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脾胃宝宝不易生病

养好脾胃宝宝不易生病
养好脾胃宝宝不易生病

很多家长也许不知道,儿童保健最重要的是消化系统。孩子没胃口、偏食、便秘,可能是由脾胃虚寒、肠道功能受损引起的,只要养好脾胃,宝宝就不易生病。

小孩天生虚寒要养肠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许教授指出,很多健康问题其实都跟脾胃有关。要想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最重要的就是要养好脾胃,消化好。

小儿的五脏六腑处于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状态,家长不能将儿童作为成人的缩影来对待。

儿童一般都是虚寒之体,体内阳气不稳定,因此儿童保健应该以健脾补气为重,要注意胃肠功能的保养,切忌过饱、多食寒凉之物。

如果在孩子3岁之前,能够把胃肠保护好,以后孩子就能少病少痛。

育儿三弊:过饱、过暖、过服凉茶

孩子还不懂事,吃东西不会节制,或者有时候孩子不想吃,家长就哄着他逼着他吃,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过饱,伤害肠胃。

我的经验是,孩子不想吃,家长不要去理,孩子太能吃家长就要控制。

“重衣温暖,如阴地之草木”,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观点,意思是孩子穿衣过暖,是不利于生长发育的,就像阴地里照射不到阳光的树木一般。

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穿件短袖,却给孩子穿两件衣服,怕孩子冻着。其实孩子也没那么脆弱,过度保护反而有害。

许多家长见孩子没胃口、便秘,就总以为孩子“热气”,经常给他喝凉茶,这种现象在广东地区尤为严重。

孩子本来就是虚寒体质,很少有“热气”的情况,没胃口、便秘多是因为肠胃功能不成熟。凉茶会损害脾胃,造成脾虚,令肠胃更加不好。

四招判断宝宝的消化功能

孩子消化好则百病不侵。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消化好不好呢?

1、睡眠:“胃不和而卧不安”,肠胃不舒服的时候,睡眠质量也不会好。如果发现小孩子晚上睡觉翻来覆去睡不香,就很可能是肠胃有问题、消化不良。

2、口气:判断宝宝消化状态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早上起床时闻一闻他的口气。如果口气闻起来有酸臭的气味,就证明消化状态不太好;如果口气清新,就证明消化状态还是不错的。

3、舌苔:舌苔显示的就是胃气,健康的宝宝舌头为淡红色,舌苔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如果孩子的舌头上覆盖了一层白色或黄色的舌苔,是消化不好的表现。

4、大便:如果孩子的大便频率、时间较平时有所变化,比如平时每天都排便,现在两三天才一次,或者平时都是上午排,今天却晚上排,这些微小变化都表示他肠道消化分泌不太正常。

一些BB拉出来的大便有一些绿色,也表示消化不是很正常;大便中有黏乎乎的东西,就可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

孩子消化不良更易出虚汗、过敏

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容易出虚汗。

为消化不良所引起的,正确的做法不是补,而是要助消化,保护肠胃。出汗跟消化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饮食不合理,时间长了就会导致体虚,也就变成是出虚汗了。

很多小孩夜间磨牙都是因为不消化,饮食方面不节制,导致胃肠的功能混乱,这时就要改变一下喂养的

习惯。有些小孩平时吃鱼和虾没问题,偶尔一次吃了以后就过敏,这也跟消化不好有关。

很容易出现过敏,就是消化状态不好的表现。家长判断孩子“热气”很多时候是看孩子的大便硬,呈羊屎状。

其实这种情况大多都不是“热气”,而是孩子脾虚,肠道功能受了影响,大便不能及时排出,水分就被肠道吸收走了,所以大便才变得很硬。

此外,孩子挑食多半也是因为饮食习惯不好,肠胃功能受损。挑食会导致营养的不均衡,孩子的体质下降。儿童养肠须知

多吃温热食物

家长少让孩子吃寒凉的食物,除了凉茶之外,绿豆糖水、海带汤、冬瓜汤最好也少喝;西瓜、火龙果、奇异果、山竹、香蕉、梨等水果也属于凉性,应尽量避免。

荔枝、龙眼、榴莲、水蜜桃、樱桃等水果,家长怕孩子“热气”,往往不让多吃,孩子需要健脾补气,正应该吃这些水果,但也要注意适量。

韭菜、包菜、洋葱、大蒜、菜心、豆角等蔬菜性属温热,也可以多吃。在肉类方面,小孩最好是吃鱼,消

化很好就可以吃一些牛肉和鸡肉,秋冬季时可以吃羊肉和狗肉,起到温补的作用。

异功散调理肠胃

消化状态不太好的孩子,每周喝一两次四君子汤,或者异功散,可以起到健脾理气、调理肠胃的作用。四君子汤是指用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熬水,或加入鱼肉、鸡肉煲成的汤。

四君子汤中再加入陈皮,就是异功散。此外,即使孩子没有生病,家长也可以让孩子每周服用一次藿香正气水、保济丸、健胃消食片等养肠冲剂,对消化系统进行一定的调理。

按摩也能健肠胃

孩子没胃口的时候,按摩背脊能增进孩子的食欲。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脊椎来回轻捏其背。而如果孩子出现便秘的问题,家长帮助孩子进行腹部按摩,顺着大肠的方向顺时针揉搓1~3分钟,有助于孩子排便。手指螺纹面顺时针揉1~2分钟,从指尖往关节的方面推,或者揉按足上,也有这个效果。

问与答

问:孩子吃饭很慢,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吃完了,他还在吃。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呢?

