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雅各布森探究

合集下载

雅各布森探究

雅各布森探究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

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

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等,形成等价关系。

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转喻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

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得到了形式主义者的广泛承认。

其中,开创了现代语言诗学研究成功范例的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无疑格外值得关注,因为他是将先锋诗歌创作与语言诗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独一无二的诗人理论家。

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

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
精品课件

(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语言和 翻译、翻译的重要性及普遍性的问题作了精 辟的论述,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 论的基础。以符号学,语言学为理论依据, 将翻译研究上升到了更为科学的层面,所以 自发表以来它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 究的经典著作,也是翻译研究中引用最多的 文献之一。
如把古文改成白话文,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把英语 诗歌译为英语散文,把方言转换为官方语言,或是把口头语 转换为书面语等。
精品课件
2、语际翻译
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 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即不同语言间的翻 译。
精品课件
3、语符翻译
语符翻译又称符际翻译或跨类翻译, 是指用非语言符号(如图标、手势、美术、 音乐等)来解释语言符号。
根据雅各布森的理论,翻译对等也相应 地包含三种形式的对等:语内对等,语际对 等和符际对等。
精品课件
雅各布森用信息论代替了索绪尔的普 通符号学理论,在谈到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时, 指出可以选用同义词,也可以采用迂回表示法。 一个词或者相当于一个词的词组,只有通过几 个词意义对等的组合,即用相等的信息,才能 得到充分的解释。人们不是用一种语言的信 息来替代另一种语言中单个的符号,而是用信 息替代信息。
精品课件
(六)语言共性论
雅各布森认为语言具有共性,“所有 认知经验及其分类在任何现存的语言中都能 得到表达。”
他指出:“如果译入语缺乏某种语法范畴,也 可以用词汇手段来表达源语中用语法手段所表达的
意义。”
精品课件
谢 谢!
精品课件
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上,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
1、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2、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 3、语符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雅各布森探究

雅各布森探究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

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

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等,形成等价关系。

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转喻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

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得到了形式主义者的广泛承认。

其中,开创了现代语言诗学研究成功范例的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无疑格外值得关注,因为他是将先锋诗歌创作与语言诗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独一无二的诗人理论家。

丹麦工业设计大师雅各布森Arne-Jacobsen知识讲解

丹麦工业设计大师雅各布森Arne-Jacobsen知识讲解

丹麦工业设计大师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丹麦的家具设计,家庭用品和室内设计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设计上把传统的设计风格与功能主义相结合,创造出既简洁明快又颇具人情味的作品,其产品造型,材料和人的因素深深融合在一起,丹麦的设计师们深深懂得产品不仅应当吸引用户,同事也应明确地,合情合理地把产品的功能表现出来。

在家具和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们在大量采用北欧国家特有的自然材料,特别是木材,如桦木榉木,柚木等的同时,也探索了家居设计的新兴材料和新技术,如在使用钢管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摆脱了原来单纯依靠自然材料的设计状态。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丹麦设计界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形成了阵营强大“丹麦现代设计群” ,对丹麦工业设计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Arne Jacobsen(1902~1971) 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他是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北欧建筑师暨工业设计大师,丹麦国宝级设计大师,北欧的现代主义之父, 是『丹麦功能主义』的倡导人,后与Le Corbusier、Mies van der Rohe及Gunnar Asplund 等其它欧洲设计巨擘共同主张『简约』设计风格。

他不只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同时在家俱、灯饰、衣料以及各式各样的应用艺术上皆有深切琢磨与成就,并成为享誉国际的传奇人物雅各布森-设计背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由于纬度较高,部分地区处在北极地区, 因此不仅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反差大,人口密度小,森林覆盖率高,矿产资源较为贫乏,而且与西欧等欧洲其它国家关系相对松散,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传承和设计传统。

当欧洲其它国家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北欧五国还处于传统的手工业时代。

直到19世纪70年代, 工业革命之风才徐徐吹来。

但是,这里与英国等国家的设计领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即北欧五国的设计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并未出现工业化与手工艺的强烈冲突和对抗,而是处于一种和谐共处的平衡关系。

雅各布森的三个关键概念

雅各布森的三个关键概念

雅各布森的三个关键概念
自体:是一个涉及整个人,包括身体与精神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主体有别于客体世界;
自我:涉及到一种结构,一种具有各种精神功能的系统。

