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记叙文情节波澜起伏_记叙文指导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事实和事件来传达信息和感受的文学形式。
要使记叙文起波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共鸣,可以采用以下十种方法。
1.创造冲突:引入冲突可以使故事更具吸引力。
这可以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或者是人与自身的冲突。
通过展示问题和障碍,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并引发情感共鸣。
2.设置悬念:在故事的开头或结尾留下一个悬念,可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这可以是一个谜团、一个问题或一个悬而未决的情节,使读者渴望了解答案。
3.使用生动的描写:通过生动而详细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氛围,增加其沉浸感。
用丰富的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来细致描绘人物、地点和事件。
4.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来突出故事中的重要变化和情感转变。
对比可以是地理上的、情感上的、时间上的或任何其他方面的。
这种对比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并帮助读者理解主题或故事发展。
5.虚构对话:通过引入对话,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关系,同时推动故事的发展。
对话可以是直接的、暗示的或嵌入式的,可以通过言语和表情透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7.刻画独特的人物:通过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并产生共鸣。
在描绘人物时,要注重其外貌、行为、语言和内心世界,使其具有个性和生命力。
8.使用节奏感和音效:借助适当的语调和音效,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通过使用押韵、重复、对称和音乐性的语言,可以创造出有节奏感的叙述,使读者更深入地融入故事。
9.展示主人公的成长:通过展示主人公在故事中的成长和变化,可以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在故事的过程中,主人公可以通过经历挑战、学习教训和反思经验而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
10.结构合理而有趣:通过合理的故事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欣赏故事的发展和情节。
可以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或者使用非线性叙述方式,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紧张感。
通过运用以上十种方法,可以使记叙文起波澜,吸引读者并引发共鸣,让其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所传达的信息和感受。
记叙文写作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记叙文写作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作者:王学华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0年第14期技法指导记叙文叙事时,只有写得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有文势的抑扬、情节的跌宕、结构的开合,才能发挥它的美学效应。
那么,如何做到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呢?有以下四种方法可供大家借鉴:一、有张有弛叙述时,在节奏上张弛相间,有紧有松,有张有合,犹如大江东去,时急时缓,迂回曲折。
如《聊斋志异》中的《促织》就有三次大的起落:“征促织”是一落,无钱无能的成名怎样完成缴促织的任务,令人担心。
“捕促织”是一起,成名按图得虫,举家庆贺。
“毙促织”是二落,千辛万苦捕到的促织,竟被儿子拍死,怎不令成名痛心。
“化促织”是二起,成名捕得儿子魂化的促织,使情节峰回路转。
“笑促织”是三落,“村中少年好事者”多次嘲笑成名的促织,令其倍感“惭怍”。
“斗促织”是三起,成名的促织斗败了“蟹壳青”与大公鸡,令成名“益惊喜”。
这样的情节曲曲折折,在节奏的处理上非常得法,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使读者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抑扬结合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和事件,有时可以先对所写的对象进行某种贬抑,然后由抑到扬,由贬到褒,既使文章曲折波澜,又能增强扬者愈扬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抑”不过是一种手段,“扬”才是写作目的。
鲁迅先生写《范爱农》时就采用了此法。
范爱农在鲁迅的心目中,开始的印象是“可恶”的,后来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叙述,鲁迅发现范爱农是一个非常正直、耿介、真诚、勤快的人,感情上从“可恶”变成“喜爱”,使范爱农的品质更加真实可信,达到了扬者愈扬的目的。
三、安排巧合提炼生活中的“巧合”事件,合情合理地编织情节,使之符合生活的惯常逻辑,也是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的绝妙方法之一。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如此。
作品中,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国外发财的于勒早日归来,却在哲尔赛岛上巧遇穷困潦倒卖牡蛎的于勒,面对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菲利普夫妇却不相认。
多种妙招助波澜——写事要有点波澜
多种妙招助波澜——写事要有点波澜■ 郑培忠“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性的文章应当写得波澜起伏。
下面介绍几种可以造成文章波澜的方法。
一、巧设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设置悬念,旨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刺激阅读的兴趣,一般有如下三种方法。
①倒叙手法。
就是把事件的结果或后发生的事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再叙述事情的过程。
如鲁迅小说《一件小事》一落笔写道:“我从乡下跑进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作者通过现在的不少国家大事“增长”“我”的坏脾气和过去的一件小事“拖开”“我”的坏脾气的对比,点出那件小事,激起了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具体叙述那件小事的前后经过。
②反常法。
开头写文中人物的反常言行,然后再叙述造成这种反常行为的原因。
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开头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反常行为和反常语言,“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样写,极大地调动了读者阅读探究的兴趣,想急于知道别里科夫这样做这样说的原因。
二、巧用抑扬,形成情节波澜想赞扬文中人物,偏不直接从赞扬的角度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角度入手。
