动引起的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的现象。
7 超量恢复:运动是消耗的物质,找运动后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可以以超过
原来水平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运动负荷综合评定生化指标的组合:
一次训练课的运动负荷:血乳酸、血尿素
一周或一阶段训练的运动负荷:血红蛋白、血尿素、磷酸肌酸激酶酶
运动训练后运动人机体能状态:血尿素、血红蛋白、磷酸肌酸激酶酶
2 运动人体机能恢复的综合评定:血乳酸、血尿素、尿蛋白
3 最佳身体状态的综合评定:Hb、血尿素、血清T/C、血清肌酸激酶
4 DNA RNA
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化学组成:多氧核糖、磷酸、碱基核糖、磷酸、碱基
生物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储存户促成蛋白质的合成
判断。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一、引言运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能量代谢到肌肉收缩,都需要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对于理解运动机制、改善运动表现以及预防运动受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重要代谢途径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2.1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用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在运动状态下,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因此代谢速率会加快。
2.2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运动时产生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能量主要由食物摄入,并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提供给肌肉细胞进行收缩和运动。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代谢途径3.1 糖酵解糖酵解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会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ATP)、乳酸和水。
糖酵解过程可以在有氧(有氧糖酵解)和无氧(无氧糖酵解)条件下进行。
3.2 脂肪代谢脂肪代谢是指细胞内脂肪分子的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能物质,通过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在运动时,脂肪会作为主要能源被肌肉细胞所利用。
3.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在运动时,蛋白质的分解速率会增加,用于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供能和修复受损组织。
此外,蛋白质在肌肉组织中也起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四、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4.1 ATP的产生ATP是生物体最常用的能量储存和转换分子。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通过酵解和氧化反应合成和利用ATP。
针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ATP的合成和利用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4.2 乳酸的产生与清除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会产生较多的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乳酸的清除与运动后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乳酸转运、乳酸氧化等多种途径。
运动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对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和物质代谢特质,以及变化规律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相互关系的一门新科学。
2.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同工酶:催化相同反应,而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不同的一类酶。
4.肌酸激酶(CK):在代谢过程中,它催化磷酸肌酸与肌酸之间的转化。
5.腺苷三磷酸(ATP):A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
6.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7.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8.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9.糖原合成: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
10.糖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1.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的过程。
12.必须脂肪酸:通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称为必须脂肪酸。
13.脂蛋白:主要由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磷脂等组成,是血中脂类的运输形式。
14.脂肪(酸)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15.酮体:在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极不完全,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的总称。
16.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N占16%17.氮平衡: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
18.氨基酸代谢库:只是在表示蛋白质不断合成同时又不断分时,都经历了一个氨基酸不断变化的过程。
19.乳酸阈or无氧阈:人体进行递增运动负荷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
20.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所消耗物质的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3、糖原分解: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
4、糖异生: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合或糖原的过程。
5、运动肌“乳酸穿梭”:IIb型快肌纤维中生成的乳酸不断进入IIa型快肌纤维或I型慢肌纤维中被氧化利用。
6、血管间“乳酸穿梭”:指运动时工作肌内生成的乳酸不是在工作肌肉本身中进行代谢,而且穿出肌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将乳酸运到体内其他各种器官中进一步代谢。
7、乳酸阈:指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升到4m mol/L 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8、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9、脂肪酸活化:在脂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脂肪酸转变为脂酰CoA的过程,称脂肪酸活化。
10、酮体: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11、血浆游离脂肪酸(FFA):脂肪酸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以清蛋白作为脂肪酸的载体。
12、血脂: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13、运动性疲劳: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4、运动性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5、运动性中枢疲劳:指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16、半时反应:运动后恢复中,消耗的能源物质恢复一半或代谢产物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半时反应。
17、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症。
运动生物化学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概念:1.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及规律。
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同工酶:有一类酶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均有所不同,这一类酶称为同工酶。
3.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速度起控制作用的酶。
4.生物氧化: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源物质在体内分解时逐渐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5.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体、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映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他们与呼吸有关,故称呼吸链。
6.氧化磷酸化:代谢产物脱下的氧,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 TP的过程。
7.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 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8.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溶合成柠檬酸开始,经反复脱氧,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9.糖异生:由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在肝脏中生成葡萄糖咸糖元的过程10.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的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在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此过程称为HL循环。
11.脂肪动员:脂肪cell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12.脂肪酸的B-氧化:是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a,B-碳原子之间断裂,B-碳原子被氧化成羧基,生成含两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较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13.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有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
14.非必需氨基酸: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须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
15.氨基酸代谢库:是一个虚拟化的概念,只是在表示蛋白质不断合成同时有不断分解时,所经历的一个氨基酸不断变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体能、体适能、体质、身体素质。
体能,即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
即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体力发挥的最大程度、也标志着运动员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水平,反映了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水平。
体能即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
体适能是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译,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身体成分:即人体内各种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保持在一个正常百分比范围对预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重要意义。
②肌力和肌肉耐力:肌力是肌肉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是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是机体正常工作的基础。
③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是机体持久工作的基础,被认为是健康体适能中最重要的要素。
④柔软素质:是指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关节所能活动的最大范围。
它对于保持人体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
技能体适能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这些要素是从事各种运动的基础,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与健康和疾病有直接关系。
[1]
“体适能”可视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与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
体适能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从事体力性活动或运动皆有较佳的活力及适应能力,而不会轻易产生疲劳或力不从心的感觉。
在科技进步的文明社会中,人类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摄取越来越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和休闲时间相对增加,每个人更加感受到良好体适能和规律运动的重要性。
在测量上,体适能分为心肺适能、肌肉适能、与体重控制三个面向。
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
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
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身体素质包括五方面:速度素质,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慢的一种能力;力量素质,是身体某些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柔韧素质,指人体活动时各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伸展度。
综上所述,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能力优势,才能使我们的运动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