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之《金匮要略》全80集——026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金匮要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目录王雪华简介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07 第一篇:概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12 第一篇:小结: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16 第三篇:概述: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第四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32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31话:血管痉挛性头痛】【32话:空洞性肺结核】33 第六篇:小结: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34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1)35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2)【33话:(肺化脓症)连续发烧】36 第七篇:肺胀证治:小结:【34话:结节病】【35话:过敏性哮喘《射干麻黄汤》】37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38 第八篇:小结: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36话:肺癌】39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37话:不自主的长出气,即“胸中气塞”】40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41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42 第十篇:概述: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43 第十篇:腹满病辩证(2)44 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38话:老年性便秘】45 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39话:隐匿性肾炎(《大黄附子汤》大黄同煎)】46 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内容与第45讲相同)47 第十篇:小结: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48 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49 第十一篇:小结: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50 第十二篇:留饮、伏饮51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52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40话:肾变期,尿不下尿来】53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41话:气胸】54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55 第十二篇:痰饮治法纵横谈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56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42话:多饮多尿】57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58 第十四篇:水气病59 第十四篇:血分、水分60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61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62 第十五篇:概述: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63 第十五篇:黑疸64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43话:排石】65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66 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举隅【44话:乙肝】67 第十六篇:概述: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45话:惊悸证】68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69 第十六篇:瘀血证辨治(2)小结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70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46话:食已即吐】71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47话:慢性反流性胃炎】72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48话:热结旁流】【49话:脾胃虚寒,湿热未尽】73 第十八篇:概述: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74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50话:胆道蛔虫】75 第二十篇:概述: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51话:风心病】76 妊娠常见诸疾证治77 第二十一篇:概述: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78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79 第二十二篇:概述: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80 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王雪华简介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中风我们在太阳病中学过,其实就是外邪入侵造成的,由于病人的体质的不同,同样的外邪对有的人没有影响,而对有的人却有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影响,这就是同一病症对人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同病不同治的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二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为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府,即不识人;邪入藏,舌则难言,口吐涎沫。
