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文本教学解读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才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阐述.教学设想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才能。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才能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本文是短篇,内容丰富。

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根底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

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展教学,使学生认识,喜欢,在理解的根底上,融会贯穿,并联络实际,有所启发。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擅长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文本解读

曹刿论战文本解读

《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大家好,我是来自岩前中学的王玮珍。

今天,我要解读的是《曹刿论战》,尝试着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

《曹刿论战》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这是一篇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曹刿论战》一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紧扣曹刿的一言一行,阐述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战略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文章的详略安排,体会人物的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应是重点把握的。

《曹刿论战》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到了《左传》里,就成了一个有情节有人物的故事。

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曹刿论战》是左丘明加工、发挥出来的作品。

他在用故事的方式再现历史。

他对历史的表述尚且如此具有主观性,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历史文本的主观色彩。

这正是文学和历史的区别。

今天,对于《曹刿论战》的教学,我把它定位到“论”这个字上来。

1.论“远谋”者曹刿读《曹刿论战》,耳边只响着一个人的声音,乡人的声音成了这个声音的前奏,鲁庄公的声音是这个声音的陪衬,这个声音很响,很亮,穿越历史的隧道,振聋发聩,这个声音的主人就是曹刿。

曹刿不知何许人也?在长勺之战前,他不在“肉食者”之列,他只是一介布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国难当头,被迫迎战。

“肉食者谋之”,这是乡人的心声,亦是大多普通民众的心声。

但是曹刿站了出来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位卑不敢忘忧国”,他作为一个鲁国人,展现了他极大的爱国热忱。

这两句话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是与下文自己的“远谋”和鲁庄的“鄙”形成照应,二是使曹刿的言行和乡人之语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他为国参战作了铺垫。

曹刿得到庄公接见,没有转弯抹角,而是开门见山:“何以战?”庄公坦然告知,庄公之意是对臣下厚爱、对神灵诚信,凭此就可迎战。

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论战》的故事背景,把握文章大意。

2.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论战策略。

3.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课堂讨论水平。

4.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曹刿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论战策略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课件:展示《曹刿论战》故事背景、人物形象、论战策略等。

2.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左传》的相关知识,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曹刿论战》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曹刿论战》,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作者、故事背景。

(三)分析曹刿人物形象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四)学习论战策略1.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曹刿的论战策略。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策略的巧妙之处。

(五)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曹刿的论战策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曹刿人物形象和论战策略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曹刿的论战策略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二)深入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刿论战策略的具体内容。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选取《曹刿论战》中的经典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解释。

2.学生分享翻译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曹刿的论战策略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曹刿的论战策略。

(五)教学反思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曹刿的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通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

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曹刿其人:(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曹刿的战争观和战略思想。

2.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性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战争观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进而引入《曹刿论战》一文。

2.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的战争观,如战争的性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等。

(3)讨论曹刿的战略思想,如“知彼知己”、“避实击虚”等。

3.文本分析(1)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如勇敢、智慧、果断等。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对比、悬念、对话等。

4.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战争的认识,以及对曹刿战争观的理解。

(2)讨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拓展延伸(1)介绍《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战争特点。

(2)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战争的经典文献,如《孙子兵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文本,讨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对曹刿战争观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改进(1)在讲解文言文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如词义辨析、句式分析等。

(2)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3)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教学感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道德的人。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曹刿论战》课文解析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曹刿论战》课文解析

《曹刿论战》课文解析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伐我国。

鲁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我:《左传》是据鲁国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公:指鲁庄公。

将: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谋划这件事,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入宫廷见(庄公)。

)[其:代词,他的。

乡人:同乡。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高官厚禄者。

之:代词,这件事。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庄公)凭什么作战。

庄公说:“衣食是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不会听从您的。

”)[衣食所安:指衣食之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弗:不。

专:专有,独享。

对:回答。

遍:遍及,普遍。

惠:恩惠。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的。

”)[牺牲玉帛(bó):祭祀用品。

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帛,丝织品。

加:夸大,虚报。

信:实情。

孚(fú):信用,信服。

福:赐福保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一定以实情判断。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以凭这打一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心办好本分的事。

