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管理思想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管理人的能力 评价指标
管理人的能力评价指标在咱们的工作和生活里,管理人可是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就像乐团的指挥家,得让各个乐器演奏者配合默契,奏出美妙的乐章。
那怎么去评价一个管理人有没有这能耐呢?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先来说说目标达成这一块。
一个好的管理人,那得像个神箭手,设定的目标就像箭靶,得一击即中。
要是定了个目标,最后没达成,那岂不是瞎忙活?比如说,公司要推出一款新产品,管理人拍胸脯说三个月占领多少市场份额,结果时间到了,远远没达到,这能说他管理得好?再讲讲团队协作。
管理人要是能把团队成员都拧成一股绳,那才叫厉害!这就好比划船比赛,大家劲儿得往一处使,要是有的往前划,有的往后划,这船能跑得快?如果团队里大家互相拆台,勾心斗角,那能做出啥成绩?决策能力也很关键啊!管理人做决策,得像下棋高手,走一步看三步。
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就把团队带进沟里啦!比如说,在市场形势不明朗的时候,盲目扩大生产,结果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过来,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沟通协调能力也不能少。
管理人得是个优秀的“传声筒”,上面的指示能清晰传达,下面的意见能准确反馈。
要是沟通不畅,那不是乱套了?就像打电话,信号不好,话都说不明白,能把事儿办好?还有创新能力哟!这时代变化多快呀,管理人要是守着老一套,不懂得创新,那能跟上潮流?好比穿衣服,总是那几件旧款式,能好看?再说说应变能力。
市场就像天气,说变就变。
管理人得像个机灵的猴子,能迅速适应变化。
遇到突发情况,要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那可不行。
领导力也很重要呢!管理人得让大家心甘情愿跟着他干,得有魅力,有魄力。
不然,谁听他的呀?这就像一群羊,得有个厉害的头羊带着,不然都得迷路。
人员培养能力也不能忽视。
一个好的管理人,得像个好老师,能把团队成员都培养成精兵强将。
要是手下的人一直没长进,那能行?资源分配能力也得有。
就像分蛋糕,得公平合理,让每个人都能分到足够的资源去干活。
要是有的吃撑了,有的饿着,这工作咋开展?总的来说,管理人的能力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管理制度中的绩效考核评估标准
管理制度中的绩效考核评估标准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各个组织机构都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估标准来衡量组织的工作表现和员工的工作能力。
本文将从管理制度的角度出发,探讨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在管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绩效考核评估标准的定义绩效考核评估标准是一套用于衡量和评估组织和员工绩效的标准和指标。
它可以包括用于评价工作业绩、绩效目标达成情况、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三、确立明确的绩效目标明确的绩效目标是制定绩效考核评估标准的基础。
组织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制定合适的绩效目标,同时应确保这些目标能够量化和可衡量。
四、制定绩效评估指标绩效评估指标是衡量组织和员工绩效的关键。
它们可以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可以通过数值化表达,如销售额、利润增长率等;而定性指标则需要通过主观评判来表达,如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
五、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方法绩效评估方法需要具备公平公正的特点,确保对所有员工进行一视同仁的评估。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360度评估,即通过多方面的评估来全面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包括同事、上级、下级和客户等。
六、建立有效的绩效反馈机制绩效反馈机制对于员工的发展和激励起到重要作用。
组织需要建立起定期的绩效评估反馈机制,及时向员工提供绩效评估结果和改进建议,帮助员工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并提供发展方向。
七、持续改进绩效考核评估标准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应当与时俱进,随着组织战略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组织应该定期对绩效考核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其始终适应组织的需要。
八、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评估标准的关系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密不可分。
通过明确的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可以确保激励机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九、某公司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实践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估标准。
通过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团队贡献、创新和学习等方面进行评估,为员工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并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绩效。
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
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是对组织管理者或团队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通过科学、全面地评估管理者或团队在组织运作、资源规划和协调、目标达成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有效地衡量其组织管理水平和能力,并为提升管理者或团队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是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包括管理者或团队对组织目标的明确理解和定义,以及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来达成这些目标的能力。
优秀的组织管理者应当能够将组织的愿景和使命转化为可行的目标,并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这些目标的方向努力。
