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作品集
施蛰存先生作品集
施蛰存先生作品集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蛰存,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短篇小说集
《江干集》(1923年)、《上元灯》(1929年)、《李师师》(1931年)、《将军底头》(1932年)、《梅雨之夕》(1933年)、《善女人行品》(1933年)、《小珍集》(1936年)、《四喜子的生意》(1947年)
散文集
《灯下集》(1937年)、《待旦录》(1947年)、《枕戈录》(1992年)、《卖糖书话》(1997年)、《沙上的脚迹》(1994年)、《散文丙选》(1998年)、《云间语小录》(2000年)、《北山散文集》(2001年)
编译作品
《匈牙利短篇小说集》(1936年)、《波兰短篇小说集》(1936年)、《劫后英雄》(1939年)、《丈夫与情人》(1945年)、《妇心三部曲》(1947年)、《荣誉》(1952年)、《轭下》(1952年)、《征服者贝莱》(1957年、1958年)、《恋爱三味》、《外国文人日记抄》(1995年)
学术著作
《唐诗百话》(1987年)、《水经注碑录》(1987年)、《词学论稿》、《历代词籍序跋萃编》、《词学名词释义》(1988年)、《北山集古录》(1989年)、《金石丛话》(1991年)、《文艺百话》(1994年)、《宋元词话》(1999年)、《北山谈艺录》(1999年)、《北山谈艺录续编》(2001年)、《唐碑百选》(2001年)、《品唐诗》(2015年)
诗集
《北山楼诗》(2000年)。
在现代与传统中穿梭_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_崔妍 (1)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6年2期总第391期文学研究在现代与传统中穿梭———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崔妍北京市水务局党校摘要:施蛰存同时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呈现传统与现代因素交相呼应的特色,本文根据施蛰存创作时期,分三个阶段叙述其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体现。
以说明施蛰存创作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施蛰存小说创作传统现代作者简介:崔妍,女,文学硕士,北京市水务局党校。
施蛰存作为现代文学派的领军人物,自幼受传统文化熏染。
他生于江南书香人家,幼年熟读经典,并跟随《白香词谱》、《草堂诗余》等书学着填词。
同时施蛰存作品创作技巧和思想架构又深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
这双重性造就了其在近20年的创作在传统与现代中穿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错混杂的艺术风格。
何为传统?何为现代?传统是基于千年文明之上的文化积淀,是史传和诗骚在文学创作中的延续。
“史传传统诱使作家热衷于以小人物写大时代。
”[1]“诗骚传统使传统作家先天性的倾向于‘抒情诗的小说’,引‘诗骚’如小说突出情调和意境,强调即兴与抒情[1]”。
此外传奇话本影响了后来小说在情节性上引人入胜,而中国传统圣人哲学造就了中国小说中因果业报宿命感与出世倾向。
现代的概念则是源于工业文明进程中,人们对欲望与性冲动的共鸣性书写,强调独立性和多元性。
这反映在我国新文学时期,表现在心理分析、意识流创作,打破线性叙事,叙事视角多元化等等;内容多选择新旧文明交戈中人们的焦虑惶恐彷徨。
一、《上元灯》:现代因素灵光闪现的传统叙事《上元灯》是施蛰存认为的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在这时期以前,我所曾写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习作,都是摹仿品”。
[2]李商隐般的感伤情绪以及《扇子》中“轻罗小扇扑流萤”意境都是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传统因素。
然而,此作品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心理分析的热衷。
(一)心理分析的初现心理分析运用是新文学乐于运用的书写方式。
施蛰存此时期的小说《花梦》中特将心理分析寄注于混合叙事之中。
施蛰存小说接受初探——以《梅雨之夕》为例
关键词: 接 受美学 ; 施蛰存 ; 梅 雨之 夕; 心理分析
中图分 类 号 : 1 2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1 — 0 0 1 2 - 0 1
作为西方文论 2 0 世纪重要批评流派 ,接受美学从 2 0世 识力量的作 品在抗 战时期 与时局格格 不入 ,必然得不到公众 纪8 0年代至今 , 在与 中国文 学的视野交 融 中, 成为充满 前景 的新 的学术生长点 。 朱立元在其《 接受美学导论 》 中认为 : 一部
神秘恐怖气 氛 , 读 之令人疑神疑鬼 , 心 弦异常紧张 , 可 以算 得
一
