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式歌诀》浅解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6)“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6)“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6)作者魏坤梁【原文】B4 势势揆心①须用意②,得来不觉③费工夫④。
【字词注释】①揆心——“揆心”即“揆于心”,“揆”之义为度量、揣度等,如《汉书·董仲舒传》:“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
上文中“揆心”被引申为指在心里分析、揣度。
②用意——“用”是指使用、施展。
“意”指精神功能。
③不觉——“不觉”有多义,可表示没有发觉,如汉·张衡《东京赋》:“放心不觉乐而无节。
”又可表示想不到,如《水浒传》二回:“不觉荏苒光阴,早过半年之上。
”清·古奘《山行》:“偶然乘兴往,不觉入云深。
”上文中之“不觉”之意为始料不及,一般人想不到。
④工夫——所用的时间和精力。
如《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
”【语法修辞分析】“得来”的宾语“用意”和主语“习练者”均被省略。
【今译】在心里细细分析十三势长拳的每一势动作都是由意所支配的,获得这种本领,想不到是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的。
【探讨】“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反映太极拳达到懂劲以后每势每式都是“意”作用的结果,这种“意”的获得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这“意”不是日常的思维意识,因为日常的思维意识之“意”对于谁都是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不需要化费想不到的工夫去练习而能够做得到的。
这种“意”应该就是《杨氏老谱·太极懂劲解》所说的“无须有心之运用耳”之“意”,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心中不知”之“意”,就是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说的“有意无意”、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之“意”,这句话中的“用意”指的就是“用真意”。
所谓“真意”就是指不需要思维意识活动、没有意识活动的“意”,相当于是近现代催眠术研究中的所说的不经过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条件反射,练拳用“意”就是要达到不假思索地完成动作。
《太极十三势》的心法口诀
《太极十三势》的心法口诀太极十三式有几种.下边的就是之一原始太极十三式与今天太极拳论多有不合,似真传不多,但太极拳理及经典太极歌诀应是真传,可贵之极!刊行的原始太极十三式及歌诀。
一为王培生先生所传----《精功十三式太极拳》一书。
二为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的表于2001年《武魂》的系列文章。
三为《原始太极拳》。
另有台湾郑曼青先生传太极十三式。
大陆未见发行.下面看各派所传的太极十三式概述:相传十三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
太极拳的形成,是古人观蛇鹊斗而悟化出来的拳种。
十三式原始式太极拳始创于何人,已无从可考。
据传是由张三丰的弟子——武当金蟾派代表人物甘凤池所传,后由其第四代曾孙甘淡然于晚年由江南北上云游天津地区时传与李瑞东。
(按:既传于李派,不知吴派从哪里传承下来?)十三式太极拳,因其以内功和外功俱练,故又称“十三丹法”。
它是模仿13种动物的独特本领和形体动作而编制的操练方法。
这13种动物是: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故又称“仿生十三形”。
十三式太极拳,是融武术、气功于一体的仿生功法,如蛇缠雀跃、虎扑尾扫、金鸡抖翎、扳枝摘桃、猫蹿马奔、熊蹲龙变,以及易筋、易骨、易力,练精、练气、练神等等,每一段功法都包涵着健身和技击的作用。
练习十三式太极拳,既可强身健体,又可抗暴自卫,体用兼备,一举两得。
杨家太极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传云:太极十三式是一套以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等十三种动物和飞禽的形态配合太极拳十三法演练的拳术。
此外配合该拳的基本功还有太极十三丹法。
太极十三丹法是由老架太极十三式中的十三个式子组成的套路。
十三丹法名称有:猴形(单鞭)、蟾形(揽雀尾)、鹤形(白鹤亮翅)、熊形(倒撵候)、凤形(斜飞式)、蛇形(上上式)、猫形(撇身锤)、鹊形(下式)、虎形(打虎势)、马形(野马分鬃)、鸡形(金鸡独立)、龙形(云手)。
(按: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流行的太极拳的原形似乎就是原始太极十三式)仿生十三式原始太极拳歌诀吴派王培生先生所传赫寿岩(杨健侯传人)传一、狮子摇头滚珠丹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十三势歌》“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何意
《十三势歌》“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何意
十三势歌》“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何意
《十三势歌》提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状态,在身法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气遍全身不稍滞。
“尾闾中正”,“顶头
悬”,是身法要求,“神贯顶”与“满身轻利”是指气机
和畅。
太极拳亦名十三势,陈式太极拳对十三势有细细的划分,详见“陈式太极拳与十三势”。