这种写法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
如杨朔散文《荔枝蜜》开头写道:“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
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
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_记叙作文指导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_记叙作文指导五大窍门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一、扣人心弦--悬念法悬念法,是指在文章开头或文章中,设置疑团,不加解答,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读者急切地想往下读的兴趣,直至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的一种技巧。
人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把这一心理激发出来。
所以,悬念法是最容易取得引人入胜效果的方法之一。
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一开头就描写了祥林嫂临死前的形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地转动,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段肖像描写本身就造成极浓厚的悲剧色彩,有力地叩击着读者的心弦。
读者不禁会想到:祥林嫂是什么人?她是怎样沦为乞丐的?而且还是这样一副麻木的神情?这些都给读者造成了很强的悬念,吸引着读者去寻找答案。
二、节外生枝--误会法误会法,是指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间的误解,为情节发展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的一种表现技巧。
误会法能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外显示出情节和主题的精彩。
如有一篇《买壶》的文章,写爷爷在集市上买了把水壶,奶奶问爷爷试过没有,漏不漏。
爷爷刚拿起水瓢要试,打开壶盖一看,愣住了,放下了水壶。
"奶奶见此情景,就唠叨开了:‘这死老头子,都七老八十的人了,还这么毛手毛脚的,买把壶也是漏的!’奶奶还没说完,爷爷早提着壶出门了,脸阴沉沉的,奶奶不放心,叫我跟了去。
爷爷来到集市上,找到卖主,刚说了句:‘同志,这是你卖给我的一把壶......’那人误以为爷爷要换壶,就指了指墙上‘商品出售,概不退换’的红纸条。
怎样把记叙文写出波澜来
怎样把记叙文写出波澜来记叙文写作要避免写得平铺直叙,要努力做到“尺水兴波”,才能收到吸引读者、增强表达效果之功效。
要达到这一目的,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技法指导1.伏笔法伏笔,就是在前文中对后文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提示或暗示。
前文埋好伏笔,在后文揭示时,读者就能恍然大悟。
2.悬念法悬念,即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悬疑,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为读者释疑。
如: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是的。
”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
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疑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
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
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
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在作品的最后一段,作者才把事情的起因通过富豪的话交代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令人恍然大悟。
初中作文指导:叙事如何做到一波三折
叙事如何做到一波三折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的确,平铺直叙的作品,往往让人感觉一览无余,毫无情致;而跌宕起伏的作品,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给人感觉妙不可言。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呢?同学们不妨借鉴下面几种常用的叙事方法:。
一、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指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的回忆性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便是很好的例子。
【抑】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扬】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扬】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二、巧设悬念设悬念,又称为“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人都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将读者这一心理欲望激发出来,起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如牛汉《我的第一本书》的开头: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在稿纸上写的这个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说:“不是,是六十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说的是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
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生动的叙述,使文章有波澜呢?就来跟一起看看吧!一、倒叙法。
二、插叙法。
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是使文章能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三、对比法。
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着意刻画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读者就是通过从这些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夸张法。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用的就是夸张法,以"新装"的似有实无,辛辣地嘲弄了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用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
不难看出,夸张法所追求的那种幽默,滑稽及言过其实的效果,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文出现起伏。
五、抑扬法。
六、突转法。
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
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
