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画作品解读“被拒绝型儿童”的心理变化 朱蕾

合集下载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ppt课件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ppt课件

(二)画面位置 1、处于纸中间: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它 代表了安全感。 2、处于纸的正中央:可能表明没有安全 感,在人际关系上比较固执。 3、处于纸的上部:表明高层次的抱负, 会努力达到目标;也可能代表一种乐观, 有时是一种不合理的乐观。 4、处在纸的下部:表明没有安全感;代 表一种匮乏感; 情绪低落倾向或悲观主义倾向。 5、处在纸的边缘或最下部:没有安全感, 缺乏自信,需要外部支持;依赖他人,害 怕独立;逃避尝试新的东西,或者沉迷在 幻想中。
画面空间位置
整幅笔迹如果在纸面的下部, 这说明书写者在寻找一种稳 定感,当然,这表明了其内 心的不安全感,以及一种逃 避现状的心理
(三)用笔力度
1、有力的笔触:表示思维敏捷,自信,果断 2、特别用力:可能代表自信、有能量、有信 心;可能代表神经紧张;可能代表攻击性或脾 气暴躁;可能代表器质性病变、如脑炎、癫痫 等。 3、轻微力度:可能代表犹豫不决、畏缩、害 怕、没有安全感;可能代表不能适应环境;可 能代表低能量水平。 4、断续、弯曲的笔触:表示犹豫不决; 表示 依赖和情绪化倾向;代表柔弱与顺从。
二、绘画与讲述
如何讲述完成的绘画作品?
通常,不问儿童“为什么” 要画某个形象;
一般做法是大声描述出咨询 师从画面上看到的形象,然后 等待儿童反应。——这种类型 的提问,即咨询师站在“不知 道”的立场提问,通常可以有 效激发咨询师与儿童之间的谈 话。
二、绘画与讲述
•如:咨询师指着画面上的形象说:“我 看到一个人正在从房子的窗户里向外张 望,院子里有一条狗”,(等待儿童的 反应), •(继续问)“我想知道他往外看的时候 在想什么?(等待儿童的反应或者评论) (或者看到了什么?)”或“我想知道小 狗在想什么?(或者感觉到了什么、正 在干什么等,可依据绘画情境提问)”

儿童绘画心理精编版

儿童绘画心理精编版
一个7岁男孩画的死去的爸爸正飞过教堂。
• 总之,儿童绘画是引领我们进入儿童心理世界的 一个重要途径。
• 大多数心理医生把儿童绘画作为儿童解决问题、 表达情感和想法的途径,帮助儿童从一些由于环 境、记忆或情感造成的困惑中走出来。
• 要注意的是,绘画主要目的不是评价,而是治疗, 我们在这只是粗略的了解了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 万不能擅自分析儿童的作品。
目他击爸暴爸力就行在为这儿间童房的子画里面虐中待出他现。。他儿对童房在子绘画
和图游画戏的活讲动述中:会他重的复爸画爸出在与房他子们里创,伤会经在历火有关
的中形、象爆、炸获中救或的者主其题他(不如可警能察逃和离消的防灾员难来中了)
以死及亡暴。力他或的毁绘坏画的作行品为中(充如满用错枪综瞄复准杂攻的击线者和
一个8岁男孩画的排气的汽车源自 (三)心理创伤• 儿童用图画来表达心理创伤以及与创伤 相连的悲痛,哀悼和失落的情感,也常通过 游戏活动和美术活动来控制心理创伤。
• 对于因家庭暴力、虐待或其他危机遭受 心理创伤的儿童来说,图画可成为一种愿望 的表达。一般而言,虽然儿童经历了伤痛事 件,但还能从绘画行为本身找到快乐。
第七, 环境仍是影响学习的要素,但不同背景中的儿童, 他们的创作视觉样式也大体相 近; 第八, 在绘画的成长过程中, 存在着个性差别;
第九, 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是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的一个过程。
三、儿童画中的无意识心理状态
• 第一, 隐藏的神秘性
四、儿童画中的自主性心理研究
• 第二, 浓缩的遗传性 • 第三, 积累的丰富性 • 第四, 奇异的创造性
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 反映其身心状态。
• (2) 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 , 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

一名被拒绝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个案分析

一名被拒绝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个案分析

一名被拒绝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个案分析作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49期(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名被拒绝幼儿的观察和记录,分别从家庭、幼儿园和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其被拒绝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被拒绝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43-02一、个案基本情况小帆(化名),男,六岁,幼儿园大班。

他强壮结实,出手有力,思维活跃,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纪律性差,喜欢和他人交往,但是不善用语言交流,喜欢用手推、拉、抓其他幼儿。

一旦不顺其意,他就会大打出手,或者恶言相对。

时常有幼儿向老师告状,老师批评过小帆后,他会暂时收敛一些,但很快又旧态复萌。

通过家访,了解到小帆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还有一个年长9岁的姐姐。

因是家中独子,家人都对他宠爱有加,日常起居多由爷爷奶奶照顾。

在家里,小帆常常横行霸道,一旦不如意就发脾气,乱扔东西,有时还会动手打家长。

通过现场同伴提名法对该班幼儿进行测试,得出小帆正提名标准分-1.6876,负提名标准分4.5757,符合被拒绝幼儿的标准。

二、个案举例案例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让每一组表现好的幼儿去拿水彩笔,并且这名幼儿有权利不发给表现不好的幼儿。

到小帆这一组时,教师让小格去拿水彩笔。

其间因为小帆在座位上乱动,抓前面小女孩的辫子,受到了老师的点名批评。

小格对小帆说:“你表现不好,老师都批评你了,我不给你发水彩笔!”小帆站起来说:“你为什么不给我发水彩笔!”“因为你表现得不好.”其他小朋友一起说。

小帆就要动手去抢小格的水彩笔,在争执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呵斥了小帆,令其坐下。

其他幼儿已经开始画画,小帆没有水彩笔,左看看右看看,最后,他趁小格不注意,在她的画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说:“让你不给我水彩笔!”小格跑去告诉老师,老师命令小帆站起来,今天不许他画画。

