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合集下载

部编语文九上课文《岳阳楼记》详解+练习全

部编语文九上课文《岳阳楼记》详解+练习全

部编语文九上课文《岳阳楼记》详解+练习全《岳阳楼记》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相关资料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

滕子京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

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借题发挥,写出自己所推崇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翻译课文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注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做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通,顺利。

和,和乐。

具:同“俱”,全、皆。

旧制:旧时的规模。

属:同“嘱”,嘱托。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注释胜状:胜景、好景色。

汤汤:水流大而急。

涯:边。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晚阴晴变化,景象变化多端。

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

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文学风格
他的作品以文辞优美、意境深远 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创作背景
《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时所作,当时他 被贬官至岳州,心情郁闷,于是借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湖面广阔,景色秀丽,四季景 色各异,特别是在雨季和旱季,景色更是变幻莫测。
作品影响
《岳阳楼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它在中 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岳阳楼记》对后世的启示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 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02
《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在文中展现了自己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他强调要不断努力,追求 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人生哲理之思
人生哲理之思
作者范仲淹在文中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在文中展现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强调要保持平常客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中间写景叙事
主体部分通过描绘岳阳楼 的景色和相关事件,展现 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结尾抒情议论
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使文章结构紧凑、逻辑 清晰。
修辞手法与语言风格
修辞手法
掌握《岳阳楼记》中运用的比喻、拟 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 果。
语言风格
分析《岳阳楼记》的语言特点,如简 练、生动、形象等,体会作者的表达 技巧和艺术风格。
04

岳阳楼记-背景材料及翻译

岳阳楼记-背景材料及翻译

岳阳楼记——范仲淹一、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而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

谪守巴陵郡的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三、原文岳阳楼记[1]庆历四年[2]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

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具[6]兴,乃[7]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8],刻唐贤[9]今人诗赋于其上;属[10]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11]巴陵胜状[12],在洞庭一湖。

衔[13]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14],横[15]无际涯[16];朝晖[17]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8]也,前人之述备[19]矣。

然则[20]北通巫峡,南极[21]潇湘[22],迁客骚人[23],多会于此,览物之情[24],得无异乎[25]?若夫霪雨霏霏[26],连月不开[27];阴[28]风怒号,浊浪排空[29];日星隐耀[30],山岳潜形[3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32];薄暮[33]冥冥[34],虎啸猿啼。

2023年文言文中考一轮复习课课过关练第一篇《岳阳楼记》学案(解析版)

2023年文言文中考一轮复习课课过关练第一篇《岳阳楼记》学案(解析版)

第一篇——岳阳楼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文体常识。

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写作背景《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四、内容概括。

课文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二段,概括描写由岳阳楼、洞庭湖的景色并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

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五、字音字形滕(ténɡ)谪(zhé)守日星隐曜(yào)浩浩汤汤(shānɡ)淫(yín)雨薄雾冥冥(bó mínɡ)偕(xié)樯倾楫摧(qiánɡ jí)岸芷(zhǐ)皓(hào )月汀(tīng)兰心旷神怡(yí)宠辱xié(偕)忘朝huī(晖)属(zhǔ )予作文六、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岳阳楼记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范仲淹一、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四年,滕子京徙岳州。

他只用一年时间,就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并于庆历五年重修岳阳楼。

待楼修成,致书范仲淹(即为《与范经略求记书》一文)写一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知道滕子京自贬谪到巴陵为知州后,神态言词中常怀愤恨不平之气,恐其这样下去会惹祸,正好滕子京来信请求撰写记,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写了这样几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除了自抒怀抱之外,实在也是藉此规劝老友。

三、国学常识四、课文深究(一)关于岳阳楼的种种(二)请写出本课中各修辞之例句(三)本文第四段的景物描摹,层次相当分明,分析如下:六、形音义比较(一)字义比较(二)字形辨析七、修辞举隅(一)互文定义:上文省略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略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互补相合见义,使语言简洁凝鍊,语意含蓄丰富,也称“互文见义”。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和己而喜或悲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雄兔和雌兔的脚、眼都扑朔迷离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经•蓼莪)→父母兮生鞠我,即父和母都生我、鞠我4.泉香而酒洌(欧阳脩•醉翁亭记)→泉和酒都香而洌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6.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都下马,都上船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受任并奉命于败军和危难之时(二)对偶定义:语文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句法相称,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

