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后循环+脊髓)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PCI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症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ositionalparoxysmalvertigo,BPPV)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
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二、BPPV的临床类型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
以上3类,均可双侧发病。
三、诊断的BPPV变位检查(1)Dix-Hallpike检查:也称为Barany检查或Nylen-Barany检查,是确定后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检查。
(2)滚转检查(rollmaneuver):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
四、BPPV的眼震特点:可用VNG观察,根据眼震方向确定侧别与类型;没有VNG也可肉眼观察。
BPPV的眼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短潜伏期(一般1~5秒);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眼震有疲劳性)(1)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累半规管为向下耳时出现向下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回到坐位眼震变为向对侧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
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后循环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
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
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
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19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
(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3)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17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髓液循环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第一节 内容概要一、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周围均有三层被膜包裹,从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一)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厚而坚韧,上端附于枕骨大孔,下部末端变细,借终丝附于尾骨。
脊髓蛛网膜:薄而透明。
软脊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在脊髓下端形成终丝,在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起固定脊髓的作用,还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定位标志。
被膜间的间隙: 硬膜外隙:位置: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椎内静脉丛,并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的硬膜外麻醉,即是将药物注入此隙。
硬膜下隙:硬脊髓和脊髓蛛网膜之间。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
终池:为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的扩展部,内有马尾。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
(二)脑的被膜 1.硬脑膜 内层,较坚厚;外层,即颅骨的内骨膜。
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有: 大脑镰:伸入两半球之间 小脑幕:伸入大、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
小脑镰:伸入小脑两半球之间。
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其正中有一小孔有漏斗通过。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上缘。
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
直窦:大脑镰与小脑幕相接处。
横窦:枕骨内面横窦沟内。
乙状窦:位于乙状沟内。
硬脑膜窦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过,而Ⅲ、Ⅳ、Ⅴ1、Ⅴ2对脑神经经窦外侧壁通过。
岩上窦与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
硬脑膜窦内血流方向: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岩下窦海绵窦岩上窦 上矢状窦2.脑蛛网膜 与软脑膜间为蛛网膜下隙,其扩大处为蛛网膜下池,主要有:小脑延髓池:小脑与延髓之间。
脚间池:中脑的两大脑脚之间。
交叉池:视交叉前方。
环池:中脑周围。
桥池:脑桥腹侧。
蛛网膜颗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颗粒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的循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四节 脑屏障
重点提示
掌握:
1.脑和脊髓的3层被膜;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2.大脑动脉环。
熟悉:
1.脑和脊髓的动脉; 2.脑室系统、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了解:
脑和脊髓的静脉
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约125ml左右,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脑脊液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
功能:① 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
② 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③ 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
脑 脊 液 循
侧 室间孔 脑 室
第 三 脑 室
中脑 水管
第 四 脑
外侧孔 正中孔
蛛 网 膜 下
室
隙
蛛网 膜粒
上 矢
状
窦
颈 内 动 脉
环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考题
1.临床上为什么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穿刺? 需经过哪些层次? 2.用箭头表示硬脑膜窦血液回流情况。
二、蛛网膜arachnoid mater
蛛网膜下隙: •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 • 充满脑脊液
• 蛛网膜下腔的扩大部分
蛛网膜下池: • 小脑延髓池
蛛网膜粒
• 终池(临床腰穿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
• 蛛网膜渗入上矢状窦内形成的突起,可滤出脑
脊液
三、软 膜 pia mater
人卫版第七版《系统解剖学》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屏障能使 脑和脊髓免受内、 外环境中各种物 理和化学因素的
影响,从而维持 相对稳定的状态.
