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儿童文学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虽然具有一些共通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题材中西儿童文学的题材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儿童文学的题材多为讲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内容,这些内容被视为启蒙故事,旨在向孩子们传递道德和文化。

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更注重实际生活,会涉及到孩子们的生活、学校的友谊、亲情等问题。

此外,在西方儿童文学中也常常涉及科幻、奇幻、冒险、幽默等题材,这些内容在中国儿童文学中却较为少见。

二、受众中西儿童文学的受众有所不同。

中文儿童文学主要是面向中国儿童,尤其是初中以下年龄段的读者。

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广泛,不仅受欧美国家读者的喜欢,而且在全球各地都有不少读者。

在这方面,西方儿童文学具有更强的普及性和影响力。

三、文化差异中西儿童文学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文化气息和特点。

中文儿童文学常常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比如“勤奋”、“诚实”等等。

相比之下,西方的儿童文学可能会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创新力的培养,更关注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

因此,两者在表现方式、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四、表达方式中西儿童文学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所差异,中文儿童文学主要是以故事、童话等方式来进行表达,语言优美富有韵味,常常采用诗歌、歌谣等形式。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中,故事的创作形式更多样化,如漫画、幻灯片、电影等。

在表达方式上,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总之,中西儿童文学在题材、受众、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然而,两种文学形式都是为儿童服务的,都具有启蒙教育的功能。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西儿童文学也将借鉴对方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题材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下面将以1000字的文章详细介绍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强调故事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如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梦游奇遇记》,通过给予主人公一个怪诞奇幻的世界,描绘出儿童面临成长和找寻自我的心路历程。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中,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较大,儿童文学常被用于宣传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如朱自清的《背影》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父爱和亲情。

中西儿童文学的表现方式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题材内容上,中西儿童文学也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通过夸张和幻想的手法,探讨人类的挣扎和成长。

如罗尔德·达尔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揭示了贪婪和自私的危害,引导儿童关注道德问题。

而中国儿童文学则注重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如郑渊洁的《我的天才小兔子》描写了一个普通孩子通过爱心、勇气和智慧实现梦想的故事。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儿童文学都着重强调了儿童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的培养,只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化背景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引导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个人表达,主张儿童权利和自主成长,强调个人创造力的发展。

如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詹姆士与巨桃》以幽默和夸张的方式表达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和对冒险的渴望,鼓励儿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而中国儿童文学较多地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注重教育与启发,以培养儿童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

如童话故事《小红帽》强调了孝顺和谦卑等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在表现方式、题材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异同。

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个人情感和故事性的发展,强调儿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成长。

中国儿童文学则更注重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传递,以教育和启发儿童为主要目的。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对象读者的文学作品。

虽然中西方儿童文学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方儿童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出现了一系列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集、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等。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受到了西方儿童文学的影响。

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得以发展壮大,如莫言的《丰乳肥臀》、谢冕的《波西米亚人》等。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题材内容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常常涉及奇幻、冒险、科幻等元素,以想象力为主导,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等。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描写,以故事讲述、启发思考为主要手法,如郑渊洁的《皮皮鲁传》、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等。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体特点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多样化,既有童话故事,又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形式,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洁明快,适合儿童阅读。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注重意义的传达,有些作品的文体特点较为复杂,语言较为晦涩,需要成年人的解读和引导。

中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对于价值观的传递也有一定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常常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意志和民主等价值观念,如《小王子》中对友情和责任的思考,《傲慢与偏见》中对自尊和平等的探讨。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注重家国情怀和人际关系的教育,如《红楼梦》中对封建家庭和爱情的描写,《四世同堂》中对家族关系和勇气的思考。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历史发展、题材内容、文体特点和价值观传递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文学的特点和作用,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表现形式。

中西儿童文学在题材、风格、创作手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都致力于满足儿童的文学需求,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审美和道德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文学的概念、传统、特点、题材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之处。

一、概念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概念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中西儿童文学概念的内涵有所不同。

在中国,儿童文学通常指的是面向儿童读者的文学作品,主题和内容都是以儿童的成长、教育为中心,以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概念更加广泛,既包括面向儿童读者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关于儿童的文学研究和批评。

中西儿童文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相对较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启蒙教育为主要目的。

而西方的儿童文学发展较早,一直以来受到重视和支持,既有着丰富的传统,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的传统在主题、风格和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在主题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主题以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主题更加多元化,包括魔幻、冒险、奇幻等类型,以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在风格和形式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作品多以叙事为主,注重情节的发展和教育的功能;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仅有散文、诗歌、寓言等形式,还有图画书、动画片等多种表现形式。

