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育
学前儿童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
学前儿童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学前儿童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学前阶段,儿童逐渐开始认识和理解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意识。
本文将从儿童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我认知的定义与特点自我认知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对自身特点、能力、感受和行为的觉察和理解。
在学前阶段,自我认知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外貌的认知,以及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儿童自我认知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儿童在自我认知中常常带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一定的高估;其次,儿童在自我认知中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寻找自我在集体中的定位;最后,儿童的自我认知往往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受到环境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二、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儿童的自我认知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1. 幼儿期(约2-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能够通过名字来称呼自己,并意识到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和意愿。
2. 学前期(约3-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外貌特点和性别,并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3. 学龄前期(约6-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认知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个人特点、兴趣和能力,并能够更准确地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4. 学龄期(约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认知逐渐发展为更加成熟和全面的形式,能够对自身的价值、态度和行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三、自我意识的定义与特点自我意识是儿童意识的高级形式,是对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认知和意识。
自我意识表现为儿童对自己内心感受、需求和意图的觉察和认识。
儿童通过自我意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并满足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价值。
儿童自我意识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儿童的自我意识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更加明确和清晰;其次,儿童的自我意识受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最后,儿童的自我意识常常表现为对情绪和需求的觉察和表达,以及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识。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学前阶段是儿童思维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关键阶段。
在学前教育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的相关内容。
一、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孩子们的引路人,应该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孩子们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教师可以通过亲子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性别、家庭等,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体、肢体、形象、性别、个性等方面的认识和知觉。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歌曲等方式,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特征,以及懂得自己的名字、年龄等基本信息。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绘本等媒介,引导儿童思考自己的情感、喜好和特点,培养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三、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认知学前儿童的自我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思维、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理解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问询、交流、观察等方式,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表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实践活动等途径,提供给儿童不同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他们的思维、语言和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师应关注的问题与策略在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一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关顾儿童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主动表达情绪和意愿。
其次,教师要提供包容和支持,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尊重和接纳他们的想法。
最后,教师要通过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扩展儿童的认知领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庭和学校是培养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的重要力量。
家庭应关注儿童的情感需要,为他们提供稳定和温馨的环境,充分尊重和鼓励孩子的个性和表达。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恢复
言语发生阶段,语言 的掌握促进了儿童自 我的形成。逐渐用“ 我”来代替第三人称
的称呼。
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 力和思维能力,开始逐 步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 较,即产生了自我评价
第四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资料】:表3-3 0~2岁儿童自我的发展
年龄 0~3个月
自豪感或 自卑感
自我控制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 望的满足,维持家庭的利 益等 追求名誉与地位,与他人 竞争,争取得他人的好感
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 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 力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小结
• 自我意识的概念 • 自我意识的形式结构:
--自我认知: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自我情感体验:自尊感 --自我调控:自我控制
第四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特点)
1.儿童自我认知的内容从反映外部的、可观察的、具体的、有明 确参照系统的特点向与其相反的方向发展。 2.儿童的自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发展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 最后才逐渐出现层次性,形成复杂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其 复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3.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以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 同时儿童又在不断的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度逐步提高。 4.儿童的自我功能体现出社会适应性逐渐增高。他们区分外部自 我与内部自我的能力增强,逐渐能够比较实际的判断社会交往情 境,并据此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第四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前儿童自我教育的活动设计
第四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案例导入
有位心理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曾遇到这样一 件有趣的事情: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 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它就用自 己的尾巴来换糖,使这位心理学家捧腹大笑。为 什么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猴子会做出如此可笑的动 作,而再笨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脚去换糖。 这是为什么呢?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培养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以及培养自信心,我们可以为他们打下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
本文将探讨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与自信心的重要性,并提供几种有效的培养方法。
第一部分:认识自己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指他们对自己身体、性格、情绪和能力的认识。
通过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并提高他们的自尊心。
1. 激发好奇心:学龄前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包括参观博物馆、参加户外活动和读绘本等。
这样的经历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2. 鼓励表达: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语言、绘画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
通过这样的交流,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3. 理解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发展速度和需求可能各不相同。
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要接受这些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发展独特的个人特点。
第二部分:建立积极自我形象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对学龄前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赞扬、鼓励和提供正面反馈,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1. 肯定成就:当孩子取得进步或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
