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课件18:第9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 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 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以客观叙述为 主;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 受当成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主观性的报道。
相关链接
经典写作题材——和平
日益猖獗的日本右翼势力
在东京街头,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右翼团体的宣 传车鼓噪而过,令人仿佛回到了二战前,而这就是 已进入21世纪的日本首都东京。近年来日本右翼团 体活动猖獗,在日本朝野的影响力也有扩大之势, 新版历史教科书通过审查、将钓鱼岛灯塔收归政府
【提示】 从内容上看,概括前文,作者说:那些 “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 是旧闻了,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从结构 上看,起过渡作用,同时第一次照应题目。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这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外貌、神态。这一浮雕式的特写,引发 我们许多思考,一个美丽善良、对生活充满美好憧 憬的乐观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被残酷地杀 害,反衬了法西斯的残忍,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无 比痛恨。也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践踏 和毁灭的,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
情感波澜构成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优 秀作品的基调。③对照和反衬手法的运用。例如: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 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 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本句反衬并与“布热 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 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走近作者
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现任执行主 编,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对德国 法西斯曾制造的奥斯维辛这一人间地狱进行了新闻 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讲课稿
短新闻两篇教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3、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2、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3、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2、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1、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2、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方法】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概述。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体)。
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
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
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
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
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
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得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课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的你院“又一 路们来我一位 走除,警批党 出了你告新卫 这从们你来军 儿烟是们的的 。囱到,囚头 ”里一你犯目
出个们说弗 去德不过里 外国是这希 ,的到样上 就集一的尉 没中个话对 有营疗:一 别来养 批
,
巨大的焚尸炉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集 中 营 内 囚 犯 的 尸 体
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
集中营幸存者
5.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 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如何理解? 【提示】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 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 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战胜 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 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能被打倒呢?
7.《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 消息有什么不同? 【提示】
它突破了“客观报道”和“零度写作”(即记者在 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作者自 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 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是一种纯主观性 的报道。
开始时
(默默地迈着步子)
整车拉走的尸体
注音: 凝重 (nínɡ) 焚尸炉 (fén) 嬉笑 (xī)
世人瞩目 (zhǔ) 纳粹 ( cuì )
婆娑 (suō)
堪称典范 (kān)
戕害 (qiānɡ) 步履蹒跚 (lǚ)
雏菊怒放 (chú) 嚼蜡(jiáo) 明媚温暖(mèi)
1.划分文章段落,试概括作者感受。 【提示】
维
辛
毒气室→特别恐怖,终生难忘
没
有
什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死囚牢房
→浑身发抖
么
新
过去
《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课件
刺刀下的罪恶
堆积如山的尸体
无声的控诉
中国官方统计,南京大屠杀中中 国死亡人数是36万多人!只计算 到千位数!
广岛原子弹轰炸,日本官方统计当场 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8150人,伤 51408人。加上后来因辐射、烧 伤而死亡的人数总计246726人。 精确到个位数!
南 京 大 屠 杀
无声的控诉
惊 世 一 跪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 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 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这一家人!!!干吗!!!
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
忘记大屠杀等于
第二次屠杀
牢记:1937年12月13日。
·
1947 4
被带入毒气室的人们
拷 问 生 者 的 灵 魂
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处死的部分囚犯尸体
整车拉走的尸体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据记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 6000人的纪录。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 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 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新闻和报告文学” 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 描述了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 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 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它与同 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 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 烈的情感。引导学生对战争思考、对生命思考、对人性 的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 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 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年奥 纪斯 念维 活辛 动集
中 营 解 放 周
60
今天的“死亡墙”
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 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 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 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 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 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 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 思考… …
“居然”
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实有很 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 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 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 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阅读第三段至第六段,思考:
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奥斯 维辛集中营可怕、血腥的历史,他谈到了集中营的 地理位置以及当年纳粹在集中营里的暴行。
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逐渐走近了那个如今美 丽曾经恐怖的地方。
站在集中营里,身为记者的罗森塔尔又有了一 种什么感情?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如果你 是记者,你站在集中营里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高中语文专题10短新闻两篇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
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
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划分第一则新闻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堂探讨☆
注意新闻的结构和时间的变化。
你知道吗?
