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分析1尚江

合集下载

步行周期分期方法ppt课件

步行周期分期方法ppt课件

4、足偏角
5、步频
步数/Min
6、步行速度 行走距离/Min
四、行走运动学
(一)行走中的下肢运动
1、髋关节 迈步相中期 度
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30
2、膝关节 两次屈曲和两次伸展;迈步相末期,站 立中期,伸展;站立相早期15度,迈步相早期6 0度,屈曲
中身体其它部位的运动 1、躯干 前后旋转运动和上下垂直运动,左右侧
注意几点:在表中由黑格子,浅灰 格子和空白格子 3、结果分析 各个关节活动在步行周期中常
见的异常表现,可能原因以及提示进一步 的检查,供同学们自学,查表备用。
九、行走能力的评定
1、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评分,七分制 每一项最高分七分,最低分一分,得分依据: – 患者的独立程度 – 对于辅助具或辅助设备的需求 – 他人给予帮助的量 2、行走能力的评定依据:行走的距离,辅助量 3、评分标准
十、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二)肌无力 • 臀大肌无力-挺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态,足跟着
地,伸髋,肩关节后撤,胸凸腹 • 臀中肌无力-Frendelenburg步态,下肢离地
侧骨盆下降,躯干向支撑腿侧侧弯 • 髋关节屈肌无力-跛行步态 • 股四头肌痲痹-对足跟着地的影响,膝反张 • 胫前肌无力-足前部拍击地面,足下垂,足尖
十、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一)疼痛 共同特征:1】跨步长缩短
2】步行速度下降 3】站立时间相对缩短 1、髋关节疼痛的步态 1】站立相,患侧站立时间缩短 2】迈步相,患侧屈髋外展,外旋 3】尽量避免足跟着地 2、膝关节疼痛的步态:轻度屈膝,足尖着地 3、踝关节疼痛的步态:跨步长明显缩短,正常 足跟-足尖运动的模式消失
七、步态分析步骤
– 了解病史
了解病情主诉

步态分析之步行周期

步态分析之步行周期

步态分析之步行周期步态分析是一种评估人类行走的方法,它用于测量和记录步行周期中的各个关键事件和参数。

步态分析对于研究和评估异常步态或者康复工作是非常有用的。

其中,步行周期是步态分析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参数之一,它描述了一个完整行走运动的时间。

步行周期通常被定义为从一个脚的接触地面开始,到下一次该脚再次接触地面为止的时间间隔。

一个完整的步行周期由两个步态相组成,分别是左脚周期和右脚周期,二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双足行走周期。

在步行周期中,包含了多个重要事件,如接触地面、摆动相、支撑相等。

接触地面是指脚触碰地面并开始支撑身体重量的时刻。

摆动相是指脚从接触地面到再次接触地面之间的时间段,也就是脚在空中的时间。

支撑相是指脚接触地面并支撑身体重量的时间段,也就是脚在地面上的时间。

步行周期与步行速度有一定的关联。

通常情况下,步行周期会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而减少。

这是因为在较快的速度下,人们倾向于加快步行的频率,从而减少了每步的时间。

而在较慢的速度下,步行周期会相对较长,因为人们会较慢地行走,每步花费更多的时间。

步行周期的测量和分析对于评估和判断步态异常非常重要。

例如,步态周期的异常可能是步伐不稳、踩踏不准或行走速度不稳定等问题的表现。

通过测量和分析步行周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评估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为康复或矫正提供依据。

在步态分析领域,有多种方法可以测量和分析步行周期。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传感器技术,如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被放置在鞋子、腿部或其他身体部位上,通过检测动作和运动来记录和分析步行周期。

现在,也有一些智能手表或手机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内置传感器来测量和分析步行周期。

总结起来,步行周期是步态分析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参数之一、它描述了一个完整行走运动的时间,并包含了多个重要事件和参数。

通过测量和分析步行周期,可以更好地评估和判断步态异常,并为康复或矫正提供依据。

步行周期的测量和分析通常使用传感器技术,如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

走的生物力学原理

走的生物力学原理

走的生物力学原理
人体行走的生物力学原理是行走过程中藉助肌肉活动所耗费的能量最小化的原理。


正常步态的走路过程中,大腿的关节活动将产生上下前进的运动,并借此带动其他关节的
活动。

具体来说,人体行走的运动机制是把躯干的重量分成腿的动能和静力,通过空间的运
动来开始、改变和变化肌肉活动。

一般地,一次行走会发生REFERENCE次关节活动,但大
多数人行走只需4步:(1)滑行阶段:脚掌着地,通过膝关节和踝关节控制膝腿上半身;(2)后跟触地阶段:膝静止,脚踝关节伸张,踝volzfolle距离地面最快;(3)吸引阶段,上半身迅速向前,脚踝关节加力撑起;(4)前跟触地阶段:膝静止,脚踝关节屈曲,提供新的推力。

