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处理
中风病中医诊治规范
中风病中医诊治规范一、病因由于内伤积损、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导致或心火暴甚,或湿痰生热,以至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痹阻脑脉。
二、中医治疗2.1 分期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病期最长可达至1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2.2. 急性期2.2.1 中脏腑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者昏睡。
重者:昏迷或者昏聩。
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痰热腑实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方药:加减星蒌承气汤全瓜蒌30g 胆南星9g 生大黄后下9g 芒硝冲服9g 生地18g玄参15g 麦冬15g 生白芍15g 天竺黄15g【痰火瘀闭证】烦躁不安,彻夜不眠,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
证机: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灌服。
醒脑静20ml-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痰浊瘀闭证】神昏痰多,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痰浊偏盛,闭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宜郁开窍:方药:涤痰汤配合安宫牛黄丸加减法半夏12g 茯苓15g 化红9g 竹茹6g 郁金15g 石菖蒲15g 胆南星6g 钩藤后下12g 枳实12g 远志9g 丹参15g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8-12小时1次,鼻饲灌服【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萎软。
证机:阴阳欲绝治法:益气回阳固脱中成药:参附注射液20ml-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路径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路径
中风病,也称卒中或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中风病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医生会对病因进行辨证,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理气通络
中风病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理气通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拔罐等,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病情。
3. 祛痰化瘀
中风病常伴有痰湿和血瘀的病理变化,因此祛痰化瘀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容。
常用的中药有川贝母、郁金、当归等,可以帮助患者消除痰湿和血瘀,改善病情。
4. 调理脏腑
中风病不仅仅是脑血管的疾病,还涉及到多个脏腑的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中风病时,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理脏腑功能,提
高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
5. 康复训练
中医治疗中风病后,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医生
会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路径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需要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向,
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
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创立了中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其中包含了治疗中风的方法。
以下是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
1. 草果藤汤:将草果、藤黄、防风、芍药、川芎、枳壳、桂枝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肢体不遂、舌强不语等症状。
2. 玉屏风散:将玄参、黄芩、黄连、生地黄、白芍、丹参等药材研成细末,每次服用3-6克,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头痛、眩晕、口干舌燥等症状。
3. 真武汤:将当归、白术、甘草、人参、桂枝、半夏、生姜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状。
4. 归脾汤:将白术、茯苓、桂枝、甘草、当归、川芎、生姜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5. 双花汤:将羌活、防风、独活、川芎、芍药、白芷、白术、茯苓等药材煎煮成汤,可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以上是张仲景治中风的方法,但需要提醒的是,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 1 -。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病案:王某,男,70岁,因突发脑中风入院,左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左侧面部肌肉抽搐,病情较重。
辨证:王某属于中风偏瘫病人,证属于中风证的中病,气血不足,经络阻塞,痰浊内蕴。
治疗:采用针刺加药物辅助治疗。
选用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辅以针刺治疗。
独活寄生汤是中风证的常用方剂,具有祛风活络、温通经络、化痰散结的作用。
针刺选用足三里、合谷等穴位,注重针刺深浅适宜,方向准确。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病人左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语言能力也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数个疗程后,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得以控制。
总结:中药治疗中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针刺加药物联合治疗是中风病人的常用方法。
在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风的中医治疗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对人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俗称“脑卒中”,多为由气血不畅、脑脉痹阻、脑出血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属中风的论治范畴。
“风性善行而数变”,其变化多端而速疾,轻症神志尚清,口眼歪斜,舌强语涩,半身不遂,多愁易怒。
重者则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瘫痪,口歪流涎,舌强失语,并有生命危险。
中风有哪些临床症状?中医怎样防治?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就中风的中医认识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病症的有效防治提出建设性的参考。
一、引发中风的原因有哪些?中风的常见病因包括内因及外因,内因为:内伤积劳,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因则为外感风邪。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则发生中风。
1、情志所伤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
2、饮食不节因喜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物,饮酒过量,脾失健运,聚湿积痰,痰浊化痰,肝风起,痰上扰,可致发病,尤其是酗酒。
因此,有高血压、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要戒烟限酒,少吃高肉类和动物油类食物。
3、劳累过度长期劳累,也会导致中风。
阳气者,烦劳则张,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如果被过度的影响,就会变得躁动不安。
