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方剂

合集下载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中风病的10首经方总结

治疗中风病的10首经方总结

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准绳,今总结共有10首一、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准绳古代治疗中风,盛行应用续命汤。

续命汤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医生治疗中风的重要方剂,如大、小续命汤,收录在《古今录验》里。

这些方子流传的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中也有收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中收录更全,是古代五脏偏枯中风的通治方,也就是中风的专病专方。

这些方子被唐宋医家奉为治风的准绳,在唐宋以前辨治真中风,主要就是用这些续命汤来加减化裁,治愈率是很高的。

孙思邈深有体会,认为“以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续命汤……效如神”,“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千金要方》明末清初医家汪昂在《汤头歌诀》中小续命汤下的按语里说“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

说明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根本方。

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中对续命汤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简要:“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

”然而到了金元时期,对中风的认识便开始转变了,逐渐抛弃了中风从风论治的大法。

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等医家各持一说,刘河间主心火暴盛;张从正主肝风内动;李东垣主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湿痰生热。

后世大都效法这些学说,以为中风是心火、痰热、肝风内动等所致,治之多用平肝潜阳、清火化痰等药,而将自古辨治中风的良方续命汤弃而不用,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二、续命汤用途广泛,亟待广发潜力对于中风,唐代医家孙思邈从临床特征上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种类型,主要病因就是风邪。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风痹”不能算作中风病一类的病证,而应该属于风湿痹证的范畴。

对于中风的治疗,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治诸风方》中说:“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

”并在《千金要方》中收录了不少以治风为主的大、小续命汤等古方。

中风,不仅古代有,现代也是发病率非常高的大病、重病,如果得了中风,也就是现在的脑卒中,就可以据证应用续命汤,应用续命汤最好在24小时之内就开始服药,这样疗效是最好的。

中风病古籍案例举喻

中风病古籍案例举喻

中风病古籍案例举喻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古代医学著作中也有关于中风的描述和治疗方法。

以下将通过引用一些古籍案例举喻来了解中风病的一些症状和治疗方法。

1. 《内经》《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其中关于中风的记载较为详细。

在《灵枢·中风病》篇中,描述了中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案例一:《灵枢·中风病篇》中提到:“中风者,乍中乍解,发作有时,夫阳气盛则为阳中风,阴气盛则为阴中风。

”这一句话说明中风可分为阳中风和阴中风两种类型,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案例二:书中还提到中风病人可出现舌强不语、身半不遂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是一致的。

治疗方法方面,《内经》中也提到了一些方法,如“以火罨灸其一侧,人取其阳,火取其阴,人火相得,治其病。

”这种通过烧灼来刺激患者的治疗方法在古代被用于中风病的治疗。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医学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温病(古代医学中指传染病)的治疗方法。

虽然中风并非温病,但其中也记载了一些与中风相关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案例三:《伤寒论》第73条提到了“中风解落”的病情,病人出现头痛、饮食不消化、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与现代中风的一些症状相似,说明中风在古代医学中已有一定的认识。

治疗方法方面,《伤寒论》中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中风,但通过推荐一些治疗方法,如“桂枝汤主中寒,加厚朴杏子以温之”来治疗中风的寒证。

可见古代医生常将中风归入寒凉类疾病,并采用温热的方法进行治疗。

3.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方剂学的经典之作。

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中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记载。

案例四:书中记载了“中风偏瘫”和“寸脉弦而数”的病情,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语言不通畅等,说明中风的表现在古代医学著作中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治疗方法方面,《金匮要略》推荐了使用桂枝加附子汤进行治疗。

这种方剂中的桂枝、附子等药物具有温阳作用,常被用于治疗中风的寒证。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病案:王某,男,70岁,因突发脑中风入院,左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左侧面部肌肉抽搐,病情较重。

辨证:王某属于中风偏瘫病人,证属于中风证的中病,气血不足,经络阻塞,痰浊内蕴。

治疗:采用针刺加药物辅助治疗。

选用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辅以针刺治疗。

独活寄生汤是中风证的常用方剂,具有祛风活络、温通经络、化痰散结的作用。

针刺选用足三里、合谷等穴位,注重针刺深浅适宜,方向准确。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病人左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语言能力也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数个疗程后,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得以控制。

总结:中药治疗中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针刺加药物联合治疗是中风病人的常用方法。