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或经历来传达信息和感受的文体,它的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在文中创造出情感波澜。
在1200字以上的篇幅里,以下是十种可以使记叙文起波澜的方法:1.引言: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引起读者的兴趣。
可以使用一句有深意的短语、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来吸引读者。
2.冲突:在故事中引入一个冲突,这个冲突可以是主人公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也可以是主人公与外部环境的冲突。
冲突能够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3.对话:通过生动的对话来展现角色之间的冲突和紧张感。
对话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让读者更容易与角色产生共鸣。
4.描述:使用形象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来展示场景和角色的特点。
详细的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且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张力和情感。
5.悬念:通过适度的悬念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在适当的时候留下一些未解之谜或者暗示即将发生的事情,这样读者就会继续读下去,想要解开谜底。
6.转折:在故事的关键时刻,产生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折。
转折可以改变故事的发展方向,给读者带来意外的震撼和惊喜。
7.内心独白: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来揭示他的情感和思想。
内心独白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8.时空转换:在故事中刻意使用时空转换,让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可以通过回忆、闪回或者跳跃式的叙述手法来实现时空转换,给予读者更多的视角。
9.人物发展: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来推动故事发展。
可以在故事中刻画主人公的内心成长,以及他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有趣。
10.结尾:给予故事一个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结尾。
可以通过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一个令人难忘的剧情点或者一个富有哲理的教训来使故事达到高潮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回忆。
以上是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
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使故事更加吸引人,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记叙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情感的传递给人带来愉悦和启发。
记叙文写作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记叙文写作之情节曲折,波澜起伏作者:黄永红彭依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2年第15期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说的都是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
记叙类文章尤其讲究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尺水兴波,这样才会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才能摆脱平庸,获得高分。
那么,怎样构思才能使记叙文的情节兴起波澜呢?同学们可借鉴以下写作技巧:一、巧设悬念法悬念法,又称“卖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出一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
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
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
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二、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唯一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如一个小故事:老师宣布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的时候,全班同学一阵欢呼,大家都兴高采烈。
谁知情节陡转,最后老师说: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意味着全班无一人及格,和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谓吊足了学生的胃口,结果出人意料,兴起波澜。
三、铺陈误会法误会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相互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
误会往往表现为人物不了解事实真相,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错误地判断为另一种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
文章常会对误会做必要的渲染和强调,其结局,一般是情节陡转,误会解除,有时也可能是误会加剧。
如何让记叙文情节波澜起伏
如何让记叙文情节波澜起伏一篇好的文章不但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情节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有种“跌宕起伏”的感觉。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下面介绍一些实用的做法。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课文《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
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
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
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有揭开谜底。
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到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的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遇的厄运。
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
由于悬念扣人心弦,全文显得曲折有致。
二、误会法。
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
