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物理高一-必修一--第二章 课时训练7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物理新教材粤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7 自由落体运动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物理新教材粤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7 自由落体运动 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七)自由落体运动(建议用时:25分钟)◎考点一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1.如图所示为一个长约1.5 m的玻璃筒,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把金属片和小羽毛放到玻璃筒里,把玻璃筒倒过来,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然后把玻璃筒里的空气抽出,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再次观察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得一样快B.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均做自由落体运动C.玻璃筒里的空气被抽出后,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得一样快D.玻璃筒里的空气被抽出后,金属片比小羽毛下落得快C[玻璃筒内有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下落快慢不同,故A、B错误;玻璃筒内没有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不受空气阻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下落得一样快,故C正确,D错误.]2.(多选)小明发现从核桃树上同一高度一颗核桃和一片树叶同时从静止落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核桃和树叶的运动都是自由落体运动B.核桃先落地是由于核桃受到的重力较大C.核桃的运动可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而树叶的运动则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D.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核桃和树叶会同时落地CD[从树上落下的核桃所受阻力相对重力来说很小,可看成做自由落体运动,而从树上落下的树叶所受阻力相对重力来说较大,不能看成做自由落体运动,选项A、B错误,C正确;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核桃和树叶不受空气阻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快慢相同,同时落地,选项D正确.]3.月球上没有空气,若宇航员在月球上将羽毛和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由静止释放,则()A.羽毛先落地B.石块先落地C.它们同时落地D.它们不可能同时落地C[羽毛和石块在月球上下落时不受空气阻力影响,下落时的加速度相同,所以它们同时落地,C正确.]◎考点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比萨斜塔同时由静止释放一大一小两个金属球,二者同时着地,说明二者运动的加速度相同,这个加速度就是当地的重力加速度B.地球上各处的重力加速度g值都相同C.济南的重力加速度为9.8 m/s2,说明在济南做下落运动的物体,每经过1 s 速度增加9.8 m/sD.黑龙江和广州的重力加速度都竖直向下,两者的方向相同A[在比萨斜塔释放的金属球,受到的空气阻力远远小于球的重力,可以认为金属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故球运动的加速度为当地重力加速度,因下落的高度和运动时间相同,所以二者的加速度相同,选项A正确;地球上各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一般不同,方向也不同,故B、D错误;在济南下落的物体不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其加速度也不一定等于重力加速度,故C错误.]5.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变化得越来越快B.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4∶9C.第1 s末、第2 s末、第3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D.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C[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为g,大小不变,A、D错误;由v=gt可得,v1∶v2∶v3=1∶2∶3,C正确;从开始运动三个连续1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5,B错误.]6.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最后1 s内的位移为15 m(g取10 m/s 2),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 )A .31.25 mB .11.25 mC .20 mD .25 mC [设物体下落总用时为t ,则最后一秒内的位移Δh =12gt 2-12g (t -1)2,代入数据求得t =2 s ,故物体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h =12gt 2=20 m ,C 正确.] 7.在绳的上、下两端各拴一个小球,一人用手拿住绳的上端的小球站在三楼的阳台上,放手后小球自由下落,两小球落地时间差为Δt ;如果此人站在该楼的四楼阳台上,放手让其自由下落,两小球落地时间差将(不计空气阻力)( )A .不变B .增大C .减小D .无法判断变化情况C [两小球落地时间差为后落地小球运动绳长距离所用时间,而先着地小球的末速度即为后落地小球在绳长距离运动的初速度,若高度增加,初速度增大,则运动时间减少,C 正确.]◎考点三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8.(多选)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 ,每块砖的厚度为d .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B.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d T 2D.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7d 2TBCD[由题图可以知道每两个相邻的点之间的距离差是一样的,由Δs=at2可知,a=ΔsT 2=dT 2,B、C正确;点3的瞬时速度的大小为2、4之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所以v3=x242T=7d2T,D正确;由于v3=v1+a·2T,故v1=v3-2aT=7d2T-2×dT 2×T=3d2T,A错误.]9.用滴水法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值,方法:在自来水龙头下面固定一块挡板A,使水一滴一滴连续地滴落到挡板上,如图所示,仔细调节水龙头,使得耳朵刚好听到前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挡板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计时方法:当听到某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按钮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1)写出用上述所测量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减小误差,改变h的数值,测出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中t′是水滴从水龙头口到A板所用的时间,即水滴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请在图中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适当的图像,并利用图像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g=____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次数高度h/cm空中运动时间t′/s120.100.20225.200.23332.430.26 438.450.28 544.000.30 650.120.32[解析](1)滴水的周期就是水滴下落的时间,所以t′=tn-1,由h=12gt′2得g=2(n-1)2ht2.(2)描点如图所示,求出斜率k=ht′2=12g可求得g,解得g=9.6 m/s2.[答案](1)g=2(n-1)2ht2(2)图见正确解答9.6 m/s2(建议用时:15分钟)10.一竖直的墙壁上AE被分成四个相等的部分,一物体由A点从静止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v B∶v C∶v D∶v E=1∶2∶3∶4B .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v B -v A =vC -v B =vD -v C =vE -v DC .物体从A 到E 的平均速度v =v BD .物体从A 到E 的平均速度v =v CC [根据s =12gt 2,v t =gt ,物体由A 点从静止释放,有v 2t =2gs ,所以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之比v B ∶v C ∶v D ∶v E =1∶2∶3∶4,故A 错误;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所用时间逐渐减少,故速度增量逐渐减小,故B 错误;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前两段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1∶3,故下落到B 点时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由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此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可知,C 正确,D 错误.]11.一条悬链长5.6 m ,从悬点处断开,使其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则整条悬链通过悬点正下方12.8 m 处的一点所需的时间是(g 取10 m/s 2)( )A .0.3 sB .0.4 sC .0.7 sD .1.2 sB [设悬链的长度为L ,从悬点至悬点正下方12.8 m 处的一点的高度为h ,经t 1悬链的下端经过该点,经t 2悬链的上端经过该点,则h -L =12gt 21,得t 1=2(h -L )g =2×(12.8-5.6)10 s =1.2 s ,h =12 gt 22,得t 2=2h g =2×12.810s =1.6 s ,则Δt =t 2-t 1=0.4 s ,故B 正确.]12.有一条竖直悬挂起来的长为4.2 m 的细杆AB ,在杆的正下方距B 端0.8 m 处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圆环C ,若让杆自由下落(g 取10 m/s 2).求:(1)从杆下落开始,上端A 及下端B 到达圆环所经历的时间;(2)AB 杆通过圆环的过程中所用时间.[解析] (1)杆做自由落体运动,杆的B 端到达圆环的时间为t B ,则h B =12gt 2B ,将h B =0.8 m 代入求得t B =0.4 s杆的A端到达圆环的时间为t A,则h A=12gt2A将h A=5.0 m代入求得t A=1.0 s.(2)杆通过圆环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t=t A-t B=0.6 s.[答案](1)1.0 s0.4 s(2)0.6 s13.如图所示,一滴雨滴从离地面20 m高的楼房屋檐自由下落,下落途中用Δt =0.2 s的时间通过一个窗口,窗口的高度为2 m,g取10 m/s2,问:(1)雨滴落地的速度大小;(2)雨滴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大小;(3)屋檐离窗的上边框有多高?[解析](1)由题意可知,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公式h=12gt2得t=2 s则雨滴落地的速度v=gt=20 m/s.(2)雨滴在第1 s内的位移为h1=12gt21=5 m则雨滴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大小为h2=h-h1=15 m.(3)由题知窗口的高度为h3=2 m设屋檐距窗口上边框h0,雨滴从屋檐运动到窗的上边框时间为t0,则h0=12gt2又h0+h3=12g(t0+Δt)2联立解得h0=4.05 m.[答案](1)20 m/s(2)15 m(3)4.05 m。

高中物理2.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2.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2.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粤教版必修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A级巩固基础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C.自由落体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2.一枚铁钉和一团棉花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A.铁钉比棉花团重B.棉花团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C.铁钉不受空气阻力D.铁钉的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小3.科学研究发现,在月球表面:(1)没有空气;(2)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1/6.若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在空中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氢气球和铅球,忽略地球和其他星球对月球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球将加速上升,铅球自由下落B.氢气球和铅球都处于静止状态C.氢气球和铅球都将下落,但铅球先落地D.氢气球和铅球都将下落,且同时落地4.(双选)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应该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即它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速度均匀变化意味着( )A.速度与时间成正比B.速度与位移成正比C.速度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D.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5.(双选)(2011·山东枣庄高一检测)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B.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C.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不明显D.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6.如图所示,甲、乙两图都是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装置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示意图,已知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 Hz,这两图相比较,哪个图所示的装置较好?7.大气层是我们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屏障,每天都有很多小陨石落入地球大气层中,但当它们进入大气层后,由于与空气的摩擦生热,绝大部分小陨石还没有到达地面便已经被烧毁.现在人类向太空中发射的飞行器、卫星等当超过一定使用年限后,也让它们进入大气层烧毁,那么小陨石等进入大气层后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B级提升能力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B.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D.当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自由下落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2.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的快慢B.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大小C.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D.轻物体和重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不同,所以重的物体先落地3.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块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关于两块石块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B.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C.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块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位移、相同的加速度D.两块石块在下落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4.对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开始下落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B.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增加,加速度不变C.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同时增大D.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是个恒量5.人从发现问题到采取相应行动所用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该时间越小说明人的反应越灵敏,反应时间可用自由落体运动来测试:请一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你用一只手在直尺下端做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能碰到直尺,记下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2.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2.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