☆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叙述了香港末 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 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按时间顺序, 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其中第4段交 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 叙述英国在香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温故知新☆
改正一下
接载zài 凝重níng 旗杆gān 掩映yǎn 停泊bó 瞩目 zhǔ 易帜zhi 婆娑pósuō 噩梦è 嬉笑xī 沼泽zhǎo 撰 写zhuàn 废墟xū 实验shì长廊láng 隐秘bì 窒息zhì 祷告dǎo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找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
第四单元 新闻
第十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要学会 哟
☆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接载 凝重 旗杆 掩映 婆娑 噩梦 嬉笑 沼泽 长廊 隐秘 窒息 祷告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案精编版
头发、鞋子、牢房:停止脚步,浑身发抖
灰砖建筑物,不孕实验地:锁门的,否则羞红脸
长廊墙上照片:死囚——表情木然 ;姑娘——温和微笑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感到窒息
(三)品味赏析
1.深入品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次入情入境,用心灵去触摸奥斯维辛集中营,默读第7-15段,用心体会那些让你有所触动的语段,说说你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二、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位细节,体会感情
2.难点:读和感悟结合
三、
课前准备
生自读文本,解决生字词
2.收集关于集中营的资料
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互动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
(三)
品味赏析
六、课后作业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我们无限的感慨,学完这篇文章你能写下自己的感受吗?
2.完成课后第二题。
(四)
应用迁移,拓展延伸
五、
课堂小结
六、
课后作业
(1)导入
1.照片导入,营造悲情氛围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奥斯维辛的新闻。在进入新闻的学习之前,我想带大家来看看在这篇新闻问世前13年,在同一个地点,曾出现过怎样的现象。”(幻灯片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部分照片。)
2.相关知识介绍:
了解什么是纳粹以及奥斯维辛的概况。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预习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及看了图片后,请问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提示: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间地狱。
2.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和参观者的足迹,他们在这些地方看见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人教版语文高中一年级上全册课件-第四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播关注:杀人工厂——重回奥斯.rm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 ,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 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 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 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 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 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 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 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 话的深刻含义。
1、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 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2、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 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 3、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 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和反应 如何?(让学生在原文中找 并划出来。)
•
参 观 者 的 感 受 和 反 应
•
•
• • • • •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 了现实——“布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 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 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 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 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 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 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 短新闻两篇之一奥斯维斯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生分析:(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表达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①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想:《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表达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
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表达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杀》、《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导入新课〔多媒体〕。
(选用的《南京大屠杀》和《辛得勒的名单》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
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
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2)交流资料和感受:投影展示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边看图片边介绍边谈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篇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4单元-10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解析
10 短新闻两篇本课话题——忘记与铭记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些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走进奥斯维辛的每一位参观者,都会用善良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六十八年前的9月2日,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的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
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1962年,有感于日本右翼势力提出为被处死的日本甲级战犯立碑等事件,曾参加过东京审判的中国首席法官梅汝璈,写下上述一段话。
今天看来,梅汝璈的这一警示并非杞人忧天。
在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这一天,日本总有一些右翼政客前往参拜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除了参拜靖国神社,还有自说自话的历史教科书、修改和平宪法的企图、对东京审判的质疑、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大放厥词……对于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再次伤害。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廖沫沙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 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
——华岗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凝.重( ) 掩映.( ) 赠.言( ) 瞩.目( ) 易帜.( ) 冉.冉( ) 明媚.( ) 噩.梦( ) 嬉.笑( ) 沼.泽( ) 雏.菊( ) 祷.告( ) 【答案】 nín ɡ yìn ɡ zèn ɡ zhǔ zhì rǎn mèi è xī zhǎo chú dǎ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绿⎩⎪⎨⎪⎧绿.林好汉( )绿.树( ) (2)场⎩⎪⎨⎪⎧打场.( )场.所( )(3)卡⎩⎪⎨⎪⎧卡.住( )卡.片( ) (4)应⎩⎪⎨⎪⎧应.和( )应.当( ) 【答案】 (1)lù lǜ (2)chán ɡ chǎnɡ (3)qiǎ kǎ (4)yìn ɡ yīnɡ2.语境辨析法(5)教务处.( )正在处.( )理这个问题。
2019-2020年高一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一语文 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前准备】抽样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进行排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
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
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第10课短新闻两篇
末任港督 彭定康