故《十三势歌》即是
太极拳之歌,全文共百四十字,先后对身法要领作了概括
和要求,并对太极拳的功用作了很好的总结。
“命意源头
在腰隙”指出了练习太极的要点,意之所注。
“变转虚实
须留意”是对双重的避免,出于技击的需要。
“气遍全身
不稍滞”是行功始末对气的要求。
“静中触动动犹静”是
对心理入静的要求。
“因敌变化示神奇”是对打手劲力变
化的要求,是做到不丢不顶的最高指南。
如此等等,不一
而足。
而“尾闾中正”“顶头悬”则是基于身法上的要求,
此七字即基本概括太极拳之身法要求。
顶头悬即是拳论中提到的“虚领顶劲”,而“尾闾中正”则与顶头悬相辅相成,实现身法的中正安舒。
如陈式太极拳尾闾内收,如坐在凳子打拳一般,此时腰部拉起,命门处撑起,整条脊椎放松拉直,头部竖起,行功日久,气机极易贯通,自督脉上贯头顶,清气升而浊气降,自然满身轻灵畅快,此为满身轻利。
从这个意义主讲,太极拳只有练到精气神合而为一时,即所谓三花聚顶境界方为做到虚领顶劲。
否则,还只是停留在身法上而已。
尚择优选-最新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docx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及太极十三势解密
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及太极十三势解密一、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解密诀曰:精足气壮神莫测,上领下随中关提。
内外三合来参助.三田合一身安逸。
这首歌诀,言简意赅,凝集了王先生六十多年的练功经验。
为全面正确地理解这首练功歌诀,本人不揣浅陋,以追随先师多年的耳闻,对这首歌诀试析如下:第一句"精足气壮神莫测"。
是修炼的总纲,既是修炼者追求的目标,又是检验练功成败的尺度。
传统武术修炼的目标是达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这精、气、神是人的生命的主要表现形态。
"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源于肾,后天之精源于脾,二者均藏于肾.总称为精。
精不断化为气(炁),流遍全身,从而人体充满活力,气又转化为神,灵知不昧。
精足则气壮,气壮则神旺,不仅身体强壮,而且意识清楚、思维敏捷。
精、气、神三者相互转化,"气"是"精"与"神"的枢纽。
武谚云:"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即源于此。
前辈武师总结经验指出,练功要臻于化境,必须经过"炼精化气一炼气化神一炼神还虚"几步功夫,从而达到精力充沛无疾病,气遍全身似水流,精满气壮而神足。
古人把这个内在的东西称之为炁,静之为性,动之为意,妙用则为神。
练功达到"炼神还虚"的地步。
就会形神具杳、与道合真。
"炼拳至无拳无意之境,乃与太虚同体,故用之奥妙不可测"。
(刘奇兰语)"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武谚抓住了修炼最关键的问题--内功修炼。
要诀的第一句是检验练功者真练还是假练、操练的方法对头还是不对头、取得的成果是大是小,只要用"精、气、神"的标准对照,便一目了然。
吾辈后学当细心体悟。
第二句"上领下随中关提"。
《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及《十三式歌诀》浅释
《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及《十三式歌诀》浅释《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武氏原作】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注解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注解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①。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②。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③。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④。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⑤。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⑥。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⑦。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⑧!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⑨。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⑩。
【题名解】十三势者,一般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称为八劲势;进退顾盼定,称为五步。
两者合之,称为十三势。
其实,此乃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法。
有说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为六法半的。
应当还有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之六法半。
此两个六法半合称为十三法。
而由此十三法演化出的攻防拳势,称为十三势。
因为,以阴阳同时存在的法则来看拳势,就出现了掤中有捋,挤中有按,採中有挒,肘中有靠,进中有退,顾中有盼、定(中)分重轻;正中有隅,虚中有实,收中有放,吞中有吐,刚中有柔,单中有双,重(轻)里显定(中)。
反之亦然。
捋中有掤,按中有挤,挒中有採,靠中有肘,退中有进,盼中有顾,定(中)分重轻;隅中有正,实中有虚,放中有收,吐中有吞,柔中有刚,双中有单,轻(重)里显中(定)。
而十二势的法式中皆存在逢中必定分轻重,故定(中),轻(重)这俩“半个法”能说明一势之公用法则的性质,故立为一势而论。
这就是太极拳十三势说法的由来。
