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斯密与李嘉图马克思理论对比
1斯密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2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与李嘉图
选修二 (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人 教 版 政 治
①斯密提出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 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 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
于从中获得好处。 ②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 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 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
选修二
人 教 版 政 治
2 . (2009·广东卷 ) 绝对优势和劣势并不是决定国与国 之间贸易关系或者人与人之间分工关系的唯一因素。甲在 理财方面对乙有绝对优势,乙在推销方面对甲有绝对优势, 由甲负责理财,由乙负责推销是有效率的,但是,如果甲
相对于乙不仅会理财,而且更会推销,那么这两人的分工
需要重新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 (1)甲与乙如何分工更有效率? (2)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和政策主张。 解析:考查考生对经济学中比较成本理论的掌握,并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选修二
人 教 版 政 治
理论贡献 (1)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
理论缺陷
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收入 分配 理论 (2)首次提出相对工资概念。从量 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 把工人实际工资 的下降归因于人 口的增长
阶级之间的对立
(3)把资本主义工资分为名义工资 和实际工资,承认资本主义制度 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选修二 基本观点
人 教 版 政 治
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 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是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 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 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马 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 体。 克 马克思认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 ②劳动的二重性决 思 物;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商品的 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 ③商品的价值量及 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 其与劳动生产率的 科学。 关系。 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2)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2010-03-16 10:49:42)转载标签:分类:管理学杂谈摘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着,他们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都为后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卫-李嘉图的思想也受到了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前人的影响,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上。
本文就在他们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发表一下观点。
关键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分配理论是:亚当-斯密全部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亚当-斯密在他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配理论。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
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
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
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
”同时,分配理论也是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他在《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社会产品是在地主、资本家、商人之间分配的,“确立支配这中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利润和资本的积累,影响着社会生产里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全部产品价值视为是由劳动创造的,它是社会上一切阶级收入的源泉。
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
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一、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最先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斯密也因此被后人称为经济学之父。
《国富论》是在英国刚刚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在总结自威廉·配第开创古典经济学先河以来的古典经济思想的基础上,经过斯密十多年的观察、潜心研究和教学实践而写成的,集中体现了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
从它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来看,《国富论》对重商主义持否定态度,因此可以说,它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国富论》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出发点,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富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国民财富问题,即国民财富是由什么构成的,它的增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从而探究其增长的规律是什么。
在斯密看来,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总和,劳动则是财富的源泉。
而衡量一国财富的多少是以人均国民财富的多少而定。
全书共有五篇,其中心思想是探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在斯密看来,增加财富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农业生产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生产劳动者的人数。
《国富论》的理论体系基本是围绕解决和阐释这两条途径,以及为实现这两条途径而需要扫除的制度障碍与思想障碍、为使财富增长而需要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而建立起来的。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一)有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论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国富论》第一篇题为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所要阐明的基本内容。
在斯密看来,经济发展是按一定自然秩序进行的。
他认定促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最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根本方法是分工。
浅谈亚当·斯密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比较
浅谈亚当·斯密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比较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曾经重点探讨过分工的问题。
他们的分工理论各有侧重,研究探讨马克思与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异同点对当前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转移,缓解就業压力,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马克思;亚当·斯密;分工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曾系统地研究过分工问题,并形成了各自的分工理论。
需要指明的是,对于分工的研究,古已有之。
而亚当·斯密却是把社会分工问题置于政治经济学研究之首的第一人,因此他被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
马克思通过利用劳资关系来研究分工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经济规律,从而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分工无处不在,研究马克思与斯密社会分工理论的异同点,对于提高我国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
他认为分工是实现“富国裕民”的重要途径。
正如熊彼特所说:“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想到要如此重视分工。
”[1]概括起来,斯密的分工经济思想主要分为四点。
第一,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必要途径。
斯密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熟练程度、节省劳动时间、促进技术的发明与运用。
他通过扣针制造的例子及农业和制造业的比较阐明了分工的优越性,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第二,分工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普遍富裕。
斯密认为分工是实现“富国裕民”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社会的普遍富裕必然要求劳动者能尽可能地就业,而就业的本质就是劳动者能在分工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分工位置。
一般来说,社会分工越发展,就业容量就越大,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也会增加,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 (2)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2010-03-16 10:49:42)转载标签:分类:管理学杂谈摘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着,他们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都为后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卫-李嘉图的思想也受到了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前人的影响,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上。
本文就在他们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发表一下观点。
关键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分配理论是:亚当-斯密全部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亚当-斯密在他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配理论。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