答:孩子吃饭慢,是因为脾胃功能受到了损伤。孩子不想吃,别逼他,吃得慢,也不用催。此外,还可以吃些藿香正气水、保济丸,一周一次,帮助他消化。而且,吃了助消化的东西,就要少吃难消化的食物,不然不能起作用。助消化的同时还要节制饮食,这样就能达到预防生病的目的。

专家观点

孩子不需清热解毒

广东人经常担心“热气”,常喝凉茶,对待孩子也是如此,但儿童多为虚寒体质,很少会有“热气”。家长所说的“热气”其实是湿气,是因为不消化引起的。所以这时候并不需要喝凉茶、清热解毒,正确的方法是助消化。

吃不下就饿一会儿

饥伤脾,饱伤胃。现在的孩子有全家那么多人关心着,很少有饥饿的,但过饱的问题比较多。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营养不良,却从不担心孩子撑着。其实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饥饱,他不想吃饭的时候应该顺着他。如果硬逼着哄着孩子吃,吃得过饱,消化当然不好了。

不过,如果孩子是因为贪玩、看电视而不想吃饭,家

长就不能放任,应及时纠正。此外,给孩子捏捏背脊也有助于改善食欲。

晚间尽量少进食

人在睡眠的时候,肠胃工作效率比较低,如果晚间进食过多,会对肠胃形成负担。很多家庭的喂养习惯都有问题,不少孩子都是睡前或半夜要喝奶,甚至有的孩子含着奶瓶就睡着了。

这样的孩子就经常会有喉咙发炎、大便不正常的问题。从孩子半岁开始,家长就应该尝试改变喂养习惯,逐渐减少孩子晚间的食量。对于孩子半夜喝奶的习惯,要像戒母乳一样坚决戒断。

小孩本身脾胃比较弱,而现在在家里都成小祖宗了,那个很弱的脾胃,进去的全是高蛋白高脂肪,进去以后根本就运化不了,运化不了,堵塞在里面就造成了体热,里面一体热,对外边就非常敏感。

我们现在的小孩,因为家庭生活好了,再加上父母的宠爱,什么好吃的都能吃到。但如果不注意,老是吃陈仓烂谷子,或者是老吃垃圾食品,这是不行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

小孩本身脾胃比较弱,消化能力弱,而现在在家里都成小祖宗了,一家就这么一个,爷爷给点,奶奶给点,

爸爸妈妈再给点,那个很弱的脾胃,进去的全是高蛋白高脂肪,

进去以后根本就运化不了,运化不了,堵塞在里面就造成了体热,里面一体热,对外边就非常敏感,所以咱们小孩现在非常容易感冒。过去我们小时候怎么不那么容易感冒呢?

因为没天天吃那么多热的东西,里边是凉的,对外边就不敏感了,就不容易感冒。我们现在的小孩,整个肚子就像有团火似的,本来小孩生命力就比较旺盛,阳常有余,你再给他吃那么多好吃的进去,根本运化不了。

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看到那些小孩,有的吸收得比较好,就变成小胖墩了;有的肠胃受伤了,中医有句话叫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吃得多了,他肠胃运化不了,咱们叫小儿疳积,一个一个小孩都变成豆芽菜了。

所以我们小孩的饮食,一定要非常注意,有句老话讲:“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所以,饿着点没关系,小孩见风就长。

2021年7种食物缓解小孩脾胃虚弱的症状-脾虚的孩子吃啥

中医认为脾为小儿之本,很多疾病源于脾胃。小孩脾胃虚弱的症状如腹泻、便秘、咳嗽、湿疹、感冒、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良等等,因此养胃健脾成为父母们的重要任务。脾虚易感“脾虚易感症”通俗地说,就是小儿食欲不振,经常感冒,甚至一个月要反复感冒几次,许多家长都深有体会。那么小孩脾胃虚弱的症状还有哪些,如何调理小孩脾胃虚弱呢?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孩脾胃虚弱的症状 儿童脾胃虚弱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品、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是某些疾病(如慢性肺炎)后引起。脾胃虚弱的孩子多面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出现花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有白点,还有经常出现发作性脐周疼痛,时轻时重。脾胃虚