因操劳过度,致身体和精神不能得到滋养,而致耗气伤阴,阳亢风动。
而且,纵欲伤精,也是因为水虚,火盛于上,所以才会导致中风。
4、内伤积损身体素虚,或积劳成疾,阴虚血亏,阳盛火旺、风火易炽,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等原因,往往会导致阴虚阳盛,气血上涌,上扰清窍,而引发此症。
5、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可影响血液循环。
其次,初春的天气突然变得温暖起来,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中风发生。
中医治疗中风的案例
中医治疗中风的案例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残疾或死亡。
传统中医对于中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下面介绍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案例。
患者张某,男性,70岁,因突然头晕、口眼歪斜、右侧肢体无力等症状到中医医院就诊。
中医师根据张某的症状判断其属于中风后遗症,采用“清热通络”中药治疗。
方剂:当归、川芎、白芍、甘草、黄芩、黄连等。
治疗过程:每日一剂,水煎服,连用七天。
治疗效果:治疗后,张某的头晕、口眼歪斜等症状明显减轻,右侧肢体的力量也逐渐恢复,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基本恢复正常。
以上案例说明了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性和特点,中医师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源上治疗疾病,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提示广大患者,在治疗中风时可以尝试中医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1 -。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1.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中风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痹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桃仁、乌药、牛膝、当归等。
药物治疗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2.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风池、曲池、印堂、四神聪、太溪、涌泉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症状,提高神经功能。
3.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是中风病恢复期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推拿技法有捏揉、轻揉、拍打、摩擦、拇骨掐,以及按摩穴位等。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改善痛觉敏感和肌肉功能障碍。
4.中医康复理疗:
中医康复理疗是中风病恢复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中医体操、气功、中医草药熏蒸和中医保健按摩等。
中医康复理疗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除了上述的主要治疗方案外,中医还注重养生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以下是一些建议:
1.饮食调理:
2.注意情绪调节:
3.合理安排休息:
4.定期复诊:
总之,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康复理疗等。
此外,饮食调理、注意情绪调节、合理安排休息和定期复诊也是中风病恢复期重要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合理康复,提高康复效果。
中风的中医护理常规
04
药物治疗与护理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方法
中药汤剂一般采用砂锅或陶瓷锅煎煮,避免使用铁锅或铝锅。煎药前需将药材浸泡30分 钟,水量以高出药面2-3厘米为宜。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滤取药液。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性确定服药时间,一般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对于急性期患者,可遵 医嘱增加服药次数。
主动运动
注意事项
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应遵循循序 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 同时,要注意保暖和防止跌倒等意外 情况。
随着患者肌力的恢复,鼓励其进行主 动运动,如屈伸关节、抬举肢体等, 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语言功能恢复训练技巧
发音训练
从单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多音 节、单词、短语和句子的发音训 练,以改善患者的发音清晰度和
语音流畅性。
口语表达训练
通过让患者复述故事、描述图片等 方式,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 组织能力。
听力理解训练
通过播放录音、讲述故事等方式, 提高患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语言感 知能力。
心理康复辅导策略
01
02
03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 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帮助其树立积极的治疗态 度和信心。
药物与疾病相互作用
不同疾病状态下,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在中风患 者的药物治疗中,应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并发症情况, 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05
康复训练指导与护理
肢体功能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
被动运动
在患者肌力较弱时,由医护人员或家 属帮助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如按摩、 推拿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 。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避免与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同服。注意观察患者 服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脑中风的中医急症处理
脑中风的中医急症处理一、中風急救1、腦中風急救2、手指、耳垂肉/放血救命法: 腦中風發生時簡易急救法腦中風/放血救命法如果有人遇到【中風】時,患者腦部的微血管,會慢慢地破裂。
頭暈,神智不清,體力不支倒地。
遇到這種情形,千萬別慌張,病人無論在何處,【不管是浴室、臥室或客廳、馬路、山上】,千萬不可搬動他。
因為:如果移動,會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在原地把病人扶起坐穩【防止再摔倒】。
這時對病人進行【放血急救法】:拿一支打針用的針頭最好,如果沒有,請到【西藥行】拿一針頭或放血片,否則,用縫衣服的針,或大頭針,用火燒一下消毒。
在病人十個手指頭尖端,【無固定位置,約離手指甲一公分】用針頭刺出血來,萬一血不出來,用手指擠出,每指擠出一滴血【約豆粒般大小】,否則,用牙齒咬指尖,事不宜遲,使其出血。
三、五分鐘之後,病人會自動清醒來。
如果病人的嘴歪了,就拉紅兩耳垂,各刺一針,並擠出一點血,幾分鐘後,嘴形恢復原狀,說話清楚。
讓病人靜坐一下【給病人喝一杯溫開水】,等病人正常,沒有異狀時,再扶病人上車,送醫院保健。
以上是腦中風放血急救法,可使病人安全。
否則,急忙將病人抬上救護車,一路上的顛跛和震動,病人頭部微血管,幾乎已經破裂了。
不要說請人醫,就是請神醫,也難保全病人的生命。
敬請影印推廣知識減少中風功德無量。
a、上列十指尖紅色圓圈處,是針刺點,使其出血。
b、兩耳垂紅色三角形點,是針刺點,使耳垂放血既可。
二:竹木扎入肉中,蝼蛄一只捣碎敷患处,一夜即出。
三:胃痛足三里、太冲,脉实多用泻法,背部走罐或刮痧;脉弱心慌配内关用补法,不要针中脘,容易引起胃穿孔。
如果条件允许,功底扎实,随脉治之,即使穿孔也能有效控制病情。
遇到过隔下出现游离气体(穿孔了),西医切开却找不到穿孔点的病例。
四:急救方法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晶,中医的急救方法独具专长,并非一些人所误解的那样,单纯地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而不能用于急救,在这里介绍几种中医常用的急救法。
中风中医护理措施
