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简史·一花五叶
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宗禅修理论为例
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宗禅修理论为例略论禅宗修学体系的建设——以曹洞宗禅修理论为例内容摘要:佛教各个宗派都有修学体系。
本文就禅宗一花五叶中的曹洞宗禅修理论加以梳理,从"五位说、无心合道、绝三渗漏"三个方面,阐述了曹洞宗修持方法细密严谨、简便易行;修行次第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修学宗本契理契机、究竟圆满的禅修特色。
关键词:禅宗曹洞宗修学体系偏正五位无心合道绝三渗漏契理契机的佛教修学体系不仅对四众弟子的修持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推动佛法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佛教修学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其建设与完善还任重道远,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有必要对佛教已有修持法门进行反思和总结。
佛教修行以悟为本,依人的根性不同而有异,所以法门众多,宗派林立。
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佛教宗派,禅修法门也最契合中国人的根性,历史上禅门高僧辈出、祖师众多,修证有成者更是数不胜数。
自六祖慧能大师弘扬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顿教禅法之后,禅宗"一花开五叶",衍化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造就了禅宗在中国历史上的繁盛局面。
曹洞宗延绵千年,传承不绝,影响远达海外。
在禅法修持上,曹洞宗一直以细密著称,法眼宗文益禅师在《宗门十规论》中说:"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
"所谓"敲唱为用",即师徒一敲一唱,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觉悟清净本性。
曹洞宗强调"回互"说,注重理事圆融,体用无碍,并依此建立各种"五位"说,以此接引、勘验学人。
《人天眼目》中说:"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物,就语接人。
"大体而言,曹洞宗的禅修法门以五位说为纲要,以"无心合道"为宗本,以"绝三渗漏"为机用。
出自佛教《景德传灯录》中的成语
《景德传灯录》:[《景德传灯录》,乃是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之禅宗灯史。
灯录是介于僧传与语录之间的一种文体,为禅宗首创。
]安身立命(ān shēn lì mìng),也作——安身立业:词意:生活有着落,精神也有寄托。
白璧无瑕(bái bì wú xiá),也作——白玉无瑕:词意:比喻人和事物完美无缺,没有任何可挑剔的毛病。
百尺竿头(bǎi chǐ gān tóu),也作——百丈竿头:词意:比喻道行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
常与“更进一步”连用,泛指不满足已有成就,要争取更大进步。
不敢造次(bù gǎn zào cì):词意:不敢匆忙草率从事。
不可言传(bù kě yán chuán):词意:不能用谚语表达。
指只能意会。
超凡入圣(chāo fán rù shèng):词意:超越凡俗,进入了圣人的境界。
多用来指学问、技艺、修养等非常精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也形容诗文的高妙。
超群出众(chāo qún chū zhòng):词意:超出众人,高出世人。
寸丝不挂(cùn sī bù guà):词意:什么也没穿。
单刀直入(dān dāo zhí rù):词意:用单刀径直刺入。
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直进。
也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兜圈子。
点金成铁(diǎn jīn chéng tiě):词意:用手指点黄金,黄金变成了铁。
比喻把好作品变成坏的。
电光石火(diàn guāng shí huǒ):词意:形容极其短暂、迅速,一闪即逝。
抖擞精神(dǒu sǒu jīng shén):词意:把精神振作起来。
逢场作戏(féng chǎng zuò xì),也作——逢场作剧:词意:原指艺人卖艺遇到适当的场地就开场演戏。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其禅修方法以“止观双修”为主要特点。
自从禅宗兴起以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禅修方法和卓越的人才造就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璀璨历程。
一、禅宗的创始禅宗的创始人是南朝宋代的僧人达摩。
据传说,达摩是印度南部的一个王子,由于不满王宫的奢华生活,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
他曾经游历中、西亚、中亚等地,智慧博学,是佛教社会中广受尊敬的大师。
达摩到达中国后,进入了北魏孝文帝的宫廷,传播佛法,并被封为南天竺大师。
他将禅宗思想融合在佛教体系中,打破了佛教律法僵化的状态,在佛教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禅宗兴起的历程禅宗在唐朝时期迎来了兴盛的时期。
五祖惠能、六祖慧能、七祖法眼三代禅师成为了佛教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惠能主张“不立文字”,强调顿悟,提出了著名的“提起头皮,会顶天”的口号;慧能在六祖慧因的基础上,从而发展出了“打破依止心行,善知识法身不想”的观点;法眼则注重“三观”和“三身”,准确阐释了心灵修行的要义。
唐朝时期禅宗小论延续了禅宗的兴盛局面,洛阳大觉寺、广州慧远寺等成为著名的禅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前来诵经参禅。