二、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是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组织管理者应当具备激发团队合作氛围、促进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他们应当能够有效地分配任务、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并能够解决团队成员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以保证团队整体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三、资源规划和协调资源规划和协调能力是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管理者应当能够科学合理地调配和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等,以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他们应当能够合理地安排人员的岗位和职责,使每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四、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组织管理者应当具备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的能力,并能够承担决策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他们应当能够分析和评估各种决策方案的优缺点,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明确的决策。
五、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组织管理者应当具备推动创新和变革的能力,能够及时捕捉市场变化和趋势,以及行业内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并能够引导团队进行创新和改进,以保持组织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是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用于评估管理者或团队在组织运作、资源规划和协调、目标达成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使用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帮助管理者或团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提供指导和建议,以提升其组织管理能力和整体素质。
组织效能的评价
组织效能的评价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发现仅依靠传统商业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领域对效率和竞争力的要求。
因此,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企业效能评价的重要性,这被认为是一种评估企业运作效率和管理成果的有效方式。
评估企业的效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要评估企业的效能,首先需要关注其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人员配置是提高企业效能的基础,这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绩效评估体系
企业绩效评估体系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明确企业的目标、评估各个部门的绩效,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不断实现有效的改进。
3. 信息流和数据分析
有效的信息流和数据分析是评估企业效能的重要因素。
准确和及时的信息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
同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也是评估企业效能的关键。
4. 历史数据和经验
对企业历史数据和经验的分析也是评估企业效能的重要方式。
这些数据和经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企业在过去的运营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某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领域。
这种数据的研究可以提供有关企业改进策略的重要信息。
总体而言,评估企业的效能是保持企业竞争力和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
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估,需要考虑企业的结构、管理、信息流和历史数据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评估,企业可以识别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而保持竞争力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1965)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西肖尔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1965)斯坦利·E·西肖尔(Stanley E.Seashore)是美国当代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密执安大学教授。
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他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
论文将衡量企业组织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从而使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有了逻辑性和秩序。
组织的目标是多种多样并相互矛盾的,它们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
西肖尔举了一个例子对其加以说明,一个经理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要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
但是他不可能同时使所有这些目标值都达到最大,因为有些目标是互相冲突的,例如增加红利可能意味着新产品开发资金的减少,所以他必须权衡众多目标的价值。
对各种衡量标准以什么方式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经营状况的全面评价,需要一种模式。
一.衡量标准及其应用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首先应该把不同的标准及其用途加以区分。
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具体区分如下:1.目的与手段有些衡量标准代表的是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例如高额利润),它们可根据自身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很接近于组织的正式目的。
而另外一些标准之所以具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达到该组织主要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或条件(例如经理人员的责任心)。
2.时间范围一些标准考察的是过去(例如去年的利润),另一些标准则涉及到现在的状况(如资本净值),当然,还有一些标准是预期未来的(如计划中的规模增长率)。
无论这些标准涉及到何种时间范围,在对过去或将来的情况,以及对发展变化趋势作出推论时都可能要用到。
组织效率评估制度
组织效率评估制度一、背景和目的为了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加强对各部门绩效的评估和管理,订立本组织效率评估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通过量化、标准化的方法,全面评估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推动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提升。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各部门,包含但不限于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
