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地位演变

合集下载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为核心,通过教育和思想传播,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到衰落,全面阐述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的学说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后来由他的学生编纂成《论语》等经典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基石。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初步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

孔子的学说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思想,他的弟子们在各地传播儒学思想,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儒学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儒学受到压制,但儒学的思想并未被彻底泯灭。

汉代刘邦执政后,儒学重新兴起,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儒学开始在国家教育中占领主导地位。

儒学家如司马迁等通过编纂史书和撰写文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学的理论。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分化和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王弼提出了“理气”说,强调理温和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心即理”说,主张心性即是天理;道家的影响也渗透到了儒学中,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这一时期的儒学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者们对儒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4. 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唐宋时期,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和繁荣。

唐朝的孔颖达、程颐等儒学家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为了“二程”学派。

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儒学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上流行的学问,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论述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

论述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

汉代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过程一、背景介绍在汉代早期,儒家思想并非独尊,而是与道家、法家等思想并存。

然而,随着汉武帝时期的举孝廉、推儒学等政策的实施,儒学逐渐成为主导思想,并最终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二、儒学的逐渐崛起1. 从孝廉政策到儒学推崇汉武帝时期,孝廉政策的推行使得儒家思想受到重视,推崇孝廉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由于传习儒术的学官得以封官许愚,使得儒学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2. 儒学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增强随着孔子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儒学逐渐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增强。

不仅官方礼乐制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民间也开始尊崇孝道,孝友为先成为普遍观念。

三、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 儒学成为官方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成为官方思想,官方推崇儒学,儒者受到重用。

汉武帝还下令将《五经》刻于石,以确立儒学的地位。

2. 儒学的教育地位提升儒学开始成为官方教育的主导思想,学校开设儒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儒学思想。

此举使儒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四、个人观点汉代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儒学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影响使得其成为统治者所倚重的官方思想。

然而,独尊儒术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限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以及对社会思想的多元性的影响。

五、总结回顾汉代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经过一系列政策推行和社会变迁的结果。

儒学的逐渐崛起,儒学成为官方思想和教育主导思想,都是其确立独尊地位的重要因素。

然而,这一政策也带来了对其他思想的限制和影响,这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在历史长河中,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汉代社会和思想的变迁。

汉代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作为主导思想,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教育体系以及政治制度。

然而,与此独尊儒术的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概况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概况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概况:
1,春秋时期,主张“仁”“克己复礼”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潜心讲学和著述,儒学勃兴。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他们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改造吸
收,使之成为蔚然大宗。

2,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肯定并付诸实行,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宋代:“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格物致
知”的认识论;宋朝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存
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致
良知”“知行合一”。

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新
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都产生了
深远影响。

4,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赞(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黄宗羲(抨击
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等进步
思想家,他们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
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思想上:反对理学的
唯心主义。

继承民本思想和探索精神,主张和谐发展。

他们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使儒家思想活跃,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儒学独尊地位何时被打破?

儒学独尊地位何时被打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何时被打破?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定儒学为独尊。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统治思想,也成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那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何时被打破呢?在讲授历史课和复习历史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是新文化运动。

其依据是: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有的学生回答是明朝后期,其依据是: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以上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要清楚,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和处于独尊地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独尊”是唯我,否定或排除其他思想,而“正统”是指统治的主导与主流思想,不排除或不否定利用其它思想。

所以,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被打破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而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打破则是在魏晋时期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为什么会被打破呢?第一,是由于玄学的产生,统治阶级把玄学作为新的思想统治工具。

自西汉后期以来,一方面儒学日趋烦琐迂腐,无力解决尖锐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加上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打击,致使儒学独尊的地位发生动摇,地主阶级需要新的精神武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争斗残酷激烈,一部分人地位沉浮不定得失无常,一般士人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虑,因而思想消沉,趋于虚无淡泊,以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于是,玄学应运而生。

在魏晋时期,玄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工具。

第二,是由于道教的革新,佛教的炽盛,宗教成为统治阶级又一重要的精神武器。

1 道教的革新。

道教原本是在东汉民间兴起的宗教,东晋的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把道教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

