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孝道观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孝道观的现实意义
□毕宝魁
孝道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的根本,目前的公益广告或街谈巷议多有孝道的话题,孝道是永恒的主题之一。
关于“不孝有三”
孟子时代各种思潮涌动,故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热门话题。可能有人批评舜没有报告父母就娶了妻子,是错误而且不孝的行为。孟子仗义执言,为舜进行辩护,他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是两千多年来在中国流传最广泛的一句话,成为人们生活常识中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是中国社会学、民俗学的重大题目。中国是以农耕文明建立起来的社会和国家,故家族传承便是最起码的传承。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很有意思,是以家庭为细胞,由家庭而扩充为家族,在由家族而扩充为部族,由部族发展为诸侯国。这样,家族的血脉传承便是第一大事。
中国到三代后便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其后形成的谱牒制度更增加了要有后代子孙的责任。这样,孟子对于舜的理解和维护就都可以理解了。可能是有人提及舜没有告诉父母就自己做主娶了妻子,因此孟子才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而没有后代是最严重的。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了妻子,就因为怕没有后代,因此君子认为舜即使没有禀告也如同禀告了一样。”孟子的理解和维护是很有力量的,原因就是这种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基础。如果扩展开来,生育后代也是对历史文化负责任的态度,既是对于家族的传承负责任,也是对全民族的文化传承负责任,也是敢于担当的一个最具体最现实的方面。不能只贪图自己这辈子轻松快乐就不要孩子,这样做实际也很自私和不负责任,不应该鼓励。
“不孝有三”,孟子没有直接说出具体内容,是赵岐注解说明是哪三点,即“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因此感觉这是孟子以前就存在的古训,孟子是在引用。而孟子时代,也有关于孝道的普遍认识,而不孝不是有三,而是有五了。
关于“不孝有五”
孟子在齐国和一位叫匡章的将军有交往,关系还不错。而这位匡章将军还是位有争议有故事的人物。《孟子·离娄下》第三十章开头一段是: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从公都子的语气和言辞看,匡章的罪名还不轻,影响也很恶劣。“通国”都说他不孝,这可不是小问题。但孟子不但与其有交往,而且还很尊敬和有礼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孟子看走了眼,还是另有隐情?孟子正是在仗义执言为匡章辩解的文字中提出“不孝有五”的这一话题,我们先看这一点,再说匡章到底是怎么回事。
面对质疑,孟子理直气壮,回答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大意是说:“社会上所谓的不孝有这样五种情况:极其懒惰,四体不勤,不顾父母的赡养问题,这是第一不孝。好赌博好酗酒,不顾父母的赡养问题,这是第二不孝。好积攒货物钱财,只是私下里爱老婆孩子,不顾父母的赡养问题,这是第三不孝。放纵自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蒙受羞辱,这是第四不孝。逞强好胜爱打架下狠手,危及父母,这是第五不孝。匡章有其中的一点吗?”这是笔者看到关于“不孝有五”的唯一文献,而且孟子还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那就是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而这五种情况在当今社会上依然有大量的表现,在今天,依然也是判断是否孝道的重要参照。我们逐条分析之。