三、评估指标3.1 生产部门1.生产效率:生产部门在肯定时期内完成的产量与计划产量的比值。
2.资源利用率: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与实际产出价值的比值。
3.故障率:设备在肯定时期内发生故障的次数与总运行时间的比值。
3.2 营销部门1.销售额:营销部门在肯定时期内实际销售的产品与预期销售额的比值。
2.客户满意度: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评估,反馈客户对于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满意程度。
3.3 人力资源部门1.招聘效率:人力资源部门在肯定时期内完成的招聘工作数量与计划招聘量的比值。
2.培训成效: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反馈被培训员工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3.人才流失率:肯定时期内离职员工数量与平均在职员工数量的比值。
四、评估方法4.1 数据统计各部门负责人每月将所负责部门的相关数据按时报送给评估部门,包含但不限于生产数量、销售额、故障次数、招聘数量、离职员工数量等。
4.2 数据分析评估部门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值,并将结果及时向各部门负责人反馈。
4.3 问题识别和改进依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与各部门负责人共同订立改进措施,实现优化运营的目的。
改进方法可以包含但不限于组织调整、流程优化、培训提升等。
五、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5.1 绩效考核依据评估结果,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
具体考核方法可结合各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订立,包含但不限于考核比例、奖金激励等。
5.2 奖惩机制对于绩效优秀的部门,可予以适当的嘉奖,如表扬、奖金等;对于绩效较差的部门,应及时进行整改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如警告、降薪等。
事业单位管理效能评估指标
事业单位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一、引言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或相关部门设立、依法独立承担行政或公益服务职能的组织机构。
作为公共机构,事业单位的管理效能评估是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事业单位管理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
二、管理效能评估的意义管理效能评估旨在客观评估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改进管理水平和提高工作质量。
通过评估指标的设计和应用,可以帮助事业单位管理者识别问题、制定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整体发展。
三、管理效能评估指标的选取管理效能评估指标的选取需要结合具体的事业单位类型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管理效能评估指标:1. 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可以通过评估以下指标来衡量:- 资金使用效率:评估单位资金运作的灵活性和效率;- 经费收入与支出平衡:评估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和支出的合理性。
2. 组织与人力资源指标事业单位的组织和人力资源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估指标包括:- 组织结构合理性:评估事业单位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科学;- 人力资源质量:评估人员素质的高低和组织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人员流动率:评估员工的离职率和招聘效果。
3. 工作效率与质量指标工作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声誉和服务水平,评估指标包括:- 工作完成时间:评估工作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错误率:评估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和质量问题的频率;- 客户满意度:评估服务质量和客户对事业单位的满意程度。
4. 社会影响力指标事业单位的社会影响力是其存在的重要意义,评估指标包括:- 社会贡献度:评估事业单位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程度;- 社会口碑和声誉:评估事业单位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四、评估指标的应用评估指标的应用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以下是评估指标应用的步骤:1. 指标选择:根据具体的事业单位类型和特点,选择适合的评估指标。
2.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组织效率与效能的评估
组织效率与效能的评估效率与效能,是企业内部核心的关键性指标。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提高组织效率与效能。
只有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效率,才能使企业持续发展,取得长足进展。
一. 定义组织效率与效能组织效率一般指在做某项任务或工作时,所用到的时间、资源等方面的效用情况。
这个指标通常采用成本、时间、能源和人力投入等因素来计算。
组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降低,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效能则是指企业所在行业的经营能力及效果的表现。
效能是企业真正带来价值和成果的表现,建基于各种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性能、成果和目标等标准。
在组织中绩效评估的重要目标就是确保组织所有部门和成员的协同工作以创造高效的、可持续的业务结果。
二. 如何衡量组织效率与效能组织效率和效能各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对于组织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衡量:1. 在同等条件下完成工作的时间。
2. 同等工作完成所需的人力资源。
3. 完成工作所用的物资、能源等资源。
而对于评估组织效能,则需考虑以下几点:1. 公司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2.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企业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
4. 企业形象和客户满意度。
以上是实际上可以做出粗略衡量,依据具体情况,可以通过组织绩效管理和企业绩效管理等方式,发挥出统计分析的方法、协调沟通的机会等,来解决组织效率和效能评估比较棘手的问题。
三. 如何提高组织效率与效能做到高效与高效能,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优化。
1. 梳理和完善企业内部及流程上的各种运营机制。
主要目的是优化生产或经营流程,减少资源浪费,优化资本使用等,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准确的支持。
2. 加强内部沟通,强调协作。
提高组织的协作和沟通水平,是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的关键。
一方面,优化沟通和协作过程,另一方面,建立更加沉浸式的文化场景,都能激发组织的生产和主动性,提高生产效率与效能。