2.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A.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B.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错误的C.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伽利略用两个对接的斜面,一个斜面固定,让小球从固定斜面上滚下,又滚上另一个倾角可以改变的斜面,斜面倾角逐渐改变至零,如图所示.伽利略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A.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运动到与释放时相同的高度B. 如果没有摩擦,物体运动时机械能守恒C. 如果物体不受到力,就不会运动D. 维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不需要力3.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这里的实验是指“伽利略斜面实验”,关于该实验,你认为下列陈述不正确的是()A. 该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概念B. 该实验是一理想实验,是在思维中进行的,无真实的实验基础,故其结果是不可信的C. 该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D. 该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4.自由落体的运动是习空见惯的,但人类对它的认识却经历了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首先提出:重物和轻物应该下落同样快.并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证实的科学家是()A. 牛顿B. 开普勒C. 亚里士多德D. 伽利略5.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做了如下的实验: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并且做了上百次.假设某次试验伽利略是这样做的:在斜面上任取三个位置A、B、C,让小球分别由A、B、C滚下,如图所示.设A、B、C与斜面底端的距离分别为x1、x2、x3,小球由A、B、C运动到斜面底端的时间分别为t1、t2、t3,小球由A、B、C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并且是伽利略用来证明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A. B.C. x1﹣x2=x2﹣x3D.6.在经典力学的创立上,伽利略可说是牛顿的先驱.下列关于伽利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关于运动,伽利略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比轻物落得快”是错误的B. 伽利略最先表述了牛顿第一定律C. 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由于物体下落时间太短,不易测量,因此采用了“冲淡重力”的方法来测量时间,然后再把得出的结论合理外推D.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是伽利略建立的7.关于伽俐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下列哪个过程是他的探究过程()A. 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B. 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C. 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D. 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8.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首先大胆地提出了“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落体运动也一定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的观点,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大胆地做出了“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也不减”的判断…这一认识的飞跃过程在科学探究中称为“科学猜想”,它孕育了科学的重大发现.科学的猜想,能让人们在科学探究中把握住探究的方向,正确地设计实验,明确所需测量的物理量.科学猜想的提出,一般经历的过程是()A. 认真观察现象,凭借感觉,大胆地猜想B. 认真观察现象,经逻辑分析、推理判断,大胆地猜想C. 认真观察现象,凭借生活经验,大胆地猜想D. 认真观察现象,凭实验验证,大胆地猜想9.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时候,为了排除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v随着下落高度h(位移大小)是均匀变化(即v=kh,k是个常数)的可能性,设计了如下的理想实验: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因为①= (式中表示平均速度),而②h= •t,如果③v=kh成立的话,那么,必有h= kht,即t=k为常数.t竟然是与h无关的常数,这显然与常识相矛盾!于是,可以排除速度v是随着下落高度h均匀变化的可能性.关于伽利略这个理想实验中的逻辑及逻辑用语,你做出的评述是()A. 全部正确B. ①式错误C. ②式错误D. ③式以后的逻辑错误二、填空题(共2题;共6分)10.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和加速度实验均被选为最美的实验.在加速度实验中,伽利略将光滑直木板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槽顶端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并用水钟测量铜球每次下滑的时间,研究铜球的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预言铜球的运动速度是均匀不变的,伽利略却证明铜球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请将亚里士多德的预言和伽利略的结论分别用公式表示(其中路程用s,速度用v,加速度用a,时间用t表示)亚里士多德的预言:________;伽利略的结论为________.伽利略的两个实验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在自由落体实验中,忽略了空气阻力,抓住了重力这一主要因素,在加速度实验中,伽利略选用光滑直木板槽和铜球进行实验研究铜球运动,是为了减小铜球运动过程中的________,同时抓住________ 这一主要因素.11.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需要探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次探究活动中需要确定A、B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经过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后,作出A﹣B图象,若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A与B________.若图象不是直线,则有可能A与B的平方、立方、二次根…等成正比.如果我们猜想A与B的平方成正比,请简述验证A与B的平方成正比的方法:________.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6分)12.伽利略在物理学研究方面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1)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中发现:如果v与x成正比,将会推导出十分复杂的结论.他猜想v与t成正比,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发达,无法直接测定瞬时速度,所以无法直接检验其是否正确.于是他想到了用便于测量的位移x与t的关系来进行检验:如果v=kt成立,则x与t的关系应是x=________(用k和t表示).(2)伽利略在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时,发明了用实验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为物理学引入了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①下面关于理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A.理想实验是虚幻的,所以引入它没有现实意义B.理想实验是没有实验基础的C.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事实基础上的,对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以下给出了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有关程序:a.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b.取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c.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时的高度d.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沿水平方向做持续的匀速运动按实验程序的先后排列应为________.13.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为了研究物体沿着斜面下滑运动时遵守的规律,设计了一个实验.某兴趣小组根据伽利略书中的描述,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1)实验时,让滑块从某一高度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并同时打开装置中的阀门,使水箱中的水流到量筒中;当滑块碰到挡板的同时关闭阀门(整个过程中水流可视为均匀稳定的).改变滑块起始位置的高度,重复以上操作.该实验探究方案是利用量筒中收集的水量来测量________的.(2)下表是该小组测得的有关数据,其中s为滑块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下滑的距离,V为相应过程量筒收集的水量.分析表中数据,能够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为一定值,这说明滑块沿斜面下滑时做的是________运动.次数 1 2 3 4 5 6 7S(m) 4.5 3.9 3.0 2.1 1.5 0.9 0.3V(mL)90 84 72 62 52 40 23.55.6 5.5 5.8 5.5 5.6 5.6 5.4×10﹣4(3)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读数有误差,水从水箱中流出不够稳定,还可能来源于________等.(只要求写出一种)2.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1.B 【解答】解:A、理想斜面实验只能说明钢球具有惯性,推广到一切物体的是牛顿,故A 错误; B、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故B正确;C、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C错误;D、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并没有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D不正确.2.D 【解答】解: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证明了:运动不需力来维持,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3.B 【解答】解:A、伽利略由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故A正确; B、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推理得出的结论,故B不正确;C、该实验否定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指出了物体运动的原因,即牛顿第一定律,故C正确;D、该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故D正确.4.D 【解答】解:在物理学史上,用科学推理的方法论证了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的科学家是伽利略.故选:D.5.D 【解答】解:A、小球在斜面上三次运动的位移不同,末速度一定不同,故A错误;B、由v=at 可得,a= ,三次下落中的加速度相同,故公式正确,但不是伽利略用来证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结论;故B错误;C、由图可知及运动学规律可知,x1﹣x2>x2﹣x3,故C错误;D、由运动学公式可知,X= at2.故a=2 ,故三次下落中位移与时间平方向的比值一定为定值,伽利略正是用这一规律说明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6.B 【解答】解:A、伽利略首先运用逻辑推断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物比轻物落得快)是错误的,故A正确; B、牛顿在伽利略和笛卡儿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故B错误;C、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由于物体下落时间太短,不易测量,因此采用了“冲淡重力”的方法来测量时间,然后再把得出的结论合理外推.故C正确.D、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是由伽利略首先建立的,故D正确;7.D 【解答】解:伽利略在研究物体下落规律时,首先是提出问题即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进行了猜想即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而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就是速度变化是均匀的,接着进行了实验,伽利略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推理,然后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出结论,故ABC错误,D 正确.8.B 【解答】解:伽利略在研究物体下落规律时,首先是遇到问题即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进行了猜想即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而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就是速度变化是均匀的,接着进行了实验,伽利略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推理,然后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出结论,故伽利略探究过程是认真观察现象,经逻辑分析、推理判断,大胆地猜想.故选:B.9.B 【解答】解: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就是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而①式中,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把它当做已知条件,就等于已经承认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把待证明的结论当做已知用,那么就没有证明的必要了,故①错误;二、10、s=vt;s=kat2;阻力;重力【解答】解:①亚里士多德的预言:铜球的运动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即s=vt;②伽利略的结论:铜球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kat2;伽利略的实验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抓住了主要因素,而忽略了次要因素.你认为他在加速度实验中,伽利略选用光滑直木槽和铜球进行实验来研究铜球的运动,是为了减小铜球运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这一次要因素,同时抓住了这重力一主要因素.若将此实验结论做合理外推,即可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2、成正比;做出A﹣B2图象,如果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说明A与B的平方成正比解答】解:作出A﹣B图象,若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A与B 成正比.若图象不是直线,则有可能A与B的平方、立方、二次根…等成正比.如果我们猜想A与B的平方成正比,验证A与B 的平方成正比的方法是:做出A﹣B2图象,如果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说明A与B的平方成正比.三、13.(1)kt2 (2)C;bcad【解答】解:(1)如果v=kt成立,则x与t的关系应是x= kt2(2)①A、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它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它是实践和思维的结晶.故AB错误 C、理想实验抓住了客观事实的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故C正确。

粤教版物理高一必修1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同步练习题

粤教版物理高一必修1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同步练习题

粤教版物理高一-必修一-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制动后能在2m内停下来,如果该汽车以40m/s的速度行驶,则它的制动距离应该是( )(设两次制动过程中汽车产生的加速度相同)A. 2mB. 4mC. 16mD. 8m2.对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相邻两个1 s 内的位移之差为9.8 mB. 1 s,2 s,3 s内的位移之比为C. 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D. 第1 s末,第2 s末,第3 s末的速度之比为3.有一种“傻瓜”相机的曝光时间(快门从打开到关闭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估测相机的曝光时间,有位同学提出了下述实验方案:他从墙面上A点的正上方与A相距H=1.8m处,使一个小石子自由落下,在小石子下落通过A点时,按动快门,对小石子照相,得到如图所示的照片,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一条模糊的径迹AB.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约6cm.从这些信息估算该相机的曝光时间最接近于下列哪个值?()A. 0.5 sB. 0.06 sC. 0.02 sD. 0.008 s4.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一小木块掉在河水里,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追赶,当他返航经过1h追上小木块时,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400 m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则河水的流速大小是()A. 0.75m/sB. 1.5m/sC. 3m/sD. 2m/s5.一辆公共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s内和第2s内位移大小依次为9m和7m,则刹车后6s内的位移是()A. 20 mB. 24 mC. 25 mD. 75 m6.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空气中不考虑阻力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B.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C. 质量大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因而落地速度大D. 自由落体加速度在地球赤道处最大7.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10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A. 50mB. 56.25mC. 75mD. 150m8.一质点沿x轴运动,其位置x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为:(m),t的单位为s。