宋朝时期禅宗的地位更加巩固,出现了“五宗合一”的文化现象,即“唯心、法华、华严、净土、禅宗”五种佛教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大乘佛教的“五教一门”体系。
在宋代禅宗又分为宗派,如临济宗、曹洞宗、淨土宗等;而在元明清时期禅宗逐渐走向变革和革新,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方式。
三、禅宗的影响禅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思想上,禅宗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关注人性,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契合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特点。
其次,在文化上,禅宗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的影响在诗歌、书画、茶道、园林艺术、武术等方面体现,渗透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最后,在社会生活中,禅宗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影响也得到了巨大发扬。
其普及了印刷技术,推广了经学修养等。
禅宗历史
迫得顶门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
——圆瑛大师
此外临济宗的行棒喝、
沩仰宗的示圆相、
曹洞宗的传宝镜、
云门宗的一字关、
法眼宗的明六相等玄妙机锋,这
里不再一一枚举,只要我们老老 实实蓦直参去,自然会有破颜含 笑的一天。
五家七派
五家之中最兴盛的可算临济宗。自从临济义
三祖僧璨
隋代僧人,因参二祖大悟,而得其衣钵。北
周武帝灭佛时,因得二祖诲示,遁迹于舒州 (今安徽潜山)司空山、皖公山之间。直至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0年)才正式驻锡三谷 寺(今潜山三祖寺),公开讲经弘法。将衣 钵传道信后,前往广东罗浮山传法。隋炀帝 大业二年(606年)在树下为大众讲法时合掌 立化。唐代宗李豫赐号“鉴智禅师”,有 《信心铭》一部传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听后,请人代笔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深得五祖赞许,密授禅法衣钵。
为免遭他人加害,惠能躲入山林混迹猎人群
中一十六载。后至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 宝林寺,弘扬顿悟之法。唐神龙元年(705 年),唐中宗李显诏请他入京,谢绝未赴。 713年在新州国恩寺圆寂,谥号“大鉴禅师”。 门下弟子将其顿悟之理辑为《 六祖法宝坛 经》,后来禅宗发展成为佛教第一大宗派。
禅宗历史概观
禅宗由来
禅宗,它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是
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与六祖惠能 大师依《金刚经》而创立的宗派 。
☆禅宗历史☆
中 国 禅 “宗 一祖 花师 开 五之 叶 ”
初祖菩提达摩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婆罗门族姓刹帝利, 师从般若多罗尊者。于南朝宋、齐间航海至 广州,游历各地,授徒说法。因与梁武帝萧 衍话不投机,乃北上嵩山少林寺面壁静修, 长达九年,世称“壁观”。西魏文帝大统二 年(536年)圆寂,葬于熊耳山(今河南陕 县),建塔于宝林寺;唐代宗李豫赐号“圆 觉禅师”,塔曰“空观”。今少林寺有“初 祖庵”、“面壁洞”等故迹。
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八宗概要第五章禅宗第五章禅宗第三十八节略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伽》为心印,以观心为法门,其时弘传未广,笃信者希,历北魏、周、齐、隋以至初唐,为时约一百年左右(约当公元500一600)。
2.支流派生时期,就是四祖门下有法融分立牛头宗;五祖门下分为神秀的北宗,慧能的南宗以及十子各为一方之师;六祖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和神会的荷泽宗。
其时禅人已遍于大江南北,北自中原,南至南海,禅风浸广,为时历盛唐而至中唐,约有二百年左右(约当公元600--800)。
3.五家分灯时期,就是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师资共建立沩仰宗;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师资建立曹洞宗;临济义玄建立临济宗;云门文·偃建立云门宗;清凉文益建立法眼宗。
前三宗先后成立在晚唐,后二宗成立于五代。
其后当宋代时,临济一宗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
杨歧又分为大慧和虎丘两派。
为时历晚唐以至南宋之末,约四百年左右(约当公元800—1200)。
4.洞济并传时期,就是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先后失传,唯有临济、曹洞两宗流布,就是元、明、清三代,为时约七百年(约当公元1200—1900)。
第三十九节菩提达磨的禅法自达磨西来,传授心法,次第发展,成为汉地独有,别具风格的禅宗。
但是达磨是印度大德。
印度的大乘思想只有中观、瑜伽两宗,此外别无其他宗派的遗迹。
因此达磨所传的学派,必定是此两宗中的一宗。
达磨的语句传世不多,且多伪托。
只有《略辨大乘人道四行观》一章尚可信任。
在这章中说:“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言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人中说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此二是观恩冤苦乐都是宿业所招而无动于衷。