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
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
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
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
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发悲戚。
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记叙文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1
记叙文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波澜是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从阅读心理来说,一篇一波三折、悬念迭出的文章最能扬起读者心底的波澜,获得情感的共鸣。
一、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绘画与造型史上有一条著名的原理:蛇行线最美。
蛇行线就是S型曲线。
有些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只要准确地把握这些事件本身的进展,就会使文章一波三折,显出一定的波澜。
二、恰当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1.悬念法。
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个方面。
设置悬念常用倒叙的写作方式;或利用人物的反常言行;或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中途中断某件事情的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
2.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或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或事物进行褒扬。
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是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刻画贾宝玉形象的。
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后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
前三次是抑,最后一次是扬,目的在于以贬抑突出褒扬。
值得注意的是,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出于误会,或者是不重要、非本质的方面。
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或者本末倒置。
3.误会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和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小小说《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
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写作文要有波澜怎么让文章变的曲折
写作文要有波澜怎么让文章变的曲折使文章形成波澜,常见的技巧有:悬念法;抑扬法;意外法;巧合法;误会法;张弛法……1、悬念法悬念是叙事时为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而设置的“关子”。
悬念法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步。
先“设悬”,引起读者寻根问底的兴趣;后“解悬”,解释事情原委和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得以满足。
他以《羚羊木雕》举例:开头写妈妈问“我”羚羊木雕到哪儿去了?“我”说收起来了;接着妈妈又问“我”放在哪儿了,并要“我”拿出来让她看看,当她看出“我”在撒谎后,又怀疑“我”是不是拿出去卖了。
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我”只得说出:送给好朋友万芳了。
“我”为什么要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这么名贵的工艺品送给好朋友万芳呢?万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就是悬念。
悬念法可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感染力。
2、抑扬法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事物,故意从相反处落笔,造成其表面特征与内在本质的互相背离,然后表现其内在本质。
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
他以《伤仲永》举例:欲抑先扬,先扬其年幼时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后抑其长大以后“泯然众人矣”,表现“受之天”者“不受之人”,而“卒之为众人”的悲剧人生。
运用抑扬法,可以形成波澜,使读者在抑扬转化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运用抑扬法要注意掌握好抑扬转化的火候和分寸。
先写的是不重要的、非本质的方面,是为后写其本质的方面做铺垫,不可喧宾夺主,不可本末倒置。
3、意外法叙事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突然揭晓出乎意料的结局,使读者心头一震,印象格外深刻,把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他以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举例:妻子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把自己唯一值钱的长头发剪下来卖掉了,知道丈夫有一只心爱的怀表,为他买了只金表链。
出人意料的是,当妻子送给丈夫表链时,丈夫的表却不见了。
如何让文章更有波澜怎么写出有起伏的作文
如何让文章更有波澜怎么写出有起伏的作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平淡淡没有情节的作文是不会被读者所喜欢的,我们写出事情要具有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平淡无奇的状况转变为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变得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学生要想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下面几种。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人本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将这一心理欲望激发出来。
所以,悬念法是最容易收到引人入胜效果的方法之一。
二、误会法
误会法,是指利用时间、地点、人为等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间的误解,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丰富情节戏剧性的一种表现技巧。
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处显示出情节或主题的精彩。
三、铺垫法
为了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对要写的人和事先不直说,而是先作种种铺垫,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与此同时,往往要不惜笔墨,渲染气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收到“山外有山”的表达效果。