管理学如何评估组织效能
管理学如何评估组织效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组织效能的评估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组织管理的学科,提供了多种方法和指标来评估组织的效能。
组织效能可以被理解为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和程度。
一个高效能的组织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长期内保持竞争优势。
评估组织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考察组织的目标达成情况。
这意味着要明确组织设定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衡量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
例如,如果一家企业的目标是在一年内将市场份额提高 10%,那么通过市场调研和销售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
如果没有达到,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是因为竞争对手的强大,还是自身产品或服务的问题,亦或是营销策略的不当。
资源利用效率也是评估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
组织在运作过程中需要投入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管理学中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报率计算等。
以人力资源为例,如果一个部门的员工经常加班但工作成果却不显著,可能意味着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或者工作流程存在问题,导致了效率低下。
对于物力资源,如设备的使用率、维护情况等也能反映组织的效能。
如果设备经常闲置或者频繁故障,影响了生产进度,那么就说明在物力资源的管理上存在改进的空间。
组织的适应能力也是衡量效能的重要标准。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消费者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一个高效能的组织应该能够迅速感知这些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传统企业能够及时转型,开展线上业务,拓展销售渠道,而那些反应迟缓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评估组织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其新产品研发的速度、市场策略的调整频率以及对新技术的采用程度等方面来进行。
内部流程的优化程度也是组织效能的重要体现。
一个高效能的组织通常拥有简洁、高效的内部流程,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组织管理及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组织管理及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担利E·西肖尔: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当代某种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她提出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对管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她所提出的指标层次体系为公司运营指明了正确方向。
【思想概述】西肖尔经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做出的主要贡献,是将衡量企业经营效能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为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注入了逻辑性和秩序。
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的主要著作有:<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如何有效发挥企业的组织效能>等。
【背景故事】西肖尔,出生于1920年,曾任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所的项目主任和心理学教授。
她曾在衣阿华州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明尼苏达州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并担任过的人事主管经理和管理顾问,尔后又在密执安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她的学术研究跨越了不同领域。
她于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
在这篇论文中,西肖尔控讨了组织的目标类型及其特点,并对衡量各种组织目标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看法,引起了管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西肖尔发表过4部著作和100多篇文章。
她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在企业管理方面,她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
【思想精要】西肖尔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在企业管理方面,她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
西肖尔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中提出的许多原则已经为尔后的实践所证明;担也有一些诊断后来显得过时了,因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得人们把组织放到社会和其它各种环境因素中去考察,用开放系统的模式取代了封闭系统的假设,这是西肖尔当初未曾充分认识到的。
下面分五个部分介绍组织效能评价标准理论的主要内容:多重及互相冲突的目标体系评价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优秀管理者的衡量标准
优秀管理者的衡量标准优秀的管理者,能使企业起死回生;低劣的管理者,则加速企业灭亡。
优秀的管理者,得之则昌,失之则败,譬如乔布斯,苹果公司得之,立马扭转乾坤。
管理者,就像古时的将相,将相无能,国家衰败,将相贤能,开疆拓土!当你在良才的招、选、育、留的时候,应遵循怎样的标准呢?德、能、勤、绩是考核管理者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也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维度。
一、德(一)基本品质素养1.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以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2.道德品行良好,诚信坦荡,遵守公序良俗,没有不检点的行为;3. 工作与生活中展现良好的品格形象,能够为员工起到表率作用;4.富有爱心和正义感,赢得他人的尊重。
(二)廉洁自律1.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无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等不正当行为;2.自觉维护公司形象与利益;3.面对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能予以严肃的抵制或批评指责。
(三)责任感1.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等不靠,为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2.承担身为管理者的责任,既对任务负责,又对团队成员负责;3.勇于担责,不推诿不回避,身先士卒地解决实际矛盾。