萧梁时,陶洪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使道教变成了与儒、佛并列的一大宗教体系。

专题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迁

专题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知识梳理1、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1)儒学产生的背景:随着铁制农具和犁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儒学的地位:儒家是“百家争鸣”中诸家之一。

这一阶段,战国时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最高道德准则,解释为“仁者爱人”;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

(3)特点:此时的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关于思想休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虽统一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

3、儒学独尊地位——汉代(1)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2)主张: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之说,糅合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将天道和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春秋儒学发展历程

春秋儒学发展历程

春秋儒学发展历程春秋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以下是春秋儒学发展的历程。

1. 鲁国为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时期,鲁国成为了儒家学说的中心地。

鲁国的君主曾召集了诸子百家的学者进行讨论,这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2. 三皇五帝思想的兴起:春秋之前,儒学主要围绕着古代的三皇五帝思想进行研究。

这一思想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的尊重与和谐。

3. 孔子的儒学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家。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伦理,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强调君子的理想境界。

4. 孟子的儒学思想:孟子是春秋时期另一位重要的儒家思想家。

他进一步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注重人性的本善与天命的观念,强调君主要以仁政来治国。

5. 墨子与道家的对立:墨子在儒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批判了儒家的礼教思想,提倡以爱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与儒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6. 学宫设立与经学的崛起:春秋末期,各国相继设立国子学和太学,培养了大量的儒学学者。

经学在儒学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了儒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7. 战国儒学的分化与发展: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学派。

如荀子注重政治理论,韩非子关注法家思想,墨子强调爱与公平。

各派对儒学的理解与发展带来了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深化。

8. 春秋儒学的传承与发展:春秋儒学的思想基础被后世所继承和发展。

尤其是汉代,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形成,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体系。

春秋儒学发展的历程复杂而丰富,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这些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地位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儒学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儒学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其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以下是儒学发展演变的大致历程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是儒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当时诸侯国的战乱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概念和“君子”道德规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来的儒学奠定了基础。

2.前秦至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在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但这种思想并未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汉朝时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相结合,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3.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这一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鼎盛阶段。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在科举考试中推广。

明代时,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个体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清代则注重经世致用,倡导实践、务实的儒学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动荡和道德危机:中国古代的动荡战乱和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儒学提供了一种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的思想体系。

2.统一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政治体制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统治者通过采纳和推崇儒学思想,加强了对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3.教育制度的推广: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将儒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使得儒学成为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途径。

儒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提高,也促进了其发展。

4.儒学本身的魅力和适应性: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需求与儒学思想相契合,使其能够在不同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变化,总体来说,儒学的发展演变是与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学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儒学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并强调君子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他的弟子们将他的教诲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经典之一。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压制。

然而,在汉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并开始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编纂成《四书五经》,成为官方经典。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王充的《论衡》提出了儒家学说与其他学派的对立,并强调了儒家学说的独特性。

王弼的《周易注》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南朝刘宋时期的儒学家刘勰撰写了《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和修辞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儒学家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儒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宋代的程颢和程颐创立了“二程学派”,强调心性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此外,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注重经典文献的研究和理论的系统化。

5.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朱熹的理学成为了官方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达到了巅峰。

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

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

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从先秦至汉代,中国儒学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儒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而且在构建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以及传承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得到了明确的地位。

先秦时期,儒家主要影响政治和社会。

在古代,孔子弘扬“齐政治,礼仪之道”,提出了一种更为规范的政治制度,在任用官员由审慎选拔至默许世袭的过程中,确立了秩序,在新的政治体系下,以中央集权为主要形式,成为了政治理论指导思想,加强了政权的统治。

礼乐则是孔子提倡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他指出,礼仪和乐谱是实现社会有序、尊贵家庭关系以及团结一致的重要手段。

汉代儒学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汉代儒家学说仍为孔子的学说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思想表现上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汉代儒家学者在道德教化上运用传统礼教理论,指导社会公众的行为。

汉代的著名思想家刘向充分发挥了儒家的影响,他主张“以礼制社稷”,强调以礼法取代法律、规范社会生活,改善公共道德和弘扬文化,这个主张在汉代得到普遍推广,从而在汉代凝结了一个社会有序、礼仪文明、文化多元的共同价值观念。

