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观测台站建设规范
观测站管理制度
观测站管理制度一、观测站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科学性原则。
观测站管理制度应以科学为导向,遵循气象观测的科学原则和规范,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法律依据原则。
观测站管理制度应以中国气象法律法规为依据,确保观测站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3. 规范性原则。
观测站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确保观测站工作有序进行。
4. 连续性原则。
观测站管理制度应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保证观测站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创新性原则。
观测站管理制度应鼓励创新思维和方式,推动观测站工作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观测站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观测站设置和建设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站的设置条件和建设标准,明确观测站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观测站的正常运行。
2. 观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仪器设备的采购、安装、维护和保养等管理规定,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3. 观测员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员的选拔、培训、考核和待遇等管理规定,确保观测员的素质和能力。
4. 观测数据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发布等管理规定,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5. 观测站安全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站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观测站工作的安全和稳定。
6. 观测站运行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站的日常运行管理规定,确保观测站的正常运行和服务。
7. 观测站质量管理制度。
规定观测站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确保观测数据的质量。
8. 观测站绩效考核制度。
规定观测站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观测站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观测站管理制度的实施与检查1. 观测站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由观测站站长和相关负责人负责,要求全体观测员严格遵守制度规定,确保观测站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观测站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确保各项规定能够得到全面有效执行。
3. 对观测站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应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动观测站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和提高。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一、引言煤矿是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由于煤矿地下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和环境保护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建立煤矿地表观测站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的建立方案,以提高煤矿的安全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建立目标1.提高煤矿地表环境的监测能力:对煤矿地表的水质、空气质量等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保护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2.加强煤矿地表安全的监测和预警:通过监测地表的地质变形、地震活动等,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风险,以及可能存在的工作面垮落、顶板大废等事故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避免事故发生。
3.优化煤矿生产管理:通过监测地表的气象、水文等环境参数,提前了解天气变化、降雨情况等,为煤矿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建站位置选择1.选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作为建站位置。
2.附近没有明显的环境污染源,且周边地质稳定,无地质灾害风险。
3.尽量选择距离煤矿区域较近的位置,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四、建设方案1.建立全方位监测系统:包括空气质量检测、水质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工作面负荷监测等多个方面的监测系统,以全面了解煤矿地表环境的变化情况。
2.引入自动化设备和远程监控技术:通过自动化设备和远程监控技术,实现对各个监测点位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3.建立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心: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形成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报告,为煤矿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根据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煤矿地表的安全和环境的保护。
五、建设预算1.设备购置费用:包括监测设备、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等,预计约为500万元。
2.建设和改造费用:包括场地租赁、建设、改造等,预计约为300万元。
3.运维费用:包括设备维护、数据处理和分析等,预计每年约为100万元。
地磁观测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背景和依据地磁场是全球性的地球物理基本场之一,地磁台站观测数据在地球科学中有着重要价值,规范化、标准化的台站建设是保证台站产出高品质观测数据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于2004年7月首次发布,对指导地磁固定观测网观测站的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地磁台站的建设和观测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建设周期长、经费要求高的建设模式不适于在二级和三级观测网观测站进行推广,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建设规范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0年2月发布的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地磁观测网》(DB/T 37-2010),确定了地磁观测网分级的技术依据,将固定地磁观测网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固定观测网。
地磁三级固定观测网中单台观测站是十一五背景场项目固定地磁部分的主要建设内容,而台阵观测站是“十五”以来的新事物。
现行DB/T 9-2004《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中的内容仅适用于一级固定观测网观测站的建设,未包括地磁三级固定观测网单台和台阵观测站的建设的有关规定。