(四)团结协作1.尊敬和服从上级领导,团结同事;2.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以开放的心态坦诚与对方交换意见;3.顾全大局,工作中遇到矛盾时能优先考虑组织利益,需要时主动牺牲个人、本人所在团队的利益;4.积极为组织中的其他部门或同事提供协助。
(五)领导团队1.有效建立起组织内部的规则与体系,保证团队工作顺利运转;2.向团队成员清晰传达目标,展现出共同愿景并、深入人心;3.敢于管理、敢于“碰硬”,树立、一定威信,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4.善于管理,能够对分管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安排、计划管控;5.关心下属,注重并善于和员工思想交流,能赢得员工的信赖和尊重;6.注重团队建设,有效凝聚团队力量。
(六)赋能育才1. 自觉主动地琢磨“人”的问题,思考如何管理、激励、带动下属的问题;2.慧眼识人,能洞察人员的特点和潜质,预测未来他可发挥的优势和易出现的问题;3. 综合考虑人员的能力、特长、个人意愿等,合理进行人员岗位配置或分工;4.积极培育下属,在此方面有清晰的思路与有效的行动,投入足够精力用于培养和发展下属的能力;5.积极为下属创造锻炼、提升的机会,合理施压,有效赋能;6.针对下属工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与反馈,帮助下属清晰自己的改进方向。
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Stanley E.Seashore)是美国当代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密执安大学教授。
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他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
论文将衡量企业组织效能(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从而使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有了逻辑性和秩序。
组织的目标是多种多样并相互矛盾的,它们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
西肖尔举了一个例子对其加以说明,一个经理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要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
但是他不可能同时使所有这些目标值都达到最大,因为有些目标是互相冲突的,例如增加红利可能意味着新产品开发资金的减少,所以他必须权衡众多目标的价值。
对各种衡量标准以什么方式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经营状况的全面评价,需要一种模式。
一.衡量标准及其应用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首先应该把不同的标准及其用途加以区分。
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具体区分如下:1.目的与手段有些衡量标准代表的是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例如高额利润),它们可根据自身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很接近于组织的正式目的。
而另外一些标准之所以具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达到该组织主要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或条件(例如经理人员的责任心)。
2.时间范围一些标准考察的是过去(例如去年的利润),另一些标准则涉及到现在的状况(如资本净值),当然,还有一些标准是预期未来的(如计划中的规模增长率)。
无论这些标准涉及到何种时间范围,在对过去或将来的情况,以及对发展变化趋势作出推论时都可能要用到。
著名管理思想-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斯担利E·西肖尔: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当代某种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他提出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对管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他所提出的指标层次体系为公司运营指明了正确方向。
【思想概述】西肖尔通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做出的主要贡献,是将衡量企业经营效能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为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注入了逻辑性和秩序。
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有:《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如何有效发挥企业的组织效能》等。
【背景故事】西肖尔,出生于1920年,曾任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所的项目主任和心理学教授。
他曾在衣阿华州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明尼苏达州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并担任过11年的人事主管经理和管理顾问,尔后又在密执安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不同领域。
他于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在这篇论文中,西肖尔控讨了组织的目标类型及其特点,并对衡量各种组织目标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见解,引起了管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西肖尔发表过4部著作和100多篇文章。
他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思想精要】西肖尔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
西肖尔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中提出的许多原则已经为尔后的实践所证明;担也有一些诊断后来显得过时了,因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得人们把组织放到社会和其他各种环境因素中去考察,用开放系统的模式取代了封闭系统的假设,这是西肖尔当初未曾充分认识到的.下面分五个部分介绍组织效能评价标准理论的主要内容:多重及互相冲突的目标体系评价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组织效能概述和提高组织效能的方法
衡量组织效能的方法—— 系统资源方 法
讨价还价的情况——组织 开发环境获取稀缺的和贵 重资源的能力。
系统的决策者觉察并准确 解释外部环境真实特点的 能力。
维持组织内部日常活动的 能力(即内部整合的能力)。
组织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的能力。
衡量组织效能的方法—— 利益相关者方 法
利益相关者方法:也称为顾客方法,它是以组织的利益集团(顾客、 债权人、供应商、税务机关、员工、经营者和所有者)的满意程度 作为评价组织绩效的指标的。
(3 )发 展 指 标 ;
(4 )利 益 目 标 。
目标实现方法被用于企业组织是因为产出 目标容易衡量。企业一般都是依据利润率、 成长、市场份额、投资回报等来衡量绩效 的。
