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中风医案

合集下载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患者出现的各种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中风导致脑血供不足,气血运行障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不畅。

下面是一则中医医案,供参考:
主要症状: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诊断:中风后遗症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 主方:活血化瘀汤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6克,阿胶5克,当归10克,生地煎汤内服。

- 辅方:通络活血汤
组成:三七10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川弓30克,白芍15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 另外,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加减方药,以调理脏腑功能。

2. 针灸治疗:
- 选取穴位:足三里、合谷、涌泉、太溪等穴位;
- 针刺手法: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如缓刺、波罗针等;
- 针刺次数:每周3次,每次针刺20-30分钟;
- 针刺疗程:治疗至症状明显好转、功能恢复为止。

3. 中医推拿:
- 采用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腧点,促进血液和气的循环,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注意事项:
-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
-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配合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以上是一则中医医案,但请注意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是不同的,所以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国医大师张学文中风(脑梗塞)方

国医大师张学文中风(脑梗塞)方

国医大师张学文中风(脑梗塞)方
清肝活血,理气化痰法治疗中风。

汤某
,男,1900-01-01就诊时间:2005-10-25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1月。

现病史: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否认头昏、意识不清及肢麻症状。

伴有右侧肢体乏力,舌强,偶有饮水呛咳及言语不清。

曾在军大做CT示“脑梗塞”住院治疗,十天后好转出院。

现仍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乏力,言语欠流利,偶有饮食呛咳,纳可,夜休可,二便调。

舌质:暗红
舌苔:白腻脉象:沉脉,细脉。

既往史:
95年曾做“胆囊切除术”,“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150/?mmHg,自服“北京降压0号”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

辨证分析:肝热血瘀,痰气交阻。

予清肝活血,理气化痰。

中医诊断:中风
西医诊断:脑梗塞
组成:
寄生15g,菊花10g,天麻12g,川牛膝30g,地龙10g,川芎10g,欷莶草15g,红花6g,桃仁10g,生杜仲12g,僵蚕10g,全虫5g,胆星5g,三仙各15g,天竺黄10g,郁金12g。

用法:
15剂,日一剂,水煎服。

内科病症针灸医案中风

内科病症针灸医案中风

内科病症针灸医案中风(一)黄竹斋医案黄竹斋,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

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在仲景学说、针灸学、文献医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种,成绩甚著。

诊疗工作中,独具匠心尤以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突出。

某患者,男,82岁,原民主德国人。

患者于1957年4月20日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偏瘫,遂抬来本院急诊室。

患者神识不清,不会说话,右半身偏瘫,脉浮紧,诊断为类中风瘖痱。

针刺风府、风池、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等穴;服苏合香丸,每服一丸,日2次;古今录验续命汤日服1剂,分二次服。

第二日神志清醒,即能说话。

共针4次,服续命汤8剂,牛黄清心丸10丸,说话、写字、走路,一切恢复正常。

评析:本案为黄竹斋治疗中风验案之一。

黄竹斋(1885-1960年)名维翰,原名谦,字吉人。

晚号中南山人、诚中子,陕西临潼人。

幼时家贫,随父打铁为生。

后发奋攻读,通经史、天文、历算,尤精医学。

曾任军医官,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建国后被聘为西北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兼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

素崇仲景学说,并擅针灸。

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及《针灸经穴图考》等医药、天文、数学等著作50余种。

曾荣获卫生部金质奖章。

其针药并用治中风偏瘫有独到之处。

曾治愈前苏联大使尤金瘫痪病。

本案患者是德国一高龄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病人,经黄氏针药并用,次日神清能语,8天后即恢复正常,这一消息曾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报刊登载,称赞中国医学高明。

黄氏针治中风之病,每取风府、风池等穴。

此二穴对解除中风不语、神识不清有较好的疗效。

惟风府穴下邻近延髓,针刺不宜过深,一般以0.5~1寸为宜。

苏合香丸对中风牙关紧闭,昏迷痰壅之闭证,有温通开窍之效。

但该方性偏辛香温热,若中风属脱证、热闭者则非所宜。

古今录验续命汤之治中风,早见载于《金匮要略》一书,而后人多畏麻、桂辛热,置弃不用,黄氏则每用此方于中风证属寒痰闭塞,蒙闭神明者,辄收良效。

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就来分享几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指导。

