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
施蛰存先生有什么作品
施蛰存先生有什么作品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散文集《灯下集》—《待旦录》
编译作品《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后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
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
[山城施蛰存]施蛰存
[山城施蛰存]施蛰存施蛰存篇一:施蛰存小说《梅雨之夕》赏析施蛰存(1905-2022年11月19日),三十年代著名小说家,其创作曾被呼之为“新感觉派”,作家也被归入与刘呐鸥、穆时英并列的“海派”。
但确实地说,他当时的作品称为“心理分析小说”更为恰当,代表作包括以都市为背景的《梅雨之夕》及以历史为背景的《将军底头》等。
他曾评价自己的小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轨道”,由此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有道理的。
《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
它记叙了一个梅雨天的薄暮时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并且伴送这位陌路相逢的少女回家过程中的一段心灵历程。
初读这篇文章,首先的感觉是这篇文章的文笔非常舒展,格调也很清新。
就像养育施蛰存的那方水土,江南文字的流畅和秀美来得那么温婉,已经到了“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地步。
江南是鸳鸯蝴蝶,就如同梅雨季节下的那牛毛小雨,密密而斜斜,绵绵而潇潇,似烟似雾,似幻似梦,我们雾里看花,却总也撩不开那层神秘的纱,害得心里痒痒。
那凄迷的烟雨长廊,那愁怅的水乡小镇,那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让我们不禁放轻了自己的脚步,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打破这梦一样的美丽,这样的美丽有着如此多人工的痕迹,但却与江南的山水这般浑然一体,这里的美丽有着那么多脆弱的理由,但却在人们的呵护下一日比一日更加诱人。
那位满腹浪漫情怀无处释放的男主人公恐怕也是如此吧。
滑出“壳”,送素不相识的少女回家,浮想联翩,待到雨停,一切都像是梦一样恍惚迷离,然后回到现实,继续着既定的人生。
人生总是被既定,是偶然,还是宿命是生活所限,现实所困心总是在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中流离。
脚把心带到远方,心又把脚带回故园。
人这一生走来走去,其实只绕着这一颗心。
其实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度曾十分讨厌这位男子,就一个女性的角度看,他似乎不太负责任。
不过,当我读完全文之后,静静地想象,在那样一个梅雨暮色的天气,那样一个凄迷灰暗的色调,突然出现了那样一个温雅美丽的少女,那么一个精致易碎的梦境。
施蛰存题宸翰楼藏器拓本册手迹赏析
名家手泽赏读>>>>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字蛰存,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
著名作家、翻译家、编辑家、教育家,生前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早年在上海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求学,学习中国文学、外国文学,1932年起主编著名的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创作小说,被誉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
1937年后,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和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
施蛰存治学兼及古今中外,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金石碑帖、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均有成绩,自称有东、南、西、北“四窗”。
在赏析施蛰存的手泽之前,不妨先从其晚年几种“百”字号的著述说起。
这几种著述几乎涵盖了这四扇“窗子”。
《唐诗百话》属于“东窗”——古典文学著作,写于1978年至1985年,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本著作性质介乎普及与研究之间,出版后为学界重视,多次再版,印数巨大,成为唐诗研究领域的畅销书、长销书。
他的词学著述,包括创办并主编《词学》(至逝世前亲自主编了十四辑),成为词学界最重要的园地,为推动词学在新时期的学术和创作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无疑也属于“东窗”事业的一部分。
《金石百咏》属于“北窗”——汉魏以来,碑刻以北方为盛,其中尤以北魏最盛,影响最大,故称其“北窗”;同时,“北施蛰存题宸翰楼藏器拓本册手迹赏析徐 强名家手泽赏读>>>>窗”也有“冷门学问”的意味。
《金石百咏》是作者以自藏金石拓本为对象写作的一百首绝句,最先收入《北山集古录》(巴蜀书社1989年版)公开面世。
观《北山集古录》全书,收录金石摩拓自撰题跋约三百则,皆为文言短章,对器物源流、铭文释文多所考证,饶有发明。
同属于“北窗”的还有《唐碑百选》。
该书系从作者所藏一千五百多种字迹精妙的唐代碑刻中选出百种,各加解题、集评而成,编定于1976年,部分篇章曾在香港《书谱》杂志发表,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配图出版。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引言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而海派作家施蛰存则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施蛰存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施蛰存的生平和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并对他的文学思想进行一些浅谈。