三、特点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的特点在内容、风格和语言表达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在内容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作品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为背景,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作品内容更加注重想象力和幻想,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味。

在风格方面,中文儿童文学的作品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教育的功能,语言更加朴实和真挚;而西方儿童文学的作品更加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表现的多样性,语言更加生动和活泼。

四、题材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在题材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也日益频繁起来。

而儿童文学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对于两种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因此,展开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首先,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题材取向方面。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颇具差异。

在中国,儿童文学主要关注于育人教育、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等方面。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多地关注于童话、神话、幻想、科幻等主题,特别是针对“成长”这个主题更是占比极高。

二、文化背景方面。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文化背景也有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厚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流派都对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受到基督教传统文化、人文主义哲学等思想的影响。

这导致两种文化在文化背景、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

三、叙事方式方面。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叙事方式也千差万别。

在中国,儿童文学注重文字与绘画结合的方式,通过文字与图画共同完成故事叙述。

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多地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使得叙述更为客观、冷静,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除了差异,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共通之处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探究人性共通之处。

无论是中西方的儿童文学,都涉及到对人性的探究与呈现。

作家们在尽情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在试图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人性,探讨与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为人类探究人性提供了一些思考。

二、呈现丰富多彩的世界。

中西方儿童文学均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呈现了一个极度独特而且丰富多样的世界,吸引着儿童读者们的眼球,激发其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望。

三、承载着对文化、文学传承的责任。

作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对于文化与文学传承有着特殊的责任。

无论是中西方的儿童文学,都肩负了让儿童读者接触到和感知到各种文化背景的责任。

因此,作家们在创作中往往会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对文学传承的努力。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当代儿童价值观的引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途径。

中西方儿童文学因地域、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创作特点,发掘其内在的文化及情感内涵,促进全球儿童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一、表现形式的差异在表现形式上,中西方儿童文学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以童话、寓言、幽默文学、科幻文学、青少年文学等为代表,其特点是叙事简洁、用词生动、情感真实、符号意味深刻,以奇思妙想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

而中国儿童文学以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儿童诗歌、儿童小说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文学形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寓教于乐,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回环渐进。

二、主题内容的差异在主题内容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作为现代儿童文学的鼻祖,其主题内容多为个体意识、成长历程以及心灵成长。

这些作品通过反映现实生活和利用奇幻想象,引导孩子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和探索,如《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等。

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多地关注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培养,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主题内容以品德修养、家国情怀、学识智慧为主。

三、艺术特色的差异在艺术特色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以细腻的艺术表现和生动的想象力为主要特色,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索,塑造多维度的故事世界,如英国作家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系列。

而中国儿童文学则更注重启发和启示,文笔朴素、语言通俗易懂,以情感交流和情境再现为主要特色,如郑渊洁的《皮皮鲁传奇》系列。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是由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所造成的,同时也是由儿童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反映和载体所导致的。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传统,在风格、题材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下面将分别从中西儿童文学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分析。

相似之处:1. 注重启发和教育中西儿童文学都注重启发和教育,以培养孩子们的品格、知识和审美情趣为目的。

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还是西方的童话故事、寓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寓教于乐,引导孩子们走向健康成长。

2. 色彩丰富的想象力中西儿童文学均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无论是中国的神话传说,还是西方的童话故事,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注重情感表达中西儿童文学都注重情感表达,表现出对孩子们纯真、天真的关怀和热爱。

情感的表达是中西儿童文学中最为相似的地方,都在情感上给予了儿童应有的关爱和温暖。

差异之处:1. 文学题材的不同中西儿童文学在题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儿童文学以寓言、童话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体裁,而西方儿童文学则以童话、奇幻故事、现代故事为主要类型,体现了不同文化传统的特点。

2. 故事情节的不同中西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也有所不同。

中国儿童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背景,注重道德教育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而西方儿童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多以奇幻、现实故事为主,注重展现儿童的纯真和天真,以及对世界的好奇。

3. 表达方式的不同中西儿童文学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儿童文学以语言简练、形象生动为主要特点,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寓教于乐;而西方儿童文学则以语言幽默、情节生动为主要特点,注重故事的趣味和幽默感。

中西儿童文学在启发和教育孩子、想象力的展现、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在文学题材、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中西两种文化传统的不同,因此也使得中西儿童文学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方儿童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间的异同之处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学题材、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同时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接下来我们将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进行一番探讨。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常见的题材包括神话传说、奇幻魔法、科幻冒险等,这些题材往往奇幻浪漫,富有想象力,充满了神秘色彩。