有趣的房树人测验——揭示你的潜意识三

有趣的房树人测验——揭示你的潜意识三

是卡通形象, 可能比 较敏感。此外, 图画中人的鼻子、 牙 齿、 脚 、 手、 头发等的不同画法都具有不同的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 :在专业工作者的眼中, 一幅画胜似 千言万语, 有着丰富的信息。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图画技 术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对图画的心理学解读是在心理基 础之上的, 所以解读者要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背景, 还 应具备相应的图画技术理论和分析能力。 对图画的解读 应该是专业的、 动态的、 全面的, 如果只根据某个局部的 特征就作出判断, 这是片面的、 不科学的。 对图画的解释 应该是谨慎的,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即对图画作出随意的 解释, 会对人的心理造成误导和伤害。对每一幅画的分 析, 都必须考虑所有指标和要素, 而且必须考虑作画者 的年龄、 社会文化背景、 情绪状况 、 主要问题等。对图画 的解释首先要由专业人员来进行 , 其次要倾听作画者本 人的解读。只凭书上的标准去给别人解释是不严肃的, 对别人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图画一般是作为辅助工 具, 专业工作者不会根据一幅图画就对一个人作出绝对 的判断。 现在一些流行刊物上频频出现的对图画的简单 化、 庸俗化的解读, 觅须引起人们的警觉。 下期预告: 你想成为一名诗人吗? 拿起笔, 你也可以 像诗人一样来创作属于你 自己的诗。 请你根据下面的提
那么, 专业人员是如何解读图画的呢? 至少可从三 个层次来分析一幅图画:一是从整体上去分析, 包括画 面大小、 笔画力度、 /颜色等;二是从画面的过程去 构图 分析, 包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是否有涂擦, 花了多长
时间等; 三是从画面的内容上去分析。
但与文字相比较, 图画更具天然性, 也更有象征性。 人们
把自己的态度、 愿望和情绪等, 投射到环境中的事物或
他人身上。 图画作为一种投射技术, 与所有其他投射技

浅谈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

浅谈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

浅谈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作者:董婷雪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儿童绘画与心理解读展开分析,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研究,目的在于全面分析儿童绘画心理,更好的进行儿童绘画的教学。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解读;想象力;发散思维儿童绘画是表达情绪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事物理解的重要表达。

通过绘画了解儿童心理变化、对世界的认知。

研究儿童绘画内容,了解儿童内心世界,掌握儿童心理状态,引导儿童梳理正确的认知观念。

1.儿童绘画研究艺术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儿童绘画其表面形式下隐藏着心理变化。

儿童绘画并不是理性模式,绘画内容随着儿童感知变化。

绘画整体显示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但是并非没有目的的胡乱图画。

儿童绘画属于完全自由状态,并不追求与事物的相像,不存在某一个执着点,是纯洁灵魂对事物观察的体现,其中隐含着相对真理。

儿童绘画属于心灵智慧绘画模式,绘画内容包罗万象,以绘画方式展示自己对世界、周围事物的理解。

儿童天生便具备绘画能力,并且绘画内容表现出灵动、纯洁。

儿童绘画中包含儿童人格与情绪,通过对儿童绘画的探索可以了解儿童内心。

利用绘画帮助儿童释放压力,观察儿童绘画内容,身心得到放松。

儿童美术教育在教学改革基础上,调整传统绘画教学重视技能,忽视创作过程中态度变化与情感体验格局,更加注重创作的过程,提高儿童美术绘画兴趣,在美术创作中发现美、创造美。

2.儿童绘画心理解读儿童绘画心理解读是了解儿童的重要途径,通过绘画内容掌握儿童心理与认知变化。

2.1了解儿童绘画内容与内心世界儿童已经能够自我认知世界,但是不能很好的表达内心想法,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绘画中展示对周围事物的了解。

周围环境的变化对儿童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

作为儿童成长重要引导者,必须掌握儿童内心世界,想儿童所想。

儿童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对儿童正确的引导在儿童未来成长与学习至关重要。

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儿童阶段教导儿童判断正确事物与错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让儿童画回归心灵的本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让儿童画回归心灵的本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让儿童 画 回归心灵 的本真
对儿童美术教 育的思考
江 苏省 扬 州市 油田 我孩子画啥像啥 , 以 孩 自己看 到 和感 受到 的 , 而 只是一 个 驱壳 , 没 有个 性 ,
后准能做画家。” 在幼儿园, 我们又会常会听到孩子们 没有精神 , 没有灵魂。这就是我们所期盼的吗? 说“ 老师 , 我不会画, 我不知道画什么。” 究竟是谁弄错 当然不是 , 绘画艺术 的本质是 自由和率真 , 注重作 了? 是我们还是孩子? 其实 ,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颗 品的原创性。正 ̄ n (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倡导
惯了别人的模式以后 , 他们还能用 自己的眼睛去看 , 用 价值。 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吗? 如果给出一个主题 , 一百个孩子 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主任何韵兰老师评价说 , “ 孩 可以画出一百种图画; 而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画, 孩子们 子的 自 然涂鸦是很有力度 、 很有表现力 , 很有魅力的。 画出来 的就 是 同一个 东西 。而且 这个 东西很 可能不 是 他们天真的笔触 , 把 自己对世界的朦胧认识和感受 , 真
美的种子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这颗爱的种子能 自然 的,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 健康的成长, 而不应捆住了孩子的小手 , 蒙住 了他的眼 尊重 , 不 能用 自己的 审美标准 去评判 幼儿 , 更不 能 为追 睛, 束缚 了他 的想 象 。 求结果的“ 完美” 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 的训练 , 以免 重 新步 入孩 子 生命 中的 “ 净土 ” 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让孩子用 自己眼睛去看世 在今天 学画 的千 百万儿 童 中 ,一 定会 出现一 些美 界 , 用 自己的心灵去感 受世界 , 用 自己的小手 去描 绘世

幼儿绘本不怕被拒绝读后感

幼儿绘本不怕被拒绝读后感

幼儿绘本不怕被拒绝读后感《读〈幼儿绘本不怕被拒绝〉有感》刚拿到这本幼儿绘本时,其实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心想幼儿绘本嘛,能有多深刻的内涵。

