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二)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三)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4.第二部分写数千年来人类极少能攀上黄山之巅,这段叙述有什么作用?
5.阅读第三部分,按登山经过填充下表:
6.文章写登山经过时,为什么处处都写古人登山途
径?这样写与下文的抒情议论有什么作用?
7.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里,哪句话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提示:(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8.第四部分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以云海为主。有集中着笔之处,有时夹在其他景物之中写。作者写云海的飘泊无定,变化多端,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作者怎样描写在风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态?以后还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云海?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自然环境。
2. 掌握黄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3. 了解黄山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环境意识。
2. 提高学生的景点介绍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1.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包括省份、市区等。
2. 讲解黄山的地貌特征,如山脉、峰林、悬崖等。
2.2 黄山的自然环境1. 介绍黄山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2. 讲解黄山的主要植被和动物种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 教师讲解黄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3.2 互动法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黄山景点和文化内涵。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强学生对黄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 案例分析法1. 教师展示黄山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析黄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黄山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PPT或板书1. 制作黄山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景点介绍等内容的PPT或板书。
2. 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展示黄山的自然美景。
5.2 参考书籍1. 提供黄山相关的旅游指南、地理书籍等参考资料。
2. 引导学生阅读,加深对黄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黄山记》精粹教案3则

•••••••••••••••••《黄山记》精粹教案《黄山记》精粹教案3则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精粹教案集(3则)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教学方法: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
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
(介绍黄山)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黄山记》教案设计(精选6篇)《黄山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赏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
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黄山记教案5篇

黄山记教案5篇黄山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3、5两个自然段。
方法与过程:教学本课应从指导看图开始,让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个具体的印象。
再通过朗读认识奇石特点。
讲解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图画,启发学生抓住黄山奇石的特点,展开想象。
通过朗读,加深对一些长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用具:黄山奇石的幻灯片,黄山风景录相或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
4.读懂第1、2段课文。
5.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师简介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精辟评价。
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
1990年,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区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有大小72个山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
黄山有四绝,即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黄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体会黄山雄奇壮丽风光呈现出来的美,进步学生品鉴自然美的才能。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2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黄山雄奇壮丽风光呈现出来的美,进步学生品鉴自然美的才能。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
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的庐山真面目,那我们就先睹为快,欣赏一下黄山的风光片。
师生共同欣赏黄山的风光片。
(二)、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影片拍的很美,同样柯蓝先生为我们写的《话说长江》黄山局部讲解词也很美。
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运用我们曾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考虑: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讨论交流。
(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奇峰古松总写——分写——怪石——温泉山上山下烟云日出(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讲解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讲解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小结:柯蓝话黄山,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这是时间线;又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这是空间线;再次是写表达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互相独立,这是逻辑线,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条线索的整合。
(三)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讲解:文章介绍了黄山的很多方面,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
学生朗读训练,为说话作准备。
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
《黄山记》教学设计6篇