而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中,常见的题材则包括孝道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这些题材以教育为主,旨在向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强调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幽默风趣、夸张戏剧、想象丰富等,这些手法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

而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中,表现手法更多地体现了老师的教育功用,故事情节通常紧扣道德教育目的,通过对正面人物的塑造和负面人物的批判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不同。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审美观念更加强调个性发展、人性解放、心灵成长等方面,追求的是个性化和多样化,而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中,审美观念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重要作用,强调的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审美观念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注重儿童的成长成才,无论是西方的成长故事,还是中国的寓言故事,都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西儿童文学都有着开阔的想象力,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

这些共同之处为中西儿童文学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题材、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方儿童文学是世界上两大古老文学体系之一,两者在文学传统、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诸多不同,但又有着一些相通之处。

中西方儿童文学各具特色,十分有趣。

下面将为大家分析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之处。

从历史上来看,中西方的儿童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欧洲,儿童文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儿童开始成为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教育也受到了重视。

尽管在此之前就有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著作,但直到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作品的出现,才奠定了儿童文学这一文学体裁的地位。

而在中国,儿童文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弟子规》、宋代的《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但真正形成完整体系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是20世纪初才开始逐渐出现。

在内容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塑造,故事内容常常是想象丰富、情节跌宕起伏的童话和寓言。

在这些故事中,常常涉及到公主和王子,魔法和英雄,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无限的想象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文学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这些作品以历史典故和古代传说为题材,注重道德教育,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也是中国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材,这些作品给孩子们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价值。

在思想观念上,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西方的儿童文学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如《小红帽》中的女主人公需要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战胜大灰狼,展现了西方文化中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如《孟子》中的“孝顺”思想,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着一些异同。

西方的儿童文学更加倾向于寓教于乐,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的也能够得到人生的启示。

【中外儿童文学的对比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短篇

【中外儿童文学的对比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短篇

【中外儿童文学的对比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短篇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儿童犹如一颗种子,我们应该运用文学的力量去浇灌他们,让每个儿童都能够快乐的成长。

”随着现代人文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儿童培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文学则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由于时代的发展,儿童文学的欣赏阅读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大量国外著名的文学作品开始走向国内,这些对于儿童文学意识的培养意义非凡。

因此,对中外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外文学,价值“渊博深厚”受到东西方社会发展历程的变化影响,国内与国外儿童文学作家的生活环境、人文思想、创作理念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但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的儿童文学,其对于儿童的教育价值,都是值得肯定的。

中外儿童文学为少儿提供了广阔的阅读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价值。

在对比分析中外儿童文学的创作风格时,我们有必要对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予以深刻认知,这样才能彰显出儿童文学的现实价值。

1教育价值。

中外儿童文学主张在阅读作品中净化儿童心灵,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如:安徒生的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之后可教育儿童自小养成怜爱之心,对自己、他人都充满爱心;《丑小鸭》则引导儿童自小树立自己的梦想,并勇于为了这个梦想而努力付出。

在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被文学里的经典人物、百态故事、长短小说等深深吸引,并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为儿童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净化儿童心灵的“良药”。

2艺术价值。

受思维观念的影响,在早期采取的教学方案过程中,很多儿童对于理论知识没有具体的概念。

若在教育时只凭抽象的语言来描述,则很难让儿童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叶圣陶的《稻草人》寓意着生活中默默无闻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人文精神,象征着人文艺术美感。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事物都能把理论知识形象化,让儿童体会到文学作品带来的艺术价值。

3思想价值。

因中外文学作者在写作文学时,其本意都是为了能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呈现出来,因此在作品中,许多思想观念都得到了深刻的诠释:有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有的则流露出真挚的做人道理;有的则显现出对美好世界的憧憬等,这些不同的思想观念,让儿童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是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学类型。

虽然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内容、表现手法以及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孩子们接触文化的入门级读物,具有大量的共性和互补性。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文字表现、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展现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一、故事主题中西儿童文学的故事主题有所不同。

中式儿童文学以教育为主,借助讲师傅、根治巨蟒、孙悟空等角色塑造英雄形象,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亲、尊师、诚信等价值观念。