在总结国内外地磁台阵建设方式的基础上对现有规范进行修订,增加对地磁三级固定观测网观测站建设的技术要求,对今后此类地磁观测站的建设有指导意义。
本次修订《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DB/T 9-2004)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地磁二级和三级固定观测网观测站的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并根据台站建设的实际需求,增加了观测室内部供电、接地和布线的要求,资料归档的要求以及地磁环境噪声测试方法等。
随着地磁观测技术数字化、现代化的进步和发展,地磁观测的分辨力、采样率、灵敏度都发生了本质上的飞跃,地磁观测对台站建设和台站观测环境上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为适应观测技术发展的要求,构筑地磁观测这一基础性地球物理场观测工作的科学体系,有必要为地磁台站编制标准化的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pdf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pdf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指的是在进行地震观测和监测时,需要满足的一定的技术要求,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场地条件:地震台站应建设在地形高低不大且地质稳定的区域,地表应平整且没有明显的振动源,如交通道路和工厂等。
同时,观测场地应远离人类活动区域和地质灾害发生区域。
2.建筑物结构:地震台站建筑物应该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仪器设备不受损坏,同时也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筑物的结构应符合国家建筑规范中的相关标准。
3.地基条件:地震仪器的观测精度和灵敏度与地基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在建设台站时,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和地震观测需求进行地基勘探和设计,并采用科学的地基加固技术。
4.电力供应:地震台站的观测设备和计算机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
因此,地震台站应建在稳定的电网供电范围内,并配备独立的备用电源,以备发生电力中断时使用。
5.仪器设备:地震仪器传感器和信号处理设备要求高精度和高稳定性。
因此,建设地震台站时应采购高质量的地震观测设备,并进行严格的设备校正和质量控制。
总之,根据以上要求,建设合适的地震台站,能够提高地震灾害预警能力,减轻灾害损失,并对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行为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202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202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地磁勘探技术作为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为了规范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的应用,提高勘探效果和数据质量,编制了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202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2023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技术概述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是基于地球磁场的勘探方法,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获得地下物质的分布信息和地质构造的特征。
高精度磁测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等特点,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测量仪器设备地面高精度磁测仪器设备是进行磁场测量的关键工具,应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仪器设备的选用应根据勘探需求和地质环境确定,并通过严格的校准和检测,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三、观测点布设观测点布设是地面高精度磁测的关键环节,合理的观测点布设将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根据勘探目的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观测点位置,并遵循密度均匀、空间分布合理的原则,确保覆盖到勘探区域的各个地质单元。
四、数据采集与处理地面高精度磁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确保勘探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数据采集时应注意控制观测误差,避免干扰源的影响。
数据处理包括质量控制、滤波处理、插值和解释等过程,应科学、严谨地进行。
五、数据分析与解释利用高精度磁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可以获取地下物质的分布信息和地质构造的特征。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地磁异常分析、谱分析、滤波处理等,解释方法包括地质解释、物理解释、综合解释等。
在数据分析和解释中要充分结合地质背景,提高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地面高精度磁测过程中,质量控制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
应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
为了评价测量数据的质量,应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对数据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提供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
地磁台站相对记录室建设中的质量控制
地磁台站相对记录室建设中的质量控制摘要:地磁相对记录室是一种要求很高的特殊永久性建筑,地磁观测规范中对该类建筑物的磁性要求有明确的严格的规定。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握好每一处细节才能满足仪器的无磁性工作环境[1]。
本文根据崇州地震台地磁相对记录室的建设,介绍在施工进程中的一些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磁台站建设;磁性要求;无磁性工作环境崇州地震台地磁背景场初选地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三郎镇欢喜村十组,地理位置为N30°48′,E103°31′,海拔高度为670米。
台址距成灌高铁路线和成灌高速公路最近点直线距约24公里,距成温邛高速直线距离约22公里,距川西旅游环线直线距2.7公里。
(见图一)三面环山西侧出口200米为县道九龙沟旅游线。
台址周围是散居农家和村委会办公用房。
崇州地震台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台占地面积26.8亩,观测环境好。
台内建有地磁相对记录室、振动台、多功能会议厅、宣教基地、住宿楼等基础设施,是集监测、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地震台站。
目前,台站建有GM4-XL磁通门磁力仪2套、Overhauser磁力仪1套,极低频观测仪ADU-07e等地震观测设备。
崇州地磁台观测用房系中国地震局背景场探测项目四川子项目之一。
中国地震局背景场探测项目依托"十五"数字地震项目的建设基础,旨在优化观测台网布局,填补空白监测区域,提升科学台阵探测能力和活动断层探测能力,建设背景场数据处理系统,初步形成地震背景场探测能力。
1 相对观测用房的地理地质基本情况崇州地震台处在北东向龙门山中南段的前山断裂与山前隐伏断裂带之间,距前山断裂7.5公里、中央断裂的东支即旋口断裂19公里、中央断裂的东支即映秀断裂22公里,彭县—大邑—名山隐伏断裂带在台站约1公里处断续通过。
地貌上,该场地位于邛崃山脉东麓与成都平原西缘过渡地带中的低山-丘陵地区。
场地处的低山丘与坡地有基岩出露,小溪谷地及坡麓的地表有晚第四系洪-坡积物覆盖层,其下为基岩。
山东电磁台站建设
地磁观测室基础的确定
什么样的场地叫“好的场地”?