如:吞吐法,或吞中有吐,或吐中有吞。
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吞吐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同理,在如:挤按法,或挤中有按,或按中有挤。
亦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挤按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
又名“行功歌诀”者,乃说的是本此诀言的精旨妙义而练功、而运使,才能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预期效果。
杨式太极十三势释义
杨式太极十三势释义杨式太极十三字,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八种基本手法,进、退、顾、盼、定则是太极拳基本身法步法,合称之为“十三法”,所以又叫“太极十三法”。
由于每一太极拳势都含有十三法,又称为太极十三势。
由此说来,太极十三字是演练太极拳的核心,我们修炼太极拳的同仁都要理解和掌握它的真正含义;同时,掌握了太极拳十三字,我们可以演练出许许多多地劲法来,也可以此来判断我们演练拳势的正确与否。
一、掤劲掤为八法之首。
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以下简称《体用全书》)中是这样论述的,“掤法向外,架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掤字,最忌板滞,又忌迟重。
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
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则不成其为掤手矣。
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
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
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
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自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
得化劲全赖转腰。
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
1、掤的基本方法。
杨式掤法,一手横架于自己的胸前约尺许,另一手附于前手的小臂下,以助掤势。
掤手劲点在小臂近腕处。
掤手不可距胸太近。
周有道老师说:“近了叫贴墙,造成颓势被挨打。
”遇到按劲就走了。
掤手也不可太远,远了叫太过,很容易被敌捋采而受制。
2、掤劲含有问劲。
意思是说,以掤劲来问劲。
二人搭手为掤,双手臂接触点以沾粘劲而非顶抗和丢。
为了试探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及劲路或者引出对方劲力,往往我加大掤劲,以沾粘点听出对方反应,如对方硬撑对抗,我可变捋采;如对方变捋采,我可打挤。
这就是掤劲含有问劲。
李云龙(杨澄甫的徒弟)老师讲:“搭手遇掤问刚柔”。
这就是说,当接住劲后,要能听出对方沉浮、刚柔、滞活及内劲大小等等。
这就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从而制定攻防的战略。
3、掤劲不丢。
练拳时要做到掤劲不丢,中正圆满,是杨式太极拳的一大要领。
只有中正圆满,才可能掤劲不丢。
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及太极十三势解密
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及太极十三势解密一、王培生先生练功要诀解密诀曰:精足气壮神莫测,上领下随中关提。
内外三合来参助.三田合一身安逸。
这首歌诀,言简意赅,凝集了王先生六十多年的练功经验。
为全面正确地理解这首练功歌诀,本人不揣浅陋,以追随先师多年的耳闻,对这首歌诀试析如下:第一句"精足气壮神莫测"。
是修炼的总纲,既是修炼者追求的目标,又是检验练功成败的尺度。
传统武术修炼的目标是达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这精、气、神是人的生命的主要表现形态。
"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源于肾,后天之精源于脾,二者均藏于肾.总称为精。
精不断化为气(炁),流遍全身,从而人体充满活力,气又转化为神,灵知不昧。
精足则气壮,气壮则神旺,不仅身体强壮,而且意识清楚、思维敏捷。
精、气、神三者相互转化,"气"是"精"与"神"的枢纽。
武谚云:"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即源于此。
前辈武师总结经验指出,练功要臻于化境,必须经过"炼精化气一炼气化神一炼神还虚"几步功夫,从而达到精力充沛无疾病,气遍全身似水流,精满气壮而神足。
古人把这个内在的东西称之为炁,静之为性,动之为意,妙用则为神。
练功达到"炼神还虚"的地步。
就会形神具杳、与道合真。
"炼拳至无拳无意之境,乃与太虚同体,故用之奥妙不可测"。
(刘奇兰语)"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武谚抓住了修炼最关键的问题--内功修炼。
要诀的第一句是检验练功者真练还是假练、操练的方法对头还是不对头、取得的成果是大是小,只要用"精、气、神"的标准对照,便一目了然。
吾辈后学当细心体悟。
第二句"上领下随中关提"。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万己道人整理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万己道人整理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万己道人整理一:力到不蛮。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
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
