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虽然具有一些共通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题材中西儿童文学的题材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儿童文学的题材多为讲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内容,这些内容被视为启蒙故事,旨在向孩子们传递道德和文化。
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更注重实际生活,会涉及到孩子们的生活、学校的友谊、亲情等问题。
此外,在西方儿童文学中也常常涉及科幻、奇幻、冒险、幽默等题材,这些内容在中国儿童文学中却较为少见。
二、受众中西儿童文学的受众有所不同。
中文儿童文学主要是面向中国儿童,尤其是初中以下年龄段的读者。
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广泛,不仅受欧美国家读者的喜欢,而且在全球各地都有不少读者。
在这方面,西方儿童文学具有更强的普及性和影响力。
三、文化差异中西儿童文学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文化气息和特点。
中文儿童文学常常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比如“勤奋”、“诚实”等等。
相比之下,西方的儿童文学可能会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创新力的培养,更关注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
因此,两者在表现方式、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四、表达方式中西儿童文学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所差异,中文儿童文学主要是以故事、童话等方式来进行表达,语言优美富有韵味,常常采用诗歌、歌谣等形式。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中,故事的创作形式更多样化,如漫画、幻灯片、电影等。
在表达方式上,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总之,中西儿童文学在题材、受众、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然而,两种文学形式都是为儿童服务的,都具有启蒙教育的功能。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西儿童文学也将借鉴对方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题材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下面将以1000字的文章详细介绍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强调故事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如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梦游奇遇记》,通过给予主人公一个怪诞奇幻的世界,描绘出儿童面临成长和找寻自我的心路历程。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中,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较大,儿童文学常被用于宣传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如朱自清的《背影》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父爱和亲情。
中西儿童文学的表现方式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题材内容上,中西儿童文学也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通过夸张和幻想的手法,探讨人类的挣扎和成长。
如罗尔德·达尔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揭示了贪婪和自私的危害,引导儿童关注道德问题。
而中国儿童文学则注重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如郑渊洁的《我的天才小兔子》描写了一个普通孩子通过爱心、勇气和智慧实现梦想的故事。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儿童文学都着重强调了儿童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的培养,只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化背景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引导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个人表达,主张儿童权利和自主成长,强调个人创造力的发展。
如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詹姆士与巨桃》以幽默和夸张的方式表达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和对冒险的渴望,鼓励儿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而中国儿童文学较多地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注重教育与启发,以培养儿童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
如童话故事《小红帽》强调了孝顺和谦卑等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题材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异同。
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个人情感和故事性的发展,强调儿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成长。
中国儿童文学则更注重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传递,以教育和启发儿童为主要目的。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比较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对于促进文学跨文化交流和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传承、主题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希望能够深入探讨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异同,并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历史传承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特点。
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以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儿童文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并在18世纪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在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作品较少,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有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出现。
《童蒙训诂》、《弟子规》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但这些作品更多地具有教育性质,缺乏故事性和艺术性。
直到20世纪初,鲁迅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提出了“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并开始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问世。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传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的异同。
二、主题题材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主题题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多以童话、神话和寓言为题材,如《灰姑娘》、《小红帽》、《拇指姑娘》等,这些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表现出对人性、善恶、正义等方面的思考。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围绕现实生活展开,如《小兵张嘎》、《我的兄弟和女儿们》等,这些作品常常以农村、城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偏重于幻想和想象,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三、表现手法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日益频繁起来。
