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百病生于气”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关系
《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皆生于气(人的病都...
《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皆生于气(人的病都...
《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皆生于气(人的病都是被气出来的,被自己气出来的)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
我们的情绪若容易波动,而且波动幅度偏大,往往是由于我们的内脏之间的阴阳五行不平衡,如果我们通过“命功”的练习,将内脏之间的阴阳五行调平衡了,我们的情志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稳定了。
身心互相影响,身体能量足,百脉通畅,气血充足,这时候依然要警醒自己的念头,善护念。
因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修的是当下这一念!一但生气,嗔恨,着急等不仅会消耗能量而会造业。
所以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等说法。
道家说性命双修指的是要身心和谐快乐自由,既要修心也要修身,性命双修方为中道。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百病生于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气机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是一种宏观上无形无质的物质,具有运动性和相互作用性,并通过气机的运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当气机失调或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时,就会形成各种疾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气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气分为气化和气化之物两个层面。
气化是指生理功能中的化气过程,它源自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融合。
先天之气是指通过遗传方式获得的气,它主要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而后天之气是指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获得的气,它主要维持着人体的日常运转。
气化之物则是指外界事物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它们在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气。
人体的气分布于经络和脏腑之间,通过经络传导,贯通全身。
经络是气的运行通道,可以看作是气的“血管”,其中的气机活动产生了人体的生理反应。
如果气机正常,经络畅通,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若气机阻滞或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百病生于气的理论认为,病症的发生首先体现在气机的异常运行上。
气具有上升、下降、出入的特性,分布于人体各处,形成了诸多气机运行的路径。
其中,上升的气机又称为升阳之气,主要负责上升和散发功能;下降的气机又称为降阴之气,主要负责下降和收敛功能;出入的气机又称为通阳之气和通阴之气,主要负责人体内外物质的交流和运输。
当升阳之气过旺或过弱、降阴之气过盛或过弱、通阳之气或通阴之气失调时,就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形成不同的疾病。
气机异常与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常由于外邪入侵、内伤情志等原因导致气机的紊乱。
外邪入侵是指外界的有害物质如寒、热、湿、燥、风等侵入人体,破坏气机的正常运行。
内伤情志则是指人体内部的情绪、饮食、劳累等因素对气机的影响。
当气机受到外邪入侵或内伤情志的干扰时,就会形成气机的阻滞或失调,产生身体不适和疾病症状。
百病生于气的理论也在许多病理研究和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中医治疗常常以调整气机为核心,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疏通经络、调节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论百病皆生于气
论百病皆生于气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寒则气收,炅则气泄,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素问·举痛论》如何理解'百病皆生于气'?洑晓哲:'百病皆生于气'出自《素问·举痛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疾病的病因:'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论述了情志失调致病;'寒则气收'、'炅则气泄'论述了寒热邪气致病;'劳则气耗'论述了劳逸致病。
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引起脏腑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
情志是影响气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情志变化对气机运行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怒则气上',因肝在志为怒,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故可致呕血;'喜则气缓',因心在志为喜,喜则心气畅达,营卫通利,但如果是大喜,心气涣散,所谓'大喜坠阳',可见于冠心病因大喜诱发心肌梗死者。
'悲则气消',因肺在志为悲,过度悲忧,则心系急,肺体受伤,上焦不通,气郁化热而伤气,则为气消。
'思则气结',脾主思,忧思太过,最容易伤脾,心神凝滞,即可致气机阻结,即气结。
'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太过,则精不上奉,气机下行,可见小腹胀满,二便失禁等。
'惊则气乱',大惊则心神不宁,气机逆乱,可表现为惊悸,甚至神识狂乱、厥脱危症。
其次,寒热对气机的影响,这里主要指外感寒热邪气。
'寒则气收',外感风寒之邪,则腠理致密,荣卫不通,气机不能外达,从而出现恶寒、无汗、身痛等症。
'炅则气泄',外感风热之邪,则腠理疏松,营卫之气通畅而汗出,气随汗出,则为气泄;此外,内伤寒热也可出现类似的症状表现。
百病皆生于六气
百病皆生于六气百病皆生于六气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也。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气?郁,皆属于肺。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此五运主病也。
六气为病者:诸暴强直,肢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
