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精

合集下载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2018年修订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提示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风阳上扰: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入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 痰热腑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伴腹胀,便秘,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总体上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本病常留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适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①风痰入络证治宜祛风化痰通络。

方用真方白丸子加减。

②风阳上扰证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③阴虚风动证治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

闭证分痰热腑实、痰火瘀闭、痰浊瘀闭证;②脱证。

脱证治宜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二、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1996年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全部经CT或MRI确诊。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

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

具体标准:1.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范文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范文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范文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湿蒙窍证: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松懈,瘫软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闭窍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呜,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肢体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黄干,脉弦滑数。

2、中经络(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数。

(2)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3)风痰瘀阻证:半身不遂,头晕目眩,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痰多而粘,舌质暗淡或者紫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浮滑。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绛或暗红,或舌红瘦,或者舌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

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躲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 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上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 (后下),石决明15g (先煎),黄芩9g,梔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梔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 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梔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2)风痰阻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急性脑卒中的中医诊疗方案.doc

急性脑卒中的中医诊疗方案.doc

急性脑卒中的中医诊疗方案中风急性期(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1.诊断(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验)进行诊断。

1995)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脑病应急科研协作组起草和制定。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言语不畅或沉默,部分体感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窒息、瞬目、共济失调。

急性发作通常由诱发因素引起,通常伴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有2个以上主要症状,或1个主要症状和2个次要症状,可结合发病、诱因、首次发现症状和年龄进行诊断: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也可以通过结合成像检查结果来确认诊断。

2.西方诊断标准:诊断参考了由XXXX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会脑血管病分会制定的《中国(XXXX)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言语不畅或沉默,部分体感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窒息、瞬目、共济失调。

急性发作通常由诱发因素引起,通常伴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有2个以上主要症状,或1个主要症状和2个次要症状,可结合发病、诱因、首次发现症状和年龄进行诊断: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也可以通过结合成像检查结果来确认诊断。

2.西方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XXXX分会脑血管病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XXXX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主要包括: 呼吸功能的维持和并发症的防治,血糖和血压的调节,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的治疗,复杂感染和发热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等。

(10)护理(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和呼吸,如有异常,应尽早治疗,以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2)卧床休息,头部平放,床头不易抬起,并给予氧气。

(3)饮食:对于头脑清醒、无吞咽困难的人,应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半流质或软质食物。

应注意观察有无呕吐和呛咳,以避免窒息。

对于那些没有足够意识进食的人,应在发病后48 ~ 72小时插入胃管,给予鼻饲,并注射足量的水和营养液体饮食,如牛奶、果汁、蔬菜汤等。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22)一、临床资料中风又名卒中。

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诊治。

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22年1月一2022年12月共收治中风病人405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86人,中风恢复期19人,中风住院人数占内科总住院人数39%。

其中男198例,女207例;年龄最小者51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8人,占31.6%;肝阳暴亢型共56人,占13.8%;阴虚风动型占105人,占25.9%;气虚血瘀型占116人。

占28.6%。

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在中风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辩证施治。

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

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

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如下:陈皮12g 、半夏15g、茯苓15g、天麻20、丹参30g 、当归20g、胆星12g、鸡血藤30g、白术15g、炙甘草15克、川芎12g 肝阳暴亢型用脑脉通2号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亦加丹参,当归,地龙等以活血通络。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精)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精)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找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侯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风病(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中风病(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中风病(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一、定义1、中医定义: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2、西医定义: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

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隙碍为主要特征。

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肋,,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的出处:出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2、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客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睡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诊断时,在中风病病名的诊断基础上,还要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诊断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中风病病类。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3、诊断要点:(1)神昏初起即可见。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对象中医诊断:第⼀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6个⽉。

(3)后遗症期:发病6个⽉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败脱证风⽕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虚⾎瘀证(三)治疗⽅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为≤21天。

(五)进⼊路径标准1.第⼀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中风(脑梗塞)急性期中医治疗指南

中风(脑梗塞)急性期中医治疗指南

中风(脑梗塞)急性期中医治疗指南中风(脑梗塞)急性期中医治疗指南背景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导致的脑部缺血缺氧,其急性期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中医药在治疗中风急性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中风(脑梗塞)急性期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或调理相关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2. 补益元气:以补充患者的元气,调理身体功能,提高康复能力。