四、倒叙和插叙法
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读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样更符合生活的实际。
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
这是使文章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方法指导
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方法指导“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无起伏,便是顽山”,写记叙类文章尤其要讲究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尺水兴波,这样的文章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才能在考场上摆脱平庸,获得高分。
一、技法点拨所谓波澜,就是作者根据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的阅读心理进行构思的一种技巧。
简言之,文章的起伏变化,人们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叫作波澜。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人们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掀起文章的波澜。
(一)设置悬念法悬念是欣赏文艺作品时,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
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如“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切又都在意料之外”等等,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从而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如柳小倩写的《石榴花开》。
文章开头:石榴花开了,层层开满枝头……暮色中,我拿着几朵刚盛开的石榴花如约来到了云的墓前……用实物“石榴花”和事件“如约来到了云的墓前”设置悬念,接着作者叙述与云相识、相知的过程,消释悬念:一天突然收到云的信,叫我去医院看她。
我匆忙赶到医院,在血液病房里找到了她。
她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整个人显得非常憔悴苍白,见了我似乎想挣扎着起来。
然而事实上,她早已奄奄一息。
我见势,急忙把她扶起来。
我没有太多话,因为我不想她太累。
许久,她要我帮她照顾她的石榴树,她说她很遗憾没能和我终身为友,但愿能变成来年后的第一个石榴。
我噙着泪,默默地为她祈祷,祝愿她一切都会好起来……我精心照顾着云的石榴树,看着它开出第一朵、第二朵花……并看着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结出一个个火红的石榴。
我想我已经完全了解云了,如果云活着,也会这样认为。
至此,读者猛然醒悟:云是喜欢那石榴般火红的生活,然而她却偏偏带着石榴花般的梦如流星似的离开了人世;她对生活炽烈的爱,对生命将逝的沉着平静,和她那石榴花般灿烂的笑容,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
关于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记叙文是一种叙述性强,注重情节发展的文学体裁。
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记叙文起波澜、生动有趣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1.突出一个冲突点:冲突是记叙文中的重要元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或者是人物内心的冲突,通过展开这个冲突点,可以使记叙文起波澜。
2.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描写和个性特点的突出,可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吸引读者的关注,从而使记叙文起波澜。
3.运用悬念技巧:通过设置悬念和铺垫,使读者产生好奇心和期待,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差异,增加故事的张力,使记叙文起波澜。
5.引用有特色的对话:通过引用有特色的对话,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情节更加生动,吸引读者的关注。
6.运用场景描写:通过对场景的生动描写,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使记叙文起波澜。
7.运用比喻和象征:通过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可以使记叙文起波澜,增加趣味性和深度。
8.运用反转手法:通过改变情节的发展方向和人物的表现方式,使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之外的情节,产生波澜。
9.运用矛盾冲突: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环境的矛盾或者人物之间的矛盾,使故事产生波澜和冲突。
10.运用节奏变化:通过调整故事的节奏,加快或者放缓情节的发展,使读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感,从而使记叙文起波澜。
总之,以上是使记叙文起波澜的十种方法。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关注,使记叙文起波澜。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要在一篇记叙文中全部使用,要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而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清晰度,使故事有始有终,使读者产生共鸣。
记叙文要有波澜
记叙文要有波澜作者:孙杰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7年第48期“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不能平铺直叙,必须制造出一些波澜来,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让文章富于变化有波澜呢?一、抑扬法抑扬法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贬低、压下。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起笔,而先是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起笔。
反之亦然。
如杨朔的《荔枝蜜》采用的就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蜇过而对蜜蜂产生了厌恶,后来到养蜂人那里品尝了美味的蜂蜜并了解到蜜蜂酿造蜂蜜的不易,这才对蜜蜂产生了敬佩之情,进而歌颂了像蜜蜂一样勤劳的广大人民群众,让主题得到升华。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二、误会法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如路遥的《匆匆过客》写作者到车站买票,遇到一个时髦青年,青年的打扮让作者对其产生了误会,认为青年不是一个好人,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抢票,但是后来青年的一系列行为让作者改变了态度,对自己的错误判断产生了自责,引出了人不可貌相的道理。
由于巧置误会,悬念迭起,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
