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患者出现的各种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中风导致脑血供不足,气血运行障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不畅。
下面是一则中医医案,供参考:
主要症状: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诊断:中风后遗症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 主方:活血化瘀汤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6克,阿胶5克,当归10克,生地煎汤内服。
- 辅方:通络活血汤
组成:三七10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川弓30克,白芍15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 另外,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加减方药,以调理脏腑功能。
2. 针灸治疗:
- 选取穴位:足三里、合谷、涌泉、太溪等穴位;
- 针刺手法: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如缓刺、波罗针等;
- 针刺次数:每周3次,每次针刺20-30分钟;
- 针刺疗程:治疗至症状明显好转、功能恢复为止。
3. 中医推拿:
- 采用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腧点,促进血液和气的循环,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注意事项:
-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
-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配合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以上是一则中医医案,但请注意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是不同的,所以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风后遗症的概述
2.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3.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4.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5.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6.结语
正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遗留下的一系列症状,包括肢体瘫痪、关节僵硬、行走不便等。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组成:海风藤、秦艽、牛膝、杜仲、桑寄生各 15 克,巴戟、白芍、木瓜、制附子、狗脊、木香各 20 克,薏苡仁 50 克,肉桂 10 克,白醋 15 毫升 (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
功效:用于中风后遗症,症见关节僵硬,行走不便。
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组成:桂枝、川椒、寻骨风、桑枝、槐枝、桃枝、椿枝、茄根。
用法: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取药汁,兑热水至适宜温度后浸泡,每天两次,5 天为一疗程。
功效: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根据患者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功效:针对不同的症状表现,辨证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结语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中风后遗偏瘫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方案 , 将其分为阳亢血瘀 、 血 虚挟 瘀 两 种类 型并 进 行对 症 治疗 , 每组 各 有 患者 4 0 例 。男 性 患者 5 1 例, 女性 患者 2 9 例; 年 龄 范围为 5 1  ̄ 7 9 岁, 其 平均
年龄为 ( 6 5 . 2±4 . 4 ) 岁; 偏 瘫 时 间 范 围为 6  ̄ 2 4个 月 , 其 平 均 偏瘫 时 间为 ( 1 1 . 2 士2 . 5 ) 个 月 。所 有患 者均 因 为形成 脑血栓 、 脑 溢血 、 脑栓 塞 等脑 血 管意 外 引发 。患者 肌 张力 程 度在 0  ̄ 1
忍冬 藤 1 5 g 、 桑枝 3 0 g以及 3只全 蝎 。患者 在病发 后第 4天服
用 药物 。服 用方 法如 下 : 水 三碗 半 煎 , 存八 分 。渣水 两碗 , 煎 存六 分 , 分 早晚服用 。1 个疗 程为 3个 月 , 共 需治疗 2个疗 程 。
( 下转 第 1 6 1页 )
2 . 5 用药情况和预后情况
本 组 6例 使用 中药 制剂 出现 不 良反 应 的患 者 中 , 5例 患 者为单独用药 , 占( 8 3 . 3 3 % ) , 剩余 1 例 患 者 为合 并 用 药 , 占 ( 1 6 . 6 7 %1 。其 中停 药后 自行恢 复 没有 进 行 处理 的 患者 4例 , 占( 6 6 . 6 7 %) , 经对症 处理后恢 复 的患者有 2 例, 占( 3 3 . 3 3 % ) 。
( 上接 第 1 5 9页 )
根 据 中 医辨 证 对患 者 进行 分 型治 疗 , 主要 如下 : ( 1 ) 血 虚 挟瘀 、 经络 阻滞类 型患者 。对此类 患者治 疗原则 为和血 活血 、 通络 化瘀 , 药方组 成如 下 : 地龙、 桃仁、 当归、 赤芍 及川 芎 等各 1 0 g , 红花 4 g , 葛根 1 5 g , 2 0 g 鸡血 藤 、 1 2 g丹参 以及 3 g田七 。患 者病 发 后 4  ̄ 8天 服用 此 药方 ; ( 2 ) 阳亢血 瘀 、 经 络 阻滞 类 型 患 者 。对 此类 患者治疗 需遵循 平肝潜 阳与化瘀通 络 的原 则 。药 方组成 如下 : 地龙、 归尾等各 1 0 g 、 红花 4 g 、 天马 6 g 、 冲 田七 3 g 、
中风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中风后遗症(编码为:A07.01.01.05 )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编码为:I69.300)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 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经典【文献摘要】《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中风后遗症的经方及时方辨证论治展望
要结合性地考虑前期中风阶段的病机关键,正是由于中风的病机未加以诊治,才会演变为当下的诸般遗留疾病。