这4步形成的原理,也被称为动态平衡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行走机器人、
静态平衡的研究和人类的生物力学学习中。

研究表明,肌肉力大致可以分为直行和转动两种,正常步态中,会出现一种相互促进
的力学模式,即由三个相互作用的立体铰件——膝腿、足跟和膝足三节棒组成的关节——产生连续的循环力学活动。

在此情况下,肌肉活动中的能量消耗最小,从而实现最低
的能量损耗。

此外,在行走的自然步态中,脚尖收缩周期较短,可以让整个身体产生更好的节奏感,同时腹肌也能产生更好的协助作用,以稳定身体。

因此,步态最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步态
是“脚尖收缩,腹部一起收紧”。

总之,人体行走的生物力学原理是尽可能地最小化肌肉活动消耗的能量,实现最大化
的行走效率,充分发挥身体各部位的协调作用,以达到最佳的自身运动效果。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一文读懂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一文读懂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一文读懂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足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每一侧下散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

站立相又称支撑相为足底与地面接抽的期边远步相亦称摆动根指支离开地面向动的阶。

站步行周期的60%短步相约占其中的40%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并负重时称“单支撑期体重从一侧下肢向另一侧下肢传递,双足同时与地面接触时称为“双支撑期”。

(1)首次着地: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点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

正常人行走时的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

不同的病理步态中,首次着地方式表现各异,如前脚掌(即跖骨头)着地、足底外侧缘着地、足跟与前脚掌同时着地。

(2)负荷反应期: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趾离地时(0~15%步行周期),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又称承重期,指正常行走时足跟着地至膝关节屈曲角度达到站立相期间的最大值(约发生在10%~15%步行周期)。

(3)站立中期: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15%~40%步行周期),为单腿支撑期,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方。

(4)站立末期:为单腿支撑期,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时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40%~50%步行周期)。

(5)迈步前期: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50%~60%步行周期),为第二个双支撑期。

(6)迈步初期:从支撑腿离地至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60%~70%步行周期)。

此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足底离开地面(称为足廓清),以确保下肢向前摆动时,足趾不为地面所绊。

(7)迈步中期: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腿与地面垂直时(70%~85%步行周期)。

保持足与地面间的距离仍是该期的主要目的。

(8)迈步末期: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85%~100%步行周期)。

该期小腿向前摆动的速度减慢并调整足的位置,为进入下一个步行周期做准备。

步行周期分析

步行周期分析

自然步态 - 步行周期1、 支撑相 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1) 早期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① 首次触地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撑相的位置的动作。

参与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

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② 承重反应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

参与的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

(2)中期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38%~40%。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下肢承重力小于体重或身体不稳定时此期缩短,以将重心迅速转移到另一足,保持身体平衡。

(3)末期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

此阶段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摆动前期。

参与的肌肉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和髂腰肌(向心性收缩)。

2、摆动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40%,包括:(1)摆动初期: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前向摆动。

参与的肌肉为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

如果廓清地面障碍(如足下垂),或加速障碍(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不足),将影响下肢前向摆动,导致步态异常。

(2)摆动中期:从膝关节最大屈曲到小腿与地面垂直。

足廓清仍然是主要任务。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保持踝关节背屈。

(3)摆动末期:主要任务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

参与的肌肉包括腘绳肌、臀大肌、胫前肌、股四头肌。

正常人站立姿势的特点是:支撑面窄,质量中心位置高,以稳定左右对称的稳定支撑面为基础的下肢、躯干和头部进行抗重力伸展活动,保持着直线站立的姿势控制。

中风患者,下肢、躯干、和头部进行抗重力伸展活动弱化,骨盆前倾髋关节伸展不充分,瘫痪侧骨盆后撤,膝关节过伸,多伴有足下垂内翻,难以形成左右对称的支撑面。

步态周期的八个分期

步态周期的八个分期

步态周期的八个分期
步态周期是一种步行模式,它由八个分期组成。

第一个阶段是腓肠肌反射阶段。

当运动者的脚踩到地板的时候,腓肠肌就会发生反应,从而帮助运动者保持平衡和稳定。

第二个阶段是受力阶段。

在这个阶段,当受脚底部压力时,下肢肌肉会发生反应,制造向前推动所需的力量。

第三个阶段是射程定位阶段。

在这个阶段,运动者会意识到腿部的开端和结束点,控制腿的张弛,有助于到达预定终点。

第四个阶段是步幅定位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运动者会正确地调整步态步幅和控制,以保持正确的步态幅度。

