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中四种假设”教学 素材(人教版必修2).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458b5855901020206409c46.png)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
第3节 伴性遗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
人类染色体图
正常女性染色体分组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
②摩尔根的设想: 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W)在X染色体
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写出下列基因型:
红眼 XWXW 雌果蝇中:
白眼 XWXW
XWXW
雄果蝇中:红眼 XwY
白眼
XwY
②摩尔根对设想的解释:
红眼( ♀)
白眼♂
P: XWXW
×
XWY
配子: XW
XW
Y
F1:
XWXw 红眼♀
XwY 红眼♂
人的性别决定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
有 两 个 驼 峰 的 骆 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
XX
正常男性染色体分组图
XY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节 伴性遗传 课件(共41张PPT)
人类染色体组成
人类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可以 写成:
女性:44条+ XX
男性:44条+XY
正常情况下,男性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是( )
A.44+XY
B.23+Y
C.23+X或23+Y
《摩尔根果蝇实验》课件
![《摩尔根果蝇实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81e5b4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9.png)
实验亮点
微观世界
通过观察果蝇的微观变化,窥探 真实世界中的微小奥秘。
生命周期
观察果蝇从幼虫到成虫的完整生 命周期,领略生命的奇妙之处。
遗传图谱
通过实验记录构建遗传图谱,展 示基因的遗传关系。
结论与展望
《摩尔根果蝇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遗传学和基因传递规律的机会,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生物遗传的奥秘。
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果蝇基因的遗传规律,揭示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遗传学和进化提供基础。
实验步骤
1
1. 配对选择
为实验选取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个体,进行配对交配。
2
2. 分离群体
将果蝇幼虫培养至成虫,进行分离以防止雄性和雌性的自交。
3
3. 观察与记录
观察果蝇的性状表现,记录遗传特征和比例。
《摩尔根果蝇实验》PPT 课件
通过《摩尔根果蝇实验》PPT课件,我将与大家分享这一经典实验的介绍、目 的、步骤、结果与分析、应用、亮点,同时呈现结论与展望。
实验介绍
《摩尔根果蝇实验》是由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于1910年开始进行, 通过研究果蝇遗传转变的特征来推断基因的作用和遗传的规律。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孟德尔定律验证
实验结果符合孟德尔定律的 预期比例,证实基因的遗传 规律性。
2. 突变体发现
实验中可能会观察到一些突 变体,这些变异提供了研究 异常遗传现象的机会。
3. 遗传图谱构建
通过记录和分析果蝇的遗传 特征,可以建立遗传图谱, 揭示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应用
《摩尔根果蝇实验》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型,对人类疾病、农业生产和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 应用价值。
2.2《基因在染色体上》课件(人教版必修2)
![2.2《基因在染色体上》课件(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c10f4da998fcc22bcd10d67.png)
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3.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让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 交配,其后代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红眼雌果蝇∶白眼 雌果蝇=1∶1∶1∶1,则亲代中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是( A.XWXw B.XwXw C.XWY D.XwY )
【解析】选A。果蝇的红眼(W)和白眼(w)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交配,后代有 4种性状表现,则红眼果
明的,而且通过基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也得不出 这一结论。
2.下列各项中,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 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子细胞中二者都是单个 存在 ③成对的基因、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 ④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自主解答】(1)由题图可知控制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 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基
因A和a、b和b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位于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所以当一个 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位于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A和a、b和b表现为连锁,与位于另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d表现为自由组合,最终产生 的精细胞有2种基因型:AbD、abd或Abd、abD。(3)该昆虫细 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染色体是一套,随之带 有的基因是A、a、b、b、D、d。(4)在昆虫体内存在有丝分