地磁水平梯度、垂直梯度变化小的场地
胶东磁场梯度大,鲁西磁场梯度小 为什么好的场地建得地磁观测室不合格? 土的磁性问题
渮泽地磁观测室地基处理
材料选择——无磁性、弱磁性
弱磁性的白云岩
炭纤维代替钢筋
观测墩——大理石
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水泥“工序”
1 2 1
2
尚未建设的菏泽地震台
大地电场线路
电 极 坑
电 极
电 极 周 围 的 填 料
外 线 路
辅助测道监视观测是否正常
菏泽大地电场外线路
地 电 场 仪
大地电场
山东电磁台站分布
泰安台1972年10月开始地磁观测
山东电磁台站建设
新十 增五 七期 种间 型对 号九 十个 七台 套站 的进 电行 磁了 观电 测磁 仪改 器造 。工 作 ,
1998年以前模拟观测,每天1个观 测量,“九五”开始数字化资料,产出 整点和分钟值,现在地磁的相对记录仪 已有秒值记录(刚开始,还没用上), 信息量从1——1440——84400倍。
一 地磁台站的建设
地磁观测室的建设
场地堪选 精选建设材料 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合格地磁观测室
场地堪选
在周边环境符合地磁观测规范的前提下,做地磁 场梯度测量 一 场地水平方向的测量 1粗选:对于大面积区域可测距间隔10米 选择相对稳定,变化小的区域作为未来地磁观测室场 地。 2精选:测量间隔1米(每米地磁场的变化) 二 场地垂直方向的测量 地磁场垂直梯度的确定
“层层控制”
建一层测一次
安丘地磁(FHD)观测室
大核旋(FHD)探头及线圈Fຫໍສະໝຸດ H二 地电台站的建设
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
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1. 简介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矿地表观测站的建立和运营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表观测站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评估煤矿地表的稳定性,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
本方案将针对煤矿地表观测站的建立进行详细介绍,包括选址、设备购置、数据管理等方面。
2. 选址地表观测站的选址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地理位置:选址应尽量靠近煤矿,以减少数据传输和设备维护的成本。
同时还要考虑周边地质结构和地表稳定性,避免选址在潜在危险区域。
- 通信条件:选址应有良好的通信条件,以确保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共享。
可以选择靠近通信基站的地点,或者考虑搭建专用的通信设施。
- 交通便利:选址应靠近主要交通干道,以方便设备和人员的进出。
同时,还要保证选址周边有足够的停车和维修设施。
3. 设备购置地表观测站的设备购置应根据监测需要进行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位移监测设备:可以选择GPS、GNSS、全站仪等设备,用于监测地表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设备选购时应考虑其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 应力监测设备:可以选择倾斜仪、压力计、应变计等设备,用于监测地表的应力状况。
设备选购时应考虑其灵敏度、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 环境监测设备:可以选择气象站、水文仪器等设备,用于监测煤矿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
设备选购时应考虑其测量范围、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4. 数据管理地表观测站的数据管理是整个建站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采集:各个监测设备应具备数据采集功能,并能够实时将数据上传到中心数据库或云平台。
可以选择无线传输或有线传输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取。
- 数据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应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预警。
可以结合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 数据共享:地表观测站的数据应与煤矿的其他监测系统进行共享,以实现相关数据的交互和整合。
可以通过数据接口或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的共享和调用。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一、方案背景和目标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矿行业在能源供应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
为了改善煤矿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地表观测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监测煤矿地表环境和安全状况的观测站,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观测站布局和设备1. 观测站布局观测站应根据煤矿开采范围和地理条件进行合理布局,确保对煤矿地表环境和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监测。
观测站包括主站和分站,主站位于煤矿中心区域,分站根据开采区域布局在不同地点。
2. 观测设备(1)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和噪声监测设备等,用于监测煤矿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及时发现并预防环境污染。
(2)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包括地震监测、地质雷达、地面位移监测设备等,用于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煤矿安全事故,并提供应急响应。
(3)安全监测设备:包括瓦斯检测仪、火灾报警设备、智能视频监控设备等,用于监测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障矿工安全。
三、数据采集和传输1. 数据采集观测站设备将通过传感器等方式采集相关数据,例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参数、地质灾害数据、安全监测数据等。