在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金匮要略中风》续命汤小议及篇中各方在临床上的运用 (黄仕沛)

《金匮要略中风》续命汤小议及篇中各方在临床上的运用 (黄仕沛)

《金匮要略中风》续命汤小议及篇中各方在临床上的运用(黄仕沛)《金匮要略/中风》续命汤小议及篇中各方在临床上的运用(黄仕沛) 续命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附方。

是宋·林亿等重新整理《金匮玉函要略方》时,采集散在于《古今录验》中的方剂。

续命汤可以说乃一首“千古奇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但由于历代对“中风”的认识有异,故对续命汤的临床应用也是毁多于誉,此方也就成了“千古冤案”。

一、临床病案举隅案一急性胸颈段神经根炎何某,男,65岁,2008年4月18日,其妻来诉,两月前始觉肢麻、头倾、乏力,在本院门诊就诊,疑为中风。

后入住我市某三甲医院,疑为“重症肌无力”,后不能自主呼吸,转入ICU,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已第45天。

考虑:急性胸、颈段神经根炎,累及呼吸肌。

主管医生交代,西医对此只能对症治疗靠呼吸机维持,别无他法,经人介绍其妻遂邀吾往诊。

患者神色尚清,痰多,舌尖稍红,脉洪大。

姑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加黄芪。

方药:黄芪120克麻黄15克(先煎)北杏15克川芎9克当归24克干姜6克高丽参15克(炖、另兑)肉桂6克生石膏90克(布包煎)甘草15克4月25日,已服七剂,脉稍和缓,原方麻黄增至20克,再加细辛15克,嘱两味必须先煎半小时。

4月28日,白天已不用呼吸机,脉象滑稍缓,微汗出,肤稍冷。

麻黄减为15克。

夭四剂。

4月29日晚停用呼吸机。

5月2日,全停呼吸机已3天,情况稳定,舌尖边略红,苔薄白,脉滑痰多,无胸翳短气。

嘱病人可试坐。

5月6日,转神经内科,唯该科主管医生不同意外来中药,病家不敢有违医院制度,遂停中药。

5月11日,往神经科探视之。

观其双目欠神,似有倦意,询之并无胸闷,呼吸急促等。

当晚11时许家属来电,谓病情急转直下,主管医生要求气管切开再上呼吸机,并谓此病不治,今后只能靠呼吸机维持。

家属不同意。

5月15日傍晚五时,家属来电,病人已转入昏迷状态。

患者于5月17日死亡。

中医对中风的分类

中医对中风的分类

中医对中风的分类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脑卒中。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中风可以分为两大类:中风痰证和中风血证。

一、中风痰证中风痰证是指中风发病时,病人体内有痰湿聚积,阻滞了气血运行,导致脑血管供血不畅,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风痰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青紫,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

中医治疗中风痰证的方法主要是祛痰化痰、通络活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小陷胆汤、清痰散、半夏泻心汤等。

此外,中风痰证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尽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多食用一些具有祛痰作用的食物,如莲藕、山药、海带等。

二、中风血证中风血证是指中风发病时,病人体内有血瘀阻滞,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风血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暗红,舌质紫暗,脉象沉细等。

中医治疗中风血证的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大活络丸、通窍活血汤等。

此外,中风血证患者还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中风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中风痰证和中风血证两大类。

中风痰证主要是痰湿阻滞,需祛痰化痰、通络活血治疗;中风血证主要是血瘀阻滞,需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注重整体调理,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多种手段,以达到祛病救人的目的。

同时,中风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康复。

对于中风的预防和康复,中医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可盲目使用中药或其他疗法,以免延误病情。

【偏方】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方

【偏方】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方

【偏⽅】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学习学习岐黄名家岐黄名家偏⽅偏⽅秘⽅⼤全秘⽅⼤全中风⼜称为急性脑⾎管疾病,是⼀种⾮外伤性⽽⼜发病较急的脑局部⾎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神经性损害。

因其发病急骤,故也称为卒中或脑⾎管意外。

⼀般分为出⾎性和缺⾎性两类。

属脑出⾎、脑⾎栓形成、脑栓塞等范畴。

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事,并伴有⼝眼⼝喝斜、⾆强语謇、半⾝瘫痪、⽛关紧闭或⽬合⼝张、⼿撒肢冷、肢体软瘫等。