第五个阶段是腿部运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运动者会通过肌肉活动来控制双腿移动,从而实现步态推进。

第六个阶段是能量积聚期。

在这个阶段,腿部肌肉会将能量积聚起来,以帮助运动者维持步态的稳定性。

第七个阶段是双腿运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两条腿交叉运动,一前一后,配合着彼此,以实现自然步态的流畅运动。

最后一个阶段是共同推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两腿的运动围绕腰部的动作完成,以最大效率地推动步态运动,有助于改善施加动力方面的精度。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这些阶段之间有利于实现有效和高效的运动。

步态周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运动者学习正确的步态,更好地控制运动姿势和步态,从而提高跑步效果。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护理课件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护理课件
的发生
总结词
合理安排运动,避免过 度使用膝关节
总结词
保持正确的姿势,减轻 膝关节压力
总结词
定期进行膝关节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踝关节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总结词
了解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 预防踝关节疾病的发生
总结词
合理安排运动,避免过度使用 踝关节
总结词
保持正确的姿势,减轻踝关节 压力
总结词
定期进行踝关节检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问题
踝关节
在支撑相中承受身体重量, 调节身体平衡;在摆动相 中推动身体向前移动。
膝关节
在支撑相中稳定身体姿势, 吸收地面反作用力;在摆 动相中协助身体向前移动。
髋关节
在支撑相中协助身体重心 转移;在摆动相中推动身 体向前移动。
02
下肢各关节的生物
力学特性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总结词
稳定、灵活
详细描述
髋关节在步行周期中发挥着稳定和灵活的作用。它允许大腿在矢状面内进行前 屈和后伸运动,同时还可以在水平面内进行内收和外展运动。这些运动有助于 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步行的顺畅。
足部柔韧性训练
通过牵拉和按摩等手段增加足部肌肉和软组织的柔韧性。
足部肌力训练
通过抗阻训练或使用器械增强足部肌肉的力量。
步态和姿势矫正
针对异常步态和姿势进行矫正,改善足部受力分布和行走效率。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踝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运 动,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肌力训练
通过抗阻训练或使用器械增强踝关节周围肌 肉的力量。
平衡和协调训练
进行单脚站立、闭眼单脚站立等平衡和协调 训练,提高踝关节的控制能力。

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分析-尚江

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分析-尚江

脑瘫患儿步态矫正方法探讨
针对脑瘫患儿的不同步态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步态矫正 方案。
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等辅助手段,促进患儿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重建。
通过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改善步行能力。
鼓励家长参与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 量。
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平衡能力测试 等方法,对老年人进行跌倒风
05 典型异常步态案例分析
偏瘫患者步态特征描述
01
偏瘫患者常表现为患侧下 肢支撑能力减弱,步长缩 短,步行速度减慢。
02
患侧膝关节在支撑期常 出现过度伸展或屈曲, 导致步行稳定性下降。
03
患侧踝关节背屈受限, 影响步行过程中的推进 力。
04
偏瘫患者常出现患侧上肢 摆动减少或消失,影响身 体平衡和步行效率。
多模态数据融合
系统能够融合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多模态分 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视化界面友好
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医生和患者使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训练中应用前景
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供沉浸式的训练环境,让患者更加投入和专注。
个性化训练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高训练效果。
头部的稳定性对于视觉感知至关重要。保持头部稳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周围环境,从而更好地感知 运动状态和身体平衡情况。
颈部肌肉对头部稳定性的控制作用
颈部肌肉在维持头部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收缩和放松颈部肌肉,可以实现对头部的精细控制, 保持其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前庭系统对头部稳定性的调节作用
确的数据支持。
实时性强
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及时反 馈步行状态,为运动学分析提供实 时信息。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讲解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讲解
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 力学讲解
内容提要
❖ (一)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 ❖ (二)步行周期中髋膝踝部肌所起的作用 ❖ (三)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参数
教学基本要求
❖ 1.掌握步行周期中髋膝踝部肌所起的作用 ❖ 2.熟悉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参数 ❖ 3.了解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
重点和难点
2.髋部侧面下降:在步态周期中,一侧髋关节也有一 个上下起伏的过程。在足趾离地和足跟着地时,摆 动腿一侧骨盆下降,可以增加腿的长度,而在摆动 过程中,髋关节稍提起,形成骨盆绕矢状轴的转动。
3.支撑阶段的膝关节弯曲: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着地和脚趾离地时膝 关节处于伸直状态,而在单腿支撑阶段膝关节轻微 弯曲,有利于蹬伸阶段大腿肌群用力,又可降低重 心波动。
跟骰活动轴不同。 足活动范围受 阻,但稳定性增 加。足弓加强, 跖筋膜因跖趾过 伸而拉紧,足形 成强杠杆。
(3)支撑相末期: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开 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
10%-12%。 此期小腿后 肌收缩。足 跟离地,足 跖屈内翻, 小腿外旋, 体重分布在 跖骨上,身 体前进。
(2)摆动相中期: 指足在迈步中期的 活动,足离地仍然 是主要任务,占步 行周期的10%。参与 的肌主要为胫前 肌,保持踝关节背 屈。
(3)摆动相末期: 指迈步即将结束, 足在落地之前的活 动,主要动作是下 肢前向运动减速, 准备足着地的姿势, 占步行周期的15%。 参与的肌包括腘绳 肌、臀大肌、胫前 肌和股四头肌。
(1)支撑相早期:指进入支撑期开始阶段的时间,包 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即:自足跟着地至足完全 负重,占步行周期的10%~20%。此期足跖屈,吸收撞 击力,骨盆及大小腿 内旋,足跟外翻,距 舟关节、跟骰关节活 动轴平行,足活动度 最大,但不稳定,以 适用不平地面,足肌 少活动。