而儿童文学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对于两种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因此,展开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首先,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题材取向方面。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颇具差异。
在中国,儿童文学主要关注于育人教育、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于童话、神话、幻想、科幻等主题,特别是针对“成长”这个主题更是占比极高。
二、文化背景方面。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文化背景也有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厚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流派都对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受到基督教传统文化、人文主义哲学等思想的影响。
这导致两种文化在文化背景、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
三、叙事方式方面。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叙事方式也千差万别。
在中国,儿童文学注重文字与绘画结合的方式,通过文字与图画共同完成故事叙述。
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多地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使得叙述更为客观、冷静,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除了差异,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共通之处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探究人性共通之处。
无论是中西方的儿童文学,都涉及到对人性的探究与呈现。
作家们在尽情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在试图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人性,探讨与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为人类探究人性提供了一些思考。
二、呈现丰富多彩的世界。
中西方儿童文学均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呈现了一个极度独特而且丰富多样的世界,吸引着儿童读者们的眼球,激发其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望。
三、承载着对文化、文学传承的责任。
作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对于文化与文学传承有着特殊的责任。
无论是中西方的儿童文学,都肩负了让儿童读者接触到和感知到各种文化背景的责任。
因此,作家们在创作中往往会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对文学传承的努力。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内容、形式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方儿童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两种文学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从内容角度来看,中西方儿童文学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的儿童文学中,故事往往强调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如孝顺、勤劳和诚实等。
而西方的儿童文学更注重个体的成长和自由意志的追求。
西方的儿童文学故事通常以冒险、惊险和奇幻为主题,鼓励孩子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思考。
从形式上看,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上。
中国的儿童文学通常采用比较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方式,注重教育和启迪读者的智慧。
而西方的儿童文学则更加注重情节的设置、角色的刻画和语言的美感。
西方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时会运用幽默、夸张和诙谐的手法,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主要源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儿童文学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西方的儿童文学则更注重个体主义和独立人格的发展。
这种区别也可以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中观察到。
在中国的儿童故事中,神话故事中的神仙和动物形象经常出现,而在西方的儿童故事中,常常出现具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等。
尽管中西方儿童文学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两种文学都希望通过故事的方式传达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无论是强调孝顺和诚实的中国儿童文学,还是强调勇敢和友谊的西方儿童文学,都希望通过故事给孩子们提供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两种文化都重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是西方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培养。
通过故事中的冒险和成长经历,儿童们可以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当代儿童价值观的引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途径。
中西方儿童文学因地域、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创作特点,发掘其内在的文化及情感内涵,促进全球儿童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一、表现形式的差异在表现形式上,中西方儿童文学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以童话、寓言、幽默文学、科幻文学、青少年文学等为代表,其特点是叙事简洁、用词生动、情感真实、符号意味深刻,以奇思妙想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
而中国儿童文学以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儿童诗歌、儿童小说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文学形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寓教于乐,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回环渐进。
二、主题内容的差异在主题内容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作为现代儿童文学的鼻祖,其主题内容多为个体意识、成长历程以及心灵成长。
这些作品通过反映现实生活和利用奇幻想象,引导孩子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和探索,如《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
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多地关注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培养,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主题内容以品德修养、家国情怀、学识智慧为主。
三、艺术特色的差异在艺术特色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以细腻的艺术表现和生动的想象力为主要特色,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索,塑造多维度的故事世界,如英国作家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系列。
而中国儿童文学则更注重启发和启示,文笔朴素、语言通俗易懂,以情感交流和情境再现为主要特色,如郑渊洁的《皮皮鲁传奇》系列。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是由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所造成的,同时也是由儿童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反映和载体所导致的。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传统,在风格、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下面将分别从中西儿童文学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分析。
相似之处:1. 注重启发和教育中西儿童文学都注重启发和教育,以培养孩子们的品格、知识和审美情趣为目的。