性果蝇全部为白眼性状。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6.已知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A 或a表示。如图表示果蝇的减数分裂过程,请回答:
(1)图Ⅱ的细胞名称是_____。 (2)若图示的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后代中出现了红眼,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2.3伴性遗传 课件 (共35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2.3伴性遗传 课件 (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d1073dca5e9856a5712602f.png)
4、人类有关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
A.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为伴X显性遗传病
B.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有正常的,则为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病
3.伴Y遗传:患者都是男性,且有“父—子—孙”的规
律
(三)不能准确判断的类型:
1.若该病在代代之间呈连续性,则很可能是显性遗传。
2.若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者患病各为1/2,则该病很
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162021/11/162021/11/1611/16/2021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 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11/162021/11/16November 16, 2021
XbY XbXb
XbXb XbY
③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
5、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XBXB
1、男患多于女患
2、交叉遗传
X BY
X BX b
3、一般隔代
XBXB XBXb XBY XbY
X bY XBY
常见伴X隐性遗传的例子:红绿色盲、血友 病、果蝇的白眼、女娄菜的狭披针形叶
1
2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省级优质课PPT课件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省级优质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4fac7f31126edb6f1a1091.png)
分析问题 提出假说
XBXB XBXb XbXb
XX
区段Ⅰ
XBY XbY
区段Ⅱ XBYB XBYb XbYB XbYb
区段Ⅲ
雌性 Y
雄性
假设一: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区段Ⅰ
假设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区段Ⅱ
分析问题 提出假说——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
假设1:眼色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假设2:眼色基因在X、Y染色体的同源片段上
二、实施的过程
1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置表现性的教学目标 2 设计教学评价作为学生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证据 3 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明确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
(一)设置教学目标
小概念
中概念
大概念
3.2.3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使得子代的基因型 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3.2.4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伴性遗传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一、选题的原因 二、实施的过程 三、困难与反思
一、选题的原因
“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树立生命观念
具有社会责任感
生命观念
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理性 思维
社会 责任
科学 探究
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 和方法
一、选题的原因
教材分析
沿着遗传学发展史的顺序,安排了萨顿利用“类 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通过 分析摩尔根果蝇的杂交实验,引导学生重走科学探索 之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景,从 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认识果蝇的伴性遗传。本 节课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 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 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分离 定律和伴性遗传实质的深入理解,同时遗传规律的不 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孟德尔实验与摩尔 根实验中得以应用和深化。
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ppt课件
![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48068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5.png)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3.成虫雌雄的鉴别
雌果蝇
雄果蝇
体形较大
体形较小
腹部椭圆形,末端稍 腹部末端钝圆 尖
腹部背面有明显的五 腹部背面有三条黑色花纹,前两条细,后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生活史:
完全变态: 最适温度:20-25℃ 生活史周期:
12-15 day (20-25℃) 10 day (26℃) 57 day (10℃) 羽化后: 8-12h 交配 两天后产卵 成虫存活:15 day (25℃)
2 果蝇性状的观察
1)果蝇的麻醉处理 在果蝇的性状观察、性别鉴定以及杂交亲本接种等
操作中,应先将果蝇麻醉,使其保持安静状态。麻醉方 法如下: (1)准备一只与培养瓶口径相同的空瓶作为麻醉瓶, 并配以脱脂棉塞。 (2)去掉培养瓶棉塞,立即与麻醉瓶口相对,培养瓶 在上,一手稳住两瓶,另一手轻轻震拍培养瓶,使果蝇 落入麻醉瓶中。
配 制 好 的 培 养 基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2)果蝇继代培养
将果蝇转移到新配制的培养基中繁殖。转移时要
注意转移的手法,不要使果蝇从两个瓶口的接缝处飞
出。一般用黑纸包住带有亲本果蝇的培养瓶,使其飞
X/A=1 则为雌性;X/A=0.5 则为雄性。 X/A>1,为超雌;X/A<0.5,则为超雄;0.5<X/A <1则为中间性。 雌雄基因平衡理论:果蝇X染色体上有很多雌性基因, 常染色体上有很多雄性基因,Y染色体上很少或没有与 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因此性别决定于基因的平衡。
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7d72b56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5.png)
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小组使用放大镜观察并判断果蝇性别,观察果蝇眼色并记录相关数据2、基于生物学事实与证据,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与布里吉斯的果蝇实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用遗传图解演绎推理实验结果,探讨解释相应的生命现象。
基于摩尔根实验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敢于质疑他人又勇于自我否定的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运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学习难点:运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细胞学直接证据三、核心问题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上?学习评价设计课前:预习学案完成度课中:便签纸收集果蝇观察与演绎推理的结果课程任务单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质量课程问答及活动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与质量检查调查问卷与目标检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 1通过点评课前预习任务,萨顿发现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其假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回顾之前学习的假说-演绎法,假说的正确与否还需要推理演绎与实验检验,引出摩尔根实验。
学生活动 1明确课程起点聆听与思考回顾假说-演绎法的流程。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课前的预习任务说明,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起点,流畅完成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梳理,自然引导出萨顿的假说,同时通过回顾假说-演绎法内容引出新课程,是科学研究方法贯穿与整个课程情境。
环节二:小组果蝇观察实验教师活动 2介绍果蝇为摩尔根实验的研究对象,明确果蝇眼色观察的目的:第一,尝试分辨果蝇的雌雄,第二,观察果蝇的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
通过果蝇观察的实践使学生体验摩尔根等科学家的工作经历。
学生浏览任务单明确实验流程及雌雄果蝇的判别依据,完成实验操作。
利用记录判断结果的便签纸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
教师介绍雌雄果蝇的性别与染色体有关,并点明白眼雄果蝇是本节课程核心,介绍摩尔根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获得白眼雄果蝇突变体的过程,引出下一环节。
果蝇的观察和饲养ppt
![果蝇的观察和饲养ppt](https://img.taocdn.com/s3/m/b67728c30b4e767f5bcfce0a.png)
– 前腿跗节上有性梳
果蝇雌雄外形判别 (体形大小)
雌
雄
腹部体节数目:
雌果蝇6节,腹部底部为产卵管,呈现圆锥状凸出。
腹部体节数目:
雄果蝇4节,腹部底部为交尾器,呈现黑色圆形外观。
雄果蝇在前肢先端第二节具有性梳
野生型:
体色灰,翅膀呈圆卵型,静止时平放交叉 重叠,长度约为腹部长度的两倍
突变型:白眼(w)
突变型:朱红眼(v)
突变型:墨黑眼(se)
突变型:棒眼(B)
突变型:小翅(m)
突变型:卷翅(Cy)
突变型:残翅(vg)
突变型:短翅(dp)
突变型:无横隔脉(cv)
突变型:短刚毛(Sb)
突变型:叉毛(f)
器具和药品
器具 棉花、麻醉瓶、毛笔、滤纸、平皿、
镊子、解剖镜等
果蝇操作方法
进行杂交试验时,为避免麻醉的果蝇直接掉落 于培养基表面而粘着于培养基表面致死,可将 培养瓶横放,将麻醉的果蝇倒于瓶壁,待其苏 醒后再将培养瓶正立。
果蝇计数
– 取一白纸,沿对角线对折然后展平,平置于桌面, 将麻醉之果蝇倒于对角线折痕上,以尺、毛笔或解 剖针拨弄果蝇使其均匀分散于对角线折痕上,然后 沿对角线将雌雄果蝇分类拨入各侧。
原理
果蝇英文俗名fruit fly或vinegar fly , 果蝇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 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 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 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除了南北极外, 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 现,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 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 花粉为其食物。
双翅目:一对翅膀+一对平衡棒
野生型:翅膀有横隔脉
“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中四种假设”教学
![“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中四种假设”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a2df19b86c175f0e7cd137fe.png)