人走路的运动规律

人走路的运动规律

人走路的运动规律
人走路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力学的原理来解释。

当我们走路时,我们的身体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推动我们向前移动。

首先,我们需要施加一个向前的推力来克服摩擦力。

当我们将脚放在地面上时,我们的肌肉会收缩,使我们的脚踏在地面上。

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会向前倾斜,将重心移到前脚上。

接下来,我们的脚会推开地面,产生一个向后的反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反作用力会导致我们向前移动。

同时,我们的另一只脚会抬起,并向前摆动,准备着陆。

当我们的抬腿脚着陆时,我们的身体会再次向前倾斜,将重心转移到这只脚上。

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形成我们的步态。

人走路的速度取决于步幅(每一步的长度)和步频(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通常,人的步幅和步频会根据行走的需求和个体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总之,人走路的运动规律涉及身体的倾斜、双脚的交替着陆和推动以及重心的移动。

这些过程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的,遵循力
学原理和牛顿第三定律。

步行的运动机能学及步态分析

步行的运动机能学及步态分析

胫前肌
胫前肌
• 踝关节背屈 • 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 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角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 拍击地面的情况 • 足离地至再次触地:足趾离地时,胫前肌再次收缩,控制 或减少踝关节的跖屈角度,使足廓清动作能够顺利完成
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
• 踝关节跖屈 • 踝关节负重并固定时,腓肠肌收缩可以牵拉股骨下端和胫
步态分析
• 定性分析
– 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按照一定的观察项目,逐
项评价得出结果,做出步态分析的结论
• 定量分析
– 通过器械或专门的设备获得的客观数据,对步态进行分
析的方法
– 包括: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表面肌电图等
步态的定性分析
分析内容
• 病史:判断步态障碍的前提
– 既往手术、损伤、神经病变等
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
• 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 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 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
• 支撑相
– 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重力方向) – 充分的支撑面(足的位臵)
• 摆动相
– 足够的推进力 – 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
– 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步行中的肌群活动
• 肌肉活动是步行动力的基础因素
• 步行中,重心沿一条正弦曲线上下、左右移动,在单腿支
撑期达到最高点、双腿支撑期达到最低点 • 减少行走过程中身体重心的位移可降低能耗
骨盆的活动
• 为减少重心的上下及侧向移动,使运动更平稳,降低能耗 ,骨盆也配合步行周期做左右旋转、左右倾斜及侧向移动
– 最大前旋:同侧足跟着地时,幅度约8°
– 最大后旋:同侧支撑中期,幅度约8°