重者可突然摔倒、意识丧失、陷⼈昏迷、⼤⼩便失禁等。

中医学认为,脑溢⾎⼤体属于中脏中腑范畴,脑⾎栓、脑栓塞为中经、中络范畴。

乃因患者平素⽓虚⾎亏,⼼、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或招受外邪或内伤七情⽽致病。

三七粉治中风【⽅剂】三七粉5-10克。

【⽤法】上⽅为1次量,温开⽔冲服,不能⼝服者予以⿐饲。

【功效】⽌⾎活⾎,⾏瘀化瘀。

【主治】中风【验证】李某,男,60岁。

因头痛、呕吐(呕吐物为咖啡⾊)、左侧偏瘫3⼩时。

经头部CT 检查为右侧内囊区出⾎。

⼼电图提⽰:急性⼼肌缺⾎。

对病⼈予以常规抢救治疗,但病情改善不明显。

遂改投三七粉10克,置于冰镇⽔150毫升中予以⿐饲,2⼩时后再次使⽤。

此后,病情逐渐稳定。

次⽇意识渐清,排⿊⾊⼤便1次。

继给三七粉10克,2次⿐饲。

第三天,能吞咽饮⾷。

停⽌⿐饲,改⽤三七粉7.5克,每⽇2次冲服。

经2个⽉治疗,病愈出院。

⽔蛭娱蚣治中风【⽅剂】⽔蛭、⼭药各15克,蜈蚣3条,僵蚕12克,全蝎6克,丹参24克,川芎⽢草各10克。

【⽤法】每⽇1剂,⽔煎,分2次⼝服,10剂为1疗程。

【功效】活⾎化瘀,补益肝肾。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治疗惠者26例,平均治疗45天,痊愈16例,显效5例,进步4例,⽆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

地龙蕊根治中风【⽅剂】地龙25~40克,葛根30~50克,红花(后⼊)15~20克。

【⽤法】每⽇1剂,⽔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功效】祛风化痰,⾏瘀通络。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加减共治86例,治愈44例,占51.2%,显效30.2%,好转10例,占1.7%,⽆效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中医护理方案中风(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缺陷的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恢复等方法。

以下是一套中医护理方案,希望能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有所帮助。

一、调理气血1.中药调补:根据中风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一副适合的中药方剂,如补益气血的六君子汤,活血化瘀的加味四物汤等,以调理患者的气血状况,促进康复。

2.食疗调理:中风患者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有益于气血调理的食物,如红枣、黄芪、枸杞、黑芝麻等,以补充气血不足,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扶正祛邪1.拔罐疗法:拔罐疗法能通过负压作用促进经络的通畅,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灸法:灸法是通过燃烧艾绒或中药,将其热力传导到患者体表,以刺激体表经络,温通经脉,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促进康复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康复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经脉穴位,调理气血,促进神经再生,加速康复进程。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手法疗法,通过按摩患者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提高患者功能恢复能力。

3.跌打损伤疗法:对于中风患者出现的肢体活动障碍和肌肉骨骼疼痛等问题,可采用跌打损伤疗法,通过特殊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增加关节灵活性。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中的中风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等方法。

这些方案针对中风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通过中药调补、食疗调理、拔罐疗法、灸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跌打损伤疗法等手段,起到平衡气血、加速康复的作用。

重要的是,中风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运用

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运用

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运用摘要:中风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中风的治疗,中医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临床经验。

其中小续命汤就是古人治疗中风代表方,汪昂《医方集解》祛风之剂首列此方,称其为“六经中风通剂”,在唐宋以前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方剂。

关键字:中风小续命汤中医治疗1、中风病病因病机概述中风病1的主要表现为突然晕倒、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的,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但治愈率低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生命质量。

中医治疗中风历史长久,临床经验丰富,其中小续命汤在古代中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小续命汤为中风专用方,是宋代以前治疗中风病的主方,在古代中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小续命汤出自唐代医家孙思邈的《惫急千金要方》,书中曰:“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千金》所载小续命汤方有三:两方治脑卒中、偏枯;一方“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语无所不及”,该方较前二者少生姜,而其治迥异。

宋始开始,小续命汤治疗脑卒中的地位下降,金元之后,众多医家开始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质疑,着重以“内风”立论。