例句:1.衔远山,吞长江。

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三)映衬定义:在语文中,把两种不同,特别是相反的观念或事实,对列起来,两相比较,从而使语气增强,使意义明显。

映衬的修辞方式分为两类:1.反衬:对于一种事物,用恰恰与这种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相反的观点,加以描写。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引言有句话说得好,“登高望远,若有所思。

”当我们在高楼上俯瞰群山、江河,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聪明才智。

岳阳楼也是如此,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还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分析《岳阳楼记》这一著名作品的艺术价值,来深入探讨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岳阳楼的历史背景• 1.1 岳阳楼的建造背景及目的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市中心的岳阳楼公园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它最早建于三国时期的吴汉时代,后经过多次兴修和重建。

据史料记载,岳阳楼的建造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也起到警示作用。

岳阳楼之所以选择在岳阳城内建造,主要是因为岳阳城位于洞庭湖的南岸,地势险要,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 1.2 岳阳楼的历史沿革岳阳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阳楼经历了多次的兴衰和变迁。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明朝文学家茅盾所撰写的《岳阳楼记》发表后,岳阳楼的名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开。

• 1.3 岳阳楼的文化底蕴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具有观赏和游览功能的建筑物,更是一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岳阳楼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还可以领略到岳阳楼文化的独特魅力。

岳阳楼文化主要有岳阳楼文化、茅盾文化、辛弃疾文化、楼宇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使岳阳楼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 2.1 茅盾作品的艺术价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准确、细腻的语言描写和精湛的艺术手法闻名。

《岳阳楼记》是他在1921年写下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展示了茅盾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

茅盾将岳阳楼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将建筑与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 2.2 作品结构的艺术价值《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内容上,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岳阳楼记》知识点归纳

《岳阳楼记》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

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小勤奋好学,而且怀有远大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

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因常常遭贬。

谥号文正。

文章出处:《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2)就课文内容默写: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⑨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13)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三.思想内容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

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

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

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两记,一则就是《岳阳楼记》,另一则是《偃虹堤记》。

《岳阳楼记》所述内容有实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记》则无迹可寻。

但是在《偃虹堤记》中,范仲淹也同样将偃虹堤描写得具体翔实,相较岳阳楼毫不逊色。

因而,便引发了少数学者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的争议。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有气势。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是进亦忧的进和退的意思

是进亦忧的进和退的意思

是进亦忧的进和退的意思
“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的意思,“退”是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退处江湖”的意思。

“进亦忧,退亦忧”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之情。

《岳阳楼记》简介
写作背景及目的
背景:《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后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并要范仲淹写了这个《岳阳楼记》。

目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好友“不以物喜,以己悲”,言明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琅琅上口,含义深远又易于诵读,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使文章变化多姿,不落板滞。

作者几乎全用骈句写成,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骈句之中穿插散句,使句子长短错落、抑扬变化,使人产生美的感受,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此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以叙事带出景,又由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入议,点明全文中心,这确实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第10课《岳阳楼记》早读背诵资料

第10课《岳阳楼记》早读背诵资料

第10课《岳阳楼记》早读第一课时整理与编写:匡振华早读内容:①熟读课文;②理解并熟悉全文翻译,重点识记课文底下注释。

一、文学常识1.作者及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因滕子京遭诬被贬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故借题发挥,写下此文。

