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新闻两篇 导学案 - 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内容________、报道________、语言________。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新闻两篇第2课时学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新闻两篇第2课时学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新闻两篇第2课时学案(新版)苏教版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

1841年1月,英军强占香港岛。

1842年8月2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

1860年10月24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西地区。

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两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1982年至1984年,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进行了多轮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规定,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

第2学时:一、课前先学略二、课堂探究(一)(1)标题: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再港隆重举行导语:课文1到5节,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主体:6到25节,具体介绍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主体部分重点讲查尔斯王子的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主席的讲话。

其中查尔斯王子的讲话是略写,降旗、升旗仪式是特写,江泽民主席的讲话是详写。

(3)这两节是文章的结语,对文章内容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4)①这一段作为新闻的导语部分,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从香港的主权变化及回归祖国的时间两个方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香港回归的意义。

“百年沧桑”点明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时间之长,如今终于回到了祖国。

“祖国的怀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象征着国家和民族的主权。

②历史已经过去,中国人民受欺侮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是通过和平的外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世界上解决一切争端的先例,这件事本身意义十分深远,影响巨大。

它为世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场面的描写,突出了香港回归的神圣。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新闻两篇阅读练习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新闻两篇阅读练习 苏教版

第五单元二十二、《新闻两篇》【片段阅读】(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一篇新闻,主要包括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_________是新闻内容的提要,_______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_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2. 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 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4. 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 2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2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新闻,把握本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难点:领悟新闻语言的特点【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二、走进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导学案:22新闻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导学案:22新闻两篇

二十二新闻两篇名师导航内容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新闻的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它概括了所要报道的事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主语,既交代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报道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民族盛事。

全文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举世瞩.目(zhǔ)嘉.宾(jiā)肃穆.(mù)镶嵌..(xiāng qiàn)媒.体(méi)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嘉宾:尊贵的客人。

嘉,美好。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后盾:指背后的支持和援助力量。

2.近义词顽强·顽固两个词都有坚强、强硬的意思。

区别在于:“顽强”是褒义词,而“顽固”是贬义词,多指思想保守,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

瞩目·注目两个词都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的意思。

但是“瞩目”一般是指重大事件,而“注目”一般指平常事件。

3.成语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当,阻挡,抵挡。

举世瞩目:全世界注视。

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四、文学常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一个多义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各种新闻报道的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定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又称电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消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是各种新闻媒介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师生共用导学案执笔: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新闻两篇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新闻两篇第1课时学案

知识链接: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可以分为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主体: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描写。

《新闻两篇》
第1学时:
二、课堂探究
(一)课堂自学
2.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3.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

苏教版七下语文22新闻两篇(答案解析)

苏教版七下语文22新闻两篇(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课时训练·基础达标一、积累运用——试一试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溃.退(kuì) 沧.桑(cānɡ) 锐不可当.(dānɡ)B.金融.(rónɡ) 镶嵌.(qiàn) 举世瞩.目(zhǔ)C.崭.新(zhǎn) 肃穆.(mù) 缓.缓降落(huǎn)D.噙.满(qìn) 媒.体(méi) 江阴要塞.(sài)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泻气签定纷纷贵退永载史册百年苍桑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 ) (2)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 ) (3)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 ) 4.新闻的特点是“真”、“新”、“简”,就是“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下列语句各体现哪一点?(1)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 )(2)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 )(3)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 )5.综合性学习。

(1)6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指挥渡江战役,表现出高屋建瓴的政治远见。

假如你就在现场,就是百万渡江大军中的一员,你会有何感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邓小平爷爷没能亲眼见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但他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香港身上全部体现出来。

穿越时空隧道,假如你遇到了他,你最想向他诉说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精彩段落——品一品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回答6~9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22《新闻两篇》精品导学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22《新闻两篇》精品导学案苏教版

二十二新闻两篇(第1课时)【学习重点】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溃.退()要塞.()肃穆.()媒.体()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2)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3)注视。

() (4)按照期限。

()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繁荣昌盛百年苍桑经久不息举世瞩目永栽史册庄严肃慕锐不可挡循序渐进4.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请比较两则消息,回答问题。