如孙犁的《荷花淀》,前面写水乡风景异常恬静美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争气氛蔓延,这是张。
一张一弛,文章就有波澜了。
四、虚实法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
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如何让记叙文情节波澜起伏_记叙文指导
如何让记叙文情节波澜起伏_记叙文指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人们常说:登山望景.喜欢山高谷深,重峦叠嶂。
阅读文章,喜欢波澜起伏.波谲云诡.而平铺直叙则是古今作文之大忌。
那么.怎样构思才能使记叙文情节兴起波澜呢?一、设悬法。
记叙文要扣住读者,关键一法在于设置悬念。
若看头知尾,一览无余,再好的文章也会逊色;反之,若悬念环生,波澜迭起,就能扣人心弦,引人人胜。
如《驿路梨花》开头写“我”和老余投宿于深山小茅屋,不知主人是谁,给读者造成悬念。
过了一会儿瑶族老人来送米,满以为他是主人。
但他说不是。
读到这里,读者自然想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后来老人说自己从一个赶马人口里得知。
主人是哈尼小姑娘梨花,待见到小姑娘时。
她们又说不是。
至此文章悬念进一步加深了,直到最后读者才知道谜底——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这样层层设置悬念,使文章既合乎情理,又曲折生动.深化了中心。
二、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巧合是造成文章波澜的技法之一。
如单口相声《连升三级》中写纨绔子弟张好古进京赶考,进城后他巧遇运水皇车,便混进去了。
后来,他又巧遇魏忠贤。
骗得名片。
主考官看过名片认为是魏的人,让他高中第二名。
这是三巧。
四巧是他拜访魏受款待.声震京城得以混迹翰林院。
五巧有人代张做寿联骂魏,魏无暇看.别人也慑于魏的专横不敢说。
六巧是魏党被诛,张因寿联竟连升三级。
这步步巧合使情节波澜层迭.描绘出封建社会一幅群丑图。
三、离合法。
此法指叙写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行文忽即忽离.忽远忽近.离合错综巧妙推移。
如杨朔的《茶花赋》,起笔写“我”久在异国他乡怀念祖国.盼望有一幅描绘祖国面貌的画挂在眼前,以寄托思念之情。
但接着宕开一笔.从梅花写到茶花,又联想到劳心劳力创造美的生活的能工巧匠。
又从孩子们仰着的鲜红小脸联想到童子面茶花的含露乍开.这些似乎已离题很远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自己由此得到一幅画的构思: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祖国的面貌。
记叙文写作技法-----如何把记叙文写得波澜起伏
记叙文写作技法-----如何把记叙文写得波澜起伏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转之笔,则文势不曲。
”清代袁枚也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他们都是在说写文章最好要做到结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
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落崖惊风,时而小桥流水,引得读者随着情节的起伏、人物的悲喜或屏息凝神,或蹙眉动容。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1)看例文①,想一想这篇文章中有没有波澜,如果有,请找出来。
猎狮伊莉薇娜的弟弟弗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
——弗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弗莱特”。
【提问】文章有几个波澜?全文掀起三个波澜:①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
(顺笔)巴布不幸身亡。
(逆笔)——第一个波澜;②伊莉薇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
(顺笔)去得到一个“狮尸”。
(逆笔)——第二个波澜;③伊莉薇娜再索夫尸。
(顺笔)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
”——第三个波澜。
猎狮—身死—索尸—狮尸—再索尸—在狮腹【小结】一家美国杂志以三千美元的悬赏征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故事,这篇征文脱颖而出,名列榜首。
它实际上叙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巴布猎狮,身死狮腹。
但作者叙述一波三折,不可预知的后事,持续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使这篇小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誉为美国最佳微型小说之一。
(2)那么,怎样才能在叙事的文章中写出事件的波澜?【明确】第一: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第二: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一、扣人心弦——悬念法悬念法,是指在文章开头或文章中,设置疑团,不加解答,引起读者注重,激起读者急切地想往下读的兴趣,直至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的一种技巧。
人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把这个心理激发出来。
如何让作文叙事波澜起伏
如何让作文叙事波澜起伏
如何让作文叙事波澜起伏
一、巧设悬念法
巧设悬念,就是指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安排矛盾冲突时,将后面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先行提出或预作暗示,来个悬而未决。
设置悬念,能马上抓住读者,让他在探幽寻奇的心理支配下,紧张愉快地跋涉于阅读之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之情,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好奇的心理和急于读下去的动力。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
小说开头反复渲染了“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这句话,就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这个于勒是何许人也,他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们,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
当然,像这样的文章很多,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荷塘遇险一段,也是这样。
二、运用抑扬法
“抑扬”分两种,一种是“欲扬先抑”,另一种是“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即作者为肯定和褒奖某人某物,先作某些退让,有意贬抑或否定,而后再着力褒扬,让人景仰,这是中国传统的描写技巧之一。
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进行叙述,势必在读者心头引起较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能形成“波澜”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记叙文情节波澜起伏_记叙文指导
人们常说:登山望景.喜欢山高谷深,重峦叠嶂。
阅读文章,喜欢波澜起伏.波谲云诡.而平铺直叙则是古今作
文之大忌。
那么.怎样构思才能使记叙文情节兴起波澜呢?