粤教版物理高一-必修一--第二章 课时训练8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练习题

粤教版物理高一-必修一--第二章  课时训练8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练习题

课时训练8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基础夯实1.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前3 s 内下落的距离是第1 s 内下落的距离的( ) B.3倍 C.6倍 D.9倍s=12gt 2得t 1=1 s 时,s 1=12×10×12 m =5 mt 2=3 s 时,s 2=12×10×32 m =45 m所以s 2=9s 1.2.物体从楼顶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落到地面的速度为v ,在此过程中,物体从楼顶落到楼高一半处所经历的时间为( )A.v 2B.v2g C.√2v 2g D.(2-√2)v 2gs ,落到地面所用时间为t ,下落楼高一半所用时间为t 1,则s=12gt 2,v=gt ,s 2=12gt 12联立可得t 1=√2v 2g .3.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的快慢B.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大小C.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选项A 、B 错误,C 正确;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时的重力加速度是相同的,选项D 错误.4.从高处释放一小球甲,经过时间t 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小球乙,不计空气阻力,在两小球落地前,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它们间的距离保持不变B.它们间的距离不断减小C.它们间的速度之差不断增大s=12gt 2可知Δs=12g (t 乙+t )2-12gt 乙2=g 2(2t 乙+t )·t由v t =gt 可知Δv=g (t 乙+t )-gt 乙=gt两小球落地前,它们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它们间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5.一石块由高出地面上方h 处自由下落,当它的速度大小等于着地时速度的一半时,它距地面的高度为( )A.14hB.12hC.34hD.38hv t 2=2gs 可知,v 1=12v 时,h 1=14h.所以,石块距地面的高度为Δh=h-h 1=34h.6.一个小石子从离地某一高度处由静止自由落下,某摄影爱好者恰好拍到了它下落的一段轨迹AB.该摄影爱好者用刻度尺量出轨迹的长度,如图所示.已知曝光时间为11 000s,假设比例尺为1∶1,则小石子出发点离A 点的距离约为(g 取 10 m/s 2)( )B.10 mC.20 mD.45 mAB 的时间非常短,所以可以认为小石子到达A 点时的速度为v A =v AB =s AB t =(8.50-6.50)×10-211 000m/s=20 m/s, h=v A 22g =2022×10m=20 m . 7.(多选)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6倍,甲从H 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 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大B.下落1 s 时(均未落地),它们的速度相等C.各自下落1 m 时(均未落地),它们的速度相等,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因而两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完全相同,可知D 项错误;根据v=gt ,可知在下落过程的同一时刻二者速度相等,B 项正确,A 项错误;由h=v 22g 得v=√,h 相同时v 相同,C 项正确.8.(多选)如图所示的各v -t 图象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 )v t =gt 知,v t 与t 成正比,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所以B 、D 是正确的.能力提升9.距地面高 5 m 的水平直轨道上A 、B 两点相距2 m,在B 点用细线悬挂一小球,离地高度为h ,如图.小车始终以4 m/s 的速度沿轨道匀速运动,经过A 点时将随车携带的小球由轨道高度自由卸下,小车运动至B 点时细线被轧断,最后两球同时落地.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 取10 m/s 2.可求得h 等于( )B.2.25 mC.3.75 mD.4.75 m点下方小球比A 点处小球晚运动 Δt=l AB v=0.5 s,设A 点处小球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为t ,则5 m =12gt 2,h=12g (t-Δt )2,以上两式联立得,h=1.25 m,故A 项正确.10.用下列方法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①如图所示,让从水龙头流出的水滴落到其下方的盘子里,可以清晰地听到水滴落到盘子的声音,细心地调整水龙头阀门,使第一个水滴落到盘子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处开始下落;②听到某滴水落到盘子上的响声时开始计时,并数“0”,以后每听到一次响声,顺次加1,直至数到“100”滴,停止计时,停表上的读数为40 s;③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滴水处到盘子的间距为 78.56 cm.试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求重力加速度..82 m/s 2,设为T ,由位移公式s=12gt 2,g=2s T 2=2×0.785 60.42 m/s 2=9.82 m/s 2.11.从足够高处先后让两个钢球自由下落,两球间用长为9.8 m 的细绳连接.第一个球下落1 s 后第二个球开始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及绳的质量,试求在第二个球开始下落后多长时间,连接两球的细绳刚好被拉直.(g 取9.8 m/s 2).5 s t 连接两球的细绳刚好被拉直对第一个球:h 1=12g (t+Δt )2对第二个球:h 2=12gt 2细绳刚好被拉直时有h 1=h 2+L由以上三式解得t=0.5 s .12.甲、乙两物体,甲的质量为1 kg,乙的质量为0.5 kg,甲从距地45 m 高处自由落下,1 s 后乙从距地30 m 高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1)两物体等高时离地多高? —时间图象(规定甲开始下落时刻为计时起点).(2)见解析两物体的加速度均为g ,方向竖直向下,设甲下落时间t 1时二者相遇,则12gt 12=15 m +12g (t 1-1 s)2,解得t 1=2 s,此时两物体离地高度H=45 m -12gt 12=25 m .(2)甲、乙两物体均做自由落体运动,故其图象均为倾斜直线,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 第二章 第二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课时作业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二章 第二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课时作业 粤教版必修1

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物体只在________作用下从________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________作用.但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与________无关.(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________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________,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也叫__________.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大小为g=________.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大而________,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3.自由落体运动是从________开始的,加速度等于____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即v0=____,a =______.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有:(1)v t=______;(2)s=____________;(3)v2t=2gs.4.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5.(双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块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关于两块石块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B.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C.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块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位移、相同的加速度D.两块石块在下落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相等【概念规律练】知识点一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都是自由落体运动C.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竖直方向的运动都是自由落体运动D.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2.(双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初速度为零的竖直向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B.只在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C.自由落体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D.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知识点二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3.下列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B.在地球上不同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差别不大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的D.纬度越低的地方,重力加速度g值越小4.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的物体的g值大B.g值在地面任何地方都一样大C.g值在赤道处大于南北两极处D.同一地点的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知识点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5.唐代诗人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了庐山瀑布的美景,以三尺为一米,可估算出水落到地面的速度为( )A.100 m/sB.140 m/sC.200 m/sD.1 000 m/s6.图1如图1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为测量反应时间所做的实验,实验时甲用一只手在木尺下部做握住木尺的准备,当看到乙同学放开手时,他立即握住木尺.如果测出木尺下降的高度为11.25 cm,请你计算甲同学的反应时间(g取10 m/s2).【方法技巧练】一、利用比例法分析自由落体运动7.自由下落的物体,自起始点开始依次下落三段相同的位移所需要的时间比为( ) A.1∶3∶5B.1∶4∶9C.1∶2∶ 3D.1∶(2-1)∶(3-2)二、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8.图2屋檐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 m的窗子的上、下沿,如图2所示,(g取10 m/s2)问:(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1.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个质量不等、高度不同但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过程中任何时刻的速度、加速度一定相同B.两个质量不等、高度相同的物体,先后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任一高度处的速度、加速度一定相同C.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物体越轻,下落得越慢D.所有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都与下落时间的平方成正比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都必做自由落体运动B.从地表附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都是相同的C.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3.(双选)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5倍,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大B.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等C.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等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4.在下图所示的图象中,可能描述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是( )5.(双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由落体运动是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竖直方向的位移只要满足s1∶s2∶s3∶…=1∶4∶9∶…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C.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2 s内的路程之比为1∶3∶5D.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之比为1∶3∶56.一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个水滴自8 m高处的屋檐落下,而且当看到第五滴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一滴水正好落到地面,那么这时第二滴水离地面的高度是(g=10m/s2)( )A.2 m B.2.5 m C.2.9 m D.3.5 m7.为了测得一楼房的高度,某同学让一粒石块从楼顶自由落下,测出下列哪个量不可以求出楼房的高度( )A.仅测出石块下落到地面的总时间B.仅测出石块落地时的速度C.仅测出石块落地前的最后1 s内的位移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球自由释放.求:(g取9.8 m/s2)(1)在B球释放后多长时间,连接A、B两球的细绳将被拉直?(2)此时小球A的速度和位移.9.图3如图3所示,在天花板下悬挂一长为l 的木棍,在木棍下端的正下方h 处有一观察者,他看到木棍因悬线断开而自由下落,求木棍通过观察点P 所经历的时间.10.从同一高处自由释放的甲、乙两球,乙球在甲球释放后某时刻释放,当乙球释放后经过2 s ,甲、乙两球间的距离为25 m ,则甲、乙两球释放时刻的时间间隔为多少?(g 取10 m /s 2)第二节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课前预习练1.重力 静止 (1)重力 质量 (2)零2.相等 重力加速度 竖直向下 9.8 m/s 2增大3.静止 g 0 9.8 m/s 2(1)gt (2)12gt 24.D [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v =gt ,g 是常数,故下落速度v 与时间t 成正比,D 正确.] 5.CD [两石块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运动规律相同且有相同的加速度,由于从同一高度下落,落地时间必然相同,故A 、B 不对.因s 、t 相同,故v =s t必相同,D 正确.由v t =gt 和s =12gt 2可知,C 也正确.] 课堂探究练 1.D2.CD [A 选项中,竖直向下的运动,有可能受到空气阻力或其他力的影响,下落的加速度不等于g ,这样就不是自由落体运动;选项B 中,物体有可能具有初速度,所以选项A 、B不对.选项C 中,因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由加速度的概念a =v t -v 0t可知,(v t -v 0)=gt ,所以若时间相等,则速度的变化量相等.选项D 可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判定是正确的.]3.A [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因此A 不正确.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的,地球上不同地方g 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差别不大,纬度越低的地方,g 值越小.故本题选A .]点评 要理解重力加速度,并知道其方向总是与该点的重力方向相同.4.D [在同一地点所有物体g 值都相同.在地面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从赤道到两极,g 值变大.] 5.B6.0.15 s解析 由s =12gt 2得t = 2s g = 2×11.25×10-210s =0.15 s7.D方法总结 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有如下的比例关系: (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 v 1∶v 2∶v 3∶…=1∶2∶3∶…(2)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 s 1∶s 2∶s 3∶…=1∶4∶9∶…(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 1∶t 2∶t 3∶…=1∶(2-1)∶(3-2)∶… 8.(1)3.2 m (2)0.2 s解析 解法一:利用基本规律求解. 设屋檐离地面高为s ,滴水间隔为T由s =12gt 2得第2滴水的位移s 2=12g (3T )2第3滴水的位移s 3=12g (2T )2又因为s 2-s 3=1 m联立以上三式,解得T =0.2 s屋檐高s =12g (4T )2=12×10×(4×0.2)2m =3.2 m.解法二:用比例法求解.(1)由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起,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比为1∶3∶5∶7∶…∶(2n -1),据此令相邻两水滴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依次是s 0、3s 0、5s 0、7s 0. 显然,窗高为5s 0,即5s 0=1 m ,得s 0=0.2 m屋檐离地面高s =s 0+3s 0+5s 0+7s 0=16s 0=3.2 m.(2)由s =12gt 2知,滴水时间间隔为T =2s 0g =2×0.210s =0.2 s.解法三:用平均速度求解.(1)设滴水的时间间隔为T ,则雨滴经过窗子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 =s ′T =1 mT.由v t =gt知,雨滴下落2.5T 时的速度为v t =2.5gT .由于v = v t ,故有1T=2.5gT .解得T =0.2 s.(2)s =12g (4T )2=3.2 m.课后巩固练 1.C2.C [对物体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判断,若题目直接给出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或忽略空气阻力等提示语时,可将下落的物体看成做自由落体运动.对于有空气阻力的问题,若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可近似看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若只是空气阻力很小,则不能认为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虽然空气阻力很小,但如果物体质量也很小时,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可能差不多,故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3.BC 4.D5.AC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A 正确;自由落体运动从开始下落起,位移之比s 1∶s 2∶s 3∶…=1∶4∶9∶…,但位移之比是1∶4∶9∶…的运动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B 不正确;自由落体运动服从初速度为零的运动的所有规律,所以C 正确,D 不正确.]6.D [由匀变速运动规律推论知相邻水滴位移比为1∶3∶5∶7,所以第二滴到地面(第一滴)的距离应为总高度的71+3+5+7=716所以离地距离为716×8 m=3.5 m ,故D 对.]7.D [设楼高为H ,根据H =12 gt 2知,A 可以求出楼高;根据v 2=2 gH ,H =v 22g,B 也可以;若知道石块在最后1 s 内的位移,可求石块落地时的速度,然后再求楼高.在最后1 s 内,s =v t =v 0+v t 2t =v -g ×1+v 2×1=2v -g 2,v =s +g2,C 也可以,故本题选D.]8.(1)1.37 s (2)19.3 m/s 19.0 m解析 (1)连接A 、B 两球的细绳被拉直,说明两球的位移差为9.8 m ,故h A -h B =9.8 m ,12g (t+0.6)2-12gt 2=9.8 m ,解得t ≈1.37 s.(2)v A =g (t +0.6)≈19.3 m/s,h A =12g (t +0.6)2≈19.0 m.9.2h +lg- 2h g解析 设木棍上端到达P 点时经历的时间为t 1,根据h +l =12gt 21则t 1=2h +lg;设木棍下端到达P 点时经历的时间为t 2,根据h =12gt 22得t 2=2hg,所以木棍通过观察者P所经历的时间为t =t 1-t 2= 2h +lg-2hg.10.1 s解析 设释放甲、乙两球的时间间隔为t 0,乙球运动的时间为t =2 s ,则有:s 甲=12g (t 0+t )2,s 乙=12gt 2,由题意知s 甲-s 乙=25 m ,解得时间间隔t 0=1 s.。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练习粤教版必修11、亚里士多徳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的独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w、2、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W、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1)泄义:物体仅在重力的作用下,从趣生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具备两个特点:①初速度为雯;②下落物体只受重力W、(3)若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远小F物体的重力时也可将从静I上开始下落的物体视为自由落体运动、£课后达标囲错误!错误!错误!1、伽利略用巧妙的推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徳的错误观点,这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叫(D)A、数学推演B、实验验证C、猜想与假说D、逻辑推理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质量大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大B、从水平飞行飞机上释放的物体将做自由落体运动C、雨滴下落的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D、从水龙头上恰能滴落的水滴的下落过程,可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从静止开始,仅在重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质量无关,A错,B选项中有初速度,B选项错;雨滴下落过程受空气阻力的作用或风的作用,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C错:D选项正确、3、如图所示,在一玻璃管中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迅速倒置玻璃管,可以看到,玻璃球先于羽毛达到底端,这主要是因为(D)A、它们的重量不同B、它们的密度不同C、它们的材料不同D、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解析:玻璃球先于羽毛到达地面,这主要因为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大的缘故,正确选项为D、4、在一髙塔顶端释放大小相同的实心铁球和实心铅球,与此有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①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②它们的加速度相同③它们落地的速度不同④它们下落的时间相同A、®®B、®®C、②D、③解析:大小相等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相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两球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加速度相等、因下落高度相等,故下落的时间相等,落地的速度相等,正确选项为B、5、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甲比乙先着地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C、甲、乙同时着地D、无法确泄谁先着地解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不同质量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它们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错误!错误!错误!错误!6、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物, 甲的运动形式为(D)A、自由落体运动B、匀加速直线运动a〈$C、匀加速直线运动a>gD、匀速直线运动解析:先后下落的物体加速度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匀速运动、7、如图所示的四个吒图象中,设向上为正方向,则图中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图象是(B)解析:A、C表示加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B是初速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方向向下,B选项正确;D图表示速度向上、8、小球从靠近竖直砖墙的某位麗由静止释放,用频闪方法拍摄的小球位置如图中1、2、3和4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A、小球在下端时的速度大于在上端时的速度B、是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C、可以由照片求出小球在两次闪光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D、第一次闪光应发生在小球刚要下落的瞬间解析:图片只是频闪时小球的位置,不是小球实际运动的轨迹,所以B是错的、9、如图所示,用电火花式打点计时器记录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在实验中, (1)打点计时器应接在_______ V的_______ 流电源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举出两条)(3)本实验中位移与时间可能成正比吗?解析:(1)打点讣时器应接入220 V的交流电源、(2〉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实验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纸带受到的阻九如打点讣时器的限位孔对纸的摩擦阻力,空气阻力,电源频率的变化,测屋物体下落的位移等,为了减小误差要从正确安装器材及操作步骤合理等入手、(3)位移不可能与时间成正比,只有匀速运动,才会有s=就,而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答案:见解析勿旷识延伸比萨斜塔实验一一关于比萨斜塔实验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徳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要快、这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如玻璃弹子就比羽毛落得快、伽利略认为:下落速度与重疑无关,所有物体下落速度都相同、伽利略批评亚里士多徳的理论是从逻辑推理开始的、设想一个重物(如铁球)与一个轻物(如木球)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徳的理论,当然是铁球落得快,木球落得慢、现在,试想把铁球与木球绑在一起,同时抛出,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一方而,铁球和木球组成了一个比铁球更重的物体应当下落的比铁球更快;另一方而,铁球下落被木球拖住,其速度应该介于铁球与木球之间、这样,从同一个理论推出了互相矛盾的两个结论,所以,亚里士多徳的理论是值得怀疑的、正确结论应当是: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158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用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1 : 10的铅球,让它们从髙30英尺(折合9、15米,1英尺=0、305米)的高度落下,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在地而的木板上,用观者可以听到两个铅球撞击木板时发岀的声音、据传,伽利略曾于1590年在意大利比萨斜塔(髙58、4米)上将两个重量不等的铁球自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两铁球同时着地、该实验一举推翻古希腊学者亚里七多徳提出的重量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也不同的立理伽利略做比萨斜塔实验这一传闻来自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他在写伽利略的传记中提到伽利略曾做此实验、但历史学家考证,没有任何理由表明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事实上,一位业里士多徳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真的于1612年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到达地面,只差一个很小的距离、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朱棣文教授领导的一个小组通过“坠落”原子而精确测算出了单个原子所受的重力加速度,并发现这一重力加速度与由数十亿原子组成的宏观尺度物体所受重力加速度相同这一结果被物理学界视为意大利学者伽利略著需的“比萨斜塔实验”的现代翻版、朱棣文等人在研究中利用基于光学干涉原理的重力计,对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玻璃管进行了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并将其与在同一实验室中利用原子干涉仪测量岀的单个原子所受重力加速度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几乎没有区别、朱棣文教授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介绍说,他们利用原子干涉技术,对单个原子所受重力加速度进行了迄今最精确的测量,进而得岀了上述研究结论、朱棣文等人此次实验的测呈:精度达到了十亿分之三,比此前的测量精度提髙100万倍(以前为千分之三),充分显示了原子丁•涉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精确测量手段的应用潜力、。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练习1(粤教版必修1)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练习1(粤教版必修1)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模拟试题】1. 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上升过程是减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小;下降过程是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大B. 上升时加速度小于下降时加速度C. 在最高点时,速度、加速度都为零D. 无论上升过程还是下降过程,物体的加速度均为重力加速度2. 下面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B.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C.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小钢球,因受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D.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小钢球,所受空气阻力对其运动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3. 某同学身高1.8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m高度的横杆。