中风的脉像就是寸口脉浮而紧,脉紧代表是寒,其实从自然中我们也可以体悟到,寒的话,东西就会僵硬。
脉浮代表的是脉虚,也表示人的阳往外抵抗。
如果只是寒与虚的问题,那意味着病邪还在皮肤,此时稍微加以调整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是浮而且血虚的情况,此时就意味着络脉是空虚了,也就是说病邪已经从皮肤进入腠里了,这个时候病邪没有祛除,就会在病人的身体中乱窜,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左边,也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右边。
有病邪的部位运行反而是比较缓慢,没有病邪的一侧把病邪的一侧气血带过去了,造成病邪一侧气血不足,从而产生麻痹、瘫痪等症状。
如果病邪只是在络(腠里),此时病人只是感觉到皮肤有点麻木不仁了。
如果病邪在经上,病人就会感觉到四肢沉重。
如果病邪进入腑,那么病人就会出现记忆不佳的问题,会不认识自己所熟悉的人。
如果病邪进入臟器,病人就会出现舌头僵硬,难以说话,同时还会出现口吐涏沫。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本篇提示】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甚至昏不识人为特征;历节病,以关节递历疼痛为主证,因痛势剧烈,犹如虎咬,又有白虎历节之称。
此篇论述中风、历节病的脉象、症候及治疗;因都属于广义风病范畴,故合为一篇讨论。
一、【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①,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②。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注释】①半身不遂:治病人的左半侧或右半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②痹:指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使经络气血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动不利的疾病。
【白话解】凡属中风病,应当具有半身不遂的特征。
有的病人只出现一侧手臂不能随意活动,这是属于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形成的痹证,不属中风。
若寸口见到微而数的脉象,则多属中风病。
因为脉微主正虚,脉数主邪盛,而中风则多由正虚邪实所引起的。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中风的脉证与痹证的区别。
中风与痹证是两种症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的疾病。
中风多由内伤肝肾阴虚、肝阳亢逆化风所致,发病多急重,突发性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重者神志不清等;痹证则属外感风寒湿邪,发病较缓慢,则以四肢关节疼痛、麻木、或活动不利,但神志无妨碍为特征。
二、【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①,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②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③;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注释】①贼邪不泻:贼邪,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泻,外出。
本句话的意思是,外邪侵入人体后不能外出。
②㖞僻:即口眼㖞斜。
指口眼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③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白话解】寸口出现浮紧脉,其脉紧则反映有寒邪,其浮脉则反映络脉中血液空虚,体内络脉血液空虚与外来的寒邪相合,则首先使寒邪停留于皮肤。
《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一)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一)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一级】(二)【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外台》治风癫)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三)【风引汤】除热瘫痫。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三级】(四)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五)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六)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七)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一级】(八)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九)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一级】(十)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修改版]
第一篇:《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原文】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趺阳脉浮而滑”这讲的就是胃脉,冲阳脉,也就是讲的是胃气。
“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谷气实,代表胃中有实,就是有宿食停在里面,此时就会摸到趺阳脉不但滑,而且实。
胃气很实的人,非常容易流汗,一吃东西就流汗。
流汗的时候,如果是在空调房中或者跳到水里面去,汗没有透发,就会产生这种历节。