医案一:舒筋活络,通络化瘀患者,男性,60岁,被诊断为右侧脑梗塞余症,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咀嚼困难。

中医治疗选用了激活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活血化瘀汤,药物包括红花、桃仁、川芎等,每日3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针刺疗法,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合谷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肢体无力减轻,语言恢复清晰,咀嚼功能恢复正常。

医案二:补肾益气,祛痰开窍患者,女性,55岁,被诊断为脑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口舌生疮、咳嗽痰多等症状。

中医治疗采用了补肾益气、祛痰开窍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物包括黄耆、防风、半夏等,每日2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艾灸疗法,选择了肾俞、百会等穴位。

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肢体力量恢复,口舌生疮痊愈,咳嗽痰多明显减少。

医案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患者,男性,70岁,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吞咽困难、大便不通等症状。

中医治疗采用了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清开灵加减,药物包括黄连、连翘、柴胡等,每日3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脑部拔罐疗法,结合了风池、百会等穴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意识明显改善,吞咽困难减轻,大便恢复正常。

以上是三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展示了中医药在中风治疗中的丰富经验。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中风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坚持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疗法,如针灸、拔罐等,以加速康复过程。

希望以上医案对正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中风患者有所启发,早日康复。

救生汤医案

救生汤医案

救生汤医案
救生汤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等症状。

以下是一个救生汤的医案:
患者张某,男,50岁,因突发中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但治疗效果不佳。

后来,患者听说救生汤具有治疗中风的功效,于是寻求中医医生的帮助。

经过详细的中医诊断,医生认为张某的中风属于气血不足、脉络阻塞所致。

于是,医生为张某开具了救生汤方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加减。

救生汤的主要成分包括:
1. 当归(15克):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2. 川芎(10克):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 红花(10克):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4. 丹参(15克):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5. 白芍(10克):养血柔肝,舒筋活络。

6. 桃仁(10克):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7. 甘草(5克):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每日服用救生汤,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某的症状逐渐好转,半身不遂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最终,张某康复出院,对中医治疗表示了由衷的感激。

这个医案展示了救生汤在治疗中风方面的疗效,同时也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降香治中风案例

降香治中风案例

降香治中风案例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于脑血管的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导致血液供应中断,从而损害脑部功能。

近年来,降香被广泛用于中风的治疗。

降香,是一种中药材,又名白降香,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它可以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根据中医理论,降香可以通过经络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细胞的代谢能力,从而缓解中风引起的症状。

以下是一个降香治疗中风的案例。

王先生是一位60岁的病人,前段时间突然出现了右半身无力和说话不清的症状。

他被立即送往医院,经过检查确诊为缺血性中风。

医生建议服用降香进行治疗。

王先生开始每天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香,同时配合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他还进行了理疗和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同时,他的饮食也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并减少了高脂肪和高盐的摄入。

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治疗,王先生的症状逐渐改善。

他的右侧肢体力量恢复了一部分,说话也变得清晰起来。

他的家人也注意到他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所改善。

最重要的是,他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社交和日常活动中,重拾生活的信心。

当然,降香治疗中风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病人在使用降香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此外,中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病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降香作为一种中草药,在中风的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疗效。

它对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康复具有一定的帮助。

然而,病人在使用降香时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中风名医医案

中风名医医案

中风名医医案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或脑中风,是指大脑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功能受损的疾病。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严重程度可导致病患瘫痪、失语甚至生命威胁。

因此,及早发现中风的症状并寻求适当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许多名医以其卓越的医术和临床经验而被称为中风治疗的专家。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几位中风名医及其医案,以了解他们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1. 李东垣李东垣是明代杰出的中医学家,被称为“医中之神”。

他在中风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李东垣主张以“理气活血”为基本治疗原则。

他强调通过调理气血平衡,促进血液流通,恢复脑部功能。

他的治疗方法以使用中药为主,组方灵活多样。

例如,他经常选择补气养血的药物,如黄芪、当归、桂枝等,来改善患者的气血不足状况。

2. 王清任王清任是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的中风治疗方法以穴位和针灸疗法为主。