可:可以。

以:凭借。

请:请允许。

从:跟随。

](①从二人的对话中,你能看出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吗?) 【段析】开篇指出战争时间、作战对象、战争性质、鲁庄公的态度。

《曹刿论战》教学参考书文本

《曹刿论战》教学参考书文本

20曹刿论战教学重点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重要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尤其需要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提示学生注意积累,逐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本文运用的是中国传统史家笔法,语言简洁精练,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在教学中须引导学生学习精练笔法,掌握材料的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曹刿虽是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却能挺身而出,为国解忧,主动“论战”,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

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士人这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一、整体把握《曹刿论战》记述的是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但文章主旨并非是记叙这场战争,而是论述曹刿关于战争的理论。

文章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和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第1段叙述了战前的准备,开篇即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鲁国作战对象战争、性质以及鲁国决定应战。

随后写到曹刿与乡人的对话,点出了他决议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要注意的是,“远谋”为全文的关键,也是理解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的钥匙。

接下来是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面对前者“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接连作出的两个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都遭到了否定,曹刿认为这不过是“小惠”和“小信”。

在他的启发下,鲁庄公最终意识到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第2段写了长勺之战的经过,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前者的“鄙”,与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

第3段中,曹刿论述了战争的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清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作为一篇历史散文,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史料的精当剪裁以及精炼的“史家笔法”。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_1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_1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__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夫(fú)靡(mǐ)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⑴读准字音;⑵掌握节奏;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篇1一、课前检查1、重点实词2、思考: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二、写作特色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

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

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

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

如: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四、背诵课文五、板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曹刿论战注解

曹刿论战注解

曹刿论战注解【前言】曹刿论战是一种军事理论,由西汉末期军事家陈寿编撰而成。

曹刿论战提出的理论,在西汉末期已受到广泛的认可,成为当时最为主流的战争思想。

曹刿论战不仅涉及战争中的指挥、策略、战术等内容,更包含有对当时的军事组织、军队素质、士兵特性、士气管理等等一系列的讨论。

曹刿论战从诸多方面讨论了军事,从宏观的军事组织到战场上的指挥谋略,从士兵素质到士气管理,从兵马禁令到军令,从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到当代的现代军事理论,无所不谈,可谓是军事门俗了解的一部全面的权威文献。

【内容】一、组织形式曹刿论战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兵力编制、兵形细分、军事谋略、武器装备和兵种配置。

其中,兵力编制注重军队的编组和编配;兵形细分主要是讨论军队在作战过程中如何部署;军事谋略主要用于讨论战场上的指挥策略;武器装备是论述军队装备和武器制度;兵种配置是指将兵种分类,并确定它们的功能与作战任务。

二、地理战争曹刿论战指出,战争的结果取决于地形的优势。

因此,陈寿建议军队应当根据地形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的利用,以获得最佳的战术优势。

他提出,将军可以根据地形的特性更有效的布阵,起到守护阵营的作用,也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为部队提供良好的防御和攻击优势。

此外,陈寿还介绍了地理学家秦昭着《定演》以及孙加以《阴阳五行》等经典著作,并以此解释了地形对战争结果的影响,为军事谋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指挥战术曹刿论战特别强调指挥战术。

陈寿认为,将军不仅要熟悉兵力编制和兵形细分,更要掌握攻击战术,以及运用指挥手段,如号令,鬼步,催促,判练,示阵,点到等,控制部队行动。

此外,也特别提出了将军对士兵的士气管理,以鼓励士兵付出更大努力,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四、兵种配置曹刿论战还论述了兵种配置。

提出了将步兵,骑兵,战车,弩兵分类,并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确定其功能和作战任务,例如前冲,突击,保护,巡逻,护卫,尽力实现将军的军事谋略。