它源于一个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的混合体,这里需要一种关系的存在,以便提供客体意象;
自体表象:是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自体在自我之内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表象。

起源于愉快和不愉快感觉的记忆印痕的自体表象。

一个现实的肢体表象是“一种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身体和精神‘自体’的状态、特点、潜力、能力、自愿和限度的意象”。

自体、自我、以及自体表象,占据着一个人的经验和抽象概念的不同侧面。

我(I)有一个我自体(my self)的意象,但是,我的自体(self)多于我的自我(ego);没有人曾经见过或感觉过自我(ego);我在镜子中看到的是我的身体,这会为我自体的内在意象做出贡献;我的确正在体验着我的自体,我(I)是我的自体。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雅各布天梯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生物学实验,它被用来研究细菌的趋化性和趋化性因子。

这个实验的原理基于对于细菌在化学梯度中的趋化性反应的观察和测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细菌对于外界化学刺激的反应,从而揭示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

实验原理首先涉及到对于化学梯度的建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在琼脂平板上建立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通常是一种趋化性物质,比如氨基酸。

然后,我们在这个梯度上播撒细菌,观察它们在梯度中的运动和分布。

细菌在梯度中的运动将会展现它们对于化学物质的趋化性反应。

一般来说,细菌会向着化学物质浓度的增加方向移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感知到化学物质的浓度差异,并做出相应的趋化性反应。

通过观察细菌在梯度中的分布和移动,我们可以测量它们对于化学物质的趋化性程度,从而得到关于细菌趋化性的重要信息。

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还涉及到对于趋化性因子的研究。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或者引入其他化学物质来研究细菌对于不同趋化性因子的反应。

这样的实验设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细菌对于不同化学刺激的感知和反应机制,从而揭示细菌的生物学行为和适应能力。

除了趋化性的研究,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类似的实验设计来研究其他微生物对于化学物质的趋化性反应,甚至可以将这个原理应用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中。

通过对于生物在化学梯度中的反应进行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揭示生物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机制,从而深入了解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规律。

总的来说,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基于对于生物在化学梯度中的趋化性反应的观察和测量,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对于化学刺激的反应机制,从而揭示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

这个实验的原理不仅在微生物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也可以为其他生物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第四种符号”:雅各布森审美文化符号学理论探析

“第四种符号”:雅各布森审美文化符号学理论探析
e mp h a s i s e t h e“ a e s t he t i c s ”. :
K e y w o r d s : R o m a n J a k o b o s n ; a e s t h e t i c c u l t u r a l s e mi o t i c s ; t h e f o u r t h b a s i c s i g n i
1 7 2
理论与应用
● ● ● - - - ● - - - ● 一 ●。

S i g n ” . J a k o b on s c r e a t i v e l y a d v a n c e s t h e t h e o r y o f “ T h e F o u r t h B a s i c
t y p e ;
i ;
2 O 世 纪 著名 符号 学 家 罗 曼 ・ 雅各布森 ( Ro ma n J a k o b s o n ,1 8 9 6 -1 9 8 2 )
S i g n Ty pe ”. Th i s t h e o r y c o n s t r u c t s a p e c u l i a r p a r a d i g m o f a e s t he t i c a u t o n o my i n t he m o de r n c u l t u r a l c o n t e x t , ma ki n g a n i mp o r t a n t
J i a n g Fe i
A b s t r a c t :R o ma n J a k o b s o n ’ S mo s t r e ma r k a b l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s e mi o t i c s i s h a v i n g

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研究

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研究

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研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20世纪著名的美籍俄裔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符号学家。

作为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纽约语言学小组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他为20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语言学和诗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雅各布森的理论思想是人文学科的重要课题。

然而,相对于他的贡献而言,国内外对他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国内对雅各布森语言学诗学理论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

雅各布森诗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艺术相对于其他艺术和其他各种语言行为的特殊差异,而诗性功能理论是其核心和阐释“文学性”的钥匙。

雅各布森对语言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重新评价,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诗之为诗”的内在生成机制,同时拓宽了我们对于诗歌和语言的理解。

因此,本论文以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该理论的基础及形成过程,然后围绕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的定义中所蕴涵的诸重要概念展开,阐明“何为诗”和“诗何为”。

在此基础上,以雅各布森对普希金两首抒情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9首的精彩分析为例,进一步揭示诗性功能的成因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针对文学批评家乔纳森·卡勒对雅各布森的批评,论文还对这两种结构主义诗学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最后,论文尝试用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并试图发掘出中西诗学的同构及其背后的语言文化共性。

