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

合集下载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路径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路径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路径
中风病,也称卒中或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中风病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医生会对病因进行辨证,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理气通络
中风病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理气通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拔罐等,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病情。

3. 祛痰化瘀
中风病常伴有痰湿和血瘀的病理变化,因此祛痰化瘀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容。

常用的中药有川贝母、郁金、当归等,可以帮助患者消除痰湿和血瘀,改善病情。

4. 调理脏腑
中风病不仅仅是脑血管的疾病,还涉及到多个脏腑的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中风病时,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理脏腑功能,提
高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

5. 康复训练
中医治疗中风病后,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医生
会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路径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需要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向,
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疗中风的偏方

中医治疗中风的偏方

中医治疗中风的偏方1.水蛭蜈蚣治中风【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补益肝肾。

主治脑血栓形成。

【偏方组成】水蛭15克,蜈蚣3条,僵蚕12克,全蝎6克,丹参24克,川芎10克,山药15克,甘草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10剂为1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26例,平均治疗45天,痊愈16例,显效5例,进步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

2.地龙葛根治中风【功能主治】祛风化痰,行瘀通络。

主治脑血栓形成。

【偏方组成】地龙25~40克,葛根30~50克,红花后入15~2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加减共治86例,治愈44例,占51.2%,显效26例,占30.2%,好转10例,占11.7%,无效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

治愈时间20~80天,平均54天。

服药剂数10~40剂,平均28剂。

3.石菖蒲远志治中风【功能主治】开窍导痰。

主治中风急症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

【偏方组成】石菖蒲、炙远志各6~10克,郁金、天竺黄各10~12克,制半夏、茯苓各10~20克,胆南星、泽泻各10~30克,生石决明20~30克,怀牛膝10~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病情危重者每隔6小时服1次。

【加减】若脑出血严重者,加参三七、花蕊石、犀角水牛角代;抽搐者,加全蝎、钩藤;血压高者,加生牡蛎、夏枯草;寒痰者,用生南星、生半夏;热痰者,用胆南星、鲜竹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或番泻叶。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25例,其中治愈11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

主要症状:手脚麻木,瘫痪在床,行动不便,言语障碍,脾气古怪暴躁,建议:病人不要老是躺在床上,家属要安慰病人并让其确立信心,尽量多活动身体,辅以药物治疗,重新站起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可以在床上努力做一些肢体动作,家属可以经常帮病人做按摩、擦身等护理。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病案:王某,男,70岁,因突发脑中风入院,左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左侧面部肌肉抽搐,病情较重。

辨证:王某属于中风偏瘫病人,证属于中风证的中病,气血不足,经络阻塞,痰浊内蕴。

治疗:采用针刺加药物辅助治疗。

选用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辅以针刺治疗。

独活寄生汤是中风证的常用方剂,具有祛风活络、温通经络、化痰散结的作用。

针刺选用足三里、合谷等穴位,注重针刺深浅适宜,方向准确。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病人左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语言能力也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数个疗程后,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得以控制。

总结:中药治疗中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针刺加药物联合治疗是中风病人的常用方法。

在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恢复期中医治疗

中风恢复期中医治疗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治 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穴 位:内关、人中、极泉、尺泽、 委中、 三 阴交、足三里。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针刺操作: 以针刺为主,补泻兼施。内关用捻转泻 法行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 插补法;刺极泉在原穴位置下两寸心经上 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 以患者上肢麻胀或抽动为度;尺泽、委中 直刺,提插泻法,以肢体抽动为度。
平刺入头皮,快速捻转,同时让病人活动患 肢,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两侧胸腔区 对侧血管舒缩区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注意事项

低盐低脂饮食。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多进食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LOGO
预防与调护 预防:
LOGO
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 偏瘫特有的异常运动模式:上肢的屈肌
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的肌痉挛模式。
两周后, 始恢复, 痉挛始现, 急性期, 无随意活 约两周内, 动,以共 患肢呈弛 同活动、 缓性瘫痪。 联合反应 锥体束休 为主 克所致。 第5周~3 个月,以 分离运动 为主,能 完成较难 的功能活 动,痉挛 明显减轻
风阳上扰(中经络)

LOGO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 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 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穿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阴虚风动证(中经络)

LOGO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 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 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 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涉及到许多中医经典理论和具体的临床实践。

下面我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例,给大家介绍几个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多以突然发作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为主要表现。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作后,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和病理改变的状况。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目标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补充精气神、疏利经络等手段,恢复生命活力和功能。

第一个案例涉及到了中风后偏瘫的治疗。

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在中风后出现了左侧肢体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和使用左手等症状,并持续数月没有明显好转。