血液
-20-
胶质膜
细胞外隙
胶质膜
基膜 血管内皮
练习题
简答: 1 试述脑的动脉供应。 2 试述脑的静脉引流。 3 试述脑脊液循环。 4 试述脑被膜的构成。 名词解释: 海绵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 窦汇、大脑大静脉、大脑镰、小脑幕、鞍膈
直窦
海绵窦 岩下窦
-4-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颈内动脉 视束 垂体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展神经
•经过海绵窦内侧壁的结构: 海绵窦 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 展神经
上颌神经
蝶顶窦
•经过海绵窦外侧壁的结构: 垂体 自上而下 动眼神经 海绵窦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分支(V1) 上颌神经分支(V2) 基底丛
上矢状窦 室间孔 交叉池 脚间池 中脑水管 直窦 大脑大静脉 小脑延髓池 第四脑室正中孔
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震荡、 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 压等作用。
-17-
脑脊液循环途经: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室间孔 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外侧孔、正中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上矢状窦 室间孔 交叉池 脚间池 中脑水管 直窦 大脑大静脉 小脑延髓池 第四脑室正中孔
-21-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Willis环 2、脑脊液循环 3、BBB(血脑屏障) 4、脊髓的动脉供应
-22-
-7-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 脚间池 小脑延髓池 四叠体上池 交叉池 桥池 蛛网膜颗粒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
20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被膜脑和脊髓的表面均有3层被膜包裹,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脑和脊髓借这些被膜受到支持和保护,并通过被膜的血管得到营养。
(一)脊髓的被膜1.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呈囊状包裹脊髓。
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
下部在第2骶椎水平逐渐变细,包裹终丝,末端附于尾骨。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为硬膜外隙epidural space,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
由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边缘与骨膜紧密愈着,故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
此隙略呈负压,内有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在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为潜在的硬膜下隙。
硬脊膜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的被膜相连续。
椎内静脉丛接受椎骨和脊髓的静脉血,汇入椎间静脉,并有小支与椎外静脉丛吻合。
椎间静脉在颈部注入椎静脉,在胸部注入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在腰部注入腰静脉。
因此,椎内静脉丛是上、下腔静脉间的交通途径之一。
椎内静脉丛无静脉瓣,且向上与颅内静脉相通,故腹、盆部的感染或肿瘤细胞偶可不经肺循环而直接扩散或转移至脑内。
2.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的薄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与脑蛛网膜直接延续。
它与软脊膜之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两层间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相连,隙内充满脑脊液。
此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为终池terminal cistern,内有马尾。
故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穿刺(腰椎穿刺),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伤及脊髓。
脊髓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3.软脊膜sPinal Pia mater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并深入脊髓的沟裂中,至脊髓下端形成终丝。
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后者呈齿形,尖端附于硬脊膜上。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脊液循环讲课文档
现在九页,总共四十六页。
小脑幕周围间隙
小脑幕切迹后缘:距四 叠 体 距 离 为 16~30mm , 有 小 脑半球前叶、小脑上蚓、小 脑上动脉和大脑大静脉通过。
小脑幕间隙上方有海 马回钩,当小脑幕切迹疝 时,海马回钩突入间隙内, 引起血管和神经的压迫。
现在十页,总共四十六页。
5、硬脑膜在一些部位内外两层分开构 成硬脑膜窦,内含静脉血