“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太阴大多是指的女人得到的历节,太阴脉指的就是我们手上关脉的地方,这里的太阴脉讲的是我们的脾脏,如果是弱脉表示血虚,而脾主四肢,主肌肉,当脾脏功能不好时,固表能力就不够。
当风进入体内的时候,正好遇到此人血不足,而血不足的原因,可能肠胃吸收不是很好,生血的过程不是很好,这也会造成疼痛如掣。
这种病大多出现在妇人身上的居多。
在过去,女人大多做针线活,过去的男人都是在外面做劳力的活,所以,过去的女人动得比较少,动得比较少的人,一般来说,血都不足,所以,象这种病在过去大多发生在女人身上。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什么叫盛人?这里的盛人,过去说的就是有钱人,家里环境很好的,每天都大酒大肉的吃,然后妻妾又很多,象这种人运动也是很少,养尊处优的人,也会有历节疼痛。
“脉涩小”是因为运动很少,于是脾阳不伸,没有办法到达四肢,肉很多只是外表看起来比较实,其实是中干,因为这些都是吃很厚腻的食物产生出来的肥脂,并没有固表能力,都是肥油在里面,这个时候脉就比较短小。
“短气,自汗出”。
平常喝酒喝的很多的人,身体里面湿就会很盛。
喝酒后感觉是身热,但是到身体里面就变成湿。
因为平常没有运动,喝酒又喝得多,结果表虚掉里面又湿,这又是一个很容易得到历节病的原因。
王雪华《金匮要略》80全集
王雪华《金匮要略》80全集01《金匮要略》性质与沿革春风微拂36,72002《金匮要略》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春风微拂3,22803《金匮要略》的成就及贡献(2)春风微拂1,00304《金匮要略》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春风微拂1,83805《金匮要略》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春风微拂77906《金匮要略》学习的目的与方法春风微拂88307《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概述春风微拂8,69208《金匮要略》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春风微拂7,64209《金匮要略》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春风微拂2,52210《金匮要略》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春风微拂2,38911《金匮要略》第一篇:四诊举例春风微拂2,28012《金匮要略》第一篇:小结春风微拂1,42513《金匮要略》第二篇:痉病春风微拂3,37714《金匮要略》第二篇:湿病证治(1)春风微拂7,70515《金匮要略》第二篇:湿病证治(2)春风微拂3,99916《金匮要略》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概述春风微拂1,58617《金匮要略》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春风微拂1,06818《金匮要略》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春风微拂1,08119《金匮要略》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春风微拂89320《金匮要略》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春风微拂1,31621《金匮要略》第三篇:阴阳毒证治春风微拂1,05922《金匮要略》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春风微拂51323《金匮要略》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春风微拂95324《金匮要略》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春风微拂1,00125《金匮要略》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春风微拂73426《金匮要略》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春风微拂59127《金匮要略》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春风微拂1,02028《金匮要第六篇:略》血痹病证治(2)春风微拂88829《金匮要略》第六篇:虚劳病辩证春风微拂9,25030《金匮要略》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春风微拂1,09231《金匮要略》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春风微拂74932《金匮要略》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33《金匮要略》第六篇:小结春风微拂64334《金匮要略》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1)春风微拂79335《金匮要略》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2)春风微拂86136《金匮要略》第七篇:肺胀证治小结春风微拂81137《金匮要略》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春风微拂67438《金匮要略》第八篇小结、第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篇春风微拂1,48539《金匮要略》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春风微拂95140《金匮要略》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春风微拂58441《金匮要略》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春风微拂89942《金匮要略》第十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概述春风微拂49343《金匮要略》第十篇:腹满病辨证(2)春风微拂55644《金匮要略》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春风微拂42245《金匮要略》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春风微拂34746《金匮要略》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春风微拂61047《金匮要略》第十篇:小结;第十一篇:概述、肝着春风微拂44448《金匮要略》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49《金匮要略》第十一篇:小结春风微拂43050《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留饮、伏饮春风微拂50051