3. 清除痰瘀:通过药物或针灸等方式,清除体内的痰瘀,减轻病情。

4. 综合调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各种疗法,全面调理患者的身体。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1. 祛风通络类:包括大黄、川芎、丹参等药物,可有效舒展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

2. 补益元气类:包括黄耆、人参、党参等药物,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 清热解毒类:包括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等药物,可清除体内的痰热,减轻病情。

4. 脑保护类:包括鱼腥草、菊花、冬虫夏草等药物,可保护和修复脑细胞,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1. 风池穴针刺:通过刺激风池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

2. 手阳明经针刺:通过刺激手太阳经络上的穴位,疏通经络,减轻病情。

3. 足阳明经针刺:通过刺激足太阳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促进康复。

饮食调理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饮食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建议患者注意以下几点:1. 少盐少油:减少食用高盐和高油食品,有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

2. 多摄入蔬果:蔬果富含抗氧化物质和纤维,对血管和身体健康有益。

3. 限制饮酒:过量饮酒会影响血压和血液循环,应适量饮酒或戒酒。

注意事项1.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治疗,不得擅自更改药物和剂量。

2.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 需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中风(脑梗塞)急性期中医治疗的指南,希望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 XX中医杂志《中风急性期中医治疗规划》。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相当于西医脑梗死,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一、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全国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思路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中经络者常以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为法;中脏腑闭证当以通腑醒神、豁痰开窍为法;脱证则宜救阴回阳固脱为法:“内闭外脱”可以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三、急性期西医治疗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治疗。

四、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案包括:1、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选择中风系列方、中成药(含院内制剂)、中药针剂。

2、根据病情选择用药剂型:汤剂、颗粒剂、中成药、针剂3、根据病情选择给药途径:口服、鼻饲、灌肠、静滴、外洗、外敷、沐足、中药药熨4、针刺疗法:脑梗死急性期中脏腑患者选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中经络患者按诊疗规范辩证施针(灸)5、按摩推拿:辩证施针6、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洗、外敷、沐足、药熨、灌肠。

五、中医治疗方法1、辨证治疗(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身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脉象: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强有力治法:平肝熄风,泻火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20g,菊花15g,夏枯草15g,天麻10g,石决明30g,生龙牡各30g,栀子10g,黄芩12g,珍珠母30g,牛膝12g,赤芍12g),每日1剂,水煎服。

