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课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3.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重点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2、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3、难点: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流程一、播放伊拉克战争视频,由伊拉克战争引入。

二、朗读课文谈感受,展示精彩发言。

三、自读课文理思路请自读课文,列出提纲,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并推荐展示。

示例:曹刿求见——肉食者鄙战前问战——取信于民政治远见(详)战争经过——抓住战机(略)战后论战——谋略过人军事才能(详)总结:文章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为纲,运用对话描写,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比,重点表现了曹刿非凡的政治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论战部分要言不烦,突出曹刿的“远谋”,中心突出;战争过程一笔带过,详略得当。

)四、(一)研读之前,谈印象文中哪两个词语能分别概括曹刿和庄公的特点?(二)研读文章析人物曹刿的“远谋”点拨1、曹刿请见爱国热情2、战前问战忠之属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3、长勺之战中“未可”齐人三鼓后“可矣”,4、论述获胜原因“彼竭我盈”反击原因;“辙乱旗靡”时追击原因,谋略得当。

教师总结:曹刿形象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非凡的政治远见政治远见、卓越的军事才能。

庄公之“鄙”点拨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取信于近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取信于神政治才能平庸一“鄙”2、战争刚开始“公将鼓之”齐军刚败退“公将驰之”急躁冒进,缺乏军事经验“鄙”3“既克,公问其故”军事上无知三鄙教师总结:庄公形象课文也体现了鲁庄公的“鄙”。

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

讨论:鲁庄公真的“鄙”吗?(点拨:用人纳谏)点拨:①百姓为什么对国事漠不关心?②对刻画曹刿有什么作用?(三)研读文章释疑难“既克,公问其故”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四)鲁国获胜的原因参考:①曹刿深谋远虑,谋略得当②鲁庄公任用贤人,勇于纳谏③取信于民得人和④战于长勺占地利五、布置作业1、总结鲁国获胜的原因。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点:分析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人物形象。

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共同翻译了字、词、句,熟练朗读了全文,明确了文章的结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曹刿论战》,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课件展示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过程(一)、初步理解课文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曹刿)2、曹刿和谁论战?(鲁庄公)3、论的是哪一场战役?(长勺之战)学生抢答。

师:长勺之战谁胜?(鲁国胜),弱国战神强国,关键在谁?(统帅),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二)、再读课文,探究文本活动一: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1、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①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②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③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④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抓住反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回答时小组成员共同站起,一人回答,其他组员补充。

)小结: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掌握战机。

师:文中两个人物是战争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人物形象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结合文本来品味这两个人物。

活动二:分析人物形象2、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能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鲁庄公和曹刿吗?完成表格(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发言。

(3)教师评价、总结。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磨上课时间2017年3月1日第三节授课人洪欣华上课班级九年级10班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与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间、鄙、孚、轼、辙、盈、靡二、课文,初步感知,复述故事情节。

曹刿问战—曹刿参战—曹刿论战请见三问三答可以一战二、合作探究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关于鲁庄公这一人物,历来有不同评说。

你是怎样评价的?三、学有所获:联系全文,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你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c、从鲁庄公“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四、课外拓展阅读:曹沫劫齐桓公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⑴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⑵。

鲁庄公惧,乃⑶献遂邑之地以曹沫劫齐桓公和⑷。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⑸。

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⑹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⑺,君其图之⑻。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⑼。

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⑽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⑾。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

曹沫三战所亡⑿地尽复予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⑴事:为...做事⏹⑵三:此指多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对战争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详略剪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文,回顾旧知,并引出下文。

教师提三个问题:1、曹刿和谁论战?2、曹刿论的是哪一次战争?3、课文的三个自然正好可以对应战争的哪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问题,引出新课)明确:鲁庄公;长勺之战;战前、战中、战后。

(板书:战前、战中、战后)二、研读课文:(一)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一)1、曹刿是在什么情势下请见鲁庄公的?(用原文回答)明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2、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探究性学习(二)1、在曹刿的眼里,“肉食者”都是些怎样的人?(原话回答)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请见鲁庄公时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鲁庄公又是怎样回答的?曹刿又是怎样批驳、回答他的?(原文回答)明确:曹刿:“何以战?”鲁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鲁庄公::“牺牲玉帛,弗也加也,必以信”曹刿:“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探究性学习(三)战争前这三问三答中,曹刿肯定了鲁庄公的哪一答?这说明曹刿认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得到谁的支持?明确:人民。

这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样的战略思想?明确:取信于民。

探究性学习(四)1、战争一开始鲁庄公做出了什么反应?(原文回答)明确:公将鼓之。

2、战争一胜利鲁庄公又做出了什么反应?(原文回答)明确:公将驰之。

3、曹刿又是如何指挥作战的?(原文回答)明确:未可,可矣;未可,可矣。

探究性学习(五)1、战争结束后,鲁庄公知道战争胜利的原因吗?那一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集体原句回答)明确:公问其故。