厥阴风水,乃肝胆之气也。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肿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瘿瘤结核,吐泻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恐悲笑,谵妄衄蔑血污之病,皆属于热。
少阴君火,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诸热瞀瘛,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酸疼,气逆上冲,噤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瘛,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少阳相火,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
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痞疝,腹满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风有二:风寒、风热。
风寒则发散祛风,而风自解。
风热,则疏散郁热,而风自平。
热有三:虚热、实热、郁热。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郁者散之。
湿有四:寒湿、风湿、湿热、湿气。
寒湿者,热药以燥之;风湿者,风药以胜之;湿热者,寒药以清利之;湿气者,气药以通阳之。
火有四:阴、阳、虚、实。
阴火从其补,阳火从其泻,虚火从其补,实火从其泻。
燥有三:寒燥、风燥、热燥。
寒燥者温经,风燥者祛风,热燥者清热。
亦必以养血润燥之药为君。
寒有三:外寒、内寒、虚寒。
外寒者发表为先,内寒者温中为主,虚寒者壮阳而兼固本。
个人微信号:zfjntz公众微信号:zangfutiaoli通知“青岛2015年第九期脏腑机能调整手法生命学”由十月十号,延期至十月十二号开班,给各位朋友带来的不便,表示深深的歉意。
2015年第七期脏腑机能调整手法生命学学习班:9月5号——9号百色,学习时间五天(白天+晚上上课。
内伤脾胃,百病从中生,气火升降正常诸证可解
内伤脾胃,百病从中生,气火升降正常诸证可解九窍是受五脏支配的,五脏接受了水谷精微的营养而发挥其正常作用,九窍才能通利。
若脾胃气衰,则胃不能分化水谷,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上下升降转输的枢机失常,五脏无所禀气,九窍就不通利。
这就是《内经》所谓“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的道理。
脾胃为元气之本《内经》“人以水谷为本”,张元素“胃者,人之根本”,脾胃与元气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是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脾胃为升降枢纽《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例如:一年四季,以春为首,春夏地气升浮而生长,万物由萌芽而繁茂;时至秋冬,则天气沉降而杀藏,万物斯凋落而收藏。
这一年天地之气的升降浮沉,惟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之枢纽。
而人身精气的升降运动,则赖脾胃居于其中以为枢纽.“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之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仁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去,乃浊阴为地者也。
”内伤脾胃的表现1.辨寒热外感者,发热恶寒,寒热并作,面色赤,鼻息壅塞,呼吸不畅,心中烦闷,2.辨手心手背外感者,手背热,手心不热。
内伤者,手心热,手背不热。
3.辨口鼻外感者,口中和,不恶食,鼻塞流清涕。
内伤者,口不知谷味,涕虽或有或无,但无鼻塞症状。
4.辨头痛外感者,头痛不止,必待表解或传里,头痛方罢。
内伤者,头痛时作时止。
5.辨筋骨四肢外感者,筋骨疼痛,不能动摇,甚则非扶不起。
内伤者,怠惰嗜卧,四肢沉重不收。
6.辨渴与不渴外感者,感受风寒三日以后,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证。
内伤者,劳役所伤或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症,但久病则不渴。
脾胃内伤的治疗1.益气泻火脾胃内伤热中证“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浅析《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内涵及意义
浅析《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内涵及意义刘会娟【摘要】目的探析《内经》“百病皆生于气”的病机学内涵,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考相关文献,以《内经》从气一元论认识宇宙万物哲学观点,讨论气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并进一步阐述“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指导意义.结果由“百病皆生于气”可知九气皆可致病,而气机紊乱可直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产生瘀痰水火等变证,进一步加剧脏腑功能失调.不同致病因素各有其病机特点和临床特征,对临床诊断、治疗均具有指导作用.结论气机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机的失调与气化失常是中医病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诊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11【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内经;百病皆生于气;调理气机;中医基础理论【作者】刘会娟【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医学认为,气源于水谷,具有温煦润泽功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如《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
”气供养人体,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气机运动是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是人体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体现。
1.1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
气的运行,推进和调控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流通过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气的运动可以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人体的脏腑、营卫、经络、气血、津液,都依赖于气的运动而联系。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外有视听言行,内有消化循环,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表现。