“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中四种假设”教学摩尔根的实验:1910年,摩尔根从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特别引起了他的重视,他抓住这个例外不放,用它作了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
摩尔根用白眼雄果蝇作了果蝇杂交实验并发现后代的特点之后,提出问题: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数目比例是3:1,这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毫无疑问,3:1的特点是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但是发现这种性状的遗传还跟性别相关,于是能推想到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先展示实验一,学生回答出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眼色的性状符合孟德尔定律。
但我又提示:细心的摩尔根在实验结果中又有了新的发现:眼色性状与性别相关,而分离定律不能解释性别问题。
你认为控制红、白眼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学生想到有可能是在性染色体上。
学生想到有可能是在性染色体上。
我再次提示:果蝇有两种性染色体,分别是X和Y,且存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 , 你认为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是在哪条染色体上?这时让同学讨论交流,并鼓励学生实行假设。
)摩尔根当年按照这个思维过程思考,当他想到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之后,他会一下子就做出这个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设吗?应该不会吧!如果考虑周全的话,他应该会做出那些假设呢?按常理应该会有三种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可能在:(1)X染色体上(2)在Y染色体上(3)在XY染色体上都有。
(1) 若仅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白眼雄蝇表示为XYb红眼雌蝇表示为XXP XX × XYb↓F1 XX × XYbF2 XX 、 XYb①雌果蝇没有红、白眼色这个对相对性状。
②摩尔根实验中的雄果蝇无论F1还是F2均为白眼。
与客观事实和实验事实均不符,此假说不成立。
(2) 若仅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白眼雄蝇表示为XbY,红眼雌蝇表示为XBXB,摩尔根的实验可表示为下图:P XBXB ×↓F1 XBXb × XBY↓雌雄交配F2 XBXB、XBXb、XBY、XbY按此假设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
果蝇实验ppt2
![果蝇实验ppt2](https://img.taocdn.com/s3/m/0858aaf6700abb68a982fb60.png)
(一)果蝇生活史的观察
影响果蝇生活史所需时间的因素: 1.饲养温度 2.营养条件
在营养条件适宜的条件下, 在20℃下饲养,果蝇的生活 史为14天,在25℃下饲养只 需10天即可完成一个生活史, 当温度低于10℃,生活周期将 延长至57天,且生活能力明显 降低,如果温度高于30℃,将引 起不育和死亡
卵
一龄幼虫 蛹
二龄幼虫 三龄幼虫
卵 羽化后的雌蝇一般在12h左右 开始交配。交配后2天开始产卵。受精卵 呈白色,长约 0.5毫米,为椭圆形,腹 面稍扁平,在背面的 前端伸出一对触丝, 它能使卵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不 至深陷到食物中去。 果蝇卵的观察方法: 可取附有卵的培养基少量涂于载玻片上, 滴加一滴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盖上盖玻 片,置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也可取 直成熟的果蝇放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 轻轻向后挤压果蝇腹部中部,可见从尾 部挤出一些白色的颗粒,即卵粒。去掉 雌果蝇,在卵粒上滴加一滴生理盐水, 放于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
蛹 幼虫生活7~8天后即化蛹, 化蛹前从培养基上爬到瓶壁上, 逐渐形成一个梭形的蛹,在蛹前 部有2个呼吸孔,后部有尾芽, 起初蛹壳颜色淡黄,柔软,经 3~4天后硬化为深褐色,显示要 羽化了。
成虫 幼虫在蛹壳内完成成虫 体型和器官的分化,最后从蛹壳 前部爬出。刚从蛹壳里羽化出来 的果蝇,虫体较长,翅还没有展 开,体表也未完全几丁质化,所 以呈半透明的乳白色,透过腹部 体壁可以看到消化道和性腺。1h 后蝇体变为粗短椭圆形,双翅伸 展,体色加深,如野生型果蝇起 初为浅灰色,而后成为灰褐色。 雌性成虫果蝇自羽化后约12 小时即可交配。交配后2天雌蝇 开始产卵。
雄蝇外生殖器的构造比雌蝇复杂,颜色很深,雌蝇 则很浅,这是区分雌雄依据之一
平衡棒:位于果蝇的翅与第三对附肢之间。是双翅 目昆虫调整姿势,保持平衡的器官
《摩尔根果蝇实验》课件
![《摩尔根果蝇实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8c515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8.png)
实验分组
将果蝇分为多组,分别进 行不同的杂交组合实验。
实验操作
01
02
03
04
准备果蝇
在实验室中养殖果蝇,保证果 蝇的健康和纯种。
杂交实验
将不同品种的果蝇进行杂交, 记录杂交结果。
观察记录
观察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记 录数据。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
遗传规律
通过实验发现果蝇的遗 传规律,证明了遗传因 子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理论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 了染色体,并提出了染色 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这一 理论。
基因概念的提出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遗传现 象,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认为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 位。
03
果蝇实验过程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验证遗传因子与性状之间 的关系,探索果蝇的遗传 规律。
实验材料
果蝇、培养基、显微镜等 实验器材。
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自然选择的存在,为进化论提供了有 力证据。
推动进化生物学的发展
果蝇实验为进化生物学提供了研究材料和方法,促进了进化理论的 发展和完善。