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分析尚江PPT课件

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分析尚江PPT课件
第76页/共39页
摆动相 (swing phase)
• 步行周期中从足趾离地到同侧足跟 再次着地的过程。约占40%GC。 一侧下肢迈步相时间等于对侧下肢 单支撑期时间。
第87页/共39页
站立相分期
• 首次着地 • 足放平(负荷反应期,预负荷) • 站立中期 • 足跟离地(站立相末期) • 足趾离地(迈步相前期)
谢谢您的观看!
第39页/共39页
第21页/共39页
一、概述
• 行走及其步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 。
生物学水平
神经学水平
生物力学水平
肌肉水平
关节水平
第32页/共39页
二、步行周期的运动学特征
1、步行周期
第43页/共39页
站立相 (stance phase)
• 步行周期中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 地的过程。约占60%GC。其中包 含两个双支撑期和一个单支撑期。
第321页/共39页
• 腘绳肌:摆动相末期,腘绳肌离心性收
缩使小腿向前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
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
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
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
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
倾。
第332页/共39页
站立相 摆动相
• 小腿三头肌:在站立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第343页/共39页
第98页/共39页
首次着地(0%)
• 步行周期和站
立相的起始点,
指足跟或足底
的其它部位第
一次接触地面
的瞬间。
第第190页页//共共3399页页
足放平 (0~10%GC)
• 整个足底着地的 瞬间。即首次着 地至支撑腿于站 立相过程中膝关 节达到最大屈曲 角度的时期。第110页/共39页

步态分析完整版

步态分析完整版

步态分析完整版步态分析是研究人类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运动规律和协调性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走姿态,评估人的运动功能,帮助医生、康复师和运动教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训练计划。

本完整版文档将详细介绍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基本概念1.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触地到下一次该脚跟触地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支撑相和摆动相。

2. 支撑相:指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从一侧脚转移到另一侧脚。

3. 摆动相:指脚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向前移动。

4. 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频、步宽、步速等。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行走能力和运动状态。

二、步态分析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行走过程中的姿态和动作,评估步态的异常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误差较大。

2. 动态足迹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脚与地面接触的痕迹,分析步态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但无法观察整个行走过程。

3. 三维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多个摄像头捕捉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三维模型,进行详细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全面、最精确的数据,但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

4. 动力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和关节力矩,分析步态的动力学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行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肌肉活动,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步态分析应用步态分析在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1.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步态分析,可以早期发现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评估康复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行走能力变化,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

3. 优化运动训练:对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行走过程中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

步行周期名词解释

步行周期名词解释

步行周期名词解释步行周期是指在行走过程中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的循环。

它包括步行的各个阶段和步伐的变化。

步行周期通常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支撑期和摆动期。

在支撑期,脚接触地面并承担身体重量;在摆动期,脚从地面脱离并向前摆动,准备下一次支撑期。

支撑期通常又被细分为反击期、中足期和后足期。

在反击期,脚跟首先接触地面,身体开始向前倾斜,脚掌向下弯曲,脚趾发生抓地动作。

在中足期,整个足弓与地面充分接触,身体通过支撑脚迅速地移动到脚掌部位。

在后足期,身体完全传递到支撑脚,脚掌开始推进身体向前的移动。

摆动期通常细分为前摆期和后摆期。

在前摆期,支撑脚开始从地面脱离,下肢通过髋关节的屈曲将脚抬起。

在后摆期,膝关节逐渐伸直,小腿开始向前摆动,以推动身体向前。

步伐的变化是步行周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步伐通常由两个连续的支撑脚完成。

在步伐周期中,两个支撑脚交替起作用,其中一个脚开始支撑期,而另一个脚则处于摆动期。

步伐周期的长短可以通过踏地频率(步数)和步长来描述。

踏地频率指的是一分钟内脚接触地面的次数,而步长则是从前脚跟到后脚跟的距离。

步行周期的研究对于理解步行的运动机理以及改善步行能力和身体恢复非常重要。

通过对步行周期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身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特征和肌肉的协同作用。

这对于康复治疗、运动训练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步行周期是指步行过程中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的循环,包括支撑期和摆动期两个主要阶段,以及反击期、中足期、后足期、前摆期和后摆期等具体阶段。

步行周期的研究对于了解步行机理和改善步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步行和上肢动力链的关系

步行和上肢动力链的关系

步行和上肢动力链的关系人的步行是一系列非常复杂、协调的动作。

步行周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支撑相和摆动相。

一个步行周期是从一侧足跟首次触地开始,经过摆动相,以同侧足跟再次触地结束。

支撑相可细分为足跟着地期、支撑相中期和推进期。

支撑相是步行周期的负重阶段。

它由足跟着地开始,以同侧足趾离地结束。

摆动相以足趾离地开始,并以足跟着地结束。

据估计支撑相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60%,摆动相约占40%。

足跟着地支撑相右脚足跟着地之前身体的位置是右侧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踝背伸,足内翻。