所谓拙力与真力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
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的现象时,就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
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
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在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出很多的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识使它松弛。
这样长久了便不再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
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
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开稍许有一点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明了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自能清楚。
太极拳开始,不是有一个的预备式么!它的作用便是这样的。
二:头莫离脑。
头在人身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
头,又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
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和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011-10-28 弓正不争作者魏坤梁【提要】《十三势歌》是一首阐述十三势长拳(古太极拳)重大法则的古歌诀,歌诀蕴含的拳术思想与王宗岳拳谱完全一致;歌诀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拳谱中所没有的、十分精辟的经典提法,如“动犹静”、“听自由”、“顶头悬”、“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对太极拳学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一篇经典作品。
【原文】B1 十三总势①莫轻视②,命意③源头④在腰隙⑤。
【字词注释】①十三总势——太极拳在古代被称为“十三势长拳”或“十三式长拳”,简称为“十三势”。
古太极拳有多种锻炼形式,如根据杨家所传,按开展与紧凑可分为大、中、小架,按姿势的高低可分为低、中、高架等,但总的说,各种拳架的基本框架相同;又因为《十三势歌》为每句七字,为凑满字数,因而在“十三势”中加上一“总”字。
②轻视——“轻”的意思是不贵重。
如《管子·乘马数》:“彼物轻则见泄。
”“轻视”是指将太极拳当作一般的武术等闲视之。
③命意——古文化所谓的“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中枢,被认为是人的生命最高主宰。
“意”则被认为是“心”即神经中枢的功能。
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所以,古文化的“意”可以泛指神经中枢的所有功能,包括“显意识”就是日常思维,和不经过显意识支配的“潛意识”﹙无意识﹚等。
古文化常将“心”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古代国家君主封派之人在称谓之前可加一个“命”字,以示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比如“命官”、“命臣”、“命吏”、“命士”、“命妇”等等。
称“意”为“命意”就是表示“意”是君主“心”所直接支配的,是“心”的代表。
太极拳经典大多所说的“心”是指静极默笃之精神,就是神经中枢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和状态,“命意”主要就是指这种“心”所支配的不假思索的神经活动,又被称为“真意”。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命”解释为腰脊2与3椎之间的“命门”,显然是与文意不合的。
太极推手之---十三字行功诀(注解)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
“来势凶猛挒手用”是讲挒的手法,如果对方进击之势凶猛,我就急用一手找对方的腕,一手找对方的肘,要是得手,就急用力向侧后方猛带之。“肘靠随时任意行”就是说如果我使用挒法把对方身子捋带过来,可是对方趁着我的捋带力量用肩部向我撞靠而来,我就急用采住对方肘部的手顺对方靠击之势,用屈肘的着法向外横击,并且转侧身体来增加横肘的力量,叫对方被肘靠跌出。
履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在太极拳中,履和挤归为一法,因为有履必有挤,如将对方的掤式履开,即可以趋势使用挤法进攻。肘靠是说明用肘肩胯来靠击对方时,必须进攻在对方的足跟之前,如在对方的左侧,就进右脚;如果在对方的右侧,就进左脚。
遇机得实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此可说明和对方攻守之间,对于进退要相机运用,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必须进退有法。怎样才是进呢?进是进身、进步、进手,是先发制人,而不被对方所制的方式;退是闪展腾、挪,要看对方的来势灵活转变,是取守的方式,走(主)要做到展转变化。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太极推手之---十三字行功诀(注解)