一方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劝慰滕子京与自己共勉。

2.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基础知识盘点(一)字音字形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潜行(q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潇(xiāo)湘属( zhǔ 同“嘱”) 岸芷(zhǐ)汀(tīng)兰衔(xián)远山阴风怒号(háo)樯倾楫摧(qiáng)(二)课文重要注释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北、南: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后)3.忧谗.畏讥谗:名词作动词,被说坏话4.百废.俱兴废: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四)一词多义①政通人和.和乐①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和以②至若春和.景明和暖、和煦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观或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风光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②阴.风怒号阴冷②而或长烟一空.消散(五)古今异义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3.横.无际涯古义:宽阔今义:跟“纵”相对4.去国.怀乡古义:指国都今义:国家5.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风景6.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集合7.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轻微8.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文章9.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古义:景象今义:看(六)成语积累第10课《岳阳楼记》早读第二课时整理与编写:匡振华早读内容:①背诵课文;②识记重点句子的翻译。

范仲淹《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范仲淹《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们二人的深厚友谊与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文章的主题:通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文章结构●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第三层:(最后3句)自喻闲人,表达旷达乐观的襟怀。

(抒情议论)三、重点词语解释1、解衣鱼睡:(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3、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4、遂,于是。

至,到。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于,在。

5、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

空明,清澈透明。

6、藻荇,泛称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7、闲人,清闲的人,本文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8、耳,罢了。

四,课文翻译。

1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进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1/ 1。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

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

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

《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

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

有《范文正公集》。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政绩与忧国忧民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政绩与忧国忧民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政绩与忧国忧民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岳阳楼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写作手法而被人称道。

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在他的一生中陷入困境时写的,它记录了他作为政治家和文化人的历程,同时表达了他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和关怀。

范仲淹以他的政绩和忧国忧民之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国士。

I. 从历史背景探究范仲淹的政绩与忧国忧民之心范仲淹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和文化繁荣的时代。

然而,北宋面临着外敌的威胁和内部不稳定的局势。

范仲淹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成为了一个杰出的官员和学者,他的政绩和忧国忧民之心在当时备受赞赏。

II. 政绩 - 才干超群的官员作为官员,范仲淹具备出众的才干和政治智慧。

他在任官期间,积极推动政府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在他担任岳州知州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举措,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他公正无私的执政风格赢得了民众的尊重和拥护。

A. 经济发展范仲淹重视农业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和经济发展。

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提倡新的种植技术,并修建水利设施来提供灌溉。

通过这些举措,范仲淹成功地提高了农田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B. 社会秩序范仲淹在岳州的任期期间,加强了社会治安的维护。

他加强了警务机构的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加强了对犯罪分子和社会不良行为的打击。

范仲淹的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岳州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III. 忧国忧民之心 - 对国家前途的担忧除了出色的政绩,范仲淹还体现出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刻担忧和忧国忧民之心。

他通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表达了他的想法和感受。

范仲淹在文章中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但他也透露出他的担忧和忧虑。

他观察到了北方的战争和社会动荡,以及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无能。

范仲淹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局势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并感慨万分。

他写道:“父母之邦,如何临之?自古以来,不其病乎?然则病而后能治,治而后能安。

”这句话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状况的认识和思考。

古文阅读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

古文阅读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

古文阅读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鲜明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对岳阳楼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要理解《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就需要回顾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情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岳阳楼的历史背景。

岳阳楼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是一座悬空建筑,始建于东晋时期,历经多次兴废,直至北宋时期得以重建。

岳阳楼半岛环抱东、南、西三面,背靠洞庭湖,形成了壮丽的自然风光。

其地理位置独特,使得岳阳楼成为了历史上的军事要塞和游览胜地。

同时,岳阳楼也是岳阳的标志性建筑,与周边的岳阳城、君山、洞庭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另外,范仲淹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对时事的关注和对国家兴衰的担忧。

这种担忧也体现在《岳阳楼记》中。

范仲淹因忠于国家,多次担任重要的官职,他亲身经历了世态炎凉,见证了北宋政权的衰落。

在他的作品中,不时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回到《岳阳楼记》本身,这篇文章以游览岳阳楼的经历为线索,融入了范仲淹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文章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展示了其宏伟壮丽的景色,同时以此为背景,讲述着一段段历史故事和人物逸事。

范仲淹通过对过去的回顾,让读者反思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凸显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通过丰富的描述和娓娓道来的叙事,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亲临其境般体验岳阳楼的壮美和历史的沧桑。