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取g=10m/s2)()A. 2m/sB. 4m/sC. 6m/sD. 8m/s4. 在高空自由释放甲物后,经过时间T再以初速v0竖直下抛乙物。

在甲、乙两物体着地之前,关于甲相对于乙的速度,以下说法哪项正确()A. 越来越大B. 越来越小C. 保持不变D. 要看T和v0的值才能决定速度变大或变小5. 一根长度一定的绳子两端各拴一个物体,你手拿住上面的物体在二楼阳台外侧由静止释放,两物体先后落到地面的时间差为t1,若你在五楼阳台同样静止释放,两物体先后落到地面的时间差为t2,则()A. B. C. D. 无法确定6. 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物体甲从H高处、乙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它们均未着地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下落过程中,物体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B. 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物体甲的速度比乙的大C. 下落1s后,它们的速度相等D. 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等7. 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处相隔1s先后自由下落,在下落过程中()A. 两球速度始终不变B. 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C. 两球距离始终不变D. 两球距离越来越大8. 一矿井深为125m,在井口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落下一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1个小球恰好达到井底,则相邻两个小球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为多少,这时第9个小球与第7个小球相距多少米?(g取10m/s2)9. 小石块A自塔顶自由下落2m时,小石块B从塔顶下距塔顶8m处自由下落,两石块同时落地,求塔高是多少?(g取10m/s2)【试题答案】1、D2、BD3、B4、C5、B6、CD7、AD8、15m9、12.5m高∽考∵试じ题≦库。

高中物理·必修1(粤教版)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测试 第一、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含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1(粤教版)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测试 第一、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含解析】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A级抓基础1.一枚铁钉和一团棉花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A.铁钉比棉花团重B.棉花团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C.铁钉不受空气阻力D.铁钉的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小解析:铁钉所受阻力相对于其重力可忽略;棉花团所受阻力相对于其重力不能忽略,铁钉的加速度大于棉花团的加速度,故B项正确.答案:B2.关于重力加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的快慢B.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大小C.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D.轻重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不同解析: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因此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C正确;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而不是加速度,A错误;速度变化的大小与时间之比才是加速度,B错误;在同一地点所有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D错误.答案:C3.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比乙先着地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C.甲、乙同时着地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产生自由落体的条件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其运动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只要从同一高度同时开始运动,它们就一定同时落地.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答案:C4.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甲、乙两同学做测定反应时间的小实验,甲同学的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上端,乙同学用一只手在直尺下部做握住直尺的准备,但手没有碰到直尺.当乙同学看到甲同学放手后,立即捏住直尺,发现直尺下降了0.45 m ,若取g =10 m/s 2,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是( )A .0.5 秒B .0.45 秒C .0.3 秒D .无法判断解析:直尺被释放后做自由落体运动,由s =12gt 2可得: t =2s g =2×0.4510s =0.3 s .故C 正确. 答案:C5.(多选)如图所示,能反映自由落体运动的是( )解析: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 t =g ·t 及s =12gt 2可知,选项C 、D 正确. 答案:CD6.一物体从H 高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 落地,则当它下落t 2时,离地的高度为 ( ) A.H 2B.H 4C.3H 4D.3H 2解析:根据s =12gt 2,下落高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所以下落t 2时,下落高度为H 4,离地高度为3H 4. 答案:CB 级 提能力7.(多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由落体运动是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竖直方向的位移只要满足s 1∶s 2∶s 3∶…=1∶4∶9∶…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C .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2 s 内的路程之比为1∶3∶5D .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 末的速度之比为1∶3∶5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 正确;自由落体运动服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所有规律,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故C 正确,D 错.答案:AC8.(多选)物体从离地面45 m 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g 取10 m/s 2),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3 s 后落地B .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30 m/sC .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 s 内的位移为15 mD .物体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20 m/s解析:由s =12gt 2可得t = 2s g = 2×4510s =3 s ,故A 对.落地速度v t =gt =30 m/s ,B 对.前2 s 内的位移s 1=12gt 21=20 m ,故最后1 s 内的位移s 2=s -s 1=25 m ,C 错.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 =s t =453m/s =15 m/s ,D 错. 答案:AB9.(多选)在空中某处相隔Δt 时间释放甲、乙两个物体,两个物体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乙为参考系,甲做加速运动B .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差恒定不变C .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大D .甲相对乙做匀速运动,甲、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解析:设某时刻乙运动了t 时间,则甲运动了(Δt +t )时间,此时v 甲=g (Δt +t ),v 乙=gt ,甲相对于乙的速度为Δv =v 甲-v 乙=g Δt ,恒定不变,甲、乙之间的距离为s =12g (Δt +t )2-12gt 2,化简得s =12g (Δt )2+g Δt ·t ,所以甲、乙之间的距离随时间均匀增大.故选项B 、D 正确. 答案:BD10.在离地面7.2 m 处,手提2.2 m 长的绳子的上端如图所示,在绳子的上下两端各拴一小球,放手后小球自由下落(绳子的质量不计,球的大小可忽略,g =10 m/s 2),求:(1)两小球落地时间相差多少?(2)B 球落地时A 球的速度多大?解析:(1)设B 球落地所需时间为t 1,因为s 1=12gt 21, 所以t 1= 2s 1g = 2×(7.2-2.2)10 s =1 s. 设A 球落地时间为t 2,由s 2=12gt 2得t 2= 2s 2g = 2×7.210s =1.2 s , 所以两小球落地的时间差为Δt =t 2-t 1=0.2 s.(2)当B 球落地时,A 球的速度与B 球的速度相等. 即v A =v B =gt 1=10×1 m/s =10 m/s.答案:(1)0.2 s (2)10 m/s本节→自由落体运动→⎩⎪⎨⎪⎧v t=gt h =12gt2。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同步练习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同步练习