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的姿势要两臂圆撑,高与肩平,作一圆形:分单掤和双掤, 单掤是左臂或右臂抬高与肩平,作半圆状,手指与肩头平;双掤是左右臂同时动作如上述。撑的主要意义是在两肩下腋部好象放有两个弹簧,两臂如在弹簧之上,被弹簧力支撑起来,按之则落,抬之则起,随高则高,随低则低,攻时能发出弹簧性弹力。(即以机警的动力,向外抖发出去这叫做弹劲)这样的弹劲在静时要含而不露,动的时候就要抖出去,要做到得机即发,不得机即守。这种劲路运用演变得手后,与敌角斗, 随时都有力的反射作用,俗说:劲在不发动时,似棉裹铁,软中有硬,做到软而能刚和刚柔相济。这种弹簧性的支撑活力,能在静动虚实里应用出来。
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
二、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
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
一些爱好太极拳的朋友总想找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和打手歌,但许多太极拳书中根本就没有,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特找到老板的旧书,把这些练太极拳必懂的歌诀奉上,以助有缘人。
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杨氏十三式口令讲解 -回复
杨氏十三式口令讲解-回复杨氏十三式是一种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是由杨露禅所创立的。
它以慢柔缓和的动作为特点,注重身心的协调与和谐。
通过练习杨氏十三式,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平衡,并提升个人的气质和修养。
下面将一步一步对杨氏十三式进行讲解。
第一式:“起势”起势是杨氏十三式的第一步动作,它代表着准备开启整个套路。
首先,双脚并拢站立,然后双手自然沉至胯部前方,呼吸平稳舒展,注意放松全身。
然后,抬起右脚,稍微向右边踏出一步,同时将双手慢慢抬起到胸前。
右手掌心向下,左手掌心向上,呼吸稳定,保持平衡。
第二式:“右分脚”右分脚是接下来的一个动作,它以舒展腿部肌肉为主。
首先,将身体的重心向右方移动,微微躬身。
同时,将右脚抬起,分离左脚,与肩同宽站稳。
双手保持呈“大”字形,右手在胸前,左手在腰际,呼吸平稳。
第三式:“左分脚”左分脚与右分脚动作相似,只是方向相反。
站立稳定后,将身体重心向左方移动,轻轻躬身。
同时,左脚抬起,与肩同宽分离开来。
双手保持原来的姿势,呼吸继续平稳。
第四式:“右中擰捉”右中擰捉是通过身体的扭动来增强腰部灵活性。
站好步后,将身体的重心稍向右偏移,同时缓缓转动腰部。
右臂向后回执,左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张开。
腰部扭动的过程可以感受到脊椎的柔韧性和腹部的舒展。
第五式:“左中擰捉”左中擰捉与右中擰捉动作相似,只是方向相反。
站立时,身体重心稍向左偏移,扭动腰部。
左臂向后回执,右臂自然下垂,手指张开。
腰部的扭动会进一步帮助提高腰部灵活性和柔韧度。
第六式:“右回手脚”右回手脚是通过手部和脚部的配合来练习身体的协调性。
在站立平衡的基础上,身体的重心向右方移动。
同时,将右脚向后踏出一半步距,同时右臂向后划弧,回至右脚后方。
左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手指张开。
第七式:“左回手脚”左回手脚与右回手脚也是相似的动作,只是方向相反。
身体重心向左移动,同时左脚向后踏出一半步距。
左臂向后划弧,回至左脚后方,右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止功心解》注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传太极并不套路,本初骨架便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综合了太极拳的主要规则,为武当派弛三歉祖师所创.内家太极拳粗确的练功要收是由浅进深、从简到繁、逆序渐进的历程.其前提功妇最为要害,便如上教一般.先教笔划,而后组字,再懂字意后制句、做文……,数、理、化等也是如许;随着您读幼女园、小教、中教、下中、大教、钻研死等做出分歧阶段的拉拢、认识、掌握取降华……正在太极图中,太极建面,也便是阳鱼的阳面、阳鱼的阳面;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阳面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中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妇”.阳鱼为静功,阳鱼中的阳面为静中之动功,是粗气神内三合之功妇,也称“知己功妇”、“丹田功妇”,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阳互补的体现.太极拳供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背为以足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脚,以腰为轴、以意收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历程.“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同十三式. 其历程为:无极死无极桩,果《无极建真》主弛建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止、身识应付于、感觉应付于、情志掌控等等,而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掘掘自己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进而干到无处不是脚,无处不丹田的功法历程…….“无极”从形态上道是无动状态,属阳;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启初,属阳.故“无极桩”出加进太极十三式内.无极桩死中定式,中定式死前进、退却、左瞅、左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锻炼正肢体筋骨,散合身体集治之粗气,仄稳自己阳阳,使五净六腑粗气神旺衰,以调战内中三合之功妇.而后通过推脚、喂脚、听劲、懂劲以感觉对于圆的劲道走背,加强自己的身识应付于,使形神兼瞅,心意统一.