在胫骨后肌的帮助下,胫骨前肌保持踝/足处于背伸和内翻的位置。

在正常步态中,足跟着地时,足以约2°的内翻接触地面。

正常足部运动,距下关节会由内旋5°~6°运动至内旋3°~4°,这会使足起到“移动适配器”的作用。

外部核心的肌筋膜连接由于踝背伸和足内翻,胫骨前肌成为肌筋膜链系统的一部分。

这个肌筋膜链从胫骨前肌起点开始,然后经腓骨长肌再到其外侧的肌肉起点和腓骨头。

这个骨性标志也是股二头肌的附着点。

肌筋膜链随着股二头肌延伸至其起点——坐骨结节,在此处肌肉通过骶结节韧带附着在坐骨结节上;通常股二头肌直接附着于此韧带而不是坐骨结节。

然后,肌筋膜链移行为骶结节韧带,附着在骶骨的下方连接到对侧多裂肌和竖脊肌,一直延伸到枕骨。

这条肌筋膜链被称为后纵链。

在足跟着地接触地面之前,踝背伸就已经激活了股二头肌和腓骨长肌。

因此,这种共同收缩形成的胸腰椎筋膜“关闭”机制成为稳定下肢的一种手段。

使必要的动能得以储存,并在随后的步行周期的推进阶段得到释放。

上述的后纵链收缩紧张形成的张力,将通过股二头肌集中到骶结节韧带上。

这种连接将有助于骶髂关节的力封闭机制。

同时右侧髂骨在摆动相向后旋转,因此骶结节韧带张力增加,这将有助于关节的力量闭合。

由于股二头肌的收缩及右侧髋骨向后旋转,使右骶结节韧带变得紧张;同时,左侧髖骨向前旋转,骶骨绕左斜轴旋转。

步行周期课件

步行周期课件

步行周期中各肌肉分析
2.腘绳肌①摆动相末期做离心收缩保证小腿向前减速以配合臀大肌收缩,为足跟 着地做准备。②足跟着地后做伸髋协助臀大肌伸髋,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 倾。
步行周期中各肌肉分析
3.小腿三头肌 站立相过程中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
步行周期中各肌肉分析
4.胫前肌 ①足跟着地时离心收缩防止拍地情况②足趾离地时收缩保证脚 尖在摆动相过程中足廓清。
步行周期中各肌肉分析
4.臀大肌 ①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目的是减速前行的大腿②站立相过程 中控制骨盆和控制躯干向前的作用。
步行周期中各肌肉分析
4.髂腰肌 ①从支撑相中期到足趾离地,髂腰肌离心收缩。最终髋关节从 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②摆动相初期,髋关节屈曲使下肢向前摆 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足跟着地后做伸髋协助臀大肌伸髋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足跟着地时离心收缩防止拍地情况足趾离地时收缩保证脚尖在摆动相过程中足廓清
步行周期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步行周期分期 三、步行周期中各肌肉关节所起的作用
概述
步行周期是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 着地所经过是时间。
步行周期分期
1.站立相 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过程 ①.双支撑相 行走过程中双脚与地面同时接触的时间 ②.单支撑相 行走过程中一侧下肢与地面接触的时间 2.摆动相 从足趾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过程
站立相
1.首次着地 2.承重反应期 3.站立中期 0% 10% 10%-40%
4.站立末期
5.迈步前期
40%-50%
50%-60%
摆动相
1.摆动初期 2.摆动中期 3.摆动末期 60%-70% 70%-85% 85%-100%

步态周期划分及步态分析方法的演变

步态周期划分及步态分析方法的演变

步态周期划分及步态分析方法的演变“双足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变,使得人类这一物种从其他灵长类中单独进化出来。

其他双足站立的物种(如鸟类、袋鼠等)因大多仅靠两条腿蹒跚行走或跳来跳去,因此不可称为“双足直立行走”。

可见,人类的行走方式是如此特别。

本篇文章的对象主要是人类,包括人类的步态中的一些细节以及一些分析步态的方法。

1. 步态释义“步态”(Gait)一词最早是用于描述马,因为其是四足动物有着比人类更明显的步态(行走、小跑、慢跑、疾驰等)。

现如今步态通常定义为:一种利用上下肢的循环运动进而向前移动身体的技能。

然而,在大多数步态分析的文献中,通常交替使用“步态”、“行走”和“走路”这三个词。

但其实,“步态”与后两者其实是有区别的。

“步态”描述的是“行走的方式或风格”,而不是行走过程本身。

2. 步态周期的划分每个人身体结构、年龄、性别等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步态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总的来说,正常的步态周期都遵循以下的划分。