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读到小主人公一次次遭遇拒绝的时候,我感觉心里一阵揪疼。

他想去玩小伙伴的球,小伙伴却不同意;他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搭积木,也被礼貌地拒绝。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虽然很多回忆已经模糊了,可是那种被拒绝后的失落感似乎还能隐隐感觉到。

我想每个孩子都可能会面临这样的状况,这是成长路上必然会遇到的。

特别触动我的是绘本里小主人公在被拒绝后,并没有哭闹或者发脾气。

画面上他那有些落寞但又很坚定的小背影,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告诉幼儿不要害怕被拒绝,更是在传递一种面对挫折的态度。

有时候我们成年人在面对拒绝时都没有那么坦然,会陷入自我怀疑或者愤怒之中。

可这个小小的孩子却仿佛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在绘本中还有小主人公自我思考的画面,他自己好像在想为什么会被拒绝呢,这个片段很细腻。

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在引导孩子们去探究被拒绝的原因。

是因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还是时机不合适呢?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建立,也是在增强他们独自应对问题的能力。

这也让我联想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成功的教育,比如孩子取得成绩的赞扬,却很少对孩子失败或者被拒绝进行引导。

这本绘本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

未来我在和孩子交流或者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引导,要让孩子知道被拒绝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拒绝中学会什么,从而更加勇敢地和他人交往,积极面对可能出现的一切状况。

还有,这本绘本用非常精美的插画来配合故事的讲述。

简单又鲜明的色彩,让每个情节都栩栩如生。

比如说在描述被拒绝的场景时,画面颜色稍微暗淡一点,却又不会过于压抑,很好地烘托出那种气氛。

这一点也很值得赞赏,让孩子能够直观地体会到故事中的情感。

我还想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开始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多次重复相似的拒绝场景。

从绘画第一个人中了解儿童心理

从绘画第一个人中了解儿童心理

从绘画第一个人中了解儿童心理“你画的第一个人是谁?”等大家陆续画完以后,负责“解画”的学校国家级心理辅导师金明强老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从举手情况看,22名学生中第一个画自己的是7人,画妈妈的是6人、画爸爸的是6人,其余还有个别画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的。

而四位家长的答案,却无一例外,第一个画的人物都是孩子。

解读:金老师说,一般来说所画的第一人,就是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或者说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人。

家长的答案并不让人惊讶,对他们来说,孩子就是中心和重点。

但要提醒家长的是,这种关爱要有一个原则,不能百依百顺。

而学生的答案就比较分散,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关注自我,所有很多会把自己列为第一。

“从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情况看,他画出来的结果和家庭的情况还挺一致的,比如有些孩子,和妈妈特别亲,或爸爸非常严厉,或从小由奶奶带大,落笔时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些家人。

”金老师说。

母女心心相印画出家的温馨在家长的图画中,有一幅是这样的:橘黄色的彩笔描出的一家三口,头碰着头,下面分别注着“女儿”“妈妈”“爸爸”;在学生的图画中,有一幅是这样的:小姑娘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三个人并排向前走着。

解读:“名字一核对,才发现这是一对母女。

尽管是家长和孩子是分头当场画画的,可从他们的画中却表达出了一样的家庭和谐关系。

”金老师说,作画时给家长发了一盒彩色笔,让他们自己选择,这位妈妈选的橘黄色,本身就给人温馨的感觉,而且妈妈画中的“头碰头”,孩子画中的“手牵手”,这都传递着这个家庭的亲密无间。

“我”在中间可为何这么小规定画画的时间到了,一位男生却还只画了一个人物:差不多位于白纸的正中心,站着一个只有1厘米高的小男孩。

“这是我自己,爸爸妈妈来不及画了。

”男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解读:从画面上看,即使是细密的头发和难度高的眼神,这名学生也画得很仔细很传神。

或许正是画得过于仔细,才导致时间不够。

金老师说,这张画是即将青春期的孩子典型心理的反应。

“孩子把自己画在最中心,而且花了这么长时间,对细微之处一点不马虎,恰恰说明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非常看重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很想在家庭甚至是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个位置。

儿童绘画作品心理分析案例

儿童绘画作品心理分析案例

儿童绘画作品心理分析案例
儿童绘画作品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形式,透露着儿童内心的想法和
感受。

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心理分析,可以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
心理发展情况和需求,为其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

下面将
为大家分享一个儿童绘画作品心理分析案例。

某幼儿园的小班级里有一名4岁男孩小明,他绘制了一张题为“太阳”的画。

在画中,小明用黄色的颜料画了一个大太阳,太阳下方画了一
个小房子和一些花草。

小明使用的线条勾勒简单明了,色彩鲜艳而不
刺眼。

这幅画作品格调简单自然,表现出明快、欢乐的气氛。

心理分析:小明的绘画作品表现出他正处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自我表现”阶段,希望通过画画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他选
择画太阳,很可能是因为太阳是生命之源,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小明将太阳画得很大很明亮,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
美好期望。

小明画的房子和花草则表现出他对家庭和自然的关注。

他可能希望能
够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美好的家庭环境中,并能够享受自然带来
的美好。

他的画作简单明了,说明小明对生活还没有过多的思考,但
是表现出他的世界观已经开始建立,并且他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通过对小明的绘画作品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家长和老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画作,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