这种积极的反馈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建立自信心。
2. 培养兴趣: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并提供支持。
当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取得成就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并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3. 鼓励多元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领域。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和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不同方面取得成功。
第三部分: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品质。
通过提供挑战、培养适应能力和鼓励独立思考,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特点和能力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为主题,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节:鼓励自我表达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正在逐渐形成。
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表达,可以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1. 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渠道:为儿童创造多样的表达机会,例如绘画、手工制作、表演等,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和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2. 多样化的话题引导:给学前儿童提供丰富的话题,如家庭、朋友、兴趣爱好等,引导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倾听和尊重:对学前儿童的表达给予充分的倾听和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同和重视,从而增强自我意识。
第二节:启发自我观察引导学前儿童自我观察是培养他们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以下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1. 镜子游戏:引导儿童观察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和举止,提醒他们认识自己的形象和表现。
2. 感官体验:让儿童亲自体验不同的感觉和知觉,如触摸、听觉、视觉等,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3. 自我评价:鼓励儿童自我评价,例如鼓励他们分辨自己的行为是好的还是需要改进的,从而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第三节:培养自信心自信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在自我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1. 给予积极的反馈:对于儿童的表现和努力,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认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
2. 提供挑战与支持的机会:为学前儿童提供合适的挑战,鼓励他们尝试并解决问题,同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的成长。
3. 培养兴趣爱好: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并进行培养,让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中有所建树,增强自信心。
总结: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摘要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
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
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引言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
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
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2.1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
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
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
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第四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 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大致顺序
• 0—1岁婴儿的自我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识方面,即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这标志着儿童 主体我的产生
• 1—2岁婴儿处于言语发生阶段,他们逐渐由单词句向双词句发展,语言的逐步掌握加快了儿童自我的形成。 表明儿童已经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向抽象的飞跃,这标志着儿童客体我的产生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 学前儿童自我发生与形成的标准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生与形成具有以下标准: • 一是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这就产生了初
级的自我意识; • 二是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 三是儿童能使用自己的名字,即儿童能用自己的名字或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如“宝宝”来称呼自己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教育活动设计
2. 拒绝之后简单解释 3. 一旦说不,就要坚持下去 4. 让孩子明白什么值得拥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概述
二、 自我发展的理论主要学派
(一) 精神分析理论 强调自我在心理结构中的地位及自我与欲望的关系。在精神分析学 派早期的研究中,特别注重研究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以及 儿童早期母婴关系对自我的影响。 卡弗(Carver)和沙伊尔(Scheier)指出,儿童最初与重要他人 (多为父母)建立何种关系会影响他今后的社会关系,儿童将童年 初期的客体关系质量(温暖或是冷漠的)内化为个体人格的成分, 并概化至其他关系中,成为他以后与人交往的基础,构成他终身的 人际交往的核心客体关系。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概述
(二) 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现象学取向,主张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来理解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对父母评价的感知是儿童 时期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儿童依据个人的价值判断去接纳与自我相一 致的经验,拒绝或歪曲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特点和行为的认知体验,是人类认识自身个体差异、建立自我形象和塑造自我认同的关键要素。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其今后社会适应和自我成长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和教育策略两个方面,讨论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在自我确认阶段,3-4岁的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能力和权力。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活动,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自我不确定阶段,4-5岁的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可能会与他人不同,并对自己的特点产生怀疑。
他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外貌和能力,并尝试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确认自己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借助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鼓励他们接纳自己并尊重他人。
在自我比较阶段,5-6岁的儿童开始积极地与他人进行自我比较,以便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成就进行评估,并试图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提升自己。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学前儿童评估自己的行为和成就,并帮助他们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教育者还可以借助故事和绘本等材料,引导学前儿童理解与他人的比较并非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在自我同一阶段,6-7岁的儿童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并对自己产生自豪感。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并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学前儿童思考和讨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鼓励他们参与共同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育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时首先,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应提供安全、支持和鼓励的学习环境,让学前儿童感到自己被接纳和尊重。
教育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初期,往往不从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带有 明显的主观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良好的教育下,幼儿的自我评价逐渐趋 向于客观
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 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 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 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 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 自我评价的主观性。来自我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
问(一个幼儿):你是不是班上最乖的孩子? 答:不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老师经常批评我,说我不是乖孩子。
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一)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2.从片面、表面性发展到全面、深刻性
由于认识水平低,幼儿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表面的。他们往 往善于评价他们,不善于评价自己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问题导入】
1岁前的宝宝总喜欢啃自己的手指和脚趾?可是人长 大以后为什么就不这样做了呢?