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1.雨滴自屋檐由静止滴下,每隔0.2滴下一滴,第一滴落地时第六滴恰好刚要滴下,则此时第二滴雨滴下落的速度和第一滴与第二滴之间的距离分别为(不计空气阻力,g=10m/s2)()A.7.20m/s;1.764mB.8.00m/s;1.8mC.7.84m/s;1.764mD.7.00m/s;1.8m2.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两位同学合作,用刻度尺可测得人的反应时间:如图(1)所示,甲握住尺的上端,乙在尺的下部作握尺的准备(但不与尺接触),当看到甲放开手时,乙立即握住尺.若乙作握尺准备时,手指位置如图(2)所示,而握住尺时的位置如图(3)所示.由此测得乙同学的反应时间最接近()A. 2.0 sB. 0.04 sC. 0.50 sD. 0.30 s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证明了()A. 要使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要静止B. 要使物体静止必须有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要运动C.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D.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4.一个物体从离地高h处自由落下,经过时间t落地,则它下落t/3时间时,离地面的高度为()A. h/3B. 3h/4C. 8h/9D. h/45.某人估测一竖直枯井深度,从井口静止释放一石头并开始计时,经2s听到石头落地声,由此可知井深约为(不计声音传播时间,重力加速度g取10m/s2)()A. 10mB. 20mC. 30mD. 40m6.关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伽利略认为,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应该下落得同样快B. 伽利略猜想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C. 伽利略通过数学推演并用小球在斜面上验证了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D. 伽利略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7.一物体由100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第2s内的平均速度是(g=lOm/s2)()A. 5m/sB. 10m/sC. 15m/sD. 20m/s8.关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通过实验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B. 为了“冲淡”重力,他先研究了铜球沿斜面向下的运动C. 为了解决概念上的困难,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的概念D. 伽利略研究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9.从某一高度相隔1s先后释放两个相同的小球甲和乙,不计空气阻力,它们在空中任一时刻()A. 甲乙两球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保持不变B. 甲乙两球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也越来越大C. 甲乙两球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甲乙两球速度之差保持不变D. 甲乙两球距离越来越大,甲球比乙球速度变化快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10.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1s的位移是________ m,速度是________ m/s.11.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t落地,当落下经时位移是________,当下落经时,物体离地面的高度是________.12.从空中每隔2s释放一石子,当第五颗石子刚要落下时,第一颗石子恰好落地,则此时第1、3两颗石子高度差为________ m,释放点的高度是________ m(设不计空气阻力,g=10m/s2).三、解答题(共2题;共10分)13.某同学手持秒表,在楼顶由静止释放一枚石子,并记录出从释放石子到听到石子落地的时间为2.0s,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试求该教学楼的高度和石子落地时速度的大小.14.如图所示,一根长为L的直杆从一圆筒的上方高H处自由下落,该圆筒高为l,求杆穿过圆筒所用的时间.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9分)15.如图1所示,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利用此装置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1)所需器材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带铁夹的铁架台和带夹子的重物,此外还需(填字母代号)中的器材.A. 直流电源B. 天平及砝码C. 4至6V交流电源D. 毫米刻度尺(2)下列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是A. 实验所用的重物可用实心泡沫球B. 应调整打点计时器,使其两限位孔连线在竖直方向C. 实验时应先使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D. 实验时先释放小球后再接通电源(3)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2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频率为50Hz),分别标明0、1、2、3、4.测得x1=29.3mm,x2=45.6mm,x3=60.3mm,x4=76.2mm,则物体在打下点2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该实验中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偏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五、综合题(共2题;共25分)16.2011年7月2日下午,在杭州滨江区的闻涛社区中,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接住了孩子,从而挽救了“妞妞”的生命,而吴菊萍却因此双手粉碎性骨折.她的事迹感动了亿万国人,吴菊萍被誉为“最美妈妈”.假设妞妞从离地h高的阳台由静止掉下,楼下的吴菊萍在距地面高度为h2=1m处用双手接住妞妞,妞妞在双臂的缓冲下经0.08s到地面时速度恰好为减为零,缓冲过程可看做匀减速运动.假设女童可看成质点,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求:(1)女童从距地面多高处下落;(2)缓冲过程中妞妞的加速度大小是重力加速度的多少倍;(3)女童落地前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是多少.17、从离地面8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2,求:(1)经过多长时间小球落到地面;(2)从开始下落时开始计时,在第1s内和最后1s内的位移的大小.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1.B 解:每隔0.2s滴下一滴,第一滴落地时第六滴恰好刚要滴下,则第二滴水运动的时间t=0.2×4=0.8s,则此时第二滴雨滴下落的速度v=gt=10×0.8=8.00m/s,第一滴下落的高度,第二滴下落的高度,则第一滴与第二滴之间的距离△h=h1﹣h2=1.8m,故B正确2.D 解:在人的反应时间中,直尺下降的距离h=40cm.根据,t= .故接近于0.3s,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D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证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正确。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跟踪训练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跟踪训练

2020-2021学年度粤教版必修1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跟踪训练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0~T时间内位移大小为160 m,T~2T时间内位移等于0,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共运动t时间返回抛出点,则对此运动判断错误的是(重力加速度g=10m/s2)()A.T=4 s B.v0=60 m/s C.h=180 m D.t=16 s2.一个小球从高处由静止开始落下,从释放小球开始计时,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落地点为重力势能零点。

小球在接触地面前、后的动能保持不变,且忽略小球与地面发生碰撞的时间以及小球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

图中分别是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x、速度v、动能E k和重力势能E p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A.B.C.D.3.在一节物理课上,老师让两位同学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甲同学用手握住一直尺的上端,直尺竖直,甲同学随时准备由静止释放直尺.乙同学将手放在直尺下端刻度为10cm的地方,做捏住直尺的准备,当他看到甲同学释放直尺后,就迅速地捏住直尺.结果乙同学握住了直尺刻度为30 cm的地方.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m/s2.由以上信息可以估算出()A.甲同学的反应时间为0.1秒B.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0.2秒C.乙同学对直尺作用力的大小D.直尺下落的加速度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和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开创了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重要科学研究方法.图1、图2分别表示这两项研究中实验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对这两项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合理外推得出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变速运动B.图2的实验为“理想实验”,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C.图中先在倾角较小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可冲淡重力,使时间测量更容易D.图2中完全没有摩擦阻力的斜面是实际存在的,实验可实际完成5.从地面竖直上抛物体A,初速度大小为v,同时在离地高为H处,有一物体B自由下落,经过时间t两物体在空中相遇,重力加速度为g,则t为()A.B.C.D.6.某同学在一高台上,以相同的速率分别把三个球竖直向下、竖直向上、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A.三个小球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等B.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重力对它们做功的平均功率相等C.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重力对它们做功相等D.三个小球落地时速度相同7.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通过楼上1.55m高的窗口的时间是0.1s,物体回落后从窗口底部到地面的时间是0.4s,求物体能到达的最大高度.(g取10m/s2)()A.10m B.20m C.30m D.35m8.一气球以4m/s2的加速度由静止从地面竖直上升,10s末从它上面掉出一重物,重物从气球上掉出后到落到地面的时间为()(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A .210 sB .56sC .(56+4)sD .5s9.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动能为1k E ,下落的距离为总高度的一半时,动能为2k E ,那么1k E 和2k E 的大小关系是( )A .12k k E E >B .12k k E E <C .12k k E E =D .无法确定10.自由落体运动是()A .物体不受任何作用力的运动B .物体在真空中的运动C .加速度为g 的竖直下落运动D .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竖直下落运动 11.石块A 自塔顶自由落下s 1时,石块B 自离塔顶s 2处自由落下,两石块同时落地.则塔高为( )A .12s s +B .2121()4s s s +C .21124()s s s +D .21212()s s s s +- 12.井蛙老师以v 0的速度竖直向上扔出一粉笔头,若粉笔头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速率成正比,粉笔头运动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t 1时刻到达最高点,再落回地面,落地速率为 v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粉笔头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于B .粉笔头下降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小于C .粉笔头扔时的加速度值最大,到达最高点的加速度值为 0D .粉笔头的加速度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减小,在下降过程中也逐渐减小第II 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13.一个物体从房檐自由落下,通过一个高为1.8 m 的窗户用了0.2 s ,g 取10 m/s 2,则房檐距窗户下沿的高度为________.14.有一条竖直悬挂起来的长为4.2m 的细杆AB ,在杆的正下方离B 端0.8m 的地方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圆环C ,若让杆自由下落, 杆从下落开始,下端B 到达圆环所经历的时间为__________s ;AB 杆通过圆环的过程中所用时间为__________s15.利用如图所示的试验装置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打出几条纸带,选取一条纸带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进行数据处理时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测出各计数点间的距离,如果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s 基本相等,则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 运动,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a 的表达式为 ;另一种方法是:计算出打下各计数点时重物的速度,作出速度-时间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则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 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 。

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1《2.4 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1)

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1《2.4 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1)

粤教版必修1《2.4 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1.为探究人在运动过程中脚底在接触地面瞬间受到的冲击力问题,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落锤冲击地面的方式进行实验,即通过一定质量的重物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冲击地面来模拟人体落地时的情况。

重物与地面的形变很小,可忽略不计,g取10m/s2.下表为一次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重物(包括传感器)的质量m/kg8.5重物下落高度H/cm45重物反弹高度ℎ/cm20最大冲击力F m/N850重物与地面接触时间t/s0.1A. 重物受到地面的最大冲击力时的加速度大小为100m/s2B. 重物与地面接触前瞬时的速度大小为2m/sC. 重物离开地面瞬时的速度大小为3m/sD. 在重物与地面接触的过程中,重物受到的地面施加的平均作用力是重物所受重力的6倍2.关于下列图片中的物理学家的贡献,说法正确的是()A. 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的核心方法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B.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了引力常量G的值C. 法拉第通过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提出了库仑定律D. 特斯拉发现电流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3.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速直线运动B. 物体刚下落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C. 物体在下落的过程中,每秒钟速度变化都相同D. 物体的质量越大,下落得越快4.某科技馆中有一个展品,该展品放在较暗处,有一个不断均匀滴水的水龙头(刚滴出的水滴速度为零),在某种光源的照射下,可以观察到一种奇特的现象:只要耐心地缓慢调节水滴下落的时间间隔,在适当的情况下,看到的水滴好像都静止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不动(如图中A、B、C、D所示),右边数值的单位是cm)。