五脏是升已则降,六腑是降已而升,是升中有降与降中有升的状态,共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老中医:百病由气而生
老中医:百病由气而生气大伤肝,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忧则气郁,即七情,即人体的七种情志,内因七情都能导致人体发病。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怒、气导致的病人的发病率极高,有一半以上内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气而产生。
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书中也曾说过,人生是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
每天当中有顺心的事情,也有不顺心的事情。
顺心的事情,人的心情就好。
反之,人的心情就差。
工作上的压力,事业上的挫折,婚姻上的不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
家庭的不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等时有发生。
这些事情,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
性情开朗的人就较少生病,反之思想上,精神上受到压抑,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肝主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的情志受阻,气机就不能畅达,这样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通,气滞血瘀,引起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肝气不和、肝气不舒、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这些病症都是由气而生。
肝属木,木克土,木犯土,木乘土,属五行相克。
脾胃属土,是指肝脏有病导致脾胃产生毛病,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临床上肝炎,肝火旺盛或是肝气不和都会导致胃病的产生。
俗话说十人九胃,意思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9个犯胃病。
在癌症的发病率中,胃癌、食道癌的发病率占重要地位,发病率极高。
如何治好胃病,降低和减少癌症的发生是当今医生的重大课题。
胃病虽然众多,但引发的根本原因在两个方面。
一种是肝病导致胃病,由肝气、肝火导致的胃病占80%。
另一种是肾阳虚导致胃寒引发胃病占20%。
胃病虽多,却也好治。
如果不从根源上治起,单纯的治疗胃炎是很难治好胃病,久病久患,治好的人为数甚少。
然而,胃病的发生率是由三种病因产生的。
一种是肝火旺盛引发胃炎,一种是肝气不和导致胃炎、胃胀,一种是脾肾阳虚导致胃寒。
但尤以前两种最为多见。
肝气不和型引发的胃病最突出,发病率较高。
身体各部位的癌症也与其有直接联系,因为气滞就必然导致淤血的产生。
论“百病生于气也”
论“百病生于气也”发表者:郭喜军“百病生于气也”始见于《素问·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该篇以九种致病因素即“九气”所导致的气机失调阐述了“百病生于气”的观点。
这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思想,指出了疾病的发生都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气机失调。
本文将从气的内涵、病因观、发病观、治疗应用等方面对“百病生于气”这一观点进行浅述。
一、“百病生于气”气的内涵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如《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中医学逐渐形成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素问·宝命全兴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故《医门法律》又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脾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养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推动机体的生理活动,因而中医学中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形成独特的“气一元论”。
人体的气,包括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的清气。
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气又可有不同的命名。
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元气、积于胸中之宗气、营养之营气和防卫之卫气。
人体之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实际上这都是元气所派生的,是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和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
学经典浅论“百病生于气也”_叶玉妹
“劳则气耗”,“劳 ”有 形 劳、神 劳 和 房 劳。 在 此 所 谓之“劳”主要指形劳和房劳。疲劳过度,能使阳气外 张,因此肺气不降而喘息,卫气不固而汗出,如长期过 度疲劳,就会引起正气亏损,消耗精气。即《类经·疾 病类》“疲劳 过 度,则 阳 气 动 于 阴 分,故 上 奔 于 肺 而 为 喘外达于 表 而 为 汗,阳 动 则 散,故 内 外 皆 越 而 气 耗 矣”。《素 问 · 调 经 论》曰: “有 所 劳 倦,形 气 衰 少”。 《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曰: “劳役过度,而损耗 元气”。《内外 伤 辨 惑 论 · 辨 劳 役 受 病 表 虚 不 作 表 实 治之》曰: “若 是 劳 役 所 伤 ……,必 短 气 气 促,上 气 高 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此都进一步强 调了“劳则气耗”。
收稿日期:2011 - 04 - 26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LZ09088 ) ; 南京市卫生
局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ZKX09038) 作者简介:杨旭( 1958 - ) ,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炎症
百病皆生于气名词解释
百病皆生于气名词解释
“百病皆生于气”是中医学中的一句重要理论,意思是各种疾病
都是由于人体内外的气场变化不正常所引起的。
下面我们来逐步解释
一下这个名词。
首先,气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指人体内外的各种生命活
动和物质运动。
气可以分为内气和外气。
人体内气包括精气、脏腑气、经络气、真气等;外气包括阳气、阴气、天气、地气等。
气的平衡对
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疾病是人体内外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作用下,导致
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异常状态。