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还是西方的童话故事、寓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寓教于乐,引导孩子们走向健康成长。
2. 色彩丰富的想象力中西儿童文学均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中国的神话传说,还是西方的童话故事,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注重情感表达中西儿童文学都注重情感表达,表现出对孩子们纯真、天真的关怀和热爱。
情感的表达是中西儿童文学中最为相似的地方,都在情感上给予了儿童应有的关爱和温暖。
差异之处:1. 文学题材的不同中西儿童文学在题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儿童文学以寓言、童话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体裁,而西方儿童文学则以童话、奇幻故事、现代故事为主要类型,体现了不同文化传统的特点。
2. 故事情节的不同中西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也有所不同。
中国儿童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背景,注重道德教育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而西方儿童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多以奇幻、现实故事为主,注重展现儿童的纯真和天真,以及对世界的好奇。
3. 表达方式的不同中西儿童文学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儿童文学以语言简练、形象生动为主要特点,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寓教于乐;而西方儿童文学则以语言幽默、情节生动为主要特点,注重故事的趣味和幽默感。
中西儿童文学在启发和教育孩子、想象力的展现、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在文学题材、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中西两种文化传统的不同,因此也使得中西儿童文学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方儿童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间的异同之处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学题材、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同时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接下来我们将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进行一番探讨。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常见的题材包括神话传说、奇幻魔法、科幻冒险等,这些题材往往奇幻浪漫,富有想象力,充满了神秘色彩。
而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中,常见的题材则包括孝道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这些题材以教育为主,旨在向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强调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幽默风趣、夸张戏剧、想象丰富等,这些手法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
而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中,表现手法更多地体现了老师的教育功用,故事情节通常紧扣道德教育目的,通过对正面人物的塑造和负面人物的批判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不同。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审美观念更加强调个性发展、人性解放、心灵成长等方面,追求的是个性化和多样化,而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中,审美观念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重要作用,强调的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审美观念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注重儿童的成长成才,无论是西方的成长故事,还是中国的寓言故事,都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西儿童文学都有着开阔的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
这些共同之处为中西儿童文学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题材、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方儿童文学是世界上两大古老文学体系之一,两者在文学传统、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诸多不同,但又有着一些相通之处。
中西方儿童文学各具特色,十分有趣。
下面将为大家分析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之处。
从历史上来看,中西方的儿童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欧洲,儿童文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儿童开始成为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教育也受到了重视。
尽管在此之前就有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著作,但直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作品的出现,才奠定了儿童文学这一文学体裁的地位。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弟子规》、宋代的《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但真正形成完整体系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是20世纪初才开始逐渐出现。
在内容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塑造,故事内容常常是想象丰富、情节跌宕起伏的童话和寓言。
在这些故事中,常常涉及到公主和王子,魔法和英雄,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无限的想象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文学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这些作品以历史典故和古代传说为题材,注重道德教育,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也是中国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材,这些作品给孩子们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价值。
在思想观念上,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西方的儿童文学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如《小红帽》中的女主人公需要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大灰狼,展现了西方文化中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如《孟子》中的“孝顺”思想,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着一些异同。
西方的儿童文学更加倾向于寓教于乐,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的也能够得到人生的启示。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是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学类型。
虽然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内容、表现手法以及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孩子们接触文化的入门级读物,具有大量的共性和互补性。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文字表现、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展现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一、故事主题中西儿童文学的故事主题有所不同。
中式儿童文学以教育为主,借助讲师傅、根治巨蟒、孙悟空等角色塑造英雄形象,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亲、尊师、诚信等价值观念。
《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等作品讲述的则是一些中式民间传说。
这些故事通过语言、场景、俗语等方式描绘出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某些特征。
西方儿童文学的故事主题则以幻想、冒险和探索为重点,推崇积极进取、勇敢坚韧、乐观进取等价值观念。