《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等作品讲述的则是一些中式民间传说。

这些故事通过语言、场景、俗语等方式描绘出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某些特征。

西方儿童文学的故事主题则以幻想、冒险和探索为重点,推崇积极进取、勇敢坚韧、乐观进取等价值观念。

如《爱丽丝梦游仙境》、《小王子》、《哈利波特》等经典作品,通过独特的幻想题材、奇异的场景、极具个性的角色、流畅的语言与美丽的插图等方式吸引读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二、文字表现中西儿童文学的文字表现也有所不同。

中式儿童文学注重语言生动、极具情感色彩的表现,用平易近人且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给读者。

如《聊斋志异》中的“左衽南鲍北鲍,莫血,莫血”,与《小兔子乖乖》中的“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等。

语言精炼、富有韵味,使人意犹未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内涵。

西方儿童文学的文字表现则在表现手法上更为多样化。

如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一书中,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将幻想置于现实中,以此来解救现实,引导孩子们开阔思维,提高想象力。

笔者在阅读《小王子》时感受到,作者圣·埃克苏佩里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各种情景以及奇妙无比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孩子心灵和世界的呼唤。

三、文化内涵中西儿童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

中式儿童文学寄托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比较典型的有《三字经》、《百家姓》等,这些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仁义道德、礼仪尚德等特征。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往往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文化特色。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引言儿童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儿童文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还可以感受到儿童成长时期的喜怒哀乐。

中西方的儿童文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一、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1.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起源中西方儿童文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但两者的发展轨迹却有所不同。

在西方,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追溯至18世纪的《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的童话作品,而在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追溯至《童谣》、《童书》等。

古代希腊的寓言故事也为西方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传统的影响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西方,基督教的价值观和神话故事对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也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价值观念。

二、题材和风格1. 题材的多样性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题材都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童话、寓言、神话、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想象和奇幻,常常以奇幻的风格和情节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加注重现实和教育,常常以教育和寓言的形式呈现。

2. 文学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学风格上也各具特色。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情节的设置和角色的形象塑造,喜欢利用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吸引儿童的注意,而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的是情感的抒发和道德的教育,更加强调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育和价值观1. 教育的目的儿童文学在中西方都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但两者在教育目的上各有侧重。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2. 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价值观念上也有所差异。

在西方,儿童文学往往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鼓励儿童追求自由和幸福;而在中国,儿童文学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孝道和责任感。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儿童文学是一种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和乐趣,同时也能够传递道德观念、教育知识和引导情感发展。

而中西方的儿童文学在文学体裁、文学思想和文学形式上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本文将对中西方儿童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它们之间的文学特点和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学体裁上存在着不同。

西方的儿童文学以童话、寓言、神话等为主要体裁,这些作品以幻想为基础,充满了神秘与奇幻的元素,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这些作品引导孩子进入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则更加注重启迪性和启示性,以童谣、童诗和寓言为主要体裁,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作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通过故事情节和寓言形式,向孩子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学思想上也有着不同。

西方的儿童文学强调个性的成长和独立性的培养,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例如《小王子》中的小王子在星球上遇到的各种人生困境,以及《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在对抗黑魔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强调孩子们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勤奋学习、艰苦奋斗,例如《小猪佩奇》中的小猪佩奇在各种困难中坚强地面对、努力克服,展现出了坚毅、勇敢的品质。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文学形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的儿童文学更加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情节的跌宕起伏,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沙尔托的Web》中的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蜘蛛之间的友情故事,以及《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精妙的语言渲染,吸引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而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文字的简洁和清新,以便于孩子们的理解和接受,例如《三只小猪》、《小熊包包》等,这些作品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向孩子们传递知识和情感。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是世界上两大主要儿童文学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叙事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方儿童文学注重教育功能,倾向于灌输知识和道德观念给儿童。

经典作品如《中国的笑声》和《草鞋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加注重娱乐性和想象力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如《彼得兔》和《小王子》更加强调故事情节的魅力和角色的个性塑造。

在题材选择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所不同。

中方儿童文学通常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倾向于真实而严肃的主题,如家庭、友谊和社会责任。

而西方儿童文学更倾向于奇幻和神话故事,如《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

这些作品给予儿童无限的想象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人物塑造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儿童文学通常重视集体主义和集体形象,如《七色花》中的七个朋友,他们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而西方儿童文学更重视个性主义和独特性,如《花园大麻雀》中的主人公萝丝玛丽,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文化背景也有所差异。

中方儿童文学借助传统的文化元素,如神话、民间传说和孝道观念,为儿童灌输优良的文化传统。

而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观和人性探索,如《小王子》中对友情和爱情的探讨。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叙事风格、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方儿童文学强调教育功能和集体主义,注重现实生活的反映;而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娱乐性和个性主义,注重想象力和神话故事。