而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正在脆持太极疏通理法的前提上,通过推脚完备内中三合的真施,以神意使用干到挨搁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脚法,给太极集脚挨下脆真的前提,正在举脚投足时的每招每式皆能用于技打,每一动做式子皆有拳意的贯脱,以神意使用自然而动皆能形神俱妙,皆能切合太极十三式的央供,以自尔分歧的体悟认识,化死自尔风格的套路,以自己的需要采用分歧的功妇截止,如掘掘浅能、去病、养死、延年益寿、侵占防身等.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很多滞.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势势揆心需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刻刻注意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念推蓄意终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十三势止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止气,务令重着,乃能支敛进骨.以气运身,务令逆遂,乃能便当从心.以心止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重着,则气可支敛进骨,并不是格中幸运也.气支敛进骨,光阴既暂,则骨日重重,内劲少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逆遂,则身能便当从心,故变动往去,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粗神能提得起,则无早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有真灵顶劲,则粗神自然提得起;粗神提起,则身体自然沉灵.瞅此,可知舍粗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鼓励,不克不迭转化如意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真真也.取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过真真分得收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收劲须重着紧洁,博主一圆.收劲之时,必须齐身紧洁.不紧洁则不克不迭重着,重着紧静,自然能搁得近.博主一圆者,随彼动之目标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挨下,眼神上视;如欲挨矮,眼神下视;如欲挨近,眼神眺视.神至则气到,齐不正在用力也.坐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里.顶头悬,则自然中正;紧静,则自然安舒;危如累卵,则自然能撑支八里.止气如九直珠,无微不到;九直珠,止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已有不克不迭化也.运劲如百炼钢,何脆不摧.太极虽不必力,而其删少内劲,可无贫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脆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搏兔之鹘,盘旋大概;捕鼠之猫,待机而动.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止其重重不浮,动若江河,止其周流不息.蓄劲如弛弓,收劲如搁箭.蓄劲如弛弓,以止其谦;收劲如搁箭,以止其速.直中供直,蓄而后收.直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背彼身供背去线,劲可收矣.力由脊收,步随身换.含胸拔背,以蓄其势.收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二脚之劲也.身动步随,变更无定.支即是搁,搁即是支,断而复连.粘、化、挨虽是三意,而不克不迭分启.支即粘化,搁是挨,搁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竭.往复须有合叠,进退须有变更.合叠者,亦变真真也,其所变之真真,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合叠,表里瞅似已动,而其内已有合叠,进退必变更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极柔硬,而后极脆刚刚.能呼吸,而后能机动.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脆.”其至柔者,乃至刚刚也.吸为提为支,呼为重为搁,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取后天之呼吸差异,故能提得人起,搁得人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直蓄而有余.孟子曰:“吾擅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天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幸运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逆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真成真,至大至刚刚.至用之时,则直蓄其功,以待收既收则沛然莫之能御也.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为主帅以收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偏,无致败之道也.先供启展,后供紧稀,乃可臻于缜稀矣.