此外,在汉朝以后,儒家学说以政治、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影响更大。

代思想家韩非子提出“智慧之道”,认为政治须以智慧统治,专政之制应以尊王礼仪贯彻;董仲舒也弘扬了“以礼治国”的思想,并将儒家文化扩展至教育领域,将智慧、礼仪等概念融入到课程教育之中,为汉代教育注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使儒家学说得以传承下去。

可以看出,从先秦至汉代,儒家学说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秦时期,儒学主要是古代政治和社会的指导思想,汉代儒家学说逐渐发展,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政治和社会,而且在教育和文化领域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在汉朝以后,儒家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法律和文化,从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确立了儒家学说的地位。

中国儒学的发展演化历程(修订版)

中国儒学的发展演化历程(修订版)

儒学的发展历程一、儒学奠基——西周时期1、时代特征:西周初建,为了维护统治秩序;2、代表人物:周公(姬旦)——儒家学说的奠基人;3、贡献:制礼(周礼)作乐,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典章制度;二、儒学创立——春秋时期1、时代特征:西周以来的正常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2、代表人物: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历史地位: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主张:(1)政治主张:①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②“礼”的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

礼,具体指周礼。

实质是维护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

③政治理念:“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3)文化贡献: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4.著作:弟子集成《论语》。

三、发展完善——战国时期1、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孟子:①政治主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②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人性观:性善论(人性本善)(2)荀子:①政治主张:行“仁义”和“王道”;对儒家“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②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③人性观:性恶论(人性本恶)四、受到打击——秦朝时期1、背景:根因:确立专制主义政体,巩固统一;直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2、具体措施:焚书、坑儒;3、评价:(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2)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统治;②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五、成为正统——汉代儒学1、时代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阶段;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通过教育和思想体系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与形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思量逐渐增多。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爱”、“礼制”、“中庸”等核心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兴旺与发展阶段(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儒学思想仍然存留于人们的心中。

汉武帝时期,儒学重新得到重视,经学被列为官方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学家开始编纂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容。

3. 儒学的正统与异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浮现了多种流派和学派,形成为了正统与异端的对立。

其中,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成为儒学的正统,强调经典的研究和理论的探讨;而以王弼为代表的道教影响下的王学则偏重于个人修养和自然观察。

这种正统与异端的对立,使得儒学的发展浮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唐宋明清时期)唐宋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通过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学成为了士人的必修科目。

朱熹的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学派,强调理论的研究和经典的解读。

明清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为了多种学派,如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等。

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儒学开始浮现了一些变革和创新。

5. 现代儒学的发展(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回升。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加强,儒学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同时,儒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批评,如“封建思想”、“僵化教条”等。

现代儒学学者通过对儒学经典的重新解读和理论的创新,试图使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在道德伦理、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

春秋时期由孔⼦创⽴,仁是孔⼦思想体系的核⼼。

战国时期经过孟⼦、荀⼦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百家中的蔚然⼤宗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3、西汉: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被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称“三教合⼀”,唐初,统治者奉⾏三教并⾏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5、宋朝:儒学新发展——理学产⽣发展。

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陆王⼼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就是“理”的主张。

创⽴“⼼学”。

明朝中期王阳明成为⼼学的集⼤成者。

宋明理学历经⼏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了深远的影响。

6、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儒学受到批判。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的离经叛道(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孔⼦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8、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民主⾰命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1. 起源和初期发展(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儒家思想家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责任。

他的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学的初步框架。

2. 兴盛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儒学受到压制。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朝的儒学家如董仲舒和贾谊等人,通过解释经典和发展儒家思想,使儒学重新成为主流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巅峰,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动荡和外族入侵,儒学逐渐衰落。

3. 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

唐代儒学家韩愈和柳宗元等人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儒学的实践价值。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主流,程颢、程颐、朱熹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宋代的儒学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个体内心的反思和自我修养。