通过比较中西方儿童文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和独特之处,为儿童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儿童文学体系,中西文化对比,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本文将从故事题材、教育意义、受众特点和传统文化等方面来分析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从故事题材方面来看,中西儿童文学在叙事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很多寓言故事,讲述了很多关于道德品质和人生哲理的故事,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这些作品强调的是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与教育。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则更加侧重于幻想和冒险故事,比如《灰姑娘》、《小王子》等,这些作品多以奇幻故事和冒险故事为主,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勇敢和探索的精神。

中西儿童文学在教育意义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在教育意义上都希望通过故事来启发儿童的思考和内心世界的培养。

在中国,儿童文学更加侧重于道德教育,通过寓言故事来教育儿童懂得礼仪、尊重他人和对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勇气,让儿童在故事中获得启发,明白友爱、勇敢、探索的重要性。

中西儿童文学在受众群体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文化教育,儿童文学作品的受众主要是家长和教师,他们通过故事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受众主要是儿童自己,这也反映了西方注重儿童自主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

中西儿童文学在传统文化的体现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很多儿童文学作品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比如《孔子学而第一》、《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这些作品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在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则更多的表现了西方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两者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方儿童文学有着许多异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文学风格、故事内容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在文学风格方面,中西方儿童文学呈现出明显的区别。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表现细节,
常常使用直观生动的描写手法,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中方儿童文学则偏向于抒情性的叙述,注重心理描写和意境的构建,追求一种超脱现实的
审美境界。

西方儿童文学中的《白雪公主》对镜子的形象描写准确形象,而中方儿童文学
中的《葫芦兄弟》则注重借助葫芦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情感。

在故事内容方面,中西儿童文学也有明显异同。

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现实故事的真实
性和可读性,常常以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成长经历为题材,旨在让孩子在阅读中
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扰,借助故事来寻找解决之道。

而中方儿童文学则更倾向于
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借助神话情节和传统故事来培养孩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在文化价值观念方面,中西儿童文学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个人主义和自
由意识,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精神。

而中方儿童文学则更注重社会集体价值
观念的教育,倡导孩子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

西方儿童
文学中经典的《小王子》强调的是个体精神,而中方儿童文学中的《小红花》强调的则是
集体主义。

中西儿童文学虽有许多异同,但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关注孩子的成长,传承文化,培
养孩子的想象力和价值观念。

而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也正是因为其所倡导的不同文化特点和
教育理念而得以体现。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中西方儿童文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之处。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特色。

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是以儿童为受众对象的文学形式,都以儿童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

但两者的表现手法和内容取向存在差异。

在西方儿童文学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故事情节常常以奇幻、神秘的元素作为基础,通过冒险、探索的方式,让儿童参与到故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在中方儿童文学中,注重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

故事情节常常以家庭琐事、学校生活等为主题,通过展示家庭、师生关系的亲切和融洽,使儿童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和努力奋进。

在文学形式上,中西方儿童文学也有不同之处。

西方儿童文学更注重故事情节的把握和表达,使用较为直接的叙述方式。

并且在文字和图片的运用上更加多样化,通过图画、插图等形式增强儿童的阅读兴趣。

而中方儿童文学更注重故事的渗透和情感的表达,讲究用简洁、丰富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情感的铺陈,引导儿童产生共鸣和思考。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题材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开放多样,题材涉及奇幻、科幻、悬疑、冒险等多个领域。

而中方儿童文学更注重传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倾向于用幽默的方式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而中方儿童文学强调教育性、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方儿童文学在叙事方式上更注重继承传统文学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常常使用象征、对比、意象等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中西方儿童文学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之处。

通过对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两者的特点和差异,有助于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传播。

也可以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是以儿童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为主题,通过描述儿童的神态、语言、行为来表现儿童的生活、生活方式、生命观念和情感体验,反映出人类社会动态和文化内涵,揭示出儿童成长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中西方儿童文学有许多异同点,下面将分别进行描述。

一、儿童文学的共同性首先,中西方儿童文学相同之处在于共同追求传递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中西方都要求作品通过儿童和成人的阅读,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为其带来欣赏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乐趣,并以此进一步加强对人性、自然、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因此,不论是中西方的儿童文学,都注重对儿童的人文关怀、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成长的伦理意义。