要出现这一现象,所用光源应满足的条件是(取g=10m/s2):()A. 普通的白炽光源即可B. 频闪发光,间歇时间为0.30sC. 频闪发光,间歇时间为0.14sD. 频闪发光,间歇时间为0.17s5.在离地高h处,同时自由下落和竖直向上抛出各一个小球,其中竖直上抛的小球初速度大小为v,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为()A. ℎv B. 2ℎvC. 2vg D. vg+√v2g2+2ℎg−√2ℎg6.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m甲:m乙=5:1,甲从高H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2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在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二者速度相等B. 甲落地时,乙距地面的高度为HC. 甲落地时,乙的速度的大小为√2gHD. 甲、乙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1:27.如图所示,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的汽车上,固定着一个正四棱台,台面水平.在顶面沿着各斜面方向,同时自由释放4个相同小球.设它们到达棱台底面分别用时T a,T b,T c,T d,到达底面时的机械能分别为E a,E b,E c,E d,(取地面为0势能面,忽略斜面对小球的摩擦力).则有()A. T a=T b=T d=T c,E a>E b=E d>E cB. T a=T b=T d=T c,E a=E b=E d=E cC. T a<T b=T d<T c,E a>E b=E d>E cD. T a<T b=T d<T c,E a=E b=E d=E c8.质量分别为2m和m的A、B两种物体分别在水平恒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撤去F1、F2后受摩擦力的作用减速到停止,其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F1、F2大小相等B. F1、F2对A、B做功之比为1:1C. A、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D. 全过程中摩擦力对A、B做功之比为1:29.物体自楼顶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落到地面的速度为v.在此过程中,物体从楼顶落到楼高一半处所经历的时间为()A. vg B. v2gC. √2v2gD. √2vg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0.将相同体积的实心铜球和铝球从足够高的同一高度同时静止开始释放,若受到空气阻力相同,则两者在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A. 在任一时刻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位移和速度B. 一定会同时到达地面C. 铜球先落地D. 铜球落地时的速度比铝球大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11.如图所示,在距某一行星表面附近某一高度的O点,有一质量为1kg的小球,小球由静止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依次通过A、B、C三点,已知AB段与BC段的距离相等,大小均为24cm,小球通过AB段与BC段的时间依次为0.2s与0.1s.问:(1)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为多大?(2)若在O点的正下方有一竖直且固定的空管,管长L=32m,M、N分别为空管的上、下两端,其中空管的上端M端离O点的距离为4m,则小球从O点由静止释放穿过空管的时间为多少?(3)若发现该小球到达星球表面前最后一秒内通过的位移为O点离星球表面高度的9,则O点离该星25球表面有多高?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2.在15m高的塔顶上自由下落一个石子,求经过1s后石子离地面的高度?(g取10m/s2)【答案与解析】1.答案:D解析:解:A、设重物受到最大冲击力时加速度的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mg=ma解得:a=F mm −g=8508.5−10=90m/s2,故A错误;BC、重物在空中自由下落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mgH=12mv12 可得,重物与地面接触前瞬时的速度大小为:v1=√2gH=3m/s同理得重物离开地面瞬时的速度大小为:v2=√2gℎ=2m/s,故BC错误;D、重物与地面接触过程,设重物受到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F,设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有:(F−mg)t=mv2−mv1解得:F=510N重物受到的地面施加的平均作用力是重物所受重力的倍数为:Fmg =51085=6因此重物受到的地面施加的平均作用力是重物所受重力的6倍。

高中物理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课时训练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粤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课时训练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粤教版必修

课时训练8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基础夯实1.一个自由着落的物体,前3 s内着落的距离是第1 s内着落的距离的()A.2倍B.3倍C.6倍D.9倍s=12gt2得t1=1 s时,s1=12×10×12 m=5 mt2=3 s时,s2=12×10×32 m=45 m因此s2=9s1.2.物体从楼顶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落到地面的速度为v,在此过程中,物体从楼顶落到楼高一半地方经历的时间为()A.v2B.v2C.22gD.(-2)v2gs,落到地面所用时间为t,着落楼高一半所用时间为t1,则s=12gt2,v=gt,s212gt12联立可得t1=22g.3.对于重力加快度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重力加快度表示自由着落的物体运动的快慢B.重力加快度表示自由着落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大小C.重力加快度表示自由着落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D.轻物体和重物体的重力加快度不一样,选项A、B错误,C正确;在同一地址,不一样物体自由着落时的重力加快度是同样的,选项D错误.4.从高处开释一小球甲,经过时间t从同一地址再开释小球乙,不计空气阻力,在两小球落地前,以下判断中正确的选项是()A.它们间的距离保持不变B.它们间的距离不停减小C.它们间的速度之差不停增大D.它们间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s=12gt2可知Δs=12g(t乙+t)2-12t乙2=g2(2t乙+t)·t由v t=gt可知Δv=g(t乙+t)-gt乙=gt两小球落地前,它们间的距离不停增大,它们间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5.一石块由超出地面上方h处自由着落,当它的速度大小等于着地时速度的一半时,它距地面的高度为()A.14hB.12hC.34hD.38hvt2=2gs可知,v1=12v时,h1=14h.因此,石块距地面的高度为Δh=h-h1=34h.6.AB的时间特别短,因此能够以为小石子抵达A点时的速度为v A=vABsABt=(8.50-6.50)×10-211 000 m/s=20 m/s,h=vA22=2022×10 m=20 m.7.(多项选择)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6倍,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两物体着落过程中,同一时辰甲的速度比乙大B.着落1 s时(均未落地),它们的速度相等C.各自着落1 m时(均未落地),它们的速度相等D.着落过程中甲的加快度比乙大,全部物体自由着落的加快度都同样,因此两物体着落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完整同样,可知D项错误;依据v=gt,可知在着落过程的同一时辰两者速度相等,B项正确,A项错误;由h=v22得v=2,h同样时v同样,C项正确.8.(多项选择)如下图的各v-t图象能正确反应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v t=gt知,v t与t成正比,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因此B、D是正确的.能力提高9.距地面高5 m 的水平直轨道上A、B两点相距2 m,在B点用细线悬挂一小球,离地高度为h,如图.小车一直以4 m/s的速度沿轨道匀速运动,经过A点时将随车携带的小球由轨道高度自由卸掉,小车运动至B点时细线被轧断,最后两球同时落地.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快度的大小g取10 m/s2.可求得h等于()A.1.25 mB.2.25 mC.3.75 mD.4.75 m点下方小球比A点处小球晚运动Δt=lABv=0.5 s,设A点处小球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为t,则5 m=12gt2,h=12g(t-Δt)2,以上两式联立得,h=1.25 m,故A项正确.10.用以下方法能够测定重力加快度:②听到某滴水落到盘子上的响声时开始计时,并数“0”,此后每听到一次响声,按序加1,直至数到“100”滴,停止计时,停表上的读数为40 s;③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滴水处到盘子的间距为78.56 cm.试依据以上的实验数据求重力加快度..82 m/s2,设为T,由位移公式s=12gt2,g=2T2=2×0.785 60.42 m/s2=9.82 m/s2.11.从足够高处先后让两个钢球自由着落,两球间用长为9.8 m的细绳连结.第一个球着落1 s后第二个球开始着落.不计空气阻力及绳的质量,试求在第二个球开始着落伍多长时间,连结两球的细绳恰好被拉直.(g取9.8 m/s2).5 st连结两球的细绳恰好被拉直对第一个球:h1=12g(t+Δt)2对第二个球:h2=12gt2细绳恰好被拉直时有h1=h2+L由以上三式解得t=0.5 s.12.甲、乙两物体,甲的质量为1 kg,乙的质量为0.5 kg,甲从距地45 m高处自由落下,1 s后乙从距地30 m高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快度g取10m/s2)(1)两物体等高时离地多高?(2)作出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规定甲开始着落时辰为计时起点).(2)看法析两物体的加快度均为g,方向竖直向下,设甲着落时间t1时两者相遇,则12t12=15 m+12g(t1-1 s)2,解得t1=2 s,此时两物体离地高度H=45 m-12t12=25 m.(2)甲、乙两物体均做自由落体运动,故其图象均为倾斜直线,如下图.。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第一章和第二章综合练习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高一第一章和第二章综合练习

