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以及解释
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成语典故通常是指成语的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著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著名成语典故【1】羽毛未丰出处《战国策。
秦策—》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释义】“丰”,丰满。
比喻势力还小,或常识、阅历尚浅。
【故事】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谋略。
学习结束后,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君王们的接纳。
秦是西方的大国。
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盛。
但在当时,实国尚不能与其它大国抗衡。
苏寿秦这次远游秦国,是要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的—些国家联合,同其他的国家联盟作较量。
但是秦惠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说:“我们秦国现在就像一只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要想展翅高飞那是不行的。
先生你迢迢千里来到这里开导我,我很感激。
至于称霸争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后的适当时机,再聆听你的高见。
”在秦国耗费了所有资财,上书十多次,但仍未说动秦王。
苏泰无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
这时的苏秦,也就犹如羽毛未丰的小鸟,无法振翅飞于那动荡的政治舞台。
著名成语典故【2】草木皆兵解释: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
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
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
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
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
成语典故及解释
成语典故及解释成语故事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筛选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及解释篇一:百步穿杨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
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
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
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三分钟成语典故短故事_成语典故故事有哪些
三分钟成语典故短故事_成语典故故事有哪些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三分钟成语典故短故事,供⼤家参考。
更多成语相关⽂章内容推荐(↓↓↓)成语典故故事1隔岸观⽕【出处】(唐·⼲康)《投谒齐⼰》。
【释义】隔着河看失⽕。
⽐喻置⾝事外,采取袖⼿旁观的态度。
【历史典故】公元202年,袁绍⼀病不起,继⽽去世。
三个⼉⼦开始了争权夺利的⽃争:长⼦被摒弃在外,权⼒由次⼦接管,幼⼦⽀持这⼀决定,长⼦当然不买账,为此,袁家兄弟开始内⽃。
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次机会,于是发动攻击。
然⽽,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置于⼀旁,团结御敌。
曹操撤回,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酝酿内战。
袁家兄弟⼜各持⼰见,战争逐步升级。
此后3年,曹操充分利⽤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地。
公元205年,曹军袭击并杀死了袁家长⼦。
此时,曹操已经占领了袁⽒家族的⼤部分领地。
袁家两兄弟被迫逃离⾃⼰的疆⼟,他们求助叫乌桓的游牧民族的庇护。
两年后,即公元207年,曹操对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族发动袭击。
⼀番长途⾏军后,曹军摧毁了乌桓族,并杀死了乌桓族⾸领,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
他们⼜投奔到另⼀个更远的游牧民族公孙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后,夏侯惇等⼈劝曹操攻打公孙康。
曹操却笑着说:“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
⼏天之后,公孙康会把⼆袁的⾸级亲⾃送来。
”诸将都不相信。
没过⼏天,公孙康果然派⼈将袁熙和袁尚的⾸级送来了。
众将⼤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
曹操⼤笑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说着,拿出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封信。
郭嘉在信中写道:“如果听说袁熙、袁尚去投靠辽东,主公千万不要加兵。
公孙康⼀直担⼼袁⽒被吞并之后,⼆袁去投奔他。
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们肯定并⼒迎敌,欲速则不达;倘若慢慢地谋取,公孙康、袁⽒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
”果然,当探⼦回报公孙康曹操并⽆攻打辽东之意时,公孙康⽴即将袁熙、袁尚斩⾸,使曹操兵不⾎刃便达到了⽬的。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典故成语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历史典故成语1. 韬光养晦成语解释:指暂时隐藏才能,保持低调,等待时机。
故事典故:公元前255年,秦国国君秦昭襄王下令战败的楚国使者乘舟入秦,被秦国人民发现。
秦昭襄王见到后,很生气地问楚国使者:"你们是夸耀胜利,还是吞没沈船?"楚国使者笑纳不言,遂回复:"楚国自古以来山川草木皆钱粟之财,儿女男女无不养之,楚国城市有有聪明才智之人,每到秋去,船上都会运载花虎、黄金,以及紫色毛毯,运货物过程中,必然会因为字迹不清晰而被搜身,故而翻船,故楚国人死亡。
如此说来,秦国财神因楚国人,故而丢。
"秦昭襄王听后,为之撤回了所言。
秦昭襄王从此以后皇宫庆典起司,只准在人群中卧臀着。
朝令夕改的状态就从此成为了秦国对外的商讨主题。
2. 国色天香成语解释: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故事典故:东晋末年,江东有一位叫陆华的美女,她长相绝美,气质轻盈,被誉为"江东一乐"。
当时,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陆华美丽的消息传到了东晋宫廷,引起了司马炎的兴趣。
于是他派人到江东请陆华来东晋宫廷为他唱歌跳舞。
陆华赴约后,在宴会上展示了她优美的舞姿和婉转动人的歌喉,使司马炎深深迷恋。
从此,陆华成为司马炎宫廷中宠爱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国色天香"这个成语的典故。
3. 相见恨晚成语解释:形容见到喜欢的人后觉得晚了。
故事典故:在晋阳有个商人叫刘秀,他和哥哥一起经商,担心路上的难题很多,于是他和哥哥冯唐商量,谁先发财了,就回来通知另一个人。
刘秀奋力经商发家致富后,河南商业频道播放的新闻为"用房儿金包打塞上的贼寇"。
但消息传到了冯唐那里,冯唐心生怨念。
他生平对刘秀十分恼怒,秦皇商务频道在广昌里播放:晋阳县城巷口挂牌为刘秀,附属广昌里广播台、中北商贸电视台都播放着起码18阵陵地块分量步履不停的广告。
结果,刘秀回到晋阳后,才发现自己的哥哥已经走了很久了,只能怅然若失地说出"相见恨晚"这个成语。
典故成语大全及解释
典故成语大全及解释
1.马首是瞻:比喻眼前的事物虽然重要,但未来的前途更广阔。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2.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疑心过重。
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4.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色。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
5.纸上谈兵:比喻只停留在纸面上讨论问题,而没有实际行动。
出自宋代刘克庄的《陈涉世家》。
6.画龙点睛: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以点染,使整个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出自南朝梁·萧统的《世说新语·言语篇》。
7.青红皂白:指各种颜色。
出自元代郑光祖的《十扇屏风》。
8.狐假虎威: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来吓唬其他动物。
比喻借助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
出自《庄子·外物》。
9.一马当先:比喻在前面领先。
出自《三国演义》。