一、设悬法。
记叙文要扣住读者,关键一法在于设置悬念。
若看头知尾,一览无余,再好的文章也会逊色;
反之,若悬念环生,波澜迭起,就能扣人心弦,引人人胜。
如《驿路梨花》开头写“我”和老余投宿于深山小茅屋,不知主人是谁,给读者造成悬念。
过了一会儿瑶族老人来送米,满以为他是主人。
但他说不是。
读到这里,读者
自然想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后来老人说自己从一个赶马人口里得知。
主人是哈尼小姑娘梨花,待见到小
姑娘时。
她们又说不是。
至此文章悬念进一步加深了,直到最后读者才知道谜底——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
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这样层层设置悬念,使文章既合乎情理,又曲折生动.深化了中心。
二、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巧合是造成文章波澜的技法之一。
如单口相声《连升三级》中写纨绔子弟张好古进京赶考,进城后他巧
遇运水皇车,便混进去了。
后来,他又巧遇魏忠贤。
骗得名片。
主考官看过名片认为是魏的人,让他高中第二名。
这是三巧。
四巧是他拜访魏受款待.声震京城得以混迹翰林院。
五巧有人代张做寿联骂魏,魏无暇看.别人
也慑于魏的专横不敢说。
六巧是魏党被诛,张因寿联竟连升三级。
这步步巧合使情节波澜层迭.描绘出封建社会一幅群丑图。
第1页共4页
三、离合法。
此法指叙写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行文忽即忽离.忽远忽近.离合错综巧妙推移。
如杨朔的《茶
花赋》,起笔写“我”久在异国他乡怀念祖国.盼望有一幅描绘祖国面貌的画挂在眼前,以寄托思念之情。
但接着宕
开一笔.从梅花写到茶花,又联想到劳心劳力创造美的生活的能工巧匠。
又从孩子们仰着的鲜红小脸联想到童子面茶花的含露乍开.这些似乎已离题很远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自己由此得到一幅画的构思: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
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祖国的面貌。
文末一合给人以清新隽永、豁然开朗的感受.文势显出波澜.
四、逆转法。
指故事情节不是循着常规顺次发展.而是陡然遇到情理中的“意外”转到另一方面去了。
如泰格
特的小说《窗》写两位卧床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间里,只有透过窗才可看见外面的世界。
在沉寂
的生活中.为安慰病友,砸窗病人每天向病友编织窗外斑斓多姿的景观.使病友摆脱了寂寞,得到了快慰。
至此,
故事似乎可以作结了。
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病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得近窗铺位,见到的却只是光秃秃的一
堵墙。
文末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五、烘托法。
此法是先展示和所要抒发的情志相关或相似的景、物、事。
然后进行渲染烘托,最后写出借以抒发情志的主体形象。
如散文《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文章开端引述徐霞客关于大理蝴蝶会奇景的记载,又描绘
七八年前自己看到的大理蝴蝶会尾声的实况,说明这一奇景的存在:又引述张潮关于昆明城内圆通山蝴蝶会奇观
的记载,说明蝴蝶会并非大理独有。
接着又写西双版纳秀丽景色,为下文蝴蝶聚会设置背景。
最后才详绘澜沧江
边蝴蝶会盛况.揭示出“祖国处处有美景”的主旨,抒发出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文章层层烘托、步步渲染,使
读者步步进入胜境,曲折的文思显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六、铺垫法。
铺垫是“水涨船高”的表现手法,即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而用另外的人物或事物做“垫衬”。
这正如为了让塑像为人瞩目,便把它安放在坚实的基座上。
这种手法具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表达效果,它
可以使被垫的人或事显得特别鲜明突出,给人以强烈深刻的印象;也可以使文势曲折跌宕.读来如登山观景,一步
第2页共4页
高于一步,一景美过一景。
