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非常棒(一线教师整理) - 副本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 周期表结构(2)元素周期律(重点)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b. 原子与其离子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3. 化学键(重点)(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课题:化学实验-酸碱中性试验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酸碱中性试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3. 进行酸碱中性试验的操作技能;
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酸碱中性试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酸碱中性试验的基本原理;
2.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难点:
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机理;
2. 酸碱中性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 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引入酸碱中性试验的背景和意义。

二、实验操作
1.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酸碱指示剂等;
2. 进行酸碱中性试验:将不同酸碱溶液滴入试管中,并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总结
1. 总结酸碱中性试验的特点和规律;
2. 讨论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机理;
3. 提出可能的实验设计和延伸性问题。

四、作业布置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阅读相关教材章节,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五、课堂小结
1.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强调重要概念,澄清可能存在的疑惑。

【教案结束】。

高中化学2教学设计第二部分 苏教版选修2

高中化学2教学设计第二部分 苏教版选修2

苏教版化学2教学设计第二部分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知道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过程与方法:能够在猜想、探究、实验中完成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通过实验不断总结、发现、归纳知识的要点,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反应研究的兴趣,能够在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探究原理的动力;增强学生合作、创新与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化学反应,有的反应进行得轰轰烈烈,而有些反应则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你了解下列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反应的快慢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投影图片]:快慢差别很大的化学变化[思考]:比较下列反应的快慢2Al+3H2SO4=Al2(SO4)3+3H2↑Zn+2HCl=ZnCl2+H2↑2Al+2NaOH+2H2O=2NaAlO2+3H2↑Fe+H2SO4=FeSO4+H2↑[疑问]:从这些化学反应我们能看出反应快慢?[答]:从这些方程式,我们看不出反应快慢,但我们可以从制取氢气反应中气泡产生快慢的宏观现象来判断[学生实验]:体验上述四个反应的快慢[小结]:这些反应不仅可以从气泡产生的快慢来判断反应快慢而且,也可以由固体量减少的快慢或者其它宏观现象来判断Zn+CuSO4=ZnSO4+Cu 溶液蓝色褪去的快慢CaCl2+Na2CO3=CaCO3↓+2NaCl 溶液出现浑浊的快慢[过渡]:HCl+NaOH=H2O+NaCl 那么中和反应如何描述呢?有没有更准确的描述反应快慢的方法呢?化学中还有这样一个物理量专门用来准确描述化学速率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它是如何规定的[学生]:阅读课本[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1、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2、表达式:v=△C/△t3、常用单位:mol/(L·S)、mol/(L·min)、mol/(L·h)[投影练习]1、在某一化学反应里,反应物A的浓度在10s内从4.0mol/L变成1.0mol/L,在这10s内A 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2、向4L容器中充入0.7molSO2和0.4molO2,4s末测得剩余SO2是0.3mol,则VSO2=____________.[小结]:在具体的运用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时,还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即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2、一般计算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3、不用纯液体和固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因为它们“浓度”是不变的4、对于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的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可能不相同,但其化学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N2+3H2=2NH3中,VN2 :VH2:VNH3=1:3:2[过渡]:一个小问题练习3、下列过程,我们想它更快一点的是 ( )A.钢铁腐蚀B.食物腐坏C.炼钢D.塑料老化[思考]: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希望某些反应更快一点,而某些反应更慢一点,那我们要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先明确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家大胆猜想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板书]: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板书[过渡]:这么多因素可能影响反应速率,如何验证某一个因素是否影响化学反应快慢,又是如何影响的?[板书]: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学生讨论,要求借助桌上所给器材和药品设计实验。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8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8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有机分子的结构、碳原子的化学键及其分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教学难点:有机分子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讲解(15分钟)
1.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是研究含碳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
学科。

2.讲解碳原子的特性和化学键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碳原子的四价性和单、双、三键的特点。

3.介绍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分子的饱和与不饱和以及环状结构等概念。

三、实践(20分钟)
1.老师出示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和命名练习。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反应规律。