同时,中西方儿童文学都使用了许多相同的手法,包括儿童语言、童话、寓言、诗歌、漫画等。

其次,中西方儿童文学在表现风格、宗教文化、人性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风格迥异,中方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的描绘与高度文化融合,而西方儿童文学则更加着重于神秘奇幻的故事情节以及对儿童情感体验的探究。

例如,西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阿拉丁神灯》等都有着神秘奇幻的氛围,而中国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三字经》则是以叙述人物、事件、现象为主,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宗教文化在中西方儿童文学中也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儿童文学中基督宗教、犹太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元素运用较为广泛,相比而言,中国儿童文学中宗教文化的表现相对较少。

此外,中西方儿童文学对待人性问题和社会价值观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更加强调个人价值和权利,强调宽容、自由、平等、和谐、理性、思考与创造的人性观念,而中国儿童文学则更加强调的是整体、集体价值观和贡献观,注重传统文化、家庭和传统道德的倡导。

总结:中西方儿童文学具有共同性,但又存在较大差异性。

中西方在儿童文学表现风格、宗教文化、人性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方面相较明显。

尽管如此,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注重对儿童和成人受众价值观的传递,致力于带给儿童一份健康正面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启迪。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儿童文学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不同。

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事类型中西儿童文学故事类型存在明显的区别。

西方儿童文学故事类型包括科幻、神话、奇幻、惊险、推理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故事往往注重创造出神秘奇幻的场景和情节,通过想象力和幻想世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而中国儿童文学故事类型以寓言、神话、民间传说、战争、校园、成长等为主,这些故事往往以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为素材,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描述帮助孩子理解人生和社会现象,具有教育和启迪性质。

二、文化表现中西儿童文学文化表现也有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注重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故事中教育孩子独立思考、勇敢探索、自我实现。

而中国儿童文学强调家庭观念、孝道、尊师、爱国等传统文化价值观,故事中强调学习、成长、懂礼貌、做好事等正面价值观。

三、范畴类别中西儿童文学作品类别也有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涵盖了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童话、普及性读物、文化传承类读物等多个范畴。

而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则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较少涉及青少年文学、小说、漫画等多个领域。

在主题呈现上,中西儿童文学主题多样,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包括科幻、奇幻、惊险、推理、历史、探索等主题,中国儿童文学更多的是表现成长、友情、家庭等主题。

四、文学形式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学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儿童文学注重创新,尤其在形式创新上更为突出,如通过数字媒体等方式让儿童体验阅读的新方式,中国儿童文学则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故事性和艺术性协调统一,在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

总之,中西儿童文学在故事类型、文化表现、范畴类别、文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反映了中西文化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差异,也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

中西儿童文学异同中西儿童文学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西儿童文学异同》这一话题涉及中西两种文学传统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化、语言、风格、主题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西儿童文学的异同。

一、文化背景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作为各自文化传统的产物,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化传统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文学注重表达个人内心感受,强调独立性和自由精神,因此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更多关注于孩子的成长、自我探索和对世界的认识。

比如西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以及《哈利·波特》系列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孩子为主人公,通过他们的视角讲述成长故事。

而中国儿童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强调家庭、集体和社会关系,因此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注重于灌输传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童年》、《儿童文学故事集》等作品,大多以传统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为素材,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

中西儿童文学在文化背景方面主要差异在于西方注重个体情感和独立性,中国则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性。

二、语言和风格的异同中西儿童文学在语言和风格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不同语言特点的影响。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追求文字的美感和丰富性,因此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多采用生动活泼的形象描写和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小王子》中的幽默语言以及《哈利·波特》中的奇幻风格都是典型代表。

而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则更注重于文字的含蓄和深刻,追求情感的传达和价值的体现,因此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多使用典型的中国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典故、典型等,如《童年》中的成语故事以及《儿童文学故事集》中的民间传说都是典型代表。

中西儿童文学在语言和风格方面主要差异在于西方追求文字的生动和形象性,中国则强调文字的含蓄和深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儿童文学的对比分析摘要儿童文学在我国人文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儿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在现代社会生活里,人们对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对阅读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外,国外的许多文学作品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儿童教学之中,并为儿童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外儿童文学对孩子们的教育作用,并重点对比分析了中外文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中外儿童文学价值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儿童犹如一颗种子,我们应该运用文学的力量去浇灌他们,让每个儿童都能够快乐的成长。

”随着现代人文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儿童培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文学阅读资源则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由于时代的发展,儿童文学的欣赏阅读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大量国外著名的文学作品开始走向国内,这些对于儿童文学意识的培养意义非凡。