中风中医护理措施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
以下是一些中风中医护理的常用措施。
中药治疗
通过中药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畅的情况。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川芎、丹参等,这些中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平衡。
对于中风患者,针灸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衰退的情况。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的疗法。
对于中
风患者,推拿按摩可以帮助恢复肌肉和神经的灵活性,并缓解肌肉
的疼痛和僵硬。
饮食调理
中风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
建议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
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
同时,限制高油脂、高盐分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糖。
心理疏导
中风患者常常伴随着情绪上的困扰和抑郁。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
患者减轻焦虑和压力,增加自信心,并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以上就是中风中医护理的常用措施。
请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
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护理方式。
中风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出现问题导致的病症。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中风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阻塞所致。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红花等,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脑部功能。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脑部供血情况。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翳风、足三里等。
3. 推拿按摩治疗:通过按摩头部、颈部、四肢等部位,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康复。
4. 调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的重要性,建议中风患者饮食应健康平衡,少食油腻、高盐、高糖、高脂肪等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中医治疗方法应搭配西医治疗,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风的中医处理
中风的中医诊断及处理一、定义:是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的特点相似,故名“中风”或“卒中”。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等疾病。
二、中医发病机理:中风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但不外乎为“风”、“火”、“痰”、“瘀”及“虚”等为其主要病因。
一般为:1、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2、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扇,气血上冲;3、饮食不节,恣食厚腻,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则发为中风。
1.三、中风按有无意识障碍分为:1、中经络(不伴有意识障碍),2、中脏腑(伴有意识障碍)。
四、治疗原则: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
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
闭、脱二证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内闭外脱者,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并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1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手足挛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用化痰通络汤加减。
半夏15g,茯苓15g,白术10g,胆南星5g,天竺黄15g,天麻10g,香附15g,丹参15g,大黄5g.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泄泻。
全方合而有化痰熄风通络之功。
若眩晕甚者,可酌加全蝎、钩藤、菊花以平肝熄风;若瘀血明显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若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
针灸治疗予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取穴如下: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配穴:丰隆合谷阴陵泉2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中风的中医防治及调理
中风的中医防治及调理中风,又称脑卒中(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突然,平常无任何症状。
严重危害着我们人类的健康。
对于中风,我们如何用中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急症1·突然晕倒,脑部气血爆开者可选用刺血法:刺血针或采血针在手指指端,大椎,耳尖刺血。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2·痰涎闭窍,其气不上达者,可选用取嚏法:藜芦,加麝香或者细辛为末,用葱叶或小软管等探刺鼻腔取嚏。
二、平时保健1· 艾灸法神阙,艾灸此穴具有健运脾阳,和胃理肠,温阳救逆,开窍复苏作用。
平时温和灸神门可用于预防中风。
对于危急患者,速即隔盐火炷多灸,有回阳救急之功。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2· 刮痧刮痧具有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祛痰解经,软经散结等作用,通过刮上述部位,可畅通身体气机,提升正气,预防中风。
刮痧部位:背部督脉、夹脊、膀胱经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3· 泡脚方川芎10g、桑枝30g、麻黄30g煮水泡脚。
4· 保持平和的心态防重于治,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尽量做到恬淡虚无、淡泊名利、心胸开阔,大肚能容,对待得失荣辱,不过喜过惊,泰然处之。
5· 食疗黑豆桃仁煎黑豆30克、桃仁6克,红糖30克~ 50克,先以水煮黑豆、桃仁。
至豆熟后去渣取汁,冲红糖水饮之。
一日两次。
6· 功法保健脚腕转动疗法先将脚背伸直,两脚腕向外转动15次,向内亦转动15次;然后两脚背缩回竖直,两脚再向外转动15次,向内转动15次。
长期坚持此法拉筋锻炼,有预防中风的作用。
三中风中医辨证论治(一)中经络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组成: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桃红四物汤)茯苓、人参、菖蒲、甘草、陈皮、胆星、半夏、竹茹、枳实。
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中风(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缺血或出血导致的突然性脑功能障碍。
中风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急症范畴,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能够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治疗手段,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以下是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其优化的详细介绍。
中医方面,中风病属于中风证的范畴,中医将其归类为脑病,常见风痰、瘀血两种证型。