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
人体内外的气场有关。
再次,气场变化不正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人体内部的
气场如内气、血液、津液、精神等都需要保持平衡。
当某种气场出现
偏差或过多过少时,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同时,外部环境的气场也会
影响人体的健康。
例如,土壤、气候、空气等的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
疾病发生。
最后,治疗疾病要从调节气场着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治疗应
该从调节人体内部和外部气场开始。
通过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方
法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场;通过改变饮食、居住环境、行为习惯等方
法来调节外部环境的气场。
只有气的平衡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百病皆生于气”是中医学中一句非常重要的理论。
其含义是:各种疾病都与人体内外的气场有关;调节气场是治疗疾病
的关键。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内心的平静,保持饮食卫生,多锻炼身体,远离污染环境,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内伤脾胃,百病由⽣“内伤脾胃,百病由⽣”出⾃⾦元时期李东垣的《脾胃论》。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的⾦元时期是⼀个战⽕纷飞的年代,⼈们处于⽔深⽕热之中,常常因没有粮⾷、饥饱失常致脾胃虚弱患病或死亡。
《脾胃论》充分认识到脾胃不和对⾝体造成的影响,故⽽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等观点,指出脾胃虚弱是导致各种内伤疾患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如此论述,是因为如若⼀个⼈的脾胃虚弱、元⽓不⾜,则机体的正⽓不能很好的固护肌表,外邪便易侵⼊⼈体,导致机体出现各种病变。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即便是很少有⼈吃不饱、穿不暖、营养不良,但是饮⾷卫⽣、⾷品安全、营养不均衡、饮⾷不规律等现象依然存在,故此,脾胃问题依旧是影响⼈体健康的最⼤问题,不仅易使脾胃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易累及全⾝各脏腑组织器官。
中医学中的脾胃病,不仅仅是我们所认识的脾胃病,其实还包含了很多与脾胃看似不相关的疾病,例如肥胖、感冒等。
所谓“肥⼈多痰湿”,那么这“痰湿”从何⽽来呢?这是缘于肥胖之⼈⼤多脾胃虚弱,脾主运化⽔饮,脾虚则⽔湿不化,湿浊内阻,停滞中焦,湿聚为痰,痰湿互结便会导致肥胖,故此,肥胖与脾胃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感冒亦是如此。
⼏乎我们⼈⼈都曾感冒过,但我们很少将它和脾胃联系在⼀起。
⼀般来说脾胃虚弱的⼈更易被传染感冒,出现咳嗽、⿐塞、流涕、喷嚏等症状。
且脾胃较弱的⼈患感冒后常迁延不愈,这是因为我们在治疗时很少能认识到脾胃虚弱之⼀本源,⽽只是单纯地治其标。
此外,腹泻、便秘、⾷欲不振、⼥性带下过多等疾患亦与脾胃息息相关,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辨证论治,⽅可从根源上调节此疾。
这么多看似与脾胃毫不相关的疾患都与脾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常⽣活中调养好⾃⼰的脾胃,对于我们⾃⾝的⾝体健康⾄关重要。
因此,要时刻牢记“治病必求与本”,切忌只治其标⽽不求其本。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也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
人体的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指人出生时就具备的气,主要由父母遗传而来,也受到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环境的影响。
后天之气则是通过呼吸吸入空气中的精气,以及由食物消化吸收产生的营养气等。
气的流动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气血互为表里,气的运行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
如果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比如,气滞血瘀可导致疼痛症状,如头痛、胸痛、腹痛等;气虚血弱则容易引发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问题。
气的变化也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抵抗力与气的盛衰有关。
气旺则身体健康,气虚则容易感到疲劳和容易受到外界侵袭。
因此,保持气的平衡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气还与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医认为,情绪的变化会影响气的流动,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比如,长期的愤怒会导致气机逆乱,易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忧思伤气则会导致气滞血瘀,出现消化不良、失眠等问题。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维持气的平衡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保持气的平衡呢?中医提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要注重调节饮食,合理搭配营养,避免暴饮暴食或偏食。
其次,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气的流通。
此外,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的休息也能帮助调养气血。
另外,中医还提倡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来调理气的平衡,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与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保持气的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调节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量、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养气血,保持身体的健康。
最后,我们应该重视气的重要性,加强对气的调理,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李世民:百病皆由脾胃生,中医教您话养生