极其懒惰,四体不勤,不顾父母的赡养问题,这是第一不孝。没有什么本事,还极其懒
惰,成天无所事事,吊儿郎当,到处闲逛,因为这样便没有收入,拿什么赡养父母?不赡养就很不孝,有的还吃父母、睡父母、摊开两手向父母要钱,现在名之曰“啃老族”,这种人还少吗?都能成“族”,就不是个别的。
好赌博好酗酒,不顾父母的赡养问题,这是第二不孝。赌棍酒鬼就是败家子,不把家败坏不能罢休,还指望他们赡养老人?没门。
好积攒货物钱财,只是私下里爱老婆孩子,不顾父母的赡养问题,这是第三不孝。有的人也能挣钱,但只顾自己的儿子老婆,根本不管老爸老妈。甚至有的人宁可在家服侍宠物而不肯到医院护理病重的老爸老妈。
放纵自己的耳目的欲望,使父母蒙受羞辱,这是第四不孝。吃喝嫖赌抽无所不好,还能过好日子吗?让人戳父母的后脊梁,有这样的儿子算是倒了大霉了,当然是不孝。
逞强好胜爱打架下狠手,危及父母,这是第五不孝。好耍横立棍,动辄打架伤人,住进板房,有的因为打架结仇而使父母蒙受耻辱和危险。
以上五种不孝的行为在孟子时代是普遍的,而在今天依然很多见,两千多年,不肖子孙依旧大批量存在,可见社会教育是个长期的问题。
匡章到底是怎么回事
匡章不幸,没有遇到通情达理的父亲;匡章有幸,遇到敢于仗义执言的孟子。匡章和父亲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他遇到全天下舆论谴责的压力是可以肯定的。在任何时代,如果一旦担负不孝的恶名便很难在社会上混了。而匡章遇到的恰恰是如此尴尬的情形。“通国皆称不孝焉”,这是极其严重的情况。现在动不动就人肉搜索,被搜索的人舆论压力极大。那个年月没有现代的信息技术,如果全国都说不孝,那出名该到何种程度。而且和父亲的矛盾又没有办法解释说明,故匡章的处境和心理压力是可以想象的。
匡章有幸,当有人问及孟子为何全国的人都认为不孝的匡章交往而且还给以足够的尊敬时,孟子敢于针对全国的舆论,为匡章仗义执言,为其辨别冤屈。
孟子后面说:“那位匡章,不过是父子之间以善相责而把关系搞僵化了而已。相互责善,是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父子之间相互责善,是最伤感情的。那位匡章,难道不想有夫妻母子这种关系吗?就因为得罪了父亲,而不能和父亲亲近,所以赶出妻子,不见孩子,终身不要他们的赡养。他认为如果不这样做,这种罪过就更大了。哎,这就是匡章啊!”
从语气体会,孟子对匡章充满同情,看来匡章遇到的问题可能很复杂。《战国策·齐策一》有关于匡章的记载。当时秦国军队欲攻打齐国,齐威王派匡章为统帅率领军队前去迎战。两军对垒,互相派使者来往。匡章就命部分士兵换上秦军服装,打着秦军旗帜而混入秦军营中。有人秘密报告齐王,说匡章的军队有投降的。匡章连续派,密探连续报告,齐王根本不听。坚决信任匡章。
后来齐军大胜,齐威王才解释说:“我之所以坚信匡章将军,因为匡章的母亲得罪他父亲,被他父亲杀死埋在马槽子下面。我答应匡将军全胜归来我为他改葬母亲。他说:他母亲是得罪父亲被杀后埋在马槽子下面的。他本人也有能力改葬,但父亲死前没有让他改葬母亲,如今改葬就等于欺骗父亲了。所以就不必了。他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欺骗,怎么可能欺骗活着的国君?因此我坚信匡将军。”
这个故事对于理解孟子的话很有帮助。看来匡章在当时是著名将军,也是国际名人,和孟子关系不错。匡章的母亲和父亲到底怎么回事不清楚,也无法评价是非对错,但作为儿子的匡章确实没有可以指责不孝的地方。故国人的评价便有失偏颇。我忽然感觉这件事有点像韩愈《张中丞后叙》中的张巡和许远所受到的攻击,都是小人不能成人之美的诽谤和诬陷。孟子挺身而出,敢于和天下舆论唱反调,为匡章辩解正名,有勇气有胆识,伟哉孟子。
就匡章这件事看,夫妻关系太重要了。夫妻关系和谐是儿女最大的幸福,如夫妻不和,儿女最无奈,无法选边,尤其作为幼年童年的儿女来说,如果父母骂架打架,就是天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