自闭症儿童个别化绘画干预个案分析_朱天慰

自闭症儿童个别化绘画干预个案分析_朱天慰

58
2016.8
MODERN
SPECIAL EDUCATION
Hale Waihona Puke ◎绘画不是简单的连线、涂色训练,需要丰富的想象、大胆的
创作,创作者的主体性十分重要。
用小毛笔进行点画, 在调整钧钧的绘画动作与画面效 果方面确实有了一点成效, 但钧钧有时还是会忍不住 地拿着毛笔肆意地挥洒,污浊部分画面。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咨询了相关医学顾问,决定从 绘画工具的选择上作调整,实施干预。 据观察,钧钧在 用毛笔蘸颜料作画时, 不仅享受着自己创作的色彩艳 丽的画面,也享受着挥动毛笔在纸上涂抹的动作快感。 而每当钧钧情绪失控时, 他更多的是在享受涂抹颜料 动作的快感。 所以,调整后的绘画工 具要同时具备两方 面特点:一是保持画面上灵动的色彩感;二是不让绘画 动作影响情绪以及画面效果。 根据这两点确定蜡笔为 调整后的画具,因为蜡笔与画纸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且 其笔触比毛笔的小 。 经过调整绘画工具 ,钧钧 在绘画时 情绪失控的情况逐渐变少了。
(三)通过对话交流,提高学生语言交往能力 绘画活动中的交流, 一定程度带动了钧钧语言理 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 因为喜欢去 美术馆画画 ,所 以他努力理解教师的指导和要求, 主动表达发自内心 的迫切需求。 如,因来到美术馆十分兴奋,钧钧不停地 跳、快速高声重复几个固定的音节,几经劝说,都不能 让 他 安 静 下 来 ,笔 者 用 食 指 抵 住 嘴 巴 ,做 出“ 嘘 ”的 动 作,钧钧也跟着学这个动作,但他没有立刻安静下来, 而是噘着嘴把“ 嘘”声吹得很响。 这让笔者很无奈,故严 厉地对他说:“ 你不听话,我们不来画画了。 ”而钧钧对 此的反应并不是像往常一样机械地重复笔者说的后半 句 话“ 不 来 画 画 了 ,不 来 画 画 了 ”,而 是 异 常 坚 定 地 回 答:“ 要来!要来!”钧钧理解了笔者的话,没有鹦鹉学舌

绘画心理辅导案例分享

绘画心理辅导案例分享

绘画心理辅导案例分享绘画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表达内心世界、调节情绪、探索问题和化解压力。

在心理辅导中,绘画常被用作一种工具来协助个体通过图像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本文将分享几个使用绘画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介绍其背景与过程,并总结出相关启示。

案例一:焦虑症患者背景:李女士是一个年轻的职场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她经常感到焦虑不安,难以入眠并且容易发脾气。

过程:心理咨询师邀请李女士选择颜色和画笔,然后要求她在纸上尽情地涂抹。

李女士开始时有些拘谨,但渐渐打开了自己,通过层层涂抹传达出内心的紧张感。

在完成后,咨询师鼓励她看一会儿绘制的图像,并聆听其回应。

李女士描述说这幅画让她联想到阴暗和充满力量的黑色。

咨询师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她探索这种感觉的根源,并提供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启示:绘画为焦虑症患者提供了一种表达内心状态的方法,从而促进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自尊心问题背景:小华是一名高中生,最近他遭受到来自同伴间欺凌的嘲笑和孤立。

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并变得内向与沮丧。

过程:通过绘画,心理辅导师鼓励小华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

小华选择了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作为主题进行绘画。

他用灰色描绘鸟笼,暗示着被束缚住的感受。

随着绘画过程,小华感到有所解脱,开始倾诉他内心真实感受并思考如何改变班级环境和处理与同伴关系。

启示:绘画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识别并面对自身隐秘情感,同时激发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案例三:创伤后应激障碍背景:张先生曾经历一场严重的车祸,导致他长时间处于失去亲人和恢复身体上的艰辛中。

他的情绪低落,无法战胜对过往事故的记忆。

过程:通过绘画,张先生选择了以柔和色调描绘自然风景,并在画面中添加个人感受、如焦虑、孤独等元素。

这样一来,他可以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具象化的形式而非内心深处困扰自己。

随着时间推移,张先生由此链结出希望与成长,并逐渐恢复自信。

由画知心——小学生绘画作品与心理分析

由画知心——小学生绘画作品与心理分析

由画知心——小学生绘画作品与心理分析摘要:绘画不仅是对物象的再现,而是基于人精神思想的视觉创作。

我们通过对小学生绘画作品的分析,可以洞察其心理、性格、品性等特征,为引导其发展、实施教育管理提供依据。

通常来说,从儿童绘画去分析其心理,应主要关注色彩、线条、构图和主题内容四个方面,并进行综合考虑。

关键词:小学生;儿童画;心理;分析美术作为一门造型艺术,是作者基于某种特定思想、心理和需求而进行的具有表达意愿的创作,而不仅是对世间物象的再现。

即便是摄影,也是如此。

摄影者会有意通过剪裁及对角度、光线等元素的处理来表达某种心情或态度。

绘画在表现心理方面则更显性一些。

有经验的美术教师或心理学家通常可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完成对学生心理较准确、客观的分析判断。

在心理医学中,通过让患者绘画来进行心理诊断,是一个常规手段。

特别是小学生,因为还处于无意识创作的阶段,没有能力按工作或“客户”需求进行命题绘画创作,也就是其绘画的自由度、自主性比较高,反应出的心理更贴近真实。

我们通过小学生的绘画来分析其心理,主要的目的是为引导其发展、实施教育管理提供较可靠的依据,提升教育质效、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比如某位学生适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某位学生为什么总是违反纪律,通过对其绘画分析,都可以找到依据。

一般来说,从绘画上分析小学生心理,应从色彩、线条、构图和主题内容这几个方面去综合考虑。

一、色彩一天,有位班主任很生气,因为一名学生“不听话,越批评越故意违反班纪”。

我恰好听到,于是说,“这名学生,我印象比较深。

因为他的绘画中,大量使用了黑色,这在小学生中是比较少见的。

我还想,他如果不是你的班干部,就一定是个不擅长与人交流的‘刺头’。

我的建议是不对其进行批评,而是把他提拔为纪律委员,也许能解决问题。

”这位班主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操作,后来果然见效。

色彩包括着色相、明暗、色调等元素,但一般来说,要分析小学生心理,色相是主要依据。

因为明暗和色调,他们还掌控不好。

运用绘画解读幼儿孤僻心理的个案研究

运用绘画解读幼儿孤僻心理的个案研究

运用绘画解读幼儿孤僻心理的个案研究解读幼儿绘画作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甚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

本文就针对班中的孤僻孩子小尹展开跟踪研究,发现其孤僻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美术教学法的方式解读其孤僻心理行为,以培养她大胆、自信的良好品质。