《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春风微拂56052《金匮要略》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春风微拂41653《金匮要略》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春风微拂45754《金匮要略》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春风微拂54555《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痰饮治法小结春风微拂42556《金匮要略》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春风微拂4,32057《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春风微拂42258《金匮要略》第十四篇:水气病春风微拂44759《金匮要略》第十四篇:血分、水分春风微拂35660《金匮要略》第十四篇:四水证治春风微拂41161《金匮要略》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春风微拂34162《金匮要略》第十五篇:黄疸病脉证并治、概述春风微拂30463《金匮要略》第十五篇:黄疸证治(1)春风微拂30364《金匮要略》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春风微拂30065《金匮要略》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春风微拂28666《金匮要略》第十五篇: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春风微拂28067《金匮要略》第十六篇:惊悸吐···概述春风微拂45968《金匮要略》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春风微拂35869《金匮要略》第十六篇:小结、第十七篇:概述(1)春风微拂29370《金匮要略》第十七篇:概述 呕血证治(2)春风微拂28171《金匮要略》第十七篇:概述 呕血证治(3)春风微拂26172《金匮要略》第十七篇:下利证治 小结春风微拂32673《金匮要略》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病脉证并治春风微拂41274《金匮要略》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第十九篇:杂病综述春风微拂29375《金匮要略》第二十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春风微拂46376《金匮要略》第二十篇:妊娠常见诸疾证治春风微拂36277《金匮要略》第二十一篇: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概述春风微拂31978《金匮要略》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春风微拂3,32479《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妇科杂病概述春风微拂73980《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春风微拂1,033。
对《金匮要略》中风病的理解与辨析
对《金匮要略》中风病的理解与辨析展开全文《金匮要略》邪在络在经、入腑入脏辨析《金匮要略·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对此句经文之理解,历代注家多是随文释义,认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是以四个不同层次来表明中风病证的轻重深浅程度。
如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脏,则邪递深也。
”一般而言,邪入脏腑,当是腑轻而脏重,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云:“血气(注:邪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中风中脏多以神志障碍为主,但《金匮·中风病》邪入于腑的表现“即不识人”,却重于邪入于脏的表现“舌即难言,口吐涎”。
尽管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云:“盖神藏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舌本,脏气厥不至舌下,则机息于上,故舌难言而涎自出也。
”皮袭休主编《古典医著选·金匮要略选读》(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教材,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注云:“其病邪深入于腑的,多是胃先受邪,以胃腑上通于心,风邪挟痰浊从胃上犯,蒙蔽清窍,神明失其所主,故不识人。
病邪深入于脏的,则多是心脾先受邪气,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舌和口都失去脏气的上荣,功能异常,故出现不能言语,口中吐涎等症。
”虽如此而释,但终觉牵强,不知为何腑病重于脏病?实际上,《金匮》这句经文系用了一个修辞手法,即互文(备)修辞。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筋輭短,小筋驰长。
”应理解为“大筋小筋輭短,或小筋大筋驰长。
” 又《素问·痹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
”应为“五脏有俞合,六腑亦有俞合。
”因此《金匮》这句话应理解为“邪入于腑,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即不识人”。
即邪入脏腑,功能失调,可出现“不识人,舌难言,口吐涎”等严重症状,中风中脏腑的急性期皆应有神志障碍,如是则医理明确且更为完整。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
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
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
古人认为中风,是大有问题的,我们看看怎么讲的。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这是一段。
这个风之为病啊,就是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这个大概都是这个男左女右的多吧。
要如果但臂不遂,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这是痹症,此为痹,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