本论文希望通过对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加深我们对于语言与艺术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并重新确立雅各布森思想对于这种认识的重要地位。

尤其在近年来文学研究更多地倾向于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的语境下,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更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学概论雅各布森诗性问题

文学概论雅各布森诗性问题

雅各布森《语言学与诗学》中的“诗性”该如何理解?雅各布森在《语言学与诗学》一文中围绕诗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引用了许多国家和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提出语言艺术的功能结构理论,集中阐述了语言艺术以诗性功能为主导的观点。

他特别强调,“信息”这一要素对应的是语言的“诗性功能”,其特征是语言以自身为目的,具有“指向信息本身和仅仅是为了获得信息的倾向”。

文中关于语言传达行为的“六大构成要素”(发送者、语境、信息、接触、信码、接收者)以及相应的六大功能(情绪的、指称的、诗的、交际的、无语言的、意动的)理论是理解其“诗性”的理论支撑。

在文中,雅各布森认为不止是诗学,任何语言行为都是指向一个目标的,虽然它们的目标都各不相同。

他还认为,对诗的功能的语言学研究必须迈出诗的范围,另一方面对诗本身的语言分析又不能仅局限于它的诗的功能。

各种不同诗歌风格的独特性意味着,诗的语言除了占主导性的诗歌功能之外,还有其他语言功能在不同程度上的参与。

一、何为“诗性功能”?“诗性功能”为语言多种功能中的一种,当它占主导地位时,信息的焦点就集中到语言符号自身,日常语言就变成了诗歌语言。

“诗性功能”即为“指向信息本身的倾向,为其自身而聚焦于信息”雅各布森提出的语言功能学说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

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诗学,把诗学和语言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提出了语言的诗性功能(poetic),也有人译做诗学功能或诗歌功能。

本文用诗性功能这一术语。

诗性功能是雅各布森诗学的核心。

正如索绪尔确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时首先区分语言和言语,雅各布森的理论起点在于区分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

而他提出的语言的诗性功能是区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

当语言具有诗性功能时,交际行为强调信息本身,也就是语言符号自身,而不关注在什么语境,由什么人讲了些什么。

当语言的诗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占优势时,信息(语篇)就是“诗学的”、“美术的”、“艺术的”。

在诗歌功能中,语言指向自身并强调或突出自身,词语不再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目的而对什么人说了些什么,而是一种自我体现,它不仅不是一种透明的或标签式的东西,而是加深了语言与对象的鸿沟。

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辨析

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辨析

雅各布森文学性概念辨析19 世纪末以来,随着文学批评活动的专业化进程,关于“文学之为文学”的特殊性亦即文学性的问题日渐突显,然而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文学性的定义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众多关于“文学性”的论述中,罗曼?雅各布森的文学性概念始终别具一格,历久弥新。

它究竟有何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本文试图立足雅各布森不同时期的文本,对其文学性概念内涵、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辨析。

1914年至1915 年间,雅各布森发起成立莫斯科语言学小组,该小组与彼得堡小组(1916 年更名为诗歌语言研究会)一样,致力于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文学。

这就是1914年到1930年盛行于俄罗斯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即俄国形式主义。

随着俄国政治状况的发展,雅各布森于1920 年移居捷克,并创立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期间,雅各布森第一次提出“文学性”概念。

到30 年代,雅各布森根据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关于语言系统的思想,在语音学研究中,提出结构主义原则,并首先创用“结构主义”这一术语。

二战爆发之后,雅各布森流亡美国,相继任教于美国自由高等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高校。

雅各布森既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结构主义的奠基人。

雅氏提出的文学性概念既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布拉格期间结构主义诗学的核心概念。

这一概念历经两种思想阶段,其内涵呈现继承中发展的特点。

一、文学性: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文本性:文学性存在于文本形式之中1921 年,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这意味着文学性不是别的,是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但这个对象并非作为整体的或个别的文学作品。

而且,俄国形式主义者普遍反对将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心理等因素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因为这些都没有触及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他们看来,文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拥有主观意志的人或作者。

雅各布实验报告

雅各布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并掌握雅各布天梯的原理,观察高压电场下空气被击穿的现象,学习弧光放电的基本原理,以及电场强度与击穿电场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雅各布天梯实验是利用高压电场使空气被击穿,产生弧光放电的现象。