在中医诊断中,这是肝胆湿热蕴结导致的经络瘀阻。

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了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手法。

经过三个疗程(每疗程一周),患者的肢体功能明显恢复,能正常行走和使用左手。

第二个案例涉及到了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

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在中风后完全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但其他功能正常。

经过中医辩证分析,认为这是心脾失养导致的气血不足。

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了益气养阴、健脾活血的中药配方,并结合舌诊和耳针疗法。

经过两个疗程,患者的失语症明显好转,能够恢复和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第三个案例涉及到了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

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在中风后出现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等症状,并伴有头晕、乏力等。

通过中医辨证分析,认为这是心脾两虚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

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了补益心脾、活血化瘀的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疗法。

经过一个疗程,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情绪稳定,睡眠质量也有所提升。

以上仅是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几个典型案例,证明了中医在此领域的有效治疗作用。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注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调整阴阳平衡和调理五脏六腑,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来调整机体功能,达到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但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1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学对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一、中风的病因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其中,气血不足是中风的主要病因之一。

气血不足会导致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二、中风的病机中风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受阻,经络失养,脑部神经功能受损。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类型。

中经络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中脏腑则表现为头痛、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

三、中风的诊断中医对中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象。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

中医还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的脉象、舌苔等表现,进行病因和病机的分析,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

四、中风的治疗中医对中风的治疗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方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神经功能。

中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剂包括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

推拿按摩则可以缓解肢体僵硬、改善关节活动度等。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2中风是一种中医疾病,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的病因包括体质因素、年龄因素、情志因素、时间气候因素和饮食劳倦因素。

中风病机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其中痰、风、火是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

中风的辨证分型包括中风先兆症、中经络症和中脏腑症。

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3中风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关键词】中风中医治疗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

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

闭、脱二证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内闭外脱者,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并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1风痰瘀血。

痹阻脉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用化痰通络汤加减。

半夏15g,茯苓15g,白术10g,胆南星5g,天竺黄15g,天麻10g,香附15g,丹参15g,大黄5g。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泄泻。

全方合而有化痰熄风通络之功。

若眩晕甚者,可酌加全蝎、钩藤、菊花以平肝熄风;若瘀血明显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若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

2肝阳暴亢。

风火上扰平肝泻火通络。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5g,生石决明20g,川牛膝15g,黄芩10g,山栀子10g,杜仲10g,桑寄生10g,茯神10g,夜交藤10g,益母草10g。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

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泻肝火;若舌绛苔燥,口干,五心烦热者属热盛伤津,可酌加女贞子、何首乌、生地黄、山萸肉以滋阴柔肝;心中烦热甚者加生石膏、龙齿以清热安神;痰多,言语不利较重者为痰阻清窍,可加胆南星、竹沥、石蒲蒲等以清热化痰;若舌苔黄燥,大便秘结不通,腹胀满者,为热盛腑实,宜加大黄、芒硝、枳实等以通腑泄热。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化痰通腑。

方用星蒌承气汤加减。

胆南星10g,全瓜蒌15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摘要:一、中医治中风的概念与原理二、中医治中风的诊断方法三、中医治中风的治疗方法与案例四、中医治中风的预防与调养五、结论正文:中医治中风医案中医治中风,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中风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中风,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疾病,通常指由于脑血管意外或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

中医治中风,旨在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滋养脑髓等方法,使中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一、中医治中风的概念与原理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阻塞或破裂,进而引发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疾病。

中医治中风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和气血: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中风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和气血,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

2.疏通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治疗中风,需要通过疏通经络,使气血畅通,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3.滋养脑髓:脑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中医认为,中风会导致脑髓受损。

因此,中医治疗中风还需要滋养脑髓,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二、中医治中风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中风,主要依据中医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闻诊患者的气味,问诊患者的病史,以及切诊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中风。

三、中医治中风的治疗方法与案例中医治中风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中风的案例:患者,男,56 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3 小时就诊。

中医诊断为中风,证型为气虚血瘀。

治疗方法为:给予中药汤剂,包括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草药;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选取百会、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康复效果良好。

四、中医治中风的预防与调养中医认为,预防中风的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具体措施包括:1.合理膳食: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中风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出现问题导致的病症。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中风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阻塞所致。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红花等,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脑部功能。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脑部供血情况。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翳风、足三里等。

3. 推拿按摩治疗:通过按摩头部、颈部、四肢等部位,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康复。

4. 调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的重要性,建议中风患者饮食应健康平衡,少食油腻、高盐、高糖、高脂肪等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中医治疗方法应搭配西医治疗,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风病人中医治疗方案