王清任认为中风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造成的,因此他注重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他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针刺风池穴,这是头部的一个穴位,位于颈椎上方。

通过刺激风池穴,可以促进颈椎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脑部的供血情况。

3. 郭勤微郭勤微是现代中医学家,是中风治疗领域的权威之一。

郭勤微主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注重预防和康复。

他认为中风的预防是最重要的,通过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潜在风险因素,可以大大降低中风发生的概率。

对于已经中风的患者,郭勤微注重康复治疗,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以上仅是部分中风名医的治疗方法和理念,他们的医案丰富多样,每个医案都是他们多年来临床实践的结晶。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除了从名医那里寻求专业的治疗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减少压力等,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中风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通过及早发现中风的症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我们有机会战胜中风,恢复健康。

中医医案——中风(二十三)

中医医案——中风(二十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治愈中风二例病案一:胡某,男,63岁。

初诊:8月5日主诉及病史:素患肝阳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近感昏眩恍惚,身如浮云,指麻身困。

昨午猝然跌仆,肢体偏废于左,口眼㖞斜于右,神识昏迷,目呆斜视。

诊查:舌鲜红,苔干黄而垢,脉滑劲疾有力。

辨证:肝肾阴精虚亏,而阳刚太盛,风阳内动,痰火上扰,脑腑元神受损,为类中入脏之危候。

治法:养肝肾之阴,以引上亢之风阳,参熄风化痰,以清脑腑元神。

宗河间地黄饮子而变其制。

处方:鲜生地黄24g 制首乌24g 鲜霍斛24g 甘杞子15g 山茱萸肉9g 天竺黄15g 净远志12g 白蒺藜15g 秦艽15g 嫩钩藤18g 另:羚羊角粉1.5g 猴枣0.9g(研末)竹沥90g 分3次开水送服二诊:10月5日。

今晨左下肢略能转动,惟神志不清,昏昏嗜睡,呵欠频作,齘齿作声,脉弦滑,舌转黄而厚腻,风痰内盛,蒙蔽神志,险证未脱,再宗导痰合解语煎加减。

处方:制胆南星10g 姜半夏10g 石菖蒲6g 化橘红9g 远志12g 沉香屑6g 嫩钩藤18g 明天麻9g 白蒺藜12g 磁朱丸18g(包煎)另:羚羊角粉1.5g分3次用竹沥90g送服。

三诊:10月7日。

神志较前清醒,嗜卧而不落䀛,舌音尚不清晰,时称头痛,口角流涎,呵欠频作,舌苔黄腻。

前方参以交心肾、宁神志,能得肾中精气,脑腑元神上下贯注,则偏废之局,桑榆可守。

前方去磁朱丸、白蒺藜、沉香屑,加川黄连1.8g、肉桂心1.8g.四诊:10月10日,脉象渐转缓滑,向之弦劲有力者已去八九;神志渐清,呵欠亦稀,言语渐能有序,头痛亦减,舌底绛,苔中心转白,上罩灰腻,满布不松;咳嗽痰黏,嗳气不舒,口角尚有流涎。

高年卒中,真阴真阳亏损,风火痰湿交困,因果相循,病非一端,现证阳气不展,痰湿难化。

宜于补益肾气之中,参与芳淡宜通之品,为阳光烛照之助。

处方:上川黄连1.8g 肉桂心1.8g 朱远志10g 沉香屑5g 化橘红6g 姜半夏10g 石菖蒲8g 茯苓神各18g 肉苁蓉9g 甘杞子18g 酸枣仁18g 炒白术9g药后诸症继续减轻,至10月14日后停药。

陈门验案|陈述医师重用麻黄治疗中风案

陈门验案|陈述医师重用麻黄治疗中风案

陈门验案|陈述医师重用麻黄治疗中风案2016年7月,陈某,81岁,因和家中小儿发生争吵,突然晕倒,不省人事,马上送至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CT检查示:脑梗塞,脑膜水肿。