针剂: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脉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相当于西医脑梗死,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一、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全国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西医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二、中医治疗思路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中经络者常以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为法;中脏腑闭证当以通腑醒神、豁痰开窍为法;脱证则宜救阴回阳固脱为法:“内闭外脱”可以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三、急性期西医治疗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治疗;四、急性期中医治疗方案包括:1、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选择中风系列方、中成药含院内制剂、中药针剂;2、根据病情选择用药剂型:汤剂、颗粒剂、中成药、针剂3、根据病情选择给药途径:口服、鼻饲、灌肠、静滴、外洗、外敷、沐足、中药药熨4、针刺疗法:脑梗死急性期中脏腑患者选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中经络患者按诊疗规范辩证施针灸5、按摩推拿:辩证施针6、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洗、外敷、沐足、药熨、灌肠;五、中医治疗方法1、辨证治疗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身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脉象: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强有力治法:平肝熄风,泻火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20g,菊花15g,夏枯草15g,天麻10g,石决明30g,生龙牡各30g,栀子10g,黄芩12g,珍珠母30g,牛膝12g,赤芍12g,每日1剂,水煎服;针剂: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脉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②风痰瘀血、痹阻经络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语謇或不语兼症:头晕目眩舌脉象: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腻,脉滑治法:熄风化痰,祛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胆星6g,丹参20g,赤芍12g,瓜蒌皮12g,鸡血藤30g,竹黄12g,大黄6g,g,每日1剂,水煎服针剂:川芎嗪注射液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脉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廉症: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脉象: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法:先治以通腑化痰: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10g,芒硝10g,瓜蒌30g,丹参20g,枳实10g,大便通泻后,改清化痰生活血通络,星蒌承气汤加减全瓜蒌10g,胆星6g,丹参20g,赤芍12g,鸡血藤30g,竹黄12g,大黄6g,枳实10g,每日一剂,水煎服;中成药:化痰通腑口服液1次1-2支,每天2次;针剂: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④气虚血瘀证;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归尾1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丹参20克,鸡血藤3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中成药:芪归通络口服液1次1-2支,每天2次;通络;方针剂:川芎嗪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北芪注射液配合活血瘀血类药物如:脉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兼症: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出汗,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脉象: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法:益气活血,化瘀⑤阴虚风动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兼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脉象: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法:育阴熄风通络;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生地20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珍珠母30克,牡蛎30克,丹皮12克,丹参15克,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钩藤20克,桑寄生30克,每日1剂,水煎服;针剂:脉络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2中脏腑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清窍证;主症:神情恍惚,甚至昏迷,半身不遂;兼症: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面红,口干便秘;舌脉象: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治法:清热熄风,开窍醒神;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3g,生石决30g,黄芩12g,白芍20g,栀子10g,竹黄12g,牛膝12g,丹皮12g,大黄10g,每日一剂,水煎服;②痰湿蒙塞心神证;主症:神昏,半身不遂;兼症: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继则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脉象: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方药:涤痰汤加减法夏10g,陈皮6g,枳实10g,胆星10g,菖蒲10g,郁金12g,茯苓20g,运志20g,竹茹10g每日1剂,水煎服;针剂:醒脑静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配合参麦注射液北芪注射液滴注;③痰热内闭心窍证:主症:神昏,昏愦,半身不遂;兼症: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吐血;舌脉象: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方药:黄芩12g,珍珠粉3g,钩藤20g,法夏12g,竹黄12g,石菖蒲10g,丹参30g,生石决30g,丹皮10g,牡蛎30g,夏枯草15g,远志10g每日1剂,水煎服;针剂: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④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主症:突然神昏,昏愦,肢体瘫软;兼症:手厥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脉象:舌淡,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治法,益气回阳救逆;方药:参附汤加减人参20g,制附子15g,山萸肉10g,五味子10g,煎汤灌服或饲鼻,每日1—2次;2、应急与抢救1吸氧:中经络者间歇吸氧,中脏腑者持续吸氧;2痰涎壅盛者应吸痰,呼吸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时行气管切开,,以免引起窒息3出现吞咽困难时或中脏腑昏迷者,视病情可在48小时后给予鼻饲;4尿潴留或尿失禁时,留置尿管;5出现中脏腑之闭证,证属风火上扰清窍及痰热内闭心窍者,予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滴注;6脏腑之闭证,证属痰湿蒙塞心神者,予川芎嗪注射液或活血化瘀类滴注;7中脏腑之阴脱者,予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8脏腑之阳脱者,参附注射液或参麦液静脉推注或滴注;9出现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及癫痫发作时,予相应处理10出现颅内高压综合征、脑疝前期及脑疝等,当给予脱降颅内压药物,如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对严重感染、休克、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行中西结合治疗,予相应中西医抢救措施;六、针灸治疗1、中风中脏腑①闭证运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主方1腧穴组成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副穴:忠肢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吞咽障碍配双侧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眩晕配双侧天柱;操作方法:主穴:先刺双侧内关,直刺—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轻插重提