小脑下后动脉呈“S”型 弯曲,先弯向后,在舌咽、 迷走、副神经根丝背侧,上 行至延髓脑桥沟处转折向下, 沿第四脑室底下外侧入小脑 后下面。
现在三十六页,总共四十六页。
全长分为六段:
(1)脑池段:通过脑池的部分 (2)延髓段:在延髓侧方
(3)扁桃体段:为小脑扁桃体内下缘 的部分
(4)髓帆段:沿后髓帆上行的部分 (5)转折段:在第四脑室顶前方转向下
现在三十九页,总共四十六页。
小脑下后动脉的分支: (1)延髓支:分头侧组和尾侧组 (2)小脑支:分为蚓支和半球支
(3)脉络丛支:
现在四十页,总共四十六页。
Wallenberg综合症
现在四十一页,总共四十六页。
大脑动脉环 Willis环
现在四十二页,总共四十六页。
现在四十三页,总共四十六页。
二、脑的静脉
硬脑膜窦的特点: 1、位置固定 2、窦壁无平滑肌
3、窦壁无瓣膜 因以上特点故损伤时 出血难止
现在十一页,总共四十六页。
主要的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现在十二页,总共四十六页。
海绵窦 通过结构 交通
现在十三页,总共四十六页。
海绵窦是位于蝶鞍的两侧的一个不规则的间隙, 内有结缔组织小梁把窦分隔成互相交通的腔,呈海绵 状。
脑血管(后循环+脊髓)[荟萃知识]
前内侧血供: 脊髓前动脉 (I, II, III) 脊髓前动脉和椎动脉 (IV)
前外侧血供: 脊髓前动脉和椎动脉 (I, IV) 脊髓前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 (II, III)
外侧血供: 小脑后下动脉 (I, II, III) 椎动脉 (IV)
后侧血供: 脊髓后动脉 (I, II) 小脑后下动脉 (III, IV)
临床症状
中脑,下丘脑,丘脑,颞枕叶 基底动脉腹侧症状&昏迷起病 ± 四肢瘫痪
桥脑外侧被盖
辨距不良,Horner综合征(同侧),痛温 度觉和Ⅳ颅神经损害(对侧)
构音困难,头痛,眩晕,呕吐,共济失调, 延迟性昏迷
构音困难,共济失调
下桥脑外侧
延髓背外侧
专业精制
辨距不良,横行步态(患侧),共济失调, 构音困难
专业精制
21
共济失调 麻木 吞咽困难 眩晕 恶心-呕吐 构音困难 头痛 复视或视物模糊 声嘶 面部疼痛 呃逆
专业精制
22
MMI病变类型
专业精制
23
基底动脉脑桥支
↙ ↘
专业精制
↑
24
桥脑的供血动脉
长短旁 回回正 旋旋中 支支支
专业精制
25
脑桥支供血区域与综合征
脑桥被盖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
A 上部 B 中部 C 下部
专业精制
28
专业精制
中脑的血供
前中组: 大脑后动脉(11、12) 前外侧组:四叠体动脉、脉络膜 后内侧动脉(11); 四叠体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12) 外侧组: 四叠体动脉(11); 四叠体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大脑后动脉(12) 后侧组: 小脑上动脉、四叠体动脉(11); 四叠体动脉、脉络膜后内侧(29 12)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4. 试述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5.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与海绵窦密切相关的结构有哪些? 6. 箭头示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本章小结
思考题
7. 蛛网膜下池的概念,有哪些?
8.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 9. 大脑中动脉的来源、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一旦中央支破裂出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10. 简述脑静脉的特点以及分布。
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和脊神经根等。软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
膜下隙,含脑脊液。 2.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剥离,当硬脑膜血管损 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各骨紧 密结合,故在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本章小结 3. 硬脑膜的内层褶叠形成若干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脑的被膜模式图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1)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 脑纵裂内。
(2)小脑镰: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3)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大脑 横裂内。其前内缘称幕切迹,与鞍背形成小脑幕裂孔, 有中脑等通过。当小脑幕以上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 时,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形成小脑幕切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3.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的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相连而成。 在蝶鞍之上,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功能意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收纳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收纳基底核、内囊、间脑、脉络丛等静脉血, 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脑及脊髓的血管