在医院住院一周,输甘露醇,服安宫牛黄丸不见醒。

家属请求中医会诊治疗。

刻诊,舌红,脉弦紧,苔黄厚腻。

病因:肝肾亏虚、情志不畅病位:心肝脾病性:虚实夹杂病机:痰阻心窍治法:涤痰开窍处方:陈皮15 g 半夏15g 云苓20g 炙甘草10g 枳实15g 鲜竹沥20g 生姜汁15g 胆南星15g 人参15g 石菖蒲20g 远志15g 麻黄15g通过鼻饲三次中药后,病人全身大汗出,连脚心全是汗,病人突然醒来,而且要求马上下床回家。

患者行动自如,只是言语欠清楚。

二诊用涤痰汤加全蝎10g、蜈蚣2条,服五剂后,肢体活动自如,言语较清晰,好转出院。

至今健在已经86岁。

按语:涤痰汤《奇效良方》中治疗中风、痰阻心窍,舌强不能言语。

该病人本身可能就饮食无常,肺胃生化不足,腠理空疏,液聚为痰,加上和儿子吵架,恶语中伤,气机逆乱,痰随气升阻于心窍,突然晕厥。

此处所说痰阻心窍是指心包而言,痰阻于颅内腔隙,脑膜水肿,神经受阻。

在治疗方面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消其痰滞;二是解其强直;三是扶其正气。

方中胆南星息风化痰,祛除壅滞之痰,又解舌体强直;竹沥化痰通络;半夏燥湿祛痰,增强消解化痰之功。

陈皮、石菖蒲醒脾化湿;云苓、麻黄利水消脑水肿;人参、甘草扶正以祛邪。

复诊加全虫、蜈蚣增强解痉祛风之力,使患者得以康复。

涤痰汤的作用扩展:1.涤痰汤合小柴胡汤治头晕,走路偏一边倒,不知高矮,如踩棉花。

2.涤痰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

3.治疗中风后遗症偏寒偏阳虚的,小续命汤。

坐诊信息:陈潮祖学术传承工作室(成都中医大国医馆——十二桥路37号209室),每周一下午。

编辑|李培。

中医医案——中风(十八)

中医医案——中风(十八)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参附汤合三生饮治疗中风脱证病案:谈某,女,50岁。

初诊:1955年3月25日。

主诉及病史:白天赴田间途中,猝然昏仆于地,当即被村人发现抬回家中,并急邀余往诊。

诊查:视之患者呈昏迷状态,不省人事,大汗淋滴,口微张,唇白舌淡而胖,体型肥胖;闻之喉中痰声辘辘,呼吸微弱;触其肌肤稍凉,切其脉细滑。

家属告知患者有高血压病,常感头昏头痛。

辨证:此属中风脱证,夹有痰浊闭阻,症情危笃。

治法:急宜回阳固脱,稍佐化痰,取参附汤合三生饮之方义。

处方:人参15g 黄芪24g 制附子15g 生南星9g 生姜5片嘱家属浓煎徐徐喂服。

服药1剂,喉中痰声辘辘与出汗明显减轻,肌肤渐温。

上方药服3剂后,患者逐渐苏醒,但不能言语,右侧肢体偏瘫,盖肥人多痰,故仍从痰论治,以十味温胆汤加减主之,服药20余剂,虽然右侧肢体活动仍感不甚灵便,但已能扶杖独立行走,亦能料理自己日常生活,历18年之中风未复,后因他病亡故。