泻法捻转的角度>180°,频率为转/分,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寸,采用雀啄手法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尚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针尖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进针—寸,行重插轻提之补法,以患者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副穴:极泉穴,原穴沿经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术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寸,用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感觉,以患者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取穴法应屈肘为内角120°,术者用手托住患者肢腕关节,直刺进针—寸,用担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丢动外旋,以手动3次为度;委中穴: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术者用左手握住踝关节,以医者肘部顶患者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进针—寸,用担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配穴:假穴球麻痹:风池针向结喉,进针刺2—寸,采用小幅度<90°、高频率>1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翳风完骨的操作同风池穴手指握固:合谷穴针向三间穴,进针1—寸,用提插泻法,以食指抽动为度上述治疗方法为1日两次,10次为1疗程,一般需要治疗3—4个疗程;主方2 主要作为主方1的替换穴位腧穴组成主穴:上星、百会、印堂、双侧内关、患侧三阴交;配穴及副穴同主方1操作方法:主穴:先刺印堂穴,刺下皮下后使针直立,采有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刺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内关、三阴交及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1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太冲穴;风痰上扰者加丰隆、风池穴,肝肾阴虚者就太溪穴,吞咽困难者加风池、翳风、完骨穴;手指捏固不能屈伸者加合谷;言语不利或失语者就金津、玉液穴或廉泉穴;脱证者加灸神厥、气海、关元穴;②脱证灸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神厥等、每日2次2、中风中经络1半身不遂:治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初病宜泻,久病宜补;处方:肩禺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商丘;随症选穴:上肢还可取肩戮阳池、后溪等穴;下肢取风市、阴市、悬钟等穴病程日久,上肢宜配取大椎,肩外俞,下肢宜配取腰阳关、自环俞、肘部拘孪加曲泽,腕部拘孪加大陵;膝部拘孪加曲泉;踝部拘孪加太溪;手指拘孪加八邪;足趾拘孪加八风;语言謇涩加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轻叩患部;2口眼歪斜治法:疏经通络,取手足阳明、太阳经穴,初起单取患侧,久病可取双侧,先针后灸处方:地仓、颊车、合谷内庭、承泣、阳白、攒竹、昆仑、养老;随症取穴:本病尚可取迎香、颧戮、童子戮下关等穴;流涎加承浆,善怒加太冲,多愁加内关3失语治法:疏经通络豁痰开窍处方:哑门、风府、风池、完骨、天柱、印堂、人中、廉泉神门、内关、通里、三阴交、涌泉、金津玉液;随症加减:语言謇涩者,可取金津,玉液及舌面进行点刺;软腭反射消失者,可点刺软腭;咽反射消失、饮水发呛者可点咽部粘膜,舌肌萎缩及舌下络肪痕血者点刺舌下脉络放血;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可加命门、关元,针区加灸,也可只用灸法;听觉功能障碍者可加针百会、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伴意识障碍及情绪抑郁者可加针百会;血压偏高者可泻太冲、曲池、风池;声低息微、全身乏力者可针补气海、足三里,气海针后加灸;喉中痰鸣涎壅盛者可加针天突、中皖、丰隆;出血性中风诊疗方案出血性中风相当于西医脑出血,是指引起脑动脉、静脉系统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脑实质内血肿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的一个组疾病一、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及全国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西医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二、中医治疗思路平衡脏腑气血阴阳,整体调控,回阳救逆,止血活血;三、西医治疗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治疗四、急性期中医治疗一辩证论治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身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脉象: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强有力;治法:平肝熄风,泻火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钩藤20g,菊花15g,夏枯草10g,天麻10g,石决明30g,生龙牡各30g,栀子10g,黄芩12g,珍珠母30g,牛膝12g,赤芍12g,每日1剂,水煎服针剂: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②风痰瘀血,痹阻经络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兼症:头晕目眩舌脉象: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目腻,脉滑治法:熄风化痰,祛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胆星6g,丹参20g,赤芍12g,瓜蒌皮12g,鸡血藤30g,竹黄12g,大黄6g,每日1剂,水煎服针剂:川芎嗪注射液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脉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兼症: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脉象: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治法:先治以通腑化痰:生大黄10g,芒硝10g,瓜蒌30g,丹参20g,枳实10g,大便通泻后,改清化痰热活血通络,星蒌承气汤加减全瓜蒌10 g,胆星6g,丹参20g,赤芍12g,鸡血藤30g,竹黄12g,大黄6g,枳实10g,每日1剂,水煎服;针剂: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滴注;④气虚血瘀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兼症: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脉象: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归尾10g,地龙10g,川芎10g,丹参20g,鸡血藤30g,每日1剂,水剪服;针剂:川芎嗪注射液或能麦注射液、北芪注射液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脉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⑤阴虚风动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兼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脉象: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法:育阴熄风通络;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生地20g,玄参15g,麦冬15g,珍珠母30g,牡蛎30g,丹皮12g,丹参15g,白芍20g,女贞子15g,钩藤20g,桑寄生30g,每日1剂,水煎服;针剂:脉络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2、中脏腑根据其神识情况临床可分为阳闭痰热内闭清窍、阴闭痰湿蒙塞心神、脱症元气败脱;(1)阳闭痰热内闭清窍主症:半身不遂,神志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肢体强痉拘急,甚则手足抽搐,四肢厥冷,兼见鼻鼾痰鸣,躁扰不宁,便干便难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或沉实有力;治法:清热化痰,通腑醒开窍;方药:首选安宫牛黄丸,1丸,2次/日,溶于温水30ML,胃管注入鼻饲或化水点舌;中风6号羚羊角3g,钩藤20g,生石决30g,黄芩12g,白芍20g,栀子10g,竹黄12g,牛膝12g,丹皮12g,大黄10g,每日1剂,煎汤灌服或鼻饲,清开灵注射液40—60ml,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GS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效评估:阳闭症多见于急性脑出血,本病来势急骤,虽说有脏腑失调之本虚,但以风阳痰热、腑实血瘀等标实之候为主,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用潜阳熄风以制痉急,豁痰开窍以醒神,清热通腑以泻实,活血化痰以通络;我们运用中药复方“中风6号”,配合“安宫牛黄丸”治疗中风病阳闭证患者临床研究显示:“中风6号”与“安宫牛黄丸”合用,对患者的神识昏蒙,半身不遂,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证据均有明显的改善;(2)阴闭痰湿蒙塞心神主症:半身不遂,神志