因为1岁前的宝宝还没有自我意识,他把自己的小手和 小脚当成了自己的玩具。
目录/Contents
自我意识的概述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特点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 展阶段
促进学前儿童自我 意识发展的策略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 标志。
成熟的自我意识表现在三层次:
1 对自己的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 2 对自己的外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意识 3 对自己的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理自我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
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
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
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
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
”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
”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学前教育中的自我意识
学前教育中的自我意识在学前教育中,自我意识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我存在的认知与感知,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表达和自我评价等方面。
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心理状态,还能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下面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学前教育中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认知与知觉自我意识的第一层次是个体对于自身存在的认知与知觉。
在学前教育中,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活动,帮助儿童建立对自己的认知。
例如,幼儿园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儿童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特点。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和描述自己的形象、特点和情感,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的准确知觉。
二、自我表达与交流自我意识的第二层次是个体对于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例如,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描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此外,通过艺术和手工活动,儿童可以通过绘画、剪纸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自我评价与内在动机自我意识的第三层次是个体对于自我评价和内在动机的认知。
在学前教育中,应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鼓励他们发展内在的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正面反馈和鼓励,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自我理解与他人对比自我意识的第四层次是个体对于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和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应该帮助儿童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培养他们的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活动和互动游戏,让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现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同时也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接触,儿童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儿童是指3-6岁之间的儿童,这个年龄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交能力。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 感知与认知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感知周围的事物,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味道等,并能够将这些感知整合成一种认知。
例如,他们能够认出不同的动物和物品,并开始学习它们的名称和功能。
2. 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他们能够认识自己的身体、性别和特点,并开始探索自己的个性和身份。
例如,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行为,如“我是一个男孩”或“我喜欢这个颜色”。
3. 情感与社交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并开始形成情感上的联系。
例如,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友好、合作和分享的行为,并学习如何解决冲突。
4. 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学习语言和语法,并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例如,他们能够说出简单的句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5. 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学习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任务,如穿衣服、洗手和上厕所。
同时,他们也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开始学习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形成、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以及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这些规律为学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前儿童的需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
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受 到别人的重视
积极的自我概念 积极的自我概念
觉得自己是独特的人,受到 别人的爱护
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可 以影响周围世界
Contents 目录
1 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2 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与教育 3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教育
一、学前儿童自我成
02
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
03
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培养
04
自我评价的特点及其发展
05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培养
一、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1 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1
利用言语指导加强自我控制训练
言语指导对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作用
2
提高学前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
01 挑战难度应适中
3
利用模仿榜样的作用
02 成人要兑现承诺
4
给予爱抚和关怀,形成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5
通过游戏和练习,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课后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 2.自尊 3.自我控制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点红实验”? 2.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
三、论述题
1.论述学前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因素。 2.论述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表现类型。
3 进行正面的外部评价,增加成功体验,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
4
建立家园合作,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概念
一、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4 自我评价的特点及其发展
1
由成人的外部评价到进行独立的自我评价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观察自己:从出生到约18个月的阶段,婴幼儿开始通过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他们会对自己进行观察,注意到自己的动作和形象,但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动作和形象是属于自己的。
2.显示自己:大约18个月到2岁的阶段,孩子开始学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他们会使用简单的动作、声音和表情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3.认知自我:2岁开始,孩子逐渐开始认知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身份。
他们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4.理解自我:3岁左右,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等,以及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5.比较自我:4岁及以上,孩子开始与他人进行比较,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技能等感到自卑或自豪,并试图通过比较来建立自己的自我概念。
6.理解他人: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还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孩子通过观察和与他人的互动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鼓励来促进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
一些具体的方法包括:1.提供合适的反馈: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赞扬和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来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同时,也要指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和困难,并鼓励他们从中学习。