那么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血虚;而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个样子看。
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
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中风使然。
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咱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寸口脉,桡骨动脉。
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者为寒,就是风寒之邪了。
浮者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他还是血虚。
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
如果你的皮肤血不虚呢,风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
但是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你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它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浮者为虚,什么虚啊,浮者血虚。
【《金匮要略》中风辨治3方】
【《金匮要略》中风辨治3方】经方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承气类、柴胡类、抵当类、四逆类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风引汤、侯氏黑散和大续命汤三方。
侯氏黑散用于心脾不足,风痰阻络证;风引汤用于热盛动风证;大续命汤用于气血不足,卒感风寒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
笔者跟随全国名老中医和经方大家毛德西、李发枝、唐宋教授侍诊学习多年,现将其应用经方辨治中风的经验和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侯氏黑散经方原文:“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主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药物组成:菊花四十分(120克),白术十分(30克),细辛三分(9克),茯苓三分(9克),牡蛎三分(9克),桔梗八分(24克),防风十分(30克),人参三分(9克),矾石三分(9克),黄芩五分(15克),当归三分(9克),干姜三分(9克),川芎三分(9克),桂枝三分(9克)。
温酒调服。
临证加减:若夹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痰盛者,加瓜蒌、胆星、鲜竹沥;便秘者,加火麻仁、决明子;麻木重者,加蜈蚣、橘络、白芥子;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
功能主治:此方具有补益心脾,化痰息风之功,临床多用于风邪直中脏腑,心脾不足,风痰阻络之证。
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中风卒倒,四肢烦重,半身不遂,心中恶寒,胸闷短气。
或魂梦颠倒,精神恍惚,心悸,心烦,身体燥热,倦怠乏力,呕吐痰涎,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弱。
用药分析:方中用菊花祛风平肝,除致病之邪,为主药。
白术健脾安中,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充则风邪易祛;防风辅助主药以祛其风,二者共为臣药。
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干姜温中补气,辅助白术健脾之功;川芎、当归养血为助,即血行风自灭之意;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滋阴潜阳;桔梗升提气机,而使风邪得转,风邪得祛;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共为方中之佐药。
桂枝引导诸药以温通经络,酒引诸药至周身经络,共为方中之使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学中医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斟酌其中的脉像说法,这儿的寸口脉很容易被误解为寸脉,在前面的条辩中有所差错了。
现在真正思考起来认为寸口脉非寸脉,寸口脉其实应该包括寸、关、尺三脉,具体的相关内容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这儿不再详细述说。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八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中风病人的寸口脉像出现了沉而弱的,脉像沉意味着是里,对应的脏器是肾;脉像弱意味着是营血不足,对应的脏器是肝。
脉像、脏器都是相互对应的,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论述过。
病人的病症发作的时候,痛得非常厉害乃至出汗不止,人就好像是从水中捞出来一样,全身都会湿漉漉的,而且流出来的汗是黄颜色的。
这种脉像且有痛得汗如雨下的、而且是黄色的,就称为历节病,可以把历节病看作是痛风与风湿病的结合体,在讲解脉像的情况就知道对应的是肝与肾脏,肝脏对应是痛风,肾脏对应是湿病,对于治疗这个病症可以考虑甘草附子汤进行加减,甘草附子汤方处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得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请在微信下方点个“赞”或“在看”,以示鼓励。
《金匮要略》中风病浅识
《金匮要略》中风病浅识赵惠琴;王中琳【摘要】《金匮要略》首出中风之病名,详细阐释了中风的病因是风邪为患,病机为正虚邪中,并在灵活辨证的前提下,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进行辨治。
引导了后世医家进一步对中风病进行探究和发挥。
其所载方剂组方严谨,针对病机用药,于临床颇有指导意义。
后世医家对中风病的阐发,也是建立在《金匮要略》论述的基础上的。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4(000)022【总页数】2页(P7-8)【关键词】金匮要略;中风;证治【作者】赵惠琴;王中琳【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保健科,济南 250014;山东省中医院脑病科,济南2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风,又称“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的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舌㖞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古今医家论述中风者颇多,但在中医最早的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尚未出现“中风”病名,据其所论,“薄厥”、“偏枯”、“风痱”等与中风相似。