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曾有中风相关疾病与足厥阴肝经有密切联系,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上亢、肝风妄动是中风的病机所在。
因此,当疾病演变至中风后遗症的环节时,应主要解决肝风内动及肝阳上亢问题。
肝为将军之官,从属风木,水火炽盛,容易自内生风,当肝阳上亢、肝风妄动时治法上要潜阳降逆、平息肝风,在中风急性发作时,镇肝熄风汤常常被医家所引用。
此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善于治疗内生之肝风,以患者素体肝肾阴虚为主,使得肝阳偏亢,阳亢易化风而致气血逆乱,因为肝肾阴虚,阴液不足滋养,所以会出现烦热、面红、耳鸣的现象,当疾病急性发作时以治标为主。
当疾病已然发展至中风后遗症时,疾病处于缓和阶段,当以治本为主,故在治疗时以滋养阴虚为本,渐而平肝熄风。
方中龙骨、牡蛎、龟板、白芍都可潜阳滋阴、镇肝息风,玄参、天冬又可滋补阴液,滋水涵木,可引动肺脏的清肃之气下行,制约厥阴肝木的妄动,原方中有一味茵陈,其性娇嫩,张锡纯评价该药为青蒿之娇嫩者,用以疏理肝气,顺应足厥阴肝性,在众药中对足厥阴肝经的治疗起到恩威并施的作用。
书中记载,临床中有患者脑中常自觉发热,烦躁不宁,现代医疗系为脑充血证,医家谨守病机,论为阴虚阳盛,肝阳上亢,予原方内服治之,牛膝一两、龙骨、牡蛎、龟板、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麦芽、茵陈二钱,水煎服,连服数剂,脉象平和,疾病向愈而将药停服。
有研究团队就镇肝熄风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研究表明,镇肝熄风汤能够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的诸多症状,兼具开通之效。
百病皆由于脾胃虚弱所生,太阴脾与阳明胃为后天之本,许多后世医家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却容易忽略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调制,若太阴脾经与阳明胃经长期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厥阴肝脏也难以储藏足够的血液,故在疾病治疗中可辨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而论治。
健脾胃二经以促气血化源,充养肝血以补养足厥阴肝经,以达到潜阳补阴的效果。
中风病恢复期后遗症期中医药治疗
闭证—痰火瘀闭证〔阳闭〕
起病急骤,神识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 遂,肢体强痉拘急,颈强身热面赤,气粗 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苔黄腻,脉 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 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闭证—痰火瘀闭证 〔阳闭〕
应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常用羚角钩藤汤加 减。以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平肝 息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 热化痰;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假设痰热 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猴 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 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代赭石等 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 厚加生大黄、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 苔黄糙者,宜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
2.与痫病鉴别 都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 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 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 居多。
3.与厥病鉴别 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 般移时清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言语不利等症。
4.与痉病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 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 神昏,但多出如今抽搐以后,无半身不 遂、口舌歪斜等病症。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 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三、诊断要点
〔一〕诊断根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一〕诊断根据
1、具有突见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 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 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 前兆症。
闭证—痰浊瘀闭证〔阴闭〕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 感觉减退或消失,神识昏蒙,痰涎壅盛, 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舌质紫 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中风后遗症的辨证分型与康复用药
中风后遗症的辨证分型与康复用药
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
中风虽然有相同类似的症状,但形成的病因是不同的,不同病因形成的中风康复起来用药是不同的,如:气虚血瘀型的就得补气为主加上活血化瘀的药,阴虚引起的中风康复就得以滋阴活血化瘀为主。
下面把常见的中风证型与康复用药给大家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康复用药:这个证型是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症状的,如:无力,脉沉,怕劳累,体倦等为主要表现。
这个证型的中风康复可以用黄芪颗粒来补气,联合溶栓脑通胶囊打通脑络。
二、肝肾阴虚型的中风后遗症康复用药:这个证型的中风患者是以阴虚血少导致的血瘀。
在康复时要以滋阴补血加活血化瘀为主要用药。
这个证型的中风患者可见舌红无苔,手脚发热,爱盗汗,口干等。