禅宗启蒙(连载7)
禅宗启蒙(连载7)禅宗启蒙(连载7)禅宗启蒙之自性说法(31)谈到禅宗开悟究竟“如何悟?”,自然离不开师资道合、啐啄同时。
咱们先讲祖师教育手段,再谈学人用功方法。
祖师教育方法,既有动手动脚,打棒踢踏;也有动口动嘴,说法劝诫。
但是不管做什么、说什么,总是不离自性,紧紧围绕中心,形散而神不散。
敢问其他宗派可有这般作略?这种删繁就简、直指人心的殊胜教育方法不是宗门特色又是什么?六祖圆寂前,召集得法弟子并教导他们说法的艺术,以免失去顿法宗旨。
他告诉弟子们“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这种不离自性而为说法,不离心中大悟彻证而为说法,就叫做传佛心印。
相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如来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陀金口玉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是禅宗世代相传的最初源头,也成就了一段师资道合、法脉绵延的动人佳话。
“拈花微笑”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禅宗公案,透出宗门独特的家风。
达摩祖师观察震旦(古代中国的名称)有大乘气象,于是的的西来,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传佛心印”,为您指出自家珍宝,让您受用无穷。
当然,所谓“佛祖心印”也是假言施设和方便说法。
同安察祖说得好:“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谁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变色,呼为心印早虚言。
” 慧可博学多闻,整天在达磨面前说心说性,达磨一概否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直到有一天,慧可撞彩了,忽然打失知见,向达磨报告说:“我已息诸缘了。
”达磨勘验他:“莫成断灭去?”慧可答:“不成断灭。
”这时达磨才肯定他:“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黄檗希运祖师一上堂就开示:“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黄龙慧南祖师彻悟之后,初次在同安开法提唱的第一句话,便是:“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
”即心即佛,不离自性而为说法,是历代禅宗祖师一以贯之的准绳。
禅 宗
4、西土传承: 迦叶以后,经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 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 驮蜜多、婆栗湿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 迦毗摩罗、那伽阏剌树那、迦那提婆、罗 侯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 阇夜多、婆须槃头、摩拏罗、鹤勒那、师 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 至菩提达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 二十八祖。
禅宗
一、禅宗源流
1、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 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 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 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 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 “南能北秀”。
2、溯源:拈花微笑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 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 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 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 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3、宗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5、中国传承: 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南能北秀”:慧能、神秀
“一花开五叶” 沩仰宗。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 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 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 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 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 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 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 的宗风。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 “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 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
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