如《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写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但开篇却先着力写琴师弹琴,黑
妞说唱,目的在于衬垫主要人物的出场。
写琴师的弹琴“入耳人心”,“台下叫好声不绝于耳”,如此精彩却只是白
妞出台的前奏;再写黑妞的演唱令人叹为观止,谁知竟“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作者刻意铺陈渲染,正是为了
突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出类拔萃。
由于使用了层层铺垫的手法,不仅白妞的形象光彩照人,鲜明突出.而且文章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绝。
七、断续法。
断续,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文势的变化,加强表达效果.或加深对主题的开掘等需要,故意中断文路,插入别的内容,而后再接着叙述。
比如任大霖的《我的第一个文学“启蒙老师”》,作者首先以深
沉的笔触叙述了“父亲”在艰难中教“我”学古文古诗的情景,下面忽然笔锋一宕,插入杭州的一位亲戚送给“我”一
大包新书,给“我”打开了通向文学之路的大门。
这件事似乎与父亲毫不相干,是文章的一“断”。
但很久以后,当“我”向那位亲戚表达谢意时,才知道那一大包新书是父亲托交的。
原来,还是父亲把“我”引上文学之路.这又是一“续”。
这样一断一续,使文章生起一层波澜;明断暗续,使文章别开生面;断而后续,更显情思丰沛,从而进一步
加强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
八、忽闪法。
此法是金圣叹评点古典时提出的。
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
斯商人》第四幕中,夏洛克磨刀霍霍,正准备割安东尼奥的肉时,鲍西亚突然一声“且慢”,而后便做出了割肉不得流血,否则土地财产全部充公的判决。
夏洛克只得以攻为守,只求退款了事。
但鲍西亚接着又喝道:“别
忙!”于是重申必须照约处罚.如割肉时差了“一丝一毫”,非得抵命、财产全部充公不可。
夏洛克只.好乞求不打这场官司。
可是鲍西亚又一声喝道:“等一等。
”然后指出夏洛克已犯有谋害公民罪,必须照前判决,逼得夏洛克嚎叫
起来:“要了我的命!”这里,“且慢”、“别忙”、“等一等”,形成了三次停顿,使剧情曲折多姿,妙趣横生。
九、张弛法。
文章中的张与弛主要指节奏的疾速与迟缓,紧张与轻松,以
第3页共4页
及矛盾的变动与静止。
如果一味紧锣密鼓、剑拔弩张就会叫人神倦力竭.如果一再轻拢慢捻,细吹细打,则
会使人兴味索然。
写作中努力做到张弛结合就能使文章节奏分明,曲折有致,扣人心弦。
如《水浒传》中“鲁提
辖拳打镇关西”一节就写得张弛有致。
当鲁提辖听金氏父女诉苦后义愤填膺.当即就要“去打死了那厮”,由于李忠、史进抱住并“三五次劝”才罢,接着写了鲁提辖资助盘缠又护金氏父女出走,情势先张后弛。
第二天来到镇关西肉
铺前,情势又转为紧张,一场恶斗就在眼前。
但他暂压怒火用计三激镇关西,三激这是弛.却孕育着张,最后发展到三拳致死人命,这又是张。
三拳之后鲁提辖的“寻思”和么拔步便走”又是弛。
文章情节的张弛凸显了人物见义
勇为、粗中有细的性格。
十、抑扬法。
此法常见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
“抑”或“扬”便是蓄势,便是兴波笔墨。
如《荔枝蜜》
开篇写儿时被蜜蜂螫过,对蜜蜂“总不大喜欢”,这是抑笔。
后来吃蜜动情,去参观养蜂大厦赞美蜜蜂,这是一“扬”,结尾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这是感情的升华,又是一“扬”。
文章在这抑扬变化中便跌宕生姿了。
这是先抑
后扬。
还有先扬后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舞会以后》前部分竭力褒扬上校,描绘他堂堂的仪表,魁梧的外形等等,他最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彬彬有礼、道貌岸然、令人尊敬的长者,这是“扬”。
可是舞会后的第二天
早晨,就是这个上校丧失人性地狠狠地令人抽打一个士兵.并打得遍体鳞伤,这是“抑”。
“扬”是表现上校的虚伪,“抑”才是表现他的兽性.一扬一抑将其狠毒的本性刻画得人木三分。
另外,还有误会、擒纵、插叙、对比等等技法.如果得以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运用,也可收波澜迭起、摇曳生
姿之妙。
总之,要想叙事有波澜.必须在结构与表达上下功夫,巧妙运用各种技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曲折生动、引人人胜。
让人开卷难忘。
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