小续命汤既能温经通脉,又补益气血,扶正驱邪,是治疗中风的常用方。

古代医家对“小续命汤”评价甚高。

宋代大医许叔评价说:“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

”陈修园则称“小续命汤为第一”。

《内经》称中风为偏风、偏枯、薄厥等,其病因病机概况为荣卫亏虚外邪入中,唐宋以前对中风的认识多遵从《内经》,唐宋以前中风多从“外因”立论。

自宋开始,小续命汤治疗卒中的地位下降,金元之后,众多医家开始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则以“内因”为主,内虚邪中这一观点,对后来有重要影响。

金元时期2,中风病因基本出现,气虚、心火可以致病,痰湿生热,生风可以致病等等,认识到其病因有气虚、血虚、痰湿、心火等。

胡希恕治脑中风后遗方剂及案例

胡希恕治脑中风后遗方剂及案例

胡希恕治脑中风后遗方剂及案例
崔某,男,38岁。

1969年3月17日来诊:慢性阑尾炎,屡次发作。

与四逆散、当归芍药散合方加薏苡仁。

其中白药五至六钱,薏苡仁八钱至一两。

三剂症已。

编者按:
此案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阑尾炎的治疗经验』的崔某案所指并非同一人,将其年龄、来诊时间对比可知。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中提到:『四逆散、当归芍药散合方,宜作煎剂,治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的合并证。

后世舒肝散之适应证,大都宜本方……加大薏苡仁用星治慢性阑尾炎不宜下者,甚验。


胡希恕先生在讲座中更进一步阐述:「大柴胡汤与大黄牡丹皮汤合方治阑尾炎的时候,如果病是慢性的,没有太大的热象,也有柴胡证,大致都可l以用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合方。

不过当归、川芎两味温性药不要用得太多,都搁6克就行,最好再加薏苡仁。

薏苡仁这味药,它有排脓的作用。

因为陈久性的闹尾炎,它有化脓的转机,但不是太明显,而腹痛是经常见到的,这个情形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

』。

救生汤医案

救生汤医案

救生汤医案
救生汤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等症状。

以下是一个救生汤的医案:
患者张某,男,50岁,因突发中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但治疗效果不佳。

后来,患者听说救生汤具有治疗中风的功效,于是寻求中医医生的帮助。

经过详细的中医诊断,医生认为张某的中风属于气血不足、脉络阻塞所致。

于是,医生为张某开具了救生汤方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加减。

救生汤的主要成分包括:
1. 当归(15克):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2. 川芎(10克):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 红花(10克):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4. 丹参(15克):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5. 白芍(10克):养血柔肝,舒筋活络。

6. 桃仁(10克):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7. 甘草(5克):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每日服用救生汤,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某的症状逐渐好转,半身不遂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最终,张某康复出院,对中医治疗表示了由衷的感激。

这个医案展示了救生汤在治疗中风方面的疗效,同时也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作用研究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作用研究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作用研究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导致大脑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脑部细胞缺氧和死亡的病症。

其临床表现包括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风常常会留下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工作和生活能力。

如何针对中风后遗症进行有效的治疗成为了临床难题。

补阳还五汤是一种由传统中医经验总结而来的经典方剂,其组成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附子等药材。

这些药材具有强壮气血、输布全身、保持阳气不衰的作用。

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促进脑细胞代谢:中风导致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后,脑细胞缺氧、废弃物堆积,从而影响脑细胞代谢。

补阳还五汤中的人参、黄芪、白术等药材能够促进脑细胞新陈代谢,增强微循环,改善脑血流量,从而促进脑部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2. 调节免疫功能:中风导致脑细胞死亡后,引发细胞自噬、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

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白术等药材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病巢的愈合和修复。

3. 保护神经系统:中风时,脑细胞遭受缺氧、代谢异常等多种损伤,从而导致神经元死亡。

补阳还五汤中的附子、茯苓等药材可以保护神经系统,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4. 改善脑血管功能:中风时,脑血管受损,导致脑血管痉挛、血压升高等现象。

补阳还五汤中的附子等药材可以改善脑血管功能,提高脑血流量,从而促进脑部细胞的代谢和修复。

总之,补阳还五汤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临床实践基础的中药复方,其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未来研究应从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药理机制研究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为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依据。

小续命汤—中风第一效方

小续命汤—中风第一效方

小续命汤—中风第一效方展开全文小续命汤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处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制法及用法: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分三服,甚良。