港督府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场面二(5--7)
• 时间:6:15 • 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 • 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第二次降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场面三(8--9):
• 时间:子夜时分。 • 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
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 港防务。
﹃
不
4:30 港督降旗
列
4:40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颠 尼 亚
主体(第2-11 段):以时间 为序,具体记
6:15 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式 7:45 “威尔士军营”降旗 0时左右 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 叙告别仪式。 0:40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场面一(2-4):
• 时间:4:30 • 地点:港督府。 • 末任港督彭定康降旗离府。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 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 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 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 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3、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
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集中营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消息
新闻
广 义
通讯 报告文学
狭 义
消息
消息是以简要的 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 实的一种体裁,也是 最广泛,最经常采用 的新闻体裁。消息通 常由三个部分构成, 即标题、导语和正文。
香港回归纪念碑
新闻的特点
•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 报道迅速及时。 • 语言简明扼要。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 课件(系列一)
焚尸炉
第三部分 女牢房 (第 7~15 段) 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第四部分(第 16 段):照应题目与开头,奥斯维辛确实
没有什么新闻
××版 ×修×
鉴赏评价 第×单元
第×别课具一格×的×新×闻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中最重要、最讲究的一部分。这两篇 新闻的标题都独具一格。
我们先来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是获得第8届“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的一篇通讯的标题。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 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湾。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 篇通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
××版 ×修×
第×单元
4.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点评:这句议论十第分精×辟课,耐人寻×味×:作×祷告×的×人,×或者为了求得上帝
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奥斯维辛,是没有可以作祷告 的地方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 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 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版 ×修×
第×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写。1842
年,英国通过鸦片第战争×强课占了香×港岛×。×186×0年×英×国又侵占了九龙半
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 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其附近的岛屿。新中国成 立后,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 等条约,坚持香港必须回归祖国的立场。经中英两国多次谈 判,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 明》。之后,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 法》。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本文就记录了这一庄严 而神圣的时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2、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教学重点难点】新闻结构和细节描写【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的视频。
好,同学们,看完了电影片段,有什么感受呢(刚才同学们都纷纷表示“恐怖”、“可怕”、“阴森”和“残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这就是著名的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讲授新课(一)同学们先快速朗诵一下这篇新闻,并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
(二)分段好,同学们已经快速浏览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找出了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吗?有没有同学主动请缨的啊?好这位同学。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
1、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2、背景(4-6):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3、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4、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好,现在已经找出了新闻的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新闻,我们先看文章的标题(三)新闻标题我们先看新闻标题(板书),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课件
⑴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 是干什么使的。
⑵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⑶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 叫,但是叫不出来。 ⑷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⑸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 己胸前画十字。 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 对解说员说:“够了。”
布置作业
1. 搜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 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 历史》两篇新闻,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 的看法。
退出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 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 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 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研读课文
自主探究
1.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 作者还要写这篇新闻?请从文章中找找答案。
【提示】“没有什么新闻”――关于奥斯维辛当 时人们早就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 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4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情境导入
播放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 辑镜头,导入课题。
见拓展素材《影视片段:辛德勒名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 的感情倾向。 3.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 愤怒。 4.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 恶。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波兰 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 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正视历史,正确理解法西斯的罪恶,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
2学情分析
1、复习初中知识,了解新闻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学会正视历史。
2、通过情景创设、研读引导、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灵活地开展教学。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潜心品味语言,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挖掘新闻的价值意义。
2、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学习新闻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导入
“ARBEIT MACHT FREI”——“劳动带来自由”,这本可用来赞美劳动和自由的可贵,但由于放在了一处人间地狱,便具有了对劳动和自由的莫大讽刺和侮辱。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了解那段与这句口号有关的黑暗历史。
2【活动】初步感知
看视频,烘托气氛,了解背景,为理解文章内蕴奠定基础。
3【练习】整体把握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分层次,概括要点。
明确:
全文共16段,可分为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