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1]传播禅宗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
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
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
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生平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
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来逢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
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辨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
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
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
”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
他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
”师父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
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
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
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 达摩又问:“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五家七宗我国南宗禅各派的总称,又称五派七流。
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
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
中国禅宗的禅法至晚唐五代出现五家宗派,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度的发展必然造成宗派分歧的情况。
其时,南怀让一系就出现有临济宗、沩仰宗两家,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家。
唐宋时期尤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为盛,有“临天下,洞一隅”之说(洞,指曹洞宗。
禅宗五宗七派只有这两宗还比较完整,其他的都渐渐失传了)。
初祖达摩在传法二祖慧可的偈语中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偈中的一花五叶,所指就是六祖慧能的南宗顿教禅法这一枝花,发出了后来的五家之叶。
尔后临济宗下又衍生出黄龙派和杨歧派,会同前面的五宗合称五家七宗。
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
其中沩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时代相继断绝衰微,临济、曹洞与云门三宗则延续至今。
尤以临济宗的杨歧派门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后几乎囊括了临济宗之全部道场,至今后嗣仍灿若繁星,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主流。
临济宗: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属"南辙"大系。
创始人为唐代希运禅师(?-867),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山的黄檗寺时暂露端倪,因子黄檗山成为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圣地。
希运(?-857),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
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
僧徒义玄(?-867)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
中国禅宗ppt课件
三、公案
• 《倚天屠龙记》
• 渡厄喝道:“咄!空固是空,圆亦是空, 我相人相,好不懵懂!”
谢逊一怔,登即领悟,甚么师父弟子、辈
份法名,于佛家尽属虚幻,便说偈道:
“师父是空,弟子是空,无罪无业,无德 无功!”
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归我门 下,仍是叫作谢逊,你懂了么?”
谢逊道:“弟子懂得。牛屎谢逊,皆是虚
中国禅宗
方书论 2011-4-25
1
大纲
• 1.禅宗——禅的发展 • 2.禅意——禅的本义 • 3.公案——禅的掌故 • 4.禅诗——禅的审美 • 5.禅悟——禅的启示
2
一、禅宗
• 1.禅宗派别 ——佛教从释迦摩尼死后就出现了
分歧 ——佛教到中国之后,分为六家七
宗,禅宗只是其中的一派 ——不是所有的禅寺都属于禅宗
19
四、禅诗
• 春有百花秋有月, • 夏有凉风冬有雪。 • 若无闲事挂心头, • 便是人间好时节。 • ——慧开
20
四、禅诗
• 空门不肯出, • 投窗也大痴。 • 百年钻故纸, • 何日出头时? • ——神赞
•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21四、禅诗3一、禅宗2.禅宗传承
释
摩
菩
迦
诃
提
摩
迦
达
尼
叶
摩
不立文字
拈花一笑
西来初地 4
达摩西来
一苇渡江
面壁九年
只履西归
5
一花五叶
• 一祖达摩 • 二祖慧可 • 三祖僧璨 • 四祖道信 • 五祖弘忍 • 六祖惠能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精彩禅诗偈语.