如《爱丽丝梦游仙境》、《小王子》、《哈利波特》等经典作品,通过独特的幻想题材、奇异的场景、极具个性的角色、流畅的语言与美丽的插图等方式吸引读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二、文字表现中西儿童文学的文字表现也有所不同。
中式儿童文学注重语言生动、极具情感色彩的表现,用平易近人且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给读者。
如《聊斋志异》中的“左衽南鲍北鲍,莫血,莫血”,与《小兔子乖乖》中的“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等。
语言精炼、富有韵味,使人意犹未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内涵。
西方儿童文学的文字表现则在表现手法上更为多样化。
如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书中,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将幻想置于现实中,以此来解救现实,引导孩子们开阔思维,提高想象力。
笔者在阅读《小王子》时感受到,作者圣·埃克苏佩里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各种情景以及奇妙无比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孩子心灵和世界的呼唤。
三、文化内涵中西儿童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
中式儿童文学寄托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比较典型的有《三字经》、《百家姓》等,这些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仁义道德、礼仪尚德等特征。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往往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文化特色。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引言儿童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儿童文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还可以感受到儿童成长时期的喜怒哀乐。
中西方的儿童文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一、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1.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起源中西方儿童文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但两者的发展轨迹却有所不同。
在西方,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追溯至18世纪的《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的童话作品,而在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追溯至《童谣》、《童书》等。
古代希腊的寓言故事也为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传统的影响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西方,基督教的价值观和神话故事对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也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价值观念。
二、题材和风格1. 题材的多样性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都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童话、寓言、神话、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想象和奇幻,常常以奇幻的风格和情节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加注重现实和教育,常常以教育和寓言的形式呈现。
2. 文学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学风格上也各具特色。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情节的设置和角色的形象塑造,喜欢利用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吸引儿童的注意,而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的是情感的抒发和道德的教育,更加强调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育和价值观1. 教育的目的儿童文学在中西方都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但两者在教育目的上各有侧重。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2. 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价值观念上也有所差异。
在西方,儿童文学往往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鼓励儿童追求自由和幸福;而在中国,儿童文学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孝道和责任感。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是世界上两大主要儿童文学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叙事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方儿童文学注重教育功能,倾向于灌输知识和道德观念给儿童。
经典作品如《中国的笑声》和《草鞋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加注重娱乐性和想象力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如《彼得兔》和《小王子》更加强调故事情节的魅力和角色的个性塑造。
在题材选择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所不同。
中方儿童文学通常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倾向于真实而严肃的主题,如家庭、友谊和社会责任。
而西方儿童文学更倾向于奇幻和神话故事,如《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
这些作品给予儿童无限的想象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人物塑造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儿童文学通常重视集体主义和集体形象,如《七色花》中的七个朋友,他们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而西方儿童文学更重视个性主义和独特性,如《花园大麻雀》中的主人公萝丝玛丽,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文化背景也有所差异。
中方儿童文学借助传统的文化元素,如神话、民间传说和孝道观念,为儿童灌输优良的文化传统。
而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观和人性探索,如《小王子》中对友情和爱情的探讨。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叙事风格、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方儿童文学强调教育功能和集体主义,注重现实生活的反映;而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娱乐性和个性主义,注重想象力和神话故事。
通过比较中西方儿童文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和独特之处,为儿童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儿童文学体系,中西文化对比,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本文将从故事题材、教育意义、受众特点和传统文化等方面来分析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从故事题材方面来看,中西儿童文学在叙事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很多寓言故事,讲述了很多关于道德品质和人生哲理的故事,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这些作品强调的是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与教育。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则更加侧重于幻想和冒险故事,比如《灰姑娘》、《小王子》等,这些作品多以奇幻故事和冒险故事为主,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勇敢和探索的精神。
中西儿童文学在教育意义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在教育意义上都希望通过故事来启发儿童的思考和内心世界的培养。
在中国,儿童文学更加侧重于道德教育,通过寓言故事来教育儿童懂得礼仪、尊重他人和对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勇气,让儿童在故事中获得启发,明白友爱、勇敢、探索的重要性。