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面唇晦暗或苍白,静卧不烦,口淡不欲饮,舌淡苔白,脉弦细数或滑;治法:湿阳益气,活血涤痰,通腑醒神;方药:选用冠心苏合香丸,1丸,3次/日,溶于温开水30ml,胃管注鼻饲或化水点舌;川芎嗪注射液加入5%GS500ml中静脉滴注;中风7号法夏10g,陈皮6g,枳实10g,胆星10g,菖蒲10g,郁金12g,茯苓20g,运志10g,竹茹10g,每日1剂,煎汤灌肠或鼻饲3脱证元气败脱主症:神昏或昏聩,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瘦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沉微;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方药:参附注射液10ml加入5%GS20ml静脉推注,或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GS250ml~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中风9号人参20g制附子15g山萸肉10g五味子10g,煎汤灌服或鼻饲,每日1~2次;二应急与抢救参照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三针刺疗法①闭证运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主方1一、腧穴组成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副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吞咽障碍配双侧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眩晕配双侧天柱二、操作主穴:先刺双侧内关,直刺~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轻插重提为泻法捻转的角度>1800,频率为转/分;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寸,采用雀啄手法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0,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0角斜刺,针尖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进针~寸,行重插轻提之补法,以患者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副穴:极泉穴,原穴沿经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术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寸,用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取穴法应届肘为内角1200,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进针~寸,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丢动外旋,以手动3次为度.委中穴,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术者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医者肘部顶住患者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0,进针~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配穴:假性球麻痹:风池针向结喉,进针刺2~寸,采用小幅度<900、高频率>1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翳风、完骨的操作同风池穴;手指捏固:合谷穴针向三间穴,进针1~寸,用提插泻法,以食指抽动为度;上述治疗方法为1日两次,10次为1疗程,一般需要治疗3—4个疗程;主方2 主要作为主方1的替换穴位一、腧穴组成主穴:上星、百会、印堂、双侧内关、患侧三阴交配穴及副穴同主方1二、操作主穴: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刺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内关三阴交及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1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太冲穴;风痰上扰者加丰隆、风池穴;肝肾阴虚者就太溪穴;吞咽困难者加风池翳风完骨穴;手指握固不能屈伸者加合谷;言语不利或失语者就金津、玉液穴或廉泉穴;胶证者加灸神厥、气海、关元穴;②脱证灸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神厥等,每日2次;特色诊疗方法针刺运动疗法1半身不遂治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铺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双侧;腧穴组成:上肢: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商丘;随证选穴:上肢还可取肩髎、阳池、后溪等穴;下肢取风市、阴市、悬钟等穴;病程日久,可上肢宜大椎、肩外愈;下肢宜腰阳关;肘部拘挛加曲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膝部拘挛加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手指拘挛加八邪;足趾拘挛加八风;2口眼歪斜治法:疏通经络取手足阳明、太阳经穴,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双侧;腧穴组成:地仓、颊车、合谷、内庭、承泣、阳白、赞竹、昆仑、养老;随证选穴:流涎加承浆;3失语治法:疏通经络,豁痰开窍腧穴组成:哑门、风府、风池、完骨、天柱、印堂、人中廉泉、神门、内关、通里、三阴交、涌泉;随证选穴:饮水发呛咳点咽部粘膜,言语晦涩加金津、玉液及舌面点刺;针刺运动疗法:针刺前按摩上述穴位,针法以针下得气后平补平泻,针灸前/期间/后配合运动患肢或运动患部,留针30分钟,日1次,6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操作:令患者卧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采用以捻转提插结合的平补平泻法,针感以能传导为佳,行针后令患者主动活动患侧肢体,如上举外展等动作,若瘫痪严重等不能自主活动者,可在医生帮助下被活动患侧肢体3-5分,运动肢体后,予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活动患肢或患部1次,术毕拔出毫针;若为口眼斜者,嘱患者做额肌、眼肌功能运动,特色诊疗方法:子午流注开穴法中风病(1)半身不遂治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腧穴组成:小海、神门、复溜、束骨;失语早期鼓腮漏气时,可用提紧上下唇做鼓腮运动口唇运动;失语者要求患者均匀地做喉声部门深呼吸运动,即快速深呼吸,再缓缓的呼气,每日1次;术毕,将毫针取出;治法:疏通经络,豁痰开窍;腧穴组成:神门子午流注针法:择时开穴,因势利导,采用快速捻转进针法,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次约1min日1次,6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操作:首先按子午流注纳支法进行按时取穴,心经和小肠经的流注时辰:心经午时13:00—15:00,小肠经未时11:00-13:00,取穴心经的小海穴,小肠经的神门穴;膀胱经和肾经的流注时辰:膀胱经申时15:00—17:00,肾经酉时17:00—19:00,取穴肾经的福溜穴、膀胱经的京骨穴;常规消毒后,按时开穴,采用快速捻转进针法,得气后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并在留针期间予每10分钟行针1次,约1min 术毕,将毫针取出;中风后遗症期的诊疗方案一中风遗症期的概念中风遗症指中风发病后6个月以上;二治疗目标恢复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语言、智力等,恢复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防止复发;三西医治疗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参照20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瘫痪康复评定手册进行治疗;四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1气虚血瘀主证: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或见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方药:后遗1号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尾12克,川穹12克,桃仁9克,地龙12克,赤芍12克,红花9克,菖蒲9克;日1剂,水煎服;方中黄芪宜量大,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至120克,恐其性温过升,可酌加知母、花粉等凉润之品以制之;2阴虚阳亢主证: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语言謇涩,口眼歪斜,头痛头晕,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法:滋阴潜阳,活血通络;方药:后遗2号熟地18克,龟甲12克,黄柏9克,知母9克,白芍12克,锁阳12克,陈皮6克,石斛12克,牛膝12克,当归12克,生龙牡各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日1剂,水煎服;3风痰阻窍主证:舌强言謇、肢体麻木,或口眼歪斜,舌暗苔腻,脉弦滑;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后遗3号牵正散加减白附子9克,石菖蒲9克,远志6克,天麻12克,全蝎6克,木香6克,甘草6g,丹参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地龙10克,日1剂,水煎服;。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的诊断标准。