高中物理学习资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2010-2011 学年高一物理必修 1 第一章和第二章综合练习满分 120 分时间: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对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D )A.只假如体积很小的物体都能够当作质点B.只假如质量很小的物体都能够当作质点C.质量很大或体积很大的物体都必定不可以当作质点D.因为所研究的问题不一样,同一物体有时能够当作质点,有时不可以当作质点2、对于行程和位移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有(D)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时,行程就是位移B:物体沿曲线运动,经过的行程就是位移C:物体两次经过的行程不等,位移不行能相等D:物体经过一段行程,位移可能为零3、对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B ) A 速度随时间增添而增大 ,位移随时间增添而减小B.速度随时间增添而减小 ,位移随时间增添而增大C.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添而减小D.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添而增大4、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2(m) ,当质点的速度为零,则 t 为多少( C)A.B. 8s C. 16s D. 24s5、某物体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下图,则该物体( A)A.做来去运动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朝某一方向做直线运动D. 3S 末、 7S 末离出发点最远,4S 末回到出发点6、一个从静止开始作匀加快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经过三段位移的时间分别是 1s、 2s、 3s,这三段位移的长度之比和这三段位移上的均匀速度之比分别是(B ).(A)1:22 :3 2, 1:2:3 (B)1:23 :3 3,1:22:3 2(C)1:2:3,1:1:1(D)1:3:5, 1:2:3二、多项选择题7、一物体做匀变速度直线运动,某时辰速度的大小为 4m/s ,1s 后的速度大小变成10m/s ,在这 1s 的时间内,该物体的(AD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C.加快度的大小可能小于22 4m/s D.加快度的大小可能大于 10m/s8、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 图象 ,对线段 OA、 AB、BC、CD 所表示的运动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BC )A.OA 段运动最快B.AB 段静止段表示的运动方向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反D.4h 内 ,汽车的位移大小为30km9、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快直线运动,第 3s 内经过的位移是3m,则 (BD)A.前 3s 的位移是 6mB.3s 末的速度是C.3s 内的均匀速度是2m/sD.第 5s 内的均匀速度是10、物体沿向来线运动,在 t 时间内经过的行程为 s,它在中间地点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辰的速度为v2,则 v1和 v2的关系为 (ABC )A.当物体做匀加快直线运动时,v1> v2B.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 v2C.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v1=v2D.当物体做匀加快直线运动时,v1< v211、如图 ,是 A、B 两物体同时由同一地址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 v-t图象 ,从图象上可知(CD)A.B 做匀速运动 ,A 静止B.20s 末 A、B 相遇C.40s 末 A、 B 相遇D.A 做匀速运动 ,B 做匀加快运动12、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途顶用了 6s 时间经过 A、 B两根电杆 ,已知 A、 B 间的距离为 60m, 车经过 B 时的速度为15m/s, 则 ( ACD )A.经过 A 杆时速度为 5m/sB.车的加快度为2 15m/sC.车从出发到 B 杆所用时间为 9sD.从出发点到 A 杆的距离是三、试验、填空题13、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其速度图象如下图,该物体第3s 内的加快度为____1____m/s 2,第 6s 的加快度为 ____-4_____m/s2 ,物体在 8s 内经过的行程为 __36______m,8s 内物体的位移为 __28____m14、( 16 分)在用火花器“研究匀速直运”的中,如所示的是一次小运状况的,中 A、B、C、D、E 相的数点,相数点有四个点未画出 .(1)火花器的工作是____220____V 的沟通 . 使用,要把穿_______限位孔 _____,当接通源、按下脉冲开关,器出的脉冲流放、墨粉,生 __火花放 __________,于是就在运的上就打出一行点迹.(2)依据 ____相等隔内的位移差相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判断小做匀加快运 .(3)依据运学相关公式可求得v B/s, v C/s, v D/s.(4)利用求得的数作出小的v-t(以打 A 点开始),并依据求出小运的加快度 a =2.v(m/ s)A B C D E 6 5单位: cm43211 2 3 4 5 6 7 8 9 10t( 101s)(5)将延与订交,交点的坐是/ s,此速度的物理意是:___ 此速度的物理意是打点器打下点 A 的速度 .四、、算15、一个物体做匀加快直运,第 1s 内的位移是 6m,第 2s 末的速度 7m/s,求:(1)物体第 7s 内的位移(2)物体前 4s 内的位移 .答案 :(1)10m(2)28m( 点 :物体初速度v0 ,加快度 a,第 7s 内的位移s7,前 4s 内的位移s4, :由位移公式s v0 t 1at 2得: 6m v 0 1 1 a12⋯① ,由速度公式 v t =v0+at 22得:7=v0+a× 2②⋯ ,立①、②式 ,得 : v017m / s , a2m / s2.s7=v0× 7+a ×72-(v0× 6+a ×62)=10m,133s4 v 0 4a 4 228m216、一点做匀速直运,挨次通A、 B、 C 三点,已知 B 是 AC 的中点,且点在AB 段的均匀速度是3m/s ,点在 BC 段的均匀速度是6m/s ,求点在 B 点的瞬速度是多少? 5m/s17、一汽以90km/h 的速度在学校地区行家,当章行的汽超一警,警立刻从静止开始以2匀加快追去 .求 :(1)画出两汽的 v-t(2)警车何时能截获超速车?(3)警车截获超速车时,警车的速度为多大?答案 :(1)略 (2)20s(3)50m/s( 点拨 :设汽车速度 v=90km/h=25m/s, 行驶 t 的时间被截获,警车加快度2,追上超速车时的速度为 v′,则截获时 : vt 1 at2t2v 2 25 s20s ,v′2a× 20m/s=50m/s)18、物体从离地 h 高处着落 ,它在落地前的 1s内着落35m, 求物体着落时的高度及着落时间.(g=10m/s 2)答案 :80m,4s( 点拨 :设着落时间为 t, 则有 :最后 1s 内的位移即是ts 内的位移与 (t-1)S 内位移之差 : s 1 gt21g t 1 2代22入数据: 35110t 2110 t 1 2,得 t=4s,着落时的高度h 1 gt2) 22219、一辆长为 5 m 的汽车以速度v1=15m/s 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在离铁路与公路的交叉点 175m处,汽车司机忽然发此刻离交错点200m处有一列长300m的列车以 v2=20m/s 的速度履行过来,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汽车司机应当采纳什么举措?(不计司机的反响时间)两种举措:加快经过时,2减速刹车时,2。

新学期高一物理基础巩固训练:第2章 第1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粤教版必修1)

新学期高一物理基础巩固训练:第2章 第1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粤教版必修1)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一、单项选择题1.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的是()A.下落的树叶B.运动员投出的篮球C.从水龙头上滴落的水D.从水面自由落到水底的石子2.一个小铁球和一根羽毛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总是铁球先落地,这是因为()A.铁球比羽毛重B.铁球比羽毛密度大C.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与其重力相比不可忽略D.铁球的速度比羽毛的大3.在真空中,将羽毛和苹果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并拍下频闪照片,下列频闪照片符合事实的是()A B C D4.甲、乙两个小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即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比乙先着地B.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C.甲、乙同时着地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二、双项选择题5.科学研究发现:在月球表面没有空气,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处重力加速度的1 6.若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在空中同一高度处同时由静止释放羽毛和铅球,忽略地球和其他星球对它们的影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羽毛将加速上升,铅球都将加速下降B.羽毛和铅球都将下落,且同时落到月球表面C.羽毛和铅球都将下落,但铅球先落到月球表面D.羽毛和铅球都将下落,且落到月球表面的速度相同6.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B.物体在只有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C.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仅受重力作用的运动D.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由静止的下落运动就可以近似看做是自由落体运动7.质量不相等的甲、乙两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比乙先着地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C.甲、乙同时着地D.甲、乙的加速度相同8.在探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中,由获得的打点纸带可以()A.用刻度尺量出物体的各时刻的速度B.用刻度尺量出各时间内的位移大小C.用刻度尺量出物体的加速度D.由纸带可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9.在牛顿管实验中,将一根玻璃管竖直放置,管内下端放一枚小钱币(金属片)和一片羽毛.管内充有空气时倒转玻璃管,让小钱币和羽毛同时下落.当小钱币落到管底时,羽毛还慢悠悠地在中间飘着呢!抽掉管内的空气,再倒转玻璃管,可看到它们同时落到管底,这个实验说明了()A.真空中的羽毛比有空气管中的羽毛的重力大B.羽毛下落慢的原因是羽毛受到空气阻力,而钱币不受空气阻力C.羽毛下落慢的原因是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和羽毛的重力相比较大,影响了羽毛的下落D.所有物体如果不受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在同一地方由静止释放,下落的快慢均一样三、非选择题10.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物体的重力越大,物体下落得越快.伽利略的观点是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__________的说法对.事实上,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空气阻力有关,若没有空气阻力,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__________.11.1591年,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质量的铅球(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倍)登上了高为54.5米的比萨斜塔的顶部,如图K2-1-1所示,自由释放这两个小球,结果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面,伽利略这个实验意在说明:轻、重物体下落的________(填“速度”或“加速度”)一样.图K2-1-112.有的同学说伽利略当年做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有问题,因为物体在空气中下落时都要受到空气阻力.实际做实验时,也都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1.C2.C解析: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空气阻力有关.如果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远小所受的重力,则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否则不可忽略,所以C正确.3.C解析:在真空中,羽毛和苹果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两者做同步的自由落体运动,且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4.C5.BD解析:羽毛和铅球在月球表面时都只受到重力作用,故它们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将同时落地,所以选项A、C错误,选项B、D正确.6.CD8.BD解析:用刻度尺可直接从纸带上量出各时间内的位移大小,而速度和加速度只有先测出位移和时间的大小,然后通过公式才能算出,选项A、C错误,B正确;从纸带上相邻间隔时间相同而位移越来越大可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所以选项D正确.9.CD解析:羽毛前后受到的重力不变,所以选项A错误;有空气时,小钱币受到的空气阻力远小于钱币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下落快,而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阻力相比不可忽略,所以下落慢,故选项B错误,C正确;物体如果不受空气阻力从静止下落时,是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选项D正确.10.伽利略一样快解析:事实上,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空气阻力有关,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11.速度12.解:物体下落时同时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和空气的阻碍作用,如果没有空气的阻碍作用而只有地球的吸引作用,或者空气的阻碍作用远比地球的吸引作用小时,则无论什么物体,下落快慢都一样.伽利略当年做的实验是两个密度相同的铁球在空气中下落,空气对铁球的阻碍作用相对于地球对它们的吸引作用是很小的,不足以使它们的落地时间有差别,所以人们观察到的是两球同时落地.当我们做实验时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实际是这时空气的阻碍作用不能忽略.在空气的阻碍作用相同的情况下,物体越轻受空气的影响就越大,下落就越慢,物体越重受空气的影响就越小,下落得越快.。

高中物理 课时作业8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粤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试题

高中物理 课时作业8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1-粤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试题