这个证型的中风可以用归芍地黄丸来滋阴补血,用溶栓脑通胶囊来打开门瘀阻的经络。
三、痰浊阻络型的中风后遗证康复用药:这个证型的中风患者是以痰浊,痰粘导致的血瘀阻络。
症状以痰多而粘,舌苔厚不易刮下为主要表现,康复用药是以清气化痰联合活血化瘀通脑络的药为主。
推荐清气化痰丸联合溶栓脑通胶囊。
对证一碗汤,不对论船装。
对证用药,提高疗效。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本文介绍了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首先,文章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和次要症状、病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等。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和对应的症状,包括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
诊断时可以参照XXX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中风病的病期诊断标准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在中医证型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年龄等因素,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腑和中脏三种类型。
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中医提出了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流畅或无法说话、身体一侧麻木、腹胀、便秘、头痛、眩晕、咳痰或咳痰较多、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腻、脉搏弦而滑。
标准住院时间应不超过28天。
进入该路径的患者必须首先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这些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会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那么他们也可以进入该路径。
但是,由脑肿瘤、脑外伤或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应进入该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治疗方案应参照“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以及XXX《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中医辨证治中风后遗症
中医辨证治中风后遗症中医辨证治中风后遗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辨证治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口呙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而风动,血随气逆,上蒙清窍,从而出现是证。
中风后遗证患者,常常伴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施治,有明显效果。
一、半身不遂1.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偏枯不用,肢软乏力,面色萎黄,或见肢体麻木,舌淡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细弱。
当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为治。
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取黄芪30克,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菖蒲、三七、水蛭、党参、伸筋草、桑枝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12.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头痛头晕,面赤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滑。
当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为治,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取天麻、钩藤、山栀、牛膝、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竹茹各10克,竹叶5克,石决明(先煎)30克。
二、语言不利1.风痰阻络型:主要表现为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不遂,舌暗或见瘀点瘀斑,脉弦滑或涩。
当以祛风除痰,宣窍通络为治。
可选用解语丹加减,药取天麻、胆南星、天竺黄、远志、菖蒲、郁金、木香、大贝、前胡、竹茹、水蛭、地龙各10克。
2.肾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舌强言蹇或音喑失语,肢体麻木或不遂,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
当以滋阴补肾,利窍开音为治。
可选用杞菊地黄汤加减,药取枸杞子、菊花、生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首乌、故纸、知母、黄精各10克。
(完整版)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即脑血管意外)经治疗后遗留下来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
中医认为中风常因本体先虚,阴阳失却平衡,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肢体失养所致。
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用什么药效果好?以下是详细介绍:(1)、心肾阳虚型表现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心肾阳虚型治宜滋阴补阳,熄风开窍。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心肾阳虚型方选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芪各30克,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石斛各12克,远志、菖蒲、麦冬、牛膝各10克,五味子、制附子、全蝎各6克。
偏肾阴虚,骨蒸劳热者加桑枝、鳖甲、地骨皮;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肝阳上亢型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肝阳上亢型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克;玄参、生地、夏枯