精彩禅诗偈语近日偶读禅学杂书,颇为其中精彩禅诗偈语段落所感,比之李义山"有不尽之意"的《无题》之作,更据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玄机妙义,哲理更深,意境更高.而禅宗偈语遣词用字往往又比较通俗,不象义山诗谜那样悔涩难懂.《六祖坛经》中很多段落便是极为精彩的通俗诗,其蕴意则需要一生的悟性来映证.在这里拟向各网友陆续介绍一系列禅诗,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更求证悟自性!神秀示法证悟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注】神秀系北宗领袖,而慧能为南宗祖师.禅宗五祖弘忍让众弟子作偈证悟示法,神秀时为五祖门下首座,遂作此偈,五祖见偈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但未传衣钵.慧能时初入门下,尚于后院杂务,也作一偈,由此而得五祖秘传衣钵,隐行南下传道说法,遂成禅宗六祖.灵云志勤开悟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何山守旬开悟诗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以上三首均为桃花而开悟,作者皆是得道高僧,若不是禅宗典籍《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有载,实难看出奇特之处.昭觉克勤开悟诗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昭觉克勤是北宋末年的一位高僧,其开悟得道始于听一首艳情诗.乍一看的确是一首风流倜傥的情诗,而此处对悟道的比喻恰恰运用了恋情的感觉.把悟道的感觉与恋爱的滋味相比,这道的滋味也是不能说的,就好象少年一段风流事一样,是无法告诉别人的。
洞山开悟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这首诗表面上写太阳照到他身上,而影子投在水面上的情景,事实上就是写他追求道的一个过程.神照本如开悟诗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龙门清远开悟诗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落.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其二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这是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
达摩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
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班若多罗大师。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
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
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
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
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典故历史流传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达摩东来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
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
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初见梁武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主张自我解脱。
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
禅宗有哪六祖
禅宗有哪六祖初祖:达摩祖师达摩(公元?--536年),全称初祖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
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
梁武帝信佛。
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
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主修“禅定”,原为印度人,南北朝时来我国传扬佛法。
他先到梁朝见梁武帝,因二人主张不同,达摩便“一苇渡江”到北魏洛阳;后在河南嵩山“面壁九年”修性坐禅。
其开派宗旨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据说禅意是从“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开始的。
二祖:慧可曾在梁朝就与达摩祖师辩论佛法,后追随达摩渡江北上,在祖师嵩山坐禅期间,悉心照料左右。
慧可为安心顿悟,便“立雪断臂”,以明其志。
后达摩祖师传衣钵、法器于他,其主要宗旨是“众生与佛无差别,罪性本空”。
因慧可禅师“断臂求法”,佛教之人单臂念诵佛号,据说就是从他这流传出来的。
三祖:僧璨他在禅宗的贡献是使人们在禅宗初期的“信而不修”过渡到“信禅修禅”;由此也使佛教走近普通百姓,并改变佛教场地到深山中去。
当然之所以有此贡献,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很大作用,当时的北周武帝“灭佛毁寺”。
四祖:道信即司马道信。
其主要贡献是“定居传法,农禅并重”;提倡“心净即佛与佛即是心”。