施蛰存的生平施蛰存,1913年出生于上海,成长于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母亲则是一位音乐教育家。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施蛰存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他从小就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在上海的文坛上崭露头角。
施蛰存的文学才华在年轻时就得到了广泛认可。
20世纪30年代,他成为了当时上海著名刊物《文艺评论》的编辑,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而多样化,从社会现实到个人内心,都有他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
施蛰存在创作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被誉为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之作。
他的短篇小说《午夜之门》、小说集《深邃世界》、散文集《记忆的波澜》等都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代表作。
施蛰存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施蛰存的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观察。
他深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关注社会阶层的冲突和矛盾。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
施蛰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描写,把社会问题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气息。
他通过对社会的剖析和思考,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内心体验与艺术表达施蛰存的文学作品注重对内心体验的描绘和艺术表达。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文字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他的作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上的启示。
施蛰存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也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表达和体验。
第八单元施蛰存
时被红卫兵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
三纸(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
作为赔偿。 ……十一,现钞53.30元,
作为我们火葬费。
•
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
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
傅雷 梅馥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
三 纪念傅雷
• 知识分子的刚直
• 不容人。太过自我。 • 批判张爱玲的“庸俗” • 封建家长。对傅聪的教育。《傅雷家书》
• 学术著作
• 《唐诗百话》、《词学论稿》、 《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 跋萃编》、《北山集古录》、 《水经注碑录》
2、《梅雨之夕》
• 1929年发表的《梅雨之夕》是施蛰存 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同作者的其它小 说一样 也描写了性心理、揭示了潜意 识,且与《鸠 摩罗什》、《石秀》等 小说相比较,《梅雨之夕》显得文笔 舒展,格调清新,艳而不俗。 正是这 种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写和素雅清丽 的格调使《梅雨之夕》成为吸引众多 读者的名作。
• 较早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是《上元灯》,主要是回顾少年 生活的一些片断,常有民俗色彩,以布置诗情和烘托气 氛见长。随后的《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 人行品》所收的作品则明显接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较 多的作品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将军底头》集中作品在 描写古代高僧、武士、将军反常怪异行为时,注意挖掘 隐秘深藏的心理(特别是性心理)。《梅雨之夕》和 《善女人行品》集中较好的作品,如《春阳》将人物心 理的分析与社会内容的发掘相结合。
二 傅雷
•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一代翻译巨匠。 1908年生于上海南汇。幼年丧父,在寡 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的性格。