1按语此例中风,盖未至医院检查,但据其平素患有高血压病,结合症情,当属脑出血。

发病即为脱证,病极危笃,故首先急投大剂参、附,倍加黄芪以益气脱,救本为先;又闻痰声辘辘,且患者形体肥胖,虑及肥人多痰,故稍佐生南星、生姜以化痰,而力挽垂危。

苏醒之后,更以十味温胆汤,用意亦重在祛痰,并佐以扶正。

此案自始至终治不离痰,说明治疗中风不可执着,必须随证变化,方能获取显效。

(虞胜清整理)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410,刘志明医案。

刘志明,1924年生,湖南省湘潭市人。

主任中医师。

出身于岐黄世家,自幼承名师亲授,刻苦攻读,发奋学医,精研医经,博览群书,学识丰富。

年方弱冠,即屡起沉疴大疾,于湘潭医界颇有影响。

1954年卫生部组建中医研究院,应召来京,在该院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至今。

从医40余,兢兢业业于临床实践,从不间歇;孜孜于理论探究,少有懈息。

李可老中医治疗中风医案七则

李可老中医治疗中风医案七则

中风七则一、中风闭症(脑溢血)张翠兰,女,47岁,肥胖体型,患原发性高血压,多年失治,致时时头晕肢麻。

1997年6月16日14时许,突然昏扑,扶起后,口角流涎,呕吐如喷射状,失语,右瘫,昏迷。

面赤如醉,两手握固,四肢拘挛,项强,瞳孔不等大。

痰涌如鼾,即送城关医院抢救。

会诊意见:1.脑溢血(左颞右基底节区出血,右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CT检查报告);2.风中于脏,痰热内闭。

院长邀余协治。

除西医常规抢救措施外,建议:1.三棱针重刺十宣、十二井、双足趾尖出血,刺激末梢神经,减轻脑压;毫针强刺素髂,人中,内关,足三里,丰隆,涌泉,由上而下,重刺健侧,引血下行,促苏,2次/日。

2.加用中医现代科研成果清开灵、醒脑静静滴;早用活血化瘀中药针剂,促进吸收,防止脑疝形成,2次/日。

6月17日10时,经上述处理后,痰涌大减,四肢拘挛缓解,喂水可以咽下,体温38.5℃,加用中药:1.降气火之升腾,清痰热之内闭:赭石粉、怀牛膝、生石决、生牡蛎、生白芍、元参、生半夏各30克,黄芩、天麻、勾藤各15克,酒大黄、天竺黄、胆南星、菖蒲、郁金、甘草、车前子各10克,生铁锈磨浓汁煎药,日进一剂;2.安宫牛黄丸2丸,捣为糊,日进2丸;3.羚羊角粉2克,麝香O.3克,以竹沥水加姜汁数滴,一日内多次分服。

6月18日10时,黎明泻下热臭便一次,呕止,痰鸣消失,瞳孔等大,等圆,体温37.5℃。

原方去生半夏,黄芩炒炭,酒军另煎,再泻一次后弃去,余药不变。

安宫丸减为1丸。

6月22日8时,上药连进3剂,今晨7时许睁目看人,苏醒。

可以点头、摇头回答询问,仍失语,血压正常,开始进流食。

以手指口,索饮,舌红,根有腻苔,边尖瘀斑。

神倦,体温37℃,六脉细数而虚。

散剂扶正清脑化瘀:三七、琥珀、西洋参、藏红花、人工牛黄、天竺黄、生水蛭、炮甲珠、全虫尾、大蜈蚣、羚羊角尖各1O克,守宫10条,麝香3克,上药研粉混匀,1克/次,3次/日,竹沥水送下。

6月26日,口眼歪斜已正,舌体灵活,开始讲简单的话,出院回家调养。

中医医案——中风(二十三)

中医医案——中风(二十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通络化痰、活血熄风法治愈中风病案:冯某,男,55岁。

初诊:1972年9月。

主诉及病史(家属代诉):有高血压病史8年。

1972年在某煤矿“支左”,任领导工作,因工作劳累,于8月份突发右半身不遂,住部队某医院治疗,病程两个月之后,请刘老会诊。

诊查:神志尚清,语言謇涩,声音嘶哑,右半身偏瘫,尚不能活动,二便调。

舌淡赤,脉沉弦。

测血压140/90mmHg。

辨证:痰阻经络,气机失宣治法:通络化痰,活血熄风。

处方:菖蒲12g 郁金12g 远志12g 知柏各10g 瓜蒌30g 桑寄生30g 生海浮石30g 化橘红12g 红花6g 苏木9g 胆南星9g 丝瓜络12g 伸筋草15g 络石藤12g苏合香散1瓶冲服,4剂。