①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襄,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②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③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④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行头颅CT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⑤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吴江主编,副主编贾建平崔丽英,人民出版社,2005.8)①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②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

③症状常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

④头部CT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灶。

(二)证候诊断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②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③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④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⑤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①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2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风诊疗方案》word版

《中风诊疗方案》word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2013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

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自或白腻,脉弦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精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找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侯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

中成药:口服复方鲜竹沥液等(2)痰热内闭证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①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

②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

(3)元气败脱证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治法:清热平肝,潜阳熄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夜交藤、葛根等。

(2)风痰阻络证治法:化痰熄风通络。

推荐方药:①化痰通络方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中成药:痛心络胶囊、脑心通胶囊等。

(3)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推荐方药:①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等。

②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等(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熄风推荐方药:①育阴通络汤加减。

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

②镇肝熄风汤加减。

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中成药:芪龙胶囊、脑安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

3.常见变证的治疗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1)呃逆: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西洋参6g,粳米30g,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15g,芒硝分冲9g,厚朴9g,枳实9g,沉香粉分冲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炒刀豆9g,青皮6g,枳壳9g,旋覆花9g,制半夏6g,枇杷叶9g,莱菔子9g,鲜姜3g以和胃理气降逆,兼有气虚者,可加生晒参6g。

(2)呕血:出现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g,生地30g,赤芍9g,丹皮9g 以凉血止血,或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生大黄粉等鼻饲。

如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2)痰热内闭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3)元气败脱证:选用生脉注射液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2.中经络(1)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重要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2)辩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苦碟子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三)针灸治疗1.针灸时机: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侯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体针、电针、腹针、浮针、足针、敷贴等。