至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始出“中风”之病名,并对中风病的发病机理及其证治等做了重要阐述,对后世中风病的诊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笔者谨就学习该篇所得浅述如下,冀对中风病的辨治能有所裨益。
1 发病倡正虚邪中1.1病因病机,主正虚邪中《金匮要略》秉承《内经》之要旨,认为中风的病机为正虚邪中。
《灵枢·刺节真邪》有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开篇即点明,中风的主要病因是“风之为病”,同时认为其内在的病理基础是“络脉空虚”,即由气血不足,络脉失养,贼邪乘虚侵袭,邪入经络脏腑而发病。
笔者认为仲景所论之邪,盖主要指风邪,包括外风与内风,然更侧重于外风立论,这点从其所附方药中可以窥见。
对于半身不遂、口舌斜发生的机理,仲景论述的更是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浮者血虚,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节篇1)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节篇1)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节篇1)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那么古人认为这个历节啊,历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发性的一种关节痛,身上关节无所不痛啊,所以他叫历节痛嘛。
这种病啊,他在这个关节的地方啊,是筋和骨交接的一个部位,所以与这个肝肾有关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咱们也就做一个参考。
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俱虚,所以脉沉而弱,沉而弱就是里虚,肝肾也都在里嘛,肝肾虚,所以脉它也沉弱,所以他说了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这几句话是古人作文字这样说的,不是我们见到沉脉就主骨,也不是的。
总言而之,这个肝肾虚于内,所以脉应之沉而弱,由于肾虚所以骨弱,肾主骨嘛。
筋虚呢,则筋缓,缓弱那个缓,就是弛缓不收啊。
所以这样关节这个地方啊,由于这个骨和筋这个地方虚,客气邪风就容易乘虚而入关节,他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心火再气盛,那么就要出汗,古人认为火属心。
如果内里有热,他就汗出,汗出又不知摄生,跑冷水里面去洗,所以汗出入水中,如果这个寒水啊遏制了这个心热,使他不汗出,本来应该汗出嘛,这个汗就郁而为湿,留于关节呢,就为历节痛。
这个历节痛啊,和一般的关节痛不一样,要出黄汗。
历节黄汗出,不光出黄汗了,他也疼啊,所以叫做历节,他是每一个关节都这样。
这都是属于风湿痛、关节炎这些概括到内了,所以这个书上啊,有时说是风湿相搏,那个关节不是整个关节,那么这个是身上整个关节,无关节不痛,所以单独搁这么一章,而且这一章讲的。
总而言之也是关节疼得厉害,把类风湿这类差不多也都归在这一章里头,这是咱们现在的话。
首段提出来了,说这个病与肝肾很有关系,认为筋骨的问题嘛,所以搁这么一段,这是得这么一个病的主因,这是古人的看法,是不是这样,咱们做一个参考。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金匮要略增补》之中风篇(节选)
《金匮要略增补》之中风篇(节选)治口耳僻方口耳喎僻方防风附子葛根(各二两)柏实麻黄(各三两)独活生姜(各四两)杏仁(三十枚)上八味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千金要方)我们先从“类中风”的口眼歪斜讲起。
类中风,就是表象上看似中风偏枯的病。
但是,这类病,没有半身不遂的症状。
所以,古人后来也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口眼歪斜、全身瘫痪等等,都属于“类中风”。
老百姓一见到这些症状,就要怀疑是不是中风了?医生也是,见到个这些情况,也要首先考虑是否和真中风有关。
中风病,可以说,证候纷繁,细分的话,连癫狂都属于中风的范畴。
这些病,我们也是这样归属的,因此,都要在中风这篇细讲的。
口眼歪斜,现代医学叫做面神经炎,我们现代中医,叫做面瘫。
它也是中风类疾病的一种。
我们可以戏称它为“小中风”,这个病局限在一侧面部,机理和真中风是一个道理。
都是内有痰热,外感风邪,不能外发而痹阻在面部而形成的。
我见到很多肥胖人,喜欢饮酒,醉后睡觉出汗,还开窗户吹风乘凉,醒后呢,就嘴歪了。
有病的一侧瘫痪,没病的那侧,就表现的收缩紧张。
这个病,是内外夹杂,一种是本有风邪寄居,生气上火,内热痰饮就上逆,风邪所阻不能外越而发病。
一种是本来内邪上涌,感受了风寒,就痹阻于一侧面部。
其实,它也是和血瘀有关。
中医说,这个病是风中的浅,而偏瘫等,是风中的深。
从西医的角度讲,中风偏瘫,是颅内血管的问题,而单纯面瘫,则是外周的血管神经问题。
西医强调这个病是面部神经炎。
而我强调的是,面部“血栓”。
套一句中西结合的话来说,就是面部血栓造成的局部神经失养。
治口耳僻方,口耳僻的意思就是说,嘴歪到了耳朵的意思,表示病情很重。
防风附子葛根(各二两)柏实麻黄(各三两)羌活生姜(各四两)杏仁(三十枚)上八味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这个方子,是从风论治的。
这个方子主治的证,是少阴阳明证,属厥阴。
麻黄,生姜、附子,有对治少阴伤寒的意味。
防风,羌活,这都是辛温解表的药,入表,入头。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四条:气血两虚的病人得了中风,最轻的症状可使用防己地黄汤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四条:气血两虚的病人得了中风,最轻的症状可使用防己地黄汤方在《伤寒论》太阳病中我们讲过中风的事项,在当时条件下病人应该是身体条件都是正常的状态,也就是说气血都是正常的,这时的中风只要根据症状使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之类的处方,此时及时治疗基本上就不会存在病情深入的状况。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四条: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本条辩是讲使用防己地黄汤方来治疗中风的,这个中风是病人气血两虚的情况造成的,而且中风的症状还是最轻的,此时病人的症状好像要属发狂的情景,或者说病人情绪很烦躁,其实与风的属性是相对应的,风本身就是动的,而且也是毫无目的性,最终都会往上走,聚焦在病人的头部,因此病人就会有发狂的症状。