《黄山记》教学设计《黄山记》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
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
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
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
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
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黄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黄山奇石教案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3、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2、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划分: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教师导入:我们的祖国幅原辽阔,景色秀美。
有灵动的流水,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险峻的高山。
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南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四绝之一的"怪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和人类奇思妙想的结晶,吸引着中外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黄山奇石》。
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的认识。
1、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中认识的字朋友。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第二遍组词读。
三、深入感悟,理解课文。
1、同学们字认的很好,相信课文读的也很棒,下面把书打到12页,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要停顿得当。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
2、理解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第一段时告诉了我们黄山的位置,谁能说一下它在哪里学生回答。
问:谁知道"闻名"的意思结合课件引导学生注释在书上。
问:黄山最有趣的景色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这句话,解释"尤其"的意思,出示,尤其句式,学生练习说话。
3、学习第二段。
师:第一个介绍的是什么怪石学生答,出示图片,板书"仙桃石"。
问:为什么叫它仙桃石它是怎么来的学生答,课件出示"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黄山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激发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记》的作者徐霞客及其旅行经历。
简述《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学习《黄山记》。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山的美景,引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徐霞客的生平和旅行写作背景。
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及其旅行写作的特点。
分析徐霞客在《黄山记》中对黄山景观的描写和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资料查询或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徐霞客的生平和旅行写作。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黄山景观的观察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本解析3.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黄山记》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黄山记》中的主要情节和描写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黄山景观的观察和感受。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思考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4.2 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黄山记》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激发学生对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3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展示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六章:黄山景观与文化6.1 教学目标了解黄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分析《黄山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4.掌握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准备1.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2.《黄山记》的文本。
3.纸和笔。
4.课前准备好的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PPT展示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引入《黄山记》并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或读过这本作品。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黄山记》的作者冯梦龙,包括其生平和成就。
•解释《黄山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3. 课文阅读(20分钟)•让学生分组互相朗读并讨论《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准确。
4. 人物形象分析(30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整理资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学生可以在白板上或纸上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
5. 情感分析和寓意探讨(2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黄山记》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分组让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对人生、生活以及情感的探讨。
他们需要找到作品中的象征、暗示和隐含的意义。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6. 文学分析方法介绍(15分钟)•分享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例如对比分析、象征分析以及结构分析。
•强调文学分析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7. 总结和提问(10分钟)•小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并回顾学生对《黄山记》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学生关于作品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清楚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延伸1.给学生布置阅读《黄山记》的作业,并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
2.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冯梦龙的其他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3.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学作品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读书体验和文学分析成果。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黄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记》的作者赞美黄山的感受和心情。
2.呈现黄山的壮丽景色和各种景观。
3.了解黄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名人。
二、教学重点1.黄山的景色和文化背景。
2.文化背景和历史名人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如何描绘黄山的景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用PPT呈现黄山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景观。
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对黄山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铺垫。
2.呈现黄山的壮丽景色通过PPT呈现黄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黄山的美丽和壮观。
教师可以从山势、奇石、云海、温泉等方面详细介绍黄山的景色,让学生对黄山有更深入的了解。
3.介绍黄山的文化背景教师通过PPT介绍黄山的文化背景,包括黄山道教文化、传统文化和自然山水文化等。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诗句或文言文,让学生感受到黄山对文化的影响。
4.介绍黄山的历史名人通过PPT介绍黄山的历史名人,包括李白、苏轼、朱熹等。
教师可以引用他们写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文章,让学生了解他们对黄山的赞美和感受。
5.呈现《黄山记》的内容教师可以将《黄山记》的部分内容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黄山的情感和真实的描写。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美感和语言的韵律。
6.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对黄山的景色和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对黄山的赞美和感受有更深入的思考。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看学生是否能够从展示的图片中感受到黄山的美丽和壮观。
2.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黄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名人的相关问题,检测学生对黄山的了解程度。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黄山的景色和文化的感受。
六、教学资料PPT、黄山的图片、《黄山记》的课文等。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黄山记》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山景观的认知。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山的美丽与壮观,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2)了解作者对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黄山记》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景观。
1. 教师准备:《黄山记》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黄山记》,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好奇心。
(2)简要介绍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黄山记》,标记出生僻词语和句式。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黄山记》的主题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景观,评价作者的观点。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黄山的自然景观,写一篇旅游心得。
6.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教案:《黄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黄山记》的作者和鬼谷子的背景;2. 理解《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3. 掌握《黄山记》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2. 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黄山记》的核心思想;2. 应用阅读技巧和鉴赏文学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你们了解过黄山吗?它在中国文化和旅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请简单谈谈你对黄山的了解。
二、学习《黄山记》(30分钟)1. 介绍《黄山记》的背景:作者杜牧和鬼谷子;2. 导读《黄山记》的主要内容;3. 阅读《黄山记》并逐段解读;4. 分析《黄山记》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三、应用阅读技巧(15分钟)1. 小组讨论:你觉得杜牧在写《黄山记》时,使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手法?2. 分享讨论结果,总结《黄山记》的文学特点。
四、文学鉴赏(20分钟)1. 学生自由讨论:你们对《黄山记》的核心思想和主题有何理解?2. 学生展示自己对《黄山记》的文学鉴赏,分享个人的感悟和思考。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2. 总结《黄山记》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强调学习到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以《黄山记》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 准备下一堂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黄山记》的文本;2. 黄山图片和相关资料;3. PPT演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山记》的理解和分析程度;2. 学生在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上的发展;3. 学生的参与度和阅读技巧应用的情况。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黄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能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能够运用所学生字词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山景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3)通过观察、描述和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黄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理解并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3)运用所学生字词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和运用“黄山记”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型;(2)准确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3)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黄山景观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黄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美景;(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黄山记”,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3. 词汇学习:(1)列出“黄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理解;(2)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运用词汇进行口头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词汇运用能力: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4.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作黄山景观描述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黄山的图片和视频;2. “黄山记”文本;3.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例句和练习;4. 写作纸张和文具;5.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黄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以及描写技巧;2、领会黄山峰峦奇险而奇特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宠爱、赞颂之情。
3、生疏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体会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见“教学目标”1、3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中岳嵩山云雾东岳泰山山势宏伟南岳衡山高、秀西岳华山险要北岳恒山奇伟总结:前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但有一位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黄山的胜景是如何的呢?现在,我们随作家徐迟的文章,一起来巡游一下吧。
二、诵读全文三、整体感知全文本文共四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小组争辩,由代表发言。
明确:1、自然造山2、古人攀山3、今人登山4、人类赏山四、赏析第一部分细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小组争辩):1、第一段中“大手笔”指的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3、其次段中对云海的描写用了手法。
4、第三段中“这件艺术品”指的是,如何理解?5、找出这部分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字概括黄山的特点。
6、给“摄身光”下定义。
明确:1、黄山。
突出黄山的宏伟、壮丽。
2、介绍黄山多山峰的特点及它的地理区域。
拟人、对偶。
3、接受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的景致变得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4、指黄山。
接受比方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宠爱之情。
5、“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特点是“险”。
6、“摄身光”是指颜色光晕如镜,并能让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种自然现象。
五、赏析第二部分(即时发言)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奇”,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明显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提示:增加黄山的奇特颜色,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记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教学方法: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
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
(介绍黄山)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
(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
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
--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人",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本文的构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接着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游
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最后,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
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三)、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明确: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
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意,欣赏本文在语言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
可思考"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本文的语言特点:
1.总特点:色彩浓烈,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干脆利落,气势宏大,奔腾豪放。
2.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
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五、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其一,开头落笔不凡。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
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
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
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五、小结
游记就是记游的概念,在记叙游览行程的过程中,穿插描写一些大景小景,再抒发一点感想情思。
《黄山记》把握黄山奇秀的景观特色,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贯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对黄山雄姿奇景所迸发的钦敬慕仰之情,从而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成就了一篇独出机杼的佳作。
写作手法上《黄山记》把记游放到结构的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写黄山奇景则难以看到具体的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而文章开头则是从宏观的、历史的高度着笔,其写作顺序与传统的游记就相差甚远了。
《黄山记》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来写,把个人的独得之感与对景物特征的状写结合起来表现。
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自然推移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可以。
游记可以写活,写得令人大喜大悲,作为散文的一种,它一样需要一个"情"字统率,只是记游的对象固定,特征必须准确,结构文章的逻辑线轴要十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