中风病人中医治疗方案

一、前言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

中医学认为中风是由气血瘀阻、痰浊内阻、肝阳上亢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中风具有独特优势,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风病人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风病因病机1. 气血瘀阻:中风患者常因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络瘀阻,脑窍不通,从而出现中风症状。

2. 痰浊内阻:痰浊是中风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浊内阻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中风。

3.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可导致气血逆乱,上扰脑窍,引发中风。

4. 肾精不足:肾精不足可导致脑窍失养,脉络瘀阻,引发中风。

三、中风中医治疗方案1. 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成: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

(2)痰湿瘀阻证治法: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白术、泽泻、桂枝、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

(3)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丹参、赤芍。

(4)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活血通络。

方药: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丹参、赤芍。

2.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选用上述方剂加减。

煎药方法:将药材洗净,加水浸泡30分钟,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过滤取汁,分早晚两次温服。

3.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每次选取5-6个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2)耳针:选取脑点、皮质下、神门、心、肝、肾等穴位,每次选取3-4个穴位,采用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

4. 推拿按摩(1)头部按摩:采用指揉法、梳头法等手法,按摩头部穴位,如百会、风池、太阳等,每次按摩5-10分钟。

(2)肢体按摩:采用捏脊法、拿法、揉法等手法,按摩肢体穴位,如肩井、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按摩5-10分钟。

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就来分享几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指导。

医案一:舒筋活络,通络化瘀患者,男性,60岁,被诊断为右侧脑梗塞余症,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咀嚼困难。

中医治疗选用了激活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活血化瘀汤,药物包括红花、桃仁、川芎等,每日3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针刺疗法,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合谷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肢体无力减轻,语言恢复清晰,咀嚼功能恢复正常。

医案二:补肾益气,祛痰开窍患者,女性,55岁,被诊断为脑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口舌生疮、咳嗽痰多等症状。

中医治疗采用了补肾益气、祛痰开窍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物包括黄耆、防风、半夏等,每日2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艾灸疗法,选择了肾俞、百会等穴位。

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肢体力量恢复,口舌生疮痊愈,咳嗽痰多明显减少。

医案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患者,男性,70岁,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吞咽困难、大便不通等症状。

中医治疗采用了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清开灵加减,药物包括黄连、连翘、柴胡等,每日3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脑部拔罐疗法,结合了风池、百会等穴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意识明显改善,吞咽困难减轻,大便恢复正常。

以上是三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展示了中医药在中风治疗中的丰富经验。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中风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坚持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疗法,如针灸、拔罐等,以加速康复过程。

希望以上医案对正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中风患者有所启发,早日康复。

中医治疗中风的案例

中医治疗中风的案例

中医治疗中风的案例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中风发病迅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传统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受损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者出现出血性损害。

而在中医理论之下,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不畅、气滞、湿浊、瘀血等多种因素引起脑部功能障碍。

为了探究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一项案例研究。

本次案例涉及一位患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

1. 病例描述患者为男性,65岁。

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而就诊于我院急诊科。

经过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后,确诊其为急性缺血性卒中。

2. 中医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确定了其辨证类型为气滞血瘀型。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2.1 药物治疗根据中医理论,我们采用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其中包括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药物,以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为主要治疗目标。

2.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风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采用了一些常用的针灸穴位如合谷、阳陵泉等进行针刺,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 治疗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后,患者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

首先,患者右侧肢体无力逐渐改善,并恢复部分功能;其次,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此外,在情绪和认知方面也有所改善。

4.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案例的观察和治疗,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4.1 中医治疗中风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次案例中,中医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这表明中医治疗在改善中风患者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4.2 中医辨证施治需要个体化在本次案例中,我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了辨证类型,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表明中医辨证施治需要个体化,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

4.3 中医与西医结合可以取得更好效果本次案例采用了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针灸等。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摘要:一、中医对中风的定义与分类二、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1.辨证论治2.针灸疗法3.中药疗法三、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分析1.缺血性中风2.出血性中风四、中医治疗中风的疗效与优势五、中医在防治中风方面的现代研究及应用六、结论正文:中医学是一种传统医学,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对许多疾病有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中风是中医学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中医治疗中风注重辨证论治,采用针灸、中药等多种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一、中医对中风的定义与分类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脑功能损伤。

中医将中风归为“中风”、“卒中”等范畴,主要分为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二、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1.辨证论治中医治疗中风首先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中风的病因、病机、病位,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证型有: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等。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中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

3.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通过组方、调剂,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中药治疗中风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易于调整等优点。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赤芍、地龙等。

三、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分析1.缺血性中风患者,男,57 岁,因急性脑梗死就诊。