读者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早 已没有 心理 接受 隔阂 、意识形 态等 阻碍 。 在新 的接受视界 中, 读 者于施蛰存 的小说文本 中发 现了更 多的阅读期待 。如陈慧忠从施 蛰存 的都市心理分析小 说中读出了现代都市 的“ 孤寂 的人物 , 孤寂的情绪” ; 李俊 国则 把握的是施蛰存小说 与都市 文学 的共 同内核 , 认 为施蛰存 “ 专 意在繁华 与喧嚣背后 , 寻觅 ‘ 都 市 的陌生 人 ’ 的人生踪 迹及其 受伤的心灵。” 可以说 , 施蛰存小说在新时期的重生离不开读 者在其文学作品历史生命 中的积极参与 。 在读者 的传递 中, 施
同样 图景 的客体 。 通过把握施蛰存小说 的接受情况 , 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理解施蛰存小说的艺术价值 。
小说集 《 梅 雨 之夕 》 于1 9 3 3年 3月 出版 , 内收 《 梅 雨之 析 、 意识流 已经超越 了当时大多数读者 的以往 阅读经验 , 令他 夕》 、 《 凶宅》 等小 说十篇 , 是施 蛰存心理分 析小说最 重要 的代 们难 以适应。
施蛰存与爱伦坡恐怖小说的比较
施蛰存与爱伦坡恐怖小说的比较摘要:爱伦坡是恐怖小说的鼻祖,而我国现代派的领军人物施蛰存也写过几篇恐怖小说,本文试图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具体从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创作方法及文学手段的使用来剖析两位作家恐怖小说的异同。
关键词:施蛰存;爱伦坡;恐怖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作为现化派的领军人物,施蛰存主要是以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名世。
最能体现心理分析特色的莫过于《将军的头》(上海新中国书店1932年出版),《梅雨之夕》(同上1933年出版)及《善女人行品》(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出版)这三个集子。
其中《善女人品行》是现实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将军底头》是历史题材的心理分析小说,;《梅雨之夕》情况有些复杂,大多是都市题材的小说,还有几篇比较特别的描写幻象幻觉的心理分析小说:《魔道》《夜叉》《凶宅》《旅舍》《宵行》,这五篇小说的主人公精神上都不正常(《宵行》的主人公是个醉鬼),小说通篇给人一种阴郁恐怖的感觉,我认为可以把这几部小说归为恐怖心理小说。
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作家爱伦·坡以创作恐怖小说著称于世,并且被公认为第一个探索人类意识与心灵深处的作家,“坡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开掘人类意识深处幽暗领域的人”。
[1]其恐怖小说是一种心灵式的恐怖,“如果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恐怖一直是主题,那我坚持认为那种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我一直仅仅是从这种恐怖的合理的源头将其演绎,并仅仅是将其驱向合理的结果。
” [2]我们可以看出,施蛰存和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描写人物的心理。
不过具体到描写的内容,他们便有很大不同了。
施蛰存的恐怖小说中主要描写神经错乱者的心理,写这些人物的可怕的联想,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的惊恐及无意识的幻想幻象幻觉,主人公仿佛进入了魑魅魍魉的鬼怪世界。
施蛰存把笔触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透过人物意识流动的表象和灵魂战栗的展示,表现人物被压抑在“本我”中的恐惧、孤寂、迷惘和烦躁。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
施蛰存历史小说欲望叙事论作者:何翠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作家纷纷担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纷纷将目光转向历史,希望从历史中找到借鉴的东西,试图照亮国家民族前进的道路,于是掀起了一股“利用历史,借古讽今”的潮流。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人物,他挣脱了政治的束缚,开始纯文学的道路,试图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就是施蛰存。
正如海明威所言,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有幸会获得成功。
施蛰存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他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李欧梵称其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作家”。