• 1934年秋,与叶常青合办《时事汇报》 周刊,任总编辑。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 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 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 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 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 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 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抗 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 动。抗战胜利后,与马叙伦、陈叔通等 发表宣言,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 并当选为第一届理事。新中国成立后, 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上 海市政协委员。
施蛰存春阳的文章主旨
施蛰存春阳的文章主旨施蛰存的《春阳》是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文章,但说它单纯写春天,貌似也说不全。
春天的景象是有的,春阳的温暖是有的,但施蛰存写的春阳,更多的是人心的那种温暖和希望,就像寒冷的冬天过后,阳光重新洒进屋子一样,不仅照亮了眼前的世界,也照亮了人们的内心。
你说春天能有什么特别的?花开了,草绿了,鸟叫了,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
咳,话说回来,这些都是大家都见过的东西。
但施蛰存笔下的春阳,却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风和日丽”,他给春天赋予了情感,让这个季节有了生命和灵魂。
你看啊,施蛰存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把春天当作一个冷冰冰的季节来描述。
要是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文章里春阳的温暖并非简单的温度,它还带着一种深深的情感,那种情感,你可能不容易一眼看明白。
施蛰存通过写春天的阳光,描写的是人们心中的那份渴望和期待。
你知道,冬天冷得让人心里发毛,谁都想要阳光。
春阳的到来,不就是人们心头的一束光吗?他没说出来,但大家都懂,春天是那种给人带来希望和动力的季节,它让你觉得,哦,生活还可以变得更好。
文章里的春阳仿佛是一个温柔的存在,它不张扬,不急躁,却能悄无声息地穿透寒冷,暖透每一个角落。
你看,施蛰存把这种暖意写得特别细腻,不仅仅是“阳光洒进房间”,他写的是你在阳光下,坐在屋里,感觉到一股从外到内的暖流慢慢渗透到心里。
这样的描写,看似简单,但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那种透过文字散发出的温暖,就像生活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关心、一句无心的问候,都能让你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不少。
而且施蛰存的文章里,春阳带着一种不急不躁的力量,仿佛它知道自己有能力照亮一切,所有的花朵、树木都不急着开花结果,它们静静地等待春阳的召唤。
你看,这其实也是人们的生活写照啊。
有时候我们太着急了,总觉得“马上就要成功”,或者“马上就要什么什么了”,可是施蛰存通过春阳的温柔提醒我们,其实最好的事情,往往是需要一点时间的,慢慢来,急不得。
就像春阳一样,稍微等一等,它就会照亮你眼前的一切。
施蛰存先生简介及其作品
施蛰存先生简介及其作品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8岁时随家迁居江苏松江(现属上海市);1922年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入上海大学,开始文学活动和创作。
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后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参加《无轨列车》、《新文艺》杂志的编辑工作;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1935年应上海杂志公司之聘,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
1937年起在云南、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其间一度旅居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52年)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反右”直至“文革”期间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已刊行的短篇小说集有《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有《灯下集》、《待旦录》,还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和大量译作。
施蛰存作品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蛰存,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施蛰存博学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碑帖研究、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均有成绩。
1923年入上海大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江干集》自费刊印,撰《苹华室诗见》首次以施蛰存署名。
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学教员。
翻译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和奥地利作家显尼志勒的《倍尔达·迦兰夫人》。
1928年後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与戴望舒等合编《文学工场》、《无轨列车》,发表《妮侬》、《雨》等小说、新诗。
1930年与戴望舒等编《新文艺》月刊,刊载《鸠摩罗什》、《凤阳女》、《阿秀》、《花》等小说,心理小说《将军底头》。
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发表《创刊宣言》、小说《残秋的下弦月》、散发《无相庵随笔》等。
短篇小说集《李师师》出版。
1935年应聘上海杂志公司,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