五、军令禁令曹刿论战也特别强调了兵禁令的重要性。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第一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本段余下文字),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此后叙述作战情况,主要讲述了两层意思。

从“公将鼓之”到“齐师败绩”为一层,从“公将驰之”到“遂逐齐师”为另一层。

前一层记述了曹刿和庄公在击鼓进军一事上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

后一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

文章从鲁军开始反攻,到“齐师败绩”,最后鲁军“遂逐齐师”,层次清晰,叙事完整(写出了完整的作战过程)。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

曹刿先总说一句,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然后照应第二段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可”和“可矣”的道理。

第一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击,以弱胜强。

第二层,阐述在战场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地位,也要善于从最坏处设想,当敌人强大时,尤应如此;要实地考察,一一证实,情况确实于己有利,就要抓住机会,积极进攻,争取最大的胜利。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

是一篇记事文言文。

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

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

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

”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文本解读《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

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

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

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

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

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

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

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第二段,战中论战。

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沉着冷静,表现出曹刿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预见性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三段,战后论战。

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论述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展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进攻和追击两个方面精辟地阐述了要以弱胜强就必须把握战机的军事思想。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 曹刿论战讲课逐字稿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著名的古代战争论述——《曹刿论战》。

这篇文章出自《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智慧。

那么,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背景介绍: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曹刿论战》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曹刿是鲁国的一位谋士,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帮助鲁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篇文章就是曹刿对这场战争的分析和论述。

课文朗读:首先,我们来朗读一遍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此处为课文朗读时间)字词解析: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1. “刿”(guì):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指曹刿。

2. “论战”:讨论战争。

3. “一鼓作气”:比喻趁士气高涨时一举成功。

4. “再而衰,三而竭”:比喻事情经过反复,力量就会逐渐减弱。

(此处可根据课文内容继续解析其他重要字词)内容理解: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曹刿在论述中提到了哪些战争策略?他是如何分析战争形势的?他提出了哪些建议?(此处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曹刿在论述中提到了“一鼓作气”的策略,强调了士气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士兵的士气和战斗意志。

他还提到了“再而衰,三而竭”的观点,指出了战争的持续性和士兵疲劳的问题。

主题探讨:通过曹刿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和策略的比拼。

曹刿的分析和建议,体现了他对战争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此处引导学生探讨战争与智慧的关系,教师总结)课堂互动: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活动。

请大家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曹刿,你会如何指挥这场战争?你有哪些策略和建议?(此处为学生讨论时间,教师巡视指导)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曹刿论战》这篇课文,还深入探讨了战争与智慧的关系。

曹刿的论述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其智慧和策略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课前检查二、朗读导入三、分析课文(一)第一段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此篇需背诵。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用《曹刿论战》指导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与实施

用《曹刿论战》指导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与实施

《曹刿论战》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文化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曹刿论战》进行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本篇文章将围绕如何用《曹刿论战》指导语文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教案设计以及实施方案。

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曹刿论战》作为经典之一,其篇章精辟、标准准确,经常被用做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本。

针对这篇文章的语文教学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呢?具体可以展开以下方面的思考: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曹刿论战》,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个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②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曹刿论战》是一篇字里行间都有深意的文章,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曹刿论战》中的眼光深邃、语言生动有力,以及其中运用的战争策略均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其受益终身。

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两点:①结构体系:《曹刿论战》是一篇高屋建瓴的论战文,其结构体系严谨、文字精彩。

在教学中应着重分析其结构特点,阐明主旨思想。

②词句掌握:《曹刿论战》选用的语言精准、通俗易懂、意蕴深远,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其中的词汇、句式,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

3、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对篇章结构理解的深入分析上,以及其中的战争策略的讲解上。

具体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①叙事结构分析:《曹刿论战》是一篇有结构性的篇章,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其结构特点,阐明主旨思想。