中西儿童文学在受众群体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文化教育,儿童文学作品的受众主要是家长和教师,他们通过故事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受众主要是儿童自己,这也反映了西方注重儿童自主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
中西儿童文学在传统文化的体现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比如《孔子学而第一》、《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这些作品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则更多的表现了西方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两者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
论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论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论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摘要:对于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文学界多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风貌、创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并侧重从文化传统角度指出造成这一系列差别的原因。
但研究领域只局限在儿童文学中的叙事文体方面,其他体裁如儿童诗歌和寓言等则鲜有问津。
并且,多数作家在评论时只注重对原因的分析,很少指出突破局限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中西儿童教学差异比较研究中西儿童文学有着迥异的历史演进历程。
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发现并确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纪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又对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所以在欧洲,产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
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的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其理论起点较高。
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种种原因,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并不是那么显著,作品的风貌也与西方儿童文学有着鲜明的差异。
对此,诸多评论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并深入探寻了个中原因。
一中西儿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方面的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很多评论者在他们的文章中罗列了诸多区别。
在宏观方面,王黎君在《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1]中指出,西方童话重娱乐和游戏精神,而中国童话则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说教气较重。
同样指出这一弊端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2]。
但他在该文中补充道,即使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些作品,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外传》,在天花乱坠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摆脱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
同样针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杜隽在《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3]中的总结则更加全面。
除上述区别之外,他还认为,西方童话中的环境被虚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扬。
比较而言,汤锐的论述最为全面也更为深刻。
他在《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传统伦理的宣扬,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空间中,道德评价与伦理启蒙往往并不重要,而侧重于鲜明的人本、哲学观念的表现;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群体意识及规范意识的灌输,而对于西方儿童文学来说,个体性的原则显然是占了上风的;在审美标准和美学风貌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突出“和谐”与“平衡”的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则充满了个性解放的鲜明特色。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方儿童文学有着许多异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文学风格、故事内容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在文学风格方面,中西方儿童文学呈现出明显的区别。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表现细节,
常常使用直观生动的描写手法,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而
中方儿童文学则偏向于抒情性的叙述,注重心理描写和意境的构建,追求一种超脱现实的
审美境界。
西方儿童文学中的《白雪公主》对镜子的形象描写准确形象,而中方儿童文学
中的《葫芦兄弟》则注重借助葫芦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情感。
在故事内容方面,中西儿童文学也有明显异同。
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现实故事的真实
性和可读性,常常以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成长经历为题材,旨在让孩子在阅读中
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扰,借助故事来寻找解决之道。
而中方儿童文学则更倾向于
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借助神话情节和传统故事来培养孩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在文化价值观念方面,中西儿童文学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个人主义和自
由意识,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精神。
而中方儿童文学则更注重社会集体价值
观念的教育,倡导孩子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
西方儿童
文学中经典的《小王子》强调的是个体精神,而中方儿童文学中的《小红花》强调的则是
集体主义。
中西儿童文学虽有许多异同,但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关注孩子的成长,传承文化,培
养孩子的想象力和价值观念。
而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也正是因为其所倡导的不同文化特点和
教育理念而得以体现。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之处。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特色。
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是以儿童为受众对象的文学形式,都以儿童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
但两者的表现手法和内容取向存在差异。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故事情节常常以奇幻、神秘的元素作为基础,通过冒险、探索的方式,让儿童参与到故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在中方儿童文学中,注重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
故事情节常常以家庭琐事、学校生活等为主题,通过展示家庭、师生关系的亲切和融洽,使儿童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和努力奋进。
在文学形式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不同之处。
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故事情节的把握和表达,使用较为直接的叙述方式。
并且在文字和图片的运用上更加多样化,通过图画、插图等形式增强儿童的阅读兴趣。