揭示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果蝇实验为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提供了线索,有助于理解物种进化的 机制。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促进生物技术的进步
01
果蝇实验为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提供了基础,推动了人
促进基因突变研究
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摩尔根发现果蝇的突变体,为基因突 变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理解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推动基因定位研究
果蝇实验为基因定位提供了方法,促 进了遗传学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 方面的应用。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果蝇的有性杂交试验》教学参考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果蝇的有性杂交试验》教学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5e35f93ebcd126fff7050bd3.png)
●备课资料果蝇的有性杂交试验(1)果蝇的采集和饲养夏天用装有培养基的容器放在敞开的窗口上,如果附近有果蝇就会飞进容器中,因为果蝇爱吃培养基表面的酵母菌。
也可以用酒酿或烂水果来诱捕果蝇。
诱捕到果蝇后先要进行麻醉、分类筛选。
(2)麻醉选取与诱捕容器口径一样的广口瓶作麻醉瓶,瓶盖底部可塞上少量的棉絮(如无处可塞,可换用口径一样的软木塞,塞下装一小钉,在钉上用线将棉絮系牢)。
先把诱捕容器底部对准强光源,利用果蝇的趋光性,使果蝇集中到底部,然后将两个容器口对准,轻轻敲击诱捕容器底部,使果蝇震落到广口瓶内。
在瓶盖的棉絮上加几滴乙醚,立刻将广口瓶盖好。
约半分钟左右,果蝇会被麻醉(但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果蝇会因麻醉过度而致死)。
其标志是翅和身体呈45°翘起。
(3)分类筛选将麻醉后的果蝇从广口瓶内倒在白纸上,先区分雌雄,方法是观察其性状。
分类时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探针。
在分清雌雄性别后,再进一步仔细检查每个果蝇的其他性状:眼的颜色——红眼和白眼,身体的颜色——灰身和黑身,翅的长短——长翅和残翅等,然后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雌果蝇和雄果蝇放入同一个培养瓶内饲养,并在瓶上贴好标签。
按实际情况填好上面的标签后,要做好观察记录。
约10 d左右,F1就会经完全变态而成为新一代果蝇。
(4)观察分析F1果蝇完全孵化出来后,运用麻醉方法(依前所述)将其全部倒出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性状,分辨雌雄,数清数目。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杂交的初步结果,同时可以依据果蝇的不同性状和性别,把它们分放在不同的饲养瓶中,并贴好标签。
然后根据需要再进行杂交得F2,F2饲养方法同F1,约10 d左右F2经完全变态后而成为新的一代果蝇,再按照分析F1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2.3伴性遗传课件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1)
![2.3伴性遗传课件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1)](https://img.taocdn.com/s3/m/43b4db5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f.png)
XBXB XBXb XBY XbbYY
XXbbYY XBY
第二部分
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X显性遗传特点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X染色体先性遗传病
资料: 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由于对磷、钙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障碍。 患者常表现为X型(或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如鸡胸)、生长缓 慢等症状。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X染色体先性遗传病
非芦花鸡
亲代 ♂ zbzb X
芦花鸡
♀ zBw
配子 Zb
ZB W
子代 ♂ zBzb
芦花鸡
♀ zbw
非芦花鸡
方法 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非芦花”的个体保留。
课堂小结
伴 X 隐性遗传
伴
性
伴 X 显性遗传
遗
传
伴性遗传理论 的应用
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
特点: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②隔代交叉连续遗传; ③女患父子患
平行
减数分裂 关系 孟德尔定律
基因成对存在 等位基因相互分离
提供 基础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提供 依据
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
实验 证实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 思路
F1均为红眼, F1雌雄交配
F2性状分离, 白眼为雄性
2.其次确定系谱图中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
双亲正常,子代有患 者,为隐性。 (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双亲患病,子代有正 常,为显性。 (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亲子代都有患者, 无法准确判断,可 先假设,再推断。
拓展:遗传类型判断与分析
3.最后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若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中四种假设”教学
![“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中四种假设”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6fb5049f524ccbff02184d7.png)