他将目标瞄向了全然陌生的人类内心世界,将人物的潜意识作为描写对象,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不断的改进创新自己的写作方式,兼收并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从1929年起,施蛰存先后创作出《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褴公主》、《黄心大师》等历史小说,这些小说,一开始就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创作特征,那就是将日本“私小说”、显尼志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纳入其叙事过程中,本文就尝试着对其探讨。
一欲望叙事欲望叙事就是以对人的欲望的表现为基本线索或叙述核心的叙事。
在这种叙事中,作家最先注意的是叙事动力的寻求与表现。
施蛰存的几篇历史小说,无一例外都是跟着欲望这一线索在走。
也就是说叙事动力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又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欲”。
情欲本是人的一种正常欲求,一种起源于自然本性的生命冲动,它不仅仅是肉体的需要,同时也是情感和心理的需要。
它常常与社会理性、道德和宗教相冲突。
在小说集《将军的头》的序言里面,施蛰存说道:《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的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了。
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而最后的《阿褴公主》,则目的只简单地在乎把一个美丽的故事复活在我们眼前。
施蛰存全集目录及最有价值的篇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施蛰存全集》简目第一卷《十年创作集》——《黄心大师》、《将军的头》、《鸠摩罗什》、《石秀》与鲁迅《呐喊》、《彷徨》中的中短篇小说同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创作之一。
第二、三、四、五卷《北山散文集》第六卷《唐诗百话》——目前最好的唐诗入门读物,娓娓道来,不故作高深,极有阅读价值。
第七卷《北山楼词话》——其中的《词学名词释义》言简意赅、极富见解。
第八、九卷《北山金石录》第十卷《北山诗文丛编》施蛰存先生作品分类目录短篇小说集《江干集》(1923年)、《上元灯》(1929年)、《李师师》(1931年)、《将军底头》(1932年)、《梅雨之夕》(1933年)、《善女人行品》(1933年)、《小珍集》(1936年)、《四喜子的生意》(1947年)散文集《灯下集》(1937年)、《待旦录》(1947年)、《枕戈录》(1992年)、《卖糖书话》(1997年)、《沙上的脚迹》(1994年)、《散文丙选》(1998年)、《云间语小录》(2000年)、《北山散文集》(2001年)编译作品《匈牙利短篇小说集》(1936年)、《波兰短篇小说集》(1936年)、《劫后英雄》(1939年)、《丈夫与情人》(1945年)、《妇心三部曲》(1947年)、《荣誉》(1952年)、《轭下》(1952年)、《征服者贝莱》(1957年、1958年)、《恋爱三味》、《外国文人日记抄》(1995年)学术著作《唐诗百话》(1987年)、《水经注碑录》(1987年)、《词学论稿》、《历代词籍序跋萃编》、《词学名词释义》(1988年)、《北山集古录》(1989年)、《金石丛话》(1991年)、《文艺百话》(1994年)、《宋元词话》(1999年)、《北山谈艺录》(1999年)、《北山谈艺录续编》(2001年)、《唐碑百选》(2001年)诗集《北山楼诗》(2000年)。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创作比较谈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创作比较谈作者:杨莉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10期[摘要] 历史是历史小说的创作题材,因此历史小说不能完全离开历史随意地创作。
然而,同是历史小说却可以有不同的样式,这关键要看小说家从什么角度切入历史。
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认识历史小说的范例。
[关键词] 历史小说不同样式范例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小说的创作,施蛰存的《将军底头》和冯至的《伍子胥》是很值得一提的。
初读起来,你似乎会有一种读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感觉。
然而仔细体味就会发现,二者完全不同。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核心在于解构历史、颠覆历史以至于重建历史。
它推崇的是克罗齐的所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认为一切对历史的阐释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历史,所以,作家完全可以用任意的方式去解释历史。
历史本体失去了意义,客观与规律不再被作家看中,而相对主义和偶然性成了无限夸大的真相。
的确,历史是已发生过的事情,就连历史家在纪录它的时候都难免有自己的主观倾向,对于小说家则更不必说了,其主观创造的自由度更大。