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三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

公将驰(29)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32)逐(33)齐师。

【注释】(26)公与之乘:与,和,另有说法为给予。

之,指曹刿。

乘,共乘一车,另有说法为战车。

(27)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8)败绩:军队溃败。

(29)驰:驱车追赶。

(30)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1)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翻译】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2.提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3.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1)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2)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4.提问:文章第二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才能?明确: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篇一」曹刿论战的教案教学目的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7、曹刿论战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研习新课1.解题。

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

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先贤的担当和责任精神。

3.把握文章的精练笔法和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曹刿论战》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本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认识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34)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探究合作,回答问题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37)教师:同学们,我们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刿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归纳回答。

)学生1:曹刿问战,提出“肉食者鄙”“取信于民”,表现他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远见。

学生2:曹刿参战,“齐人三鼓——反击”“下视眺望——遂逐”;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敌疲我打”“辙乱旗靡——敌退我追”,表现了他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教师总结:总之,曹刿是一个爱国,有政治远见,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

教师追问: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鲁庄公作为国君,战前,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神灵的保佑上,可见他政治见识短浅。

战中,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暴露了他在军事上轻率。

战后,取胜后仍不知原因,暴露了他军事上无知。

教师总结: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鲁庄公是一个政治见识短浅、无军事才能的君主。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鲁庄公是昏君吗?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其他品质?(出示课件38)学生: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

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教学过程
备注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
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曹刿的性格特征
可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曹刿:忧国忧民智勇双全
教学后记
体现曹刿的忧国忧民:两个“请”
表现手法:
课文以叙述结合描写为主,有人物言谈的记叙和场面活动的描写,故事情节生动且叙述中注意了详略。
六、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衣食分人民弗从
一.战前(详写)求见献策牺牲玉帛神弗福断狱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略)
二.战时(略写)亲自指挥抓住战机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曹刿论战主备高莹丽辅备高莹丽教学目标1、译讲课文第2-3段,理清文章的结构。

2、正确评析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译讲课文第2-3段,理清文章的结构。

2、正确评析人物的特点。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具准备PPT第二课时调整修改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分钟)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来学习《曹刿论战》这一课。

2、板书课题:曹刿论战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完成下列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1、译讲课文第2-3段,理清文章的结构。

2、正确评析人物的特点。

(指名让一个学生大声读出学习目标,使其他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熟记于心。

)如何来完成这些目标呢?下面咱们开始第一次自学。

三:一、译讲课文第2、3自然段1、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指导:再读课文,正确译讲2-3段段学法: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句。

(预时5分钟)合作探究1、4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探讨、翻译自学中的疑难语句;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2、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预时5分钟)展示方案:小小解说家1、抽到问题组口头译文,一人一句。

2、抽到评价签的小组进行质疑评价。

(预时5分钟)2、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面带微笑,用欣赏的眼光环视大家读课文,观注大家的学习状态和认真程度。

)3、师抽查学生解释重的的字并疏通课文大意,其他学生校正。

同学们都能理解课文意思了,下面咱们来疏通课文,进行第二次学习,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

四、二、理清文章的结构(5分钟)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指导:在流畅朗读、正确译讲课文的基础上,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课文三段文字各加一个小标题,(预时2分钟)合作探究4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探讨自学中的疑难;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预时2分钟)展示方案小组代表展示(预时3分钟)2、抽查学生,教师归纳:见课件。

五、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0分钟)1、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默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1、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2、鲁庄公有什么特点?3、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合作探究8人共同体:大组长主持,交流合作完成。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三中学陈倩瑜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归纳部分有关战争的文言文篇目。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归纳部分有关战争的文言文篇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文言文阅读中考考点:文言词语理解、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二、考点归纳1.词语理解徧、故、以、信、请、牺牲、间、加、狱、虽然、可以、鄙、安、福、鼓2.文言翻译(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4)必以分人。

(省略句,“以”后省略“之”)(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何”前置)(6)战于长勺。

(倒装句,介词结构“于长勺”后置)3.文意理解(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3)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曹刿爱国勇敢、深谋远虑、镇定自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

鲁庄公目光短浅、缺乏战争经验;善用人才,尽职尽责。

(4)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内容?详写了哪一部分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情节,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对比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两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两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两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请学生谈谈自己熟知的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过渡:《曹刿论战》记录的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

在以人力为主要决胜条件的冷兵器战争时代,兵力少于对手的鲁国到底凭借什么赢得胜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刿论战》。