二诊:药后病情有好转,已能由人扶持慢慢走动,随之来门诊治疗。

继仿前法连续服药二十余剂,语言清利,精神佳。

三诊:精神充沛,四肢活动基本正常,惟觉气力较差。

再以益气活血通络之法。

1处方:黄芪30g 化橘红12g 菖蒲12g 桑寄生30g 胆南星10g 生海浮石30g 狗脊30g 生山药30g 红花6g 牛膝12g 丝瓜络12g 再造丸1丸冲服。

此方药患者连服两月之久,身体完全恢复正常,愈后恢复工作。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312-313,刘春圃医案。

刘春圃,男,1911年生,河北深县柳家庄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早年投师于孔伯华门下,从医七十余年,擅治内、妇、儿科杂证,尤其对温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更有独特见解。

曾撰写《外感——流感与温病》一书,计十余万字,并研治多种温热病的危重证候,力挽沉疴。

对神经系统疾病,刘老提出因“气”致病的论点,不拘泥于“镇静安神”,强调“理气”、“治肝”,对精神分裂症、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癎及开颅术后感染之高热等均有显著疗效。

近年对各类脑病进行了广泛研究,治疗脑积水提出“通窍利水、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的治则,治疗脑血管病变提出禁用温燥发表之剂的见解,已在刊物及全国性中医学术会议上发表关于脑积水、癫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疾病诊治的多篇文稿。

清代名医谢元庆治中风医案

清代名医谢元庆治中风医案

清代名医谢元庆治中风医案
谢元庆是清代的名医,他治疗中风的一个著名医案大致是这样的:
谢元庆曾治疗一位中风患者,该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谢元庆诊断为中风脱证,阳气暴脱,急予回阳救逆。

他重用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品,以峻补元阳,挽救欲绝之阳。

药后患者逐渐苏醒,四肢转温,脉象有力。

后调理旬日而愈。

这则医案显示了谢元庆对中风脱证的深刻理解和精湛医术。

他准确地判断了患者的证候类型,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

此医案充分体现了谢元庆对中风治疗的独到见解和精湛医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李较利中医师治疗中风病案例

李较利中医师治疗中风病案例

李较利中医师治疗中风病案例
初诊:
郭某,男,56岁,湖北人。

症状:患者中风3月后来诊,其人言语吐字不清,嗜睡、怕冷,右手足活动不便。

脉象尺部沉而细,寸关弦紧而滑,舌苔白腻,阳不用事。

经四诊参合,诊断为太阳少阴之症,其病理为肾阳不足,气血亏虚,风痰阻滞经络。

(以下药方未完全公布,需经医生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读者请勿自行服用,后果自负)
治疗予以助阳祛风,建中涤痰而通络道的小续命汤加减治疗。

麻黄10克,炮附子15克,细辛6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川芎20克,生半夏10克,杏仁10克,生姜30克,黄芪50克,党参20克,茯苓克等,7剂。

二诊:
患者药后感觉比服药前轻松很多,言语吐词清楚,精神好转,白天基本不疲劳了,右手足行动灵活许多,嗜睡、怕冷好转,食欲比之前增加,脉搏尺部沉细,寸关弦紧稍和,苔薄腻。

经四诊参合,疗效可,以前方稍作调整,继续给药10剂,不适随诊。

三诊:
患者来诊,见其行动轻便,精神饱满。

问其情况,吐词清楚,声音低沉,感气不足,行动虽灵活轻便,但活动时间不能过久,久易乏力疲惫。

经诊患者恢复情况极佳,唯有气血仍有不足。

继予以黄芪建中汤合四物汤加减30剂治疗后基本痊愈。

按語:
中风之病为本虚标实。

患者本为阳气早亏,气血不足,贼风中经,与痰相合痹阻于经络,然而气血运行不畅,不营于经络,故手足行动不便。

肾络系舌本,脾络于舌旁,痰阻心脾之络,故患者言语吐词不
清。

治以扶阳气祛邪风,涤痰浊而通络道,健脾胃补气血而后良效。

李可老中医治疗中风医案七则

李可老中医治疗中风医案七则

李可老中医治疗中风医案七则
文章导读:
四、卒中前兆
赵银兰,65岁,学宫巷居民。

1984年1月22日初诊:10年前经我院内科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低压偏高,持续在100~110毫米汞柱)、脑动脉硬化。