弱偏内寒的患儿除了有上述症状外,食欲虽好,但是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拉;脾胃虚弱偏内热则食欲不佳,大便干燥(两三天一次),此类患儿多因过多食用零食或过量饮用牛奶所致。 小孩脾胃虚弱食疗方 1、红枣小米粥 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放入锅内用小火炒至略黄,然后加红枣及水适量,用大火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熬成粥食用。此方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胃虚弱患儿。 2、莲子山药粥 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心,与山药、粳米、水共煮粥,待温加积安堂枣花蜂蜜2勺食用。此方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患儿。 3、麦冬沙参扁豆粥 沙参、麦冬各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用此汁液与粳米、扁豆共煮粥食用。此方适用于手足心热、大便干的脾胃虚弱患儿。 4、蜂蜜山药片 制法:取鲜山药洗净,放入水中煮开约10分钟后捞起,去皮切成片状,隔水蒸约30分钟,放凉,拌入积安堂荆条蜂蜜食用。 山药为补中益气药,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

养生的正确观念:养脾胃就是养气血

养生的正确观念——养脾胃就是养气血 树立养生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盲从,不要偏激,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 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先天的精气神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您只知道支出,而不知道积存,如何能够长久,一但存款花完了,您不是乞讨就是饿死啊!!!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个老百姓长寿呢!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 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 先来说说气血从哪里来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说不清楚,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了解,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胃经主血。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饭、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吃补药吃补品才长出来的。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明白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记着什么补药补品能养气血了。养气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饭,补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食物来补。 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那就叫做“逆”,逆就是会死亡! 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

脾虚食疗

临床症状 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诊断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

2021年养生的正确观念:养脾胃就是养气血

养生的正确观念——养脾胃就是养气血 欧阳光明(2021.03.07) 树立养生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盲从,不要偏激,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先天的精气神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您只知道支出,而不知道积存,如何能够长久,一但存款花完了,您不是乞讨就是饿死啊!!!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

个老百姓长寿呢!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 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 先来说说气血从哪里来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说不清楚,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了解,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胃经主血。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饭、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吃补药吃补品才长出来的。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明白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记着什么补药补品能养气血了。养气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饭,补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食物来补。 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那就叫做“逆”,逆就是会死亡!

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中医教你调脾胃

脾胃虚弱怎么调理中医教你调脾胃 2014-06-18 10:59来源:99健康网 脾胃虚弱的人往往比较瘦弱、容易生病,想要调理好自己的脾胃,要注意饮食,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自我按摩,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调理脾胃的方法。 一、脾胃虚弱症状 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胃虚弱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脾胃虚弱者,脾胃的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减弱或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要注意调养。 二、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1、注意保暖 老中医告诉我们,身体中出现的大部分毛病都是由于没有做好保暖工作造成的。特别是现在春寒料峭的时候,脾胃虚弱的患者更是要注意保暖工作,如果有胃痛的患者要避免手冷;腹泻的患者最好在肚脐的地方进行有效的保暖。日常要少吃一些生冷的果蔬或者饮品,女性可以多喝一些姜茶。

2、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积极向上、轻松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神志清楚,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或促使疾病痊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当人的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如果你能坚持做到上面这几项,那么恭喜你,你的脾胃功能就会不断改善,脾胃虚弱也能够逐渐好转和痊愈。 3、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的方法有很多,慢跑、爬山、瑜伽、气功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促进肠胃蠕动,提高身体的消化能力和营养的摄取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排除身体毒素。 脾胃虚弱怎么调理,可以在每天睡觉之前按摩腹部,这样有助于脾胃的顺利运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方法。 4、科学饮食 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定时、定量的吃饭,并且要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不能够出现偏食、挑食的现象。出了主食之外,还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的社区,这样有利于消化能力的提高 日常生活中,少吃一些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例如大蒜、油炸食物、辣椒、膨化食品等等,同时生冷食物也要少吃一些,因为这些食物都是比较难消化的。 三、脾胃虚弱调理食疗粥 1、八宝粥 莲子、芡实、薏苡仁、山药、桂圆、红枣、白扁豆各5克、粳米l00克,煮粥食用。能益气养血,健脾强身,适用于体虚乏力、食少纳呆、气血亏虚。 2、山药薏苡仁粥

孩子脾虚的十大症状和解决办法

孩子脾虚的十大症状及解决办法 家长朋友问:“为何我的孩子总是感冒呢?”“为何我的孩子个头一直比别的同龄孩子矮呢?”“为何我的孩子总是脸色腊黄呢?”等等,其实,我们需要向家长介绍的是:这些问题,很可能是脾虚引起的。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身体的根本,我们的整个身体,都是靠着脾胃吸收食物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运行。所以称为“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而孩子的喂养过程中,因为家长的不恰当方式,往往使得孩子脾胃受伤,从而引起很多疾病,那么,孩子的脾胃受伤,到底有哪些表现呢?我们给大家总结一下,脾虚的孩子,大约有这么多的表现吧:1、不爱吃饭 脾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如果脾虚,则无力运化食物,孩子就总是不想吃饭,胃口不好。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经常积食会导致脾虚,反过来加重积食;另外,经常使用一些药物,比如抗生素等,也会导致脾胃受伤,出现脾虚的情况。用通俗的说法来讲,就是抗生素杀灭了肠道的有益菌,导致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出现问题,现在这样的孩子特别的多。所以,当孩子常常没有胃口,不想吃食物,一吃就肚子胀胀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是否脾虚了。2、便秘或腹泻 脾虚的孩子,无力运化,脾气不足,无力将津液输送到大肠,所以会导致孩子便秘,尤其是脾阴虚的孩子,便秘的情况特别多,因为毒素蓄积体内,无力排出,反复被吸收,所以这