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

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针灸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生活能够自理。

2.出血性中风患者,女,65 岁,因脑出血就诊。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

给予羚羊角汤加减,针灸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生活能够自理。

四、中医治疗中风的疗效与优势中医治疗中风具有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易于调整等优势。

特别是对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中风患者,中医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中医在防治中风方面的现代研究及应用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在防治中风方面的现代研究逐渐深入。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今天我们要介绍一位名老中医,他治疗中风的医术非常高明。

以下是他的一位患者的医案:
患者,男性,65岁,因突发中风被紧急送入医院。

医院治疗了两周,症状有所缓解,但左侧肢体仍然无力,言语不清。

家属听说了名老中医的治疗效果不错,便决定前往求治。

名老中医初诊后,认为该患者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不畅导致的中风。

他给患者开了一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并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方法。

治疗三个疗程后,患者左侧肢体已经能够自主活动,言语也恢复了正常。

经过继续治疗,患者病情稳定,恢复良好。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药治疗和中医理疗方法,效果非常好。

他的医术也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的。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医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

- 1 -。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作为名老中医,我治疗中风的经验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位患者的医案。

患者,男性,56岁,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经确诊为中风。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饮酒。

治疗过程中,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方面,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

中医方面,我采用了针刺、推拿、中药汤剂等多种方法,具体如下:
1. 针刺:选择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如合谷、太渊、曲池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恢复肢体功能。

2. 推拿:对患者进行局部推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3.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了血通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剂,通过中药治疗,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右侧肢体运动功能明显好转,语言障碍也有所改善。

经过多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明显。

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而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等方法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最终,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治疗中风病患。

- 1 -。

中风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中风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为主, 恢复期:多虚实夹杂,气虚、阴虚证候逐渐明显。 病理因素: 火(肝火、心火)、 痰(风痰、湿痰)
风(外风、肝风) 、气(气逆)、 血(血瘀) 、 虚(肝肾阴虚、气虚) 病位:脑、与肝、脾、心、肾有关。 预后: 中风病的转归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 病情的轻重以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多 种因素。
别名:“偏枯”、“仆击”、“大厥”、 “薄厥”、“偏风”、“身偏不用”、 “风痱”等。
4
中风
(二)范围
现代医学的认识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是指一种急 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种类——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5
中风
(三)证候特征
19
中风
三、辨证论治
(一)辨 病
1、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中经络
中脏腑
发病特点:病发突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诱因先兆:病发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 、跌仆努挣
等诱因,病发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相关检查: 头颅CT、MRI、脑脊液、眼底检查。
情志过极 饮食不节
五志化火→心火暴盛
肝阳骤亢→肝风暴动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热动风
风气痰 火血瘀→横窜经络→中 相上互→蒙蔽清窍→风 煽逆结
12
中风
(三)、病理因素



中风


13
中风
1、风 ( 外风、肝风内动 )
• 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 • 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 • “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或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xx
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 证候。

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决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

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

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先扶其真元,同时兼顾病邪的部位。

真阳元气在哪里衰败,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生,若能恢复真元,内外两邪都能灭绝,这就是“不治邪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邪,不治风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风”的道理。

这就是治疗中风的法要。

只有如此,才能不误患者。

用“祛风化痰”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就是祛风化痰的药物都会耗散元气,在这些药物中,还夹杂许多滋阴清热的药物,由于患者阴邪极盛,再用滋阴药物就会使阴邪更盛,致使患者病情转变为脱证。

而且,正气虚而邪始生,不去扶正而去逐邪,甚至还去助邪,就是“舍本逐末”的表现。

另外,由于患者真元衰微,用扶其元气的方法,其治愈率尚且不敢说100%,何况“祛风化痰”法呢?
治疗方法:
对于脑溢血患者,可先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

此病是由于真元亏损,阴寒太盛,将虚阳格拒在外所致,“火主炎上”,故而邪火上头。

因此,除用干姜、附子的大热来助阳祛寒,还配合葱白来通阳气。

但阴寒太盛的病必定会格拒阳药,所以加人尿、猪胆汁等寒良的药品为引导,使热药能入里发挥作用。

寒邪被化,真元振奋,在头的虚火必定归元,危症解除,然后辅以通络破瘀的药物,可使脑部瘀血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消除。

(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气发动、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作急救处理。

而且,虚火归元,大脑清凉,浑身痉挛的症状也就自然同时消除了)。

对于脑血栓患者,脱证先用大剂参附汤(人参和附子各60g以上去药渣并浓缩)救急,然后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四逆汤治之。