风痰证以中风突然发作、偏瘫、言语不清、舌体红胖等为主要特征;瘀血证以发病急、面部或四肢麻木、舌质紫暗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治疗可采用清热化痰、散寒化瘀等方法,主要药物可选用通窍活络中药,如天麻、川芎、白芷、防风、丹参等,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西医方面,中风病的治疗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和康复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抗凝血药物和溶栓药物等药物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保护脑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中风的病因,如颈动脉狭窄、动脉瘤等。
康复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方面,旨在通过训练和康复措施来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功能。
中西医结合方案主要是针对中风病的病因、病程和病情进行综合治疗。
具体方案如下:1.急救阶段:在发现中风症状后,需要立即就医,尽快进行急救。
急救包括确认病因、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等。
中医急救可采用清热、化痰、疏风、活血等方剂,如清脑汤、颠茄合剂等,以及经络穴位刺激。
2.中期治疗:中期治疗主要是针对中风引起的脑部功能损害进行治疗。
西医可通过药物治疗,如神经保护剂、脑血管扩张剂等,以及手术治疗,如动脉狭窄、动脉瘤的处理等。
中医可采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等方法,如艾灸、拔罐、推拿等。
3.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中风病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能力。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方面。
中医可采用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手段,以及经络疗法、按摩和音乐疗法等辅助治疗手段。
总的来说,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能够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治疗手段,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作为名老中医,我治疗中风的经验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位患者的医案。
患者,男性,56岁,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经确诊为中风。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饮酒。
治疗过程中,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方面,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
中医方面,我采用了针刺、推拿、中药汤剂等多种方法,具体如下:
1. 针刺:选择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如合谷、太渊、曲池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恢复肢体功能。
2. 推拿:对患者进行局部推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3.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了血通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剂,通过中药治疗,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右侧肢体运动功能明显好转,语言障碍也有所改善。
经过多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明显。
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而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等方法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最终,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治疗中风病患。
- 1 -。
中风中医护理技巧
中风中医护理技巧
1.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对于促进中风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根
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使用中草药和针灸等疗法来
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患者应咨询专业中医师以获得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营养与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
医护理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状况来调整饮食,例如适量增加摄入蔬
菜水果、减少盐分和脂肪的摄入等。
此外,中医认为一些具有药物
性质的食物,如山楂、薏米等,也对中风康复有益。
3. 按摩和推拿:中医按摩和推拿可增强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和
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有助于恢复受损的肌肉和神经功能。
患者可以
在专业按摩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按摩和推拿。
4. 锻炼和康复训练:中风患者可以进行适度的锻炼和康复训练
来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气血流通,加强肌肉,改善神经功能。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并遵循
医生或专业康复师的指导。
5. 心理疏导:中风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倡导通过心理疏导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压力,促进康复。
患者可以通过参与冥想、健身气功等活动来实现心理疏导。
请注意,以上介绍的中医护理技巧仅供参考。
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最好在专业中医师或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以提高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中医护理中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1. 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障碍有关。
常见的辨证分为风证、痰瘀证、气血虚证三种类型。
例如,中风病变较轻者多为风痰证;病变较重者多为气血虚证。
2. 风证的中医护理方法:风证主要为突发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明、口眼歪斜等。
治疗时可采用疏风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3. 痰瘀证的中医护理方法:痰瘀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舌苔厚腻、言语不清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痰化瘀、行气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温针灸、拔罐、刮痧等。
4. 气血虚证的中医护理方法:气血虚证主要表现为精神疲乏、肢体无力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气养血、温阳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功、按摩等。
5. 配合物理治疗的中医护理方法:中风患者常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物理治疗。
可以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6. 辨证施护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同时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食疗等。
总结起来,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不同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包括针灸、推拿、艾灸、气功、按摩等。
同时,配合物理治疗,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患者应注意休息和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的中医诊断及处理