1.她笑了在三个阶段中我们发现小尹从对外界环境的防御渐渐到接纳的过程,并且乐于分享自己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也能保持积极地情绪状态,但是偶尔也会摆弄放在旁边的水彩笔,单从作品的对比来看,随着色彩的不断丰富以及线条的流畅,说明了小尹内心力量的增强。

2.她说了加登纳说:“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有一种向亲密的人倾诉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强烈印象的愿望。

他把作品的角色、作品的接受者作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性的主体。

”而绘画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的语言交往产生影响。

通过绘画的引导,小尹从不愿意说话到愿意说,同时在同伴合作中发展了她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

3.她敢了感性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原动力,然而只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大的空间。

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让小尹接受外界事物,鼓励其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进而达到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目的。

同时对其进行多鼓励和多表扬,增强她的自信心,这样就增加她继续学习的兴趣。

4.她乐了绘画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

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绘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爱好。

而绘画作品中的线,有着丰富的情感语言,不但有流畅飘逸,也有顿挫、方圆、曲直、粗犷等特征。

图一《明亮的眼睛》中稍显凌乱的线条表现了小尹缺乏安全感、胆小而自我压抑,再到图六《我的朋友》绘画作品表现出来的线条稍显粗犷,反映了小尹渐渐开朗的性格。

孩子的画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是表面,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

本文之所以选择个案研究,正是基于像小尹这样特殊的少数群体。

陈欣欣《儿童绘画与心理理解》学习心得

陈欣欣《儿童绘画与心理理解》学习心得

《儿童绘画与心理理解》学习心得
孩子的随手涂鸦并不简单,他们的画往往折射出各自的性格、气质和情绪,仔细观察它,你就能发现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道路。

一、涂鸦特点:下笔很重,喜欢用一些很强烈的颜色,例如黑色和深红色。

性格类型:这类孩子属于易怒型,其代表元素是火,代表颜色是红色。

他们通常体力充沛,热情四射,做事情很有激情,极具领导才能,但没有什么耐性。

能够给家长的建议:
教养对策一适当得体的夸奖与称赞。

表扬方式一温和的态度会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鼓励性的语言会让他乖乖地接受家长的意见,并且重新唤起他的自信心。

二、涂鸦特点:下笔较轻,喜欢用蓝色和黑色。

色调也较单调。

性格类型:这类孩子属于忧郁型。

他们通常是不爱动的,感情很含蓄,也很敏感,总喜欢独自思考。

在人际交往上过于敏感,比较被动。

不过记忆力很好,有体谅心,知道关怀他人。

给家长的建议:教养对策一让孩子独立完成某些事情,不要多干涉。

家长还应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可带着他参加各种聚会活动。

表扬方式一受表扬的孩子从外表看若无其事,其实内心会对自己说:我必须做好,一定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这种来自内心的强大动力,会协
助他形成坚强自信的意志品质。

若无其事地夸奖会比夸大其词更
为有效。

一幅画,看出孩子的抑郁情绪

一幅画,看出孩子的抑郁情绪

龙源期刊网 一幅画,看出孩子的抑郁情绪作者:严凤平来源:《心理与健康》2019年第07期小雅是一名14岁的初中女生。

她长相平凡,不善言辞,却乐于奉献,是班上的“雷锋型”學生。

期中考试后的一天下午,小雅脸色凝重地走进我的办公室,略带紧张地说:“严老师,最近我上课时常走神,学习不在状态,希望老师能帮帮我!”在了解她的基本情况后,我和她正式建立了咨询关系,约定每周三下午做心理咨询。

通过初次访谈我了解到:小雅期中考试后经常失眠,一些打击自己的画面时常在脑海浮现,挥之不去,早上醒来后不开心,上课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状态很糟糕。

她感觉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后判若两人,并且用“自甘堕落”形容自己。

小雅能够找到我做心理咨询,这说明她很想改变目前的处境,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陷入了一种明显的抑郁情绪。

但是问及原因,她很难说清楚,而改变的决心又很强烈,心理咨询陷入了僵局。

正在我冥思苦想、不得其法的时候,画树测验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想,画树测验作为一种投射测验,它能象征性地投射来访者的情绪、态度等,咨询师巧加利用,有助于加深对来访者的了解。

该测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因为它有以下三大优势:其一,它为咨询师和来访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媒介,借助它有利于打破咨询僵局;其二,它采用单盲设计,来访者无法知道它的真实意图而无从防御,减少了来访者的阻抗,从而有助于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其三,它有助于揭示来访者潜意识层面的情感、态度,特别适合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

正是基于画树测验的上述优势,我决定尝试利用它探寻小雅“自甘堕落”背后的原因。

1 画树测验及其解读我递给小雅一张A4白纸和一支黑色签字笔,让她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完成画树测验。

大约八分钟后,小雅完成了画树测验。

我按照“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和“从左至右”的先后顺序尝试进行分析:首先,就整体而言,画面表现出压抑、消沉的氛围,枯枝是“无生命力”的象征,表明小雅心境抑郁;其次,通过观察树冠,会推测小雅的原生家庭不幸福,在社交方面也存在一些令她困扰纠结的想法;再次,就树干而言,整个树干如同蔓藤,粗细不均,养分不能很好地通过细窄处向上输送,表明小雅内心深处的能量无法被充分地调动和使用。

《2-6岁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读第三章分享美篇

《2-6岁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读第三章分享美篇

《2-6岁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读第三章分享美篇孩子最近画画出现沉不住气的表现,总是草草就画完了,然后让他讲一讲也讲不出里面的内容来。

我想一个是与孩子沟通的技术需要提高,一个是引导孩子静心画画的技术需要提炼。

我在想,我们开学之后,面对的都数学生对自己特别熟悉,我们在引导他们画画的时候比自己的孩子还要有困难,他们心目中比较严厉的老师突然要跟他们进行这一波操作,估计他们会有点不适应,这个不仅是学生,老师也需要很好的调整自己的。

第四章第第二节中讲到,对孩子的绘画进行问诊时的问题设计,画面中有什么?画中的人是谁?画中的人在想什么?做什么?画中的人有怎样的情绪?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幅画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幅画有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讲一讲吗?我在跟儿子绘画的时候,画完之后我通常会问他,你画的这是什么呀,他在干什么呀?他高兴还是难过?他感觉怎么样呀?因为我说情绪他听不懂,不知道情绪应该怎么回答。