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剂型:汤剂点评:世界上有一种距离,就是他站在你面前,而你却读不懂他。

小续命汤,就是这样的距离,方剂中的每一味药都很熟悉,却很难读懂。

一共12味中药,很像堆砌的一支杂牌军,毫无章法可言,然鹅,真的是这样吗?诸位同仁,把笔给您,能否把这个方子讲明白?反正我是不能。

但是因为不懂,所以才有研究的必要。

如果都懂了,就没有必要研究了。

全国著名老中医郝万山教授说,张仲景的方子,你读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你读十二遍,会有十二遍的收获。

小续命汤,当然也被包括其中,因为它被收录在了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面,既然千年以来,诸位医家均舍不得丢掉这个方子,想必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我们且看“清茶清清”先生提供的一个医案:颜面神径麻痹某男,三十五岁,平时很健壮,五天前突然面部左半边歪斜,言语蹇涩,担心是不是中风,前来就诊。

脉浮大,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余无其他不适。

诊断为颜面神经麻痹,投予了续命汤五日药量。

药物服完后又来诊,明显好转,变化很大,与治疗前比,判若两人。

继续给予七日药量,后未再来诊。

在该患者的店铺里工作的另外一人来看病,遂问病情,此人回答说,用药后很快好转,以后就痊愈了,与平时没有两样。

续命汤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附方中出现的处方。

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有人说续命汤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也有人说,应该是这个方包含着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原理。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方药:[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作为名老中医,我治疗中风的经验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位患者的医案。

患者,男性,56岁,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经确诊为中风。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饮酒。

治疗过程中,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方面,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

中医方面,我采用了针刺、推拿、中药汤剂等多种方法,具体如下:
1. 针刺:选择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如合谷、太渊、曲池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恢复肢体功能。

2. 推拿:对患者进行局部推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3.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了血通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剂,通过中药治疗,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右侧肢体运动功能明显好转,语言障碍也有所改善。

经过多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明显。

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而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等方法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最终,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治疗中风病患。

- 1 -。

中风半身不遂瘫痪中医中药方剂治疗法

中风半身不遂瘫痪中医中药方剂治疗法

中风-半身不遂-瘫痪中医中药方剂治疗法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往往突然眩晕、天旋地转;面部、肢体麻木、无力、嘴歪眼斜并流口水;说话突然困难或听不懂语言并嗜睡;两腿发软甚至跌倒、出现难以忍受的局部头痛;血压居高不下;恶心、呕吐等都是中风发生时的信号。

严重时中风患者会突然失去知觉,有的还有麻木、视线模糊、出现双重影像、精神错乱及眩晕等症状。

中风的最大特点是犯病特别急,常常在做某事时犯病,或者早上起床时发现异常。

老年人容易患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者更要注意。

中风瘫缓往往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治疗很不容易,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

因此,努力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尽快让患者及时得到治疗,一旦发现可疑的中风症状,应及时与急救中心联系。

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就是急性脑血管病变。

发病大多数比较急骤,故又称“脑血管意外”。

是指现代西医学的脑血管病变如脑血栓,脑栓塞,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萎缩,脑积水,癫痫,等脑病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同侧的手足瘫痪,即偏瘫。

严重的可昏迷,抽搐,死亡。

西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脑.中医认为似自然界之风性,因其风为百病之首,有发病急,变化快,善行而数变,无处不到的特点故古人称其为中风,或曰卒中。

它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栓塞、脑梗塞、脑萎缩等都是脑血管病变,但是它们又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不同的临床表现.中风造成人体的功能障碍由大脑损害的部位和范围所决定。

最常见的是运动的障碍如偏瘫,病人一侧身体和手脚不灵活、无力。

甚至不能活动;或一侧身体和手脚感觉麻木。

日常生活中如衣、食、住、行以及个人清洁卫生等会有轻重不同的障碍。

部分严重的病人,比如高龄老人、大脑病变范围大或伴有其他心肺的严重疾病,常会神志不清,完全卧床,甚至大小便失禁,需要有专人的护理和照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也叫脑卒中。

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医常识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

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

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

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

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

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

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

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

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

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

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

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

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

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中风偏瘫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
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中风的前兆
许多人不了解中风的种种先兆,即使这些中风先兆出现了,他们全不以为然或者无所觉察,从预防中风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大量临床经验证明只有少数病人在中风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绝大多病人都有以脑部瞬间缺血的表现而发出的各种信号。