主编《文饭小品》六期,编纂《晚明二十家小品》,译德国小说家格莱赛《一九〇二级》,译美国里德《今日之艺术》出版。
1939年任教云南大学,编撰《中国文学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1943年任教厦门大学,开设《史记》专题课,编撰《史记旁札》等教材。
[11]1952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1954年《轭下》新版于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1年编撰《後汉书征碑录》、《蛮书征碑录》。
1963年编撰《云间词人姓氏录》、《三国志征碑录》、《隋书征碑录》、《魏书征碑录》、《北山楼碑跋》。
1964年编撰《云间碑录》等,续撰《北山楼碑跋》,辑录《金石遗闻》、《宋金元词十遗》。
1974年友人给施蛰存的书信手札友人给施蛰存的书信手札(12张)撰作《浮生杂咏》,续撰《北山楼词话》。
1978年撰着《唐诗百话》,续撰《北山楼词话》。
施蛰存:父爱是山亦是水
w名人面对面施蛰存:父爱是山亦是水名人小档案:施蛰存(1905年—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也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唐诗百话》等。
J 李正琼施蛰存老人经常安坐寂静的书房,听夜雨在梧桐叶上低吟浅唱。
雨声中,他又回到了梦中的童年。
小桥流水雾气蒙蒙,那是故乡的水亭子吗?慈父今何在?慈父施次于,一个清末秀才,一个私塾老师,他是多么喜欢古代诗词呀。
书桌旁,花园里,随处可以见到他教儿子读唐诗宋词的身影。
施蛰存5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在苏州寒山寺游玩,忽见石刻《枫桥夜泊》诗,立即用手指逐一指着石刻上的文字,给他讲解诗意,并一句句教他诵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父亲的声音铿锵有力,在寒山寺回荡,引来游人频频回顾。
书卷味很浓的父亲,在施蛰存7岁时就开始教他精读《千字文》,熟读《百家姓》,背诵《三字经》。
像众多私塾老师一样,他一板一眼地教,要求孩子眼到口到心到,掌握文中每一个字词的要义。
等施蛰存稍大一点后,还允许他看《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
日久天长,这些古典文学的意境和情调,培养了施蛰存魔幻般的想象力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成年后的作品饱含古典高雅的韵致。
比如他的文集《上元灯》中很多作品都明显带有晚唐诗的意境;他的心理小说中带有一些“聊斋风”,也渗透着李贺诗中蕴藏的美学元素……这些,都得益于父亲在古典文学方面对他的悉心培养。
在培养儿子的学识时,父亲兼顾培养他的艺术素养、生活情趣和良好品德,曾经花重金请了书画家朱侗僧,指导儿子画画。
朱侗僧老先生满房间都挂着自己的书画,施蛰存常常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到先生房间里去看“书画展”。
老先生给他讲中国画的道理,教给他欣赏书画的基础知识。
施蛰存对于书画的兴趣,由此慢慢培养起来。
施蛰存还喜欢印章,父亲就帮他购买相关古书,在朋友中四处寻找印章。
施蛰存春阳
3
名词解释
4. 爱尔琴金表:(ELGIN )埃 尔金手表 或者爱琴表是美国历史 上生产量最大的怀表工房,筑造 了一时的钟表帝国。生产价格较 高的表。1870-1955年的产量占 了美国钟表总产量的50%以上。 1952年走向没落,到1968年正 式破产解散。金表一般是为富人 打造的豪华产品,华丽的外壳用 以金为材质,在当时的售价只有 达官贵人能拥有。
4
文本分析-春阳
今天扑脸上的乃是一股热气,一片晃眼的亮,这使她平空添出许多兴致。 (本来婵阿姨应该继续的常规生活,在火车站等列车回去,而格外的一天,在春阳刺激 性下,让婵阿姨开始萌发不一样的“兴致”,蠢蠢欲动的想打破常规,想逗留在上海) 来来往往的女人男人,都穿得那么样轻,那么样美丽,又那么样小玲玲的……早知天会 这样热,可就穿了那件雁翎绉衬绒旗袍来了。 (春阳下的婵阿姨,一方面因为天热才想要穿那件时髦的雁翎绉旗袍,另一方面看到上 海的人们穿的轻少美丽,羡慕,嫌弃自己的厚重和简朴,她想融入到上海繁华的群体中 ,成为来来往往人群中的一员。) 什么东西让她得到这样重要的改变?这春日的太阳光,无疑的。它不仅改变了她底体质 ,简直还改变了她的思想。真的,一阵很骚动的对于自己的反抗心骤然在她胸中灼热起 来。 (文章的一次转折,直接描写了婵阿姨心态的转变,也是由孱弱到活力,由常规到反抗 的改变。)
昆山:1.位于施蛰存老家江苏苏州的昆山,作者有对昆山的印记。2.距离上海不远,这给了 婵阿姨能一年几次便利来上海的机会。且相比大上海的开放,江南水乡的昆山无疑是受传 统影响更深的地方。一个来自县城的寡妇来到繁华又开放并且没有人认识自己的上海,可 以看到一些新的变化,接触一些新的思想,这给了婵阿姨渴求改变,放纵自己的机会,得 到了一种临时性的解放或者解脱。
施蛰存将军底头赏析
施蛰存将军底头赏析施蛰存先生的小说,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其本人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创作中将历史故事以独特的方式重新演绎,营造一种崭新的况味。
可以说,先生是中国第一个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的作家。
先生将高高在上的英雄还原为真实生动的人,体现出独特的东方心理,创作出既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作品。
其中,《将军底头》在这类作品中极具代表性。
《将军底头》是施蛰存先生“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以花惊定将军的心理为线索,将地位与身份、爱欲与责任之间的内在冲突曲折地杂糅在故事当中。
讲的是具有吐蕃血统的唐朝将领花惊定年轻勇猛,功勋累累。
此行奉命征讨吐蕃,对即将杀戮同胞感到痛苦犹豫,按兵不动的命令引起唐朝将士的不满。
有武士调戏民女,军中骚动,为肃军纪,花惊定斩杀了那名武士,军中的怨气愈发强烈。
此时花将军自己爱上了那名被解救的少女,在纪律和爱欲中不断挣扎。
踏上战场的花惊定“忘记了从前武功的名誉,忘记了自己的纪律,甚至忘记了现在正在战争”,一心只为那钟情的民女。
花将军的头被敌将砍去,这具无头的身体提着敌将的首级策马奔向心爱的民女,而少女只是嘲笑他而去了,将军终于跌下马来。
在吐蕃人手里的将军的头颅,留下了泪水......理想信念之间的矛盾激荡。