2. 数据传输观测站应与煤矿管理中心建立数据传输系统,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1. 数据处理中心建立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关报表和图表,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信息管理中心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整合煤矿地表观测站数据和相关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便捷的查阅和查询渠道。
同时,建立数据存储备份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五、应急响应和决策支持基于观测站提供的准确数据,煤矿管理中心能够及时响应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研究,提供决策建议和对应的预警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地磁检测系统安装施工工艺规范
地磁检测器施工
6、用混泥土填充检测器周围缝隙,并与周围路面平齐, 注意不要用填料覆盖检测器正面。需要工具:水泥、 黄沙、堵漏王及搅拌工具等,布设好以后的地磁检测 器示意图如图1所示,效果图如图2所示。
地磁检测器施工
1、封闭待安装的车道,按照设计图进行施工放样,在指 定位置上定出地磁检测器安装孔位,并在每个孔位上 定出标志。需要的仪器工具:皮尺、红色油漆等。 2、根据设计图的要求开始打安装孔,孔的尺寸和深度: φ108mm×h120mm,并清空孔内杂物;需要的仪器 工具:水钻、孔深标尺。
地磁检测器施工
完工调试
如果D1-D12中有指示灯发生上述的周期性闪烁, 则表明对应该编号的检测器与接收主机间的无线传输 受阻。如果出现传输受阻的情况,首先,检查该检测 器是否被水泥覆盖;其次,检查天线的辐射角度,确
保所有的检测器都在天线的辐射范围之类。
完工调试
二、自适应背景调整 由于地球每个地方的三维地磁系数都不相同,检 测器内灌有自适应背景调整算法,以使检测器能是用 于世界各地。无需任何人为配置,检测器可以在布设 后的12分钟内完成自适应背景调整,并开始在布设地 正常工作。
地磁检测系统安装施工工艺 培训
2010-6-28
目录
– 地磁检测器施工 – 系统其他配件安装 – 完工调试 – 施工过程中所需基本工具和材料
地磁检测器施工
一、施工流程 地磁检测器安装的施工流程为:放样 →打安装孔 → 清空孔内杂物 →将孔底垫料压实 →放入地磁检测器 →用混泥土填充检测器周围缝隙。具体如下:
地震 观测站 规章制度
地震观测站规章制度一、地震观测站的设立与管理1.地震观测站的设立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应选址在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的地区,离人口密集区域和工业区较远,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地震观测站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备设施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并做好设备台账和维护记录。
3.地震观测站应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具有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地震观测和数据分析工作。
4.地震观测站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工作流程、责任分工、数据传输和备份等,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地震观测站应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定期对设备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地震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地震观测站应定期对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及时发布地震动态信息,包括地震发生时间、地震震级和震中等信息,向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准确的地震信息。
2.地震观测站应建立健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对异常数据和事件进行及时识别和处理,提高地震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3.地震观测站应建立健全的地震事件数据库,包括历史地震数据、地震研究成果和地震监测数据等,为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测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4.地震观测站应建立健全的地震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地震事件进行及时预警和预测,提高公众和相关部门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5.地震观测站应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网络,与国家地震局和其他地震监测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地震监测的全面性和覆盖面。
三、地震观测站的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1.地震观测站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设备设施的安全维护和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和应急处理等,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稳定。
2.地震观测站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和突发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和工作流程,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和及时性。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一、引言为了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并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立煤矿地表观测站是非常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对2023年的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进行规划和安排,确保其高效运行。