样的孩子往往身体问题很多。而脾虚,同样也会引起孩子腹泻,这是因为脾虚无力运化食物,所以有的孩子会出现一吃就拉的情况,而且,往往大便里会有没有被消化的食物,这是因为脾虚不能腐熟食物导致的,古人管这叫“完谷不化”,这样的孩子,吸收功能一定不好,所以会有营养障碍的情况。 3、体质差,容易感冒 中医认为,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也就是说,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了,能够吸收营养物质,才能保证肺的抗邪能力。所以,经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怎么总是感冒呀?”对此我会一再反复地回答:“大家一定要多学中医知识啊,这样的孩子,需要调补脾土,令正气充足,才能不再经常感冒啊。”这个道理,估计我还会一直讲下去的,希望家长朋友千万要有一个长远的目光,不要仅仅希望索取一个感冒的方子,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4、个子比同龄人瘦小 对于孩子来讲,因为营养不足,会导致孩子个子比同龄的孩子矮。我见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有的孩子比全班其他最矮的同学还要矮一头,这样的孩子往往因为营养不足而导致,家长似乎也知道这个问题,于是就拼命给孩子做各种美食,给孩子多吃。这就是不懂中医道理的缘故,孩子的脾胃已经虚弱了,无力运化食物,越多吃,越无力运化,结果是堆积在一起,导致积食,然后更加脾虚。所以,此时应该先调补脾胃,令脾胃强壮,然后再吃食物,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啊。

中医专家教你如何养护脾胃

中医专家教你养护脾胃 养生之道网导读:脾胃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中医认为,养好脾胃首先就要做的事情就是腹部避寒。经常晒晒太阳。除此之外,养护脾脏还要做哪些事情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养生之养护脾胃 《寿世保元》中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这里说的“养内”就是要令体内气血自然流畅,气机升降无碍,脏腑顺着天性本能发挥功能,按部就班地依次展开生长壮老的生命程序而尽享天年。“养外”就是只顾感官享受、满足欲望,过分注重外表。这样的人大多是外强中干,容易得大病、暴病,到了老年,可能一击就倒。所以,人的感官享受、各种欲望就像魔鬼蛰居在内心,在令人得到许多舒适感受的同时,悄悄销蚀着生命。 起居——腹部避寒保暖 生活在北方的人通常要上护脾胃,下护子宫,中护肚脐。腹部避寒保暖是最基础的养脾。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地方久住,应多进行户外活动,晒晒太阳。否则会伤筋骨、伤脾胃。伤筋骨得痹症,伤脾胃则经常肿胀、身体沉重、阳气虚而湿气重。 饮食——滋补同时注意理气 三餐按时有规律进行,早餐一定要吃,晚餐不要太晚。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不吃滚烫或者冰凉的食物;滚烫伤食道和胃,冰凉伤脾胃血脉。 老年人在滋补前,一定要先看脾胃行不行,如果舌苔干净,大便畅通,肚子不痛不胀,这说明脾胃健运,可以放心适当补益,但一些滋补阴柔的补品,如阿胶、首乌、熟地、牛肉等,一定要配些理气、行气、助消化的药食,且不宜长久服用。食补的最好载体就是粥、汤水。多盐多酸的饮食习惯,会助湿生湿,不利于脾胃健运,尤其在雨水多、潮湿的季节和低洼潮湿处,饮食上更要少盐少酸。 中医养颜 中医养颜调理五脏开始

许多女性面色无华、晦白或灰暗、肌肤粗糙、斑点丛生或皱纹累累,往往缘于五脏功能失调。再高明的美容师,恐怕也难掩其憔悴之态。因此,要想养颜美容,首先应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这样才能使容颜不衰。养生之道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88835680.html, 心与容颜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即心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从而将营养物质输送全身。(保健品商城,低价限时抢购进行中!)而面部又是血脉最为丰富的部位,心脏功能盛衰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上表现出来。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若心气不足,心血方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就会恍白晦滞或萎黄无华。 心气虚、心血亏少者可将龙眼莲子肉各30克,糯米100克,加水用武火烧沸,再改为小火慢慢煮至米粒烂透即可,常服此粥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 肝与容颜 肝主藏血,主疏泄,能调节血流量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若肝之疏泄失职,气机不调,血行不畅,血液瘀滞于面部则面色青,或出现黄褐斑。肝血不足,面部皮肤缺少血液滋养,则面色无华。暗淡无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对肝脏失调者,中医提倡食用“银杞菊花粥”。其做法为:银耳、菊花10克,糯米60克。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调入适量蜂蜜服食。常服此粥有养肝,补血,明目,润肤,祛斑增白之功。 脾胃健康 脾与容颜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见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不泽。 脾运障碍者应服用“红枣茯苓粥”。其做法是: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将红枣洗净剖开去核,茯苓捣碎,与粳米共煮成粥,代早餐食。可滋润皮肤,增加皮肤弹性和光泽,起到养颜美容作用。 肺与容颜 肺主皮毛。肺的气机以宣降为顺,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