不过我提醒了几次之后开始也能回答情绪这个问题了,但是通常故事讲的东一块西一块的,不能连贯的表达清楚。

我用感觉问问题的时候显得很无力,然后问完问题又反应不过来,要自己思考一会才能有所感悟。

还需要慢慢开吧。

我看到第三章第一节中讲到,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某些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依次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这五个时期如果都顺利通过了,孩子没有固着在任何一个阶段上,他就会逐渐向前发展,由此获得成熟。

但是,一旦在某一阶段发生固着,个体就会发展出与此阶段相关的防御机制与行为。

我记得原来听一位心理专家分析少年犯罪的行为讲过,孩子就是因为在某一个阶段受到了限制,在这里就找到根据了,他们就是固着在了某一个阶段,然后这个时候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艺术手段帮助其渡过,那么就有可能成为了问题孩子。

教你看懂儿童绘画中隐藏的情绪情感和内心表达

教你看懂儿童绘画中隐藏的情绪情感和内心表达

教你看懂儿童绘画中隐藏的情绪情感和内心表达在心理学课程中,专门有一门儿童绘画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以儿童绘画的认知缺陷观为代表,将儿童画视为儿童不成熟的世界概念的展现,认为儿童画是一种图形表达,可以给研究者提供儿童心理的“输出资料”。

另一个方向则强调儿童绘画的投射意义,认为儿童画是儿童情绪的镜子。

不管哪个方向,都认为绘画反映了儿童的情感,从儿童画中可以看出一些儿童的自我特征,不过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也不要单纯从画就做出判断,要结合实际情况。

投射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类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是指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反映到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也许无法言说,但通过绘画等方式就不自觉表露出来。

绘画心理分析又称绘画投射测验技术,是主观心理测验的一种重要技术,其中包括画树测验、房树人测验等。

通过绘画者完成特定主题的图画,在绘画过程中,将潜意识中压抑的情感与冲突呈现出来,咨询师就可以评估出绘画人目前的人格特征、情绪状态、心理状态、生活经历等。

这是一副4岁半女孩的画。

喜欢看巴拉拉魔法少女,喜欢里面的魔法少女,小兰和小红。

面对儿童画,我们首先要了解绘画儿童的年龄,绘画能力发展处于那个阶段。

4岁-5岁,儿童绘画处于象征期。

4岁左右的儿童,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从生活活动中逐步积累起对物体的初步印象,同时在第一阶段涂鸦活动的经验中,学习控制手的小肌肉运动的能力,为幼儿学习绘画创造了条件。

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符号是由直觉控制的,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概念常以自我为中心。

为满足自我需要而行动,不受社会评价的约束,因而如果成人不加干预,他们就能大胆地、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创造出直觉的象征性图式。

这幅作品象征期表达非常明显,所以可以知道孩子的绘画发展也是比较顺畅。

这幅画里,我们其次从颜色进行分析,因为颜色非常突出,她使用了两种不同对比强烈的颜色。

透析绘画意象,解读幼儿心灵密码

透析绘画意象,解读幼儿心灵密码

透析绘画意象,解读幼儿心灵密码发布时间:2023-03-22T02:04:05.2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1期第1月作者:代静[导读] 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建设,家庭关系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代静(河南省南阳市第一幼儿园河南南阳 473000)摘要: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建设,家庭关系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化,导致幼儿的心理也或多或少的承受着各式各样影响,产生负性情感的淤积。

儿童年龄小,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发育完全,对外界接触不多,所以他们的思维、认识、行为、动作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通过绘画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性格缺陷,还可以帮助你有针对性地疗愈孩子的心理创伤,及时感知孩子情绪,消除孩子的心理困惑,提升孩子的情绪情感能力。

关键词:幼儿;绘画;心理一、常见的幼儿心理特点及问题根据最近的一项针对有幼儿的心理问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一般来说,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孤独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分离焦虑障碍以及攻击性等。

具体分析如下: 1.孤独症: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多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有交流障碍、情绪及行为异常等症状,应该注意培养患儿的日常生活基本技能,提高社交能力。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主要有注意缺陷、活动过多等症状,可以通过行为治疗改善症状。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

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

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

读《儿童心理画——孩子另一种语言》有感

读《儿童心理画——孩子另一种语言》有感

读《儿童心理画——孩子另一种语言》有感读《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有感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黄国青本学期拜读了国内知名绘画心理技术领域专家严虎先生的书——《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这本书是严虎先生给他不到两岁孩子的礼物,也让我们读者简单了解儿童绘画,让我们能通过孩子的绘画解读孩子的内心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帮助和指导孩子们成长。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给了我很多启发。

他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儿童心理画。

第一章从什么是儿童绘画、儿童绘画对儿童自身自身作用以及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儿童绘画心理的意义,帮助我们打开儿童心理绘画的大门,将一门新的与儿童沟通技术展示在我们面前。

第二章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儿童绘画的特点,从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和各年龄段儿童绘画的注意要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熟知儿童绘画心理发展。

第三章我觉得最精彩,也是重点,讲述儿童绘画心理的解析,即如何读懂儿童画。

在这一章中,严虎先生从儿童绘画的行为、形式、主题、内容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我们透过绘画去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章结合儿童绘画与儿童发展、心理评估等知识,向我们介绍了如何用绘画指导儿童,以帮助儿童更好、更快乐的成长。

想起我儿子元旦期间有个童话剧的表演,临表演的前一天晚上,他拿着画笔趴在茶几上在涂画,过了会儿,感觉他好像画好了,我看了一眼,问他你在画什么?他说:“我们明天要表演了,我在画我们童话剧的宣传画,请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们来看。

”然后就很开心地给我展示他画的什么,这里是阿拉丁和公主,这是坏法师,这个坐着的是国王,就是我,后面站着的是两个宫女。

听着他的讲解,还真像这么回事。

由此可见,孩子的画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他有他自己的经验和想象。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也许我们并不能很好很全面的了解他们,但是,我们可以用心去观察,耐心去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