同时,他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将岳阳楼与人生相联系,以此叩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而作者范仲淹通过对岳阳楼的游览和回忆,以独特的视角叙述了历史和人生的感慨,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于何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于何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于何地九百多年前北宋的大文豪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当代大作家汪曾祺(192O~1997)登临岳阳楼之后,也写下一篇《岳阳楼记》。

前者一直是中学语文的教材,而后者则作为前者的相关文章被多种中学教学资料所选入,拜读汪曾祺的《岳阳楼记》,有一句话定格在眼前:“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记》中对岳阳楼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

”这里的“邓州即今延安”不禁令人疑惑。

首先看延安的历史沿革状况:椐史料记载,夏,今延安市属雍州。

商,属鬼方。

西周,为犬戎与猃狁领土。

春秋时,本境为白翟部族所居。

战国初期,中部和北部属魏,南部属秦,后全部为秦。

秦统一六国(前221)后,本境属上郡。

汉仍为上郡。

北魏,在本区南部设北华州和中部、敷城、义州、乐州四郡,北部设东夏州和遍城、定阳、上郡、朔方四郡,以及夏州的金明郡。

西魏始设延州、敷州、丹州。

隋开皇三年(583),撤遍城、文安、中部、敷城、丹阳、乐州、金明七郡,仍设延州、敷州、丹州。

大业三年(607),废州制,设上郡和延安郡。

隋义宁元年(617),增设丹阳郡。

唐、本区属关内道。

武德元年(618),撤上郡、延安、丹阳三郡,设鄜州、延州、丹州。

武德二年(619),增设坊州。

天宝元年(742),废州制,设延安、洛交、中部、咸宁四郡。

乾元元年(758),又废郡制,复设延州、丹州、坊州、鄜州。

宋,本区属永兴军路,仍设延州,鄜州、坊州、丹州。

宋初,西北部被西夏占据。

收复后,设保安、定边二军。

庆历元年(1041),设鄜延路。

元佑四年(1089)延州升延安府。

金仍设鄜延路,初辖延安府、鄜州、坊州、丹州、绥德州(辖地在今榆林地区)及保安、定边二军。

皇统六年(1146),撤定边军。

大定十一年(1171),降保安军为保安县。

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保安县为保安州。

元置延安路,领鄜州、葭州、绥德州(后二州在今榆林市区)。

《岳阳楼记》中的文学意象与象征意义的解读-教案

《岳阳楼记》中的文学意象与象征意义的解读-教案

《岳阳楼记》中的文学意象与象征意义的解读-教案一、引言1.1《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1.1.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著,成书于公元1046年。

1.1.2该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为重修岳阳楼所作。

1.1.3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1.1.4作为一篇骈文,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岳阳楼记》的文化影响1.2.1《岳阳楼记》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2.2文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该文在东亚文化圈内广泛传播,成为文人墨客竞相效仿的典范。

1.2.4文章中的许多词句,如“浩浩汤汤”、“波澜壮阔”等,成为汉语中的常用成语。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通过对《岳阳楼记》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3.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3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思考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文化自信。

1.3.4通过解读《岳阳楼记》,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意象的运用2.1.1《岳阳楼记》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湖光山色”、“烟波浩渺”等,以描绘岳阳楼周围的壮丽景色。

2.1.2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作者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1.3文中的意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加深了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1.4学生应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这些意象,以及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2象征意义的解读2.2.1《岳阳楼记》中的许多意象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楼”象征着高洁的人格和远大的志向。

2.2.2通过对这些象征意义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主旨。

2.2.3学生应学会如何识别和理解这些象征意义,以及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

2.2.4通过对《岳阳楼记》中象征意义的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岳阳楼记》(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 上册

《岳阳楼记》(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 上册
4.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 答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壮阔;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5.作者写了迁客骚人怎样的览物之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目的:把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表达古仁人(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10.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案: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1.文章第五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议论抒情 作用:点明主旨,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下文“退”,即指“处江湖之远”。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
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当时作者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已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居邓州(今河南省邓县)。

这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系应友人之约而作。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谏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