课时分层作业(八)(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合格根底练]一、选择题(此题共6小题,每一小题6分,共36分)1.月球上没有空气,假设宇航员在月球上将羽毛和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由静止释放,如此( )A.羽毛先落地B.石块先落地C.它们同时落地D.它们不可能同时落地C[羽毛和石块在月球上下落时不受空气阻力影响,下落时的加速度一样,所以它们同时落地,C正确.]2.如下列图,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沿斜面运动的实验,当时利用斜面做实验主要是考虑到( )A.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B.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C.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时间D.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加速度C[伽利略最初假设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是随着时间均匀增大,但是他所在的那个时代还无法直接测定物体的瞬时速度,所以不能直接得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伽利略通过数学运算得到结论:如果物体的初速度为零,而且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那么它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这样,只要测出物体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检验这个物体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但是物体下落很快,当时只能靠滴水计时,这样的计时工具还不能测量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较短的时间.伽利略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用来“冲淡〞重力.他让铜球沿阻力很小的斜面滚下,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的加速度小得多,所以时间长,所以容易测量.故A、B、D错误,C正确.] 3.关于自由落体运动,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 )A.速度变化得越来越快B.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4∶9C.第1 s末、第2 s末、第3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D.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C [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为g ,大小不变,A 、D 均错误;由v =gt 可得,v 1∶v 2∶v 3=1∶2∶3,C 正确;从开始运动三个连续1 s 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5,B 错误.]4.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最后1 s 内的位移为15 m(g 取10 m/s 2),如此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 )A .31.25 mB .11.25 mC .20 mD .25 mC [设物体下落总用时为t ,如此最后一秒内的位移Δh =12gt 2-12g (t -1)2,代入数据求得t =2 s ,故物体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h =12gt 2=20 m ,C 正确.]5.在绳的上、下两端各拴一个小球,一人用手拿住绳的上端的小球站在三楼的阳台上,放手后小球自由下落,两小球落地时间差为Δt ;如果此人站在该楼的四楼阳台上,放手让其自由下落,两小球落地时间差将(不计空气阻力)( )A .不变B .增大C .减小D .无法判断变化情况C [假设放手时,下面小球距地面高度为h ,如此上面小球距地面高度为h +L ,假设它们的落地时间分别为t 1、t 2,如此h =12gt 21,(h +L )=12gt 22,Δt =t 2-t 1=2〔h +L 〕g-2h g由数学知识可知,h 越大,Δt 越小,C 项正确.]6.一条悬链长5.6 m ,从悬点处断开,使其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如此整条悬链通过悬点正下方12.8 m 处的一点所需的时间是(g 取10 m/s 2)( )A .0.3 sB .0.4 sC .0.7 sD .1.2 sB [设悬链的长度为L ,从悬点至悬点正下方12.8 m 处的一点的高度为h ,经t 1悬链的下端经过该点,经t 2悬链的上端经过该点,如此h -L =12gt 21,得t 1=2〔h -L 〕g=2×〔12.8-5.6〕10s =1.2 s ,h =12gt 22,得t 2=2hg=2×12.810s =1.6 s ,如此Δt =t 2-t 1=0.4 s ,故B 正确.]二、非选择题(14分)7.如下列图,一滴雨滴从离地面20 m 高的楼房屋檐自由下落,下落途中用Δt =0.2 s 的时间通过一个窗口,窗口的高度为2 m ,g 取10 m/s 2,问:(1)雨滴落地的速度大小;(2)雨滴落地前最后1 s 内的位移大小; (3)屋檐离窗的上边框有多高?解析:(1)由题意可知,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公式h =12gt 2得t =2 s ,如此雨滴落地的速度v =gt =20 m/s. (2)雨滴在第1 s 内的位移为h 1=12gt 21=5 m如此雨滴落地前最后1 s 内的位移大小为h 2=h -h 1=15 m.(3)由题知窗口的高度为h 3=2 m 设屋檐距窗口上边框h 0,雨滴从屋檐运动到窗的上边框时间为t 0,如此h 0=12gt 2又h 0+h 3=12g (t 0+Δt )2联立解得h 0=4.05 m.答案:(1)20 m/s (2)15 m (3)4.05 m[等级过关练]一、选择题(此题共4小题,每一小题6分,共24分)1.如下列图是用照相机对一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频闪拍摄的照片,符合实际的是( )D[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此照片中相邻小球间的距离会逐渐增大,故D 正确.]2.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在比萨斜塔同时由静止释放一大一小两个金属球,二者同时着地,说明二者运动的加速度一样,这个加速度就是当地的重力加速度B.地球上各处的重力加速度g值都一样C.济南的重力加速度为9.8 m/s2,说明在济南做下落运动的物体,每经过1 s速度增加9.8 m/sD.黑龙江和广州的重力加速度都竖直向下,两者的方向一样A[在比萨斜塔释放的金属球,受到的空气阻力远远小于球的重力,可以认为金属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故球运动的加速度为当地重力加速度,因下落的高度和运动时间一样,所以二者的加速度一样,选项A正确;地球上各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一般不同,方向也不同,故B、D错;在济南下落的物体不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其加速度也不一定等于重力加速度,故C错.]3.一竖直的墙壁上AE被分成四个相等的局部,一物体由A点从静止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如下列图,如下结论正确的答案是( )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v B∶v C∶v D∶v E=1∶2∶3∶4B.物体通过每一局部时,其速度增量v B-v A=v C-v B=v D-v C=v E-v DC.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v BD.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v CC [根据s =12gt 2,v t =gt ,物体由A 点从静止释放,有v 2t =2gs ,所以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之比v B ∶v C ∶v D ∶v E =1∶2∶3∶4,故A 错误;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通过每一局部时,所用时间逐渐减少,故速度增量逐渐减小,故B 错误;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前两段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1∶3,故下落到B 点时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由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此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可知,C 正确,D 错误.]4.(多项选择)如下列图,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屡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 ,每块砖的厚度为d .根据图中的信息,如下判断正确的答案是( )A .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B .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 .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d T 2D .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7d2TBCD [由题图可以知道每两个相邻的点之间的距离差是一样的,由Δs =at 2可知,a =Δs T2=d T 2,所以B 、C 正确.点3的瞬时速度的大小为2、4之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所以v 3=x 242T=7d 2T ,D 正确.由于v 3=v 1+a ·2T ,故v 1=v 3-2aT =7d 2T -2×d T 2×T =3d2T,故A 错误.] 二、非选择题(此题共2小题,共26分)5.(12分)用滴水法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值,方法:在自来水龙头下面固定一块挡板A ,使水一滴一滴连续地滴落到挡板上,如下列图,仔细调节水龙头,使得耳朵刚好听到前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挡板的高度h ,再用秒表计时,计时方法:当听到某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 〞时,按下秒表按钮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 .(1)写出用上述所测量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g 的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减小误差,改变h 的数值,测出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中t ′是水滴从水龙头口到A 板所用的时间,即水滴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请在图中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适当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出重力加速度g 的值:g =____________(保存两位有效数字).次数 高度h /cm 空中运动时间t ′/s1 20.10 0.202 25.20 0.23 3 32.43 0.264 38.45 0.28 5 44.00 0.30 650.120.32解析:(1)滴水的周期就是水滴下落的时间,所以t ′=tn -1,由h =12gt ′2得g =2〔n -1〕2ht2. (2)描点如下列图,求出斜率k =ht ′2=12g 可求得g .解得g =9.6 m/s 2.答案:(1)g =2〔n -1〕2h t2(2)图见正确解答 9.6 m/s 26.(14分)有一条竖直悬挂起来的长为4.2 m 的细杆AB ,在杆的正下方距B 端0.8 m 处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圆环C ,假设让杆自由下落(g 取10 m/s 2).求:(1)从杆下落开始,上端A 与下端B 到达圆环所经历的时间. (2)AB 杆通过圆环的过程中所用时间.解析:(1)杆做自由落体运动,杆的B 端到达圆环的时间为t B ,如此:h B =12gt 2B ,将h B =0.8 m 代入求得:t B =0.4 s杆的A 端到达圆环的时间为t A , 如此:h A =12gt 2A将h A =5.0 m 代入求得:t A =1.0 s. (2)杆通过圆环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t =t A -t B =0.6 s.答案:(1)1.0 s 0.4 s (2)0.6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7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基础夯实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若题目直接给出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且忽略空气阻力等提示语时,可将下落的物体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对于有空气阻力的问题,若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可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若只是空气阻力很小,则不能认为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虽然空气阻力很小,但如果物体质量也很小时,可能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差不多,就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2.一枚铁钉和一团棉花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
A.铁钉比棉花团重
B.棉花团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
C.铁钉不受空气阻力
;棉花团所受阻力相对于其重力不能忽略,铁钉的加速度大于棉花团的加速度,故B 项正确.
3.科学研究发现,在月球表面:(1)没有空气;(2)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16
.若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氢气球和铅球,忽略其他星球对月球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氢气球将加速上升,铅球自由下落
B.氢气球和铅球都处于静止状态
C.氢气球和铅球都将下落,但铅球先落地 ,且同时落地
,释放后均将自由下落,下落快慢相同,同时落地,故只有D 正确.
4.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大的物体自由下落时下落得快
B.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释放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C.雨滴下落的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
,可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从水平飞机上释放的物体有水平方向上的速度,雨滴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能忽略,所以选项B 、C 错误,D 正确;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所以选项A 错误.
5.在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描述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是( )
、C项表示匀速直线运动,B项的初速度不为零.
6.踢毽子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游戏,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近年来,踢毽子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之一.毽子由羽毛和铜钱组成,在下落时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铜钱重,所以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
B.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也总是出现铜钱在下羽毛在上的现象
C.因为空气阻力的存在,所以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
,对运动的影响很大,而羽毛又和铜钱具有相
同的运动情况,故羽毛要受铜钱的拖动作用,即羽毛的运动主要是靠铜钱的带动,所以毽子下落时总是铜钱在下面拉着羽毛,选项A错误,C正确;如没有空气阻力,铜钱和羽毛的相对位置是随机的,可见空气阻力不能忽略,毽子不是做自由落体运动,选项B、D错误.
7.在真空中,将羽毛和铁片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并拍下频闪照片,下列频闪照片符合事实的是()
,羽毛和铁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两者都是做自由落体运动,拍下频闪照片中羽毛和铁片总是在同一高度,由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距离越来越大,选项C正确. 8.(多选)小鹏摇动苹果树,从同一高度一个苹果和一片树叶同时从静止下落,发现苹果先落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苹果和树叶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B.苹果和树叶的运动都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C.苹果的运动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树叶的运动则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则苹果和树叶会同时落地
,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当阻力远远小于重力时,阻力对运动影响可以忽略,这样的运动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否则不可以.
能力提升
9.(多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中的甲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
B.其中的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
C.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伽利略无法测量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为了使物体运动速度变慢,伽利略转向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问题.甲、乙、丙三个图都是实验现象,采用斜面的目的是可以“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而之所以采用了不同倾角的斜面,则是观察其规律性,形成外推的实验基础.丁图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故A、D正确.
10.(多选)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3倍,将这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的着地速度比乙的着地速度大
C.甲与乙着地的速度相同
,两物体在任意时刻离地的高度相同
(被抽成真空的玻璃管)实验表明当不受空气阻力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跟物体的质量无关.所以在本题,两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完全同步的,即任意时刻两物体的高度都相同,同时落地且落地速度也相同.
11.一些学者认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伽利略等物理学家否定了这种看法.
(1)在一高塔顶端同时释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玻璃球先于羽毛到达地面,这主要是因为()
A.它们的质量不等
B.它们的密度不等
C.它们的材料不同
D.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不等
(2)在此塔顶端同时释放大小相等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们受到的空气阻力不等②它们的加速度相等③它们落地的速度不等④它们下落的时间相等
A.①③
B.②④
② D.只有③
(2)B
玻璃球先于羽毛到达地面,这主要是因为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大.正确选项为D.
(2)大小相等的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相等.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两球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加速度相等.因下落高度相等,故下落的时间相等,落地的速度相等.正确选项为B .
12.下图是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示意图,照片中相邻小球的像时间间隔相同,已知闪光频率为每秒钟闪20次,图中标出了各像点到开始下落处的距离,根据这张照片,试求:
(1)小球在1、2、3、4各点的速度;
(2)作出小球下落的v -t 图象并求出加速度; s ∝t 2.
T=1
20 s=0.05 s .
(1)用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得v 1=s 22T =4.8×10-22×0.05 m/s=0.48 m/s,
v 2=s 3-s 12T =(10.8-1.2)×10-2
2×0.05
m/s=0.96 m/s . 同理v 3=1.44 m/s,v 4=1.92 m/s .
(2)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v -t 图象斜率含义,可求得自由下落的加速度a=Δv
Δt =9.6 m/s 2.
(3)由题意可设小球到1、2、3、4、5各点下落时间分别为
t 1=T ,t 2=2T ,t 3=3T ,t 4=4T ,t 5=5T ,
又1、2、3、4、5各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为s 1,s 2,…,s 5,代入数据可得
s 1t 12=s 2t 22=…=s 5t 52,即s ∝t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