最后一幕明显带有奇幻色彩,失了头怎么还可以走路,还可以记得喜欢的姑娘,还可以去寻她呢?他滚落于地的头竟然流泪了,这是生理反应还是作者的天外来思呢?或是因为喜欢的姑娘认不出他流泪,还是喜欢的姑娘嘲讽他才流泪,还是喜欢的姑娘认出他却嘲讽他流泪呢?将军的头无法思考了,也无法告诉世人他是为什么而流泪,这个悬念就留给我们吧,让我们去思考,让我们去猜测。
施蛰存先生曾谈过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将军底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
”可见,冲突、矛盾是这部作品的底色。
人被本能的欲望所支配,与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之间的矛盾激荡,成了花将军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性中的矛盾,性格上的缺陷,是将花将军推入死亡泥潭的关键原因。
施蛰存简介
• 施蛰存的《鸠摩罗什》是写宗教与色欲冲突 的。这种题材在神本主义和禁欲主义发达的 西洋文学里早已司空见惯,而且成功的作品 也非常多;我国是人本主义的国家,虽以佛 教之戒律森严,也能加以改变,使它人情化, 像这种心理上剧烈斗争经验,很少体会。所 以若以我国人为此种小说主角,结果必不甚 自然,作者必采取异域高僧鸠摩罗什的故事 为主题,原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
•
《鸠摩罗什》是从鸠摩罗什携带妻子应姚 兴之聘赴秦的途中叙起。这位高僧在龟兹国受 吕光的强迫,破戒与吕的表妹龟兹公主结婚, 良心已极端感着痛苦,幸而妻子在途中得热病 死去,他以为从此以后可以脱然无累,恢复他 圆满德行了。不意到了长安终日受着国王无上 的尊敬,举国士庶热烈的膜拜,情欲仍不断的 纠缠着他,亡妻的面貌常常在目前荡漾
• 。一天 讲经时,见一美丽娼女,忽然大动凡心;第二 天讲经,又在听众中发现一容貌既似那娼女, 又似他的亡妻的宫嫔,鸠摩罗什于是陷于重重 魔障之中不能自拔,而犯第二次娶妻之罪。虽 然他能用巧妙的言词遮饰着他的罪恶,并利用 魔术来维持自己动摇中尊严地位,而内心之杌 陧不安,达于极点。他就在这样双层人格的争 斗中,惨澹地生存,也就在这样双层人格斗争 中,悲伤地死去!
施蛰存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常用笔名施青萍、
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原籍浙江杭州。
8岁时随家迁居江苏松江(现属上海市);1922年考进杭州
之江大学,次年入上海大学,开始文学活动和创作。
1926
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
《璎珞》旬刊。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后任上
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参加《无轨列车》、《新文艺》
杂志的编辑工作;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
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底头》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小
说的奠基人之一。
已刊行的短篇小说集有《上元灯》、《将军底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有《灯下集》、《待旦录》,还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和大量译作。
以写心理分析小说著称,着意描写人物主观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感情的变化,追求新奇的感觉,将主观感觉融入对客体的描写中去,并用快速的节奏表现病态的都市生活,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作者生平简介: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
抗日战争爆发後,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
1952年以後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蛰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蛰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知识分子。
他1930年代与鲁迅论战,20世纪50年代拒绝在教学中援引马列文论,晚年对社会也很关注,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鉴于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施蛰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3年)和“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慰奖”。
主要著述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灯下集》—《待旦录》编译作品《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後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他的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其中大部分小说都是用怀旧情绪来表达男女初恋的诗意和小市民生活,出版后获得好评。
与施蛰存先生晚年“笔谈”琐忆
与施蛰存先生晚年“笔谈”琐忆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蛰存,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我既是施先生的学生又有幸成为他的同事上世纪70年代末,我很幸运地成为施蛰存先生亲自授业的唯一一届本科学生之一(他给我们讲授“古代文学作品选”课),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留校后,又有幸成为他的中文系同事。
但80年代他毕竟年事已高,且又动过大手术,很少来学校了。