当两个电极之间加上高压时,若两电极间的电场强度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空气将被击穿,形成大量等离子体。

被电离的空气中的原子核外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会释放出能量,产生光和热,形成弧光放电。

实验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 高压电场使空气被击穿,形成等离子体。

2. 等离子体中的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释放出能量。

3. 释放出的能量产生光和热,形成弧光放电。

三、实验器材1. 雅各布天梯演示器2. 高压电源3. 电压表4. 电流表5. 开关6. 连接线7. 玻璃板8. 水平仪四、实验步骤1. 将雅各布天梯演示器放置在水平平台上,确保演示器稳定。

2. 使用水平仪调整演示器,使其保持水平。

3. 将高压电源连接到演示器的电极上,确保连接牢固。

4. 使用电压表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压,确保电压稳定。

5. 打开高压电源,观察弧光放电现象。

6. 记录实验现象,包括弧光产生的位置、移动方向、持续时间等。

7. 调整电极间距,观察电场强度对弧光放电的影响。

8. 关闭高压电源,断开连接线。

五、实验现象1. 当高压电源打开后,两电极之间产生高压电场,空气被击穿,形成等离子体。

2. 等离子体中的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释放出能量,产生光和热,形成弧光放电。

3. 弧光放电首先在两电极间的最狭窄处产生,然后逐渐向上移动,形成类似梯子的形状,犹如圣经中的雅各布天梯。

4. 随着电极间距的增大,电场强度减小,弧光放电逐渐减弱,直至熄灭。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当电极间距较小时,电场强度较大,弧光放电现象明显;当电极间距增大时,电场强度减小,弧光放电现象减弱。

2.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验证了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是一种用来研究生物学中基因表达规律的重要实验方法。

它通
过将细菌转化为含有外源基因的质粒,并观察这些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情况,从而揭示基因转录和翻译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及其在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是基于DNA的双链结构和转录过程。

在实验中,首先将外源基因插入到一个含有启动子和终止子的质粒载体中,然后将这个质粒导入到细菌中。

当细菌进行转录和翻译时,外源基因也会被转录成mRNA,并被翻
译成蛋白质。

通过测量蛋白质的表达量,可以了解外源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情况,从而推断基因的调控机制。

雅各布天梯实验在基因表达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来研究启
动子和终止子的功能。

通过构建不同的质粒载体,可以揭示这些调控元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基因调控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雅各布天梯实验也可以用来筛选和鉴定调控基因表达的因子。

通过引入不同的调控因子或突变体,可以筛选出对基因表达有影响的因子,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

此外,雅各布天梯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例如转录因子的结合和调控蛋白的功能等。

总之,雅各布天梯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研究方法,它通过测量外源基因
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情况,揭示了基因转录和翻译的机制。

在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功能研究和新基因的发现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和应用,促进基因表达研究的发展。

雅各布森

雅各布森
générale, Paris, Ed. de minuit.
• 相似性似乎更利于感情宣泄;相近性离不开时间 与空间,而且多少带有点认知推理的色彩。
相似与相近,对于法国文学批评界来说,它们
不太像专业术语,于是他们便在修辞学术语中 找了两个词来取代它们,即隐喻(métaphore) 与借喻(métonymie)。如图:
聚合(选择) 组合
相似
相近
隐喻
借喻
*请记住,此处的隐喻和借喻指的就是聚合特征
• 因此,烟斗与奶嘴,是一个暗喻。
除了奶嘴,它还可以是什么?
• 叼着烟斗的爸爸 • 福尔莫斯,大侦探波罗 • 贺龙、斯大林
• 可烟斗与上述人物之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人们为什么会由烟斗联想到他们呢?按传 统修辞学的说法,是因为烟斗与他们相关。
纵聚合与横组合
雅各布森在研究了语言中的纵聚合与横 组合关系之后,明确指出所有联想首先应 该被划分为两类:相似性与相近性。他甚 至认为,相似性联想是浪漫主义在语言表 述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仔细体会上述演变,我们发现此诗句的形成 先是把聚合序列投射在组合轴上,然后又化隐喻 为借喻。从“衣裳”到“云”,从“像”到 “想”,其想象路径是相似性,但“想”在语义 上却彻底改造了云与衣裳的关系。
更典型的例子还有王国维特别欣赏的两句诗:
“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
“红杏”与“春”的关系相当于“马”与“马 鞍”的关系(时空相邻),而“闹”与二者的关 系则相当于“马”与“奔跑”的关系(语链上的 相邻),一个“闹”字使“红杏”和“春”的关 系变得极为亲密(相近性),可以说是从时空意 义上的借喻上升到纯粹的横组合意义上的借喻。 于是王国维有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阿尔内·雅各布森个人简介,设计理念,家具代表作赏析 2