李世民:百病皆由脾胃生,中医教您话养生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现在的营养过剩,由原来的素多荤少搭配,造成了现在的荤多素少营养不均衡,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思虑伤脾等等,都损伤到了脾胃的功能,导致了一系列的因脾胃功能失调病症,比如肥胖,消瘦,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高血糖……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张仲景国医馆李世民医生,请他给我们讲一讲“脾”和百病的关系。
1.那么脾胃的功能有哪些呢?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以及我们中医所说的脾,还包括西医所说的肝,胰腺,肾,以及小肠等的功能。
所以中医称之为后天之本作用,重要性可想一般。
2.对于''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经,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注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讲的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脾胃的消化吸收过程,意思是说饮食进入我们胃以后,经过胃的腐熟,通过脾的吸收,把饮食中的水谷精微通过升清作用,上升输布到肺脏,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布散全身,以濡润五脏六腑,四肢皮毛。
然后中医还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使全身的气机通畅,使气血滋养全身不受阻。
3.有哪些原因会引起脾胃功能失常呢?那么引起脾胃功能失常的病因有哪些呢?中医认为引起脾胃功能失常、疾病丛生大概有以下四个因素:①饮食不节及饮食不均衡指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或者偏食,营养不得充或者营养过剩而损害脾胃而致病。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饮食的得宜,对疾病的发生、性质及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肥胖,消瘦,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急慢性胃炎等等。
②情志失调中医认为肝属木,主情志,主疏泄,脾胃属土与肝脏属于夫妻关系。
由于情志不畅,而导致肝木横行,克制脾土而导致的腹胀、不思饮食、消瘦,甚至月经量少、失眠等等,多见于女性。
③思虑过度中医认为思伤脾,思虑过度会影响脾,使脾的吸收运化功能减退,从而病症百出,比如会出现掉发、月经量少,甚至月经过多,多见于脑力工作者和女性。
百病源于气 百病源于气出处
百病源于气百病源于气出处也许你觉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痛斥王朗,使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在马下的桥段是属于艺术上的夸张处理;也许你觉得三气周瑜,令其一命呜呼的情节也只是个故事;也许你觉得当人们生气的时候,脱口而出的那句“气死我了”。
只是一时生气的夸张说法。
但千万别小瞧这个“气”,这种“气死人”的说法,实际上是有着一定医学根据的。
为什么生气、大怒会伤身呢。
《黄帝内经》中讲“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意思是说,大怒会导致肝气横逆,严重时会导致气血上逆,出现吐血、腹泻等情况。
我们平时会看到有人生气后会涨得满脸通红,双目红赤,甚至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现象,这些就是“怒则气上”的表现,这个“上”就是向上反映到头部或者面部。
在临床上,大怒会引起血压突然升高,严重的会导致脑卒中。
因为生气会使气血往上走,使气血淤阻在头部。
另外,生气、大怒,还会出现如《黄帝内经》当中所说的“呕血”和“飧泄”两种情况。
中医认为“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与“怒、喜、思、悲、恐”这五志是相互对应的。
肝主怒,而五行中“肝木”克“脾土”,所以,怒气越大,肝气越旺,相应的脾胃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吐血的情况。
也有人在大怒之后出现了腹泻,这居然也和生气有关系。
《黄帝内经》中把这个情况称为“飧泄”,就是指大便泄泻清稀,并且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这就是肝气太旺,使得脾胃功能减弱,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除了大怒之外,生活中还有可能“生闷气”,中医中叫做“郁怒”。
郁怒和大怒相比,是一种平缓而持续性的情绪变化,所导致的损伤是长期的、慢性的。
生活中郁怒致病最常见的就是肝癌。
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如何让自己摆脱这种情绪的困扰,不让怒气影响自己的健康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缓解情绪,要想办法把怒气宣泄出去。
我们可以向朋友、向家人倾诉,得到别人的开导和帮助。
甚至可以大哭一场,因为中医认为“肺金可以克制肝木”,而“悲”与肺相对,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你伤悲的时候,怒气自然就会被削弱,所以,生气的时候哭出来,是一种很好的缓解自己情绪的方法。
脾胃是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养好脾胃,人不受罪~
脾胃是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养好脾胃,人不受罪~《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现代养生宝典。
长按指纹扫描处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关注内经语录《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语录分析胃中充满饮食物的时候,肠中是空虚无物的,当肠中充满饮食物的时候,胃中又没有饮食物了。
这样,肠胃总是处于充满和空虚交替的状态,这样气才能够布散全身上下畅行。
五脏功能正常,血脉调和通畅,精神才能旺盛。
所以说神就是由饮食物的精微物质所化生。
延伸理解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
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
而夏季这个时机脾胃容易受到侵害,所以疾病出现,因此养生应该先以脾胃为先,那么怎样调养出好脾胃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脾胃好不好,看这处就知道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
常看以下几个部位: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
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
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
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金代著名医家李杲〔字东垣〕提出的著名观点。
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人以脾胃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等论述。
在金代以后的几百年里,对李氏脾胃内伤学说虽然有少数医家提出过异议,但多数医家还是肯定和推崇的。