80年代末,我终于有机会去他家,与他面对面交谈,聆听他的教诲。
先是陪同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杜国清教授去拜访他,从“现代主义”到弗洛伊德,从“新感觉派”到现实主义,无拘无束,宾客谈得眉飞色舞,毫无陌生与违和感。
接着是90年代初我从香港返沪后,受《香港文学》主编刘以鬯先生嘱托去采访他,那次拜访,谈到了香港、刘以鬯和戴望舒等往事,事后我写了一篇《近访施蛰存教授》,经刘以鬯先生之手发表在1991年《香港文学》2月号上。
说实话,在我所认识的那些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辈中,除了导师钱谷融先生外,我最喜欢跟施老这位乐观、机敏、充满生命活力和生活情趣的老师用方言交谈。
他操一口乡音很重的普通话,无论说话还是聊天,风趣生动,睿智幽默,无拘无束,妙语如珠,让人如沐春风。
晚年的他,耳聋得越来越厉害。
他的右耳是抗战时期在厦门大学教书时,被日军炸弹震聋的,当时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因为另一只左耳是好的。
一直到60年代中期突然觉得听人讲话很吃力,一检查,才发现右耳的鼓膜早就震破了。
左耳到了80年代末也开始走下坡路,戴着在美国的妹妹带给他的“进口”助听器,他也说声音太轻,要客人大点声说话。
“现在我需要一种强力的并带有扩音器的助听器,能够把人家说话的声音放大,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施蛰存简介
• 。一天 讲经时,见一美丽娼女,忽然大动凡心;第二 天讲经,又在听众中发现一容貌既似那娼女, 又似他的亡妻的宫嫔,鸠摩罗什于是陷于重重 魔障之中不能自拔,而犯第二次娶妻之罪。虽 然他能用巧妙的言词遮饰着他的罪恶,并利用 魔术来维持自己动摇中尊严地位,而内心之杌 陧不安,达于极点。他就在这样双层人格的争 斗中,惨澹地生存,也就在这样双层人格斗争 中,悲伤地死去!
•
《鸠摩罗什》是从鸠摩罗什携带妻子应姚 兴之聘赴秦的途中叙起。这位高僧在龟兹国受 吕光的强迫,破戒与吕的表妹龟兹公主结婚, 良心已极端感着痛苦,幸而妻子在途中得热病 死去,他以为从此以后可以脱然无累,恢复他 圆满德行了。不意到了长安终日受着国王无上 的尊敬,举国士庶热烈的膜拜,情欲仍不断的 纠缠着他,亡妻的面貌常常在目前荡漾
• 1952年以後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 1952年以後他任教于 年以後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 中文系。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 鲁迅有过 学中文系。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 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 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 到迫害, 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 译工作, 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 物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 世纪80年代, 物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由于 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 现代主义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 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蛰存简介
施蛰存(1905年 施蛰存(1905年12 2003年11月 月3日—2003年11月 19日)中国现代著 19日 中国现代著 名作家、 名作家、文学翻译 学者, 家、学者,华东师 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文系教授。 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名施青萍 青萍, 原名施青萍,笔名 青萍、安华、薛蕙、 青萍、安华、薛蕙、 李万鹤、陈蔚、 李万鹤、陈蔚、舍 北山等。 之、北山等。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作者生平简介: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
抗日战争爆发後,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
1952年以後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蛰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蛰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知识分子。
他1930年代与鲁迅论战,20世纪50年代拒绝在教学中援引马列文论,晚年对社会也很关注,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鉴于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施蛰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3年)和“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慰奖”。
主要著述 短篇小说集 《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散文集 《灯下集》—《待旦录》 编译作品 《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後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 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他的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其中大部分小说都是用怀旧情绪来表达男女初恋的诗意和小市民生活,出版后获得好评。
施蛰存散文三篇