补阳还五汤中的生黄芪必须用至120g。

四逆汤中的3种药物都必须用至30g以上,此等用量只会嫌其少而不会嫌其多。

四逆汤方:
附子30xx干姜40xx炙甘草50xx。

另外,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几天后,也会发生浑身抽筋、痉挛的现象,这是由于脑部有瘀血,中枢神经会激发一些肾阳上升到脑部破瘀,但由于患者阳气衰微,一经激发,便大部上升于脑,下焦空虚,致使二便失禁。

头部的阳气有余,就会强烈地刺激中枢神经,导致抽筋、痉挛现象的发生。

西医只会为患者注射镇静剂,来抑制神经的作用。

而镇静剂的作用就是在激发真元(抽取一定量的真阳),使“阴阳”暂时恢复升降的功能,从而达到镇静的目的(服用四逆汤、参附汤可以使人困倦异常,就是真阳被振奋起来的结果,真阳的特性就是“藏”。

而虚阳外越才会使人兴奋无比)。

此时应该用“回阳救逆”(而不是用抽取元气)的方法来恢复元气的功能,所以,应该服用大剂参附汤回阳救逆。

服后,患者可能暂时出现心烦身热、张目喘促症状,医生不必惊慌,这是阳药运行、阴邪外出的表现,凌晨3点或下午5点,症状必会减轻或消除,不应当作紧急情况处理,二便失禁的情况也会随之消除。

而且,真阴上升,虚火下降,大脑自然清凉,浑身痉挛的症状也就自然同时消除了。

服用四逆汤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中风饮食治疗原则急性脑血管疾病又名脑卒中、中风,是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

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

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脑实质内,则为脑出血。

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而致相应供给脑组织缺血、梗阻,症状持续不超过24h 者,称为短暂脑缺血性发作;症状重持续24h以上者,称为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临床表现有一定局限性神经症状,发生在一侧大脑半球者,有对侧三瘫,即对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症状,或同时有失语。

发生
在脑干、小脑者则有同侧脑神经麻痹、对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严重病例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疝或死亡。

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冠心病,其中脑出血发生比例较高;而西方国家则相反,冠心病的发病率高。

究其原因,除种族、遗传、环境等因素外,饮食结构和营养因素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纠正营养失调和进行饮食营养治疗是防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饮食营养影响
1.营养失调与脑年中;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与其有关的饮食营养因素与脑卒中也有密切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脂肪摄入过多,占总热能40%的地区,脑缺血、脑梗死发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盐饮食地区,脑出血发病率高。

实验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过高,易发生粥样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压同时有胆固醇过低,可使动脉壁变脆弱,红细胞脆性增加,易发生出血。

营养失调,不仅仅是主要营养素数量之间的比例失调,一定程度上质量比数量的影响更重要。

如脂肪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胆固醇,但过多则促使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而后者能升高血胆固醇,故认为两者的比值以1:2为宜,现推荐的最佳比例为P:
M:S=1:1:1。

蛋白质中优质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动物蛋白,如鱼类、家禽、瘦肉等和大豆蛋白低于总蛋白的50%以下,则易发生高血压病、脑卒中。

若饮食为高钠、低钙、低钾,也易发生高血压和脑卒中。

2.影响脑卒中预后xx:
因脑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障碍;脱水剂、激素等应用,可引起水与电解质紊乱;轻症患者进食减少,重者禁食,饮食营养摄入明显低于需要量。

因此,脑卒中病人在原有营养失调的基础上,可能因摄入减少而加重,导致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足。

如果没有足够的热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维生素等,必然会影响脑卒中的预后和恢复。

二、饮食营养治疗
饮食营养治疗的目的是全身营养支持,保护脑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

在饮食营养供给上要求个体化,即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

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度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

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

1.重症病人的饮食治疗:
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d之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

3d后开始鼻饲,为适应消化道吸收功能,开始的几天内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

在已经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

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证每天能有蛋白质90~110g,脂肪100g,碳水化物300g,总热能
10.46MJ(2500kcal),总液体量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

鼻饲速度宜慢些,防止返流到气管内。

必要时可选用匀浆饮食或要素饮食。

2.一般病人饮食治疗:
热能可按125.52~167.36kJ(30~40kcal)供给,体重超重者适当减少。

蛋白质按L 5~2.0g/kg,其中动物蛋白质不低于20g/d,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质高的鱼类、家禽、瘦肉等,豆类每天不少于30g。

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mg/d。

应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等。

超重者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mg以内。

碳水化物以谷类为主,总热能不低于55%,要粗细搭配,多样化。

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在6g以内,如使用脱水剂,或是利尿剂可适当增加。

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g以上。

进餐制度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