五祖:弘忍其修行主旨是“一行三昧”,即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一个虚空的心,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不离一颗菩提心,这也正是禅宗的真实底蕴。
而后就是由他传衣钵于“六祖惠能”,并把禅宗发扬光大。
六祖:慧能农历二月初九(也有认为是二月初八)是六祖惠能禅师诞辰。
提起惠能禅师,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他的那四句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据载,当时的五祖弘忍禅师正准备传授衣钵,惠能就是以这四句得到了禅宗衣钵,成为了六祖禅师。
由于其不识字,后来其弟子依据他讲经说法的内容,编成《六祖坛经》一书,与《圆觉经》、《金刚经》被称为我国“佛教三经”。
沩仰宗是“一花五叶”第一叶
沩仰宗是“一花五叶”第一叶六祖慧能嫡传南岳怀让南岳怀让,慧能门下“五大宗匠”之一,俗姓杜,金州安康,即今陕西省安康人。
怀让15岁于湖北荆州玉泉寺出家,接着和一名师弟名坦然的至河南嵩山谒拜五祖弘忍的一个著名弟子慧安,而慧安却启发他到广东曹溪山参礼六祖慧能大师。
他在慧能门下学顿悟法门达10余年之久,待六祖灭度后,即往湖南南岳衡山,入住般若寺弘传南宗禅法,开创了南岳一系。
南岳怀让传法马祖道一道一是汉州什邡,即今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时称马大师,后世史称马祖道一。
道一幼年出家,于四川重庆受具足戒,后来南岳习禅。
道一到南岳比怀让早得多,早在唐开元盛世中就到南岳结庐而居。
相传他独处一庵,每日只管坐禅而不事他务,所有来访者都一律拒之六外。
怀让来到南岳以后,见道一相貌奇伟,器宇不凡,有心开导于他,便搬来一中砖,故意每天来到道一经过的地方去磨。
开始道一并未介意,时间一长,道一便感到有些奇怪,问道:“这位大师,每天磨砖作甚?”怀让答道:“磨一块镜子。
“道一越觉奇怪,又问道:“铜才能磨出镜子,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和尚天天坐禅就能坐成佛?”道一从言下猛醒,即请怀让指点迷津,并礼怀让为师。
道一从怀让十年,习禅宗顿悟法门,颇得怀让真传,后往福建佛迹岭、江西临川、龚公山等地聚众传禅,唐大历中,住洪州(即今南昌市)开元寺,一时参学者云集于斯。
马祖道一传法百丈怀海百丈怀海,福州长乐,即今福建长乐人。
俗姓王,早年出家,于南岳衡山受具足戒,阅览研习佛经多年,那时马祖已到江西传法,怀海得闻,前往皈依门下,得马祖“印可”为上首弟子。
马祖去世后,怀海住持新吴,即今江西省奉新县大雄山,一时参禅访道者云集。
因大雄山又名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在两位嗣法弟子,一是黄檗希运,一是沩山灵祐。
黄檗希运,福建人氏,自幼于江西高安黄檗山出家,先后游天台、长安等地,经人介绍至江西百丈怀海禅师处参学,得百丈印可,后回黄檗山,四方徒众望山而趋,往来常千余众,世称黄檗希运。
禅宗简史·一花五叶共85页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 岩 昙 晟
洞 山 良 介
有 伴 即 来
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 未审马祖还来否? 众皆无对。 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 泉曰:此子虽后生, 甚堪雕琢。 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
消 灭 寒 暑 的 妙 法
问: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师曰: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曰:如何是无寒暑处。 师曰:寒时寒杀阇黎, 热时熱杀阇黎。
任 运 第 七
石饥 淡 柳 上餐 烟 岸 山渴 芳 春 童饮 草 波 睡随 绿 夕 正时 茸 照 浓过 茸 中
相 忘 第 八
白月 人 白 云透 自 牛 明白 无 常 月云 心 在 任云 牛 白 西影 亦 云 东白 同 中
独 照 第 九
归拍 一 牛 来手 片 儿 犹高 孤 无 有歌 云 处 一明 碧 牧 重月 嶂 童 关下 间 闲
鞭红牛骑 绳日也牛 空三空已 顿竿兮得 草犹人到 堂作也家 间梦闲山
第 八 图 人 牛 俱 忘
到红碧鞭 此炉天索 方焰辽人 能上阔牛 合争信尽 祖容难属 宗雪通空
第 九 图 返 本 还 源 水庵争返 自中如本 茫不直还 茫见下源 花庵若已 自前盲费 红物聋功
第 十 图 入 尘 垂 手
直不抹露 教用土胸 枯神涂跣 木仙灰足 放真笑入 花秘满廛 开诀腮来
未 牧 第 一
谁一 奔 狰 知片 走 狞 步黑 溪 头 步云 山 角 犯横 路 恣 佳谷 转 咆 苗口 遥 哮
初 调 第 二
犹从 一 我 得来 回 有 山劣 奔 芒 童性 竞 绳 尽难 痛 蓦 力调 加 鼻 牵制 鞭 穿
受 制 第 三
牧手 渡 渐 童把 水 调 终芒 穿 渐 日绳 云 伏 自无 步 息 忘少 步 奔 疲缓 随 驰
谭 嗣 同
敬安
农
禅
三十年不缺盐酱
高平低平
石 头 路 滑
骑 牛 觅 牛
师问曰:学人欲求识佛, 何者即是? 丈曰:大似骑牛觅牛。 师曰:识得后如何 丈曰:如人骑牛至家。 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住? 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 不令犯人苗稼。
死 后 山 下 为 牛 去
沩 山 僧 沩 山 牛
七 十 九 岁 老 牯 牛
第 四 图 得 牛
又有心竭 入时强尽 烟才力精 云到壮神 深高卒获 处原难得 居上除渠
第 五 图 牧 牛
鞭相恐鞭 锁将伊索 无牧纵时 拘得步时 自纯入不 逐和埃离 人也尘身
第 六 图 骑 牛 归 家 知一羌骑 音拍笛牛 何一声迤 必歌声逦 鼓无送欲 唇限晚还 牙意霞家
第 七 图 忘 牛 存 人
临 济 义 玄
杨歧派和黄龙派开山祖师
青 原 行 思
石 头 希 迁
不 去 曹 溪 焉 知 不 失
师曰:子何方来? 迁曰:曹溪。 师曰:将得甚么来?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师曰:若恁么,用去 曹溪作甚么? 曰:若不到曹溪,焉知不失?