长期服用降压剂及清脑泻火中成药。

入冬以来,眩晕加重,手指麻木,膝软,足下如踏棉絮。

曾多次跌扑,以致不敢下炕走动,舌短语涩。

近来口舌生疮,口渴,饮多尿多,舌体热如火燎,双膝独冷如冰。

脉弦劲搏大,舌红无苔面干。

脉证合参属阴虚阳浮,龙火上燔。

法宜大滋真阴,引火归原:
九地90克,盐巴戟肉、二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油桂1.5克(冲),3剂。

1月26日二诊:渚症皆愈,已扔掉拐杖,健步如常。

3月8日晚,患者步行来家,面色清朗,谈笑自如,唯觉耳呜如蝉声。

仍是肾水亏于下,初春阳升,龙火不能潜藏。

拟引火汤合耳聋左慈丸,加菖蒲启窍:
引火汤加柴胡6克,活滋石、生龙牡各30克,菖蒲10克,上方服3剂,耳鸣亦愈,已无不适。

火不归原,亦卒中之一种类型,与他型治法大异。

当中医之'证'与现代医学之'症'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舍'症'从'证',一切局部的病变,皆由整体失调所派生,中医学的'证',正是人体阴阳气血,五脏生克,气机升降-整体失调在患病阶段的特殊矛盾的集中体现。

其中,更包含了'个体特异性',即同样的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有特异的表现,更是辨证的关键。

故治'证'即是调节整体,整体康复,则局部的病变,常可奇迹般地不治自愈。

中医医案——中风(十)

中医医案——中风(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中风二例病案一:滕某,男,63岁。

初诊:1970年。

主诉及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史,一日做家务猝然昏仆于地,右上下肢即告瘫痪,当即送住院。

人事不知,面赤气粗,小便失禁,口不能张,经抢救并服牛黄安宫丸2颗,4日后稍为苏醒。

邀予会诊,改服中药诊查:脉洪数鼓指,呼吸迫促,头胀目眩,舌謇难言,口渴,溺少,便结,舌质红而苔黄厚垢腻。

辨证、治法:良由肝经风火太甚,亟应潜镇熄风、清热化痰开窍为治。

处方:钩藤15g 白芍15g 怀牛膝12g 杜仲15g 黄芩9g 枳实9g 羌活9g 防风9g 石决明24g 珍珠母24g 地龙9g 川贝9g 草决明15g 夏枯草15g 牡蛎15g5剂,并仍兼吞安宫牛黄丸。

二诊:上方药服后,症较平适。

仍应化痰熄风为急务。

处方:生地24g 白芍15g 怀牛膝12g 杜仲15g 黄芩9g 地龙9g 川贝9g 胆星9g 天竺黄9g 羌活9g 防风9g三诊:大进5剂,药尚投机,病症渐稳。

处方:钩藤15g 白芍15g 怀牛膝12g 黄芩9g 川贝9g 竹茹9g 胆星9g 天竺黄9g 羌活9g 地龙9g 枳实9g 石决明24g 川连6g 杜仲24g四珍:此方药连服12剂,热清风定。

治应养阴生津。

处方:扁豆12g 沙参12g 黄精12g 玉竹12g 石斛15g 黄芩9g 川贝9g 连翘9g 白芍15g 川连6g 麦冬15g 谷芽12g 五诊:此方药又服6剂,大凡肝病最横,用药忌刚喜柔。

治仍清淡滋润,兼以祛痰。

处方:当归9g 白芍12g 云苓15g 法夏12g 川贝9g 建菖蒲9g 枳实9g 石斛15g 杜仲15g 首乌15g 扁豆12g 黄精12g 玉竹12g 怀牛膝12g患者服中药已达30余剂。

其头昏胀目眩已除,言语清晰,惟右手脚偏废,活动维艰,幸食纳日增。

舌苔正常,脉亦柔和,即要求归家休息,其后尚不时来门诊就治,凡8年而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