草、生麦芽各15克,黄芩、栀子、川芎各10克,生甘草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浅谈中医中药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浅谈中医中药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我国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而且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用药方法经验。
特别是近十余年,通过对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及后遗症的系统研究,国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风病的证治理论,在继承前人经验,发掘古方综合各类手段的基础上,遴选出众多的治疗方药和方法,并利用现代科技方法与手段,提高了治愈率。
脑中风后遗症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后仍存在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吞咽困难、精神及智力的异常、一侧肢体麻木萎软(动则乏力、久卧在床)或痉挛(常见的上臂“挎筐”、下足“内翻”)或肢体无力(走路画圈)等。
中医称本病为“痿病”“偏枯””偏风“ ”身偏不用”,概因其“气血不足,脑髓失养,痰瘀阻络,半身不遂”,主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深浅不一,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
临床上这一类的病人很多,大多数人一是缺乏脑中风后续康复治疗的概念;二是觉得急性期治疗之后,多在家卧床休养;三是经济条件达不到而无法更好的得到调理和康复治疗。
其实,度过急性期之后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才是重点。
中药调理中风后遗症病位在脑,病机为气血逆乱、脉络阻滞、脏腑功能失调,因此使用中药调理时,要注重益气活血通络,平衡脏腑气血,以及对应出现的病症做出相应的调理。
清代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名方补阳还五汤,方中大量使用生黄芪以补益正气,气行则血运,逐五脏间恶血,同时还能承载其他药物运行周身;中药不同部位就有不同的作用,方中应用当归尾破血而不伤血,专治积滞肿痛;此病病位在脑,而川芎具有活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之用,引药上行于头脑;地龙是生活中之常见动物药材蚯蚓,具有活络通经、周行一身之血的作用,现在临床主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余者桃仁、红花、赤芍均有通血逐瘀之效。
方7味药君臣佐使,攻补兼施,共奏补气活血之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出现兼有其他症状,如出现失语,中药采用“凉血通瘀”法,有学者认为瘀热阻窍为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针对病因采用天麻、半夏、胆南星、陈皮、地龙、僵蚕、全蝎等药物,以及采用补血益气法,加用人参、五味子、石菖蒲、鹿角’等药物治疗。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附90例报告)
采用辨治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 , 取得 了较好 的疗
【 关键词 】 中医辨证分型 ; 中风后遗症
中医后遗症 系中风发 病半年 以上 而某些临床症 状 、 征 体
未 能 消 失 。 中医 认 为 中风 的形 成 , 在 气血 内 虚 的 基 础 上 , 是 遇
8 1岁 , 平均 6 . 5 4岁 ; 病程 3个月 ~8年 。心肾 阳虚型 3 0例 , 表现 意识朦胧或 痴呆 , 忘 , 强语 謇 , 体不遂 , 健 舌 肢 畏寒 肢冷 ,
两组发生肝功能损 害的时间主要是使用 抗结核药 物后 1
~
[ ] 谭永康. 2 药理和肝病 . 中国防疫杂志 ,0 2,4 3 1214 2 0 2 ( ):5 —5 . [ ] K poi . u - d cdle i resi lai rd gd - 3 alvzN D rgi ue i r s dr i tnf r e t n v do mp c o o u
vl m n n eua o. rgSf20 ,4 2 :8 -9. eo e t drglin D u a,0 12 ( )4 34 0 p a t
8周 内, 以后 肝 功能损 害减 少 , 与相 关 资料 报 道肝 损 害
8% 一 0 0 9 %在用药 8 内发生相符。 周
3 讨 论
心悸 气 短 , 晕 耳 鸣 , 眩 血压 偏 低 , 红 干 或 胖 嫩 , 自 , 沉 细 。 舌 苔 脉
有劳倦 内伤 、 思恼 怒 、 忧 嗜食厚味 , 烟酒 等原因 , 进而引起脏腑
阴 阳失 调 , 血 逆 乱 , 冲 犯 脑 , 脉 痹 阻 或 血 溢 脑 脉 之 外 所 气 直 脑
26 / , 患者 T I 动 于 2 . 1U L 4例 BL波 13~3 . L o 1对 照 组 8 35t l ; m /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消失。
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
本病病位在脑,但和肝、脾、肾、心等脏器密切相关。
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临床如能正确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
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
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之症俱在,乃瘀血、湿痰阻络而成,故治宜标本兼顾。
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大致可分以下几型,并需随证加减。
1.气虚血瘀型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
如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上肢偏瘫重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地黄、山茱萸等以壮筋骨,强腰膝。
半身不遂较重可加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兼有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等化痰开窍。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肝肾阴虚型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0g,白芍10g,玄参10g,天冬10g,龟板胶15g,鹿角胶15g,阿胶15g,丹参30g,当归10g,红花5g,鸡血藤15g.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白芍、玄参、天冬以滋养肝肾之阴,龟板胶、鹿角胶、阿胶等以补髓养阴,丹参、红花、鸡血藤以活血通络。