②概括和推断:在阐述思路思想的时候,学生需要一步一步推断结尾,推断思路的清晰与如何转化内部的推理思想能力。

③战争策略分析:教学中应该注意讲解《曹刿论战》中运用的战争策略,分析其背后的智慧和深意。

二、教学实施1、整体概述针对以上教案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教师要将《曹刿论战》整个篇章的思路、主旨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了解其大体框架和意图。

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句子、难点词语的分析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篇章的重点、争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示例《曹刿论战》文本教学解读一、相关准备知识﹡、有关的纪元年代: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周幽王十一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周平王元年——秦灭东周,七国并立)其间,公元前770——前476年,史称春秋,公元前475——前221年,史称战国。

其中前256——221年间之34年,史家以秦王纪年。

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公元220年)﹡、齐、鲁两国历史沿革据《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所载,太公望吕尚(本姓姜氏,从其封姓),佐武王伐商纣,武王得以王天下。

其后受封于齐营丘,遂建齐国。

至前686年冬,齐国内乱,襄公终被公孙无知弑,至前685年春,雍林人袭杀无知,要“立公子之当立者”。

前襄公弟纠奔于鲁,弟小白奔于莒。

后小白立,为齐恒公。

是年为恒公元年(鲁庄公九年)。

据《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所载,周公旦者,武王弟也。

佐武王,作牧誓,后封于曲阜,为鲁公。

至公元前693年(鲁恒公十八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桓公被齐襄公谋害而死,其夫人留齐。

其子立为庄公,是年(前693年)为庄公元年。

庄公八年(前686年),齐公子纠来奔。

前685年夏,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但“九年,鲁欲内子纠于齐,后桓公,桓公发兵击鲁,鲁急,杀子纠。

”但齐桓公并不罢手。

﹡、本文所涉春秋前期的战争、国力概况△后人曾评价“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当时的战争,除部分为民族部落之争外,主要为诸候兼并、宗族内部争权、大国争霸之战。

周武王时有国八百,到春秋初期还有封国一百三十一个,到战国始,只有秦、楚、齐、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和十几个小侯了。

△春秋初期的战争规模较小,车不过千乘,兵不过十万,战不过一天。

这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春秋时期使用战车作战,军队中有步卒,但非主体。

步卒附属于战车,而军队主体是甲士(车兵)。

车战是基于井田制而产生的。

△春秋时战车大致可分为攻车(轻车)和守车(重车)两类。

其攻车的编制——据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中对成公元年“作丘甲”的注:“周礼,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另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的注:“古者兵车一乘,甲士三人【左持弓,车左,称甲首;右执矛,主击刺、排障,称参乘;中驾驭,持短兵器戈、戟等,称为御者】,步卒七十二人”——已大致可知:春秋时期,一乘的编制估计已从二十五人(3+7+15人)逐渐发展(中期)为七十五人了,即已经有成编制的步卒了。

△当时一国兵力大小:据考,晋于前679年(鲁庄公十六年)作一军,前661年作二军,前632年作三军,这年的城濮之战,晋国一次出动战车七百乘,就成为著名大战。

估计此为一等大国兵力,齐国应相当于此,而鲁国应弱一些。

(齐国用管仲后强盛,成为千乘之国)△齐国是大国,在今山东省中部,北到无棣,西到聊城附近,东临海,南到泰山;齐桓公时,有兵车约八百乘,兵力近三万。

鲁国是二等小国,在今山东省南部,北到泰山,西到郓城,东到海,南到峄县,国小人少,经济实力薄弱。

﹡、关于《左传》之一、二有关《左传》的资料当选择要点参考。

如本文与“师旷论卫人逐其君”所表现的民本思想,本文与晋楚城濮之战中所反咉的春秋时期军事活动的演变等,当在备课思考之中。

陳案:以上内容习惯称为背景知识,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参考使用。

但不少教师还是习惯照本宣讲,而且往往在文本阅读尚未展开,就迫不及待地灌给学生。

起码要想想:这些信息有什么价值,何时用、用在何处才能发挥提高学习效益的作用。

二、文本解读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春天发动战争,是没有赢家的。

秋为收获之季,进攻者尚可“以战养战”。

知前因,倒可见齐桓公之两面:自己被支持公子纠的管仲用箭射中,因侥幸只中带钩,方能佯死得以保性命,夺得王位后却能重用管仲;而对同样支持公子纠的近邻鲁国,却恨不能灭此朝食,迫不及待地进攻之。