用目标方法可以为组织确认经营目标,以 及如何衡量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因为企 业组织通常存在一定目标的客观性指标。 高层管理者设定的目标以及诸如对利润或 成长的评价都可以从公开的报告中获得。
衡量组织效能的方法—— 价值竞争方 法
价值竞争方法:所谓“竞争价值”,是指它同时传达了相互冲突的信息,说出了人们内心的矛盾与冲 突——我们同时期待组织具有弹性与适应力时,也会期待组织得到稳定与控制。
提倡这个方法的雷蒙德·奎因等人指出,不同人对组织 的看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价值维度:其一是着重外部 焦点抑或内部焦点;另一是架构上着重控制抑或弹性。 外部焦点是指个人看重整个企业的营运状况,尤其是与 外在环境的互动关系。内部焦点指个人关注雇员的工作 状况及内部效率。“控制”是指个人强调组织的稳定性 及由上而下的监管工作。最后,“弹性”是指个人看重 组织本身的应变能力及因时制宜的转变。
衡量组织效能的方法—— 内部过程方 法
内部过程方法:
即考察内部活动并且通过内部效率指标来估计效能, 在组织效能的内部过程方法中,组织效能被内部组织 的健康和效率来衡量。
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变革能力考核标准
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变革能力考核标准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人员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有效地处理组织变革。
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变革能力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变革能力的考核标准。
一、战略意识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战略意识。
他们需要能够深刻理解企业的愿景和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可行的战略计划。
具备战略意识的管理人员能够准确识别组织需要变革的领域,并为变革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
二、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特质之一。
他们应该能够激励团队成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变革,并引导他们适应和支持变革过程。
此外,优秀的管理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团队的信任和合作。
三、变革管理技能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应熟悉各种变革管理方法和工具。
他们应该能够评估变革的风险和机遇,建立变革管理的流程和框架,并有效地处理变革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此外,他们还应该能够监测和评估变革的进展,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四、团队合作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激励和协调团队成员,确保他们在变革中紧密合作,共同追求共同目标。
此外,他们还应该能够有效地进行冲突管理,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不一致和分歧。
五、创新思维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他们应该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
具备创新思维的管理人员能够推动组织变革,并积极开拓新的商业机会。
六、适应能力变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适应能力。
他们需要能够灵活应对变革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并能够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
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员能够在变革中保持冷静和灵活性,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
综上所述,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变革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能力,包括战略意识、领导能力、变革管理技能、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组织绩效评价标准是什么
组织绩效评价标准是什么组织绩效实现应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
如果组织的绩效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被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以及每一个人的时候,只要每一个人达成了组织的要求,组织的绩效就实现了。
那么组织绩效评价标准是什么?组织绩效评价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组织的整体运营效果作出的概括性评价。
通过有效的评价可以揭示组织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赢利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为管理人员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信息,为改善组织绩效指明方向。
组织绩效的评价需要选用一定的指标,指标作为衡量组织绩效的标准,其本身必须体现对组织管理的综合要求。
从组织的发展过程来看,一个系统、有序的评价反馈系统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困难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评价组织绩效会产生不同的标准。
斯坦利·E·西肖尔(Stanley E.Seashore)认为,绝大多数组织的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有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如组织的最终目标本身就可能是多重的,至于组织的短期目标和子目标那就更有可能是多重的了,这些正是需要人们去研究的。
他指出,如果各种目标都具有相同程度的重要性,并且以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合并的话,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但是情况并非如此,这些目标具有不同层次的重要性,而且其成就又可能无法简单地加以测量。
西肖尔认为,经理人员的决策要基于对企业经营业绩从各个角度进行多重变量的评估,它不可能同时使所有的目标都达到最大。
指标的分类为了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在评价组织绩效时,应考虑采用多种多样的指标来衡量组织目标的完成程度,并有所侧重地利用一些指标,即确定较大的权重。
因此,首先应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用途对指标加以区别。
组织绩效评价标准:目标与手段有些指标代表的是组织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而另一些指标则是组织达到目标的条件或手段。
一般来说,目标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应占较大的权重,手段性指标相对权重较小。
组织效能评价指标
组织效能评价指标1、人均效益分析人均效益主要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造效益的情况,主要由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构成。