脑及脊髓的血管脑血管颈内动脉:行程分四段: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和前床突部。
海绵窦部和前床突部称为虹吸部——动脉硬化好发部位。
主要分支:1、眼动脉:海绵窦处发出。
2、脉络膜前动脉:视束下发出——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1/3、苍白球。
3、后交通动脉:视神经上方发出——⎩⎨⎧核前部、内囊前肢。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上部。
底面、额顶叶上外侧面半球内侧面、部分额叶皮质支:顶枕沟以前的4、大脑中动脉——⎩⎨⎧后肢前部及膝部。
尾状核、豆状核、内囊中央支(豆纹动脉):侧面大部分和岛叶。
皮质支:大脑半球上外 椎动脉:主要分支:1、脊髓前后动脉。
2、小脑下后动脉(最大分支):小脑底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
基底动脉:主要分支:1、小脑下前动脉:基底动脉起始段:小脑下面的前部。
2、迷路动脉(内听动脉):发自基底动脉or 小脑下前动脉——内耳迷路。
3、脑桥动脉——脑桥基底部。
4、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末端——小脑上部。
5、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终末支。
A 、 皮质支——颞叶内侧面和底面、枕叶。
B 、 中央支——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内外侧膝状体。
Willis 环:⎭⎬⎫脉连接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交界处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动脉瘤好发部位。
脑的静脉:1、⎪⎭⎪⎬⎫脑岛内侧面外侧面大脑浅静脉:大脑半球——⎪⎩⎪⎨⎧大脑下静脉深)大脑中静脉(中浅和中大脑上静脉2、大脑深静脉:半球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脉络丛——⎭⎬⎫丘脑纹静脉脉络膜静脉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Gulen)——直窦。
病损及定位:1、颈内动脉主干受累——黑蒙、Horner征、三偏。
2、大脑中动脉受累:A、主干:a、三偏症状。
b、失语症或体像障碍。
c、意识障碍。
B、皮质支:a、上分支:分布眶额部、额部、中央前回、顶叶前部(面部及上肢重于下肢)。
b、下分支:分布颞极、颞叶前中后部及颞枕部(无偏瘫)。
C、深穿支:a、三偏症状,均匀症状。
b、皮质下失语。
脑脊髓的血管被膜脑脊液
上矢状窦
大脑上静脉 上吻合静脉
大脑中 浅静脉
乙状窦
下吻合静脉
大脑下静脉 颈内静脉
大脑中深静脉收集脑岛的血液,与 大脑前静脉和纹状体静脉汇合成基底静 脉,注入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由脉络丛静脉和丘脑纹 静脉在室间孔后上缘合成,向后与对侧 的大脑内静脉汇合成大脑大静脉(Galen 静脉) ,向后注入直窦。
前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后动脉
2.脑的静脉:脑的静脉壁薄无 瓣膜,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两类, 一是收集大脑血液的静脉,二是收集 脑干和小脑血液的静脉。
大脑的静脉分为脑内、外两组, 两组之间相互吻合。
大脑外静脉以大脑外侧沟为界分 为3组:大脑上静脉,收集大脑半球外 侧面和内侧面的血液,注入上矢状窦。 大脑下静脉主要注入横窦和海绵窦。 中组又分为浅、深两组。大脑中浅静 脉收集半球外侧面近外侧沟的静脉, 注入海绵窦。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1.脑的动脉: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 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分布于大脑半 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椎动脉分布于大 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动脉在大脑的分支可分为皮质支 和中央支,前者营养大脑皮质及其深 面的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及 间脑等。
⑴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经 颈动脉管进入颅内。
①大脑镰: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 半球之间,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下 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②小脑幕: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后 外侧缘附于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 缘游离形成幕切迹,与鞍背形成一环形 孔,内有中脑通过。
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 两部。当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 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 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大脑 脚和动眼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供血动脉的来源