一侧腿足跟首次着地到再次着地即为一次步态周期。

一次正常的步态周期中存在7个关键时刻,即足跟触地、对侧足脚趾离地、足跟离地、对侧足跟骨触地、脚趾离地、双足相邻、胫骨垂直地面(图1)。

这7个关键时刻将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分为7个不同的时期(图1),即初始着地期(Initial contact)、支撑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中点支撑期(Mid stance)、支撑后期(Terminal stance)、摆动前期(Pre-swing)、摆动早期(Initial swing)、摆动中期(Mid-swing)与摆动后期(T erminal swing)。

3. 步态分析释义步态分析可以定义为观察、记录、分析和解释作为步态技能一部分的运动模式的一套程序。

传统上,步态分析的目的是收集信息,以了解控制、改善表现、诊断运动障碍以及评估治疗和康复计划。

临床步态分析可以进一步定义为记录和解释步态生物力学测量的过程,以了解疾病和功能障碍的影响。

想学步态分析?你必须先知道这个知识点!

想学步态分析?你必须先知道这个知识点!

想学步态分析?你必须先知道这个知识点!作者:杨帆来源:脊近完美(zhuguomiaodaifu),已获授权要问我们全身上下哪个部位忙碌?踝关节一定当仁不让!这可是个多面手在与上帝(地心引力)的角逐中总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稳定支撑体重灵活适应不同的地面环境弹性减震缓冲地面反作用力刚性杠杆提供前进的动力然而,鉴于传统踝关节运动术语的思维限制,我们很难准确判断步行过程中踝关节的运动学变化。

对于一个健康的足部,内侧纵弓在整个步态周期循环中上升和下降。

在站立期的绝大部分,也就是在步态周期前30%-35%,我们的内侧纵弓会稍微下降,以适应渐进性加载的体重。

这个过程是靠距下关节旋前(外翻),向中足增加一些柔韧性来完成的。

到晚期足弓上升,因为旋后的距下关节增大了中足的相对刚性。

这种刚性会使足部在站立后期抬脚离地时,产生较大负荷。

足部在每个步态周期中,反复从柔韧而减震的结构转换到更加刚性的杠杆结构。

相应的,在这个功能转换的过程中也有我们的小腿,大腿以及骨盆相互配合来完成我们的功能活动。

因此,了解功能活动中足部的关节力学变化对于我们分析下肢的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来看正常步态过程中,下肢各关节的生物力学是怎样变化的?这里主要为大家介绍负重时整个下肢三个阶段的运动链变化:首次着地瞬间首次着地到站立期站立期到蹬离期足弓升高状态下降升高距骨外展背屈状态内收跖屈外展背屈跟骨足跟内翻状态外翻内翻距下关节旋后状态旋前旋后胫骨外旋状态内旋外旋屈曲,胫骨内旋伸直,胫骨外旋膝关节胫骨相对股骨外旋状态股骨外旋状态内旋外旋骨盆后倾状态前倾后倾1首次着地瞬间这也属于摆动末期状态,因此着地瞬间足部的位置保留在摆动末期的状态。

此时,距下关节仍处于旋后位置,跟骨处于内翻状态,跟外侧着地。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鞋底通常是外侧磨损较严重。