清代的程朱理学逐渐僵化,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

一些儒学家开始反思传统儒学,并试图与西方思想进行对话和融合。

5. 现代儒学的发展(1912年至今)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儒学经历了新的发展和变革。

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如胡适、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同时,一些学者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儒学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社会和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和初期发展、兴盛与衰落、唐宋儒学的复兴、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以及现代儒学的发展等阶段。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它在中国历史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思想和价值观的基石,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体系。

一、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演变早在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就逐渐形成,孔子开创的“仁政”、“礼乐”、“中庸”等思想,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打下了基础。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被确立为官方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儒家学派代表的文章、诗歌和著作广为流传,被奉为经典,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演变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儒家思想的普及和推广,中国的封建社会才得以得到有效的治理和稳定,充分展现了儒家思想在社会稳定和安定方面的贡献。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爱、仁政和教育,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郎才女貌、和谐统一、诚信守信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并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仁爱”,即爱人、教化人的道德方式。

以此为立论,最终目的是建立起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儒家思想中的“礼乐”也正是基于此理念。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政”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理念,即要以仁爱为指导,来实施政治、管理社会。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也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基础。

在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得到了吸纳和融合。

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的教育、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看出来。

中国传统教育经历了中国的儒家学习和教育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密不可分。

中国社会也是以和谐、诚信、规矩为基础,这种思想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演变,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

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儒家思想虽然略有衰落,但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具有鲜明的反 封建的叛逆色彩 和战斗精神,推 动了人们思想的 解放
⑵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资本主义 萌芽时期的要求
③但也存在不可 避免的局限性, 具有否定客观真 理的相对主义倾 向。
《焚书》 《藏书》
问题探究1:有材私料,一而后“其夫心私乃者见,,人若之无心私也,,则人无必心
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 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 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 力。…
3、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4、思想上,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西学东渐 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17世纪中国出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他 们的思想实质是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资产阶级民 D.儒家思
7.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具有民主色彩
,这种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③西学
东渐的影响 ④抗清斗争的实践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阅读以下材料,概括黄宗羲的观点: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 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 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明清时期是我国又一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4、阶级: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使工商
业者和市民阶层队伍不断扩大;一些先进知识 分子顺应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代表新兴市 民阶级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 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 步思想潮流。
——明清时期是我国又一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政治: 2、经济: 3、思想: (1)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 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 们的眼界,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
(3)有识之士要求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冲破 传统儒学,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 也”。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顾炎武
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
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
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
A.全面否定程朱理学
B.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 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续焚书 》 “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 “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异端”思想:否认孔孟学说的地位、 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人 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李贽及其“异端”思想: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 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
长”。 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 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 “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从材料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异端”思想: “理”应该用于关注民 生,人必有私,个性自由和个人幸福是人的 自然权利。男女应该平等。
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 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此话实质上
A.批评了孔子与朱熹的错误观点 “心外无理”
B.宣扬“心外无物”、
C.与李贽的思想有共通之处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 张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二、思想家及主张:
⑴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
之大害君主专制 《明夷
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抨击封建社会 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材料二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 曾高,众人不曾低”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
(注意概李括贽李仍属贽儒的家观) 点
李贽及其“异端”思想: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 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 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2011
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明清时期是我国又一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政治: 2、经济:: (1)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2)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根本原因)
(3)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 发展。
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的民主思想。
制度,为中 待访录
⑶主张以“天下之法”取 国近代反专 》
代“一家之法”,限制君权 制主义思想
,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力。 家们提供了
⑷提出君臣平等。 ⑸反对重农抑商,主张
有力的思想 武器。
“工商皆本” 。
到清代,一方面世人仍坚持“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 另一方面也有人提出了农工皆商为本的思想。 两种认识观点的区别是什么? 前一种观点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后一种观点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两种观点?
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
D.努力追求个性解放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社会背景(共同背景):
1、明清之交,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 锐;
2、在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下,人 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 拜金逐利的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5、个人因素:个人经历和个人品质。 6、国际形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李贽简介:生平经历: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特征:离经叛道
⑴挑战孔子和儒学正统 地位 ⑵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 调人的正常私欲
⑶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 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⑷批判传统观念,强调个 性发展,主张男女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