(1)两个标题有什么异同?(2)导语在语言表述上有什么不同?(3)请简要说说两则消息主体部分叙述的内容。

【当堂检测】阅读下边的语段,完成5~8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âyùsuíjìnɡkuì jiān xiáâdànɡ dānɡ sài sāi sâsâ2、负隅顽抗: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

悍然拒绝:果断的,毫不犹豫的的拒绝。

比喻没有商量的余地。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业已:业经;已经。

3、消息。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导语、主体。

主体4、B5、D6、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全线告捷。

7、泄气厌战 8、突出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

9、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B、D第二课时1、人物——中原我军地点——南阳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合作探究1、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2、作者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争战,目的是证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节节败退,我军走上节节胜利的道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22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22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新版)苏教版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

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第一课时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

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研究归纳。

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过渡;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在内容上有总分关系。

那么,主体部分是怎样对导语部分展开叙述,表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的?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

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

(言之有理即可)三、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新闻背景在信息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

新闻报道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通过两则新闻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力。

二、新闻案例分析1、新闻案例一:中国常德现一座“东方太阳神殿”,世界最大“雕花砖”墙面震撼亮相中国湖南省常德市一个城中村旧址上,一座仿古砖木结构的园林—湖南东方太阳神殿,近日正式开放。

作为世界最大的“雕花砖”墙面,它的造型和图案堪称惊艳,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媒体的关注。

分析:这则新闻报道了一件以旧址为背景,借仿古砖木结构的园林打造出的建筑物的事情,传递给人们的是创意、美学,文化价值的无尽可能性。

这种美的表达,以及文化价值的传递,正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向。

2、新闻案例二:全球首例!中国降低车载L5自动驾驶技术门槛人民网北京3月3日电 3月3日,中国自动化学会举办的2021年中国自动化大会上,全球首个L5级别车载自动驾驶标准发布并实施。

这一标准降低L5级别车截止车速、最小转弯半径以及识别和重构精度等关键技术的要求,有效降低L5级别车的研发、试验以及应用门槛。

分析:这则新闻报道了一项关键的技术突破——自动驾驶技术的L5级别车的标准被发布,并实施。

这意味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一技术成果为中国汽车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这种具有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新闻,让人们了解到新技术、新成果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市场前景,启示我们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三、结语新闻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能及时传递重要信息,指导公众对社会大事、人生发展与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知。

两则新闻案例中,从美学和文化价值到技术突破,体现了新闻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新闻报道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传递和引导社会意识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人们的交流与了解,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新闻两篇》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新闻两篇》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学案(新版)苏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丰富词汇;了解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和思想性。

2、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把握阅读新闻的基本方法。

3、理解新闻的主题,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文体知识简介】1、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内容简明扼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4、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

又分为引题、主标题、副标题。

引题是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的,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5、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6、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力,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时代背景简介】解放战争从1947年7月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发展很快,到1948年底,先后解放了东北、华北、中原等广大地区,国民党反动政府奄奄一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新闻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重、难点】1.新闻的特点。

2.新闻的结构。

3.新闻的语言。

4 两篇新闻的比较。

【知识链接】1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 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自主学习】1.正音辨形横渡() 要塞() 荻港()kuì()退jiān()灭dū()战答案:hénɡsài dí溃歼督2.据义填词(1):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

(2):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答案:(1)英勇善战(2)锐不可当3.走进文本(1)我人民解放军共有万人,西起九江(不含),东至,分为路军横渡长江。

答案:100江阴三(2)文中为什么交代汤恩伯督战无效这一事件?答案:“汤恩伯督战无效”这一事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上文来说,进一步证明我军英勇善战和敌军毫无斗志;对下文而言,是对汤恩伯判断失误的无情嘲讽。

【合作探究】1.布局谋篇(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2)中路军、西路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答案: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

【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要塞.(sè) 歼.灭(jiān) 镶嵌.(qiàn)B.泄.气(xiè) 噙.满(qín) 溃.退(kuì)C.荻.港(dí) 媒.体(méi) 盛.事(shènɡ)D.嘉.宾(jiā) 肃穆.(mù) 荒芜.(wú)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横渡英勇善战经久不息坚定不移B.实施豪无斗志生机勃勃循序渐进C.签订锐不可挡庄严宣告四面八方D.沸腾灯火辉皇举世瞩目永载史册3.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综合分析下面两个图表,请你提取一条主要信息,并写出你从中得到的结论。