老中医: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养好病难侵

自古以来,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你吃了吗”四个字人人耳熟能详。这既是人们 相互之间实实在在的关切,也反映了吃与 大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联系。 俗语说病从口入,其实病也能从口治,因为吃的核心在于脾,脾虚,哪怕吃仙丹也没用,吃 什么都出问题。 脾好,那五谷杂粮就是最好的营养,可以弥补气血,生发阳气,就是治病最好的良药。 所以中医很早就有“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的观点。生病的人胃口多半是不好的,补脾被看做是一切疾病调理的关键。 1、《黄帝内经》教你脾胃问题早发现 《黄帝内经》里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人体的消化吸收由脾胃共同完成。如果脾胃功能不 好那么营养物质就无法顺利地送达五 脏六腑和身体各处。身体得不到滋养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的病变。所以,脾胃健运与否只要 留心就能从身体上找到蛛丝马迹。

⊙面色暗淡、萎黄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润和营养就会变得暗淡、发黄。如果不能及时调理面色就会逐 渐萎黄人也会消瘦枯槁⊙口唇淡白、干燥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脾胃的问题会 表现在口唇上:脾胃功能正常的人 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泽;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常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起皮、裂口。 ⊙睡觉时流口水 脾主涎”“涎”即口水。气有固摄作用一个人脾气充足涎液才会传送正常并且老老实实待在口腔 里帮助人体进行吞咽和消化;如果脾 气虚弱固摄功能减弱涎液就会不受约束使人睡觉的时候流口水。 ⊙睡眠不好 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和会使人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精神状态不佳 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气血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和身体得到足够的滋养人就会神 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大脑、脏腑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出现 精神不振、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问题。 ⊙肥胖或消瘦 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胃经过初步消化然后精微营养物质被脾带走上输给肺肺通过血液将营养 带给五脏六腑。如果脾出现了问题健运 失常营养物质堆积在身体内就会形成肥胖。脾虚可导致肥胖反过来瘦人是不是脾胃就好呢?不一定。脾胃功能低下不能将食物转化成 身体所需的营养而是直接把它排出去了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人就会变得消瘦。 ⊙胃胀气、泛酸、打嗝、口臭 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脾胃感受湿热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就 容易引起胃胀气、泛酸、打嗝等不适浊气 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就会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也就口臭。 现代医学认为泛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如果不及时疗就会慢慢发展成胃炎、胃溃疡因 此若常出现胃泛酸要引起重视。⊙排尿困难、泄泻 肾主水脾主运化两者共同管理水液的代谢传输。脾气健运清升浊降就可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如果脾气虚弱升降功能失调则容易导 致排尿不畅。脾气虚弱还可导致水谷不能正常运化使人大便稀薄大便中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 渣有时还伴有肠鸣现象。脾气虚弱严重, 清阳陷的人可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脱肛的现象。 ⊙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身体的津液如果脾阳不足脾胃运化能力减弱 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成功能性便 秘。另外胃火亢盛耗损津液也可导致大便燥结、排便困难。 ⊙胃痛 腹部受凉、过量食用寒凉食物、情绪大起大落、脾胃虚寒等都有可能导致胃痛这是胃受伤的 直接表现。

女人脾胃虚寒怎么调理 教你补脾有3招

女人脾胃虚寒怎么调理埤泰茶教你补脾有3招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机体必须依赖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从饮食中吸引营养物质和精微以供机体的生命运动,保证气血的生成和功能的发挥,调节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和机体机能的盛衰,从而影响人体衰老的进程。 简单来说,脾胃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只要它能保持正常运转,汽车才能驶动,假若动力不足,自然越开越慢,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身体的发动机调理到最好状态,这样才能让身体处于最佳状态,也能让衰老延缓到来。 现代女性要兼顾家庭和工作,经常要熬夜,过度疲劳,容易导致脾胃功能下降,出现脸色萎黄、嘴唇暗淡、舌苔较厚、指甲灰暗等症状。所以对于女性来说,养好脾胃是很重要的,告别脾虚,使机体真正获得脾脏的滋养,才可以拥有健康和美丽容颜。那么怎么补脾才能健脾又养颜呢? 第一招、与其他脏腑相同,脾脏的亏损也是由我们平时的不注意引起的,但也可以通过我们平日的某些好习惯进行保养。平时可以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芡实、山药。而当天气转凉,则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睡觉时盖好被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病,从而间接损害脾脏。另外,少吃寒凉食物和大量瓜果也十分重要,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而消化道不适的人则可以选择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 第二招、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因此不妨试着配合随草记的埤泰茶调理,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深层滋养脾脏以及改善脾胃虚寒所引起的疾病作用,由开水每天泡上一小袋茶包,让你轻松焕发朝气! 第三招、在食物的问题上,脾虚者一方面忌食性质寒凉的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莱、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其中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也应该列为禁忌。而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也应该少吃。另一方面,则应多吃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养好脾胃宝宝不易生病