“内外有别”,正是扩张图霸之本来面目。

﹡公将.战,此将,与下文“公将鼓之”与“公将驰之”可一併视之,少谋短视,皆未详察审计后果而匆忙行事。

﹡曹刿的主动请见,从下文可知是有“远谋”而后动的。

至于其动机,可以说有爱邦国的因素,但也大可不必如有些教参所高抬到几近今日的“爱国情怀”。

曹刿的身份当不下于“士”,他为宗庙而谋、即为民(平民也,有自由身者,非徒亦非奴隶)而请见,乃其本分也。

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肉食者”,为何会指当权者?隐含的是一般人不常吃肉→也就是经济尚不富裕。

﹡曹刿作“未能远谋”的判断,从后文观之,战前、战中之所为及战后之分析,处处证之。

而他的作为则处处反咉其远谋深虑——为一国之民免遭兵火之灾,这可能亦是左氏之民本思想的折射——历史史料的选用是有价值观的。

另,“肉食者鄙”,态度神情跃然纸上。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问”,何等直截,谋定而动,智勇者之为。

其后三对答,皆思之甚全,谋之甚远。

且所问皆非军事,全然是政治准备。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当是从古中华文明中搬去的吧。

(一笑)﹡“何以战”,细审公之所三答,可见庄公由一己之私而生发的思绪:1、是我把吃穿的分给(我赏赐的,你们应当报答我)了左右-自以为可收民心;2、我祭祖不欺,神应当眷顾我(希冀氏族部落同心)-殊不知同宗异心同室操戈,祖宗不灵;3、最后才是断獄(涉民利害之事)据以实情-稍显今日之所谓公正公平(至此曹刿才认为民心可用,“可以一战”。

)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作战不是只靠受赏的左右贵族,故曹刿说“未遍”。

﹡对“牺牲玉帛…”句,历来只述其祭祀之用,而未触及祭祀仪式的本质属性——借此团结部族、戮力同心以御外族。

须知此时井田制已遭私田侵蚀而破坏,礼崩乐坏“人心已不古”了。

庄王还寄希望于鬼神,不知是无知还是自欺。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虽不能察,﹡“未孚”,是谁还“未孚”。

为何神弗福也。

细审,当为“民”——当时的自由民、即贵族及平民,不信任。

而神多半是靠不住了。

且只是祭祀一事之诚,实为小事之诚—小信而已。

﹡福,衤(示)旁、祭神义,畐、下有田、象酒坛,本是保佑义,祈神降福。

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属: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同。

﹡战则请从,何等干脆、当仁不让。

与前“鄙”可一体观之。

曹刿之问及对答,实是政治素养及谋略的体现。

陳案:△“公将战”,国君奋起御敌,当无过。

然从后面对曹刿之问所作应答,可知他全然没有作什么“筹谋”。

两相对照,称之“鄙”,实不谬。

《左传》文字中隐寓褒贬(皮里阳秋)或又得一见。

△从记叙视角看,此段叙述了战前曹刿论作战之政治(条件)基础。

实为左氏之战争观、国民观的表达。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刚接敌,便“将鼓之”而仓猝发动进攻,庄公不是无知便是少谋。

幸尚听曹刿之言。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前后两“未可”与“可矣”,曹刿的谋、胆、识俱在其中。