四、训练(15分钟)
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答题练习。

2.指导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让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场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有机化合物的
结构和命名规则也有了初步认识。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教案汇编【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教案汇编【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目录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表及其应用四步教学法教案 (1)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四步教学法教案 (6)专题一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四步教学法教案 (11)专题一第二单元共价键四步教学法教案 (16)专题一第二单元离子键四步教学法教案 (20)专题一第三单元同分异构现象四步教学法教案 (25)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四步教学法教案 (29)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四步教学法教案 (34)专题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一课时四步教学法教案39 专题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二课时四步教学法教案44 专题二第三单元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四步教学法教案 (49)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能电能四步教学法教案 (54)专题二第三单元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应用四步教学法教案 (59)专题二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四步教学法教案 (64)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甲烷天然气的利用.69 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石油的炼制乙烯(第1课时) (74)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石油的炼制乙烯(第2课时) (79)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表及其应用四步教学法教案年级组别高一化学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表及其应用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核电荷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元素所在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数;ⅣA ~ⅦA族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8-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的绝对值。

2、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知识与技能:篇一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教学重点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

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

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CaC2+2H2OC2H2↑+Ca(OH)2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

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第一课时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内容:物质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能够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教学重点: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怎样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2. 怎样区分原子、分子和离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分类。

2. 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物质的结构。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引入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和区别。

3. 示范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在黑板上进行化学符号和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符号和式的含义。

四、拓展(10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际应用,深入了解分子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节课内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阅读相关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结构展开,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掌握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必修二苏教版化学教案

高中必修二苏教版化学教案

高中必修二苏教版化学教案第一单元元素的发现与性质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化合物的区别。

2.认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意义。

3.掌握几种基本元素的性质和常见化合物的性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锻炼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

2.元素的性质。

3.常见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1.元素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内容:1.化学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化合物的区别。

2.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

3.氢气、氧气等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4.水、氧化钙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及方法:1.引入:通过实验展示氢气的性质,引发学生对元素的兴趣。

2.讲解: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化合物的区别,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意义。

3.实验:让学生进行氧气的收集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总结各元素之间的联系。

5.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进行复习。

教学素材:1.化学元素周期表。

2.实验器材:氢气收集装置、氧气收集装置等。

3.图片资料:氢气、氧气等元素的性质展示。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针对学生的问题和思考,评价其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作业安排:1.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2.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实验报告。

3.针对本节课内容,完成一份元素周期表的简单介绍。

教学反思:1.及时梳理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在实验环节加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元素周期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

2.辅导学生进行化合物的实验制备,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晶格常数以及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等知识。

教学重点: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晶格常数及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的分辨。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教材、投影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举例引入化合物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2.讲解: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3.实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晶体的性质,比较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差异。

4.讨论:分组讨论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6.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合物的结构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结构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其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化学必修2教案蔡本松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得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得排布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得排布(B)2.能画出1~18号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得原子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得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得电子排布规律得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得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得复杂性与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原子得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得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就是构成原子得各微粒得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得信息回答问题:问题解决:1.原子就是由、与三部分构成得。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就是由与之与决定得。

3.在原子中: ==4.原子不显电性得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就是静止得,而就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得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得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得吸引得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得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得核外电子就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得呢?一、原子核外电子得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得一些数据,请您总结电子运动得特征①核外电子得质量:9、10×10-31kg②炮弹得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电子运动得特征就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全套 苏教版22(精品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全套 苏教版22(精品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全套苏教版22(精品教案)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全套苏教版22(精品教案)第3单元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以乙酸乙酯为代表,了解酯的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油的结构和水解反应。

从生活经历和实验探索出发,了解油的组成特征,了解油的共同性质和特征反应。

密切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索化学物质的过程及其变化,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乙酸乙酯的水解,油的组成、结构和水解。