(1)人均营业收入人均营业收入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收情况。
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全年平均人数(2)人均利润人均利润反映的是企业人均创利情况。
人均利润=利润总额/全年平均人数(3)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工业活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增加值/职工人数2、人工成本总额分析(1)人工成本工资含量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反映工资总额占人工成本的比重。
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工资总额/人工成本*100%(2)人工成本含量人工成本含量反映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比重。
人工成本含量=人工成本/成本费用总额*100%(3)劳动分配率劳动分配率反映劳动投入对企业净产出的影响,又反映企业新创造价值中对职工分配的份额,是反映劳动投入与净产出关系的指标。
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企业增加值*100%(4)人事费用率人事费用率反映劳动投入占实现价值形态的总产出程度,是反映劳动投入产出的指标。
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收入*100%(5)人工成本产出系数人工成本产出系数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人工成本产出系数=企业增加值/人工成本(6)人工成本利润系数人工成本利润系数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即每投入一元的人工成本可以产生多少利润。
人工成本利润系数=利润/人工成本(7)人工成本营业收入系数人工成本营业收入系数反映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状况指标。
即每投入一元的人工成本可以产生多少营业收入。
人工成本营业收入系数=营业收入/人工成本3、人均人工成本分析(1)人均人工成本反映人工成本水平的指标。
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全年平均人数(2)人均工资反映人均工资水平的指标。
人均工资=工资总额/全年平均人数4、人均人工成本增幅分析(1)人均营业收入增幅反映人均营业收入较之上年同期变化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担利E•西肖尔: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当代某种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他提出的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对管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他所提出的指标层次体系为公司运营指明了正确方向。
【思想概述】西肖尔通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做出的主要贡献,是将衡量企业经营效能的各种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为原先处于完全混乱状态的集合体注入了逻辑性和秩序。
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有:《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如何有效发挥企业的组织效能》等。
【背景故事】西肖尔,出生于1920年,曾任密执安大学社会研究所的项目主任和心理学教授。
他曾在衣阿华州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明尼苏达州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并担任过11年的人事主管经理和管理顾问,尔后又在密执安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学术研究跨越了不同领域。
他于1965年发表的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很大重视。
在这篇论文中,西肖尔控讨了组织的目标类型及其特点,并对衡量各种组织目标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见解,弓I起了管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西肖尔发表过4部著作和100多篇文章。
他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
【思想精要】西肖尔的著作及贡献跨越了许多不同领域。
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
西肖尔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中提出的许多原则已经为尔后的实践所证明;担也有一些诊断后来显得过时了,因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得人们把组织放到社会和其他各种环境因素中去考察,用开放系统的模式取代了封闭系统的假设,这是西肖尔当初未曾充分认识到的。
下面分五个部分介绍组织效能评价标准理论的主要内容:多重及互相冲突的目标体系评价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西肖尔认为,绝大多数组织的目标本身就可能是多重的,这些正是需要人们去研究的。
他指出,如果各种目标都具有相同程度的重要性,并且以简单的加法就可合并的话,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但是情况并非如此,这些目标具有不同层次的重要性,而且其成就又可能无法简单地加以测量。
西肖尔认为,经理人员的决策要基于对企业管理业绩从各个角度进行重变量的评估,它不可能同时使所有的目标值都达到最大。
所以,当经理人员在对一个行动方案的最终结果进行预测时,民用工业须先行确定各种影响因素的(变量)重要性。
西肖尔在此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即就一个经理来说,他总是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益,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
但他不可能同时使所有这些目标值都达到最大。
因为,这些目标是互相冲突的,当一些引起目标值的完成程度提高时(如增加红利或避免财务风险),就可能意味着另一些目标值的完成程度要降低(如扩大规模或进行新产品研究)。
所以,他必须权衡众多目标的价值,这些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负相关性。
换言之,要对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必须先对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互关系进行评估,然后,对各种衡量标准应当以何种方式综合起来进行评估。
因为,只有奖这些标准以某种方式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评价,或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化的总体预测。
显然,这里需要有一种描述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论模式,它将有益于经营人员作出上述评价。
衡量标准及其应用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必须首先把不同的标准与其用途加以区别。
他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等因素,进行了以下区分:标准1:目的与手段西肖尔指出,有些标准代表的是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它们可根据自身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很接近于组织的正式目的。