此时病人身体温度是正常的,就是脉象是浮的,或者说是浮脉。
浮脉也就意味着表虚,在太阳病(感冒)中表虚时用桂枝、麻黄等,但这儿病人是气血两虚,此时就不可以再使用桂枝、麻黄了,因为其药性太强,病人身体无法承受,那么就改用药性比较弱的,同时还要兼顾病人的气血恢复,此时就用防己地黄汤方。
防己地黄汤方处方: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风(各三分)用法: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呚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药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在很多汤方中很少看到药需要什么类型的器皿来盛,在这个药方中我们看到要用铜器来盛,是不是也有特别的用意呢,现在不得而知。
但使用地黄会使器皿上带有颜色,因此建议使用铜器。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大经典之《金匮要略》全80集——026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视频字幕内容如下:昨天讲了关于中风的两个条文,我是按照原文的本义,给大家作了一个介绍,后来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跟大家一起复习了,《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的认识,就是后世,关于中风病因,各个朝代它怎么从正虚风中,直到认识到现在的这个病因,比方说象以张锡纯为代表的,考虑到是气血上冲,直接犯脑,就是病位上认识到在脑了,还有就是,象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他认为病因是气虚血瘀,用了益气活血的方药,临床治疗有效。
我现在结合原文,再进一步说一下,你比方说,关于中风的分型问题,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指的是麻木不仁,那么,麻木不仁的这个现象,也叫做“小中风”,或者是叫中风先兆,需要注意临床鉴别。
比方说,最常见的动脉硬化性的麻木,都是患动脉硬化的患者,现在说中、老年人,不完全是在老年人、老年病上,现在大有年龄提前的问题,特点,就是一侧上肢或者下肢,就是我们讲的“但臂不遂”,或者指尖、指端、舌尖的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或者数天,象我在《绪言》里,还给大家讲过一个恶性肿瘤的病例,他首先出现的不是麻木,而是“即重不胜”,先前可能是数小时,或者是几天,数天之内,他有一个先兆的表现,动脉硬化病,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它会发展成“即重不胜”,从麻木不仁到“重不胜”,甚至于直接“中脏腑”了,这是第一,最常见的。
第二,麻木不仁,我觉得,中毒或者营养缺乏,也会出现肢体的麻木。
比方说,中毒,包括刚才我说的,乌头(乌头碱)、附子,若中毒的话,也会出现唇舌的麻,或者是肢体、肢端的麻木,如果说有点瞑眩,如果不重的话,那是药物得效的表现,瞑眩反应。
但是,麻木,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那可真就得用解毒办法了,我说这个,就是药源性的致病因素,营养缺乏、不良,我看现在也挺多,有的小孩,特别是女孩子,为了减肥保持体形美,吃得少,逐渐地就形成月经周期紊乱,甚至闭经,有的闭经长达半年、一年以上,在她而言,不觉得是因为少吃饭怎么着,我认为,体形应该是健美,主食可以适当减少,但营养一定要均衡,如果营养缺乏的话,她也会出现肢体远端的麻木不仁,这和我们讲的中风先兆是两回事,这是应该注意鉴别的,而且临床常见的。
第三,就是感染引起的神经炎性麻木,除了表现为,肢体的麻感觉障碍以外,还有原发病的特有症状,比方,急性、多发性的神经根炎,这种有麻木感的病人,他首先出现的是发热,我们学校就有一位青年医生,跟着到俄罗斯去,参加医疗队,在那儿他就是,因病毒性感染,可是那时候没有特效药,另外,治疗上也是费用很高,治疗稍微延迟了一下,结果搞得不仅是麻木了,而且下肢行动几乎就是残废了,现在他就是中、西医综合治疗,当时看到病情控制不了的话,提前回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就不至于这样了,他长得确实很好,美男子,结果现在行走的步态,和原来大不一样,所以,这一定要引起重视,感染引起的麻木,就是感染性神经根炎。
还一类,就是压迫性麻木,我亲身体会过,1984年的时候,突然地怎么站不起来了呢?后来,第一感觉,就是脚趾头,从哪最明显呢?就是臀部,坐骨神经所循行的部位,咱们说,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一直到脚趾头,麻得就象过电一样,这真是风驰电掣一样地疼痛剧烈,不可屈伸,当时拍片子,根本看不出来腰椎间盘,有什么变化,从骨头找病因找不出来,骨科的老专家们告诉我,说“你这是退行性变,劳伤还是外伤?”,我说,“肯定劳伤啦!”,最严重发作的时候,就干脆不能翻身,也不能动了,就得是按照中医的,牵引、推拿按摩进行治疗,我这个病现在已经10多年了,就是保守治疗,所以,我非常相信我们中医,对于骨节间的病,治疗办法非常好,和我相应的前后得病的一些人,有的人就做手术了,结果手术后,他也离不开腰围子(护腰),我认为,这个病在护理上,一定要减少弯腰,应该坐硬板凳,躺硬床,这些都得注意,就是护理要跟上,这个病是神经受压迫来的,所以,脊柱骨质增生性的麻木,包括我说,我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些问题,都是,包括刚才讲的“风湿四病”,它以疼痛为主症,有的影响到神经,他也会出现兼有麻木的,这是压迫性的麻木。
还有一点,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就是我们,上次讲百合病的那种异常感觉,这就是中、青年人,有的比较多发,这种麻木,它是部位不固定,病情也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什么事也没有,要说犯病,他形容起来比谁都重,你让他做一些相应的检查,却没有变化。
比方我刚才说,早期,你查血常规,类风湿因子,他得有白细胞升高,伴有发热的症状,你若查类风湿因子,它得有标志,这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型的,什么也查不出来,他也有游走性疼痛的表现,但是部位不确定,这就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所表现的麻木,刚才我说,脊椎压迫,大概最常见的是什么呢?就是颈椎病,颈椎病现在也挺常见的,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增强,或者总是伏案工作,使颈椎病更常见,从“肌肤不仁”来说,需要鉴别诊断的就提示这么些,也是咱们中医门诊里面,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我想说的就是“中经络”,中风的“中经络”这部分,象腔隙性脑梗塞这种病人,大概找中医的不少,“腔梗”(腔隙性脑梗塞简称),发病率高,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不象咱们说的,非得是猝然昏倒,他这未经昏仆,有的时候可能好好的,就是逐渐、逐渐地,病情进展到自己感觉不正常的时候,再去做脑CT,才看出是个“腔梗”,有的是多发性的,有的就是一点点,初起,比较轻微的,所以,中经络,我讲的是属于“即重不胜”的,或者是运动有点障碍的这种情况,属于“不遂”的这一类,基本病因,就是持续性的高血压、高血脂,微动脉的粥样硬化,还有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它必须具备糖尿病的病史。