然而,不少新历史主义小说似乎发展到了极端,任意调制歪曲历史,创作的动机或为了哗众取宠或为了媚俗,历史成了调侃式的戏语。
相比之下,施蛰存与冯至在历史小说创作方面显然更具有大胆创新而又不失本体意义的价值,他们留下了历史小说的不同样式,因此,在历史小说的发展进程中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下面我想就这两位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进行个案分析并比较它们的异同,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更接近于历史小说的本来面貌,也因此对什么是历史小说有更深入的认识。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集《将军底头》包括《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褴公主》四个短篇。
每篇都有冲突并都是在心理冲突中推演情节,因此读起来情节变化远不如心理感受来得强烈。
作者在自序里讲到:“《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的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
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而最后的《阿褴公主》,则目的只简单地在乎把一个美丽的故事复活在我们眼前。
以《上元灯》为例谈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奥匈 帝 国正在 经 历痛 苦 的解 体 ,
时局动 荡 ,人心惶 惶 ,尤其 是犹 太人问题 也成 了闲扰 欧洲和 奥地 利帝 国的顽 疾 。身 为犹太人 的施
尼 茨勒 在 这 种 特 定 的历 史 环 境
怜 ;虽初具现代 人的危机 感 ,知
道为将 来谋 出路 已迫在 眉睫 ,但
悲愤 ,对 恋人失望 怀疑再 到恋人
在 面包 师 那 里 受 辱 之 后 漫 步 街 头, 一面后 悔没有 当 即格斗 ,
一
求 片刻的安 宁 自南,于是注入 一 生 的心血探索人 的 灵魂 这个 “ 遥
远 的 国度 ” 比较施 蛰存 与 施 尼 。
面又暗 自庆幸 ,一 面想忍气 吞
声 就 此 罢 休 , 一 面 又担 心 丑 闻 传 开后 的羞 辱 。 为 了 军人 的 荣 誉 , 他决 定 以 自杀 来 保全 体 面, 但这 个决定也 在种种依 恋 的情 感
还 的男孩 ; 《 上元 .》 中向往 纯 上 丁
真爱 情 ,却 由 于自身 贫寒而失 落
的少 年……
社会腐 朽的生 活方式 ,辛 辣讽刺
了维也纳 的荒淫 无耻。 往自
由之路》 更是正 面记录 了维 也纳 的时代风 云和历史 变迁 ,被 誉为
遁 入 自我 。正 是 如 此 ,施 蛰 存
又有 意逃 避现实 的重担 ,一味追
满 整篇小说 :该添 置的 内衣 ,表
兄 与他人 的调情 ,直耸天 堂的 山
崖 , 拳击, 和美 阂人结 婚, 里
维 德 的别 墅 , 妈妈 的信 , 两 个 向 自己打招 呼的年轻 人 ……主人
公 不 着 边 际 的思 绪 让 人 眼 花 缭
和而不同的君子,淡如水的交情——施蛰存《纪念傅雷》赏析
文和而不同的君子,淡如水的交情○李 松摘 要:在《纪念傅雷》一文中,作者以点带面,不露痕迹,借人抒怀,直陈事实,融对比于明晰简洁的叙事中,把深厚的情谊托付于内敛冷静的表达中,化传统儒家文化精神为文章筋骨,暗点时弊,体现出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不灭的爱国热情、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宽容睿智。
关键词:刚性 和而不同 君子一、弥足珍贵的刚性《纪念傅雷》是施蛰存在1986年9月3日写的一篇纪念友人的散文,在20年前的这一天,正是文革时期,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自杀了。
历经世事沧桑八十多岁的老人施蛰存,经过20年的情感沉淀,让这篇纪念的文章显出一种平淡、冷静、内敛的“气质”。
文章以倒叙的时间顺序组织全篇,简笔勾勒出与傅雷相识后的几个片段,特别抓住了傅雷易“怒”的突出个性,塑造了一个刚性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傅雷的成就作者并没有高颂赞歌,只是把事实列在那里让人去判断。
写法上颇为巧妙,开头部分说自己就是对着书架上十五卷的《傅雷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悼念傅雷的。
这样客观介绍了傅雷翻译作品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又表达了对傅雷悼念之情,尊敬之情,一举两得,写法简洁而巧妙。
作者第一次见识到的傅雷的怒,并不知道原因,因为他和一个人吵翻了,以至于连一座城都厌恶,一怒之下回了上海,这怒气之大也实在出乎人意料,这可以算作他们定交时的小插曲。
作者说:“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
”可见傅雷脾气火爆得让周围的人都有如履薄之意。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君子讲究平和而有节度,一个时常发怒的人,性格可谓不好。
他身边最亲近的人最受其苦。