因此,对中外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外文学,价值“渊博深厚”受到东西方社会发展历程的变化影响,国内与国外儿童文学作家的生活环境、人文思想、创作理念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但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的儿童文学,其对于儿童的教育价值,都是值得肯定的。

中外儿童文学为少儿提供了广阔的阅读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价值。

在对比分析中外儿童文学的创作风格时,我们有必要对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予以深刻认知,这样才能彰显出儿童文学的现实价值。

1教育价值。

中外儿童文学主张在阅读作品中净化儿童心灵,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如:安徒生的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之后可教育儿童自小养成怜爱之心,对自己、他人都充满爱心;《丑小鸭》则引导儿童自小树立自己的梦想,并勇于为了这个梦想而努力付出。

在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被文学里的经典人物、百态故事、长短小说等深深吸引,并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为儿童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净化儿童心灵的“良药”。

2艺术价值。

受思维观念的影响,在早期采取的教学方案过程中,很多儿童对于理论知识没有具体的概念。

若在教育时只凭抽象的语言来描述,则很难让儿童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叶圣陶的《稻草人》寓意着生活中默默无闻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人文精神,象征着人文艺术美感。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事物都能把理论知识形象化,让儿童体会到文学作品带来的艺术价值。

3思想价值。

因中外文学作者在写作文学时,其本意都是为了能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呈现出来,因此在作品中,许多思想观念都得到了深刻的诠释:有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有的则流露出真挚的做人道理;有的则显现出对美好世界的憧憬等,这些不同的思想观念,让儿童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伊索寓言》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通过形形色色的小故事来指点儿童去思考社会事物,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4哲学价值。

儿童文学多数是由各种长短不一的小说文章构成,但这些短文并非随意组合而成,其都包含着哲学道理的内容。

中国教育主张“礼义廉耻”的人文观念,而国外则倡导“独立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正确的文学价值都会不断启发儿童从科学、实际、合理的角度去看待人生事物。

二创作思路,风格“各领风骚”中国的儿童文学主张运用美好的事物来展露人们内心的理想世界,注重人文美、心灵美、生活美,这类积极向上的创作思路能过为儿童创造其心中向往的生活境界。

中国文学主张一个原则,即“只要是文学都应该是美好的,没有这种美化元素,则文学将失去了本质意义。

”在儿童文学创作阶段,作者往往会把自己的创作思想模拟一次,透过另一个方向来审视自己的创作是否符合现代社会人文思想的需要,能否发挥出理想的文化精神,这也是中外文学的一大创新突破。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则更加赞同:“美感的力量等于与思想的力量,儿童文学的美能够引导儿童的思想意识转变。

”因而,在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其竭尽全力地去浇灌培育着儿童的心灵,运用美学来熏陶儿童的内心世界。

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里强调:“儿童文学创作应该以美为主题,其应该像晶球宝玉一般清明透彻。

”而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其国家发展演变则经历了入侵战争、王位争夺、人权斗争等历程,在这样社会发展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儿童文学则融合了诸多悲剧性故事,作品中的主人公则大多数要经历不平常的生活经验,承受着来自旧社会的各方压迫。

但这种文学创作风格往往更让人容易动情,特别是对心灵产生冲击后再阐述更多的文学道理,其最终呈现在儿童面前的依旧是浓浓的艺术美感。

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等,虽然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以悲惨的结局而收场,但其给儿童内心带来的波澜起伏也是一种艺术美感的享受。

”国内、国外两种儿童文学在审美享受上,虽然坚持了不同的创作风格,但却各显“风骚”,为儿童创造了丰富的艺术体会。

三人物形象,手法“匠心独运”文学作品常常都会涉及到不同的人物形象,而受到各种创作环境的限制,作者只能借助于一些生活事物呈现出创作意境中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儿童文学,在“形象塑造”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在文学作品里运用到的“拟人化”手法基本上都是结合了“动物”的形象,利用对动物行为的描述而把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示出来。

此种文学作品具有匠心独运的创作魅力,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与文学的距离更加接近了。

儿童都是充满好奇心理的,在儿童们的大脑世界里,对于动物的印象则是最为深刻的,而大多数国内外儿童文学创作者都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儿童心理。

纵观大量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其通常都把主人公形象寄托在动物形象上,从而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思想理念得以形象化的表达出来。