1、脾胃的重要作用:〔1〕人出生以后,一切营养均来自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就是藏于肾中的先天精气也要靠水谷精微的滋养。
〔2〕脾胃运化吸收而来的水谷精微,进入人体之后,成为化生气血的根本物质之一。
〔3〕水谷精微要靠脾胃运化输布才能流行到各个脏腑,滋养全身,因此中医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之说。
2、脾胃气虚引发的病证:〔1〕气机升降失常: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脾升胃降井然有序,一旦损伤脾胃,可见泄泻、脱肛、头目昏花、九窍不利等真气下溜,阳气不升的表现,也可见食积不运,脘腹胀满等胃气不降的病症。
〔2〕头面诸窍为五脏之外窍,脾胃气虚那么五脏气血皆缺乏,不能上荣头目,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3〕脾胃有病必然会影响其它脏腑,如:脾胃气虚,营血大亏,血减那么心无所养;胃虚不能上行那么肺无所养;脾胃虚那么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胃虚那么胆及小肠温暖生长之气俱缺乏;假设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
〔4〕脾胃气虚,元气缺乏,一方面外邪容易入侵,一方面容易出现“伤饮”、“伤食”之证。
3、调护脾胃需注意:〔1〕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饮酒宜少量〔2〕生活要有规律,按时进餐,不要在饥饿状态下劳作〔3〕七情有度,制怒善忍,与周围环境、人群和谐相处〔4〕进食营养全面,不偏食,调整食谱,去辛辣改食清淡,限食膏梁厚味〔5〕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食物,不食不洁食物,不与患有传染病人共餐。
从脾论“百病生于气”
从脾论“百病生于气”霍秀红【摘要】气学说是重要的中医理论之一,历代医家均相当重视气在人体的作用,更有《黄帝内经》提出“百病生于气”。
为了有利于指导临床,笔者试以“百病生于气”立论,从中气为诸气之本、脾气为脾脏之本以及脾气虚为脾病之本等角度,对“百病生于气”作以阐释。
%Qi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of TCM.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doctor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qi in the human body. What’ s more, theory of all diseases result from qi disorder was proposed in Huangdi Neijing. In order to guide the clinic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argument of all diseases resulting from qi disorder, the author explained this theory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middle qi being the basis of the whole body’ s qi, spleen qi being the basis of the spleen and qi deficiency in the spleen being the basis of the spleen diseases.【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2页(P2060-2061)【关键词】脾;气;百病生于气【作者】霍秀红【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道出了中医发病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其言虽简,其义则深。
百病从气生
百病从气生人们都怕得病,其实疾病正是你获得健康和走向成熟的契机。
那是身心与你的对话,如果你仔细倾听,然后加以修正,人生就会因此而有一些体会和感悟。
但是通常人们都会加以抵触、敌对、掩盖、压制,使疾病变得不是它的本来面目,不是它本来想要对你说的话。
其实头痛有头痛的深意、溃疡有溃疡的警示。
这些症状对生命来说并无敌意,它只是在提醒和告诫我们要及时关注我们的健康。
求医不如求己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治只是在消除一些不舒服的症状。
要想获得健康快乐的人生,而不是天天都在与疾病做斗争,那就一定要调动起我们的自愈潜能。
有病了去医院,找医生进行诊断,用先进的仪器进行检查,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但是医生只能帮我们暂时缓解症状,却不能帮我们长久保持健康。
医生的职责是帮助病患找到他的病因,指点他如何才能摆脱疾病的困扰,然后由患者自己来完成治疗过程,就像家里的那种老式挂钟,有时钟摆会停走。
这时,我们需要用手指来拨动一下钟摆,然后,挂钟又继续不停地走下去了。
医生就像这只手指,它只是一个外来的助力,它只需拨动这一下,如果手指反反复复地拨动钟摆,替代了挂钟自身的摆动节律,那么这个挂钟从此就别想再走时准确了,我们的疾病也就会迁延不愈,所以说病最终是自己痊愈的,而不是医生治好的。
百病从气生人体病因的来源是“气”,也就是中医讲的“百病从气生”。
这种气分为外气和内气,外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内气是喜怒哀乐悲恐惊,我把它们简化为“外寒内火”。
如果这两方面都照顾到,经络和气血畅通,人的身体就会百病不生。
对上班族来说:内气对他们困扰更大,内气就是所愿不遂、心理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
如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为了生存必须坚持,不喜欢老板却要加班加点为他卖命,心里是切齿咒骂表面却笑脸逢迎,结果我们每天都会在谋虑、决断中自相拼杀,大耗气血。
做个百毒不侵的现代人生活中我是个百无禁忌的人,比如说吃,关键不在于你吃什么而在于你想吃什么,有人会说吃这个没营养,但你想吃,吃得愉悦,就是一种营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 , 李杲深得< 内经 > 旨 , 其著作 < 胃论 > 之 在 脾 中不 时引用< 内经 > 原文。他认为< 内经> 中有关脾 胃的论述 , 无 论在生理 和病 理上都 有重要 意义 。他把 < 内经 > 的理论 与
临床实 际密切 地结 合起 来 , 出 “ 提 内伤脾 胃, 病 由生 ” 百 。
就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的研究 近况综述如下。
1 内科 常 规治 疗
最大耐受水平 , 持续应用超过 1 月才能看 出疗效。如果在最
初数周病情 恶化 , 大利尿剂用 量可稳定病 情然后 继续应 增
用, 以达到病情进一步改 善。
12 钙 离子拮抗剂 的干预治疗 以往认为 第一代钙 离 . 子掊抗剂对 D M有潜 在的增 加慢性心力 衰竭患 者的病 死 C 率, 对伴左心 室收缩功能低下者尤应慎重应用。但随着研究
胃, 百病 由生” 理论的相 互关 系, 其指导作用作一阐释 。 及
关 键词 : 病 生 于 气 ; 百 内伤 脾 胃百病 由生
中图分 类号 : A6 3 P . O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0 1 9-57 ( 06 0 0 6 —0 0 2 6 2 0 )5— 8 3 2
金元名医李 杲独创 “ 补土” 一派 , 其倡 “ 内伤脾 胃, 百病
第2 4卷
第 5期
中
医
药
学
刊
Vo. 4 No 5 12 .