1、头晕。

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是中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肢体麻木。

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3、眼睛突然发黑。

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
朦,这是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症状,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

中风的又一信号是反复发作、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4、原因不明的跌跤。

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5、说话吐辞不清。

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辞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6、哈欠不断。

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是中风病人的先兆。

(1)风中经络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肌肤不仁,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

方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黄5g,防风、防己、当归各12g,人参、川芎、白芍、杏仁、黄芪、甘草各
10g,生姜5片。

(2)腑气不通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脘腹满闷,大便秘结,
小便赤黄,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甘草各10g
(3)气虚痰阻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萎黄,语言骞色,痰稀而白,或见头晕目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甘草各10g,茯苓、白术、陈皮各15g,半夏、竹茹、胆南星各15g。

(4)气虚血瘀型
症状:肢体缓纵不举,或见挛卷,或见疼痛,舌质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方药:补阳还五汤:生黄芪30g,当归、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龙、红花各15g。

(5)气滞经络型
症状:肢体瘫痪或口眼弯斜,胸胁胀满,叹息为快,脘腹满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八味顺气散:人参、白术、白芷、乌药、青皮各10g,茯苓、陈皮各15g,甘草8g。

(6)邪热壅盛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潮红,口渴喜冷饮,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药:川芎、白芍、白术、菊花、桔梗、荆芥穗、连翘、黄芩、寒水石各10g,当归、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黄各5g。

(7)气血两虚型
症状:肢体缓纵无力,或见苍白肿胀,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或畏风自汗,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方药:八珍汤:人参、白术、川芎、白芍、甘草各
10g,熟地、茯苓、当归各15g。

(8)肝风挟痰型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头晕或头痛,急躁易怒,或见多痰,肢体麻木,舌红苔白腻,脉弦或滑。

方药:白术、茯苓、天麻、橘红各15g,半夏、甘草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

高血压中医方剂
冠心病中医方剂
乳腺增生中医方剂
脑血栓中医方剂
脑积水中医方剂
“排酸健身操” 排出酸性毒素给您健康的碱性体质
国家级中药师82岁的“辨药奇人”徐锡山养生之道1、每天
吃两三块肉;2、干嚼枸杞子
名医杨介宾实效奇方20则
脑血管病防治专题文章简选
调气活血养五脏(1)脾胃之气,胃气不降、脾气不升散导致的疾病,脾气虚,大枣,周老养生法
调气活血养五脏(2)肺气;肺功能异常的症状,自我按摩法,清肠保肺,有氧运动,桂枝汤、姜枣茶,双丝小炒
调气活血养五脏(3)肝和血的关系,血瘀、血虚、四种山楂疗效、肝血不足原因、五红汤
调气活血养五脏(4)肾气虚,如何发现和治疗肾气虚,练气固肾法,核桃的吃法与注意事项
调气活血养五脏(5)心火,心火望诊法,心火危害,益气活血代茶饮,穿心莲,苦瓜,莲子芯,香囊,周老的心
大国医陈文伯(1)脑血管病,脑中风牛黄祛风汤预防脑病“三大法宝”
大国医陈文伯(2)肾病,糖尿病初期小方肾衰初期小方,慢性肾炎小方,痛风小方,外治肾衰灌肠法
大国医陈文伯(3)肝病,肝硬化腹水、发物、药膳醋烹泥鳅、早期肝硬化调理小方“柴胡软肝散”
大国医陈文伯(4)腰痛,腰椎骨裂方、腰痛止痛方、灵仙止痛酒、止痛要穴、颈椎小药方、木瓜
朱鹤亭“夏季养生”第1讲:夏季养心、养脾胃、养心功法、
脾胃病针炙治疗,防燥热中暑
朱鹤亭“夏季养生”第2讲:夏季常见病症的防治,口疮、“嘈杂”、解暑、打嗝、睡眠、吃饭、冲凉、衣食住行
朱鹤亭“夏季养生”第3讲:夏养功法,激发活力内修二法,外养一法,养心饮食
朱鹤亭“夏季养生”第4讲:孟仲季夏节气养生,饮食与锻炼,酷暑保健法、养心功法
朱鹤亭“夏季养生”第5讲:夏养之理,宜食方与忌吃食物,夏季自我保健功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