第一组:来自锁骨下的椎动脉、颈升 动脉(甲状颈干分支)、颈深动脉和 第一肋间(肋颈干分支)。
第二组:来自主动脉的肋间动脉(711对)和腰动脉(4对)。
第三组:来自髂内动脉的髂腰动脉、 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
脊髓供血动脉特点
平均 6 支前根髓(颈髓1-2,胸髓23,腰骶髓0-1);11-16支后根软膜 动脉
CASE 男,57岁,右侧肢体麻木无力3天入院
共济失调 麻木 吞咽困难 眩晕 恶心-呕吐 构音困难 头痛 复视或视物模糊 声嘶 面部疼痛 呃逆
MMI病变类型
基底动脉脑桥支
↑
↙ ↘
桥脑的供血动脉
长短旁 回回正 旋旋中 支支支
脑桥支供血区域与综合征
脑桥被盖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
脊髓前正中静脉 软膜静脉网 脊髓侧后静脉 脊髓后正中静脉 髓周静脉 沟静脉 前后正中吻合静脉 椎静脉 颈静脉 上腔静脉 肋间静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腰静脉 左肾静脉 下腔静脉 腰升静脉
脊髓血管造影术
【适应症】
(1)临床及脊髓MRI疑有脊髓血管性病变。
(2)部分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脑血管造影阴性者。
(3)了解脊髓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辨距不良,横行步态(患侧),共济失调, 构音困难 Ⅶ,Ⅴ,Ⅷ,Horner综合征,辨距不良 (患侧),痛温觉障碍(对侧) 单纯的前庭症状 眩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延迟性昏 迷 Wallenberg综合征
延髓供血分布
1.椎体束, 2.内侧丘系, 2’.内侧纵束,3.脊髓丘脑束, 4.脊髓三叉束和核团,5.薄束和楔束核,6.孤束核,7.迷走背核 8.舌下神经核,9.下橄榄核,10.小脑下脚,11.前庭核
丘脑的血供
• 结节丘脑动脉:发自PCoA,供应前内侧和前外侧丘脑 • 丘脑穿动脉:发自PCA-P1,供应后内侧丘脑 • 丘脑膝状体动脉:发自PCA-P2,供应腹外侧丘脑、丘
脑枕。 • 脉络膜后动脉:发自PCA-P2,供应丘脑枕、后侧丘脑
、膝状体 • 脉络膜前动脉:发自ICA,供应腹外侧丘脑表面
丘 血管
脉络膜后动脉 丘脑穿动脉 丘脑膝状体动脉 结节丘脑动脉
CASE 1
• 61 yr woman
• sudden onset of un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d in the following 6 hours
• She received thrombolysis (rtPA) within 8 hours and came around right after.
8.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9.脉络膜后外侧 10.颞下前动脉 11.颞下中动脉 12.颞下后动脉 13.胼胝体背侧动 14.顶枕动脉 15.距状沟动脉
CASE
15岁男性反复 头痛2年
Round 1 2011-8-3
Round 2 2012-1-16
Round 3 2012-2-1 (12:50)
Round 4 栓塞PCA(13:30)
前内侧血供: 脊髓前动脉 (I, II, III) 脊髓前动脉和椎动脉 (IV)
前外侧血供: 脊髓前动脉和椎动脉 (I, IV) 脊髓前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 (II, III)
外侧血供: 小脑后下动脉 (I, II, III) 椎动脉 (IV)
后侧血供: 脊髓后动脉 (I, II) 小脑后下动脉 (III, IV)
中脑梗死
动眼神经麻痹
上下视辐辏麻痹
其他
红核
(Claude’s)
椎体束
(Weber’s )
黑质
(Benedict’s)
四叠体+riMLF
(Perinaud’s)
大脑脚幻觉
Peduncular hallucinosis
1. 生动的视幻觉 2. 失眠 3. 傍晚出现 4. 有自知力 5. 无精神异常
riMLF: rostral interstitial nucleus of the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le 内侧纵束头端间质核
(4)脊髓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
(5)脊髓血管病变的复查。
【禁忌症】
(1) 严重出血倾向者。
(2) 麻醉药物或者造影剂过敏者。
(3) 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4) 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猎人头 Cobra
(5) 休克、脑疝、频死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
【操作步骤】
(1)应用5F猎人头导管行双椎动脉、双甲状颈干、双肋颈干造影。
• PE: somnolent, disoriented to time and place, cognition impairment(MMSE=10), vertical gazepalsy, Bilateral Babinski sign(+).
Hale Waihona Puke A stenotic "Artery of Percheron" originated from the left P1 segment with the absence of right P1 segment .
(2) 应用4F Cobra2导管行肋间动脉、腰动脉及髂内动脉造影。
脊髓血管造影检查要求
(1)造影前必须在透视下贴铅号, 明确相应椎体的位置,注意C型 臂一定要回到原位,病人体位仰 卧摆正。 (2)造影必须包括双侧椎动脉、 甲状颈干、肋颈干、各肋间动脉、 腰动脉、双侧髂内动脉及骶正中 动脉。 (3)根动脉的常规注射量是 1ml/s,总量3ml,压力100Psi。髂 内动脉5ml/s,总量15ml,压力 300Psi。
AOP Infarction
• 37 patients with AOP infarction from 2000 to 2009 • 11 patients had MRA or CTA; 2 patients had DSA. • The AOP is visualized with DSA in 1 patient.