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实孩子们的画也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所用的线条、点、面等要表达的也是不一样的,而他们的喜怒哀乐所表现的色彩也是有原因的,以及与他们所接触的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审核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审核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审核《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阅读后太仓市实验幼儿园张丹一直以来,儿童画都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流连忘返,专注投入。

虽然这种兴趣的起源无法追溯,但确实强烈存在。

因为关心,我一直期待着了解儿童绘画。

张丹太仓实验幼儿园一直以来,儿童画都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的注意力,让我流连忘返,关注和投入。

虽然这种兴趣的起源无法追溯,但确实强烈存在。

因为关注,我一直期待了解儿童绘画世界,也经常尝试解读他们的作品。

美国心理学家凯茜的书《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儿童画的诸多特点,解读儿童画。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艺术发展黄金时代”的推出。

我在* *的时候接触到了儿童绘画发展水平的理论,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这个理论。

在本书中,作者将儿童画的发展阶段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相应阶段联系起来,较为清晰地论述了不同时期儿童画的发展特点。

指出,对儿童艺术发展做过详细研究的研究者认为,6-9岁左右的儿童,他们现阶段的作品非常有创意,天马行空,代表了儿童“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过了这个时期,趋于现实,但缺乏迷人的创造力。

和我接触的孩子相比,他们中的很多人正处于这样一个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应该是儿童画长期吸引我的直接原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幼儿园小朋友的画比小学生的画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一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艺术家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才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学会画画。

”也应该指像孩子这样无拘无束、真实自然的艺术追求。

过去对儿童画的解读虽然是基于对儿童的理解,但往往是以个人的直觉来解释。

很多时候,大人对儿童画的评价只是来自这种直观的感知。

这本书让我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儿童画,更科学地解释和理解儿童画中的很多现象。

正如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发展的九个“敏感期”一样,儿童绘画的发展也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

而且,这种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绘画作品解读“被拒绝型儿童”的心理变化召市镇民族中心小学朱蕾美国作者甘第尼、福尔曼和爱德华兹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讲述了:“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1]”本书是对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下的儿童学习方式经典阐述。

而儿童的绘画作为儿童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向这个世界,向他人诉说的重要语言。

慕尼黑绘画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和艺术护理教授鲁道夫·赛茨在他的书《和孩子们画画》中曾这样写到:“在使用绘画语言方面,儿童胜过我们成人,因为他们总是接近实物的本质,总是从本质上而不是从表面上去看待它们。

”笔者在十余年的幼儿教育生涯中,遇到过许多孩子“特别”的绘画作品,如果从一般教师评价绘画作品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画“画得不太好”或者“根本看不懂”,更别说称得上是好的作品了。

但是,面对这样一些作品,教育者更应该留心去观察这个作品背后隐藏着的那个幼小的心灵中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通常都有一个又一个充满童真和趣味解释和故事。

教育者应该试着去包容他们的涂鸦之作,尝试去了解他们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以绘画作品为媒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理解。

本文以个案研究和作品分析的方法,尝试解析“被拒绝型儿童”的绘画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细微差别,了解其心理的变化。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针对“被拒绝型儿童”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2对“被拒绝型儿童”的界定2.1被拒绝型儿童的相关概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活动和范围在不断扩大,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一种与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peerrelationship)。

这是一种除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外的崭新的群体社会关系,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在这种同伴关系中,判断其同伴关系好坏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友谊(friendship)和同伴接纳(peeracceptance)。

友谊是指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互惠的交往关系;同伴接纳(peeracceptance)指个体被同辈群体(如同学等)内的其他成员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2。

同伴拒绝(peerrejection)属于同伴接纳这个指标范畴,是指为大多数同伴所不能接纳,遭到拒绝排斥的个体,我们也把这些个体称之为“被拒绝型儿童”。

通常,对这一同伴交往地位的测量常采用同伴提名法(peernominations)3辅之自然观察、教师评定和同伴评定等方法来进行分组和判定。

被拒绝型儿童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的发现,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behaviors)是个体遭到同伴拒绝的重要原因之一2。

在群体中通过同伴提名和观察法,基本能够相对准确的判定被拒绝型儿童个体。

2.2对本文中“被拒绝性儿童”个案的判定个案判定背景:在接触个案之前,就听别的家长和老师说过,这个班有一个孩子,曾经因为连续的攻击行为而被全班家长集体要求调班。

接触之后,在群体活动中观察个体行为,以及通过同伴提名法(提出最受欢迎和最不喜欢的三名幼儿进行统计筛查),进一步了解个案的实际情况。

幼儿同伴对跳跳的评判是:爱推人、爱打人、不喜欢和他玩等。

个案跳跳由于其攻击性行为直接导致了在同伴交往关系中处于被拒绝的地位,其自信心也减弱,对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性发展都是不利的。

2.3对“被拒绝型儿童”个案跳跳在心理干预前的情况分析据妈妈说,跳跳从小就有轻微的多动症,一直在服用微量元素补充剂,他对同伴交往其实是很渴望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比较过激的动作和行为,有时甚至会伤害到其他同伴,长此以往,跳跳形成了不良的同伴交往行为,导致了不良的同伴关系。

他妈妈说,只有当他在绘画的时候,才会停止非故意的破坏性动作,也能够持续、安静地坐下来专注做一件事情。

因此,他的妈妈就送他去学习绘画。

这是他喜欢,也是他擅长的,在绘画的世界里,他似乎找到了自己。

所以,本研究从他的绘画作品着手,对他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发展进行了分析和了解,并适时采取一定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跳跳及其同伴群体实施简单的心理干预策略。

3对“被拒绝型儿童”干预前后绘画作品的分析比较3.1儿童绘画作品分析的方法绘画是孩子表达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同时,也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如何更科学的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孩子个性的一部分以及内心世界想要表达的内容呢?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儿童在绘画中隐藏的信息:方法一:对绘画作品的“外表”进行研究,并且弄清楚绘画作品的中心、独特之处、象征性、形式、颜色、绘画内容的强度以及画面的分配等[4]。

但是,单纯从绘画作品的“外表”对其进行理解和说明,不能作为主要的手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弄清绘画作品,并引发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方法二:要想更深层次地理解儿童的画,就必须有耐心、感知能力和浓厚的兴趣。