这个,昨天在复习,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上,我提到了,关于“内伤积损”的问题,“内伤积损”,我觉得要按照我们,这次讲的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进行脏腑经络辨证。
首先说,为什么发病年龄提前,咱们从《素问·上古天真论》,能看出来,男子是“五八肾气衰”,所以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三十几岁,三十八、九岁,就有动脉硬化,有的出现中风,这就是肾气衰的根本。
若是老年人,就是肾元不足,元气不足了,作为肾,先虚以后,对肝的功能影响,就是水不涵木,因此,高血压、高血脂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不得考虑,是源于肝阳、肝火,轻者是肝火上炎,重者就是肝阳上亢,所以,水不涵木,是木少滋荣这个情况,对肝木的影响,所以,表现为咱们经常看到的症状,治法上,就得是滋水涵木,或者是清肝平木这样的一些治法,作为母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到心,所以,这个病位上,若是西医,他就盯着心电图,就去治心,他为什么没有咱们这个整体观,或者按照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来考虑,使疗效更好呢?我觉得,“腔梗”的问题,就是最能结合我们前面讲的理论,再结合咱们对“中经络”的分析,我现在说,从肾影响到肝木了,肝旺证尤其常见,因此由肝木又影响到心了,是肝火的偏旺。
或者说,再有一类,就是心气大伤,有的时候,有的老年病人,表现为气阴两伤,冠心病、糖尿病,为什么气阴两虚型多见呢?我觉得,和咱们认识有关。
还有一个,就是心气大伤以后,作为心主血脉的,这个“发动机”、“司令部”,出问题了,对脾、对宗气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什么叫“宗气”?这又是基础的知识,是以肺呼吸的、自然界的清气,积于胸中,胸为气海嘛,气到这胸中了,必须得和脾胃生化的,精微物质、精微之气聚于胸中,然后脾气散精,上升于到肺,肺才能敷布。
所以,宗气在胸,为气海这地方,直接影响到脾,这个“宗气”实际上联系到脾土,宗气不足,所以它无力推动“宗气”,上升于脑,就是说,心气大伤以后,或者是气阴两伤的病人,他肯定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它无力推动,宗气上升于脑,可能讲基础的时候了解到,肾通于脑,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
现在说,如果宗气不能上升于脑,脑脉失养,所以,气虚而血涩,或者气虚而血瘀,清空失调,或者说是清空失润,这就是说,为什么崇尚,益气活血法,以补阳还五汤为典型的例子?对“腔梗”,可以说也是一个有效的基础方剂,我觉得,这个疾病的全过程,和五脏之间的关系,正好和我们昨天所复习的,中风的病因联系起来了,从整体出发来看待,而不是一段一段的,也不是从某一个历代医家,你说、我说,不知所云,谁说的对?拿不准。
我觉得,按照张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看到人体内部的环境里面,五脏,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从整体观念出发,我觉得,用来解释,“腔梗”的主要病机,很有道理,给大家参考。
再一个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痰和瘀和谁搏结的问题,作为“腔梗”,就是风、痰、瘀为标。
刚才说的五脏之间的关系,是正虚的问题,标实,标实到哪去了呢?是风和痰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从鳖甲煎丸给我的启发,开始重视痰、瘀是什么时候,是我讲《水气病》篇的时候,讲“血不利则为水”,这个水血互患的立论,我再回想鳖甲煎丸提到的,它之所以形成癥块,癥瘕痞块,是因为疟邪和痰、瘀互结,现在我来讲中风的发病,为什么在治疗上,都想到痰、瘀了?实际上,原理即,张仲景的“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也就是痰、瘀相关了。
痰、瘀相关的理论,从1981年开始,有一位叫董汉良的人,在《中医杂志》上,首先提出痰、瘀相关理论的看法,那篇文章给我的启发很大,当时我的先生,正好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就定为,“痰阻、血瘀,在中风发病与治疗中的地位”,答辩的时候,当时有些老专家提出疑问,脑出血还要活血化瘀吗?现在看来,真就是痰浊、血瘀,在中风发病过程中,或者是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发病,还是治疗过程中,的确占有重要地位,现在,溯本求源,我觉得张仲景在理论上,就是一大贡献,在整个疑难杂症里面,他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特别是对“本虚标实”,这样一个病情的认识,本虚为什么呢?它要产生病理性产物的,病理性产物,它又是一个致病因素,所以,它会在临床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相应症状。
你要根据证候,再来辨证施治,有其证用其方,这是不一样的,就“腔梗”来说,风、痰、瘀为标的问题,这就是在肝、肾、心,阴阳失调的基础上,比方说,情志不调了,这些病人,不管他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肯定是有生活事件的严重刺激,情志不调,郁而化火,所以急性发病,首先表现的,就是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的话,昨天讲的,如果出现神识的障碍,意识障碍,首先是“即不识人”,他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有的就是几小时的,或者还得几天,才能醒过来,这都不一样。
急救,比方西医的急诊,接诊的时候,他(病人)有时候出现昏迷,他若真是脑栓塞,马上就用进口溶栓的药,所以,有的时候,这样的病人到咱们这里就诊,咱们就是看什么呢?“腔梗”以后恢复期的治疗,或者后遗症的治疗。
我说这个,是不是咱们得实事求是的说,所以,语言蹇塞,口眼斜,半身不遂,这个阶段,有的时候,也是因为五志化火,特别是饮食失宜,他也不好好吃饭了,所以,饮食失宜,伤及脾运,也是发病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