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
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
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
”同时,分配理论也是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他在《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社会产品是在地主、资本家、商人之间分配的,“确立支配这中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利润和资本的积累,影响着社会生产里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全部产品价值视为是由劳动创造的,它是社会上一切阶级收入的源泉。
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
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
李嘉图和斯密的分配理论的异同
经济学说史—关于分配理论的异同专业:经济学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0815124055姓名:闫迁迁在亚当斯密时代,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刚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确立,急需发展生产,斯密等人关注的中心是资本累积对于财富分配的影响问题,则被看作是一个次要和附带的问题。
而李嘉图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越来越感觉到,资本累积的规模依存于资本利润的大小,而利润大小又与地主和工人的分配大小直接相关。
由于地主阶级掌管了大量的土地,资本家不得不从地主手中租用土地而支付地租,致使资本家的利润减少,严重制约资本积累的扩大。
资本家希望地租越少越好,执掌政权的地主阶级则想方设法保持高额地租。
于是,李嘉图站在产业资产的角度,担当起了向地主阶级开炮的历史重任,试图从理论论证地租的不合理性,以捍卫资本家的利益。
李嘉图的政治敏感度如同其在证卷市场上的敏感度一样高,他抓住分配问题作为自己以经济学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正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
李嘉图虽然以分配作为研究的主要任务,但是,他毕竟是一位生产经济学专家,他认为生产优先于分配,生产第一性,分配第二性,他以生产为落脚点来研究分配。
所以,他不仅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且处处与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没有孤立地考察分配问题。
他的主观意图也在于,通过对各方面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第一,商品的价值被分割为资本、利润、地租三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对立,而地租是工资和利润的主要对立面;第二,工资的大小决定于工人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第三,利润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地租的余额,工资是决定利润的关键因素,利润率存下降的趋势;第四,地租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的利润的余额,地租和上涨的趋势。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三部分。
斯密、李嘉图分析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的举例
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学说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必然涉及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他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在书中指出,比较成本是指两国生产同一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劳动成本)的比率。
劳动成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劳动成本越低。
两国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程度很不相同,由此决定两国间不同商品的比较成本存在差异。
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仍然有可能存在着一国在某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而在另一种商品上具有较高的比较成本。
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是该国的比较优势的商品,而比较成本高的商品,则是该国的比较劣势的商品。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将分别集中生产本国相对优势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国际分工,就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节约劳动和增加使用价值量。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指出一个国家不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不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都可以从比较成本的差异中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并据此调整产业结构,把本国资源集中于生产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就能够获取比较利益。
此外,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每个国家都可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而且落后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所得到的利益更大。
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国家之间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充满了激烈竞争和矛盾冲突。
比较成本学说掩盖了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这是其局限性之所在。
国际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动因。
但是,比较利益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易效益的必然实现,更不能决定各国外贸经济利益的分配。
由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是与整个经济过程相联系的。
事实上,比较利益来源于“比较成本”和“比较优势”,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并不就等于比较利益。
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比较
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比较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是经济学史上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劳动价值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比较两人的观点,并探讨其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影响。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苏格兰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一种观点。
根据斯密的理论,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用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
他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来源,并且劳动者的工资应该反映出他们的辛勤努力和劳动所产生的价值。
斯密强调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他相信自由市场的竞争能够自动调节商品的价值,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他认为劳动者根据其贡献而获得报酬,而资本家则从劳动者的劳动中获取利润。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强调了劳动对于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劳动者应该获得公平的报酬。
然而,卡尔·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
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者,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种与斯密不同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忽略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对劳动力的剥削获得利润,而劳动者则得到的报酬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从而积累财富,导致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与斯密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将商品的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交换的价值。
马克思强调,交换价值取决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而劳动的价值则取决于劳动者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
马克思还进一步发展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从劳动者身上获取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核心问题。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观点的比较摘要: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者和完成者的斯密与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论述对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在内容、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方法与立场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和不足。
我们应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劳动价值论,进而探索和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问题斯密的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
他在考察价值问题时,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1]。
”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
他并不理解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
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又比斯密前进了一步。
他明确指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他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2]。
事实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成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李嘉图还大体上区别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认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是两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即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关系。
斯密和马克思对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解释有何不同?