二、初读感知,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1)字音例字音与义成语举例又何间焉(jiàn)间隙、隔开,引申为参与挑拨离间肉食者鄙(bǐ)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鄙言累句设计意图呼应教材中的“预习",调动学生对《曹刿论战》的阅读期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例宇音与义成语举例牺牲玉帛(bó)丝织物的总称化干戈为玉帛小信未乎(fú)使信服深孚众望望其旗靡(mǐ)倒下所向披靡下视其辙(zhé)车轮压出的痕迹重蹈覆辙登轼而望之(shì)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凭轼旁观(2)朗读停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齐读全文。

3.梳理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提示:可以根据“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两条线索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显脉):请见-论战-参战-释战以事件发展为线索(隐脉):迎战-备战-胜战-评战示例: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复述:鲁庄公十年,齐国攻打鲁国,平民曹刿请求面见鲁庄公商讨战事。

通过三次问答,曹刿使鲁庄公明确了“民心向背”这一作战先决条件。

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阻止鲁庄公轻举妄动,并在认为可行之时让庄公击鼓冲锋或追逐败退之敌,鲁军获得胜利。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课程主题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文献;2.学习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3.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

教学内容1.讲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文献–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曹操和袁绍的军事对峙–《曹刿论战》的出处及其内容2.学习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曹操的“以夷代夷”、“趁虚而入”策略–荀攸的“论兵”、“备天下之变”思想3.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曹刿的借物喻事和二八定则–曹刿的摆事例、挑毛病、观看大局的辩论技巧教学方法1.讲授2.分组讨论3.课堂演练教学过程1.讲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文献–学生预习材料: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曹操和袁绍的军事对峙、《曹刿论战》的出处及其内容–讲解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和文献2.学习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教师讲授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分析结果,并给出自己的看法3.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教师讲授曹刿的辩论技巧,指导学生学习和分析–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演练,模仿曹刿的辩论技巧,进行辩论练习教学评估1.课前测试学生对曹刿论战的了解程度2.分组讨论学生对曹操和荀攸的算计手法的理解程度3.课堂演练评估学生辩论技巧的运用和发挥教学资源1.《曹刿论战》相关文献资料2.课堂PPT3.分组讨论题目和辩论题目参考文献1.《曹刿论战》2.纪晓岚. 《曹刿论战》研究[C].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2013.3.王廷陶. 《曹刿论战》中的辩证思维[J]. 文学评论, 2005(1): 62-64.。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左传》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导入新课:本文记述春秋时代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进攻的一件事。

短短二百来字,但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有叙有议。

叙事要言不烦,论说切中肯綮,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先疏通文意。

2、有不理解的字词,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3、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字词,做上记号。

4、学生交流,教师指正。

5、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受到小恩惠的不过是身边近臣,不能普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物品,我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对神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心为民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着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想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不可以。

”齐人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国的军队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想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曹刿下车察看地上齐军的战车车轮轧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驱车追赶了。

”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

鲁军已经打了胜仗(鲁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

曹刿论战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第2课时课时目标L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先贤的担当和责任精神。

3.把握文章的精练笔法和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吗?(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沈水之战、官渡之战……)齐鲁长勺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鲁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刿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方法,体会先贤的智慧和责任精神。

二、品读课文,分析“论战”智慧【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刿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方法,体会先贤的智慧和责任精神。

1.整体感知。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部分?预设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2.品读第1段。

(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预设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预设从“其乡人日”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并且对自己的深谋远虑有充分自信;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引出了下文对战争条件的分析,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预设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预设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曹刿论战》第二课时优秀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

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一、导入新课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二、你认识它们吗?(幻灯片打出,检查预习情况)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1.解题。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学生讨论后,先几个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学习课文第一段①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②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③依次思考如下:(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8)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5、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二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词,以加深印象。

2、学生思考讨论:①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

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

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②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二、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2、思考:①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②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③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精采片断实录师:这篇文言文已经基本在我们的脑海里成型了,主人公的个性也十分丰满,有人说庄公愚昧昏庸而曹刿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如果没有曹刿,庄公此战必以失败而告终,请问你同意与否?(学生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师:老规矩,来个小型辩论赛,比比谁更厉害。

谁反对这种说法(纷纷举手,十人左右)生:虽然我们这边人少,但正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我认为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

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生: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

”生: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生: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

生: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生: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生:他好学善问,虚心求教。

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不易。

”……四、拓展探究1、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你该怎样全面地评价鲁庄公?对你有什么启示?点拨:一、从他的鲁莽,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的角度评价二、从作为一个国君能允许一介布衣来参与国事,并听从他的正确指挥的角度来评价启示: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谈:(1)、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2)、不掩饰自己的缺点2、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历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或说出他们的名言?明确:如: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历史上像长勺之战这样以弱胜强的战例屈指可数,请列举几个。

明确: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楚汉战争4、找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说出其意义。

再列举几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

明确:一鼓作气门庭若市、望洋兴叹、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曹刿论战》教学反思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教学《曹刿论战》时,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