而中方儿童文学更注重故事的渗透和情感的表达,讲究用简洁、丰富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情感的铺陈,引导儿童产生共鸣和思考。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题材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开放多样,题材涉及奇幻、科幻、悬疑、冒险等多个领域。
而中方儿童文学更注重传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倾向于用幽默的方式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而中方儿童文学强调教育性、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方儿童文学在叙事方式上更注重继承传统文学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常常使用象征、对比、意象等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中西方儿童文学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之处。
通过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两者的特点和差异,有助于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传播。
也可以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是以儿童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为主题,通过描述儿童的神态、语言、行为来表现儿童的生活、生活方式、生命观念和情感体验,反映出人类社会动态和文化内涵,揭示出儿童成长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中西方儿童文学有许多异同点,下面将分别进行描述。
一、儿童文学的共同性首先,中西方儿童文学相同之处在于共同追求传递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中西方都要求作品通过儿童和成人的阅读,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为其带来欣赏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乐趣,并以此进一步加强对人性、自然、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因此,不论是中西方的儿童文学,都注重对儿童的人文关怀、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成长的伦理意义。
同时,中西方儿童文学都使用了许多相同的手法,包括儿童语言、童话、寓言、诗歌、漫画等。
其次,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风格、宗教文化、人性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风格迥异,中方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的描绘与高度文化融合,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加着重于神秘奇幻的故事情节以及对儿童情感体验的探究。
例如,西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阿拉丁神灯》等都有着神秘奇幻的氛围,而中国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三字经》则是以叙述人物、事件、现象为主,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宗教文化在中西方儿童文学中也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儿童文学中基督宗教、犹太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元素运用较为广泛,相比而言,中国儿童文学中宗教文化的表现相对较少。
此外,中西方儿童文学对待人性问题和社会价值观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强调个人价值和权利,强调宽容、自由、平等、和谐、理性、思考与创造的人性观念,而中国儿童文学则更加强调的是整体、集体价值观和贡献观,注重传统文化、家庭和传统道德的倡导。
总结:中西方儿童文学具有共同性,但又存在较大差异性。
中西方在儿童文学表现风格、宗教文化、人性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方面相较明显。
尽管如此,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注重对儿童和成人受众价值观的传递,致力于带给儿童一份健康正面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启迪。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儿童文学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不同。
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事类型中西儿童文学故事类型存在明显的区别。
西方儿童文学故事类型包括科幻、神话、奇幻、惊险、推理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故事往往注重创造出神秘奇幻的场景和情节,通过想象力和幻想世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而中国儿童文学故事类型以寓言、神话、民间传说、战争、校园、成长等为主,这些故事往往以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为素材,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描述帮助孩子理解人生和社会现象,具有教育和启迪性质。
二、文化表现中西儿童文学文化表现也有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注重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故事中教育孩子独立思考、勇敢探索、自我实现。
而中国儿童文学强调家庭观念、孝道、尊师、爱国等传统文化价值观,故事中强调学习、成长、懂礼貌、做好事等正面价值观。
三、范畴类别中西儿童文学作品类别也有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涵盖了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童话、普及性读物、文化传承类读物等多个范畴。
而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则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较少涉及青少年文学、小说、漫画等多个领域。
在主题呈现上,中西儿童文学主题多样,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包括科幻、奇幻、惊险、推理、历史、探索等主题,中国儿童文学更多的是表现成长、友情、家庭等主题。
四、文学形式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学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创新,尤其在形式创新上更为突出,如通过数字媒体等方式让儿童体验阅读的新方式,中国儿童文学则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故事性和艺术性协调统一,在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
总之,中西儿童文学在故事类型、文化表现、范畴类别、文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中西文化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差异,也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西儿童文学异同》这一话题涉及中西两种文学传统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化、语言、风格、主题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
一、文化背景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作为各自文化传统的产物,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化传统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文学注重表达个人内心感受,强调独立性和自由精神,因此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更多关注于孩子的成长、自我探索和对世界的认识。
比如西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以及《哈利·波特》系列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孩子为主人公,通过他们的视角讲述成长故事。
而中国儿童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强调家庭、集体和社会关系,因此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注重于灌输传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童年》、《儿童文学故事集》等作品,大多以传统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为素材,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化背景方面主要差异在于西方注重个体情感和独立性,中国则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性。