对绘画者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学校环境和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特殊事情、突发事件等因素,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绘画内容。

方法三:设身处地地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和理解画。

3.2对个案在实施心理干预前的作品分析在对个案在3-4岁期间绘画作品分析发现,其绘画主题主要为小动物和常见的植物,而这些动植物都是比较弱小的、柔软的、敏感的小生命(如后附图一中的鱼,图二中的蜻蜓)。

在对动物作品的观察时,可以看到,他所画的动物没有表情,目光呆滞,甚至有的目光体现出来的是不开心和生气。

在他有关植物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在人际交往时,内心其实是不自信或者是自卑的。

在图一:“转圈游的鱼”中,跳跳共用了9种颜色、3种形状、4条直线、8条曲线来描绘中间的热带鱼,而围绕着这条热带鱼转圈游着的另外三条鱼,形状几乎是一样的,色彩也比较单调,甚至其中有一条都没有好好画出眼睛(右下),没有认真涂完颜色。

从个案对不同小鱼所采用的手法轻重来看,显然他把中间的这条色彩丰富的热带鱼想象成了自己,周围的三条椭圆型的鱼则是同伴,在内心深处,他很以自我为中心,对同伴的关爱和重视程度远不及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对应的生活刺激事件:在作品绘制期间,正是个案与同班幼儿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在绘画作品中用了浓重的紫色、蓝色和土黄色等色调来描绘同伴,说明他对同伴的认知是不友好的,冷漠的。

在作品《雨中的蜻蜓》(图二)中,可以看到,他的蜻蜓构图是大气饱满的,图中的蜻蜓长着夸张的、又圆又大的眼睛,但是,两只蜻蜓的眼睛都没神,看不出来一点情感成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往往能够从其绘画作品中的眼睛透露出来。

但是,但从这两只蜻蜓的眼睛里,我们看不到积极向上的情感,相反,在大雨滂沱的背景下,这两只蜻蜓显得异常的无奈,没有任何遮身之地,任凭风雨吹打在自己身上。

对应的生活刺激事件:在这幅作品绘制之前,正是“攻击性事件”频发的时候,面对同伴的不断告状、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问,他所面临的交往关系是:被拒绝的、反抗其主动的交往行为、不理睬等。

在有关植物的作品中(如图三),个案画了4朵花,其中3朵长的很高,色彩也很鲜艳,每一朵的姿态、形状都不一样,叶子也都是两层,就连花心的分层及配色都画得很明显清晰;而在三朵花的下方,他画了1朵又矮又小的蓝色的花,叶子细小,花朵使用了很不耐烦的螺旋线,涂色也是很潦草的完成,1朵矮小的花和3朵高大美丽的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应的生活刺激事件:在这幅作品绘制之前,个案的父亲刚好与其他家长就其攻击他人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以其父亲的道歉收尾。

结合这一刺激事件,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是非常不自信的,对于同伴的拒绝以及成人的排斥和无助,显示出来他对安全感的缺乏和对社会交往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在同伴面前,他感到很自卑,在父亲面前,他缺乏安全感。

对以上三幅作品的分析可见,“被拒绝型儿童”的个案跳跳已经处在了同伴交往关系的绝对劣势:被拒绝、被排斥、无奈、无安全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3.3对个案在实施积极教育策略和心理干预后的作品分析在对个案5个月的跟踪时间内,笔者对他的不当交往行为进行了教育建议和引导,对其心理状态进行了干预和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从他的后期的部分作品分析中,可以看出,跳跳绘画的主题虽然还是动物和植物,但是绘画主体相对前期作品中的主体来说,更加强大,也更快乐了(如图四中的乌龟,图五中的蜗牛),并且,绘画的动物有了眼神,被赋予了情感;植物作品更加关注细节的表达(如图六)。

图中的乌龟和蜗牛相比前期的小鱼和蜻蜓来说,具有了坚硬的外壳,眼神也丰富了,有了嘴巴,嘴角上扬,表情是愉快的。

在创作乌龟时,个案用到了3个色系的过渡色(绿、蓝、紫),使用了较为复杂的波浪线和圆圈来表达乌龟的龟壳和眼睛,并给乌龟画上了眼睫毛;他用了4种颜色来表现蜗牛,用了螺旋走向的波浪线来表现蜗牛的壳,蜗牛图片中出现了太阳。

对应的生活刺激事件:在下学期的第二个月左右,个案当选了班上的“明星宝宝”,得到了同伴的欣赏,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积极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在同伴交往中逐渐有了自信。

在他的作品中透露出来这样的信息:内心世界开始有了温暖的阳光,有了友爱的情感,有安全感,有了愉悦的体验。

这幅作品是在对个案跟踪观察5个月之内收集的最后一幅作品,在画中,个案用了强烈的、浓重的色彩表现了3朵形状、大小几乎一样的花,它们共同被4片大大的绿叶衬托着,花中间的纹路也是一样的。

他把自己和同伴放在了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中间的花代表自己,旁边的两朵代表伙伴),认识到大家都有所不同。

说明这一时期的他,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和同伴交往认知,他的内心充满了自信,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别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交往行为中,能够为他人着想,学会帮助他人,学会分享。

4对“被拒绝型儿童”个案的教育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针对个案的特殊情况,笔者在下学期对他进行了重点观察和个案跟踪,并参与和建议教育者采取了相应的教育和干预策略。

通过对“被拒绝型儿童”个案跳跳的作品分析和近5个月的教育引导和心理干预,在其身上看到了积极教育方法和心理干预策略对这一类型儿童所显现出来的积极作用。

从这一个案的观察研究过程中,笔者总结积极的教育方法和干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长处放大法:即把“被拒绝型儿童”的优点和长处放大,让同伴充分了解和认识特殊个体,帮助他在同伴集体中建立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在班级中设立“本周明星宝宝”专栏,引导其争取同伴的认同并成功当选5周之久。

2、近身管理法: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被拒绝型儿童”放置在教师容易掌控的范围内,及时指导和纠正其不当的交往行为,引导他习得正确的交往行为。

3、任务自制法:即给予“被拒绝型儿童”一定的任务,让儿童在执行和实施这些任务过程中达到自省、自制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