《左传》叙事精要,详略适宜的特点,尽显(此处可视为略的典范)。

﹡败绩:败,原从贝,以手持棍击贝,毀坏、败坏义→打败;绩,从贝,有积累义,有功绩义,另《说文》释为把麻搓捻成线→引申为积累,又作纺线织布之义。

将已搓成之线或待作织布之用整理好的线,用外物击之,则乱而无法整理。

此处形象比喻军队败乱之景象(程度)。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一“下”而视,一“登”而望,细节捕捉传人物之神。

当然不排除左氏丰富又合理的想象。

陳案:△一场兵刃相交、车撞马驰的战争,仅52字交代完了。

只写了“击鼓”和“逐师”这两个片断。

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只是概述“这样”的,留下“为什么”即“所以然”,让鲁庄公想,也让后之读史者想。

这样的“史笔”,缘于左氏之“史识”也。

△从记叙视角看,此段记叙了战中曹刿参战及指挥的过程。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克,金文象人戴头盔形。

本为胜任义→能、能够→胜、战胜→再为克服、制胜→又为严格制行(克日完成)﹡公问其故,即上文之击鼓与逐师时的两“未可”两“可矣”。

庄公迷糊得够可以的。

“鄙”之甚,无语。

但庄公毕竟是“问”了,与先前之回答曹刿之问、战时与之同乘、听命于曹刿的临阵指挥等,联系起来,可知庄公还挺可爱的,还是知道为保住自己诸侯王公的地位,要认真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建议并付诸实施的。

﹡曹刿的所对,实是军事素养、谋略的展现。

“夫战,勇气也。

”是他对战争取胜的基本判断之一,即战争靠勇气取胜。

言下之意即齐鲁相争亦不例外。

后文所接述是何时何方凭勇气而取胜。

“一鼓…”句,是一般通用的作战原则,关键是谁用并用得好。

上文叙述长勺之战时略去了鲁军如何抗击住齐军一再攻击的过程,看来是为突出曹刿而为的。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一鼓…三而竭”这一过程,虽未具体描述,但可推想是让齐军先进攻,鲁军防御坚守,顶住对方攻击,后发制人而取胜的。

曹刿归结为当勇气“彼竭我盈”时,趁势而为,“故克之”。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2字)﹡“夫大国…”又是对敌了解(知己更知彼)【《孙子·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之后的审慎之举。

一“惧”字,与“下视”“登轼而望”都写出其心思缜密办事沉稳的特点。

非要亲自“视”“望”(调查研究)之后才下令“逐”(当作追赶、追击解)之。

道出逐师的根据,应“故”。

﹡为什么在近察地面之车辙已乱,远望敌方之旗已倒下后,曹刿能判断齐国已败,从而下令追击呢?这与春秋初期作战形式与军队编制特点有关。

其中隐含有完整的判断与推论。

公元前707年,春秋诸侯抗命周天子的第一战,郑国的子元就首创了“鱼丽之阵”把骄横的周桓王杀得大败。

子元把战车摆在前边,把步卒分散配置于战车左右和后面,以期相互掩护,总体形成一个巨大的方阵。

这成了春秋早、中期作战的基本样式。

用战车进攻,一则需有开阔的场地以横向展开兵力(这当然对拥有战车多的大国有利);二则战车进攻需以侧翼接敌(类似过去的海战中舰只用侧翼对敌,可充分发挥火炮威力。

),一般作圆周运动与敌交手搏斗,这也要有开阔场地。

且各梯次进攻的车队不能乱,因为那时战车的轮轴很长,往往上面还有尖刃,一乱,不但误伤己方步卒,还会车轴相错,别住轮子弄得马倒车翻。

车辙不乱,必是有序进退,车辙乱,则定是败乱之征兆。

同理,军旗(部队发布号令的作战物品之一)严整,必是部伍整齐、军心不乱,而军旗倒下,必定军心动摇,兵士四散无法号令,亦是败乱的征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