10.囊萤照书:比喻用非常微弱的光亮来读书。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以上是一些典故和成语的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_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是汉语表达形式的闪光点之一,其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一面,大量的汉语者对成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篇一:唯命是从的故事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步强盛起来,到楚庄王在位时,就开始图谋中原,取代周王朝的统治。
有一次,楚庄王率军到达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郊外,在此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向周天子炫耀楚国的武力,并向周朝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遭到了王孙满一顿奚落。
九鼎是传国宝器,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
楚庄王问鼎,表示想要以楚代周。
到楚灵王时,仍然企图取代周朝。
有一次,楚灵王外出打猎,夜宿在外,又想起了九鼎的事。
他对晚上来求见的右尹子革说:“过去我们祖上和齐、卫、晋、鲁四国共同服侍周康王,四国都被赐予宝器,唯独我们楚国没有。
现在我想派人去周天子那里,请求把鼎作为对我们楚国的赏赐,你说周天子愿意给我们吗?” 右尹子革回答道:“当然会给您啊!当年我们的先王跋山涉水去侍奉周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来进贡。
齐、卫、晋、鲁四国的诸侯王都与周天子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楚国因此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们有。
现在的情况是周朝和四国都顺服侍奉您了,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唯命是从,难道周天子还会爱惜这鼎吗?”其实右尹子革这是讨好楚灵王,九鼎最终也没有落到楚国手里。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听。
”【解释】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篇二:大公无私的故事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管窥天【出处】《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
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
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
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
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
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
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一陰一陽一交一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
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一活。
”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一胡一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
一解一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
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
”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
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
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
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常代表着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一奴一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一奴一。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一团一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一奴一。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一奴一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一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一交一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一奴一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一奴一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一奴一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 成语是最“中国”的词汇形式,最具有民族特⾊。
成语⼤多从古代流传下来,⽐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词汇的⼀些特点,也能从侧⾯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个⼈感悟。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闻鸡起舞的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抱负的⼈。
可他⼩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孩⼦。
进⼊青年时代,他意识到⾃⼰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有长进。
他曾⼏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卧,同被⽽眠,⽽且还有着共同的远⼤理想:建功⽴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次,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好⽂章,⼜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武略。
【解释】⽐喻有志报国的⼈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惭形秽的成语故事 晋代有⼀位知名⼈⼠叫做卫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种特别的姿态和风采,从年幼说话、⾛路、待⼈接物便与⼀般孩⼦不同,⼈⼈见了都很喜爱。
有⼀天,母亲在给他梳头的时候说:“你是卫国第⼀美男⼦,随时都应该注意⾃⼰的仪态举⽌。
” 卫玠惊愕地看着母亲,“我真的是卫国第⼀美男⼦?” 母亲说:“你信的话,你出去问问其他⼈。
中华成语典故pdf
中华成语典故pdf一、引言中华成语典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成语往往源自古代,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下面将详细探讨中华成语典故的来源、故事情节、含义解释、相关人物以及文化价值。
二、成语来源中华成语典故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事件: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如“烽火戏诸侯”来自西周时期的历史事件,“草木皆兵”来自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
2.文学著作:许多成语出自古代的文学著作,如“掩耳盗铃”出自《战国策》,“守株待兔”出自《庄子》。
3.民间传说:也有一些成语来源于民间传说,如“精卫填海”来源于精卫鸟填海的传说,“嫦娥奔月”来源于嫦娥偷吃仙药的传说。
三、故事情节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情节丰富多彩,有的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有的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有的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比如“卧薪尝胆”的故事,讲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
再比如“画蛇添足”,讲的是楚国一群人比赛画蛇,其中一人画得最快,他拿起酒壶准备喝完酒后把蛇画得更完美,结果发现蛇头上有足,于是他加上了足,结果反而输了比赛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做多余的事情,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含义解释中华成语典故的含义通常都非常深刻和精炼。