“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中四种假设”教学摩尔根的实验:1910年,摩尔根从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特别引起了他的重视,他抓住这个例外不放,用它作了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
摩尔根用白眼雄果蝇作了果蝇杂交实验并发现后代的特点之后,提出问题: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数目比例是3:1,这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毫无疑问,3:1的特点是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但是发现这种性状的遗传还跟性别有关,于是能推想到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先展示实验一,学生回答出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眼色的性状符合孟德尔定律。
但我又提示:细心的摩尔根在实验结果中又有了新的发现:眼色性状与性别有关,而分离定律不能解释性别问题。
你认为控制红、白眼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学生想到有可能是在性染色体上。
学生想到有可能是在性染色体上。
我再次提示:果蝇有两种性染色体,分别是X和Y,且存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你认为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是在哪条染色体上?这时让同学讨论交流,并鼓励学生实行假设。
)摩尔根当年按照这个思维过程思考,当他想到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之后,他会一下子就做出这个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设吗?应该不会吧!如果考虑周全的话,他应该会做出那些假设呢?按常理应该会有三种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可能在:(1)X染色体上(2)在Y染色体上(3)在XY染色体上都有。
(1)若仅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白眼雄蝇表示为XYb红眼雌蝇表示为XXP XX×XYb↓F1XX×XYb↓雌雄交配F2XX、XYb①雌果蝇没有红、白眼色这个对相对性状。
②摩尔根实验中的雄果蝇无论F1还是F2均为白眼。
与客观事实和实验事实均不符,此假说不成立。
(2)若仅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白眼雄蝇表示为XbY,红眼雌蝇表示为XBXB,摩尔根的实验可表示为下图:P XBXB×↓F1XBXb×XBY↓雌雄交配F2XBXB、XBXb、XBY、XbY按此假设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件:02伴性遗传:果蝇的伴性遗传 15PPT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件:02伴性遗传:果蝇的伴性遗传 15PPT](https://img.taocdn.com/s3/m/8426059183c4bb4cf6ecd12e.png)
比例:1 : 1 : 1 : 1
交叉遗传 :儿子象母亲,女儿象父亲
摩尔根预测:
白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应得到纯 种白眼果蝇:
XwXw × XwY XwXw : XwY=1:1
这与试验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The F1 and F2 results of T. H. Morgan’s reciprocal crosses involving the Xlinked white mutation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2、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
白眼雄果蝇与野生红眼雌果蝇杂交:
实验① :
P:
红眼♀×白眼♂
↓
F1:
红眼♀♂(白眼为隐性)
1237
↓
F2: 红眼♀: 红眼♂: 白眼♀: 白眼♂
2459 1011 0
782
实验②:
红眼♀ (来自① F1) ×白眼♂ ↓
红眼♀:红眼♂:白眼♀:白眼♂
计数 129 132 88 86 比例: 1 : 1 : 1 : 1
第二节 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方式跟性别相联系, 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一、果蝇的伴性遗传
1、摩尔根发现果蝇伴性遗传 1902年,W.S.Sutton T.Boveri 染色体遗传学说
1909年 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 白眼果蝇 遗传学的第三大定律——连锁交换 定律。
The chromosomal explan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X-linked crosses.
【课件】伴性遗传课件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课件】伴性遗传课件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2f1b22d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d.png)
小活动:你的色觉正常吗?
两个驼峰的骆驼
数字58,黄5红8
为了红绿色盲患者的交通安全,有些 交通信号灯使用了略微偏黄的红和略 微偏蓝的绿。
(一)人类红绿色盲症 1. 色盲症的发现(快速阅读课本P33)
英国道尔顿 1766--1844
2.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分析
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
开展讨论:
(1)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哪类染色体? 性染色体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伴X隐性遗传:“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3)显性遗传: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伴X显性遗传:“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遗传系谱图的判定口诀
1.父子相传为伴Y; 2.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非伴性; 3.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
练一练
亲代 zbzb × zBw
芦花鸡 ♂ZZ
配子 zb
zB
w
非芦花鸡 ♀ZW
子代 zBzb
♂ 芦花鸡
zbw
非芦花鸡 ♀
2.进行遗传咨询,避免一些遗传病的发生
遗传咨 询
D女士是一名红绿色盲症患者,她的丈夫色 觉正常,如果你是医生,当他们就如何优生 向你进行遗传咨询时,你建议他们生男孩还 是生女孩?