二、语言和风格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在语言和风格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不同语言特点的影响。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追求文字的美感和丰富性,因此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多采用生动活泼的形象描写和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小王子》中的幽默语言以及《哈利·波特》中的奇幻风格都是典型代表。
而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则更注重于文字的含蓄和深刻,追求情感的传达和价值的体现,因此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多使用典型的中国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典故、典型等,如《童年》中的成语故事以及《儿童文学故事集》中的民间传说都是典型代表。
中西儿童文学在语言和风格方面主要差异在于西方追求文字的生动和形象性,中国则强调文字的含蓄和深刻性。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表现形式。
中西儿童文学在题材、风格、创作手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都致力于满足儿童的文学需求,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审美和道德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文学的概念、传统、特点、题材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之处。
一、概念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概念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中西儿童文学概念的内涵有所不同。
在中国,儿童文学通常指的是面向儿童读者的文学作品,主题和内容都是以儿童的成长、教育为中心,以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概念更加广泛,既包括面向儿童读者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关于儿童的文学研究和批评。
中西儿童文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相对较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启蒙教育为主要目的。
而西方的儿童文学发展较早,一直以来受到重视和支持,既有着丰富的传统,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的传统在主题、风格和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在主题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主题以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主题更加多元化,包括魔幻、冒险、奇幻等类型,以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在风格和形式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作品多以叙事为主,注重情节的发展和教育的功能;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仅有散文、诗歌、寓言等形式,还有图画书、动画片等多种表现形式。
三、特点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的特点在内容、风格和语言表达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在内容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作品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为背景,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作品内容更加注重想象力和幻想,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味。
在风格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作品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教育的功能,语言更加朴实和真挚;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作品更加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表现的多样性,语言更加生动和活泼。
四、题材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在题材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摘要:对于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文学界多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风貌、创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并侧重从文化传统角度指出造成这一系列差别的原因。
但研究领域只局限在儿童文学中的叙事文体方面,其他体裁如儿童诗歌和寓言等则鲜有问津。
并且,多数作家在评论时只注重对原因的分析,很少指出突破局限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中西儿童教学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儿童文学有着迥异的历史演进历程。
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发现并确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纪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又对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所以在欧洲,产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
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的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其理论起点较高。
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种种原因,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并不是那么显著,作品的风貌也与西方儿童文学有着鲜明的差异。
对此,诸多评论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并深入探寻了个中原因。
一
中西儿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方面的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很多评论者在他们的文章中罗列了诸多区别。
在宏观方面,王黎君在《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1]中指出,西方童话重娱乐和游戏精神,而中国童话则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说教气较重。
同样指出这一弊端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2]。
但他在该文中补充道,即使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些作品,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外传》,在天花乱坠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摆脱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
同样针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杜隽在《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3]中的总结则更加全面。
除上述区别之外,他还认为,西方童话中的环境被虚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扬。
比较而言,汤锐的论述最为全面也更为深刻。
他在《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传统伦理的宣扬,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空间中,道德评价与伦理启蒙往往并不重要,而侧重于鲜明的人本、哲学观念的表现;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群体意识及规范意识的灌输,而对于西方儿童文学来说,个体性的原则显然是占了上风的;在审美标准和美学风貌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突出“和谐”与“平衡”的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则充满了个性解放的鲜明特色。
在微观方面,冯昀的《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5],从狐狸这一经典儿童文学形象着手,以小见大,得出了与王黎君类似的结论:西方的儿童文学标榜快乐原则,