比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源自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在船上刻下记号,试图找到掉入水中的剑。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讽刺那些做事方法僵硬、不知变通的人。
又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源自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丢失了羊,然后补上栏杆以防再次丢失。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告诉人们要及时纠正错误,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五、相关人物许多成语都与特定的人物相关联。
比如“四面楚歌”与项羽有关,“纸上谈兵”与赵括有关,“洛阳纸贵”与左思有关,“高山流水”与俞伯牙有关。
了解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价值。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简短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简短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4.一饭千金【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谢安)【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
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赵括)【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8.负荆请罪【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9.卧薪尝胆(勾践)【释义】薪:柴草。
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
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10.揭竿而起【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1.三顾茅庐【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
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释义精选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释义精选是古代语和事的高度凝练和浓缩,往往文言色彩浓厚,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词汇的痕迹,现代人可以借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语言等面貌。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释义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释义精选篇一:箪食壶浆的故事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
公元前320xx年,燕王把燕国的政权交给了相国子之,然而,将军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气,想杀掉子之。
于是,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这个时候,齐国军队趁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就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宣王非常得意,想借这个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便对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
我想,燕国并不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
我想,我们还是彻底占领燕国吧。
你认为怎么样呢?”孟子听完齐宣王的一番话,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
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
古人也有这么做的。
比如武王灭商就是如此。
如果燕国老百姓不欢迎我们,就坚决不能占领。
古人也有这样做的。
比如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
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
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避开这更为痛苦的日子,离您远远的,那么即使您占领了燕国,统治时间也不会太长的。
”“箪食壶浆”即从孟子的言辞中引申而来。
此外,还引申出成语“水深火热”。
【解释】食:食物;浆:汤。
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释义精选篇二:釜底游鱼的故事东汉顺帝时,皇上无视宦官为恶,放任外戚专权。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20个历史典故成语吧,仅供大家参考。
20个历史典故成语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员。
中国古代有趣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曳尾涂中【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
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
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
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一尸一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
”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使者无言以对。
【2】乘风破浪“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
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篇⼀】 1、⼀⿎作⽓(曹刿guì) 出⾃《左传·庄公⼗年》:“夫战,勇⽓也。
⼀⿎作⽓,再⽽衰,三⽽竭。
” 释义:第⼀次击⿎时⼠⽓振奋。
⽐喻趁劲头⼤的时候⿎起⼲劲,⼀⼝⽓把⼯作做完。
2、⼀字千⾦(吕不韦) 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其上,延诸侯游⼠宾客有能增损⼀字者予千⾦。
” 释义:增损⼀字,赏予千⾦。
称赞⽂辞精妙,不可更改。
3、⼀字之师(郑⾕) 出⾃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改僧齐⼰《早梅》诗:‘数枝开’作‘⼀枝开’。
齐⼰下拜,⼈以⾕为⼀字师。
” 释义:改正⼀个字的⽼师。
有些好诗⽂,经旁⼈改换⼀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为“⼀字师”或“⼀字之师”。
4、⼀饭千⾦(韩信) 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
”⼜:“信⾄国,如所从⾷漂母,赐千⾦。
” 释义:⽐喻厚厚地报答对⾃⼰有恩的⼈。
5、东⼭再起(谢安) 出⾃《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年逾四⼗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喻失势之后⼜重新得势。
6、图穷⼔见(荆轲) 出⾃《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见。
” 释义:⽐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败。
释义:在纸⾯上谈论打仗。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6
51、秋毫无犯(岑彭)[释义]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
比喻十分纤细之物。
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辨形] 毫;不能写作“豪”。
[近义] 鸡犬不惊道不拾遗[反义] 胡作非为无恶不作[用法] 用作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1)子弟兵纪律严明;~;受到群众的热情支援。
(2)解放军一路上~;深得人心。
汉初的诸侯王韩信在未发迹时,被人认为懦弱无能。
后来他投奔项梁领导的抗秦起义军,一直默默无闻。
改归项羽部下后,多次向项羽献计,都没有被采纳,于是他脱离项羽,投奔汉王刘邦。
刘邦派他管理粮饷,同样不重视他。
后来在丞相萧何的一再推荐下,刘邦才拜他为大将。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问韩信道:“丞相一再谈起将军,不知将军有什么高见指教?”韩信谦虚了几句后,反问刘邦道:“大王自己估计一下,您在勇敢、仁厚和兵力各方面同项王比,谁强?”刘邦沉默了好半天,才回答说:“我各方面都不如他。
”于是,韩信具体地分析了项羽的特点,以及项羽的致命弱点,证明项羽名义上虽然称霸天下,实际上却不得人心,没有老百姓的支持。
最后,韩信提出了进兵计划:“现在大王如能采取和项王相反的办法,任用天下勇武能干的人,有什么地方不能讨平呢?把天下的城池分封给有功的部属,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呢?我们的军事行动符合将士们要求打到东方去的愿望,有什么敌人打不败呢?再说,大王进入武关的时候,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取消了秦朝苛刻的法令,和他们约定的只不过是不许杀人、伤人和盗窃这三条法律罢了。