1、斯密和马克思对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解释有何不同?(1)亚当·斯密的观点:亚当·斯密的核心观点是在一个开放的、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利润率呈下降趋势。
斯密认为利润变动趋势同工资变动趋势完全相反。
资本的增加,提高了工资,因而倾向于减低利润。
因为资本增加会加剧竞争,所以,他认为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增加,利润必然日益下降。
其中,在同一行业中,如果有许多富商投下了资本,他们的相互竞争自然倾向于减低这一行业的利润;同一社会各行业的资本,如果全都同样增加了,那么,同样的竞争必然对所有行业产生同样的结果。
(2)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间的竞争迫使其引进新的生产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品替代劳动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技术通常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用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衡量。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若剩余价值率(m/v)保持不变,那么,利润率[m/(c+v)]就会下降。
(3)不同点:斯密虽然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识到利润是工人无偿劳动创造的价值, 是从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种扣除, 即资本家不劳而获的收入。
但是他并没有把利润和剩余价值区别开来, 而是把两者混在一起。
斯密还认为利润率在资本积累或国民财富增长过程中下降的趋势是由于资本竞争造成的。
他指出, “在同一行业中, 如有许多富商投下了资本, 他们的相互竞争, 自然倾向于减低这一行业的利润; 同一社会各种行业的资本, 如果全都同样增加了, 那末同样的竞争必对所有行业产生同样的结果。
”马克思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但他科学地提出剩余价值这一概念。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即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资本主义下劳动生产力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下降,这些都是同一个过程。
马克思论证了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它与资本有机构成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马哲演讲: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上的关系
大卫李嘉图吸收了亚当斯密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价值 论成份,但坚决抛弃了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 大卫李嘉图批评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矛盾 之处:“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 始源泉,他要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就应该认为 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与他们的生产程所投下的劳动 量成比例,但他自己却又树立了一种价值标准尺度, 并说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们所能交换的这种标准 尺度的量成比例。”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 斯密和 大卫· 李嘉图的主要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从而为科学理解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奠定基础。
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 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第一框
[走进生活]
斯密的理论贡献
斯密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 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教授。在此期 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 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 后来斯密结识了伏尔泰、魁奈和杜尔
哥,1776年3月9日,他的政治经济学巨著
《国富论》问世,标志着政治经济学的诞 生。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 荣誉和爱戴。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背景材料 斯密认为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交换价 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有极小的使用价值,水和钻石是其著名 例子,在斯密看来,水的使用价值很大,但往往不具交换价 值;钻石的使用价值不大,但却具有极大的交换价值。
人物
比较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不 同 点
使用价值与交 换价值的关系
没有使用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 的东西肯定没 的东西可能有 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
有时由生产该 商品所耗费的 劳动量决定, 由生产该商品 有时由交换 价 所耗费的劳动 量决定 值决定
商品价值的决 定因素
高中政治复习用表 经济学常识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对比简表
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
意识到新价值创造、旧价值转换问题;个别劳间、社必劳时与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区别。【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将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把商品生产看成是永恒的。【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间关系的特殊性】
价值规律:
一元劳动价值论:
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劳动二重性:
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农业佣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利润、地租都来自剩余价值。
【揭示了资本主义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表三: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政策主张对比
斯密
李嘉图
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及自由放任:
取消限制,自约,但颠倒分工与交换间关系。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社会化生产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因此顺利进行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产业、商业、借贷、银行资本家间分割。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都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通过市场可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国家职能:
限制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与公共事业。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及政策对比
②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进步性: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局限性: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的。
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同时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③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进步性: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局限性: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①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发展了私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理论、政策比较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财富论①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②富国裕民
③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财富增长理论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区别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1、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或没有”2、价值的衡量尺度:劳动,以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为衡量指标。
注意劳动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3、价值的组成部分:(1)原始社会:获取物品所耗费的劳动;(2)现代经济中:工资、利润、地租是其三个组成部分。
4、产品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区分:市场价格:市场上实际出卖的价格自然价格:与工资、利率、地租的自然率水平或平均率相一致的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
这样,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
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个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之下。
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李嘉图接受斯密的区分,但对二者的关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使用价值当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交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2、交换价值的决定:商品分为两大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这类商品只占较少比例;普通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商品的劳动时间。