浅析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第 6 卷第 24 期2019 Vol.6 No.2417浅析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安 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摘要】中风又叫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中风后会出现很多后遗症,例如:偏瘫、失语和吞咽障碍等等,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内虚、劳倦内伤、恼怒忧思等原因引起的脏腑阴阳失调、脑脉痹阻、气脉不通。
中风与心、肝、脾、肾等多个脏器有直接的关系。
加强对本病辨证论治的认识,从而提高此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中医辨证论治结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中显示出较大优势。
本文就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辨证论治予以综述,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护理水平。
【关键词】中风;辨证论治;后遗症;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4.17.02近几年我国逐渐向人口老龄化发展,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中风是脑血管常见病之一,在医学上又被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这种疾病发病速度快,这种疾病发生后对患者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中风后遗症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症状表现为吞咽障碍、肢体障碍、语言障碍等等[1]。
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270万人发生脑卒中,即使恢复后,大多患者也留有后遗症,发生率高达65%,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1 中风后遗症目前,中风后遗症的评估方法可以根据对患者身体的检查来进行判断[2]。
(1)肢体麻木,患者的肢体末端有麻木现象,例如手指和脚趾麻木,患者的面部皮肤有虫爬蚁咬的感觉,伴有针刺感。
(2)嘴歪眼斜,患者的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流口水、吐字不清晰。
(3)肢体功能障碍,不能直立或者直立行走苦难,下肢发沉,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语言功能障碍,吐字不清晰,或者不能说话。
对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Brunnstrom.NIHSS.ADL.Ashworth Fugl-Meyer.mmse 及洼田饮水试验等评分量表进行评价。
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的诊断与中药组方
减少副作用
中药组方相对安全,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结 合,可减少化学药物和手术的副作用,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创新药物研发思路展望
基于中医理论的创新药物 研以中发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
挑战应对
面对中风后遗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医辨证论治需要不断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精度,加强临床实践 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同时,中药组方需要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的发生。此外,还需要加强中医药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接受度。
THANKS FOR WATCHING
CHAPTER 02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
辨证依据
病史
了解患者中风病史,包括起病原因、经过、治疗及后 遗症表现。
症状
观察患者神志、言语、肢体运动、感觉等方面的症状 ,判断病情轻重。
体征
检查患者舌象、脉象等体征,了解气血阴阳的盛衰变 化。
辨证分型
肝阳上亢型
表现为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 易怒等症状。
气虚血瘀型
表现为肢体偏瘫、麻木不仁、面色萎黄、舌淡 苔白等症状。
阴虚风动型
表现为手足蠕动、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辨证施治原则
祛瘀通络
针对气虚血瘀型患者,采用活 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进行 治疗。
滋阴润燥
对于阴虚风动型患者,采用滋 阴润燥、熄风止痉的药物进行 治疗。
调整阴阳平衡
根据辨证结果,采用滋阴潜阳 、益气活血等方法,调整患者 阴阳平衡。
经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细胞移植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在脑血管疾病发作后所留下的一系列功能障碍。
中风后遗症常见的症状包括肢体瘫痪、失语、认知障碍、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以下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验案:
患者:男性,60岁。
主诉:中风后肢体瘫痪、步履困难、语言障碍。
辨证及治疗:
中医辨证:阳痿肢体瘫痪证。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处方:
1. 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红花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续断10克,赤芍10克。
2. 钩藤30克,三棱30克,川断15克,全蝎15克,全草乌
15克。
用药方法:以上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适量煮水冲服,每天
2次。
治疗过程:
经过连续服用中药3个月后,患者肢体瘫痪明显改善,行走不再困难,语言能力逐渐恢复正常。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总结: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针对阳痿肢体瘫痪证的病因病机,采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治疗方法,辅以上述中药处方,可以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需要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1. 引言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性疾病,由于脑血管的阻塞或破裂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在恢复期出现的各种功能障碍。
传统中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来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验案来介绍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和效果。
2. 验案背景患者为一名60岁男性,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就诊。
经过检查和CT扫描确认为脑梗塞引起的中风,并出现了下肢无力、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后遗症。
3.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舌诊、脉诊结果,中医医师做出了以下辨证分析:•辨证为中风后遗症,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部功能障碍。
•舌诊显示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诊显示脉弦细。
4. 中医治疗方案基于辨证分析结果,中医医师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4.1 药物治疗方剂:活血化瘀汤组成:桃仁、红花、川芎、丹参、当归、牛膝、赤芍等。
功效: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方剂:清开灵注射液组成: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和言语不清等症状。
4.2 针灸治疗穴位选择•风池穴:位于颈项部正中线上,颈椎第1与第2椎体之间凹陷处。
•睛明穴:位于额部正中线上,两眉毛之间凹陷处。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上,发际与后天百会交点处。
针灸方法使用细针刺入穴位,选择适当的刺激方法(如扭转、提插等),进行针刺治疗。
每次持续15-30分钟,每周3次。
4.3 推拿按摩治疗通过推拿按摩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肢体功能障碍。
重点按摩肢体活动不灵活的部位,如手臂、腿部等。
4.4 中医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中医医师给出了以下饮食建议:•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增加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摄入量。
•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B群。
5. 治疗效果与讨论经过连续2个月的中医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消失。
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
本病病位在脑,但和肝、脾、肾、心等脏器密切相关。
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临床如能正确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
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
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之症俱在,乃瘀血、湿痰阻络而成,故治宜标本兼顾。
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大致可分以下几型,并需随证加减。
1.气虚血瘀型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
如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上肢偏瘫重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地黄、山茱萸等以壮筋骨,强腰膝。
半身不遂较重可加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兼有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等化痰开窍。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肝肾阴虚型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0g,白芍10g,玄参10g,天冬10g,龟板胶15g,鹿角胶15g,阿胶15g,丹参30g,当归10g,红花5g,鸡血藤15g.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白芍、玄参、天冬以滋养肝肾之阴,龟板胶、鹿角胶、阿胶等以补髓养阴,丹参、红花、鸡血藤以活血通络。
如大便干燥加肉苁蓉、当归、火麻仁以滋液润肠;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以养血安神,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眩晕头痛者加钩藤、石决明、龙骨以平肝潜阳;肢体强痉拘急着可加入全蝎、天麻、僵蚕等以熄风止痉。
3.风痰瘀血型证候:此型以实为主,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半夏10g,茯苓10g,白术1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天麻10g,香附10g,丹参15g,大黄5g。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脾运以化湿;又配以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热凉血,以防腑实,此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
若半身不遂重者可加天仙藤、伸筋草、鸡血藤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力;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枝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泻火。
中风后遗症除中医的辨证治疗外,还可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及理疗等,同时应鼓励患者进行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