一、定义:是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的特点相似,故名“中风”或“卒中”。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等疾病。
二、中医发病机理:中风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但不外乎为“风”、“火”、“痰”、“瘀”及“虚”等为其主要病因。
一般为:1、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2、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扇,气血上冲;3、饮食不节,恣食厚腻,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则发为中风。
1.三、中风按有无意识障碍分为:1、中经络(不伴有意识障碍),2、中
脏腑(伴有意识障碍)。
四、治疗原则: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
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
闭、脱二证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内闭外脱者,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并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1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手足挛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用化痰通络汤加减。
半夏15g,茯苓15g,白术10g,胆南星5g,天竺黄15g,天麻10g,香附15g,丹参15g,大黄5g.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泄泻。
全方合而有化痰熄风通络之功。
若眩晕甚者,可酌加全蝎、钩藤、菊花以平肝熄风;若瘀血明显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若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栀子以
清热泻火。
针灸治疗予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取穴如下: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丰隆合谷阴陵泉
2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平肝泻火通络。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5g,生石决明20g,川牛膝15g,黄芩10g,山栀子10g,杜仲10g,桑寄生10g,茯神10g,夜
交藤10g,益母草10g.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
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泻肝火;若舌绛苔燥,口干,五心烦热者属热盛伤津,可酌加女贞子、何首乌、生地黄、山萸肉以滋阴柔肝;心中烦热甚者加生石膏、龙齿以清热安神;痰多,言语不利较重者为痰阻清窍,可加胆南星、竹沥、石蒲蒲等以清热化痰;若舌苔黄燥,大便秘结不通,腹胀满者,为热盛腑实,宜加大黄、芒硝、枳实等以通腑泄热。
针灸治疗以镇肝熄风,平肝泻火为治疗原则,取穴如下: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太冲太溪照海
3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化痰通腑。
方用星蒌承气汤加减。
胆南星10g,全瓜蒌15g,大黄10g(后
下),芒硝10g(冲服)。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
本方使用大黄、芒硝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痰热积滞涤除为度,适时减量或停药,以免过量伤正。
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腑气通后,应治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午后热甚者加黄芩、石膏、栀子;痰盛者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兼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者为热动肝风之象,可加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潜阳;若口干舌燥,苔燥或少苔,便秘者为热盛伤津,可加生
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液。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丰隆合谷曲池内庭
4 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弦细。
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12g,桃仁10g,红花15g,川芎10g,归尾15g,赤芍15g,地龙15g.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川芎、归尾、赤芍、地龙等养血活血化瘀,方中黄芪用量从30~60g开始宜逐渐加量。
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宣窍;心悸,喘息,失眠者为心气不足,加炙甘草、桂枝、酸枣仁、龙跟肉以温经通阳、养心安神;小便频数或失禁者,为气虚不摄,加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以温肾固摄;肢软无力,麻木者可加桑寄生、杜仲、牛膝、鸡血藤以补肝肾,强筋骨。
针灸治疗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选穴如下: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气海血海关元
5 阴虚风动
临床表现: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伴有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痉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g,生白芍15g,天冬15g,玄参15g,生龟板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代赭石30g,川楝子10g,茵陈10g,麦芽10g,甘草10g.
方中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镇肝潜阳;生白芍、天冬、玄参、龟板滋阴潜阳;重用牛膝并辅以川楝子以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风阳;茵陈、麦芽清肝舒郁;甘草调和诸药。
合而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功。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者加黄柏、知母、地骨皮以清相火;腰膝酸软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杜仲、何首乌等以补益肝肾;兼痰热者加天竺黄、瓜蒌、胆南星以清热化痰;心烦失眠者可加
珍珠母、
夜交藤以镇心安神。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太溪风池
6 中脏腑(闭证、脱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1)、闭证:伴有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禁不开,肢体强痉,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中医以清热熄风,开窍醒神为治疗原则。
方用天麻钩藤饮灌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潜阳,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热凉血、解毒开窍。
合而有清热熄风、醒神开窍之功。
肝火盛者加龙胆草、黄连、夏枯草以清肝泻火;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以熄风止痉;夹痰热者加竹沥、天竺黄、石菖蒲以清热涤痰,热甚迫血妄行,症见鼻衄,呕血者加生地黄、丹皮、大黄、水牛角以清热凉血止血;腹胀便秘者合大承气汤以通腑泄热。
针灸取穴如下:
主穴:水沟素廖百会内关
配穴:十宣穴太冲合谷
2)、脱证:伴有面色苍白,瞳元散大,气息微弱,手撤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舌红苔少,脉散或微。
中药可予以人参附子汤加减,以益气回阳固脱;针灸取穴如下:
主穴:水沟素廖百会内关
配穴:关元气海神阙
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作相关诊断及治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