二、背景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测手段。
煤矿地表观测站作为煤矿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时监测煤矿地质构造的变化,提供重要的预警信息,降低煤矿事故风险。
三、目标1. 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实现对煤矿地质构造的实时监测和预警;2. 提高煤矿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3. 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推动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内容1. 地理位置选择:根据煤矿分布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建立观测站。
优先选择已有基础设施完善、方便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地区。
2. 观测设备配置:根据煤矿地质特点,配置地震监测仪、地热探测仪、地表测斜仪等设备,在不同层次和深度建立监测点,实现对煤矿地质构造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监测和预警。
3. 数据采集和处理:利用传感器、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地质监测数据。
建立数据中心和监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快速查询。
4. 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监控与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实现对煤矿地质构造的预测和预警。
五、运行管理1. 人员培训:成立专业的运维团队,负责设备维护、数据采集和数据库管理等工作。
组织培训、提升人员技能水平,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2. 日常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建立健全的维护保障体系,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
3. 数据分析应用: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矿山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促进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
4. 应急预案:制定健全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和应急响应措施。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六、预算和资金保障1. 预算编制:根据建设内容和实施计划,编制详细的建设预算,包括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运行维护等费用。
地震监测站的布局与建设
地震监测站的布局与建设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早地发现和预警地震,地震监测站的布局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震监测站的布局原则和建设要求。
一、布局原则地震监测站的布局应基于以下原则:1.区域均衡性:地震监测站应在相对均衡的区域内布置,以确保覆盖范围足够广阔。
这样可以提高地震监测的有效性,并为灾害应对和减灾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地质条件:地震监测站应建立在地质条件稳定、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这样可以更好地监测地震的活动情况,并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
3.人口分布:地震监测站的布局应考虑人口分布情况,优先选择人口密集地区和重要城市周边。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二、建设要求地震监测站的建设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设备先进性:地震监测站应配备最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包括地震仪、地震计、地震预警系统等。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灵敏度、高精度的特点,以有效捕捉地震信号并提供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
2.数据传输与共享:地震监测站应建立完善的数据传输与共享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这能够提高地震监测站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加强地震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3.安全稳定性:地震监测站的建设应优先考虑安全稳定性。
例如,监测站应建立在坚固耐用的建筑物内,以防止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对设备的破坏。
此外,电力供应和通讯设施也应具备相应的备份和恢复能力,以确保监测站长期稳定运行。
4.人员培训与交流:地震监测站的建设要求配备专业的地震监测人员,并进行定期培训与交流。
这些人员应具备地震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地震监测设备的操作和数据分析技能,从而更好地保证地震监测站的运行质量和数据可靠性。
三、结论地震监测站的布局与建设是确保地震监测和地震预警工作能够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
只有根据布局原则合理选择地点,并满足建设要求,才能提供准确的地震监测数据和及时的地震预警信息,保障人们的安全与财产。