小结:
配子
XB
XXbb
Xbb
Y
女儿是红绿色盲, 父亲一定是色盲
子代
X BX b
XX bbXX bb
XB Y
Xb Y
女性携带者 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 男性色盲
1: 1 : 1 : 1
后代中男性有1/2色盲,女性有1/2色盲,1/2为携带者。
几种婚配方式与色盲发病率比较
女性色盲 × 男性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尔根果蝇实验教学中四种假设”教学
摩尔根的实验:1910年,摩尔根从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的雄果蝇,这只例外的白眼雄果蝇特别引起了他的重视,他抓住这个例外不放,用它作了一系列设计精巧的实验。
摩尔根用白眼雄果蝇作了果蝇杂交实验并发现后代的特点之后,提出问题: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数目比例是3:1,这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毫无疑问,3:1的特点是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但是发现这种性状的遗传还跟性别有关,于是能推想到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先展示实验一,学生回答出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眼色的性状符合孟德尔定律。
但我又提示:细心的摩尔根在实验结果中又有了新的发现:眼色性状与性别有关,而分离定律不能解释性别问题。
你认为控制红、白眼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学生想到有可能是在性染色体上。
学生想到有可能是在性染色体上。
我再次提示:果蝇有两种性染色体,分别是X和Y,且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 , 你认为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是在哪条染色体上?这时让同学讨论交流,并鼓励学生进行假设。
)
摩尔根当年按照这个思维过程思考,当他想到控制这种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之后,他会一下子就做出这个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设吗?应该不会吧!如果考虑周全的话,他应该会做出那些假设呢?按常理应该会有三种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可能在:(1)X染色体上(2)在Y染色体上(3)在XY染色体上都有。
(1) 若仅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白眼雄蝇表示为XYb红眼雌蝇表示为XX
P XX × XYb
↓
↓雌雄交配
F2 XX 、 XYb
①雌果蝇没有红、白眼色这一对相对性状。
②摩尔根实验中的雄果蝇无论F1还是F2均为白眼。
与客观事实和实验事实均不符,此假说不成立。
(2) 若仅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则白眼雄蝇表示为XbY,红眼雌蝇表示为XBXB,
摩尔根的实验可表示为下图:
P XBXB ×
↓
F1 XBXb × XBY
↓雌雄交配
F2 XBXB、XBXb、XBY、XbY
按此假设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
(3) 若位于X、Y的同源区段,则白眼雄蝇表示为XbYb,红眼雌蝇表示为XBXB,摩尔根的实验可表示为下图:
P XBXB ×
↓
↓雌雄交配
F2 XBXB、XBXb、XBYb、XbYb
按此假设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
后两种假设都可以解释实验一的现象。
再如何二者择一呢?用类比孟德尔所用的测交方法:应该是让其和隐性纯合子:白眼雌蝇杂交,这就是实验三。
如何得到白眼雌蝇呢,在摩尔根所作的实验二就可以得到白眼雌蝇。
F1 的红眼雌果蝇应为杂合子,这是F2 出现白眼雄果蝇的关键原因,因此,若用它和白眼雄果蝇交配的话,则子代预计应该出现4种表现型: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比例为1:1:1:1
(1)仅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P XBXb × XbY
↓雌雄交配
F1 XBXb、XbXb、XBY、XbY
(2)位于X、Y的同源区段
↓
F1 XBXb、XbXb、XBYb、XbYb
两种假设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都符合。
(1)仅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P XbXb × XBY
↓
F XBXb、 XbY
(2)位于X、Y的同源区段
P XbXb × XBYB P XbXb × XbYB P XbXb × XBYb
↓↓↓F1 XBXb 、XbYB F1 XbXb 、XbYB F1 XBXb 、XbYb
此实验非常关键,因为若Y染色体上也有决定眼色的基因的话,则红眼雄果蝇可以表示为XBXB、XBYb、XbYB ,和白眼雌果蝇交配会出现三种可能的结果。
摩尔根任意选择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交配,结果都只出现了子代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这一种情况。
所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