阿尔内·雅各布森个人简介,设计理念,家具代表作赏析 2

最大特色
1958年为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旅馆 设计的““蛋”椅,如同鸡蛋剥落一 半,而又将鸡蛋轮廓边缘设计为靠背 和扶手,从表面的造型和材质上看, 如同一个舒适的鸟巢,大方又不失可 爱。颜色又丰富多彩,特别适合饭店, 餐馆等场合。
蛋椅据说受到Eero Saarine的子宫椅 Womb Chair的影响,但蛋椅的设计 却成熟许多,它的扶手和椅背看起 来就像抱着一颗隐形的蛋,给人十 足的安全感。
安恩.雅各布森 ArneJacobsen
性别:
国籍: 出生年月: 去世年月: 职业:

丹麦 1902年 1971年 科学 建筑师
毕业院校:
成就: 重要事件:
哥本哈根皇家艺术学院
分别获得1967、1969年丹麦工业设计奖。 1925年巴黎国际艺术装饰博览会获得银奖。 1927—1929年雅各布森在保罗.霍尔松〔PaulHolsoe〕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 ,随后他就创建了他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与室内设计 师。 “天鹅椅”和“蛋壳椅”
设计师【丹】阿尔内.雅各布森 设计时间 1952年 材料 胶合板,塑钢材, 铬钢
看他那些五颜六色的蚂蚁椅,曲木胶合 板被生动地剪裁成小蚂蚁的身体,在尾 巴上一弯,便成了椅子的座面和靠背, 三支纤细的钢管是蚂蚁腿,稳固地支撑 起轻巧的身躯。远远看去,真像是一只 只昂首前进的小蚂蚁。
设计师【丹】阿尔内.雅各布森 设计时间 1958年 材料 玻璃钢,皮革
家 具 设 计 代 表 作
雅各布森的设计,是与功能相联系、靠设计美学和工程美学原 则来体现,每一根线条、每一个体块都有它的语义,任何多余 的线条、体块和不贴切的装饰都是在作毫无必要“粉饰”,其 结果往往导致过度设计的恶果。形态的简化要以设计理念为指 导。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生物学实验,用于研究细胞的遗
传变异。

这一实验的原理基于DNA重组和基因突变的特性,通过在
细菌中引入外源DNA片段,观察其在细菌种群中的分布情况,从而
揭示DNA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发生规律。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包括含有所需基
因的质粒DNA、细菌培养基、抗生素等。

然后,将质粒DNA导入目
标细菌中,利用热激转化等方法使细菌吸收外源DNA。

接下来,将
处理后的细菌培养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只有成功吸收外源
DNA的细菌才能生长下来。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有一部分细菌能够生长,而在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所有细菌都
能够生长。

这是因为成功吸收外源DNA的细菌获得了抗生素的抗性
基因,从而在含有抗生素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

接着,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例如通过PCR扩增和测序
等方法,验证成功吸收外源DNA的细菌中是否存在目标基因的插入。

通过分析不同细菌克隆中外源DNA插入的位置和数量,我们可以了
解DNA重组和基因突变在细菌种群中的分布规律,从而揭示细胞遗传变异的机制。

此外,雅各布天梯实验还可以应用于研究基因工程、抗生素耐药性等领域。

通过对细菌基因的改造和调控,可以实现对细菌的功能性改变,为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

总之,雅各布天梯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方法,通过该实验可以揭示DNA重组和基因突变的规律,为我们深入理解细胞遗传变异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希望本文对您理解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有所帮助。