2006年 5 月
CHI NESE ARCHI VES OF T RADI ONAL CHI TI NESE MEDI NE CI
Ma .2 00 6 y
中西 医治 疗扩 张型心 肌病 的研 究进展
规 治 疗 、 西 医结合 治疗 以及介 入 治疗 等 方 面作 了简要 的 介 绍 。 中
关键词 : 扩张型心肌病 ; 中西 医结合 ; 综述 中图分类号 :5 22 R 4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9- 26 2o )5 O 6 0 10 57 (o 6 o - 84— 2
耳, 肾和则耳能知 五音矣 。五脏不 和则七 窍不通。 气作用 ”
而“ 说是‘ 气” 内经> 的重 要组成 部 分 , 由此也 可知 “ ” 气 说
对李 果的学术 主张是有指导意义的。对于 “ 说对“ 胃 气” 脾 论” 的指导 , 我们 可 以从 李杲 对脾 胃的生 理 和病理 以及 对
脾 胃病 的病 因和治疗 的探究 中可深刻体会到。 李杲认为 : 胃同处 中焦 , 脾 以膜相连 , 为脏一 为腑 , 一 脾 属阴 , 阳, 胃属 互为表里 , 受纳饮食 和运化精微 的功 能 , 具有 为气血生 化之 源。这 与< 内经 > 对脾 胃生理 的认 识是 相 同 的。< 灵枢 ・ 玉版> 胃者水 谷气 血之 海也。海 之所 以行 日: 云气者 , 天下也 , 胃之所 以出气 血者 , 随者 , 经 五脏六 腑之大 络也 。这说明水谷经脾 胃运 化产生 了“ ” ” 气 。又< 灵枢 ・ 决 气篇> “ 日: 中焦受气取 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 。 可见脾 胃是维 ” 持人体生理活 动的重要 器官。故 可说 : 内伤脾 胃, 病 由 “ 百 生。 在< ” 中医基础理 论> 的生成一 节里 , 特别强 调在气 气 也
扩张型心肌病 ( it a i ypt , C 是原因不 Dl e C r o oa y D M) ad d m h 明性心 肌病 , 称特 发 性扩 张 性心 肌 病 (doa i d a d 也 i pt c i t i h le
毒性亢进作用 , 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 防止心肌 B 一受体暴露 。 于过多的儿 茶 酚胺 下, 而使 B 一受 体 密度 不致 下 调有 从 。 关 】 。许桂菊等 【报告用 B受体阻滞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4 心力衰竭 。还有研究指出 , 卡维地洛与 A E 联合长期治疗 CI D M, 以使 病人左心室舒张期末 内径缩小 , C 可 射血分数增加 , 室性早搏减少 J 。临床应用 中, B一受体阻滞剂抗心 衰作用
泉, 元气是健康之本 , 以一个 人生病是 由于元气 虚衰所致 : 所 兰 的, 胃是元气之本 , 胃伤 , 而脾 故脾 元气衰 、 病生。这不能 百 83 6
不说“ 百病生于气 ” 内伤脾 胃, 对“ 百病 由生” 有指导意义。 另外 , 人秉天地间正常之气而生成。人 的生命 是由于天 簟 刊
Ma .2 0 0 6 y
浅 说 “ 病 生 于气 ’ “ 百 ’ 内伤 脾 胃百 病 由生’ 关 系 与 ’ 的
尚 冰
(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辽宁 沈阳 l0 3 ) 10 2 摘 要 : 气” 从“ 的概念及 其在 中医理论 中的 地位 , 以及 “ 百病 生 于气” 的提 出, “ 对 百病生 于气” 与“内伤 脾
述 , 内经>:心痹者, 如< 。 脉不通 , 烦则心下鼓 , 暴上气而喘。 ” < 景岳全书 ・ 促篇> 喘 也有记 载 : 虚喘者 , 短而不息 …… “ 气 慌张气怯 , 声低息短 , 皇皇然若气 欲断 , 提之 若不能升 , 吞之 若不相及, 劳动则甚 , 而唯急促似喘 , 引长一息为快 。 现 但得 ”
响的 , 而张元 素对“ 五运六 气” 说是极 有 研究 的 , 而 可 之 从 知“ 说对李杲的学术主张是有 深刻影 响的。 气”
1 。 概念在 中医学 的地位及。 气” 百病 生于气 ” 的提出
古代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 自然 科学的发展有 相当的影
响 。从 < 内经> 始 , 开 哲学对 祖 国医学 的影 响 , 为历代 医家
生于气 ” 对于其提倡 的“ 内伤脾 胃, 百病 由生” 具有指 导作
用。
提到“ 内伤脾 胃, 病 由生 ” 得说 到 < 胃论 > 百 就 脾 和李 杲。李杲 出身富豪之家 , 幼年母病 , 杂药乱投 , 为庸医所误 , 至死竟不知何病 , 他痛悔 自己不知 医学 , 于是 以千金作 为资 本, 就学于名医张元素 , 几年后 , 尽得其传并有发展 , 最终成 为一代名 医。张元素的医理之道对李杲是具有极其深刻影