三、设计思路将酯化产物乙酸乙酯引入酯中,为进一步研究油脂奠定了基础,为乙酸乙酯油皂的制备(实践)提供了知识线索。

教学设计遵循这一知识的因果顺序,强调酯和油之间的结构差异以及水解反应的相应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酯和油之间的从属关系。

油是一种酯。

为了加强学生对油水解的理解,增加了肥皂制备实验,不仅确立了有机化学反应的实用价值,还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创建场景]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人要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饮食,必须摄取营养物质。

在你的饮食中,每日摄取的有机物主要有哪些,你知道它们的主要成分吗?[交流与讨论]主要有机物及其主要成分的每日摄入量: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意大利面、蔬菜、肉、油和鸡蛋。

人们习惯于将糖、油和蛋白质称为动植物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素。

为了从化学角度理解这些物质,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基本营养素的化学组成。

【导言】花香从何而来?走过某家厨房,麻油炒菜,香气扑鼻,香气来自什么物质?烤肉四处飘香,来自什么物质?[板书]一、概念[解说]酯:醇与酸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油脂:属于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可以把它看成高级脂肪酸跟甘油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

脂肪:动物脂肪,固体油:植物果实,液体油[复习]酯的形成,研究酯的结构()【过渡】上节课,我们介绍了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通过控制某些条件,反应可以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黑板书写]稀硫酸[问题]根据平衡运动的原则,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学生回答]添加碱和氢氧化钠[讲述]非常好,请同学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专题9专题整体教学设计与验收评价(教学设计)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苏教版)

专题9专题整体教学设计与验收评价(教学设计)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苏教版)
答案:
实验目的:探究某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根据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确定实验步骤和数据收集方法。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将其加入适量的溶剂中,搅拌至充分溶解。
(2) 记录初始溶解度。
(3) 将溶液加热,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4) 记录加热后的溶解度。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收集、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我们使用了温度计和搅拌器等实验仪器,并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通过实验,我们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还培养了科学探究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提出进一步学习的计划和目标。
答案: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熟悉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巧和步骤,掌握了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的判断和评价标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感,激发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4. 合作与交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将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交流能力。
课后作业
1.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原则和方法,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和药品等。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包括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苏教版)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整体设计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简单的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推断其元素种类。

2.过程与方法本课时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增强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及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我们已经学习过原子的结构,即原子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核外围绕原子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又由核内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一个原子可以表示为X AZ 的形式。

【提问】1.请说出在X AZ 这个表达式中各字母的含义。

2.说出字母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请说出X AZ 表达的含义。

[回答]1.X 表示元素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2.等式关系(1)Z=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A=质子数+中子数3.表示一个质子数为Z ,中子数为(A-Z )的X 元素的原子。

导入新课[分析]从微观角度看世界,物质是由原子、离子、分子甚至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提问】如果已知该微粒是一个带B 个电荷的离子(B 为正值表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B 为负值表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用B AZ X 表示该离子,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否还是Z ?[结论]不是。

原子失去电子转变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转变为阴离子,质子数不变,核外电子数目改变。

[评价]学生的回答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还为Z 。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搞清楚由原子变成离子是有电子的得到和失去的。

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可以为下面的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打好基础。

[练习] 请计算11Na +、16S 2-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多少? [解答]11Na +、16S 2-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10、18。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计算方法总结出离子核外电子数与质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讨论]等式关系对一个表达式为BAZ X 的离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数=Z-B [小结]微粒B AZ X 中存在的等式关系:(1)对于原子:Z=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A=质子数+中子数(3)对于离子:Z=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连同符号) (4)离子的核外电子数=Z-B 推进新课[设问]氢原子核内一个质子,核外一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表达为。

而对于含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他们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呢?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书写? [展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结论]原子结构示意图展示了原子的核电荷数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各电子层容纳的电子数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

一、电子层的划分和电子层能量的高低判断[分析]人们把核外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看作不同的电子层,按由内到外的顺序编号n(1、2、3、4、5、6、7),用字母表示分别为K,L,M,N,O,P,Q。