关中的老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在那里做王的。
现在大王如果带兵东进,关中地区只要发一道布告,就可以收复了!”刘邦听了韩信这番话,非常高兴,只恨太迟遇到他,立即采纳他的计划,议定各路将领进兵攻击的目标。
52、望梅止渴(曹操)[释义]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及解释6000个)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及解释6000个)始终如一【成语故事】战国末期,哲学家荀况在楚国做兰陵令时,与楚国将领临武召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的'要领,将领要做到“五权”与“三至”,采取军事行动前要考虑慎之又慎,这种周密的态度一定要始终如一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出处】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荀子·议兵》【解释】始:开始;终:结束。
自始自终一个样子。
指能坚持,不间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始自终一个样子【近义词】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反义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三衅三浴【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
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
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出处】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亲迎之于郊。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齐语》【释义】衅:以香涂身。
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
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郑重其事【相近词】三衅三沐、郑重其事【反义词】敷衍了事【成语示列】自智而敖不能则不达,故三衅三浴之,而字之曰:‘不伐。
’宋·黄庭坚《元勋字序》舍生取义【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
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
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
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成语示列】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成语的典故及释义
成语的典故及释义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
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
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
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
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
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
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
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以及解释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
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
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
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
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
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
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
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
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解释】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
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遮蔽,遮盖;盗:偷。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
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
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
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
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
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
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
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
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
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
射箭名声的。
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
到影响。
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
白起
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解释】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
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
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
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
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
莎车。
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
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
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
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
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
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
班超。
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
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
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
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
班
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
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
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解释】声:声张。
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是使对方产生
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
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
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
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李密牛角挂书
【解释】负薪:背着柴草,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挂角:把备读的书挂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骑在牛背上读书。
指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