他的妻子朱梅馥说:“婚后因为他脾气急躁,大大小小的折磨终是难免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
也因此知道这是一个复杂鲜活的人,这个性格下才能有那种做法。
接下来作者简单介绍两人翻译方法的不很相同:一个讲究“达意”,一个讲究“传神”,且彼此对对方的方法都不以为然,又带出了傅雷的翻译理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填空题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
洪灵菲。
郑伯奇。
华汉,咆哮了的土地3、“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
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
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施蛰存与《春阳》
施蛰存与《春阳》新感觉派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在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为阵地,擅长捕捉、描写都市意象,喜欢用各种现代技法来写都市感官体验,注重人物的潜意识和隐秘心理分析的小说流派。
要了解这个流派的创作概况,课后可读:严家炎的《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一、生平与创作施蛰存(1905-2003),原名许德普,1905年12月3日生于杭州水亭。
1909年他父亲施亦政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做文牍、管藏书,全家迁到苏州,在那生活了六年。
1911年父亲为他举行开蒙仪式。
因辛亥革命后父亲失业,他8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到松江,父亲在陆公勉办的织袜厂任经理,经济条件转好,稳定下来。
五四运动让施蛰存知道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新文学等新名词、新文化,经胡适《中国哲学史》接触到先秦诸子。
看新文学杂志,开始练习写作。
中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写小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一起组织“兰社”,出版四开旬刊《兰友》。
1922年在《礼拜六》上以青萍、施青萍的笔名发表小说《恢复名誉之梦》《老画师》,在《星期》上发小说《寂寞的街》。
施蛰存认为这时的小说“纯然是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
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教会大学),后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退学。
埋头写作,将自己的二十多篇小说编为《江干集》出版,因风格介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很少提起。
1923年,与戴望舒一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
与丁玲、孔另境同学。
深感丁玲的傲气。
由孔认识茅盾。
与老师田汉关系较好,交谈中受益颇多。
1924年入大同大学学习,1926年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法文,他、戴望舒、杜衡三人准备一起去法国留学。
三人办一个小刊物《璎珞》(共印了四期),施蛰存的《上元灯》、《周夫人》在此发表。
三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春戴望舒、杜衡因右派同学告密被捕,后托人救出,施蛰存1926年底回家过年躲过一劫。
小说:翻开历史的另一面——施蛰存《石秀》和李拓之《文身》文本对读
迅先生的《 故事新编》 开始, 就以写作手法新颖, 注重心理分析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 但在描写上仍然停留在写实的层次, 真
这两位作家的这两篇主题相似但风格不 同的作品进行对读。 物的本来面 目, 以文献为根据, 认真地将原有记载加以启迪参 其次, 关于这 种小说 类型 。王 富仁 先生和韩 国学者 柳凤 证, 使作者服从历史。……某圣哲说: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 , ‘ 九将现代文 学史 上 的历 史小说 分 为 农 民起义 题材 的历 史小 问题不是在于把 已知 的硬嵌进 去 , 是在 于把未知 的抽取 出 而
-
【 收稿 日期]06 7 8 20 —0 一l
[ 作者简介] 郝若萍 ( 7 一)女 , 1 7 , 河南许 昌人 , 门大学 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9 厦
9 0
维普资讯 http:/பைடு நூலகம்
来’ 。我对于历史小说 的写法 , 取路于后 者为多。他又说 :我 品中的性别 主题 , ” “ 这的确 是个大胆 的尝试 , 实上 , 年来 而事 近 急于要查 究我们 的祖先到底过着怎样 的生活?即这个号 称数 对施蛰存 的研究表 明, 的这些尝试也确实是很 有价值 的。 他