雅各布森

雅各布森

继 承
雅各布森遵循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即口头 和书面符号)与所指(即所指称的概念)之 间的关系并予以发展。
语言意义
• 雅各布森认为词本身只是语言中的一个符 号,人们将具体意义附加在符号上。理解了 这个具体意义,也就理解了这个符号,并在此 发 基础上理解了整个话语。
展•
以“cheese”为例,人们附加在“cheese”这个符号 上的意义是“food made of pressed curds (凝乳 压制成的食品)”。通过人脑的作用将这个语符和 它的意义相关联,即使没吃过没见过“cheese”,即 没有认知经验,却可以理解人们赋予它的意义。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以符号学,语言学 为理论依据,将翻译研究上升到了更为科 学的层面,所以自发表以来它一直被西方 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著作,也是翻 译研究中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
翻译思想概述
• 雅各布森站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立场上讨论 了翻译问题,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 1.他把语言符号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 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 2.雅各布森是语言共性论者,认为现存语言都是可 以表达的,并分别从词汇空缺和语法范畴空缺两 方面进行分述。 • 3. 他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对等 • 4.他提出“创造性移位”,给后人以启迪。
符际对等
一个完整的文本是由内容和形式共同组成。 在一些情况下,文本的信息不单单靠内容 传递,而是借助某种外在形式表达出来的。 符际对等,指的就是如果源语中的部分信 息不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是通过 某种特殊的形式表达出的.在翻译时,译 者就应当尽量使译文的形式与原文的形式 保持一致,使之达到效果上的对等。
雅各布森的三种翻译类型
1.语内翻译
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 些语言符号,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 说法”。

论雅各布森

论雅各布森

论雅各布森“诗歌语法”批评日常语言与诗语不同,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为何不同或怎样不同,要在理论上予以回答并非易事。

罗曼·雅各布森既是一个语言学家,也是诗歌批评家,他运用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将语言学与诗歌批评连接起来,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入手,揭示“诗何以为诗”的奥秘,建立起一种语言学诗学批评方法。

一、“诗歌功能”与“对等原则”雅各布森很早就将语言学与诗连接在了一起,他的形式主义诗歌理论极有见地,如“诗歌暴露自己的语言手段”、“诗歌是自在的词”等。

但雅各布森在诗歌批评实践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从语言交流整体功能的对比研究中,分离出一种“诗歌功能”,并对该功能的形成过程给予透彻的语言学解析,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诗歌语言何以不同于其他语言。

这一解释具有开创意义,揭开了“诗歌语言之所以成为诗歌语言”的内在生成机制。

在雅各布森之前,已有人进行语言交流功能方面的探讨。

雅各布森有新看法,他认为指称并非语言的唯一功能,除对周围世界做出陈述外,说话者还“彼此问候”、“发出命令”、使用“双关语”等。

可见语言交流是一个多种功能并存的交流图式。

此前语言学界一般认为语言交流包括三种功能:认知(指称)功能、呼吁功能、情感功能。

雅各布森在论文《语言学与诗学》中拓展了这一模式,新增了三种功能:寒暄(接触)功能、“元语言”功能、诗歌功能,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六因素语言图式:说话者(表情功能)、受话者(呼吁功能)、语境(指称功能)、信息(诗歌功能)、接触(寒暄功能)、代码(元语言功能)。

六因素分别与语言的一种功能相关,显然,雅各布森列出这一图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为语言的诗歌功能留下一席之地:如果交往倾向于话语信息本身,诗歌之美学功能将占据主要地位。

“纯以话语为目的,为话语本身而集中注意力于话语——这就是语言的诗歌功能。

”[1] 181意思是说,诗歌语言的功能与其他的语言交流形式有所不同,它是内指性的,其构成形式不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如日常语言),而着眼于话语自身的构成。

丹麦设计师阿恩·雅各布森研究

丹麦设计师阿恩·雅各布森研究

丹麦设计师阿恩·雅各布森研究
阿恩·雅各布森作为丹麦现代主义设计先驱之一,他的创作历程经历了新古典主义、现代功能主义和丹麦现代功能主义三个时期。

雅各布森深深根植于丹麦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现代功能主义进行了独立的诠释,他既是传统的实践者,又是现代的引导者。

他在现代与传统、地域与普适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使得丹麦的现代设计在北欧乃至世界现代主义设计发展进程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围绕三个部分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雅各布森的创作背景,包括丹麦的地理气候特征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并对丹麦现代设计的缘起和确立予以概括梳理。

第二部分以时间和地域为坐标,创作方法为线索,阐述了他的设计创作历程,并通过案例分析其设计语汇和创作理念。

第三部分通过与相关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埃瑞克·冈纳·阿斯普隆德、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的比较互动,探讨了他创作思想与创作手法的传承关系,进而展现丹麦现代功能主义的独特性。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最后落在国家、社会、文化和家庭层面上,对雅各布森进行历史定位,并试图寻求对我国当代设计的反思和启示。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的解读与启示_对等1. 简介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他1896生于莫斯科,先后任教于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和瑞典,原籍俄罗斯,1914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