2.给予自主权: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决策和自主选择,例如在玩具和衣着方面的选择。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决策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其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3.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探索机会,例如提供多样化的玩具、游戏和材料,鼓励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创造。
同时,也要确保孩子在安全和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4.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
幼年自我意识总结
幼年自我意识总结一、引言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幼儿开始建立自我意识,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与周围的人和环境进行交互。
本文将对幼年自我意识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1. 感知自我存在在幼儿时期,孩子开始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他们会注意到自己的身体,例如手、脚和脸等身体部位。
他们会通过触碰和观察身体来认识自己,并逐渐认识到这些身体部位是属于自己的。
2. 自我区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
他们会注意到自己的性别、年龄和外貌等特征与他人不同,从而形成了自我区分的概念。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3. 自我评价和自尊心形成在幼儿时期,孩子开始对自己进行评价。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行为和外貌来评估自己,并形成对自己的自尊心。
自尊心的形成对幼儿的个体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和自信心。
4. 理解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随着逐渐长大,幼儿开始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他们会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幼儿园的一名学生或者是朋友的一位伙伴。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开始学会适应社会的规则和期望。
三、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对幼儿的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 建立自信心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通过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能力,幼儿可以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并有勇气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2. 发展社交能力有了自我意识,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他们可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角色的一部分,并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对于他们发展社交能力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3. 建立价值观和道德意识自我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幼儿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他们可以开始思考和评估自己的行为,并形成对什么是对错和公平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四)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24个月后) 儿童开始懂得“我想做”和“我应该做”的区别, 做错事后知道脸红害羞。 幼儿开始能把自己与他人加比较,从而产生简单的 自我评价,由于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这时幼儿的 自我评价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 还具有很强烈的主观情绪性。(成人应进行正面教 育,给予鼓励) 有了“我的”占有感。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三)自我意识形成(15个月—24个月) 点红测验 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婴儿熟睡时, 往婴儿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婴儿醒来后,让他照镜子,结果发现:有些 15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着镜子,摸自己那抹了胭脂的鼻子;但绝大部分婴 儿要在21个月以后才出现这种行为。由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婴儿的 自我意识,大约在1岁8个月左右时形成。 两岁以后的儿童,渐渐能够懂得“我、你、他”这些人称代词,在生活 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 展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意识到身体内部的状态。如:“我肚子疼”…… 此时,也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 会”、“我自己来”等意向。两三岁的儿童往往开始表示自己的主张, 当成人提出一些要求时,儿童并不听从,经常说“我不……”,行为上表 现出“爱做事、闹独立”等特点。
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 的形成与教育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的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的 ?( 认识) 认识)
一、认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 别人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包括: 自我认识——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 自我认识 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情感成分,包括自信、自卑、自尊、 自我体验 自满、内疚、羞耻。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 自我调控 制、自我完善等。
先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是什 么?(爱做事、闹独立) ?(爱做事、闹独立) 爱做事
为什么会爱做事、闹独立呢?这就需要了解 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的。我成过程
心理学指出,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儿童 的心理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形成自我意识。 (一)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0—4个月) 初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意识到自己身 体的存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 的。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出生时是没有自我意识 的。精神分析学家玛格利特·玛勒把新生儿比作"蛋 壳中的小鸡",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 还不具备本体性,所以会经常发生把自己的小手或 小脚当玩具来玩耍的情况。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我意识萌芽 (5个月至1岁) 1. 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5—9个月) 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和成人的教育,婴儿的动作开始转向外部环境,他们开始喜欢摇摇棒、 捏发声的玩具;但这时婴儿还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与其他任何东西一样的玩具来玩耍,他们 嘬手指,用自己的小手搬弄小脚,同时伴随着呀呀声,啃吮小脚。婴儿开始认识到手和脚 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能够自己用手去抓东西,同时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他们显示出对 镜像的兴趣,注视它、接近它、微笑并咿呀作语,但对自己的镜像和其他婴儿的镜象反应 没有区别。 2.对自己行动的认识9—12个月(1岁) 9个月开始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主观感觉的关系,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意识到 自己的动作和动作产生的结果的关系。婴儿如果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当成人捡 起来时,他们就会有意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在反复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区分自己的动作 和动作的对象(玩具)间的关系,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这是自我意 识的最初级形态。1岁左右的婴儿的自主意识开始发展,他们会要求自己做事情-,例如自 己拿勺子吃饭,自己喝水,而拒绝成人的帮忙。出现最初的独立性(表现为爱说“我要自 己来”)。 3.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12个月—15个月) 12个月(1岁左右)开始渐渐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但不能区分自己身体和别人身体的器 官。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 (丫丫吃饭……,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 会答:“宝宝吃。”)但是,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因此,在遇到叫同 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有些困惑了。孩子在镜子前的反应,把镜子当作游戏伙伴, 亲吻它,和它贴脸。在13个月左右的时候,婴儿开始区分自己和别人,能通过照片来指认 自己,也能在自己和其他婴儿的合影中准确地找出自己。
三、自我意识的教育
自我意识能否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个体今 后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 要重视进行儿童的自我意识教育。 “闹独立”和 “爱做事”可以说是先学前儿 童自我意识的最突出表现,也是最使家长头 痛的事。从教育的观点看,又是最值得家长 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自我意识的教育
(一)爱做事——怎么办? 珍惜孩子的积极性 引导孩子做事,给他分配一些极简单的任务, 在培养孩子做事的同时,要注意安全。 (二)闹独立——怎么办? 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孩子 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驯 服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 问题, 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理教育。 教育要配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