在文学作品中,则根据不同的动物特性来对人物进行划分,如:好与坏、善与恶、真与假、丑与美等等,都可以寄托于不同的动物来揭露出人物的真善美。

在中国儿童文学中,如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冰心的《小橘灯》,贺宜的《小公鸡历险记》,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金近的《狐狸打猎人的故事》等等,诸多经典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是通过描述动物或相关的小事物来显现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即“寄情于物”。

而在国外儿童文学中,通过动物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较为著名的作品包括: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中的蛇,克雷洛夫寓言《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的狼、《孩子和鳄鱼》中的鳄鱼等。

动物在作品里被赋予了新的形象和性格:蛇,阴险毒辣;狼,凶猛残忍;狐狸,较好奸诈;通过运用拟人的手段来衬托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用儿童文学给儿童带来深刻的体会。

四情感元素,美学“独树一帜”马克思说过:“情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美学的元素,人都是在情感美学中形成的动物。

”人是最为感性的高级动物,情感则成为了人具有的独特属性。

儿童虽然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发育尚未成熟,但也会受到外界情感的影响,对外界流露出最原始的情感变化。

“情感美学”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灵魂,没有情感的滋润,文学创作必将暗淡无光。

这不仅会影响到儿童品读文学作品的效果,还能削减了整个儿童文学的艺术价值、文学美感。

可以说,情感元素塑造了儿童文学之美,缺乏了情感的文学是无法让儿童的内心世界为之动容,更起不到任何心灵上的刺激作用。

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把情感美学作为了重点内容对待,随意阅读一部儿童文学佳作都能被其中的情感细节深深吸引。

这似乎是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们提前预料到的,他们在心理学上创造出了另一种“文学之美”。

中外儿童文学的情感美学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各自彰显着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色。

中国儿童文学崇尚直接性地表达情感美,如:郑渊洁的作品创造了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这些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其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多姿多彩,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追求也有着不同的情感观念。

中国儿童文学提倡的是一种“直接表现”的形式,通过作品中的文字描述或表情叙述能很快把文学中的人物情感流露出来。

而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则大多主张间接性地彰显情感以展现出美好的艺术效果。

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其情感美学创作采取了间接性的描述手法。

童话首先让阅读者体会到皇帝的虚假美,对这类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给予嘲笑讽刺,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旧社会下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之情,为儿童描述了真实的社会面貌,渲染了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无论是中国儿童文学对情感的真实流露,还是国外儿童文学里的含蓄表达,其展现在儿童面前的都是一种能激发心灵效应的“文学魅力”。

五古典文学,哲理“耐人寻味”与现代文学相比,古典文学似乎更蕴含了几分哲理,带给儿童们的是无尽遐想的空间。

除了对中外“儿童文学”进行对比外,我们也可通过“古典文学”来了解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差异。

而其中透过古典文学看待人生哲理也是一件被津津乐道的趋势,给人留下了前所未有的深思与体会,让后人不禁为中外古典文学的百态哲理所折服。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其涉及到了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体裁。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文思想的转变,早期传统的儿童文学也不再局限于“儿童类”的文学作品。

为了能更上一个层次,很多家庭的早期教育都开始向儿童提供经典的古典文学佳作,以此来培养儿童们的阅读爱好。

从我国与国外的古典文学角度分析,很多名人佳作可以让儿童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道理,在不断思考与体会的过程中感悟哲学带来的奥妙之处。

如:《三国演义》呈现出了战国时期的残酷纷争;《水浒传》展现的则是英雄好汉们的盖世豪情;《西游记》颇具浪漫的文字描述了一个虚实并合的世界;《红楼梦》给人留下了千古遗憾的悲惨爱情。

可以说,每部名著都是“读不完”的人生,它们向儿童们展现出了不同的百态人生,给儿童们创造了“多姿态、多方向、多层次”的哲学空间。

而提到国外西方文学,则不得不提“莎士比亚”,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文学创作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戏剧性的文学作品,其和中国的古典文学一样也创造了许多值得回味的哲学道理。

如:《李尔王》中,年事已高的李尔王因一时固执,把所有的权力和国土授予了富于心计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最终导致李尔王变为沦落街头的高级乞丐。

而当真对他好的小女儿考黛丽亚受害后,李尔王精神崩溃,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这极度矛盾剧情的变化不仅体现了社会现实,同时也引导儿童们在“做人、做事”上必须谨慎对待,坚持从客观的立场去看待身边的人或事,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六结语中外儿童文学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尽管两种文学源自不同国度的创作,但文学作品在创作风格、形象塑造、情感美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或相近之处。

对两种儿童文学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儿童人文理念的培养,对于儿童漫长的人生之路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