的生成过 程 中, 胃的运 化功 能尤 其重要 。< 医基础 理 脾 中
于五脏的病理状 态 , 景 岳全 书> 日: 外 有六气 之侵 , 如< 中 “
内有九气之乱 , 而凡病之为虚为实 , 为热 为寒 ……则正气足 以尽之。盖气不调不 处 , 即病本 所在 之处 也。 < ” 索问 ・ 举
痛篇> 更是有 : 百病生于气” “ 之说 。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的生命 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 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 功能 , 主要有 5个方面 : 动 推 作用 、 温煦作用 、 防御作用 、 固摄作 用 和气 化作 用。如果气 的推动作用减弱 , 会影 响机体 的生长 、 发育 或出现早 衰 。 或 使脏腑 、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弱 ; 如果气 的温 煦作 用失常 , 出现畏寒喜热 、 会 四肢不温 、 体温低下 、 和津液运 血 行迟缓等寒 象 ; 如果气的防御作用减弱 , 身的抗病能力必 全 然随之下降 , 机体也易 罹患疾病 ; 如果 气的 固摄 作用 减弱 。 能导致体 内液态物质大量流失 的危 险; 如果气化功能失常 ,
与 A E 是协同的。应从尽可能小的剂量开始 , CI 逐渐增加 至
cni oah , C 。是 以左室 ( atmyptyI M) o D 占多数 ) 或右室 或双室
明显扩大 、 伴有心室 一定 程度的肥厚 、 室收缩功能减退为 心 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其预后不 良, 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 和严重的心律失 常。中医学无 此病 分休息 、 心、 C 强 利尿 、 利用 血管紧张 素转换 酶抑制剂 ( C [ 扩血管 等常规 治疗。另 A E) 外, 对各种心律失常与循环栓塞合 并症的防治也很重要¨ 。 J 在 D M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 动、 C 心腔扩大等情况时 容易
的深入发现 D M 的发 病机 制与 自身免疫反应 有关 , 尔硫 C 地 卓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 床研 究(S D 试 验认为治疗 有 ID C) 益的机制是地尔硫卓干预 了抗体介导 的心肌损伤 和保 护心 肌 。临床随机双盲 P A E试验【 提示 , j RS 1 新的钙拮抗 剂氨
作者简介 : 尚冰 (9 4 , , 1 7 一) 男 辽宁沈阳人 , r 讲师 , 博士研究生 , 从事 中医藏象学说及中医文献学研究 。
地间正常的变化而产生的 , 如果天地问没有正 常变化 , 的 人 生命就不会存在。< 素问 ・ 宝命全形论篇> “ 日:人生如地 ,
维普资讯
中医理论 中普遍在用“ 的概念 。早 在< 气” 内经> 时代 , 尽管当时还处于朴素的初级阶段 , 内经 > 在< 里却 详细 和全 面地记载了“ 在人体 中的作 用。如五 脏 中气的生 理作 气” 用 , 素问 ・ < 脉度篇> “ : 肺气 通于鼻 , 肺和则鼻能 知香臭矣 ; 心气通于舌 、 心和则舌 能知五 味矣 ; 气通于 目。 和则 目 肝 肝 能辨五色矣 ; 脾气 通于 口, 脾和则 口能 知五谷 矣 , 肾气通 于
赵 明, 富 超
( 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0 4 ) 5 00
摘
要: 目前对扩张型心肌病 惠者主要采取 充分休息、 强心 、 利尿、 用血管 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 ( C I 扩血 利 A E)
管等常规治疗, 而在 中西 医结合 治疗方面亦取得 了肯定的疗效。本文综述 了近期 临床 治疗 D M 的文献报道 , 常 C 从
收 稿 日期 =0 5一l 一0 20 l 5
论> 出“ 指 因人在 出生以后 , 必须依 赖饮食物 的营养 以维持 生命活动 , 而机体从饮食物 中摄取 营养物 质 , 又完全 依赖脾 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 , 才能对饮食物进行消化 、 吸收 , 把其 中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