徜徉一种人文的精神;而中国的儿童文学则看重“载道”、“树人”的使命感和重视精神教化的功能。
金莉莉的《一个童话叙事模式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6]从叙述主体的叙述控制权的差异来表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童话教育功能的重视:《稻草人》的叙述主体显而易见,作者使用了全知视角,并且直接忽略了稻草人的叙述视角,控制力非常强;而《快乐王子》则不然。
李红叶在《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7]中,通过中外两位儿童文学作家的比较,得出结论:安徒生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更多地是属于文体层面的影响,而非童话精神的渗透。
孙大公的《大千世界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8],从中西不同的动物观出发,认为在西方童话中,动物与人始终保持着各自独立的个性,且两者的关系处于对等状态;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动物往往充当纯粹的配角或陪衬式的角色,两者处在依从关系中。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一些富有民主思想的价值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反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作品。
二
在对中西儿童文学艺术面貌的差别进行原因探析时,评论者多数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着手找出答案。
而文化传统中,又侧重从宗教、神话、道德伦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杜隽指出,早熟的中国文化,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家为本的传统,中国文化对功利性的强调,以及儒家“教重于乐”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风貌,导致“五四”之前中国的童话作品寥寥无几。
但同时他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与西方儿童文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点,有的作品摆脱了一贯的说教风气,把教育与幻想结合在一起,还吸收进了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表现方法上,新时期童话中的幻想存在着放射型幻想和内倾情感体验型幻想两种类型。
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9],陈虹的《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10],等等。
对于造成差异的原因,各个评论者的结论大同小异,其中王松鹤的《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演进》[11]角度较新。
在该文中,他从中西儿童文学各自的演进历程角度出发,解释了造成差异的原因:西方对儿童的发现很早,加上拥有诸多进步的儿童观,所以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中国儿童文学的兴起却较之西方晚得多,儿童的精神世界被长久冷落,所以即使产生了儿童文学,也因封建传统积习较深而陷入创作困境。
此外,朱自强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12]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儿童文学自发轫之始到新时期对西方(包括前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借鉴的历程及其创作的得失,并指出,中国内忧外患的沉重现实使得从西方引进的进步的儿童观得不到生长的土壤,“它(中国儿童文学)的悲剧命运起因于它的生不逢时的超前性”。
这一观点突破了一味从传统
文化积习中寻找根源的局限,指出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错位的另一原因,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不景气也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多数作者只论述了中西儿童的差异及其原因,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有人能予以解答。
朱自强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13]便是例外。
在该文中,他为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三驾马车”:以儿童哲学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根基,以丰富的感性体验为先行,以切实的儿童读书状况为参照。
这三点经验均是西方儿童文学理论得以发展的途径,且可行性较高。
但在指出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作者也清醒地告诫读者,中国儿童文学也要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否则,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理论,便是“东施效颦”,根本不能提升自身的水准。
但此种解决方案对西方童话采取的仍是仰视态度,仍侧重于学习和借鉴。
王小浩的《中西童话的对话——评舒伟教授的〈中西童话研究〉》[14]提出,舒伟教授在《中西童话研究》中探寻了解决困境的另一出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源泉,以试图建立中西童话之间互相沟通与借鉴的平等对话关系。
舒伟认为,许多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山海经》和《西游记》等都含有鲜明的童话因素,这些童话因素足以和世界任何童话作品相媲美。
于是,他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指明了另一改革方向:“努力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善于吸收全世界的优秀营养。
”以充分调动内因和外因的双向发展因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实现中国儿童文学的根本进步。
尽管探寻原因的角度各有不同,但上述论文的研究对象仍只局限于叙事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的其他体裁则关注很少。
黄诗海、郑芷芳合著的《诗歌中的儿童世界——中西诗歌中儿童题材的对比研究》[15]就是例外。
该文选取中西诗学的研究视角,作者认为,英诗以音为主,对词的磁性、结构、事态等都非常严谨,故描述的对象更加直观;而中诗主张天人合一,注重诗歌的“性灵”、“风骨”,注重表现其含蓄内敛的风格。
此外,因作者所处社会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英诗中反映孩童苦难的作品往往以对宗教的信仰结尾,而中诗是现世的,因此慷慨悲歌与愤世嫉俗往往成为历代文人的常规心理及艺术理念。
三
对于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文学界多以叙事型体裁为依托进行比较研究,而忽视了对儿童诗歌、寓言、儿童小说等领域的关注。
的确,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的一大重阵,也是为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文体样式。
但是,在诗歌、寓言、小说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子,值得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黎君.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Vol 19,(2).
[2][9]田华.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杜隽.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Vol 21,(4).
[4]汤锐.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5]冯昀.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比较.安徽文学,2009,(11).
[6]金莉莉.一个童话叙事牧师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浙江学刊,2000,(3).
[7]李红叶.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02,(2).
[8]孙大公.大千世界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10]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江淮论坛,2008,(6).
[11]王松鹤.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演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2).
[12][13]朱自强.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社会科学战线,1996,(1).
[14]王小浩.中西童话的对话——评舒伟教授的《中西童话研究》.
[15]黄诗海,郑芷芳.诗歌中的儿童世界——中西诗歌中儿童题材的对比研究.文教资料,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