3、关于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在价值量的决定上,李嘉图注意到劳动的不同性质,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间接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4、李嘉图把资本看作间接劳动(物化劳动),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结论:李嘉图认为,交换价值发生变化不是由于利润和工资的这种划分——不是由于资本累积,而是在所有各社会阶段中都只是由于两种原因,一种是所需劳动量的多寡,另一种是资本耐久性的大小,前者绝不会被后者所代替,而只是受后者的限制。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理论、政策比较
局限性: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的。
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同时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进步性: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进步性: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局限性: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 ①斯密认为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②斯密认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那就是市场。
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①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货币理论
货币的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产生: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形式: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
斯密和马克思分工理论比较
斯密和马克思分工理论比较作者:刘成运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2期摘要:分工理论是马克思和斯密共同研究的问题之一,比较马克思和斯密的分工理论,对实现科学发展、逐步消除脑体分工、城乡分工和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斯密;马克思;分工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001-02斯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他在分工理论上重大贡献是他特别强调分工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关于分工,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新原理。
人们把他看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1]马克思批判的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
因此对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进行比较具有现实意义。
一、关于分工形式的比较斯密认为,分工主要有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并且较多的分析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未能较多的分析社会分工,他也不清楚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联系与区别,甚至认为这两者的区别只是主观的,即只对观察者才存在的,“因为观察者在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场合一眼就可以在空间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局部劳动,而在社会分工的场合,各种局部劳动分散在广大的面上,每个特殊部门都雇佣大量的人,因而使这种联系模糊不清。
”[1]可见分工在斯密那里还是笼统的概念。
斯密对分工的形式做了简单的划分,而马克思对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联系与区别做出精辟的分析。
指出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同时,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一旦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独立化为某种行业,便成为社会分工的一个分支。
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主要有,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不同,“工场手工业分工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社会分工则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
”[1] 工场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方式也不同。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这两个理论是如何发展成为现代贸易理论以及如何对世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各自拥有某种技艺的工匠都具备其他工匠所没有的优势,它们都认为互相交换彼此的产品比自己制造更为有利一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也都具备各自为他国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只要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各国就都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在斯密看来,追逐贸易利益是各国参与贸易的根本动因,因为“对外贸易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它们都有两个明显的利益:动员了闲散、剩余、国内没有需求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获得比它们所要求的更大收益”。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原料生产,还是制成品生产,剩余的产品,或者是在国内没有需求的产品,的确都必须向外国出口,以换取国内需要的某些产品”。
由此看来,亚当•斯密所以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动员社会的闲散资源,增加生产和出口,使社会的各类经济资源都能借对外贸易之功,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得到最佳的充分利用。
这样,对外贸易就能够使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亦随之提高,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
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
“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分配理论研究分析
Business and Globalization 商业全球化, 2021, 9(2), 31-35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bglohttps:///10.12677/bglo.2021.92004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分配理论研究分析曹秀丽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收稿日期:2021年2月8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24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9日摘要分配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在不同时期对分配理论都有着不同的分析,古典分配理论是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在古典分配理论中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是核心代表人物,他们的经济学说对后世影响重大,在分配理论上二者有着自身的理论,各自分别从工资、利润以及地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对两者的分配理论进行分析,比较两者在分配理论中的异同,以更深入的解读分配理论。
关键词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Adam Smithand David Ricardo’s Distribution TheoryXiuli Cao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YunnanReceived: Feb. 8th, 2021; accepted: Feb. 24th, 2021; published: Mar. 9th, 2021AbstractDistrib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economics. There are different analyses on distribu-tion theory in different periods. Classical distribution theory is proposed by classical economists.In classical distribution theory, Adam Smith and David Ricardo is the core representative. Their economic theori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In the theory of distribution, the two have their own theories. Each analyzes the three aspects of wages, profits and r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theories of the tw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he distribu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 the distribution theory more deeply.曹秀丽KeywordsDistribution Theory, Wages, Profit, Land Rent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分配理论作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不同的经济学家都对其进行过分析阐述,古典分配理论是最早的一种分配理论[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学派代表人物,他们对分配理论有着各自的分析阐述,为后来分析分配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他们的分配理论中将财富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收入三个部分,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因此对收入分配理论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 :斯密与李嘉图