无论练架子及推脚,皆须先供启展,启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妇杂死,再供紧稀,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搁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稀也.又曰:先正在心,后正在身,背紧洁,气敛进骨,神舒体静,刻刻正在心.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终,所谓意气君去骨肉臣也.背紧洁,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进骨,气敛进骨,其刚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劳,能安舒静劳.则应变整暇,决不慌治.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皮毛合,上下贯串,故能如许.牵动往去,气揭背,敛进脊骨,内固粗神,中示安适.此止取人比脚之时,牵动往去,须含胸拔背,使气揭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收,能气揭于背,敛于脊骨,则本收由脊收,可则,仍脚足之劲耳.神固体劳,则不集治.迈步如猫止,运劲如抽丝.此乃形容绵绵不竭,待机而收之意.齐身意正在粗神,不正在气,正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杂刚刚.太极杂以神止,不尚气力,此气止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幸运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那气有尽,先天之气无贫.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气为旗,腰为纛,此止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止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转化,所谓气遍身躯很多滞也.。
十三势歌王宗岳
十三势歌王宗岳十三势歌清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解以心行气。
务令沉着。
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
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
则无迟重之虞。
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
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
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
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
运动如百炼钢。
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
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
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
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
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
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
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
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
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
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
气为旗。
腰为纛。
先求开展。
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
彼不动。
己不动。
彼微动。
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
将展未展。
劲断意不断。
又曰。
先在心。
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
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
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
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
不在气。
在气则滞。
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太极拳十三字决
太极拳十三字决太极拳十三字决掤在两臂,履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肚,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有外十三诀,也应有内十三诀。
外十三诀是形体动作上的,内十三诀,应该是与内劲和心意的运用有关。
-------------------------------------------------------------------太极拳十三字秘诀,历代太极明师口传心授,择人而解,是太极拳本体一理的升华,既是体,也是用。
这十三字诀贯穿在练拳盘架;推手;散手的始终。
这十三字诀是:舍;借;敬;中;和,灵;圆;活;展;顺,粘;俭;空。
-------------------------------------------------------------------内十三决为: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对应太极拳七个层次:第一层次: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第二层次:上下分两仪“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