其中离核近的电子层中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远的电子层中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例如: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它们分三层排布,分别处于核外K、L、M电子层中,最外层M层的1个电子能量最高。

[小结] 电子层 1 2 3 4 n电子层符号K L M N ……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观察、讨论]观察分析教材表1-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注意稀有气体原子的核外电子均达到饱和结构,试着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K、L、M、N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多少?2.观察电子层序数与各层最多能够容纳的电子数,找出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

3.各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多少?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为多少?思考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次外层能够容纳电子数的规律。

[结论]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K、L、M、N层最多能容纳电子数分别为2、8、18、32。

2.电子层:K L M Nn: 1 2 3 4最多容纳电子数: 2 8 18 322×1 2×4 2×9 2×162×122×222×322×42故: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3.最外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一般为2、8或18个。

[错误设想]学生有可能在理解电子层序数与各层最多能够容纳的电子数间的数学关系上存在问题。

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次外层能够容纳电子数的规律上也有难度。

特别是K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分析]根据同学们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排布时,按能量由低到高排布,先排满内层,再依次排向外层。

(2)第n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

(3)最外层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18个(一般K层为2个、其他为8或18个)。

三、离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提问】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原子相比在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方面有什么异同,存在什么特点?[回答]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阳离子后,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发生变化,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

[总结]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达到饱和结构。

阳离子失去原最外层电子,电子层数减少1层;阴离子得到电子,电子层数不变。

[知识拓展](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不一定都是金属(2)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都是8个(如He)(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不一定都位于同一列2.某-2价阴离子的核外共有36个电子,其质量数为79,则其核内的中子数为A.39B.41C.43D.45[解析]该离子是其原子得两电子形成的,根据离子的核外电子数=Z-B,可知该元素核电荷数=质子数=36+(-2)=34,故而中子数=A-Z=79-34=45。

答案为D。

3.A+、B2+、C-、D2-为四种常见元素的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请按它们的核电荷数的大小排序。

[解析]根据阴阳离子的形成原理和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可知A、B原子具有的电子数包括电子层数均大于C 、D原子。

答案:B>A>C>D。

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求大家熟悉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了解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简单规律。

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一、基础知识微粒B AZ X 中存在的等式关系:(1)Z=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A=质子数+中子数 (3)离子的核外电子数=Z-B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 离核距离 近远 电子的能量 低高(1)核外电子排布时,按能量由低到高排布 (2)第n 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 2个 (3)最外层电子数≤8个;次外层电子数≤18个教学反思在《化学1》中,学生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并指导解决一定的相关问题。

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通过几个阶梯性问题的设置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规律,而不是把规律强行灌输,使其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从离子形成的原理来发现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异同之处,各自具有的特点及简单规律属于一个难点。

但是通过几个简单原子及其对应离子的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对比,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是不难得出答案的。

然而这部分内容可以简单介绍,不必刻意增加难度。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一)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了解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等式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学习归纳思维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数据分析、制作图表、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排布、元素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规律。

同学们应熟练掌握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能够熟练书写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理解阴、阳离子的形成原理,能够书写常见简单阴、阳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导入新课[分析]从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可以看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不仅符合上述规则,而且似乎具有一定的规律。

这节课我们就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问题1】观察教材图1-2,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如果从横向、纵向的角度观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规律?你能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呈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吗?[结论]1.横向观察:同一行的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一递增至2或8(饱和结构)。

2.纵向观察:同一列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稀有气体除外),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一递增。

3.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即重复出现同样变化。

【问题2】观察教材图1-3,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请说出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了怎样的周期性变化?[课件展示][结论]1、2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由1增加到2,3—10号元素和1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则重复出现由1逐一递增至8的变化。

[分析]2号He,10号Ne,18号Ar都是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尽管不都为8,但是都达到了饱和结构。

【问题3】请同学再次总结一下,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回答]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变化的内容为:每隔一定数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重复出现由1到饱和结构(2或8)递增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