很多家长也许不知道,儿童保健最重要的是消化系统。孩子没胃口、偏食、便秘,可能是由脾胃虚寒、肠道功能受损引起的,只要养好脾胃,宝宝就不易生病。 小孩天生虚寒要养肠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许教授指出,很多健康问题其实都跟脾胃有关。要想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最重要的就是要养好脾胃,消化好。 小儿的五脏六腑处于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状态,家长不能将儿童作为成人的缩影来对待。 儿童一般都是虚寒之体,体内阳气不稳定,因此儿童保健应该以健脾补气为重,要注意胃肠功能的保养,切忌过饱、多食寒凉之物。 如果在孩子3岁之前,能够把胃肠保护好,以后孩子就能少病少痛。 育儿三弊:过饱、过暖、过服凉茶 孩子还不懂事,吃东西不会节制,或者有时候孩子不想吃,家长就哄着他逼着他吃,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过饱,伤害肠胃。 我的经验是,孩子不想吃,家长不要去理,孩子太能吃家长就要控制。

“重衣温暖,如阴地之草木”,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观点,意思是孩子穿衣过暖,是不利于生长发育的,就像阴地里照射不到阳光的树木一般。 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穿件短袖,却给孩子穿两件衣服,怕孩子冻着。其实孩子也没那么脆弱,过度保护反而有害。 许多家长见孩子没胃口、便秘,就总以为孩子“热气”,经常给他喝凉茶,这种现象在广东地区尤为严重。 孩子本来就是虚寒体质,很少有“热气”的情况,没胃口、便秘多是因为肠胃功能不成熟。凉茶会损害脾胃,造成脾虚,令肠胃更加不好。 四招判断宝宝的消化功能 孩子消化好则百病不侵。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消化好不好呢? 1、睡眠:“胃不和而卧不安”,肠胃不舒服的时候,睡眠质量也不会好。如果发现小孩子晚上睡觉翻来覆去睡不香,就很可能是肠胃有问题、消化不良。 2、口气:判断宝宝消化状态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早上起床时闻一闻他的口气。如果口气闻起来有酸臭的气味,就证明消化状态不太好;如果口气清新,就证明消化状态还是不错的。

维生素与脾虚对应营养补充表

维生素 当人体营养缺乏时,常会出现一些警告信号或症状。 缺乏维生素A:指甲出现凹陷线纹,皮肤瘙痒,夜盲症、干眼症等。 缺乏维生素D:骨质软化、儿童患软骨病。 缺乏维生素B:对声音过敏,对音响有过敏性反应,小腿有间歇性的酸痛,患脚气病、神经性皮炎等。 缺乏维生素B2:嘴角破裂溃烂、出现各种皮肤性疾病、手脚有灼热感觉、对光有过敏感的反应等。缺乏维生素B3:舌头红肿、口臭、口腔溃疡、情绪低落。缺乏维生素B12:皮肤苍白、毛发稀黄、手指和脚趾常有麻刺感。 缺乏维生素C:骨质和牙质疏松、伤口难愈合、牙床出血、舌头有深痕、易患感冒、微血管破裂。 维生素不足的补充办法: 1、维生素A不足:应多进绿色蔬菜、牛奶、动物肝脏。 2、维生素D不足:应多进鱼类及蛋类、多晒晒太阳。 3、维生素B1不足:应多吃豆类、谷类、硬果类、水果、牛奶和绿叶菜。 4、维生素B2不足:应多进食肝脏、牛奶、鸡蛋、豆类、绿色蔬菜。 5、维生素B12不足:应多进食动物肝脏及酵母。 6、维生素C不足:应多进西兰花,水果如柠檬、橙子、橘子、猕猴桃、草莓等。

脾虚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多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脾虚病症的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则: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则:温脾利水消肿。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则:健脾益气摄血。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治则:补脾胃、养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则:补益脾气摄津。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则:补脾熄风。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脾胃不好七大表现

脾胃不好七大表现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也提出“养生要以脾胃为先”的观点,并把脾胃称为身体的基础和轴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期《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权威专家,教您调养出好脾胃。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亲密。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记者,中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解释说,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更重要的是,脾胃好能长寿。以色列一项针对1258名70~82岁老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但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喝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脾胃不好几大表现 被称为“中国色诊第一人”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学系教授王鸿谟指出,脾胃出了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成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如发现自己有这几种情况,就该怀疑脾胃是不是出了问题,需尽快就医。 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看出脾胃问题。 脸色发黄。王鸿谟指出,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