1943-197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雅各布森是九个科学院的院士,获得25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研究的范围极广,于1959年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符号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翻译与语言有关的基本问题。

2. 翻译理论思想概述雅各布森站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立场上讨论了翻译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所有语词都是确定的语言学或符号学事实,并将语言符号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基本上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概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进而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对等:语内翻译使用近义词或迂回表达法,语际翻译使用译语的完整信息取代原文信息,然后探讨了翻译可译性问题。

雅各布森是语言共性论者,认为现存语言都是可以表达的,并分别从词汇空缺和语法范畴空缺两方面进行分述。

最后对于语法范畴相当重要的翻译进行了详述,说明了其不可译性,但最后提出了“创造性移位”,给人予启迪。

3. 符号学语言学角度分述符号学及语言学贯穿于雅各布森的翻译思想当中。

皮尔斯对符号下的定义、符号的三元观,语言的本质范畴都体现于翻译的解释、翻译分类、语言内容与形式对等之间。

3.1. 从符号学角度看语言与翻译皮尔斯定义的符号是:一个符号是与第二个东西,即它的对象,相联系的任何事物,就一个质的方面以这种方式把第三个事物,即它的意义,和同一个对象联系起来。

雅各布森正是站在皮尔斯(Peirce)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对比格兰特·罗素的观点——即只有熟悉词语的非语言特征,才能理解词的意思——从而指出词义是语言事实、符号事实。

语言符号赋予了词语的意思,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有了符号,就有了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23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4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

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5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6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7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

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8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9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10等,形成等价关系。

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11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12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13能”。

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14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15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转喻16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17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18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

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19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

有意思的是,20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21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22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23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24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得到了形式主义者的广泛承认。

其中,开创了现代语言25诗学研究成功范例的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无疑格外值得关注,26因为他是将先锋诗歌创作与语言诗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独一无二的诗人理论家。

27雅各布森的诗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性质的,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28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本文主要29阐释的是隐喻转喻假说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作者对该理论的理解。

30隐喻和转喻假说是从研讨语言学中的失语症问题中引申出来的。

雅各布森认31为,失语症是由于患者选择能力和代替能力的损害,或者是组合能力的损害而32导致。

前者表现为“相似性混乱”,如把“叉子”说成“刀子”;后者则表现为33“相邻性混乱”,不能将词语组合成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至于隐喻和转喻的区34别,雅各布森认为隐喻基于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相似把隐喻的词语同它所替35代的词语联系起来。

而转喻则基于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或者说接近关系。

所以36隐喻与相似性的混乱相悖,转喻与接近性的混乱相左”。

《现代批评与理论》一37书的编者戴维·洛奇为说明这两者的区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船渡过大海”38这个句子中,如果用“犁过”代替“渡过”,就创造了一个隐喻,它基于“渡过39大海”与“犁过土地”这不同行为的相似性。

如果用“龙骨”(船的一部分)代40替“船”,或者用“深渊”(大海的一种属性)代替“大海”,就创造了一个转喻,41它基于代替者与被代替者之间在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相邻和接近关系。

雅各布42森指出,诗主要用隐喻,散文主要用转喻。

他说:“相似的原理构成了诗的基础;43诗行的韵律对应,或者押韵词语的声音对等,引出了语义相似或相对的问44题……”与此相反,散文基本上是由接近性所促进的。

因此,对诗来说隐喻是45捷径,对散文来说转喻是捷径。

所以说,诗的比喻研究主要趋向隐喻。

推而广46之,雅各布森认为浪漫主义基于隐喻,现实主义基于转喻。

“在浪漫主义和象征47主义的文学流派中,隐喻方式的首要地位已一再为人们所承认,但是,人们尚48未充分认识到,构成所谓的现实主义倾向和事实上预先就决定了这一倾向的,49是居支配地位的转喻……沿着接近关系的途径,现实主义作家转喻地离开情节50而导向环境,离开人物而导向时空背景。

”51李广仓在《论雅各布森“诗歌语法”批评》中,对隐喻与转喻这一重要概念52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隐喻与转喻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孤立的修辞手法,成为既53对立又相互连接的表意结构系统,是诗歌话语表意功能得以实现的最佳表达形54式。