3.针灸方法:①中经络取穴:尺泽、内关、三阴交、神门、风府、委中。

痰多加丰隆;血压高加内庭、太冲;语言蹇涩加金津、玉液放血;口歪流涎配颊车透地仓、下关透迎香;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②中脏腑闭证:十二井穴、太冲、丰隆、水沟。

脱证:关元、气海大艾炷灸,神阙隔盐灸。

(2)耳针疗法:取皮质下、脑、心、肝、肾、神门及瘫痪相应部位。

(3)头针疗法:治偏侧运动障碍取对侧运动区:下肢瘫:对侧运动区上1/5,对侧足运区;上肢瘫:对侧运动区中2/5;头面部瘫痪、流涎、口舌歪斜、运动性失语,取对侧运动区下2/5;偏身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下肢感觉障碍:对侧运动区上1/5,对侧足感区;上肢感觉障碍:对侧运动区中2/5;头面部感觉障碍、感觉性失语,对侧运动区下2/5。

(4)腹针疗法: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下风湿点。

头痛头晕者,加阴都、商曲;语言不利者,加中脘上;面瘫者,加阴都、商曲;肩痛者,加商曲,滑肉门、三角;手功能障碍者,加上风湿上点、上风湿外点;下肢无力者,加大巨、气旁;足内翻者,加下风湿内点、气旁;踝关节不利者,加下风湿下点、大巨;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者,加滑肉门;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者,加大横;病程较久者,加气穴。

4.治疗设备:高能生物离子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仪、神经康复诊疗仪、脑功能康复仪等。

(四)推拿治疗以揉、捏法按摩瘫痪的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减轻肌肉挛缩。

按摩痉挛性肢体手法要轻,以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使痉挛的肌肉放松。

弛缓性瘫痪按摩手法应适当加重,以刺激神经活动兴奋性。

每次按摩30分钟,每日1次。

(五)熏洗治疗气血循环治疗(1)化瘀蠲痹汤(伸筋草30g、淫羊藿30g、透骨草30g、补骨脂30g、防风30g、土元20g、威灵仙20g、艾叶10g、花椒10g),水煎熏洗患侧,每次30分钟,10天一疗程。

治疗原则:益肾壮腰,活络止痛,治疗中风导致的偏瘫、肢体麻木怕冷、屈伸不利,能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2)活血汤(红花10g、艾叶10g、当归10g、五加皮10g、肉桂10g、怀牛膝10g、花椒10g、防风10g、川芎10g、透骨草20g),水煎熏洗患侧,每次30分钟,10天一疗程。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中风导致的肢体麻木活动不灵、头晕、头痛,腰腿疼痛等。

(六)中药外敷疗法根据患者表现出的症状辩证选药,将药物贴敷于患侧穴位,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化瘀通络、扶正祛邪等作用。

可用于治疗中风病引起的偏瘫、肢体麻木、头痛、头晕、耳鸣、肢体振颤等症。

每次贴敷24小时,10天为一疗程。

(七)中药蜡疗辩证选药,通过中药石蜡外敷患侧,防止组织中血液及淋巴液渗出、减轻水肿,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可用于治疗中风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麻木怕冷、屈伸不利,口眼歪斜等。

每次4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八)康复中风病患者若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则在发病后48小时即可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指导和训练。

急性期患者应保持正确的体位,进行床上肢体功能锻炼。

(1)床上的正确体位①仰卧位:头部由枕头给予足够的支撑,肩胛下、盆骨下垫高2-3厘米,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上肢各关节取伸展位,下肢各关节取屈曲位,患侧膝关节外下置一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

患侧踝关节取中间位,防止足下垂。

?②健侧卧位:头部由枕头给予足够的支撑,健侧肢体在下方,胸前放置一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保持肩关节前伸90°的各关节伸展位。

患侧下肢用枕头支撑,保持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位于中间位。

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③患侧卧位:头于舒适的体位,躯干稍后仰,患侧肢体在下方,腰背部放枕头支撑以确保患侧肩胛前伸,肩关节屈曲呈9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

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体上或后面的枕头上。

患侧下肢可置于屈髋、屈膝和背屈、外翻踝的肢位。

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呈90°,踝关节呈跖屈位。

?(2)床上肢体功能锻炼:早期进行,以防发生废用性肌萎缩。

①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操作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瘫痪肢体的肌肉,防止关节肌肉废用性萎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