千年文明的东方古 国里 的人 们 , 到底在 这漫 长的月 中做些 什
再看小说《 文身》 它所记述的故事主要发生 在两个 晚上 , ,
么?事实上“ ” 人性 , 它是 历史 的真实 。・ 没有被弯 曲的 , 主题就是水浒女英雄“ 丈青” …“ 被 一 扈三娘 文身。故事情节并不复 拘挛的人性 , 它才是历史的真实 。L ” 3 J 杂, 可是作者设计的结构 很巧妙 。故 事发展 的前后两个 时 间
施蛰存春阳
3
名词解释
4. 爱尔琴金表:(ELGIN )埃 尔金手表 或者爱琴表是美国历史 上生产量最大的怀表工房,筑造 了一时的钟表帝国。生产价格较 高的表。1870-1955年的产量占 了美国钟表总产量的50%以上。 1952年走向没落,到1968年正 式破产解散。金表一般是为富人 打造的豪华产品,华丽的外壳用 以金为材质,在当时的售价只有 达官贵人能拥有。
4
文本分析-春阳
今天扑脸上的乃是一股热气,一片晃眼的亮,这使她平空添出许多兴致。 (本来婵阿姨应该继续的常规生活,在火车站等列车回去,而格外的一天,在春阳刺激 性下,让婵阿姨开始萌发不一样的“兴致”,蠢蠢欲动的想打破常规,想逗留在上海) 来来往往的女人男人,都穿得那么样轻,那么样美丽,又那么样小玲玲的……早知天会 这样热,可就穿了那件雁翎绉衬绒旗袍来了。 (春阳下的婵阿姨,一方面因为天热才想要穿那件时髦的雁翎绉旗袍,另一方面看到上 海的人们穿的轻少美丽,羡慕,嫌弃自己的厚重和简朴,她想融入到上海繁华的群体中 ,成为来来往往人群中的一员。) 什么东西让她得到这样重要的改变?这春日的太阳光,无疑的。它不仅改变了她底体质 ,简直还改变了她的思想。真的,一阵很骚动的对于自己的反抗心骤然在她胸中灼热起 来。 (文章的一次转折,直接描写了婵阿姨心态的转变,也是由孱弱到活力,由常规到反抗 的改变。)
昆山:1.位于施蛰存老家江苏苏州的昆山,作者有对昆山的印记。2.距离上海不远,这给了 婵阿姨能一年几次便利来上海的机会。且相比大上海的开放,江南水乡的昆山无疑是受传 统影响更深的地方。一个来自县城的寡妇来到繁华又开放并且没有人认识自己的上海,可 以看到一些新的变化,接触一些新的思想,这给了婵阿姨渴求改变,放纵自己的机会,得 到了一种临时性的解放或者解脱。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施蛰存——为纪念施蛰存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施蛰存——为纪念施蛰存诞辰一百周年而作今年12月3日是施存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施蛰存在诞辰98年的候匆匆的离我们而去。
留下整一年的时间给我们思考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正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世纪的历,施蛰存不仅是中国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见证人,而且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变的实践者和创造,他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和对现代文学的推崇,创造了一支中国的现派文学,使中国现文学走出了现实主一统天下的格局,从而形成了现主义、浪漫主义、现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施蛰存长六十年、近一千万字的外文学翻译,不仅仅使他自己的创有了广泛的借鉴和参照,更重的是,使整个中国现文学有了借鉴和参照对世界文学进入中国、中国文走向世界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下了汗马功劳。
施蛰主编的《现代》杂志,也因为它的收并蓄和开放现代成为中国现代杂志之。
一施存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大贡,是创造并培植了一个中国的代派。
这一方面指他在创作上“辟蹊径”的运用了心理分创作方法,一方面则是通过主编的杂志培植了国的现代派文学。
施蛰存在1933年5总结他近十年的创作程时写道:“我想写点更好的作品出来我想在创作上独自去一条新的路径。
”(注施蛰存《我的创作活之历程》,《灯下》,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在左翼文学风起云涌的1930年代,施蛰存“在创作上独自去一条新的路径”的想法和创作实算是一个异端,施蛰存的可之处,是他的求新求异、不随大流性格特征,和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独辟蹊径的执着精神施蛰存对文学的追求,注重术的探索,重视文体尝试,他说:“倒也不为一种主义,不过一个小说家不能用适当的技巧来现他的题材,这就是屈辱他的题材。
”(注:施蛰存《一人书》,《施蛰存七十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74页。
他不同意把文学当政治宣传的工具,他认为“把学作为一种政治宣的工具,也是不免把文学当作一专门学问了。