• 双侧股动脉置鞘 • 左椎动脉:Hyperform7*7球囊置入左
侧椎动脉平C6横突水平(异物近端), 充盈球囊,造影显示左椎动脉球囊以上 闭塞,行临时阻断
右椎动脉:造影显示右椎动 脉逆向充盈左侧椎动脉,左 侧小脑后下动脉显影良好
• 复查右椎动脉造影:基底动脉及 其分支显影良好,右椎动脉逆向 充盈左侧椎动脉,左侧小脑后下 动脉显影良好
脑脊髓血管解剖与造影
(后循环和脊髓血管)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大脑后循环
• 脑干 (延髓、脑桥、中脑) • 小脑 • 丘脑 • 其它大脑后动脉供应区域
椎动脉
• 椎动脉分支 ⑴ V1,V2段:脊髓支 ⑵ V3段:肌支,神经根 支,脑膜后动脉 ⑶ V4段:肌支 ⑷ V5段: ①脑膜前支 ②脑膜后支 ③脊髓后动脉 ④小脑后下动脉 ⑤脊髓前动脉 ⑥延髓动脉
3 bright spots of our case
1. thrombolysis 2. demonstrated
with DSA 3. absence of
opposite P1
大脑后动脉分支(冠状位)
大脑后动脉(矢状位)
1.中央内侧动脉 2.丘脑穿动脉 3.后交通动脉 4.旁正中动脉 5.短回旋动脉 6.四叠体动脉 7.丘脑膝状体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⑴小脑前下动脉 内听动脉
⑵脑桥支 旁正中动脉 短回旋动脉 长回旋动脉
⑶小脑上动脉 上蚓支 半球支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PICA外侧支 PICA中央支 AICA SCA外侧支 SCA中央支
小脑梗死部位
腹侧(SCA)
背侧中央(mSCA) 腹外侧(ISCA) 中央(AICA)
延髓梗塞
A,延髓内侧梗塞(MMI):椎动脉或脊髓前动脉 B,延髓外侧梗塞(LMI):75%归因于椎动脉闭塞,导致PICA开口处闭塞
病灶局限于PICA少见
延髓外侧梗死 LMI
Wallenberg
延髓梗死
延髓内侧梗死 MMI
Jackson
Déjerine
LMI典型症状和体征
共济失调 麻木 吞咽困难 眩晕 恶心-呕吐 构音困难 头痛 复视或视物模糊 声嘶 面部疼痛 呃逆
第二天头颅MRI
Quiz 哪些血管发生了梗塞?
后颅窝静脉
• 上组:引流至Galen静脉的静脉组
1. 小脑前中央静脉
4. 桥脑中脑前静脉
2. 上蚓静脉
5. 中脑外侧静脉
3. 中脑后静脉
6. 四叠体静脉
• 前组:接受小脑上、下面,桥脑前面、小脑延髓裂、四
脑室侧隐窝。主要引流至岩静脉。
• 后组:将小脑下蚓,小脑半球内侧引流至直窦横窦。最
• 步态共济失调是最常见的首发表现,常 伴眩晕,恶心呕吐(起病1-3天内)
• 急性期可有呕血 • 累及外侧延髓的头端部分,吞咽困难更
明显
• 25%有呃逆,常在起病后一段时间出现 ,几天内缓解
• 同侧面部疼痛,持续性或阵发性,眼睛 周围最明显?
• 仅前3项体征也可见于脑桥外下侧梗塞( AICA或短回旋动脉),同侧声带和咽喉 肌麻痹(疑核受累)有助于定位于延髓 外侧
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 syndrome)
脑桥基底内侧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
旁中央动脉
Foville
桥脑梗死
短回旋动脉
MillardGubler
长回旋动脉
RaymondCestan
QUIZ
桥脑哪个层面的腹侧梗死容易引起进展性的肢体肌 力下降?
A 上部 B 中部 C 下部
重要的是下蚓静脉
小脑静脉系统(矢状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