施蛰存散文三篇施蛰存先生,是浙江杭州人,原名德普,以字行,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施蛰存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施蛰存散文一:名老年人,或老实人,似乎都服膺着“名者实之宾”这句格言。
但在我,不是老年人,也不想自夸是老实人,对于“名”有时候是比“实”更重视的。
在许多日常生活的经验里,我觉得,“名”真是不可轻忽的。
在适宜的时候,它能增加它所代表的“实”之价值,反之,在不适宜的时候,却也真能贬损了它所代表着的“实”之价值,无论那“实”之本身是怎样地完美,崇高,或尊贵。
对于“名”这样地看重,在我自己,也真没有明白为了什么。
也许是由于不幸而识了字,对于字的意义声形能就自己之爱惜而定取舍。
但这个疑问,我们不必在这里研究,因为即使是为了这缘故,反正我也未曾有过一次“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感慨。
曾有过一次,从灼热的盛夏的阳光中,走入林荫树下的一家咖啡店去。
在小小的桌子边猎得一个座位之后,瞪眼看路上的熙熙攘攘的行人,心中踌躇着“饮些什么呢?”急躁的侍者将红色的冷饮食谱展呈在我眼前,于是这样艳佚的名字就首先溜进了我的眸子:“夫人之舄(xi)”。
啜着这新奇的冷饮,我实在并不曾细细地如一个骨董鉴赏家似的辨别她的好歹,与其说我是在啜冷饮而祛暑,不如说我是在玩味这“夫人之舄”以忘热。
这样地付给了小账出来,我是踌躇满志了。
人如果问:“滋味如何?”我会说:“没有留心到这方面,先生。
”倘若是个欠聪明的人,他会得再问,“那么你怎么饮着的?”“我单是饮着一个名字。
”我一定愿意这样回答他。
而且,当他一笑而去的时候,我心里会这样想著:如果目的单是为了辟暑解热,自来水不是随处可以不费代价而喝到的么?施蛰存散文二:手帕我觉得,抹拭涕并不是手帕的唯一功用,甚且也不是它的主要功用。
手帕对于它的主人的唯一帮助,还是在于它能使主人随时得到一个适合的姿势。
我们姑且把那些穿洋服的青年绅士们妥贴地插在左襟袋中而露出了一角美丽的手帕除外,单说那些被藏在裤袋中或袖筒里的手帕。
施蛰存
施蛰存——《梅雨之夕》作者简介施蛰存(1905-3003),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三十年代著名小说家,其创作曾被呼之为“新感觉派”,作家也被归入与刘呐鸥、穆时英并列的“海派”。
但确实地说,他当时的作品称为“心理分析小说”更为恰当,代表作包括以都市为背景的《梅雨之夕》及以历史为背景的《将军底头》等。
他曾评价自己的小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轨道”,由此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有道理的。
作品推荐《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同作者的其它小说一样也描写了性心理、揭示了潜意识,但与《鸠摩罗什》、《石秀》等小说相比较,《梅雨之夕》显得文笔舒展,格调清新,艳而不俗。
《梅雨之夕》几乎没有情节,它仅仅记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心灵历程。
但在新颖而丰富的心理分析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以娴熟的文字表现技巧对人物的心理层层剖析,把读者带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内心世界。
一个已婚的青年男性与一位娇美的少女萍水相逢,他会有什么心理反应?怦然心动——跃跃欲试——想入非非——恋恋不舍、怅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实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后的全部心理流程。
这种心理展示或心理分析是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上的。
勿庸赘述,《梅雨之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周密、细致入微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对潜意识的性心理、性幻觉的展示。
然而这种描写与展示的成功又与作者对性心理描写的分寸感的得体把握和全篇的文笔舒展雅致密切相关。
作者立足于西方的现代性心理分析理论而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我们感觉到作者同时又接受了东方古老的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男子邂逅情女,虽然艳心荡漾,但其言行皆“发乎情,止乎礼”,他始终恪守着“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道;写男性的艳遇,展示人性的隐秘,作者不仅剔除了俗艳的字眼,回避了露骨的场面,而且还点缀了富有诗意的意境,溶入儒雅的情怀,这一切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清丽素雅与含蓄蕴藉,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典雅的“中和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匈牙利短篇小说集》(1936年)、《波兰短篇小说集》(1936年)、《劫后英雄》(1939年)、《丈夫与情人》(1945年)、《妇心三部曲》(1947年)、《荣誉》(1952年)、《轭下》(1952年)、《征服者贝莱》(1957年、1958年)、《恋爱三味》、《外国文人日记抄》(1995年)
诗集
《北山楼诗》(2000年)
、《上元灯》(1929年)、《李师师》(1931年)、《将军底头》(1932年)、《梅雨之夕》(1933年)、《善女人行品》(1933年)、《小珍集》(1936年)、《四喜子的生意》(1947年)
散文集
《灯下集》(1937年)、《待旦录》(1947年)、《枕戈录》(1992年)、《卖糖书话》(1997年)、《沙上的脚迹》(1994年)、《散文丙选》(1998年)、《云间语小录》(2000年)、《北山散文集》(2001年)
学术著作
《唐诗百话》(1987年)、《水经注碑录》(1987年)、《词学论稿》、《历代词籍序跋萃编》、《词学名词释义》(1988年)、《北山集古录》(1989年)、《金石丛话》(1991年)、《文艺百话》(1994年)、《宋元词话》(1999年)、《北山谈艺录》(1999年)、《北山谈艺录续编》(2001年)、《唐碑百选》(2001年)、《品唐诗》(2015年)