脾胃养生知识

脾胃养生知识 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不足,脾胃之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 中医脾胃虚弱主要分三型: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脾胃气虚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脾阳虚主要表现为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可服用参梅养胃颗粒。 注意饮食调养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保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常见健脾养胃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白扁豆、大枣,脾胃虚弱者可以经常食用。脾胃虚弱的患者还可以选用简便实用的药膳——— 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胡萝卜50克,大米煮成粥后加入胡萝卜,煮熟烂后食之,有健脾温胃的功效。 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有健脾益中气之功效。 芡实茯苓粥:芡实15克,茯苓10克,大米适量。前两味入锅,加水适量,煮成软烂,再加入大米适量,继续煮烂成粥,分顿服。芡实茯苓粥有健脾除湿、涩肠止泻之功效。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每天顺时针按摩脚趾肚40~80次,重点是第二个脚趾,对缓解胃痛、养胃都很好。 每天上床后,双手搓热,将热掌心(劳宫穴)贴在胃和肚脐上,待热度稍减,再顺时针按摩30~40次。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床上(天气冷时可在被窝内进行),双手掌重叠,置于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觉热为止。结束后,再用手指点按足三里穴(膝关节外侧膝眼下3寸两骨间)。 久久健康网提醒您:积极向上、轻松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神志清楚,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或促使疾病痊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当人的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

用舌头判断脾胃虚弱的方法及健脾胃的食物

怎么通过舌头判断脾胃虚弱 通过舌头来判断脾胃是否虚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看舌质,二舌苔。 一、健康情况下,人的舌质为淡红色,如果舌质偏淡,这就说明你的血虚;如果舌质偏红,就说明你的体内有热;如果舌质发紫,这就说明你的体内有淤血。那么,脾胃虚弱者的舌质有什么特点呢?脾胃虚弱者舌质最大的特点是,舌体胖大,舌头的边缘上有牙齿痕,因为脾胃虚弱之后,不能运化水湿,水停留在内就会将舌头泡大,胖大的舌头与牙齿挤压,于是便形成了齿痕。 二、健康人的舌头上有一层淡淡的薄白苔,而且是湿润的,不燥不滑。如果舌苔发黄,这就说明你的体内有热;如果舌苔焦黄,这就说明体内的寒已经很重了;如果舌苔厚腻,而且白苔满布,这就说明你的脾胃虚弱了,因为脾胃虚弱之后,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之气就会凝聚在舌头上,于是舌头就会白苔满布,厚重而滑腻。 健康提示:脾胃虚弱是要分型的,不能乱用药。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健脾胃的食物有哪些? 导读:你知道健脾胃的食物都有哪些吗?在这里中医为大家混总了健脾胃的六类食物,有五谷杂粮类、肉类、水产品类、蔬菜类、水果类、蛋类等,大家在日常饮食时,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有利益脾胃健康。 健脾胃的食物有哪些? 一、五谷杂粮 1、小麦:味甘,性凉。有健脾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之功。用于口干咽燥,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 2、大麦:味甘咸,性微寒。有益气健脾,止渴除烦之功。用于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呕吐泄泻等。 3、荞麦:味甘,性凉。有消积下气,健脾除湿之功。用于胃肠积滞,腹胀满,及脾虚而有湿热的腹泻、痢疾。

老中医:孩子脾胃不好,可以多玩泥巴

大家知道,孩子长高一定要保证充足营养和适量体育锻炼,但从中医角度来说,养好脾胃也很关键。因为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名家罗大伦老师也曾指出“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 那么怎样才能养好孩子的脾胃呢?很多人会说需要吃这个、补那个,但你有没有想过,“玩泥巴”竟然也是个补脾的好办法?一起来了解吧! 去年秋天,不知是何缘故,我们家附近公园的水塘干了,小朋友们却多了一个乐园:每天在这里挖土玩。刚开始只有几个小朋友,后来越来越多,他们玩得非常投入,看他们的神情,会发现这些泥土带来的乐趣,不亚于任何高级玩具。 在公园的旁边,有一所幼儿园,我家小朋友就在里面读书,下课后,每天几乎与小伙伴们在公园奔跑、玩泥巴。在流感爆发期,他们班同学的出勤率非常高,没听过有小朋友得了流感。整整一个冬季,我家小朋友也没有因为各种细菌或病毒感染生病。 原本水塘一到夏天就会开满荷花,非常漂亮,今年春天,开始冒出各种各样的杂草,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土地太神奇了!里面隐藏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信息,可以化生万物,生生不息。 但是一说到让孩子玩土,许多人脑子里最先想到的就是肮脏和各种细菌。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世界上没有土壤,我们的生命会受各种疾病的困扰,甚至可能会消失? 远离细菌,却接近疾病 《卫生假说和达尔文医学》这本书中提到过这样的观点:卫生改善了生活环境,让我们远离细菌,却更接近疾病。随着卫生条件越来越升级,疾病的种类和数量会增加,并且显著年轻化。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金锋教授说:因为你生活越好,就越经常呆在高楼大厦中,就越远离土壤中的微生物。 金教授还说:如果我们回家后,立马脱了鞋、脱了衣服,与外边的微生物告别,将来患呼吸道和鼻炎的机会也会增加很多倍。 因为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大自然中,如果我们与这些微生物都隔绝了,就成为了“孤寡老人”。 现代研究证实,乡下孩子的肠道菌群更完整和多样化,比起干干净净的城里孩子