药 山 惟 俨
千 圣 不 识
一日在石头上坐次, 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麽? 曰:一物不为。 头曰:恁么即闲坐也。 曰:若闲坐即为也。 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 曰:千圣亦不识。
雪 峰 义 存
云 门 文 偃
云 门 三 句
截断众流
玄 沙 师 备
罗 汉 桂 琛
清 凉 文 益
宋以后, 寺院几乎都成为禅林, 禅林几乎都成为临济。 ——张中行
佛法大事, 靖退小节。 …… 今何时, 而欲安眠哉。 ——契聪
耶律楚材
斯 道 道 衍 姚 广 孝
顺 治 帝
董 鄂 妃
禅 意 人 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彭剑
禅宗简史
禅 宗 简 史 一、祖师西来 二、西天四七 三、本土禅机 四、东土二三 五、一花五叶
五、一花五叶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 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 提 本 无 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我心非我心,他心皆我心。 我执非我执,空望天下事。 空了何时空,心念有种种。 忘了何时忘,佛也念众生。 明月当头照,苦乐入禅中。 生性当自悟,阴缺何时休。
失 牛 失 火
《十牛图》 《十牛图颂》
《住鼎州梁山 廓庵和尚十牛图颂》
廓庵师远禅师
第 一 图 寻 牛
但 力水茫 闻 尽阔茫 枫 神山拨 树 疲遥草 晚 无路去 蝉 所更追 吟 觅深寻
第 二 图 见 迹
辽纵芳水 天是草边 鼻深离林 孔山披下 只日黄 森此暖鹦 头更风枝 角无和上 画回岸一 难避柳声 成处青声
双 泯 第 十
野若 明 人 花问 月 牛 芳其 光 不 草中 含 见 自端 万 杳 丛的 象 无 丛意 空 踪
禅 林 五 宗 七 派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马 祖 道 一 禅 师
百 丈 怀 海
沩 山 灵 祐
踢 瓶 得 沩 山
仰 山 慧 寂
黄 檗 希 运 禅 师
超 师 之 见
大 雄 山 下 的 老 虎
丈一日问师:甚么处去来? 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丈曰:还见大虫么? 师便作虎声。丈拈斧作斫势。 师即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便 归。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 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 日亲遭一口。
回 首 第 四
犹山 颠 日 把童 狂 久 芒未 心 功 绳肯 力 深 且全 渐 始 系相 调 转 留许 柔 头
驯 伏 第 五
牧日 放 绿 童幕 去 杨 归碧 收 荫 去云 来 下 不芳 得 古 须草 自 溪 牵地 然 边
无 碍 第 六
一山 不 露 曲童 劳 地 升稳 鞭 安 平坐 策 眠 乐青 永 意 有松 无 自 馀下 拘 如
曹 山 本 寂
不 名 本 寂
山问:阇黎名甚么? 师曰:本寂。 山曰:那个聻! 师曰:不名本寂。 山深器之。
天 皇 道 悟
龙 潭 崇 信
尼 姑 变 和 尚
有尼问:如何得为僧去? 师曰:作尼来多少时也? 曰:还有为僧时也无? 师曰:汝即今是甚么? 曰:现是尼身,何得不识? 师曰:谁识汝?
德 山 宣 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