【图表一】【图表二】主要信息:结论:(2)请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写一段祝福语,用上提供的词语。

(50字左右)幸福安康繁荣昌盛答:二、课内阅读阅读《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至“记录下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回答4~8题。

4.这部分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5.当时针指向零点时,人们是怎样的反应?答:6.“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中的“缓缓”与“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中的“徐徐”能否互换?为什么?答:7.从护旗手出场到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升起,前后不过4分钟,却用三处表示时间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的作用。

答:8.你知道中国政府为了解决香港问题做过哪些努力吗?答:答案解析1.【解析】选A。

“塞”应读sài。

2.【解析】选A。

B项,豪—毫;C项,挡—当;D项,皇—煌。

3.(1)答案(示例):(主要信息:)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及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

(结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答案(示例):我衷心祝福亲爱的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

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4.答案:这部分特写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的降落以及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的升起,人们沸腾的盛况。

5.答案: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不停地闪动,记录下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

6.【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解答此题主要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两个词的区别。

答案:不能互换。

“缓缓”表明香港政权的交接是以和平的外交方式并经过长时间才争取的。

“徐徐”尽管也有“缓缓”的意思,但主要用于褒义的场合,而“缓缓”则是一个中性词,它既可以指上升,也可以指下降,“徐徐”则主要指上升。

7.【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解答此题主要从事件的重要性来分析。

答案:表现这一过程永远注入中国人民心中,永远载入史册。

8.答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12月11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等。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析新闻语言。

2.两篇新闻的比较。

3 对比阅读。

【重、难点】1品析语言。

2 新闻的结构。

3 两篇新闻的差异。

【自主学习】读课文,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内容表达出来:1 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 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 请同学们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1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 000余华里……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3 主体:“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4.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起)地点(1 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标题:导语:主体:【合作探究】一. 赏析语言这篇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战斗经过,语言简明扼要,用词准确。

请仿照参考示例品析下面的语言。

参考示例: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点拨:赏析:“不含”一词,准确地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一试身手: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 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赏析:“冲破”一词,鲜明生动地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横渡”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二、赏析语言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 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明确:这一句话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渡江部队的人数、渡江战线的长度和渡江作战的声势。

“百万”交代了渡江部队人数之多;“1 000余华里”,交代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直逼对岸的情景,说明战绩辉煌。

2.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明确:这句写敌军毫无斗志。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了上文,用语简洁。

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和抵抗“甚为微弱”,写出了敌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溃不成军、无心应战的情景。

三、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明确: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的战况,宣告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境地,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精神。

四、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作者对西路军的报道比中路军详细,又比东路军简略。

这样安排材料,作者的用意是:因为从当日2时报道中路军起至22时发稿时止,尚未对西路军进行过报道,所以对西路军的报道要比中路军详细一些,以使人们清楚战况。

但从这篇消息本身来讲,此处不是报道的重点,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作者重点要写东路军。

文章叙述的详略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而定的。

五、对比阅读1.文章的导语是什么?和第一则相比,本文在导语的叙述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的导语是1~5小节,它点明了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一则新闻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新闻的导语,写法则不同一般,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议论。

六、中英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1.结合本文的文体,理清全文结构。

明确:导语:点明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1~5)主体: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6~25)结语: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人数。

(26~29)2.文章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 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几层意思?怎样安排详略的?有什么好处?明确:主体部分是详写,导语、结语部分是略写。

主体部分又突出叙述了三个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的讲话。

三个内容之中又浓墨写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的讲话,略写查尔斯王子讲话。

这样写使新闻疏密有致,详略得当,中心突出,首尾圆合。

3.比较两则消息,讨论问题。

(1)标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明确:相同点:标题都是主谓结构,都十分概括地叙述了主要事件,都运用修饰语,表达自己的感情。

不同点:第一则新闻的标题更简洁,第二则新闻的标题更严谨、更具体,不仅交代了交接政权的双方,而且交代了地点,显示了气氛。

【达标检测】赏析语言1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赏析:“歼灭”“击溃”“占领”“控制”等动词的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

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概。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这句话充满了讽刺意味,“不料”是对汤恩伯的十分辛辣的嘲讽,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反而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