脾虚的表现

中国人最容易“脾虚”了,即便没有明确的疾病,但“脾虚”仍旧是很多国人的生命状态。之所以如此,首先,中国人用心多于用身;其二,中国人有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的巨变;其三,中国人肌肉力量相对弱。想改变这种“脾虚”的宿命,必须选择适宜的饮食和锻炼。 中医说的“脾”,不是腹腔中那个长条的器官,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的“脾”指的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所以,“脾虚”的时候,多个系统都会出问题,其中包括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甚至生殖系统,以及身体的运动机能。“脾虚”的时候,就是这些系统的功能可以分别甚至整体不足,而器官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疾病开始的前期,甚至是从亚健康向疾病过度前期。中医讲,“思虑伤脾”,思虑是中医“心”所管的,属于火,而脾属于土。按照五行学说,火生土,火是土之母,心思过重的人自然胃口不好,容易生病。如果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是精神压力所致,大脑皮层对下层的指挥失灵了或者出昏招了,中国人更擅长用脑子,甚至用心术,这就增加了“脾气”受损的几率。 中医说的脾,是主肌肉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多是脾虚,肌肉的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到脾。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在,中国从温饱不足变成小康了,体力活动锐减,结果又从过去的肌肉过劳,变成了现在的过逸,过逸就要用进废退,同样是对脾气的削弱。“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黄帝内经》 另一点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体质特点。中国男人少有肌肉壮硕者,白面书生,弱不禁风曾经是既往国民的常态,甚至符合传统审美,所以才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褒贬。 中国女人高发的疾病之一是漏尿,一般在五十岁之后,因为咳嗽,大笑甚至奔跑而出现小便控制不住,这和生育多少没直接关系。非洲的生育率比我们高很多,但那里的女性无比尴尬就是因为我们不是有力的体质类型,这也是中国女性更容易出现垂臀平胸,更容易有“黄脸婆”的问题,而黄色,是脾气不足时必然显现的颜色。 不独运动用到的肌肉,胃肠道的肌肉也同样,所以大便不成形,吃了硬币的食物消化不良等也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因此,喝粥是中国的民族习惯,而欧洲人却吃意大利面,后者的坚硬显然是被我们脾虚的体质本能就会拒绝的。 鉴于此,让中国人民“全民补脾”也不为过。具体说,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适度地锻炼肌肉,放松心情,这三点应该是中国人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讲的“五谷为养”已经为国人选择了谷薯类,粮食类这种最清洁的生命能源,更能使人“灵肉合一”修身养性的太极拳,也向来是养生大家乃至长寿者的多选。 1脾虚的表现和调理方法 脾气受伤后有两种表现,越来越胖或者越来越瘦。如果是思劳伤的脾,脾气虚可能表现为越来越瘦;如果不是因为心情,而是因为懒,因为久坐、不运动导致的伤脾,体内垃圾毒素逐

脾虚百病生

脾虚百病生,脾气虚的人应该怎么调理 近日,读到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活到天年》,更是看到了大师对健脾是非常重视。中医认为:脾虚百病生,补肾不如补脾,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让我们看一下,路志正对脾虚的论述,可以加深我们对健脾八珍糕的认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某些人懒,“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整个人软塌塌的,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能少走一步就少走一步,能少动一下就少动一下。 他们很多其实也不是懒,很多人都是犯上了脾气虚的偏差。脾气主升,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脾气一虚,就像是没了气的气球,整个瘪在地上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说他们“没脾气”,因为脾气一虚,就算是准备干点事,往往也很难坚持下来,缺乏一股干劲儿。 我们常用“中气十足”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洪亮,这个“中气”包括脾气,脾胃居身体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中气。中气不足的人,说话往往低声细语的,性格也比较内向。 脾气虚的人应该怎么调理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有节,饭吃八分饱。《说文解字》徐注说:“脾主信藏志,信生于土。”“脾主信”说的是脾的功能是有节律的,到时间该吃饭就吃饭,然后让它去消化吸收,不能不停地吃,老让它工作,也不能有一顿没一顿的,这样就是“失信”了。 为什么饭吃八分饱呢?可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要给肚子留一点空间,这样才能让它动起来。玩过益智游戏“华容道”的人都知道,必须留两个空格,才能让棋子走动。吃得太多,把胃堵实了,它就不容易动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当你感觉吃饱了的时候,其实已经吃多了。所以适当地留下一点空间对机体有益。 《黄帝内经》中还说,老人“七十岁,脾气虚”,也就是说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能力也开始自然减退,而我们很多老年人,有节约的习惯,看到碗里还剩一点饭,即使感觉吃饱了也会勉强自己吃下去,其实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注意。 脾气虚的人,可以试试以下三个食疗方。 第一个是药粥,原料:党参(或西洋参)3克、山药12克、陈皮3克、生薏仁10克、粳米50克(或小米)。做的时候,把除了陈皮之外的药材和粳米一起熬粥。陈皮最好用广东新会县出的新会皮,新会皮较香。陈皮需要先用水洗净泡30分钟,然后剁得碎碎的。粥快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