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斯密与李嘉图任何一项成熟的经济理论,都是经过数代人的不断修正、发展而形成的,作为自由贸易理论大厦奠基石的比较优势理论也不例外。
从斯密初次提出,到李嘉图最终确立该理论,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1776-1817年);故比较优势理论当属斯密和李嘉图两人集体智慧前结晶。
亚当·斯密(1723-1790)在英国格拉斯哥和牛津大学接受教育,此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先后任逻辑学和伦法理学教授,是第一个学院派经济学家。
1776年斯密发表了其代表性著作《国富论》,为其赢得了经久不衰的世界声誉。
斯密在该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首次提出绝对优势原理,并有力地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被世人公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先驱;又因斯密在该书里以“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首次系统而全面地论证了市场机制生长、发展的原理,故被人们称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经济学界的“牛顿”,《国富论》一书也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经纪人家庭。
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同其前辈斯密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斯密是一个终生未娶的坚定的独生主义者,那么,李嘉图则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他因同出生于一个异教徒家庭的女子结婚而被剥夺了父母的财产继承权。
同时,李嘉图没有像斯密那样接受过高等教育——他在青年时便做证券经纪人,在很短时期里成为巨富并且广置地产,正如著名经济史学家布劳格所言的“李嘉图也许并不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但他肯定是最富有的经济学家。
”以后他脱离商人生涯安心从事学术研究,并且成为国会议员——他领导英国议会通过了旨在建立严格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标准的皮尔法案(Peel action),同时,他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武器,说服英国议会修正与废除旨在保护农业的《谷物法》。
李嘉图是第一位集经商、从政与治学经历为一身并建立不朽学术贡献的经济学家。
他于1817 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比较斯密和李嘉图
比较斯密和李嘉图
温家喻
【期刊名称】《包装世界》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一、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出生在1723年,他的出生地是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亚当·斯密在7岁时候在家乡苏格兰一所学校上小学,这是亚当·斯密接受启蒙教育的开始,幼年的斯密很聪明,非常好学.亚当·斯密长大之后还当上了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亚当·斯密还是一个非常热爱书籍的人.他不仅仅只是研究经济学,他也有研究其他学科.他的著作中最为著名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我们最为熟知的《国富论》.在《国富论》一书当中,亚当·斯密提出了最为有名的'看不见的手'的比喻.
【总页数】1页(P51)
【作者】温家喻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斯密、李嘉图、马克思货币观之哲学比较 [J], 沈广明
2.李嘉图是否误解了斯密?--简析李嘉图对斯密“购得劳动说”的批判 [J], 凤一鸣
3.斯密、李嘉图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观点的比较 [J], 马良
4.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之比较分析 [J], 鲁春旭
5.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价值学说之比较 [J], 邓承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VS马克思理论比较 2014-5-12
马克思的相关经济理论
小练习
1、在财富的形态问题上,斯密的主张与重商主义不同之处是()
A.前者认为财富只能来源于生产领域,后者则认为财富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B.前者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后者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
C.前者主张“富国裕民”,后者认为民穷国富
D.前者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后者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2.在经济发展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他认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①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交换价值也很大②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
③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使用价值也很大④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没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3、“任何一件物品的价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这说明()
A.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价值决定的
B.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C.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使用价值
D.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实现
4.斯密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的实际费用的一部分。
斯密的这种观点()
①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②认为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
③认为例如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④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5.斯密认为,市场规模制约着分工,因此他认为()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市场规模 B.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C.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D.分工决定交换
6.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必须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最好的办法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快科技的进步
C.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7.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的阶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它代表的是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它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C.它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D.它不符合当时英国社会的现状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8.李嘉图认为:财富往往使在地租稳定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最为迅速。
这说明()
A.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 B.降低地租可以增加资本积累
C.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 D.一个国家只有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能是前进的
9.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与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相比,其进步性表现在()
①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②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③意识到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④看到了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时候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0.按照李嘉图的观点,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
A.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 B.雇佣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减少
C.雇佣工人与其他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D.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减少
11.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其意义是()
A.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生活水平下降的真正原因 B.承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的趋势
C.有助于缓和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D.有助于资本主义社会国民财富的增长
12.下列观点同属李嘉图和斯密的主张的是()
①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②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
③市场会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④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上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与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属于二者相同点的是()
①二者都认为通过对外贸易,各国从中可以得到好处②二者都认为各国有自己绝对优势的产品③二者都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④二者都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