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原理与中医治疗思路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的原理与中医治疗思路方法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反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与《伤寒论》中之太阳表虚“中风”证不同。因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中风善行数变特性相似,故名之曰:“中风”。察其病因,历代医家各有发挥。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诸病源候论》亦有“风偏枯者,内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的记载。

至金元时代,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刘河间以平时将息失宜,心火暴炽立论。提出本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东垣强调“中风从内出”,“正气自虚使然”。丹溪则认为“半身不遂大率风痰”,“或属痰热并气虚”,他说:“东南之人,多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与此同时,王履又提出“真中风”、“类中风”的论点,在《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也”。王氏还强调:“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

《景岳全书·非风》认为其病机是“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浮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此病的发生“皆因伤积损颓败使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叶天士综合诸家学说,结合自己的经验,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导致“内风旋动”而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偏枯麻木。

总之,“外风”、“内风”说,都是历代不同时期,对中风病病因认识的概括,其认识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一、概念

中风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中风急性期是指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者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指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中风病急性期经抢救治疗后,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风退瘀除,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失音等症状,仍需积极治疗。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语言謇涩等特定的诊断依据。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发病前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3.血压、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口僻:俗称吊线风,其主要症状是口眼斜,多伴有耳后疼痛、流涎、言语不清。口僻多由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各个年龄段的人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使脑髓神机受损所致,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痫证:痫证与中风中脏腑均有猝然昏仆的症状,而痫证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沬,双目上视,或做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3.厥证: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4.痉证: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5.痿证:瘘证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痿证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瞤。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的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者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虛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方法。

(二)分证论治

1.急性期

(1)中经络

①风痰瘀阻证

证候: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謇,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舌苔薄白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小滑。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

基本处方:半夏15g,天麻15g,白术10g,茯苓10g,橘红6g,甘草6g,生姜6g,大枣3枚,桃仁15g,红花15g。

②风阳上扰证

证候:常感眩晕头痛,耳鸣面赤,腰腿酸软,突然发生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镇肝息风,育阴潜阳。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

基本处方:牛膝30g,赭石30g,龙骨15g,牡蛎15g,龟甲15g,杭白

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5g。

(2)中脏腑

①痰热内闭清窍证(阳闭)

证候:起病急骤,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息风,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基本处方:羚羊角粉5g(冲服),钩藤9g(后下),桑叶6g,菊花9g,生地黄15g,白芍9g,贝母12g,竹茹15g,茯神9g,生甘草3g。

②痰湿蒙塞心神证(阴证)

证候: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豁痰息风,辛温开窍。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化开灌服,继之以涤痰汤加减。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基本处方:胆南星10g,法半夏10g,枳实20g,茯苓20g,橘红10g,石菖蒲10g,人参10g,竹茹6g,甘草6g。

③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证候: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萎,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缓或沉微。

代表方:参附汤。

基本处方:人参12g,制附子9g(先煎)。

2.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风痰瘀阻证

证候:口眼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