内侧纵弓较高,胫骨处于外旋状态,且膝关节处于伸直状态,胫骨相对股骨外旋锁定膝关节,股骨处于外旋状态,单侧骨盆处于后倾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腿三头肌:在站立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
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第34页/共39页
站立相 摆动相
▪ 胫前肌: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
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 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再次控 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趾在摆动 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二、步行周期的运动学特征
1、步行周期
第4页/共39页
站立相 (stance phase)
▪ 步行周期中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
的过程。约占60%GC。其中包含 两个双支撑期和一个单支撑期。
第5页/共39页
双支撑
(double support)
行走中双脚与地面同时接触的时 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步行周期 百分比表示(各占10%GC,共
再次着地的过程。约占40%GC。一 侧下肢迈步相时间等于对侧下肢单 支撑期时间。
第8页/共39页
站立相分期
▪ 首次着地 ▪ 足放平(负荷反应期,预负荷) ▪ 站立中期 ▪ 足跟离地(站立相末期) ▪ 足趾离地(迈步相前期)
第9页/共39页
首次着地(0%)
▪ 步行周期和站立
相的起始点,指 足跟或足底的其 它部位第一次接 触地面的瞬间。
第23页/共39页
足趾离地(迈步前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10°过伸展-0° 膝关节:0°- 35° 踝关节:0°- 20°跖屈 (关键点:膝关节被动屈曲)
第24页/共39页
迈步相初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20°屈曲 膝关节:35°- 60°屈曲 踝关节:20°- 10°跖屈
第25页/共39页
站立相 摆动相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 负重期达最大值。此时作为膝关节伸肌,产生 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从而使支撑 中期免于出现因膝关节过度屈曲而跪倒的情况
第30页/共39页
▪ 步行周期中,股四头肌的第二个较小的收
缩活动见于足跟离地后,足趾离地后达峰 值。此时具有双重作用:其一,作为髋关 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摆动相;其二, 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来限制 和控制小腿在摆动相初、中期向后的摆动, 从而使的动作过程中,从 膝关节最大屈曲摆 动到小腿与地面垂 直的时期。
第17页/共39页
迈步相末期 (85~100%GC)
▪ 从与地面垂直的
小腿向前摆动到 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之前。此时小 腿减速向前摆动。
第18页/共39页
2、步行 中关节运 动轨迹
第19页/共39页
足跟着地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 踝关节:0°
第37页/共39页
三、运动学分析在步态分析中的作用
▪ 1、膝塌陷步态:小腿三头肌无力或瘫痪,胫骨在
支撑相中期和末期前向行进过分,股四头肌代偿。
▪ 2、膝僵直:常股四头肌痉挛,导致拖足,常采用
划圈步态代偿。
第13页/共39页
足趾离地 (50~60%GC)
支撑腿足趾离地 的瞬间,标志着 站立相结束和迈 步相开始。
第14页/共39页
迈步相分期
▪ 初期 ▪ 中期 ▪ 末期
第15页/共39页
迈步相初期 (60~70%GC)
▪ 从支撑腿离地到
该腿膝关节达到 最大屈曲时。
第16页/共39页
迈步相中期 (70~85%GC)
第20页/共39页
承重反应期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15 °屈曲 踝关节:0°-15 °跖屈
第21页/共39页
站立中期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30°- 0° 膝关节:15°- 0° 踝关节:15°跖屈-10°背屈
第22页/共39页
足跟离地(站立末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第10页/共39页
足放平 (0~10%GC)
▪ 整个足底着地的
瞬间。即首次着 地至支撑腿于站 立相过程中膝关 节达到最大屈曲 角度的时期。
第11页/共39页
站立中期
(10~40%GC)
▪ 从对侧下肢离地
到躯干位于支撑 腿正上方。
第12页/共39页
足跟离地 (40~50%GC)
站立相中期过后, 支撑腿足跟离地 的瞬间。
迈步相中期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20°- 30°屈曲 膝关节:60°- 30°屈曲 踝关节:10°跖屈- 0°
第26页/共39页
迈步相末期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屈曲 膝关节:30°屈曲 - 0° 踝关节:0°
第27页/共39页
3、步行中的肌群活动
第28页/共39页
第29页/共39页
一、概述 二、步行周期的运动学特征
1、步行周期 2、步行中关节运动轨迹 3、步行中的肌群活动
三、运动学分析在步态分析中的作用
第1页/共39页
第2页/共39页
一、概述
▪ 行走及其步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
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 。
生物学水平
生物力学水平
神经学水平 肌肉水平 关节水平
第3页/共39页
20% GC)。
第6页/共39页
单支撑 (single support)
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触 的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以 步行周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 一侧下肢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 上完全等于对侧下肢的迈步相时 间。
第7页/共39页
摆动相 (swing phase)
▪ 步行周期中从足趾离地到同侧足跟
第35页/共39页
▪ 臀大肌: 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其目
的在于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为下一个 步行周期作准备。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 定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髋关节于伸展 位的作用。
第36页/共39页
▪ 髂腰肌:为对抗髋关节伸展,从支持相中
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 缩,最终使髋关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 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 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 摆动。
第31页/共39页
站立相 摆动相
第32页/共39页
▪ 腘绳肌:摆动相末期,腘绳肌离心性收
缩使小腿向前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 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 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 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 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 倾。
第33页/共39页
站立相 摆动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