这样,就在结构语言学背景上揭开了诗歌功能实现的秘密,展示了雅各布55森诗歌批评的思维逻辑和“诗歌语法”批评的操作方法。

56田星在《论雅各布森的语言艺术功能观》一文中指出,作为20世纪杰出的美57籍俄裔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雅各布森把语言艺术放在结构主义的功能观上58进行考察。

动态的功能不仅涉及外部的社会语境,更作为语言的内在结构起作59用。

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语言和文学系统共时和历时层面上的变化,60从而揭示出语言艺术的实质。

雅各布森的语言艺术功能观强调的不是封闭的单61功能态度,而是开放的多功能性;不是艺术语言的独立性,而是诗性功能的主62导地位,它同时深化了我们对于语言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63纵观以上对雅各布森史学理论的研究与评论,我们可以认识到,组合轴不仅64体现着在场的语言要素,同时也隐含着不在场的那些成分。

“隐喻指一套特殊的65语言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一物的若干方面被‘带到’或转移到另一物之上,66使第二物成了第一物”。

67我国的诗歌文化中尤其强调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了选用最恰当的意68向抒发感情,往往要推敲琢磨几番才敲定。

下面笔者将以李白诗歌《秋思》为69例,将诗歌中的隐喻现象放在我们熟悉的文化中去解读,并且说明隐喻是如何70作为对等原则的一种特殊情况体现在诗歌中的。

71秋思 ( 李白)72阏氏黄叶落,妾望白登台。

73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74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75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催。

76这首盛唐诗人李白的《秋思》,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读者读过之后,差不多77都会总结出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诗人既谴责了胡兵入侵的罪恶行径,又对远征78的将士和家中望归的思妇表示深切的关心与同情。

为何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得到79如此理解,可能与中国人说的诗歌有“言外之意”有关,依笔者看来,“言外之80意”与对等原则有密切的联系。

81既然隐喻是出现其中一种成分,而另一种缺场的成分由读者依照对等关系自82行加以补充。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歌如何体现隐喻的。

先看题目“秋83思”中的“秋”字,给人的感觉是萧条、感伤、带有淡淡的思念,另外,秋天84是胡人草盛马肥的季节,胡人每每此时都会入侵,这种原有的意识背景在无形85之中为理解此首诗做了很好地补充,这正是对等关系的力量。

首联中的“黄叶86落”、颔联中的“秋色来”、尾联中的“蕙草催”亦是如此。

蕙草是一种香草,87又名宜男草,为女子所佩,表现的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

“蕙草催”指一秋又过,88蕙草衰败,暗指思妇盼夫归家无果。

所以即使诗歌中只存在单独的因素,即存89在隐喻,读者们总会依据对等关系将未出现的成分探索出来,所以说,这单独90存在的少许暗示就足以传递信息。

91语言依据选择和组合这两个轴构建着自身,诗歌则运用“对等原则”有意识92地“破坏”这两个轴的惯常运作,“诗性功能”的关键是“对等原则”在组合轴93上起作用。

“对等原则”发挥作用,就普通语言来说,在语言链之外;而就诗歌94而言,在语言链之内。

因此,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来看,诗歌语言是一种破碎的95语言,“对等原则”使得文本不再由线性的语言链构成,而是将其分成各种对等96单位,小到语音,大到句段,小的对等单位再构成大的对等单位,环环相套,97层层递进。

语言的对等越显著,其线性特点就越弱,这样,诗歌语言失去了惯98常的描述性。

于是,在内部的“投射”运动中,词语充分进行它们的游戏,不99再指向客体世界,而重新找回了自身。

词语作为自身而非客体的影子,语言的100“诗性功能”就通过提高符号的可触知性,加深了符号和客体的根本分裂,从101而与其他功能有显著区别,日常语言就变成诗歌。

102尽管雅各布森的诗歌批评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但103他的理论仍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104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105之间,它们以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106“诗歌功能”。

107在审美现代性的视野中,雅各布森的隐喻理论也呈现出新的意义:作为一种诗108学理论,为诗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理论,不仅对启蒙现代109性和审美现代性两种文化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历史分期,其自身也显著偏向审美110现代性,成为审美现代性话语的一部分。

雅各布森隐喻理论所提供的框架令雅各111布森诗学明显亲隐喻和诗歌,疏换喻和散文。

就诗学本身而言,这无疑是缺憾。

112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缺憾的存在,我们才能看清理论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理论113家在具体语境中的抉择。

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