数字地形变观测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断层形变台站建设所涉及的技术要求、技术参数和建设规程。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的断层形变台站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DB/T××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289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8207.1 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GB/T 18207.2 防震减灾术语第2部分:专业术语3 术语和定义GB/T 18207 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断层形变观测fault deformation observat i on对断层两盘垂直相对位移和水平相对位移的观测。
3.2固定标石 fixed markstone断层形变台站用来代表某点地壳运动信息的嵌有测量标志的钢筋混凝土墩(或钻孔套管)。
3.3过渡标石 transition markstone断层形变台站用来传递测量信息的埋设稳固、嵌有测量标志的的混凝土标墩。
4 观测场地勘选4.1 观测场地勘选的基本要求4.1.1 观测场地的勘选应考虑当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其可能对观测环境造成的影响。
4.1.2 观测场地应具备正常开展断层形变观测工作所需的电力、通信和交通等条件。
4.2 地震地质条件4.2.1 观测场地应布设在活动构造带的端部、拐折、分叉和交汇部位,且跨越活动构造带。
4.2.2 基岩出露地区的观测场地基岩应坚硬、完整。
4.2.3 无基岩出露地区的观测场地覆盖层(包括风化岩石层)厚度应≤50m,且地表土坚实。
4.3 地形地貌条件4.3.1 观测点位宜选在场地平坦、视野开旷的地点,并应考虑利于观测点位长期保存和观测。
台站施工方案
台站建设方案
地震监测点台站建设是铁路地震监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强震观测的质量和效果。
京石武沿线地质条件较为一致,以平原为主。
室外地震监测设备安装在土层上,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是否有回填土及回填土的深度不同。
台站建设方案包括主要包括地震仪器墩安装方式,地震观测室设计方案。
一.观测室建设
在地震监测点建设观测室。
观测室内放置地震传感器。
观测设计为3.3米高,建筑面积6.76米2。
室内面积4.84米2。
开门方向背向铁路线方向。
根据地震监测点实际情况,观测室设计分为三种情况设计。
第一种为建设地没有回填土;第二种为建设地有1.3米左右深的回填土;第三种为建设地有6米左右深的回填土。
三种情况的水平面图和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1、无回填土
观测室直接建设水平面上。
仪器墩子建设在原土层上。
建筑平面图
结构图
2、1.3米左右深回填土
建筑平面图
结构图
3、6米左右深回填土
建筑平面图
结构图
三.防雷设计
观测室防雷按照建筑标准设计。
四.防水设计
观测室和地下室防水按照建筑标准设计。
隔震槽与观测室和地下室分离,存在防水问题,需要特殊处理。
地震群测群防观测点建设标准
地震群测群防观测点建设标准地震群测群防观测点建设标准第一条Ⅰ类、Ⅱ类观测点由国家、省、市地震局按照国家《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地震台站建设规范》等标准选址建设或设立,配备专业观测设备和社会地震观测员。
该类网点应配备由市地震局统一制作的标识牌和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标志。
第二条Ⅲ类观测点设立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观测点应具有养殖三种以上动物种类并具有一定的饲养规模,尽可能选择野外生存或散养动物,便于发生群体异常时进行对比判断;同时要有一定深度的水井或池塘、水库等作为观测内容。
(二)观测点周边环境良好,应远离交通枢纽、主干道、码头、采石场、大型施工工地等可能直接影响动物正常生活的声音、振动等干扰源。
观测点要尽量选择靠近断层分布区域,水井要达到一定深度,位于断裂带周围10km内最佳。
(三)观测点应设有固定的社会地震观测员及专用的办公场所,并在醒目位置悬挂由市地震局统一制作的“市地震宏观观测点”标识牌。
观测点要配置电脑、办公桌椅、照相录音和通信上网等设备,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四)观测点所在单位应当重视和支持地震宏观观测工作,真正做到宏观观测场所、人员及设备的落实。
要建立观测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确保观测质量。
第三条Ⅳ类观测点设立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观测点应具有一种以上的动物种类或一定深度的水井或池塘、水库等作为观测内容。
(二)观测点周边环境良好,应远离交通枢纽、主干道、码头、采石场、大型施工工地等可能直接影响动物正常生活的声音、振动等干扰源。
观测点要尽量选择靠近断层分布区域,水井要达到一定深度,位于断裂带周围10km内最佳。
(三)观测点应设有固定的社会地震观测员及专用的办公场所,并在醒目位置悬挂由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宏观观测点”标识牌。
观测点要配置相关设备,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地震台站观测系统布线及防雷技术要求
地震台站观测系统布线及防雷技术要求(试用稿)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制2010年2月前言 (3)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4)2 引用标准 (4)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6)5 低压配电布线技术要求 (7)5.1 一般要求 (7)5.2 配电设备布线要求 (7)6 通信线路布线技术要求 (9)6.1 一般要求 (9)6.2 通信线路布线要求 (9)7 防雷电危害技术要求 (10)7.1 一般要求 ......................................................................................... (10)7.2 防直接雷击技术要求 .................................................................... (10)7.3 配电线路防雷技术要求.............................................................................. . (10)7.4 信号线路防雷技术要求 (11)7.5 抗雷电电磁干扰技术要求 (13)8 接地布线技术要求 (13)8.1 一般要求 ........................................................................ .. (13)8.2 接地装置及连接技术要求 (14)附录A(规范性附录)本技术要求用词说明 ....................................................... . (15)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技术要求条文说明 (15)图A 地震台站工作平台示意图 (22)图B 地震台站低压配电布线防雷设计参考图 (23)图C 地震台站信号线路布线防雷设计参考图 (24)图D 地震台站直接雷击防护装置与接地设计参考图 (25)图E 法拉第笼结构设计参考图 (26)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地震台站(简称台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和建设,地震系统中广泛应用了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使得观测技术系统上了一个新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背景和依据地磁场是全球性的地球物理基本场之一,地磁台站观测数据在地球科学中有着重要价值,规范化、标准化的台站建设是保证台站产出高品质观测数据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于2004 年7 月首次发布,对指导地磁固定观测网观测站的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10 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地磁台站的建设和观测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建设周期长、经费要求高的建设模式不适于在二级和三级观测网观测站进行推广,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建设规范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0 年2 月发布的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地磁观测网》(DB/T 37 -2010),确定了地磁观测网分级的技术依据,将固定地磁观测网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固定观测网。
地磁三级固定观测网中单台观测站是十一五背景场项目固定地磁部分的主要建设内容,而台阵观测站是“十五” 以来的新事物现行DB/T 9-2004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中的内容仅适用于一级固定观测网观测站的建设,未包括地磁三级固定观测网单台和台阵观测站的建设的有关规定。
在总结国内外地磁台阵建设方式的基础上对现有规范进行修订,增加对地磁三级固定观测网观测站建设的技术要求,对今后此类地磁观测站的建设有指导意义。
本次修订《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DB/T 9-2004 )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地磁二级和三级固定观测网观测站的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并根据台站建设的实际需求,增加了观测室内部供电、接地和布线的要求,资料归档的要求以及地磁环境噪声测试方法等。
随着地磁观测技术数字化、现代化的进步和发展,地磁观测的分辨力、采样率、灵敏度都发生了本质上的飞跃,地磁观测对台站建设和台站观测环境上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为适应观测技术发展的要求,构筑地磁观测这一基础性地球物理场观测工作的科学体系,有必要为地磁台站编制标准化的建设规范。
本标准在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协会(IAGA)对地磁台站选址和建设的推荐意见,并充分吸纳了我国十一五背景场项目台站建议和“十五” 以来地磁台阵建设的经验,力争使此规范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又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国内外概况国外代表地磁台站勘选和建设的最高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典型技术资料是IAGA在1996年出版的《地磁测量与地磁台站工作指南》(Guide for magnetic measurements and observatory practice ),我国地磁台网多年来一直紧密关注IAGA的动态,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大力支持下,及时翻译出版了IAGA 的这一专著,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较充分的实践。
2004年7月首次发布了地震行业标准《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并以此作为我国地磁台站建设的规范。
国内“十五”期间建设了天祝和西昌台阵、之后在行业专项、所基本业务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分别建设了云南、四川、山西台阵等。
国内上述台阵观测站以及十一五背景场项目地磁固定观测站建设都采用了地埋的方式,避免了投资大,过程复杂的固定地磁台站建设过程,为此类观测站的建设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和认识,因此可以对DB/T 9-2004 进行修订,增加地磁二级和三级固定观测网观测站建设技术要求,使此标准更加完善。
三、对象和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定地磁台站观测场地勘选、观测设施和观测室建设、建筑物磁性跟踪控制和观测设备配置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地磁台站建设,不同地磁台站根据功能要求和设备配置,按本标准相关部分执行。
流动地磁观测点的选建、弱磁性测量实验室的建设可参照使用。
四、主要工作过程(一)任务来源本标准是“ 2014年地震标准制编制项目”的子项目,项目名称“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
(二)协作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起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参加起草。