”第三层次:进退呈四象“此层是半阴半阳,纯阴纯阳,互为来往,其练是虿法,其用是伏贴法。
”虿(chai):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
第四层次:开合是乾坤“此层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
”第五层次:出入综坎离“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第六层次:领落错震巽“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
”第七层次:迎抵推艮兑“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
”薛圣东老师研拳三十余年,对太极拳十三字秘诀诸多体会,今有幸将师父心得部分披露,望太极拳爱好者能得而悟之!太极剖判阴阳,动生阳,静生阴,动静由开而合,由合而开,使天地永恒地运动,继而在运动中阴阳极化产生阳中阴;阴中阳,阴阳演化相互交感,阳中阴,阴中阳运变生化,聚合,复归于太极中央,归而复始,生生化化,直归于无极混沌之真,即所谓阴阳生万物;万物含阴阳的道理。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作者魏坤梁【原文】B10 想推①用意②终③何在④,益寿延年不老春⑤。
【字词注释】①想推——即“推想”的错序措词,为推研、推究思索之意。
②用意——意图。
如《论衡·顺鼓》:“说者用意异也。
”③终——到底、终究之意,如《墨子·天志中》:“欲以此求赏誉,终不可得。
”④何在——原为在哪里的意思,这里引申为表示是什么。
⑤不老春——“老”可作“死”的婉辞,如《红楼梦》十五回:“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灵。
”上文中的“老”意为消逝、过去。
【语法修辞分析】前一句中“用意”的定语“学练十三势长拳”被省略;后一句中“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定语“习练者”及介词“使”也被省略。
“何在”为宾语“何”前置。
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论语·颜回》:“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史记·项羽列传》:“项王曰;沛公安在?”按现代汉语语法,上述例句中的“谁欺”应为“欺谁”,“何惧” 应为“惧何”,“安在”应为“在安”。
上句中的“何在”就是“在何”。
【今译】推究学练与终生锻炼十三势长拳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使习练者益寿延年,使生命如同永远不会过去的春天一样旺盛美好。
【探讨】这两句歌文明确指出了十三势长拳学练的根本宗旨是“益寿延年不老春”。
这一思想与王宗岳注文中“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就是说:武术技艺只是十三势长拳的载体,“益寿延年不老春”才是十三势长拳的宗旨即“灵魂”。
这是十三势长拳古代创编者创编此拳术的主要动机,是十三势长拳历代隐秘传承中的一条重要法规和择徒要则,也是学练者提高武术技艺有密切关系的一条要诀;《杨氏老谱》认为十三势长拳的宗旨是“尽性立命”正是对这样观点的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式歌诀》浅解
洪均生
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膝。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痴。
腰是轴,须旋转;膝是活塞,调节轮子转的方向;裆部一松,则膝上升;裆部一紧,则膝下沉,重心永远平衡。
这就是变转虚实的方法。
得法,则周身是圆的,没有障碍之处,就不会少滞。
原文:静中独动动尤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kúi)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彼动我随,是“静中触动”,动的圆,所以“虽动犹静”,全是因对方来劲而变化。
他的方向变化大小、时间、快慢,我不但随着变化,而且争取主动,比他占先一步。
看似神奇,实系一定规律,妙处全在于“熟”字。
平时练拳每式要揣思它的道理、作用,日久自然得悟其妙。
原文: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头两句是说中盘内气,注意腰间旋转时,腹中能松而静,则内气旺盛舒畅。
后二句是说外形,下盘要求尾闾中正。
尾闾,俗名尾骨,即长强穴,要做到中正,须略使向后上翻,如上身端坐时状态。
尾骨上翻,则前边小腹斜向后合,而气舒松,精神直通到头顶,这是和下盘的联系。
上盘则百会穴如同悬上一绳,把全身提起来,所以满身轻利。
原文: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修。
练拳时一些小动作,也要留心仔细推求原理。
应当怎么做,怎么屈伸开合,这里说“听自由”不可误解,不是随便的自由屈伸开合,而是按照原理规律,很自然的动作。
所以又说“入门引路须口授”,不但要求明师的讲道理,并且要正确示范,然后根据所学的仔细推求,长期锻炼,则于拳法自然修进。
这是学拳的程序,说明入门不经人讲明道理不行,不自己仔细揣摩不行,不下工夫练也是不行。
因此,我学到的规律是,多听(听道理)、多看(看示范动作)、多想(揣摩道理和示范动作)、多练(照理照样的练)。
原文: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体是动作的形式,用是作用。
不拘形式和作用,全是以合理的意气为主。
最后的结果,是为了益寿延年,劳动生产。
原文: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已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惜。
这是说,讲的道理字字真实切要,已无保留,全在学者照此推求锻炼。
如不用心推求,而盲目的练,等于白费了工夫,所以实践必须结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