有这倾向的文学家往往把自认为是一种超乎文学家以上人物。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者:杨倩来源:《牡丹》2019年第21期20世纪30年代,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活跃在上海文坛,他们主动运用西方全新的观点、主张、方法、技巧来描写都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分析人们的病态心理,表达他们对于都市的全新感受和体验。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们塑造出了一批令人目眩的“摩登女郎”形象,最大程度地表现出现代都市人的异质性和聚居性。
其中,以心理分析著称的施蛰存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更是别具特色,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对象系统,塑造出不同职业却又性格鲜明的女子。
1928-1937年,施蟄存主要出版过五本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这几本集因创作时间关系,在女性构型上有一定的变化,即心头永远的“白月光”、罪孽的背负者、渴望爱的病态女人。
一、心头永远的“白月光”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与任何一位男性作家相同,施蛰存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渗透着他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经历和情感体验,因此《上元灯》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是在雨中偶遇的一抹倩影或者是回忆中追寻的幻影,她们或许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是她们善解人意,是“我”心头难以忘怀的一颗“朱砂痣”。
在《上元灯》中,“她”处处为“我”着想,不会嫌弃“我”,将最好的花灯保留给“我”。
《扇》中的树珍善解人意,善心指导着“我”,为了不让“我”背负偷盗的罪名,把自己珍爱的扇子赠与“我”。
这一系列女性形象反映出女性的纯洁善良,对于爱情青涩而专一,但是仅仅是出于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美好幻想,渴望获得爱情来实现内心的满足,但是这种美好需要特定的环境,一旦重逢或者成为妻子,这样如“白月光”般的女性就失去了其美好意义。
《石秀》施蛰存读后感
《石秀》施蛰存读后感
《施蛰存精选集》精选点评:《鸠摩罗什》《石秀之恋》《塔的灵应》《在巴黎大戏院》这几篇很喜欢,左左右右摇摆不定细微的心理活动,写的真到位。
描写心理、欲望的挣扎,中国很少有超得过施蛰存的淡淡的情愫。
小说跟散文都挺好,写法跟文笔都好,但是我不懂短评里说的与鲁迅论战是什么意思蛮有趣的,也是新感觉派的作家。
和穆时英还不太一样,他很摩登,他有点新旧揉杂的感觉。
读他们丰盈了我对30年代文学的印象。
鸠摩罗什真心写得好文學原典導讀課閱讀書目之一。
《鳩摩羅什》,那樣的心理,那樣的愛欲。
施蜇存对于意识流的捕捉是一种在情怀中发觉微妙,《春阳》那种因舒缓而慵懒的闲散释然给了婵阿姨新生体验,《梅雨之夕》的无所适从而麻木迟滞的感觉紧融于梅雨不息的呆钝中,《上元夜》虽未表现出一种儿童的阈下经验,简单的爱意在小思绪中最动人。
石秀、花将军、鸠摩罗什等几个历史人物的消解性重释只能算是弗氏理论的基本应用,不过或多或少还能给人一种新的历史慰藉或亵渎之乐。
为了写作业读了一半儿喜欢春阳每次看施蛰存,除开《石秀》,都不想去谈“心理分析”“精神分析”之流。
他笔下的江南和上海离我太近了,吴侬软语,梅雨黑瓦,苏州河,小巷。
《施蛰存精选集》读后感(一):80.施蛰存精选集2016.06.13-09.09 80.《施蛰存精选集》——施蛰存包括《石秀之恋》、《鸠罗摩什》、《将军底头》等31篇小说编,各类杂记随笔等18篇散文编。
因为作品选以及教材上讲述的文风觉得相当喜欢,加上对其中一篇作品《石秀之恋》》的作业要求,所以把整本都借来想看一看。
是产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分析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篇小说集
《江干集》(1923年)、《上元灯》(1929年)、《李师师》(1931年)、《将军底头》(1932年)、《梅雨之夕》(1933年)、《善女人行品》(1933年)、《小珍集》(1936年)、《四喜子的生意》(1947年)
散文集
《灯下集》(1937年)、《待旦录》(1947年)、《枕戈录》(1992年)、《卖糖书话》(1997年)、《沙上的脚迹》(1994年)、《散文丙选》(1998年)、《云间语小录》(2000年)、《北山散文集》(2001年)
编译作品
《匈牙利短篇小说集》(1936年)、《波兰短篇小说集》(1936年)、《劫后英雄》(1939年)、《丈夫与情人》(1945年)、《妇心三部曲》(1947年)、《荣誉》(1952年)、《轭下》(1952年)、《征服者贝莱》(1957年、1958年)、《恋爱三味》、《外国文人日记抄》(1995年)
学术著作
《唐诗百话》(1987年)、《水经注碑录》(1987年)、《词学论稿》、《历代词籍序跋萃编》、《词学名词释义》(1988年)、《北山集古录》(1989年)、《金石丛话》(1991年)、《文艺百话》(1994年)、《宋元词话》(1999年)、《北山谈艺录》(1999年)、《北山谈艺录续编》(2001年)、《唐碑百选》(2001年)、《品唐诗》(2015年)
诗集
《北山楼诗》(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