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的中医诊断及处理
一、定义:是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的特点相似,故名“中风”或“卒中”。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等疾病。
二、中医发病机理:中风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但不外乎为“风”、“火”、“痰”、“瘀”及“虚”等为其主要病因。一般为:1、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2、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扇,气血上冲;3、饮食不节,恣食厚腻,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则发为中风。
1.三、中风按有无意识障碍分为:1、中经络(不伴有意识障碍),2、中
脏腑(伴有意识障碍)。
四、治疗原则: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闭、脱二证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内闭外脱者,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并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1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手足挛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用化痰通络汤加减。半夏15g,茯苓15g,白术10g,胆南星5g,天竺黄15g,天麻10g,香附15g,丹参15g,大黄5g.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泄泻。全方合而有化痰熄风通络之功。若眩晕甚者,可酌加全蝎、钩藤、菊花以平肝熄风;若瘀血明显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若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栀子以
清热泻火。
针灸治疗予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取穴如下: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丰隆合谷阴陵泉
2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平肝泻火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5g,生石决明20g,川牛膝15g,黄芩10g,山栀子10g,杜仲10g,桑寄生10g,茯神10g,夜
交藤10g,益母草10g.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泻肝火;若舌绛苔燥,口干,五心烦热者属热盛伤津,可酌加女贞子、何首乌、生地黄、山萸肉以滋阴柔肝;心中烦热甚者加生石膏、龙齿以清热安神;痰多,言语不利较重者为痰阻清窍,可加胆南星、竹沥、石蒲蒲等以清热化痰;若舌苔黄燥,大便秘结不通,腹胀满者,为热盛腑实,宜加大黄、芒硝、枳实等以通腑泄热。
针灸治疗以镇肝熄风,平肝泻火为治疗原则,取穴如下: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太冲太溪照海
3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化痰通腑。方用星蒌承气汤加减。胆南星10g,全瓜蒌15g,大黄10g(后
下),芒硝10g(冲服)。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本方使用大黄、芒硝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痰热积滞涤除为度,适时减量或停药,以免过量伤正。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腑气通后,应治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午后热甚者加黄芩、石膏、栀子;痰盛者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兼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者为热动肝风之象,可加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潜阳;若口干舌燥,苔燥或少苔,便秘者为热盛伤津,可加生
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液。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丰隆合谷曲池内庭
4 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弦细。
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2g,桃仁10g,红花15g,川芎10g,归尾15g,赤芍15g,地龙15g.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川芎、归尾、赤芍、地龙等养血活血化瘀,方中黄芪用量从30~60g开始宜逐渐加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宣窍;心悸,喘息,失眠者为心气不足,加炙甘草、桂枝、酸枣仁、龙跟肉以温经通阳、养心安神;小便频数或失禁者,为气虚不摄,加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以温肾固摄;肢软无力,麻木者可加桑寄生、杜仲、牛膝、鸡血藤以补肝肾,强筋骨。
针灸治疗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选穴如下: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气海血海关元
5 阴虚风动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痉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g,生白芍15g,天冬15g,玄参15g,生龟板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代赭石30g,川楝子10g,茵陈10g,麦芽10g,甘草10g.
方中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镇肝潜阳;生白芍、天冬、玄参、龟板滋阴潜阳;重用牛膝并辅以川楝子以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风阳;茵陈、麦芽清肝舒郁;甘草调和诸药。合而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者加黄柏、知母、地骨皮以清相火;腰膝酸软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杜仲、何首乌等以补益肝肾;兼痰热者加天竺黄、瓜蒌、胆南星以清热化痰;心烦失眠者可加
珍珠母、
夜交藤以镇心安神。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太溪风池
6 中脏腑(闭证、脱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1)、闭证:伴有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禁不开,肢体强痉,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