而另外一些标准之所以具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达到该组织主要目的所必不可少的手段或条件。
例如,获得高额利润,可能是一家企业追求的主要目的,而让其员工感到满意则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即达到主要目的的手段和条件。
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需要对员工的满足程度加以评估。
标准2:时间范围西肖尔认为,有一些标准考察的是过去(如去年的利润),另一些标准则涉及到现在的状况(如资本净值),当然,还有一些标准是预期未来的(如预计的规模增长)。
无论这些标准涉及到何种时间范围,在对过去或将来的情况,以及对发展变化趋势作出推论时都可能要用到。
标准3:长期与短期西肖尔认为,有些标准归属于一个比较短的时期,而另一些则归属于一个较长的时期。
它们可能适用于衡量比较稳定的经营活动(即在短期内变化很小的活动)。
如果标准所属的时间与通常的或变量的潜在变化率不相符,那么,在这个标准的可用程度就很有限。
例如,虽然许多企业当前的营业和财务统计资料,对于企业控制生产或进行会计核算这样一些目的来说是很适合的。
但是,如果用它们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因为, 它们只是对不稳定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期计量。
又例如,工厂的月维修费用可能逐月起伏变化很大(或许是一种季切性的变动),只有将其当做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长期标准,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去研究它,才可能有些用处。
否则,只有在短期内进行考察,又不联系其他的问题一并加以分析,那么,某一个时期的维修费用低就很难说是不是一个有利的指标。
标准4:硬指标与软指标西肖尔认为,有些衡量标准是根据实物和事件的特点、数量或发生的频率来计量的,而另一些标准则是根据对行为的定性观察或进行的民意测验的结果来衡量的。
因此,不适宜用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
即使对于一个以盈利为主要长期目标的组织来说,利润率也不一定是评价该组织经营业绩的标准。
同理,一个软变量或软指标,如某个关键行政领导人物是否愿意继续留在该组织工作的意向,在某些情况下就可以加以测度和确定,以及用某项指标加以表达,而且可靠性相当高,这类软指标往往对于评论该组织营业绩具有关键意义标准5:价值判断西肖尔指出,有的变量呈现性变化趋势(越多越好),而另一些变量则呈曲线变化趋势(期望某种最优解,过与不及都要避免.)例如,利润率总是越高越好,上此意义上说,它通常表现为线性趋势•相反,维修费用过高或过低,都可能被认为削弱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在此意义上来说,它总是表现为曲线变化趋势•因此,判断这些指标孰劣,也应该与其各自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相适应。
在不能使所有目标同时达到最优的情况下,如何在各个评价指标或变量之间进行权衡、取舍,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上述各曲线的走向和形状。
指标层次体系西肖尔认为,要想对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地评价,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组织的长期总体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
第二,若干项短期指标衡量的短期经营业绩,这些指标通常代表着经营的面果,可以由其自身的取值加以判断,将它们综合为一组指标后,往往决定着组织的最终经营情况。
第三,许多从属性低层次子指标群所反的当前经营效益状况,这预示着实现最终目标或结果的可能性和迄今所取犁进展。
由此,西肖尔提出,衡量组织经营活动的标准可以视为一个金字塔形的有层次的系统。
所谓“最终标准”是位于金字塔中部的标准。
它主要反映了有效地运行环境资源和机会以达到其长期和正式目标的程度。
一般来说,最终标准是无法衡量的(除非由历史管家们去作结论)。
然而,最终标准的概念却是评价那些直接衡量组织营业绩的较次要标准的基础。
所谓“中间标准”是位于金字塔中部的标准。
这些标准是较短期的经营效益影响要素或参数,其内容不超出最终标准的范围,它们可以称做“输出性”或“结果性”标准。
这些指标的度量值本身正是企业要追求的面果,在它们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权衡和取舍。
将它们以某种方式加权后组合起来,其和就决定了最终标准的取值。
对经营型的组织来说,在这一层次上的典型指标或变量是:销售额、生产效率、增长率、利润率等。
可能还包括一些软指标(通常是行为学方面的变量),如员工的满意程度,或用户的满意程度。
而对于非经营型组织来说,这些中间标准可能主要是行为学方面的。
例如一所学校,它的成绩要以升学率,达到某一发展水平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等指标来鉴定。
所谓:“评价标准”是位于金字塔底部的标准。
它指的是一些对组织当前的活动进行评价,这些标准是经过理论分析或根据实践证经验确定下来的,它们大体上反映了顺利和充分实现上述各项中间标准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在这些标准当中,有一部分则代表与中间标准相关的分目标、子目标或实现中间标准所必需的手段。
属于这一层次上的标准数目很多,它们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
在这个关系网中,包括有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关系和相互修正关系。
其中也还有一些标准是根本无法评价的,它们的作用只是减少这个关系网中的不可控变化。
对经营型组织来说,在这一层次上的"硬"标准,可能包括这样一些指示或变量:废品数量、短期利润、生产率(与计划相比较)、生产进度、设备停工时间、加班时间、产品退换率、技术革新速度,等等。
这一层次的“软”标准可能包括:员工的士气、企业的信誉等级、内部交流沟通的有效性、缺勤率、员工流动率、群体凝聚力、顾客的忠诚、员工对公司的自豪感、员工做出成绩的积极性,等等。
西肖尔将衡量组织经营效能的各种评价标准组织进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的思路虽然是正确的,但他为各类标准安排的位置却未尽确当。
一是企业经营得法。
这一点不仅会反映在具体的经营成果和目标上,而且必然具有系统的优势,适应性和生命力。
“硬”指标和“软”指标必须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二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厚此薄彼,企业就不可能长期保持很高的经营效能。
行为学标准的特征西肖尔认为,那些描述组织成员(此处所谓的组织“成员”包括顾客和客户)及其价值观、态度、相互关系和行为的标准,可以称之为行为学方面的标准,然而它们大都位于评价标准网络系统的较低部位,与那些评价组织效能的最终目标相距甚远,或者只是间接地相关。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经营型组织更宜于采用硬的、非行为学方面的标准,因为这些标准与组织的正式目标关系更为密切。
但是,行为学方面的标准与许多非行为学标准之间,具有某种稳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町相互作用关系,或者仅仅是一种协议变关系,而且,这些行为学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对于各个不同的组织来说,并不是完全各不相同的,也不是短暂的和变化不定的,它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所有或相当多的组织都是共同的,普遍适用的。
西肖尔从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这个广泛的意义上出发,对行为学标准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行为学标准的主要作用在于,它们能改善那些用“硬”标准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所出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