(三)起草组成员分工a)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起草人员任务:讨论工作方案并作出具体安排;调查和收集有关资料;科学研究;试验验证;编写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
b) 新疆局起草人员任务:结合新疆呼图壁地磁台的建设经验,协助完善标准正文中对三分量记录仪供电、接地、布线等的技术要求以及资料归档的要求。
c) 四川局起草人员任务:结合四川台阵的建设经验,协助完善标准正文中对三分量记录仪器主机仓、探头仓的观测设施建设的技术要求。
d) 山西局起草人员任务:结合山西台阵的建设经验,协助完善标准正文中总强度观测仪器主机仓、探头仓的观测设施建设的技术要求。
e)江苏局起草人员任务:协助完善标准正文中对质子矢量磁力仪供电、布线等的技术要求。
f)天津局起草人员任务:结合天津静海地磁台的建设经验,协助完善标准正文中对台站观测设施建设的技术要求。
g)陕西局起草人员任务:结合陕西乾陵地磁台的建设经验,协助完善标准正文中对台站观测设施建设的技术要求。
(四)调研情况1)国际调研部分a)向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协会(IAGA)第5分会(Division 5)第1 工作组(Workgroup 1,地磁台站观测和巡回测量观测工作组)负责人Jean Rasson 进行了咨询,询问国际上现有地磁台站建设规范、标准或指南情况。
b)已收集到英国BGS下属地磁台Eskdalemuir、日本气象厅下属Kakioka 地磁台的台站平面图和基本建设情况。
c)收集到的国外资料包括:Wienert, K.A.,1970. Notes on Geomagnetic Observatory and Survey Practice. Publ. UNESCO,Brussels 。
Jankowski, J. and Sucksdorff, C. 1996. Guide for MagneticMeasurements and Observatory Practice,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 Boulder, Co.,235p 。
英国、日本等数个国家地磁台站观测报告。
2) 国内调研部分a) 对全国地磁台站的供电、接地和布线情况进行了基本调研。
b) 对十一五背景场项目地磁固定台站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c) 着重调查了近年来新建设地磁台阵的情况,如四川台阵、山西台阵等。
(五)工作会议情况1) 第一次会议2014年4月21日,起草组召开小型会议,布置开展以下工作:a) 介绍项目立项背景、原有规范已有的内容和新规范拟增加的内容;b) 学习和领会标准编写的要求;c) 收集整理国外有关技术资料;d) 收集整理国内有关技术资料;e) 讨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f) 确定专人负责的工作分工;g) 尝试开展标准的编写工作。
2) 第二次会议2015年4月16日,起草组召开小型会议,针对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标准草案及其层次的划分进行了讨论,布置开展以下工作:a) 对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讨论;b) 对专人负责的内容进行更细致的讨论和编写;c) 征求专家意见,对标准结构进行优化完善。
3) 第三次会议2015年12月25日,起草组召开小型会议,针对已形成的初稿咨询了地磁学科和标准委员会的相关专家,布置开展以下工作:a) 对标准的格式和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b) 对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确认;c) 对标准中涉及到的物理量符号进行讨论;d) 对标准的下一步修改计划进行了部署。
(六)专家咨询情况在标准起草的不同阶段,分别向项目专家进行过数次咨询,并与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进行了讨论交流。
(七)征求意见情况(征求意见阶段完成后补充)(八)函审或会审情况(函审或会审阶段完成后补充)五、重点问题分析及处理情况(一)标准正文中的重点技术问题的分析和处理1)关于避开航磁异常区航磁异常里反映的是地下介质岩石磁性的分布情况。
较小空间展布尺度的异常,说明地下较浅部位有磁性岩石,结构复杂。
一级和二级固定观测站有监测地磁场全球变化和区域变化的任务,其观测数据应有区域代表性,能够为地磁流动测量提供可靠的日变化通化数据,因此观测站不能位于较小范围的磁异常区上。
实际的航磁图上,磁异常的分布并不规则,难以估算面积,并且地貌不同,各地航磁图磁场等值线宽缓程度有很大差异,比如沿海区和山区(如云南)的等值线相对内陆地区磁场等值线要密集得多。
根据看图经验,标准正文里规定,一级和二级固定观测站观测场地应避开分布范围小于1000 km2 的磁异常区。
2)关于台站观测环境保护年限一级固定观测站担负着监测地球主磁场变化的任务。
地球主磁场的变化周期非常缓慢,最小周期也要达58年,从这个角度讲,一级固定观测站的观测环境保护时间越长越好。
但近30年来国内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台站环境陆续遭到破坏,大批台站不得不迁址重建,要求台站观测环境长久不变已无可能。
标准规定一级观测站勘选时,要咨询地方政府规划部门,结合当地发展规划选择地磁观测环境在30年内不致遭受破坏的地区,一是考虑到台站的观测数据至少能反映地球主磁场较短周期变化(58年)的半个周期的变化情况,二是尽量考虑到现实的可行性。
二级和三级固定观测站不承担监测主磁场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年限可以降低要求。
其观测数据里的信息更多地用于地震监测预测,信息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太阳活动周期(11年),并且在研究中为了确认一个罕见的信号确实与地震活动有关,需要用到地震事件前后较长时间段的数据,提取其中的信号背景作为“正常背景信息”,比如地震前后各两年。
所以台站观测环境稳定的时间段也需要数年。
这样折衷下来,标准规定了二级和三级固定观测站的勘选应咨询地方政府规划部门,结合当地发展规划选择地磁观测环境在10年内不致遭受破坏的地区。
3)关于峰峰值和均方根本标准要求环境噪声峰峰值不超过0.2 nT 、均方根不超过0.07 nT 时视为合格。
峰峰值VPP(Peak to Peak )是指一个周期内信号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差的值,就是最大和最小之间的范围,描述了信号值的变化范围的大小。
均方根值VRMS(Root Mean Square)是指在一个周期内对信号平方后积分,再开方平均,描述了在一个周期内做功的大小等于与该值相等的直流电压所做功的大小。
对于仪器随机噪声,峰峰值约为均方根值的3倍。
目前国内使用的三分量磁通门磁力仪分辨力是0.1 nT,因此只能识别0.2 nT的信号,根据上述的对应关系,均方根为峰峰值的1/3 ,约为0.07 nT 。
4)关于方位标建设本标准要求至少应建设两个方位标,方位标夹角宜不小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